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工专业研究生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沈海霞
一、化工学科建设管理人员要求分析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化工产品广泛用于工业、农业、民生等各个领域。但随着其他各领域高新技术的发展,化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而高校则是其酝酿蓄积能量进行创新发展的摇篮。因此为了适应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化工学科发展中学科管理人员要从管理“人手”到和管理“人才”转变引发讨论。目前国内外有很多著名公司企业单位如德国巴斯夫集团、拜耳,美国的陶氏化学、杜邦,荷兰的阿克苏诺贝尔,日本的三菱化学、中国化工集团等等都十分青睐化工专业人员作为管理人员,因为他们接受长期相关的专业性知识的培训,对于这个领域目前的了解熟悉程度是其他专业人员所不具备的。同样在高校化工学科的管理中要求选用化工类专业的优秀“人才”而非普通“人手”进行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因为高校的发展学科是基础,没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化工类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具有特别优势因为他们具有长期的、专业的化工类知识,扎实优秀的专业性技能知识,这是他们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基础。
二、化工类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的优势分析
化工类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化工行业态势及前沿发展方向的了解、对化工人才引进契合度的了解、对化工学科建设经费使用合理度的掌握、对化工学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贡献、对化工学科评估的贡献等等。
(一)对化工行业态势及前沿发展方向的了解
对于化工专业长期的专业知识性培训让化工类专业人员在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上对于目前化工行业态势以及前沿发展方向较一般管理人员具有更强烈的敏锐性,能够及时对于化工行业态势以及前沿发展方向作出反馈,从而更好地进行对相关性管理工作的调整,有助于化工学科管理工作的有序、正确的进行。
(二)对化工人才引进契合度的了解
专业的化工学科管理人员对于高校化工类人才的引进契合度了解更深,即引进的人才要更符合目前学校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的人才。目前,化工类专业人才非常多,化工专业人才类别也不少,各类研究方向也多样化。然而,对于不了解化工专业的管理人员而言对于化工类专业的类别分类是有所欠缺的。而化工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与此同时,人才引进契合度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方向及前景,所以化工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优势是很明显的。
(三)对化工学科建设经费使用合理度的掌握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化对化工产业的大力支持,及各地政府对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的支持,充足的学科发展经费的投入,使得如何高效合理使用经费成为难题。以前在各类高校的经费使用中发现大笔经费用于重复购置大型化工仪器设备,产生不必要的浪费。而随着化工专业的学科管理人员的引进,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其对化工各类表征仪器的了解,优化设备购置,对于使用频次少,价格昂贵的则建议不购置,从而节约大笔经费。另外化工专业人员对于化工类产品的价格、质量以及性价比等都是比较了解的,因此在经费的使用上会更加的合理。
(四)对化工学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贡献
作为化工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自身具备优秀的专业性知识,因此,对化工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有一定贡献的。众所周知,国际上专业性的会务与会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与素养,这就要求管理者本身具备化工专业知识。另外随着学科发展全球化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化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化工类合作办学洽谈中,则要求专业的学科管理人员的参与,共同制定学科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计、学位授予标准等。
(五)对化工学科评估的贡献
学科评估是指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简称学科评估。学科评估由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组织。在学科评估中要做到百战百胜,则需要知已知彼,化工专业人员通过多年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化工专业型管理人员所不具备的学科认识。学科评估材料中无论从高层次人才结构、代表性科研成果、代表性科技奖项、代表性人才培养实例,这些内容的选择性填写,还是化工类文献数据库的使用这些都是非化工专业型管理人员能胜任的工作。
三、化工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35-02
当前社会对本科学历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但是现阶段高校本科教育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对普通高等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高校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基本处于分离状态,需要通过一定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学生成为既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者所在的浙江树人大学为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合理定位学校的建设方向至关重要,发展自身的特色将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空间,以及影响在浙江省高等学校中的综合竞争能力。本文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突破点,寻找化学化工教育的办学目标,总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了化学工专业应用型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三位”是指课堂教学、专业竞赛和实践实习等三个方面,“一体”是指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体现动手能力的培养,讨论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探索与实践。
一、课堂教学
1.教学教材应用性改造。教研室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近几年来多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综合改革。根据相关的专业建设标准,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对化工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造,初步建立了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通过多种形式落实,例如聘请相关合作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和化工专家参与教研室的建设工作,定期讨论交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实践实习计划等,保证化工专业定位的准确性,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以合作的实习企业为依托使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实习实训功能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截止目前,化工教研室编写应用性教材三本,作为主要参与者编写实验特色教材两本,编写与专业相关的教学讲义多本。
