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问题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调查目的。
掌握伏虎镇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基本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伏虎镇及其所辖几个村落农民外出务工情况。
一般情况:外出务工农民年龄一般在17岁到50岁之间;男女比例约为3:2;90%以上去往上海,广东及新疆,甘肃等地,约10%在周边县市打零工;当地土地资源稀少,人均耕地不到0.5亩。
三,调查方式。
实地走访农户,与农户面对面交谈;与乡镇及村干部座谈了解相关情况。
四,调查时间。
*****
五,调查内容。
主要关注当地农民工外出打工者的人数以及所占当地劳动力的比例;打工经济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大量农民工外出给当地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
六,调查结果。
以伏虎镇及二村(徐家坝村)),六村(张家观村),十六村(碑亭子村)为例,统计数据如下:
1,伏虎镇,共有人口3万6千人左右,其中农业人口1万5千人左右,耕地1万余亩,外出务工人员7千人以上;外出务工收入占总收入的50%左右;
2,二村(徐家坝村),人口1356人,345户,625亩耕地(水田210亩,旱地415亩),外出务工人员400人,其中省外约250~260人,省内周边县市约150人,男性占70%,30岁以下占60%,外出务工收入占60%左右;
3,六村(张家观村)人口732人,劳动力370人左右,共有502亩耕地(水田178亩,旱地324亩),约有200人在外打工,青壮年有2/3在外务工,打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
4,十六村(碑亭子村),人口832人,200户,共有耕地720亩(水田244亩,旱地482亩),外出务工人员约有300人,其中省外约250人,省内县市约50人,夫妻二人一同在外务工的约占总户数的60%。
5,农村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有60%以上是留守儿童,而且还有10%左右由单亲抚养;
6,夫妻二人共同外出务工的,约占家庭总数的60%以上,夫妻完全在家的仅占5%左右。
在我们所调查的每个乡村中,劳动力大量外出的现象都是很严重的,很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大街上除了放暑假的学生之外,基本上看不到与我们同龄的人,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年幼的孩子,乡镇上毫无生气可言,尽管能从街道两边的建筑上看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每个地方都好似一座空城,给人以萧条之感。
农民工外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闲置的状况,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地方财政状况的改善,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是现在却显现出了极大的弊端,除了给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带来管理,安全上的隐患之外,更是对基层地方上带来许多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儿童问题。父母的外出,隔代教育的弊端使得这些孩子普遍有性格上的障碍,要么少言寡语不与其他人交谈,要么调皮捣蛋无法调教。父母外出不能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安慰,于是便试图在物质上去补偿,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吃喝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负责的情况下,每月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100~200的零花钱。处于很多方面的原因,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很少对孩子的消费进行管制,加上孩子年幼,本来就缺少自制力,大部分孩子都将钱花费在诸如网吧,游戏机厅等地方。很多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调查发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只有2%左右的孩子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却有40%以上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差。有些留守儿童走上不良道路,甚至违法犯罪,如据五村(袁家岩村)村支书介绍,该村一留守儿童袁某(男)多次入室偷盗财物,后被当场抓获;六村(张家观村)一留守儿童徐某(女)沉迷网络,于2006年偷偷跑去和网友见面,至今未归,其他诸如整日上网,朋友,聚众打架闹事等现象更是常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十分严重,这势必会对下一代的将来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留守老人问题。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必然加重,加上好多老人还要照看孙儿,本身又没有积蓄,容易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另外,留守老人精神上的孤独以及生活与疾病缺乏照料问题也很严重。
3,耕地闲置问题。青壮年大量外出,留守的老人妇女只能简单种些水稻玉米用于基本生活需要,有大量土地闲置。
4,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由于基本没有劳动力在家务农,基层政府无法引导农民进行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仍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为主,而且传统的油菜种植,家庭养猪等产业也逐渐萎缩,以十六村(碑亭子村)为例,84年~98年全村平均养猪1500头左右,97年更是达到2400头的记录,98年以后,由于劳动力开始大量外出,养猪数量逐渐减少,年均700头左右,然而在2006年即去年却只有400头,今年由于动物疾病原因,生猪数量更少。虽然政府积极引导外地客商前来投资,承包闲置土地进行枇杷,桃子等水果的种植,但是效果不佳,效益低下,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
5,农村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由于缺少劳动力,基层政府只能出资雇佣外地劳工进行公共设施的建设,这无疑加重了农民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以伏虎镇各地正在进行的卫生井建设为例,撇去国家财政补贴,如果由本村劳动力修建,每人只需交70元左右便可,而现在雇专业工人修建每人不得不多交30元。另外大量家庭举家外出务工现象的存在也导致公共工程建设集资困难,乡镇政府债务问题严重。
6,农业税征收困难。劳务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劳务经济的壮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举家外出,造成许多地方有户无人,他们外出务工的地点不固定,农业税长期无法正收。这既是过去为了完成农业税征收进度形成村组干部,乡镇干部垫款,乡镇政府贷款的重要原因,也是农业税难以征收的症结所在。
7,计划生育工作难以进行。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员大量外出,以村组为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妇检无法进行,生育指标无法落实,出生人口难以统计等。
8,农村党员发展及教育管理存在盲区。农村有一定文化青年及年轻党员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党员发展和管理教育困难,流出地鞭长莫及,流入的又无具体措施,长此下去会导致村组党员发展断档,村级组织后继无人。
9,夫妻家庭问题。夫妻双方如果有一方在外务工,由于长期不能回家团聚,必然导致夫妻感情的淡化,离婚率上升。
七,调查体会。
由调查结果可见,大量农民工外出已经给打工目的地城市和基层地方双方带来了许多困难,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我们的重视,采取措施,防止情况的进一步恶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充分重视:
1,调整农村发展战略,综合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农村家庭和农村社会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的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新近被称为"异地工业化"或"异地城市化"--是一种远距离、高成本的转移方式,它以大量的农民家庭解体为代价,使得家庭这一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单位因为中间一代(家庭的顶梁柱!)的外出而接近于被掏空,只留下老少两代,并进而使农村社会失去生机和活力。这种本来被当作化解"三农问题"战略举措的转移方式,虽然在经济的意义上起到了缓和"三农问题"的作用,但是在社会的意义上也同时恶化了"三农问题",甚至使它更加复杂和严峻。因此,在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方案时,不应该仅仅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而是要充分地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综合、系统、周密的规划,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在尚未彻底解决一个问题的情况下却引发另外一些可能更棘手的问题。
