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儿童教育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特殊儿童;教育权;特殊教育;早期干预

一、发达国家特俗儿童教育现状介绍

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其特殊儿童教育事业均走在世界前列。其已有的有关特殊儿童教育研究在以下方面为本课题有所支持:第一,倡导特殊儿童应像普通儿童一样被尊重并接受教育。美国国会在1997年重新授权的《残疾人教育法修正案》中提出:残疾人是人生经历自然的部分,绝不用减少个人参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权利,适当的教育服务,会使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尽可能过上有创造性的、独立的成年生活。在美国,其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很少,绝大多数的残疾儿童都是在普通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在“普通公立学校设立特殊教育服务”的理念早已渗透到美国各个普通学校。此外,很多西方国家都有与美国相似的对待特殊儿童的受教育问题:英国,约有120万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其中仅有2%的残疾程度严重的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日本,从70年代开始就在许多普通幼儿园设立了特殊教育班级,并在一些特殊学校设立幼儿部以实施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第二,就特殊儿童教育权利的保护主要有以下经验:①将对特殊儿童的鉴定评估工作纳入立法范畴,并制定一套规范化的鉴定评估细则,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法律责任;②重视家长与家庭的参与;③注重对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0~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若此时能给予特殊儿童个体以恰当的教育,将会有利于个体机能的重新组合。第三,不断淡化“特殊”与“普通”的区别,很多法案的重要条款都是在给已鉴定为残疾儿童的儿童提供合适其个人康复和发展的教育计划并极力提倡对其实施主流教育,特殊孩子“普通化”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我国对于特殊儿童的认识与接纳程度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针对特殊学龄儿童问题,接受学校少、缺乏相应设施的投入。第四,已将对特殊儿童的鉴定评估工作纳入立法范围中,并制定了系统化规范化的鉴定评估细则从而保证评估工作在各个环节上法律责任。但我国在这个领域立法仍相对落后,我国特殊儿童的鉴定以及评估工作都缺乏法律的有效支持,评估系统不完善。发达国家的特殊儿童教育研究以及教育权研究均走在世界前列,无论是完善的立法技术还是实践中有助于特殊儿童接受适当、良好教育的各项举措,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二、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初探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投入,各地方政府也响应国家这一号召,不断加大对地域特殊教育学校的改建和扩建工作,笔者查阅了自2009年至2014年的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陕西省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每年都有所增加,接受的需要实施特殊教育的学生总数亦在逐年增长。西安市政府在此问题上也做出努力。但是,由于我们的特殊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必不可免存在诸多问题:(1)西安市目前的特教学校种类太少,只有针对盲、聋哑人、智障儿童的特教学校,而其他需要特殊教育又无法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儿童面临无学可上的境地;(2)特殊教育资源分布不科学,一些较偏远地区的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数过少,政府财政负担过重,而一些较好的特殊教育学校又因规模太小而不能容纳更多需要特殊教育的学龄儿童;(3)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比普通儿童更加需要关爱和更多的照顾,特教教师比普通教师付出的劳动更多。但因为国家开设的特殊教育专业较少,招生规模也有很大限制,故从事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并走上特殊教育岗位的教师就更欠缺;(4)接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数量太少,加强随班就读教室的相应特殊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5)西安市幼儿园接收程度轻微的特殊儿童入园仍是空白。目前,根据省教育厅的《关于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创建附属幼儿园的通知》,我市将第二聋哑学校列为首批唯一创建试点单位。但是,面对身体健康状况复杂的特殊幼儿群体,聋哑学校只是解决了一部分聋哑幼儿的早期引导与教育问题,而如自闭症、多动症、智力障碍等儿童的早期教育依然仅靠家庭教育这一种途径解决。

三、如何完善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范文第2篇

民族的振兴靠教育,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公民。特殊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也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特殊的儿童需要特殊的教育,他们应该在平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

特殊教育;实践探索;孤残儿童

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对特殊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是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而这就需要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使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所进行的达到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

一、特殊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大多数地方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特殊教育的特殊困难导致很多人不愿意选择特殊教育这一岗位,而特殊教育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没法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统筹交流,除此之外,教师经验不足,教师专业特长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更加突出。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教师培训和培养力度,建立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和培养的长效机制,同时,学校要在管理和教学服务上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提高教学和服务水平。

(二)特殊儿童家庭抚育不足

特殊教育学校在学校开展工作,却无法将工作的触角伸展到家庭或社会之中。家庭抚育工作也只能针对一些残疾程度较轻的儿童展开,一些重度残疾的儿童没法获得温暖、稳定的家庭关爱。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为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特殊儿童提供帮助,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个公民都能有尊严地活着。