2.千人业师计划。千人业师计划是指在学生低年级时的课堂教学中聘请企业的技术高级工程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作为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手段。该计划的实施有助于学校的课程内容与业界产生更多的对接,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利于推动教师与各合作企业或行业协会的联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提高教学服务能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管理。近年来教研室不断选派教师去镇海石化、金山石化、龙山化工等企业培训学习,更好地学习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将其带回学校,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形成校企互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项目式教学实践。根据化工专业学生这几年的就业调查结果,按照办学定位与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教研室采用项目式教学的形式,注重具体案例的实践教学,部分课程形成浓厚的小组讨论授课模式,遵循知识学习由浅入深,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为着眼点,培养学生具有企业实际工作案例的经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技能,通过强化核心课程项目式教学实践模块教学的新型教学体系建设,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学科竞赛
1.化工设计竞赛。化工教研室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化工设计竞赛,目前已经建设了专用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仿真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模拟化工企业生产实践的情景。三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华东赛区)、浙江省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二等奖等各类奖项十余项,通过大赛对学生的化学化工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各类相关化工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查,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工程设计、团队协作、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充分展示高校科研、教学能力和综合实力的平台。奖项的获取反映了我校化学化工专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体现了学生化工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所取得的成效,展现了我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并以此为动力,及时总结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推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落地开花。
2.创新创业计划。教研室严格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化工专业技能的培养计划,开设了学科前沿讲座、科学研究训练、职业规划等课程,成立生态化工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创新创业活动,新苗人才计划,科技活动小组,科学研究训练、实践型实验室,结合校园科技文化节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同时,专业依托于浙江省级化学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有精细化工、化妆品、工业分析检测、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研究型开发实验室,结合学校推行的从大一到大四的导师制,学生可以跟导师参加相关课题的研究,其他创业大赛、新苗人才计划等比赛,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学生科研,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各类全国全省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勇闯佳绩,为实践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添砖加瓦。
三、实践实习
我们以现有的3+X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十分重视与优质实习基地建设特别是几个大型上市公司的合作,强调企业实习环节在化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组织化工专业专场招聘会,使他们有机会到不同企业进行实习。学生通过3―6个月左右的企业实习,不仅能较好地了解专业对口企业的岗位性质,而且也能通过实习获得工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老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任务,每位学生都有一名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通过岗前培训和实习成绩评定来代替本来需要在学校完成的实践课时,提高学生实践实习的实际效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一条适合本专业发展的新道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校企共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与聚光科技、泰华医药、华峰集团、龙山化工、珀莱雅等十几家企业共建了稳定的实习基地。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可以到各类与化学相关的政府部门工作,包括化工、医药、环保、检验检疫等部门,还可到化工厂、制药厂、环境检测等企业任职,截止目前,有50%左右的学生在化工相关企业实现就业,其中大部分同学在一线生产岗位工作。
当然,在进行应用型建设的过程中仍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1.毕业生选择攻读硕士学位。特别是化工专业近三年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所以教研在室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确立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分层培养方案。我们按照分模块教学的形式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到高年级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相关课程,获取不同方向模块的课时,这样的方案既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又能满足部分考研学生的要求。2.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可以制订年轻教师的进修培养计划,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或者到企业培训学习来加强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并积极申报和参与国家、省级、市级科技项目。认为可以在培养职业型人才方面有所作为的教师,要求他们必须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分阶段分批次积极到相关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教书育人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教材;实施方案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是化工类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本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在化工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研究与化学反应工程相关问题的一门科学技术,是从上世纪30年代初萌生到50年代末形成的一门由过程控制、传递工程、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工艺学、催化剂等相关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透而演变成的一门边缘学科[1]。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调查研究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化学反应工程是大学课程中最难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学习过程中发现理论计算公式复杂,反应器种类繁多,课程学习结束后感到一头雾水,抓不住重点。因此,面对这样一门课程,如何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形象生动,从更本上改变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现状是我们目前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不同种类高等学校选用教材的特点和差异,并根据我校化工专业的特色,提出了《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从多方面对本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改革实施方案。