2、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制度的改革,废除阻碍农民彻底进城的制度和政策规定。农村家庭危机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彻底所造成或加剧的。如果作为流入地的城市并不只是单纯地接纳一个孤立的外来"劳动力",而是也能同时接纳一个完整的农民家庭,那么上述问题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得到避免或缓和。这就需要从根本上废除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社会制度。虽然一些城市政府近年来在清理针对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取消就业限制等方面有了重要改进,但还远远不够,在取得城市(镇)户口、就业、子女接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许多领域,还存在着对于外来农民的整体性排斥和歧视,这是造成"农民工"本人不能实现"市民化"以及其家庭不能整体迁入的主要原因。除了在这些领域加快改革步伐之外,政府还有必要在建设和提供廉租房等方面予以必要的支持,以降低农民家庭迁居城市的门槛和成本。
3、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和就近转移,即大力促进小城镇建设。从发展战略上对目前实施的以大城市为主的城市化战略予以大幅度调整,也即改变将现有的少数大城市"做大做强"的做法,而将大量的小城镇"做实做强"。城市化战略重点转移到中小城市、建制镇,以及农村集市的建设,通过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公共建设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当地的投资环境,以此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对于农民就地就近转移的吸引力。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一些专家提出了如下建议:
1,针对留守儿童来讲,应该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让留守儿童在校园里得到更多关爱和帮助,老师们应该尽可能多的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及生活上的困难,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变化。学校也应增加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阅读的书籍以及增加娱乐设施。
政府发挥相应作用,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地方设立幼儿园或诊所,加大对农村地区中小学的投入,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健康成长的空间。
发挥社区及一些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开展综合辅助留守儿童的活动
2,关于土地闲置及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乡镇政府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生产,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比如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但一定要慎重,要经过缜密思考,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伏虎镇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为了开发闲置土地,政府不顾本地实际情况,鼓励外地投资者投资种植枇杷,结果因为气候因素枇杷无法开花结果,投资方损失惨重,地方政府也负债累累。
3,关于计划生育和农村外出党员教育问题,可以采取措施加强农民工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合作,建立外出农民工档案。
4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转移农民的基地,是二、三产业的载体,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有选择的培育一批重点的中心集镇,努力在城镇投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使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一、制约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瓶颈
(一)主体因素
主体问题在这里主要是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过程及其结果。主体作用良好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良好,否则反之。目前高校后勤工作的主体由后勤管理人员、后勤经营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三部分构成。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多年的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主体的基本情况稳定,但是不足和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1、后勤管理人员
这里所说的后勤管理人员是特指高校学校层面的从事大后勤管理工作的干部,他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肩负着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保障后勤体系顺畅运行、保障后勤实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的使命,后勤管理人员的责任不可谓不大,任务不可谓不重。然而,多年来,由于思维习惯和管理惯性使然,不少高校对此重要和关键部门的后勤管理干部的定位一直存在偏差,同样是服务和服从于整个高校发展的大局,为高校发展贡献心力,但是广大后勤管理干部的地位却始终处于边缘地带,使得许多后勤管理人员荣誉感和成就感缺乏,致使不得不时常考虑个人出路和前途问题,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有些高校将后勤部门作为干部分流的承接单位,使得后勤管理人员基本是按经验和习惯来从事后勤管理工作,往往没有经营管理知识,业务水平不高;部分外聘管理干部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较低,加上待遇上与学校在编管理干部又有较大差异,稳定性和积极性较差;在很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又将后勤管理部门条块划分太多,缺少整体的规划和统筹,加上一些后勤管理干部本位主义的影响,人为造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壁垒和障碍。
2、后勤经营人员
后勤经营人员指在高校后勤各个实体从事具体经营管理的干部。和高校后勤管理人员一样,有较多的高校后勤经营人员也来自学校机关干部分流,存在年龄老化、专业水平低下、开拓创新能力不足、服务意识较差等缺点,使得很多后勤实体的经营管理远远滞后于社会企业的水平。而且由于大多数高校将后勤经营实体剥离(或相对剥离)学校,实体实行独立成本核算,自负盈亏,后勤经营人员的经营压力很大,往往有重经营轻服务的现象和思想,容易把后勤工作的经济效益看得过重而轻视或忽视社会效益,容易导致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产生不好的后勤服务形象。同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后勤经营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奉献精神欠缺,也严重影响了的高校后勤整体形象和战斗力。
3、后勤服务人员
后勤服务人员是在后勤实体工作一线,直接面向广大师生的员工。后勤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影响着对广大师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也影响着整个后勤在广大师生心目中的地位。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后勤的很多一线正式员工来源于本校教职工家属、农转非人员、部队转业军人、高校征用土地后的农民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机关、学院等部门精简机构,压缩下来的不少人员又进入了后勤部门。这些人员长期在后勤工作服务,形成了一种工作动力不足、服务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等的工作氛围和态度,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积极主动思考单位进一步发展的意识。同时,对于外聘的一线员工,因与社会同类企业相比,高校后勤实体的经营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在薪酬方面不具备优势,而且往往与正式职工相比差距过大,这些也使得这些外聘员工的激励不够,看不到自身职业发展的平台和前景,因此荣誉感低、稳定性较差,流动频繁,这也大大影响了后勤实体的健康发展。此外,由于后勤实体的整体实力不足,经营成本和风险相对较大,加上后勤工作环境较差、地位较低、工作辛苦等,这也使得高校后勤劳工用工面临诸多难题。
(二)客观环境因素
工作的是个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小环境、以及各种外在因素影响下的后勤人员自身微环境的改变。
多年来,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呈现了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国家对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没有做出统一的部署和规划,不同高校按照自身特点和需求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对于后勤社会化的具体含义一直处于探索甚至是含糊的状态。高校后勤将往何处去,没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统一的结论。同时,在这种不确定的发展思维之下,国家及各省市、各高校对于后勤实体的政策也未能明晰,各地的政策也很不统一。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使得很多高校后勤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这也导致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一个阶段之后,许多高校走了回头路,回到原有的后勤管理模式,这离当初国家设想的后勤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方向无疑是有了更大的偏离。