(三)心理辅导不足

特殊儿童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外在地表现为一些行为问题,需要进行细致的心理辅导,而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心理辅导师资缺乏导致这些工作并不能做到位。解决了儿童的心理问题,教育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特殊教育发展和提高的措施

特殊教育作为守护社会弱者,为全社会平等温馨提供守护的福利事业,需要各方面做出努力促进其快速发展和提高。

(一)提高思想认识,引领认识方向,提高特殊儿童教育的社会认识

一直以来,特殊儿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呵护,很多特殊儿童不能按期入学,在社会各个层面并没有形成尊重弱者、呵护弱者的社会氛围,特殊儿童的教育在家庭教育投资上还没有得到重视,而社会关怀又明显不足。总之,从社会到家庭对特殊教育的认识需要再改进,再提高。只有认识达到应有的高度,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改变,才能让特殊儿童获得足够的尊重和更好的教育。

(二)把握良好机遇,加大硬件投资,适时推进特殊教育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全社会对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有了更加明确的期待,在此大背景下,要争取使特教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特教学校要以学校为基地,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广招社会志愿者,以特殊教育学校为基地,提高全社会的服务意识,对全社会进行“特殊教育”———让尊重残障人士,呵护弱势群体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同时,需要大力培养特殊教育人才,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培养便利,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够获得最新的特教知识和特教发展信息,掌握最新的特教方法。推进特教理念的传播,让全社会重视特教,支持特教。

(三)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模式,全面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要总结教育经验,为不同情况的特殊儿童提供符合实际情况的最佳教育规划,安排最佳的教学课程,争取让所有的儿童能够实现最佳补足,争取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建立自信,阳光成长。教师要把对每一个特殊儿童的教育进行登记、检测和评估,在教育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教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班分组,争取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在特殊教育实施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要尽可能查找区域内适龄的特殊儿童,动员家长把他们送到特教学校去学习。要在教育中尊重特殊儿童,培养他们的自信,唤醒他们心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成长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

(四)扩大特殊教育理念的影响,促进家庭抚育的发展

现阶段,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得不到重视,家庭抚育要从儿童早期开始,学校可以尝试做一些公益活动,让特殊儿童家庭认识到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向特殊儿童家庭提供一些有用的图书或者影像资料,帮助特殊家庭实施特殊教育。对大龄特殊人群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体验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感觉,使其找到自身的价值,体验自食其力的幸福,可以在学校建立专门的班级和机构,培训年龄已超过适学年龄的特殊人群掌握自谋生路的技术,为他们的创作或者劳动提供便利。注重特殊儿童的心理辅导,特殊儿童因为身体残疾带来的痛苦和自卑,再加上他们行动不便造成的生活单一和枯燥,导致他们在心理上有欠缺,学校要设置专门心理辅导部门,对所有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最大限度地实现儿童心理补足。学校要在教学中探讨家庭教育方式,让新型的教育理念贯穿儿童成长的每一个角落,让他们感受到每时每刻的尊重和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看到希望,形成坚实的内心。

(五)不断改进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备,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完美的教育

特殊儿童教育不同于普通儿童教育,需要根据残疾程度的差异进行详细分组,对他们的教育需要更加细化地设计与安排,这就需要更多的设备和教育教学工具来实现,这就需要政府和学校为这些儿童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学辅助,需要加大投资,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材料和教学科目,争取为他们提供完美的教育和呵护。特殊学校要继续探索学校和家庭教育方法,并与各类社会工作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有学校课堂式的知识传授,有兴趣引导式的赏识与鼓励,有小组合作式的共同成长,有个案探究式的提升能力,还有专业志愿者、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的参与服务,特殊儿童将会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有尊严、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盛永进.略论基于“特殊需要”的特殊儿童观[J].现代特殊教育,2009(5):17-19.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前融合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融合教育就是希望在一个相对融合的环境下,让那些特殊儿童跟正常儿童一起进行互动,增加这些特殊儿童学习的机会。融合教育的理念就是把教育建立在对学生能力的了解上,根据他们的特长来进行教学服务。

一、学前融合教育的内涵

在早期,对于特殊儿童一般是进行隔离教育,随着人权运动的发展,加上主流思想的回归,融合教育的理念不仅很好的体现在一般的学校教育中,对于学前儿童教育安置也受到了这个思潮的影响。学前融合教育属于特殊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主要就是把0到6岁的特殊儿童很好的安置在普通的幼儿班集体中接受教育。进行学前融合教育要把握好特殊儿童的一些特殊的需求,找出障碍发生的的原因,按照个别差异原则,及时开展教育服务,并及时提供一些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协助。