1《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在化工专业中的作用
化学反应工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化工生产过程中反应器内的反应规律和传递现象,使化学反应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一门技术科学,是提高化工生产技术所必需的科学技术理论。化学反应工程在化学化工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各种化学品的生产和应用无不借助于化学反应工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在20世纪40年代,一个化学反应过程的技术开发到真正的工业生产大概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而现在只需要三到五年。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试试验的规模不断缩小,试验的次数也不断减少,大大加快了化工厂建设的步伐,降低了投资建设的成本[2]。因此,作为一门理论教学课程,将化学反应工程这门课程作为化工专业方向的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对于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优秀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济南大学作为一所省部共建的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一直是本学校的特色学科,学校对化工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一直是培养应用型高技术的人才,每年为我国的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行业输送大约240名高水平人才,对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过程中,我们紧密结合我校的特点和化工实际生产的需要,着重提升学生的反应工程知识储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把课程、教材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方法相结合,不断提升《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效果。
2不同类型高校选用教材的特点和差异
直到20世纪70年代,化学反应工程的相关研究成果才开始被大量地介绍到国内,其中华东理工大学的陈敏恒教授,天津大学的李绍芬教授,浙江大学的陈甘棠教授,四川大学的王建华教授等是国内最早从事反应工程教学的学者。到了80年代以后,国内从事化学反应工程学科教学研究的队伍迅速壮大,并且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逐渐渗透到各种化工领域,与世界研究水平之间的差距也不断缩小,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和各种各样的专著也相继出版。反应工程已经成为我国化工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目前国内已有120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培养化工类相关专业的人才,例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济南大学等。目前化学反应工程学科正在蓬勃发展,由于国内高校地区和专业特色的不同,不同高校在化学反应工程教材选择上也存在差异,各有各的特点。作者就不同高校所使用的《化学反应工程》教材进行了汇总和分析。首先介绍一下陈甘棠教授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这本教材是国内许多化工类高校选用的主要教材之一,随着我国在化学反应工程这一重要学科的教育方面日渐普及,该部教材自1981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已经出版到了第三版,受到广大化工类专业师生的好评[3]。该部教材的特点是着重基础,本书共分为十章,分别介绍了均相反应过程,包括均相反应动力学基础、均相反应器、非理想流动:非均相反应过程,包括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非催化两流体相反应过程、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聚合反应过程,包括聚合过程的化学与动力学基础;生化反应过程,包括生化动力学基础、生化反应器。该部教材注重反应工程研究方法的介绍,在不同的章节内容中论述了反应工程学的发展方向,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朱炳辰老师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也受到国内很多工科类高校化工专业老师和学生的青睐。本部教材的第一版是由化学工业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截至目前本部教材已经出版到第四版,其中第三版累计发行量高达32000册。《化学反应工程》第四版主要吸收了一些关于现代化学反应工程发展方向方面的知识,本部教材的主线是围绕化学反应与动量、质量、热量传递交互作用的共性归纳综合的宏观反应过程,以及如何解决反应装置的工程分析和设计。该书对近年来出现的化学反应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做了大量阐述。另外,对于国内一些偏工科的化工类高等院校,选用的教材大多数以郭锴老师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为主,本部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均相单一反应动力学和理想反应器、复合反应和反应器选型、非理想流动反应器、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反应器、气固相催化反应流化床反应器、气液相反应过程与反应器、反应器的热稳定性和参数灵敏性。本部教材的特点是主要突出了该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除了一些与教学大纲联系不是十分密切相关的内容,并着重讲解解决化学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罗康碧老师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教材结合了理科和工科的综合优势,吸收了国内外相关教材的许多内容和好的经验,增添了一些反应工程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另外,本部教材在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上更注意删繁就简,将重点放在化工专业领域内共性的基本问题上,并且同时体现了其教学性。本部教材先重点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然后结合实际生产,详细论述各种常用反应器的设计方法,并列出详细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用于帮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反应工程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近年来,梁斌等老师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第二版也受到国内许多化工类高校老师和学生的欢迎。在本部教材中,主要内容是以《化学反应工程》、《反应器理论分析》及国内外相关优秀教材为基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际知识储备,减少了教材内容在模型分析上的过程描述,加强学生在建立模型方面的训练。另外,本部教材还增加了工业应用背景的实例分析和课后习题,在分析解答这些习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掌握反应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使教学内容尽量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同步。