现代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需要高校各部门具备“一盘棋”的观念,但目前的情况是高校后勤的建设从高校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获得的关心和支持不够,高校后勤实体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协调性差,配合脱节,经常处于孤军奋战的局面。高校很多政策的制定忽视了后勤发展的实际,过于从紧;对后勤干部的支持力度不够,使得很多后勤改革的想法得不到真正实现,后勤改革的步子也受到阻碍。高校稳定看后勤,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具体到实际的工作中时,很多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不断进行的同时,众多社会企业也经过在竞争中不断洗牌和发展,很多具有实力的企业不断通过竞争脱颖而出,并逐步涉入高校后勤服务市场。这对于高校后勤实体无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很多后勤实体在这种冲击之下,涅磐重生,找到了合适的发展道路,并不断做大作强;但更多的后勤实体受制于高校市场和高校发展要求的局限,未能开拓出更广的发展空间。鉴于诸多历史遗留因素,后勤相关实体存在着经营项目、规模、实力、环境等诸多差异,虽然这些单位都以自身功能服务高校发展,但是其各自的发展很不均衡。同时,与社会同类行业和企业相比,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状况之下,后勤实体无论是从发展规模和实力,还是管理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高校地位的边缘使得众多后勤实体的
发展动力不足,资金、技术、管理水平、扶持政策等的缺失,使得很多后勤实体的发展举步维艰。二、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遇到瓶颈的一些对策
困难是现实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困难虽因院校不同存在特点和程度的差异,但却存在普遍性和共通性。因此,在新时期思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发展,必然具有普适性和全局意义。面对当前高校后勤发展的诸多瓶颈,寻求一条科学、务实、有效的发展道路,合理使用和配置资源,排除不利因素的制约,提升发展能力,更好地促进高校的发展就十分必要。对此,笔者通过对多所高校后勤社会化道路的研究及在后勤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总结了一些想法和应对办法。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社会的竞争,以人才为本。人才是一个组织得以健康长久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和支撑,一支精练强干的后勤员工队伍,是搞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根本保证。高校后勤肩负为广大师生提供安全、稳定、高质量的后勤保障任务,其业务关乎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高校师生密切相关。如何为高校来访人员提供优雅、舒适的接待服务,为广大师生提供卫生安全、质优价廉、品种丰富的餐饮服务和物资供应服务,为高校提供干净、整洁、有品位的物业服务等,都是后勤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从原材料采购到物资供应,从食品卫生安全到消防安全,从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采购管理到工程管理,从人员招聘培训到干部选拔培养,从服务广大师生到服从高校大局,方方面面都考验着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高校后勤多年来面临的最大发展问题说到底是人才的缺失,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以及激励机制的不合理。同样的实体和环境,不同的人来管理经营,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此,就需要打破后勤多年来用人的思维和习惯,突破用人的诸多不合理局限,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眼光,建设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同时真正能够促进自身和高校共同发展的蓬勃向上的后勤管理和员工队伍。
1、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在人才引进方面,改变原有的行政化人才引进模式,突破地域和行政级别等限制,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对于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和实体,同时注意从行业内部挖掘和培养。
人才的引进以及人才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需要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不断地进行提升和充实。因此,要将广大员工的继续学习和培训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制定培训计划和设立专项培训经费,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要求所有后勤人员不断自觉进行知识更新,专业培训,鼓励各实体多开展技术竞赛,鼓励员工个人参加学历及职业资格等考试,定期派出干部职工到相关高校和企业交流学习。在总体提升后勤职工素质的同时,拟定员工晋升计划,选拔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要坚决反对和杜绝后勤实体负责人在用人中“任人唯亲”和“武大郎开店”。在对后勤实体进行目标考核时,把人才培养和员工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对单位负责人考核的重要内容。
2、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适应高校后勤特点和发展的薪酬体系,推进分配方式改革,使薪酬计算的指标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减低保障性基础薪酬部分,加大激励薪酬部分比例,提升干部职工的开拓性和工作积极性,这也将有利于进一步吸引专业人才。通过建立并实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以绩效考核推动员工素质的提升。在具体的待遇方面,按照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参照社会同类行业和企业的待遇标准,以在同样的工作条件、工作标准和工作效果的前提下,给予支付不低于社会企业的待遇。顺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整体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员工薪酬的调整是必然的。通过克扣员工待遇或损失员工应有福利而控制企业成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只能造成加速优秀员工流失的后果,对其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这也已经有很多的前车之鉴。
此外,对于积极主动关心单位发展,并通过为单位发展献计献策使单位的经营服务指标或客户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的员工,实行额外奖励,并给予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3、打造一流的经营服务形象和服务品牌
后勤存在的天职和宗旨就是为高校师生提供周到、安全、高质、高效的服务。服务水平不上去,高校后勤的社会效益就得不到体现,其存在的理由就会受到质疑。同时,提升服务水平也是现代企业尤其是服务类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跨越了硬件设施竞争的初级阶段,更多地体现在软件方面如人才、专业化、信息化、服务附加值、客户满意度、服务细节等方面。
高校后勤服务部门及后勤人员的服务形象、面貌、作风和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整体形象,而其形象和口碑是留存在服务对象心里的第一印象,是单位经营和发展状态的直接呈现,它直接影响着服务对象对单位的评价和忠诚度。虽然后勤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占据着校内市场的天然优势,但这种优势一旦因为后勤形象的损坏而失去之后,其结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就目前国内高校后勤实体的总体情况而言,校内市场一旦失去,所占有或可能占有的校外市场还无法支撑实体的生存,更妄谈发展。优质的服务形象是后勤实体的宝贵的无形资产,这种形象一旦得到服务对象的肯定,其所能创造的价值也是十分可观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它还可以弥补单位经营的一些小的疏漏。因此,除了要强化对实体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对于他们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4、强化干部员工的责任意识
后勤部门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的关键部门,对于高校发展、教学科研的支撑、师生生活的保障等都责任重大,对于各级干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的要求也很高。后勤系统一旦出现干部员工责任和廉政意识不强的情况,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可能是非常重大的。
因此,在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后勤部门的各级干部和员工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干部员工的责任意识、廉政意识、大局意识等的