二、新时期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困境,这就需要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的针对问题提出学前融合教育的策略。

(一)幼儿园行政支持方面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对幼儿园行政支持力度不大使得融合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很难获取相应的协助,导致在特殊儿童的安置方面产生挫折和负担。对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进行通报的时候,缺少相应的行政支持方案。行政人员对于融合教育存在一些顾虑,一些设备和制度缺少弹性,加上教育主管部门的倡导力度不大,支持的力度也不大,负责单位之间的沟通效率不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内涵缺少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就导致幼儿园在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需求其他机构的协助。

(二)经费保障方面

在教育经费比较紧张的前提下,财政部门也没有办法给于地方大量的特殊教育经费补助。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需要大量的经费来执行,一旦经费不足就会影响到学前融合教育的效果。

(三)幼儿家长方面

对于特殊儿童的家长来说,比较担心自己的子女是不是能够接受适当的教育,而普通孩子的家长就会对担心会不会影响到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对于特殊儿童缺少了解和关爱,就会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产生阻碍。家长除了在学前融合教育中担心和质疑自己孩子的受教育权利,还有的家长根本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在融合班级中。幼儿教师在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的要求和普通儿童家长的担心上感到很大的压力,但是却找不到和家长进行沟通的渠道。

(四)幼儿教师方面

由于我们国家还没有真正开展特殊儿童的师资培养,所以目前面临着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训和教师流动的问题。普通幼儿教师跟特殊幼儿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对学前特殊儿童教学上采取的教学理念也不相同,这两类教师在教学合作上就会存在难度。因为那些巡回辅导教师来幼儿园辅导的时间比较少,普通教师在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跟特殊教师沟通的不够,不能很好的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在学前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特殊的教育技能,但是因为培训时间少,对学前儿童特点了解不充分就会导致教师特殊教育技能缺失。除此之外,融合之后的班级中包含了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但是教学人员编制不够,就会导致班级管理出现困难。

三、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策略

(一)对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1、增加经费预算

在进行学前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于那些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幼儿园,政府部门要给与充分的经费支持,让幼儿园有足够的资金使用在特殊儿童的身心教育和发展方面,从而不断提高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效性。

2、妥善推进特教知识进修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要举办相应的特殊教育进修班,对给幼儿教师进行关于特殊儿童教育的案例培训。幼儿教师在进修的时候,要学会针对不同的儿童障碍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并进行认真的规划,从而在进行学前融合教育教学中有选择的余地。

3、专业团队认真执行

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团队在对各个幼儿园进行巡回辅导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特殊儿童的需求,适当的延长辅导时间,并根据特殊儿童的状况进行一些弹性处理,给普通幼儿教师一定的协助,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咨询渠道,积极跟普通幼儿教师合作,拟定相应的特殊儿童教育规划。相关部门要加强专业团队执行的成果监督,定期对巡回教师的服务成果进行评价,提供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效。

(二)对幼儿园的建议

1、建立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系统

假如幼儿园没有办法在融合班级中增加教师人数,就要适当的调整学生和老师的比例,适当的安置特殊儿童人数,进一步减轻教师的压力。除此之外,还要把融合教育的班级设置在行政管理人员办公室旁边,当普通教师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就近向行政人员寻求帮助。

2、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

幼儿园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来学校参观,让特殊儿童家长看到特殊儿童跟普通儿童在一起学习和生活的情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子女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对于正常儿童的家长,要让他们多了解特殊儿童,明白这些特殊儿童的困难,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明白学前融合教育制度的开展并不会影响到正常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三)对教师的建议

1、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由于特殊儿童跟正常儿童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幼儿园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策略,把每一位普通教师在辅导特殊儿童的时候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还有那些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班级管理方式等等都记录下来。

2、给特殊儿童参与活动的机会

特殊儿童被安排在普通的班集体中,就是想让特殊儿童跟正常儿童一样学习和生活。幼儿教师要给特殊儿童参与活动的机会,比如,在学校演出活动中,可以安排特殊儿童给小伙伴们去献花,让特殊儿童也能感受到来自集体活动的分为,而且特殊儿童也同样有演出的机会,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安排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也具有非凡的意义。

3、增进对学前特殊儿童相关措施的理解

幼儿教师要增进对学前特殊儿童相关措施的理解,比如,特殊儿童的安置问题,具体的安置流程等等,幼儿教师要熟悉这些知识,给家长提供一定的信息知识,也给特殊儿童提供更多的支援。