3我校化工专业的特点和教学侧重点
济南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理论性和应用性兼顾的一门特色化工学科,本专业始建于1992年,前身为山东建材学院精细化工专业,1993年招生,是济南大学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被学校授予校级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现为山东省氟化学化工材料重点实验室依托专业之一。其中化学反应工程这门课是本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另外,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理论教学是本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理论指导和基础知识培养的作用。另外,从学校每年安排的工程实习学时就可以看出,学校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学校每年组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三学生去山东金城医药化工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实习,主要参观和学习2-甲氧羰基甲氧亚胺基-4-氯-3-氧代丁酸生产车间的反应器设计和工艺装置流程图。通过调研每年的学生生产实习效果发现:学生在学习完实际工业生产装置后,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的更加透彻。根据我校化工专业的特点,在《化学反应工程》的课程教学上,我们选择的教材是郭锴老师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第二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反应工程理论的学习,能够运用化学反应工程的理论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优化设计反应器、或者改善化学反应场所、改进现有的化工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研究的方法,为进入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掌握由化学动力学特性建立动力学方程、建立数学模型、优化和设计反应器及改进化工工艺的理论;运用化学反应工程的知识,能够进行基本化工反应装置反应器的设计。
4拟采用或已经实施的教学方法
化学反应工程具有跨接多种学科的特点,结合本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进。(1)结合我校特点济南大学在医药中间体工业化生产、氟化学材料合成、精细化学品制备和环境催化方向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已经发展成为以新产品开发、新工艺设计、新技术应用为特色的精细化工和化工领域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并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因此,在本科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我校化工专业的特色,着重讲解气固相催化反应和气液相反应过程,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反应工程的知识进行基本化工反应装置或反应器的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化学化工(医药中间体、氟化学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相关人才。(2)阐述方法和教学方式的改进目前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老师主动讲,学生盲目听,导致课堂利用率低,学生学习效率不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已经普遍使用,虽然这样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导致每节课的授课内容大大增加,学生并不能高效率的吸收每节课中所有的知识点,导致在学期末时学生对这门课的了解程度并不高[4]。例如,我在第一次讲授《化学反应工程》这门课程时,由于讲课经验和技巧都很欠缺,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多媒体上的内容进行阅读,这样生硬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很差。因此这样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盲目听从,其自主性和能动性大大缺失,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这需要我们在教学方式上加以引导[5]。笔者认为改变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要的突破口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措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探索过程如下:在阐述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时候,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充分的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讲解,在这过程中并进行充分讨论,最后老师做总结,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这种“查阅资料-主题讨论-问题反馈”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填鸭式教学的不足。(3)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高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科书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但也不能作为唯一的使用工具,教科书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工具。这样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应用教材,既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在讲清楚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每一章的讲述过程中,把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实际工业应用相互关联,并阐明其主要的热量传递、动量传递、质量传递及化学反应在实际过程中是如何应用的,以加深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另外,还要注意结合科研成果,对学科前沿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目前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动向,例如在讲解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时,可以引入最新发表的经典文献,通过对文献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气固相反应本征动力学的理解,知道如何来研究一个催化剂的本征反应活性。通过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在对《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后,获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这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转变和提高,对化工类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涌,程易,颜彬行.化学反应工程的前世、今生和未来[J].化工学报,2013,64(1):34-43.
[2]王安杰,周裕之,赵蓓.化学反应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
[3]陈甘棠.化学反应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3.