教育和培训。防止因责任意识不强出现的管理漏洞和损失,并将此作为对后勤实体负责人和员工考核的依据。(二)创新运行模式
很多后勤实体多年来没有得以有跨越式发展的另一个因素,在于很多后勤实体的管理者观念过于保守,守土的观念强,基本上是按经验和习惯来经营和管理后勤实体,而开拓的精神不足,不愿在原有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面对后勤社会化不断深化的要求,后勤的发展不能再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下,后勤实体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不创新发展机制和运行模式,不积极思考更适应社会经济和市场竞争的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就有可能被市场经济所抛离,最后只能是死路一条。
1、推行股份制试点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虽然一直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定论,但是保持高校后勤实体规范、顺畅的运营并不断发展壮大,保障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后勤服务需求,促进高校的不断发展,无疑是高校后勤存在的根本使命所在。从具有浓重的行政化色彩,到模拟企业运作,高校后勤走过了艰辛的社会化改革道路。但是,这种所谓的“模拟企业”在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在不断与社会企业一同参与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无疑是不合时宜的。因此,在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之下,在后勤实体逐步推行股份制试点改革,采取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方法,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营模式。在股份制的过程中,后勤实体的所有制形式、出资形式、经营及管理方式、财务管理、分配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都得到相应改变,在此基础上,具有明晰的责、权、利的企业真正实现规范化运作,实力不断增强,进而真正融入公平的市场竞争去。
2、不断发展校外项目,开拓后勤服务市场
后勤的很大一部分业务属于保障师生基本生活的服务性项目,在保证良好服务质量的同时,为高校分忧解难,支持高校各项活动以及负担高校分流正式职工的安置等,使得从事这部分服务项目的实体承担着巨大的运行成本。后勤实体要真正发展壮大,除了做好服务校内市场的本职工作,还需积极向外拓展业务和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上许多单位和部门也将其后勤服务项目剥离出来,交由后勤专业化单位(公司)来管理经营,可以说全社会后勤管理经营的市场是巨大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开展校企合作,就是高校后勤实体通过改革,摒弃“小而全”和“包打天下”的思想和做法,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在社会化改革中找到“位子”,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能力,塑造优质的服务品牌。
“农校对接”即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高校食堂直接对接,实现农民增收、学生受益这一双赢局面。它可以减少高校农产品采购环节,降低学生食堂采购成本,能够更好的保障学生食品安全,对促进高校稳定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缓解近年来饮食物资等价格不断上涨造成的压力,为高校师生提供质优价廉、安全卫生的伙食服务,自国家到各级省市自治区、各高校的有关领导都对“农校对接”问题倾注了高度关注和心力。在“农校对接”问题上,很多省市已开始积极行动,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一定要保持一个科学、务实的态度,要做好前期调研和可行性分析,要致力于搭建长久、共赢的合作平台;通过尝试多种合作方式选择出最适应农民增收、高校后勤物资采购的路径。在合作的范围上,不仅可实现饮食物资与农民的对接,还可实现超市等物资流通部门所售的农产品与农民的对接;在物资采购项目上,逐步扩大和开发新的供应物资品种。对于农校对接的对象和方式选择,首先以试点的形式展开,并同时建立从产地到销售终端的可追溯源头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的物流体系。
(2)开展校企合作
“农校对接”是高校饮食物资实现降低成本、提升安全和质量的有效方式。高校后勤实体则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高校后勤的接待单位,一是可以发挥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将接待单位作为高校相关学院旅游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实习基地,同时可以培养和选拔有潜力的管理人才;二是可以与社会企业合作,利用高校人才、教学科研等资源,为他们提供培训、交流活动、接待等服务。
对于高校后勤的商贸单位,可与社会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通过向广大师生推广社会企业的形象和产品,提高师生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度,提高企业在高校中的影响力,为企业培养潜在客户;一方面通过由商贸单位与社会企业达成物资采购协议,由社会企业给予高校商贸单位优惠采购价格,而这种做法也会进一步惠及高校的广大师生。
高校后勤的物业单位和工程单位,可与社会同行业企业、高校相关院系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进行技术合作,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做好发展规划
[关键词]社会调查方法;实践环节;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08-04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设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课程由社会科学学院的专业教师主讲,最初是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全学分制改革之后面向经管类所有专业学生开放供选修。本文将在介绍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价值与特性的基础上,着重介绍该课程实践环节设计与实施的情况,结合当前实践教学中尚存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价值与特性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调查研究的基本原理、抽样、测量与问卷、访谈与观察、稻荽理与分析、撰写调研报告等。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原理、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具备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即基本能够使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并撰写调研报告。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对于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社会调查是从事公共管理相关工作的基本方法,这是由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公共管理是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为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采取各种方式对涉及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有效的公共管理必须建立在对社会事实、社会问题的扎实调查、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扎实、科学的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现状,分析社会问题及产生的根源,才能为高水平的公共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其二,社会调查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系统地培养实践技能的关键环节。公共管理类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丰富,技术方法运用自如,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培养计划上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蕴含于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与集中实践环节之中,比如社会调查方法、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技术、专题调研实习、统计分析实习、毕业论文等。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要求学生合作完成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等任务,这是较为系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首要环节,能为后续的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实际上,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之所以重要与其课程特点密不可分。首先,从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社会调查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因为社会调查方法是社会科学探索社会现象、发现社会规律的途径与方式,其旨在让学生“获得‘如何了解事物,而不是知道什么事物’的探究能力”。 [1]要真正掌握社会调查方法,学生必须具备积极的探索精神和理性的科学精神,并以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这就要求教师将教育的重心转到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上;这就要求学生抛弃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并就感兴趣的或重要的社会现象展开调查,在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恰当的结论。