结论

综上所述,学前融合教育的理念已经被广泛的接受,但是因为要把特殊儿童安排到普通幼儿园中,加入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缺少师资力量等就难以给特殊儿童提供特殊服务,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学前融合教育的问题所在,实施切实有效的推动策略。(作者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余强.美国学前阶段特殊教育全纳安置模式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2(8).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治疗;特殊儿童;教育问题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音乐治疗的功效被世人重新认识后,音乐就被运用于不同的领域,特别是儿童和老人领域。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是最容易引起反应的一种外来刺激。为此,选用音乐来作为改善因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干扰和阻碍特殊儿童发展的有效工具。

一、特殊儿童及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在任何社会群体中,总会有一些个体在精神和躯体特征上与正常人群相比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为了社会的和谐进步以及这类人群的自我发展需要,政府及个体的养成机构需要为其设立并创造适合于他们的教育环境,帮助这类有特殊需要的人群达到他们最高程度的自我完善。在特殊需要的人群中,特殊儿童的发展始终是政府和养成机构的关注所在,对他们的教育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进步水平”①。

1.音乐治疗概述

由于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是一门年轻的应用学科,涉及学科广泛,应用领域庞杂,流派思想丰富,因此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学科定义标准。这是因为音乐治疗学毕竟是比较年轻的学科,还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治疗师,受不同的文化、历史、经济、政治、医疗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上各国专家开展音乐治疗的领域及治疗方法的不同,所以产生了不一致的定义。简单的说,音乐治疗就是运用一切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各种手段对人进行刺激与催眠并有声音激发身体反应,使人达到健康目的。

2.音乐治疗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音乐用于治疗在中外历史上都曾有过记载。“作为一个系统的学科,音乐治疗开始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军队医院中,后义流传至其他医疗部门,经过专业音乐家和心理学家的介入,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逐渐发展成一门现代学科。美国音乐治疗学会主席1998年对音乐治疔的界定是: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参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治疗师运用音乐体验使治疗师与病人建立起关系,来帮助病人达到健康的目的,这种医患关系是促进病情改善的基本动力。据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统计,目前世界七有45个国家开展了音乐治疗,150所大学开设音乐治疗教育专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立了音乐治疗学会,音乐治疗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职业。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及各个国家的音乐治疗学会也定期召开国际性会议,出版期刊和专著,进行音乐治疗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

3.世界各国对音乐治疗定义

1)音乐治疗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治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了各种不同方法和流派理论的应用,而不是像有些人误解的那样,以为音乐治疗只是一种简单的疗法。(2)音乐治疗运用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形式作为手段,如听、唱、器乐演奏、音乐创作、歌词创作、即兴演奏、舞蹈、美术等等各种活动,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以为音乐治疗只是听听音乐,放松放松。(3)音乐治疗过程必须包括有音乐、被治疗者、和经过专门训练的音乐治疗师这三个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称其为音乐治疗。没有音乐参与的治疗过程不是音乐治疗,因为在音乐治疗中,音乐是一个基本的因素,音乐治疗正是通过音乐的人际/社会作用、生理/物理作用和心理/情绪作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当然,没有被治疗者作为治疗的接收者的任何过程也不是音乐治疗。更重要的是,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音乐治疗师介入的任何活动也不能称其为音乐治疗。有些人在商店里买一些所谓的“音乐治疗录音带”回家聆听的做法也许对身心有一些的放松作用,但这不能称其为音乐治疗,因为这里没有音乐治疗师的介入,也就没有治疗师与患者的治疗关系这一关键的动力的因素的存在。

二.特殊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的重要意义

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是一个科学系统,具有整体性的治疗过程,是为特殊儿童提供个别化教育的训练计划系统;开展音乐活动则会避开特殊儿童的弱项,挖掘其潜能,使其在无厌倦和不拒绝的状态下自愿学习和成长。让特殊儿童在有组织的音乐声中得到各种经验与体会,去弥补他们在情绪、生理、心理、沟通、认知等方面的弱势之需。治疗强调以特殊儿童的需求为最高宗旨,强调人性化的治疗,注重特殊儿童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情绪问题。音乐治疗恰恰就是掌握了这一点。它运用音乐去改变孩子们的情绪,在情绪好转后再去设法改变其认知。

“音乐治疗虽然离不开听、唱、跳、奏等音乐活动,但是,每次音乐活动项目,都是为了促进特殊儿童个体的某种能力和技巧而设置的。音乐的存在就是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也是优秀的有价值的”②。