[4]吴元欣,朱圣东,吴迎.以多尺度理念构建新的化学反应工程体系[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1,33(1):2-3.
关键词:毕业设计;综合素质;科研项目;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74-03
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的一个综合性应用专业,它囊括了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交叉领域的相关知识,是两大专业知识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一个专业。目前很多综合性高校均开设应用化学专业,但专业的方向和培养目标均是按照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优势而制定,如齐齐哈尔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主要以高分子材料为研究方向,大连理工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以染料和化学中间体为主要研究方向,西南石油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是以油田化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还有东北石油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依托大庆油田和大庆石化两大企业的地理优势,形成了油田化学和精细化工相互依托的两大研究方向,但最终的目的均是培养各类大中型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和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最关键环节。因为通过毕业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可以检验在校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具体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一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锻炼机会。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和高水平人才,往往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采用科研项目所涉及的方向作为大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激发大学生动手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或者将毕业设计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将大学生送到企业,利用企业的优势,通过双导师指导的方式,实现校企互利的目标。本论文从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着笔,探讨如何加强毕业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科研项目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需要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较好地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往往涉及的专业知识比较广,个别的科研项目还需要跨学科或跨专业的知识,并且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这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很难达到,在校的大学生虽然到了大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对该专业的专业知识有了较丰富的掌握和理解,但是对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融合的能力还欠缺,虽然在大学期间做了很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有了基本的操作能力,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对学生的要求随之降低,往往是大学期间的实验操作基本是按照教科书或实验老师的已定的步骤原班不变的进行,学生的创造性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很难得到充分的提高。因此,对于依托科研项目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有必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
一、结合学生能力科学选题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重要的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课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也必须遵循科研项目的原则,利于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选题正是遵循这一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的同时,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使学生真正能在毕业设计期间,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分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表1为我校应用化学专业2012年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课题。
表1显示,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课题,均为科研项目的子课题,由于在校大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比较短,仅有18周,很难及时完整地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因此,就需要指导教师对科研项目进行合理的拆分,设立多个子课题,且子课题不是对科研项目进行简单的拆分,而是根据学生情况和科研项目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拆分,拆分的子课题具有完整的研究方案和研究内容,且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毕业设计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表1中毕业设计课题有实验型,也有理论分析型,这些课题的设计正是遵循了上述原则,使学生在完成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同时,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学生的整个毕业设计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性质的指导不是像大学期间专业实验和基础实验那样简单的布置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报告,而是要求指导教师尽力为毕业设计的学生提供实验环境、仪器以及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术氛围。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查阅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提取文献的精华;如何根据查阅的文献,结合自己的课题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准备实验仪器和实验装置。同时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献或课题的见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自己毕业设计课题的基础上,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会,让相关的课题或相关领域的课题在一起讨论,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发表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合理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理解,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的一个交叉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尤为重要,该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之间均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尤为重要,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多年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表2为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某指导教师指导大四学生期间的记录。
表2的内容显示,该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本着激发学生想象力、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原则,每一次指导,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将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多交流,对科研及工作应有一个认真、主动、积极以及负责的态度。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很好地迈过理论学习向工作实践的过渡。
三、因材施教,严格要求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设计从大四第二学期的第一周开始,共18周,时间较长。同时这学期也是比较复杂的一学期,部分学生还没有找到工作,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找工作;一部分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需要抽出时间复习复试的课程,准备参加复试;还有一部分学生虽已找到工作,但所签单位要求提前到单位去实习、工作。毕业设计对马上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学习的学生至关重要,学生也比较苦恼,一方面想好好的做毕业设计,另一方面不想放弃工作或研究生复试。作为高校的指导教师,一方面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须要求学生在18周内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对于结合科研项目的课题,能较好地完成科研项目的计划进度。对有特殊要求的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呢?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教师在毕业设计的第一周,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情况建议学生合理选择课题,如对于想到单位工作的学生,建议选择综述性的课题,同时可以结合工作的内容,将综述和实践同时进行;对于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选择需要时间较短、理论深度较高的课题;对于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建议选择难度较低、耗时较短的课题。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选择难度适当的课题。
但是,对于这种改革或教学方式,并不是对学生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位学生制定课题的整体计划,详细规定学生每一周的工作内容,定时与学生交流,解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确保学生在18周内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如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某教师对于综述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制定工作计划、详记查阅文献的目录以及文献的总结内容,并要求每周讨论两次;对于实验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制定实验方案、自己组装实验装置,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并每周至少三次讨论实验遇到的问题和实验现象,两周一次学术交流,同一组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实验内容以及看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近十年的毕业设计实践和探索表明,毕业设计是在校大学生从高校跨入社会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过程,通过该过程,能更好地理解本学科的知识,也是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课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涤心,黄兴远.依托产学研合作 加强毕业设计实践[J].陕西教育,2009,(1):55-56.