其次,从课程的教学方式来看,社会调查方法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该课程兼具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特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社会调查方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在某个领域实际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技能。课堂理论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社会调查是一种怎样的方法,而实践环节的操作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怎样使用这种方法。因此,实践环节设计就成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将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实验、实践体验为主’,鼓励学生‘像研究者那样’参与社会调查实践”。[3]
二、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组教师,十分重视课程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要求教师要同时兼具“领队人”、“教练员”、“裁判员”的角色。首先,教师要精心组织实践环节的总方案,并提出每个实践环节的明确目标与要求;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具体的调查方法,实现每个实践环节的学习目标;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实践环节的实施状况进行科学评价,给予合理考核。
(一)实践环节的总体设计方案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实践教学依循的设计思想是:完全按照社会调查方法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实际社会调查过程的前后环节,在每一部分的教学中都设计出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参与的活动内容,布置相应的任务,提出相应的要求,使得学生完全被“卷入”到社会调查的实践中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学边干,既增长理论知识,又增强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本课程专门设计了六个实训环节:确定选题、设计研究方案、概念操作化、问卷设计与发放、实地深入访谈、撰写调研报告。本课程还要求学生组成规模为3-5人的小组,各小组以某一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收集资料,进行一次小规模的社会调查研究,撰写3000字的调研报告,并上台汇报交流调研成果。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采取“重过程、有激励”的科学考核方式,学生成绩评定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考核比率为:课堂学习表现20%(读书笔记与作业10%+课堂讨论与回答问题10%)+调研报告20%+课程考试60%。其中在试卷方面,考虑到社会调查方法的应用性特点,教师尽量避免出那些学生靠死记硬背就能得分的题目,而是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案例分析题和实践操作题,如要求学生当场设计问卷、拟定研究计划、设计抽样方案等。
(二)实践各环节的具体要求
在每个环节的设计时,教师不仅会提出明确的实践目标与要求,而且还会特别注重一些细节的设计以强化学习效果。
1.选题
在讲授选择调查课题时,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先根据课程理论学习了解到的选题标准来拟出自己的调查课题,然后在小组范围内充分讨论,筛选出一个大家公认的选题作为本课程实践环节的主题,供教师进行评价与引导。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由于常常需要经过激烈讨论和争辩才能决定最终的题目,这在无形之中达到了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的效果;另一方面,既然选题是大家充分讨论后形成的,学生认同该题目,其后续参与的积极性相对会高。
2.设计研究方案
在确定好选题之后,学生需要设计好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还要制订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进度等方面的内容。
3.概念操作化
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理论难度较大,同时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环。它是把研究的核心概念转化为可实际测量的指标的桥梁。一方面,教师在解释概念、变量、指标的内涵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了概念操作化的步骤与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尝试对自己的核心概念进行操作化之后,教师一一进行具体地指导,这能为后续的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4.问卷设计与发放
在概念操作化的基础上,学生要掌握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技能,科学地设计一份题目数量不少于15道的问卷。在讨论课上,教师把所有的组两两配对,让配对的两组学生互相做对方的问卷进行模拟试调查,指出问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共同完善。问卷修改完成后去实地发放,要求每个小组至少发放50份问卷。当然,在问卷发放之前,还涉及抽样方案的选择。我们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本小组调查课题的需要,提出理想的抽样方案,并说明这些抽样方案的优缺点各是什么,最后对各小组的抽样设计方案进行评比。
5.实地深入访谈
在课堂讲授深入访谈法时,提前让学生准备好访谈提纲,现场请学生模拟一对一访谈和集体访谈,并进行点评。访谈分两批进行,第一批是在教师讲授深入访谈的技巧之前,第二批是在教师讲授深入访谈的技巧之后。对比前后两批学生的访谈过程与质量,进一步深化学生们对深入访谈的认识,让学生真正掌握深入访谈的技巧。我们要求学生在课题的实地调查中必须深入访谈2个相关的研究对象,每次访谈时间不少于30分钟。
6.撰写调研报告
在整理问卷数据和访谈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拟写调研报告。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在SPSS或Excel中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简单的统计分析。撰写的研究报告必须要素具备、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分析有据、有图有表。最后,学生还需制成PPT在讨论课上汇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还特意设计学生提问与点评环节,让学生当专家,最后由一批学生评委打分确认名次,排名前三的小组学生的实践环节得分为优。
通过这六个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训练,可以将课程的讲授与学生的实践完全地结合起来,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学习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三、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轮的教学,课程组教师发现社会调查方法实践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时偏少,课程周期短,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
几年前,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在我校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中是3学分、48学时,但后来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被降低到2学分,压缩为32学时。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丰富,至少包括导论、选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测量与操作化、抽样、问卷、访谈、定量资料分析、定性资料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等基本章节。以社会研究方法专家风笑天教授的教材为例,全书共有13章。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还要安排多次讨论课进行实践环节的交流。32个学时对于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来说的确捉襟见肘。而且,学校的教学时间安排是每个学期分成两个学段,每个学段为8周。让一个初学者在8周之内掌握调查方法并完整地开展一个研究,难度十分大。时间过于紧凑会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与实际调查的开展都有些仓促,这势必会影响到课程学习的效果。