特殊儿童由于身心障碍,长期与他人接触有限,交流能力逐渐缺失,对许多事情表现出胆怯和缺乏自信,更不用说让其表现自己。当音乐声响起,他们在音乐的感染下,在音乐声的包围中经历探索、模仿至创造的过程,将内心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绪情感在音乐的激发下,放松自如的接受外部刺激,并做出反应。此时,音乐就成为特殊儿童抒发、表现和宣泄内心情绪和情感的方法和手段。音乐是一种较为直接的表现形式,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孩子们内心真实的体现,他们或哭或笑,音乐治疗利用这一点帮助他们成长。在音乐的世界里孩子们的各方面都会相互协调,相互完善,利用音乐的即兴与创造性发展处一个积极健康的新自我。

音乐无国界,特殊儿童在这个世界里可以自由的发挥,通过音乐来补偿特殊儿童生理、心理缺陷,使他们成为生活自理、适应社会的人。

注解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球化;特殊儿童;全纳教育;随班就读

中图分类号:G6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033-03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作为一种世界潮流,其发展已从经济领域迅速延伸到政治、文化、科技、信息、教育、安全等领域,成为了倍受世人关注的焦点。

在全球化过程中,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自然要受到外部(本国乃至世界)变化了的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其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教育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外部条件而不是教育系统的内部因素”。这是因为经济实力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将起决定性作用,教育目标除了反映社会的一般要求外,更多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目的,科技的进步对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冲击越来越大。

人类自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日益彰显,迅速发展成为一股超越国家界限与民族文化差异的强有力的社会浪潮,同时也演变成为蔓延全球文化与思想领域的重要思潮。作为文化的重要内涵和核心,教育是受全球化冲击最直接和最深刻的领域之一,教育全球化成为了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共同特征。

一、全球化助推全纳教育发展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萨拉曼卡宣言,《宣言》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并号召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全纳教育。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全纳教育受到国际教育界的热切关注,许多国家响应其教育理念,形成了一股探究全纳教育的热潮,使其成为近期国际社会非常流行的教育词汇。其理念日益为各国所理解,许多国家也纷纷落实到行动上,进入了研究阶段。当然,全纳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基于许多国家早期对具有全纳教育意义的教育进行的探索,也受到西方国家争取民主平等、维护人权尊严运动的积极推动,但是,更无法忽视的是全球化发挥的作用。黄志成教授曾写道“全纳教育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受到国际教育界的热切关注不是偶然的,是全球化强化和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地球村’的现实结束了世界各地的人相互隔离的状况。”全球化是推进全纳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从全球化的视角来探究其发展,是有必要也是必须的。

全纳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和基本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教育公平是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一种理想。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现象,教育公平已成为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之一。全纳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它主张加强学生的参与和减少学生的被排斥,要求教育要着眼于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其团体中感受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而积极参与到学习和生活中。全纳与参与是体现人类尊严的基础,是尊重人权的具体表现,这一点反映在教育领域里,就是一种推行和寻求真正的教育公平的战略思想。然而,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教育公平问题仍然是特殊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将全纳教育的思想深入贯彻到教育体系中,实现特殊儿童的教育公平是特殊教育发展乃至我国整个教育体制改革值得研究的问题。特殊儿童作为一类规模较大的弱势群体,在其接受教育时,用全纳教育的思想指导,更有利于特殊儿童享受公平的教育权利。

二、随班就读——有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

在我国,能够充分体现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儿童教育模式就是随班就读,可以说随班就读是中国化的全纳教育。对于随班就读,国内学者一般都承认随班就读是在西方回归主流思想的影响下,由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对特殊学生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较经济、较快的速度使特殊儿童就近进入普通小学接受义务教育。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这种形式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其实早就存在,有的农村小学在20世纪五十年代就接收了当地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但是随班就读这种形式为我国政府所倡导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1988年教育部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针和多年教育实践发展的经验提出,“坚持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特殊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进行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新格局。”随班就读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普及特殊儿童义务教育,随班就读方便残疾儿童就近入学,有利于提高特殊儿童少年的入学率,有利于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促进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教育融合,共同提高。

随班就读工作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面向全体,照顾差异,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要求加强同学间的互助与合作,等等,这些理念与措施也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随班就读的广泛开展改变了特殊教育的封闭状态,也使更多人了解了残疾儿童,理解了特殊教育,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为了提高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对随班就读的研究也应不断加强。

把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制定有利于随班就读的方针政策和有关制度是非常必要的。1996年中国公布的《残疾人保障法》和1994年公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为随班就读教育形式提供了法律依据,1994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为各地教育部门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给出了具体详尽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有力地保障了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为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