[2]沈群.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139.
[3]黄崇莉.强化毕业设计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科技信息,2008,(1):207-221.
[4]岳恒立.毕业设计环节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大众科技,2011,(2):134.
[5]孙浩,许琦.化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7,(4):49-54.
[6]赖丽娟,吴效明,熊冬生,等.改革本科毕业设计 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0,27(1):1683-1686.
[7]张超,赵德安.本科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6):130-131.
[8]张俊举,钱芸生,富容国,等.依托科研课题,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J].电器电子教学学报,2008,30(4):116-117.
一、产学研结合园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背景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8年,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正式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现有六系三部,学院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以校本文化建设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归宿点,拓展素质教育内涵,实施学生个性化评价,着力培养学生“安全、环保、节能”三大意识,重点塑造学生“诚信守法、吃苦耐劳、责任奉献、团结合作”四大品质,逐步形成了具有化工行业特色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南化特质的“化工人”。
二、产学研结合园校企一体的模式简介
美国奥斯汀大学校长福克纳就表示,“大学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帮助所在地区解决社会问题也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大学必须研究当地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方面,这些情况既紧迫又容易察觉,把好脉方能更贴切地为地方服务。”产学研合作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作为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它在诞生之初就天然地将政府、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摸索过程中,一些关乎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如何定位政府、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更好地激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又保证风险利益的主体企业肯投入、乐于投入,从而形成产学研合作链条的良性循环?政府、企业、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将高校创造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产学研结合园校企一体模式,从结合内容来划分,主要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实训基地)、科技资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技术咨询或服务;从结合推进的组织来看,可分为大学或研究所推进型、企业推进型、政府推进型等模式;从结合功能耦合的强弱来看,可分为政府推动、自愿结合、合同连接和共建实体等模式;从组织边界角度来看,可分为内部化模式、外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从结合的时间长短来看,可分为临时性结合、契约型结合、一体化结合。
三、国外产学研结合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
1.国外高职教育的特征
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包括政府、中介评价机构、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对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在保证一定规模学历教育任务外,高职教育积极承担本地区的职业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任务,贯彻终身教育的思想,实行多层次办学,以专科教育为主体,同时,延展至本科(学士)、研究生(硕士)层次。
2.国外高职教育的趋势
(1)高职教育地位进一步提升。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使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人的终身教育,重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效衔接。因此,这些国家职业教育同样受到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认同。整个社会正从“学历”走向“学力”。
(2)高职教育功能趋于综合化。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高职教育在体现升学功能、就业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逐步趋于综合化。高职院校由单一的正规教育向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存的方向发展,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存的方向发展,由单一的职前教育转向职前与职后教育并存,由单一的育人就业教育向产教结合的方向发展。
(3)高职教育办学方式社会化。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式逐步社会化,即办学参与社会化、教育集资社会化和教学管理社会化。
3.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历史悠久,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明确体现企业与高职学校的二元结合,“双元制”又分为叠加式、一体式和交叉型模式等三种。以英国为代表的CBET模式,强调学生经过高职教育训练后实际具有的操作能力,体现能力本位。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学院,主要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合作的专业除理工、教育、法律外,还涉及家政、卫生、商品销售和文秘等。以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或称岗位职责)。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根据产业的需要,按照能力标准或培训包开发课程,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教育。
四、产学研结合园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