(二)经费缺乏,实践基地少,削弱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由于没有任何经费,学生开展调研的费用,包括复印问卷、往返交通、购买调研小礼品等都是自己支付。一方面,这会导致学生在选题时往往局限于与大学生有关的现实问题,而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相关社会问题则研究较少;另一方面,这会导致学生在抽样时,很难做到真正的随机抽样,而只是采取街头偶遇抽样的方法,而且抽取的样本数量也很有限,从而降低了样本的代表性。即使小部分学生选择与公共管理专业有关的课题,但由于课题涉及相关的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学生缺乏社会关系与经验,去调查时经常被拒之门外。尽管学院已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践基地,但实际上双方的合作关系还不足以深厚到乐意接待学生去其组织中进行深入调查。因此,学生收集到的Y料不仅代表性不够,而且数量也十分有限,这直接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性,即信度与效度较低。
(三)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研究性学习能力不高,降低了学习效果
虽然学生对于实践环节设计总体较感兴趣,但随着调查各环节实际工作的展开,其难度逐渐增加。这就要求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部分学生这时表现出了疲倦和懈怠,缺乏足够的动力支撑高质量的学习。此外,受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都习惯于被动听课、死记硬背复习迎考的套路,而对于让学生走出课堂自主探索,独立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们普遍感到不适应。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消极应对、敷衍了事,还有些学生混在组里,“搭便车”不出力,教师也奈何不了他们。
(四)班级规模大,教师工作量大,无法持续确保指导水平
在2013年之前,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只作为社会科学学院内部相关专业的必修课,选修人数与班级规模都在可控范围之内。但自2014年实施全学分制改革之后,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作为学科基础平台课,面向所有经管类各专业开放,修读该课程的学生数量显著增加。在教师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每个班级的学生从50个左右增加到100个左右。由于该课程需要学生组队参与实践环节,教师要全程跟踪指导,而且在课堂上要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大班教学不仅意味着教师工作量翻倍,而且课堂交流也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四、优化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实践环节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要优化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优化课程安排,增强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持续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
从学校的实际教学工作发展态势来看,再给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增加学分与学时数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增强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消化吸收并落于实践。比如,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后续还有现代城市管理、城市社区治理、城市危机管理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都属于与现实关联度较大的课程,可以在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研究报告。此外,还可以在集中实践环节安排与社会调查方法应用有关的实习。实际上,在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中,分别在第四、五个学期末安排有专题调研实习、统计分析实习。这就要梳理清楚相关课程的关系,形成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训练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方法,提升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师应该加强与其他课程教师的沟通,使学生在多门课程中能不断地得到训练。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激发课堂活力,不断提升理论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进行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学过程的基础环节。考虑到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需要充分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与实践环节中,有必要使用互动教学法和小组研讨法,教师必须变“依赖式”教学方法为“参与式”教学方法。比如,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而教师每次提前布置下一章课的2-3道思考题。每次上课的前10分钟用来请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做一定的调整。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还要求学生以自愿原则形成小组,小组之间的研讨、交流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问题,互相交流看法,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吸收、巩固、加深学生所学的知识,这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此外,还可以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选用一些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比如:在“抽样”那一章,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介绍社会调查研究领域一些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生深刻地把握抽样的基本原理;在“访谈”那一章,可以使用情景预设法,事先设置某种情景,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现场深入访谈。对于某些教学任务特别重的章节,如“测量与操作化”一章,还可以使用翻转课堂法,围绕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拍摄10-15分钟的微视频,事先要求学生观看学习,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上,展开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答疑解惑。
(三)优化实践环节的实施路径,提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科学性
首先,持续优化社会调查方法实践教学设计,尤其是优化每个具体实践环节的实施路径。教师在安排学生分步骤完成从选择课题、拟订方案、操作化核心概念、编制并发放问卷、深入访谈、分析资料到撰写调研报告、交流研究成果的一整套实践任务中,关键是要注意“游戏规则”细节的设计,避免学生“捣浆糊”。比如,在问卷发放环节,教师不可能完全现场监督学生调查情况,有些学生偷懒就自己或让同学胡乱填问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问卷发放过程中留下一些影像资料,以证明调查过程的真实性。其次,适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实践教学的资源保障机制。有条件的话,增加课程组教师数量,实现小班化教学。再次,加强与实地基地的合作,可与相关组织定期策划一些社会调查研究项目,由专业教师牵头,让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学生分别承担其中的子项目,为学生创造正常开展调查的机会。
(四)提升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督与评价
首先,要提升学生对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强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探究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进而能够积极、认真、踏实地参与到社会调查方法各实践环节中去。其次,创新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机制。比如,组队时注意不同班级、个性、成绩等多样化的搭配组合;团队运作时可实行组长负责制、定期会议轮流主讲制、成员末位淘汰制等,使团队能够在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发挥独到的作用。最后,加强对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监督与评价。一方面,教师可聘用研究生作为助教,强化对学生的指导与监督,对实践过程与实践记录进行定期检查,对异常情况必须加以严肃教育与整改;另一方面,教要对学生实践结果、调查报告等进行合理评价,判断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低,对于未达到教学效果的应予以及时、适当地补充教育。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世勇. 以探究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社会调查方法”教学改革[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2):112-114.
概念设计是建筑学学生做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它介于调研和一草设计之间,承上启下,又总揽全局,控制着整个设计进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做好概念设计,学生在概念设计的程序方面、在解决概念设计问题方面以及怎么样把握住概念设计的方向方面应做好相应的把控,分步、有针对性的解决各项问题。
关键词:
概念设计;问题;矛盾;解决
1概念设计的定义
顾名思义,概是指概括、粗略,念是指想法、理念,概念就是指粗略的想法或者是概括的理念。概念设计是处于调研与一草设计之间的设计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整个方案设计的最初表现形式。
2概念设计的作用
2.1理清思路
在做整个设计之前,学生们进行了大量的基地调研与经典案例分析,头脑里储存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存在很多干扰因素。学生通过做概念设计,把头脑了的素材与信息重新整理,并于实际任务相结合,在模糊中逐渐形成一个粗略的设计理念,这就是概念设计。由此可见,概念设计起到理清思路的作用。
2.2承上启下
概念设计处于一草与调研之间,它上承调研报告下启一草设计,是一个过渡阶段。在建筑学二年级的设计中基本是很少做概念设计的,它最早出现在三年级的设计过程中。因为小设计的构思时间较短,在一草阶段也可以及时修正,而规模较大的设计需要一个把握方向的阶段,这就是概念设计。概念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3控制整个设计进度
在做概念设计的时候,设计的初步理念得以实现并构筑,但这不是学生的全部工作。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即控制整个设计进度。学生不仅要有整个方案的初步设想,还要把这个设想以后的实现方法、不同阶段达到什么样的深度、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必要的时间节点安排进行细化的考虑,将这些内容在心中做到相应的规划、分配、以及处理,做到胸有成竹,而不能只有初期概念没有后续发展的计划。
3概念设计的程序
3.1问题的提出
(1)要有一定的社会性与时效性。进行概念设计的时候,主要目的是解决一部分社会矛盾和问题,要根据社会问题来确定以后的概念和解决方法。也就是说,概念设计中的“概念”是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解决方法是对概念的补充。问题是整个设计关键,它决定了以后概念的提出和解决方法的体现。因此,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有社会性,也就是说要有普遍意义,要有共性,而不是针对基地本身个性方面的内容,或者没有仪表性的内容,因此,在问题的提出阶段最好不要体现基地个性方面的问题。只体现建筑创作方面而不体现社会问题的提出方面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客观的。另外,问题要有一定的时效性,也就是说它是正在被讨论或以后极有可能被讨论的问题,类似这种时效性较强的问题。被讨论过的或在现在以至将来极有可能不被关注的社会意义较小的问题,都属于时效性较差的问题。
(2)内容大小合适,并有一定可操作性。学生做设计的时间是有固定课时的,同时,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知识容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这些问题的范围与落脚点一定要大小合适。太大学生无力完成工作,太小就没有足够的发展与发挥空间。这些问题最好是学生较熟或者容易收集资料并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才能增强设计的可操作性,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3)大问题下面的小问题要有严格的逻辑性。一个大社会问题的提出,下面必然会出现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小问题,从逻辑上讲,这些小问题一定要与原来的大问题有必然的大小、主从关系。大问题立意要高些,小问题立意要低些。以大问题为主,小问题为从,小问题应该是从大问题里派生出来的。同时,大问题是一个命题,而小问题才是需要解决的关键,解决了小问题,大问题就不攻自破了。
3.2概念的提出
(1)应与问题相对应。由什么样的问题就有什么样的概念,概念是在策略对问题的解决,它不是具体的建筑形式,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应该与问题是相对应的,是一“问”一“答”的逻辑关系。
(2)副标题与关键词应统领整个原始概念。概念提出之后,要提出与之相应的副标题。副标题应该是对概念更生动的解释,因此它一般会比较有文化气息。关键词是整个概念的主要着眼点与重点,要具有概括性、代表性。副标题与关键词都是对原概念的解释与重点提醒,都要从属于最初的概念。
(3)多个角度去解决各种问题。每个问题都要从策略的层面上更多角度的去解决问题,一个问题要有多个解决方法,而不是一个问题一个方法,这样才能更全面、更立体、更充分的去解决一个问题,才能使人更信服。
(4)概念要有体系感。概念是对问题策略上的解决,因此与问题一样,它也要有像问题一样的逻辑性与体系感,要有主有次,有并列递进或者从属的关系,体系要明确,不能混乱一团。
3.3建筑解决方案的提出
(1)与概念相对应。概念是一种策略与问题的对应关系,建筑解决方案是一种建筑空间的表达方式与概念内容的对应关系。建筑解决方案是用具体的空间形式去解决概念或者是提供策略的一种表现,也是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的体现,它的处理手法则是体现在建筑设计手法上。
(2)先解决主要矛盾与主要问题
(3)问题提出的时候有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同样在解决方案的时候也应该有主有次,把精力与设计放在主要矛盾上,不可喧宾夺主或者本末倒置。以上三项中笔者分别提到了解决社会问题与解决建筑问题,他们的的区别是:解决社会问题需要的是概念和理念。而解决建筑问题是要靠建筑空间的营造,而建筑空间的营造则是要看建筑设计手法的使用。与此同时,概念要靠建筑空间的营造去解释,也就是说设计者提出的社会问题要靠概念或理念去解决而不是建筑,概念提出之后才能用建筑空间去解释概念,建筑空间的创作需要设计方法的支持。
3.4概念设计的表现
(1)以图纸设计为主,以文字图表为辅:图纸是表达概念的主要手段。
(2)以分析图、模型为主:分析图、模型是在概念的基础上条理有效逻辑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整个设计思想物质的体现。
(3)不能以概念解决概念:要落实到最后一步建筑空间的营造上。
(4)避免意义大于形式:不要有过多的理念,而实际设计操作过少。
(5)避免形式大于意义:不要有过多的建筑形式,要多使用理论支持。
(6)要突出创新点:要把区别于普遍设计的特色体现出来。
4概念设计中学生应当注意的问题
4.1侧重点要明确
在概念的提出阶段,学生最好只提出一个概念,其它的作为补充或深化,最好不要提出过多的理念,以免侧重点不明确,过多过散,发掘不深入。
4.2重点是设计而不是概念
概念设计的表达侧重点是设计,要用设计表达概念,而不是文字说明或者语音。把全部理念融入设计,用图纸着手概念才能最终落到设计上。
4.3重点是问题的解决而不是概念的提出
概念设计是要用理念和建筑形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在做概念设计的时候是去解决问题的,而不是为了概念而提出概念。
4.4重点是设计的总体把握而不是细部的奇思妙想
概念设计阶段要把方案的整个构思以及以后的深入发展和对问题的解决都要有个进度上的把握,要在设计开始的时候制定出总体策划与部署,而不能着眼于某个细节问题纠缠不清。
5如何更好地把握概念设计
5.1应该提出有价值、有创新的社会问题
有价值的社会问题往往更真实有效,思路也比较广、比较深,能为设计开个好头,能够增强设计的现实意义,是设计进行下去的理由。一个有价值的社会问题往往是基于设计者本身对于这个社会,或者说对所设计建筑周边情况进行分析得来的,这种问题一些往往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矛盾,或者满足一些社会生活、自然条件的不足,又或是将社会中美好的事物放大化的呈现。比如说,在一片喧闹的城市或者一片森林中做一个建筑,许多学生都会使用“树木”、“生长”、“自然”、“绿色”等词来作为设计的概念,即所提出的社会问题,之后无论是在外表面上体现出这种概念,还是在空间或者形体上体现都是对社会问题的回应。前者是希望城市中可以多点树木来满足城市自然环境短缺的问题,后者则是想将建筑融于环境,将美好的事物扩大化引入建筑。另外一些,是这个设计者对社会的主观认识,在概念设计中将提出的观念用自己个人观点来填充形成社会问题。例如对于“中学设计”而言,一些学生在做概念设计的时候会把自己对高中的认识、怀念以及不足作为设计理念。例如,一些学生在中学时觉得交流不多,或者是高中时拥有很好的交流空间想将其传承下来,于是以“交流”来作为设计的主题,即提出的社会问题。类似这类社会问题的提出都是有价值的,因为解决了它们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以及美化社会,让社会多一点正能量,也是一个设计者,一个建筑设计者做方案应有的出发点。
5.2应该提出有价值、有创新的解决方法
有价值、有创新的办法是设计上的亮点,是设计内容的主要支撑,是对社会问题应对策略和建筑空间形式的有效表达。因此,抓住了好的开头即找到了有价值、值得探讨的社会问题:抓住了内容的主干和着力点即找到了让人为之心动的解决方案,有了这两个“抓住”学生的设计就有了内容,有了深度,不在空洞无物。解决上述提到的社会问题,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进行不同的分析与讨论,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法来进行试验,最终选取一种最为合理,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方法。就例如想要处理“庭院”问题,就要对庭院的形式、种类、空间感觉、流线情况、使用条件等问题进行分析、分类、选取、改进,最后去一种与当下相适应的方式来进行概念设计的内容。在找寻解决方法的的时候,要分析以前案例,学习已有的做法、处理方式、同时将这些处理手法与现在所存在的各项问题结合,在其中发展自己的、有创新意识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让记得方案,或者说是概念更加深刻,更能高效的、贴切的、有新意的解决之前所提出的社会问题,推动自己思想,和建筑事业的发展。
作者:王涛 王龙 柴丹彭 郭绍芳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凌.从概念到物体--概念设计教学之一[A].国际建筑教育大会[C].2007.
自2013年10月开工建设后,该项目便不分昼夜赶进度,预计2015年6月全部投产,将为信发集团的电解铝产业提供电力。
自备发电是张学信继续逆周期进行电解铝产业扩张的底气,电价变化1分钱,就影响铝的成本140块钱。由于手握“底牌”,在电解铝这个产能过剩的行业,信发集团2014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和利税还保持了不错的增长势头。
无独有偶。7月15日,总理和企业负责人座谈时,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说,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集团几家电解铝企业的效益都在逆势上扬。
一边是行业产能过剩,一边是部分企业效益逆势上扬,考验调控的“艺术”。
炼油业将步后尘?
只要潮水没有完全褪去,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在裸泳。
相较于电解铝,山东炼油业的产能过剩现象更为严重,并出台了化解办法。
山东是石油资源大省,炼油业产值约占全省化工行业的27%左右。2000年,国家清理整顿后共批准保留山东省地方炼油企业21家,目前炼企数量和产能分别增加到2倍和4倍多,而成品油市场需求仅增加了1倍多。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山东省发改委获得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2013年炼油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55%,其中地炼不足40%。产能、需求和原油供给增长的不同步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自2000年确定山东省地方炼油企业179.3万吨原油配置计划后再没有增加,地炼企业进口又受到限制,导致原油来源严重不足。
无法获得进口原油,许多企业就进口燃料油进行加工。购进燃料油实际上就是从国外企业买入下脚料,加工出合格成品油比率很低,也导致污染排放高。
从数据来看,山东省炼油企业平均规模仅为211万吨。企业规模较小,乙烯等下游项目无法配套,“炼而不化”、链条短、效益低的问题突出,2013年炼化企业利润率仅为1.3%。
但山东省发改委调研发现,部分企业为存续仍有较强的扩能冲动,个别地方和企业仍在以重油加工、沥青等名义新上炼油项目。如不加以控制,将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甚至带来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社会问题。
“11・22”黄岛输油管线爆炸事故后,山东加大力度调整优化炼化企业布局。上述调研报告说,一是逐步淘汰200万吨/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遏制产能盲目扩张;二是鼓励链条化发展,支持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三是实施环保倒逼机制,依靠市场手段加快淘汰装置落后、污染严重、安全隐患大的炼油产能。
同时,山东也呼吁改革现行原油进口体制,赋予地方炼油企业原油进口指标,有利于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提高炼化一体化能力,引导地方炼油企业规范发展。
上述调研报告说,国家发改委对此事十分慎重,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初步考虑是:要与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和城市天然气储备建设相挂钩,按比例配发原油指标。
造船困难中前行
和炼油业一样,2013年山东省船舶业的产能利用率也只有55%,造船完工量328万载重吨,多数企业开工不足,效益严重下滑。
造船大省江苏2013年造船完工量360艘1313.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0.8%。这一年里,当地最大民营造船公司――熔盛重工(01101.HK)备受煎熬,全年公司收为13.4亿元,比2012年同期的79.6亿元减少了83.1%,亏损高达86.8亿元。
但2014年上半年,江苏船企迎来订单“井喷”。江苏省经信委数据显示,全省造船116艘505.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3.7%,但新接订单248艘1466.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5.7%。
5月18日,熔盛重工与一家希腊船东签订了涉及金额达10亿美元的散货船订单,其中24艘是确实订单,12艘是选择权订单,为未来几年持续稳定发展吃下一颗定心丸。
有分析说,船舶市场有所恢复:一是5年的周期调整正迎来触底反弹;二是行业深度调整压缩部分低端产能;三是老旧船型淘汰加快促进新订单增加。
全球造船业有个规律,5年一个周期。扬子江船厂董事长任元林表示,经历了上一轮起伏,大家理性多了,投资热潮不会重演。
江苏省经信委副主任戴跃强说,这几年船舶业加快了结构调整,海工产品发展迅速,但是总体上没有完全走出困境,压力还是比较大,相对来说仍在困难中前行。
江苏省常务副省长李云峰也表示,今年以来手持船舶订单量同比增长72%,但价格、订金低,还不好说是稳定回升。
总体稳中向好,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存在。一是交船难、接单难、融资难现象依然突出;二是产业转型步伐亟待加快,海工装备产业规模仍偏小。
据了解,2014年以来江苏省造船产能利用率在74%左右,比2013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但仍有低端产能,占用了土地、岸线等稀缺资源。按照4年内化解1000万载重吨低端产能,其中2014年化解275万载重吨,由12家企业承担。
剧烈的技术变革和兼并重组也使行业分化加剧,市场的“二八定律”开始显现,80%的订单集中落在20%的船厂,排名前十的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占江苏全省的78.4%。
戴跃强说,江苏从年初就开始研究了一整套过剩产能的化解方案,特别是船舶业,首先是优化结构,推进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
企业冷暖自知?
市场萎缩、利润下滑,电解铝行业举步维艰,但张学信却宣称要做两个世界名牌:“第一是氧化铝,国外企业竞争不过我;第二是电解铝,国外企业卖多少钱我卖多少钱,我敢竞争,因为成本低,别人不赚钱我赚钱”。
在他看来,电解铝产业的过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央企垄断、效率低下。“煤炭过剩不?多晶硅过剩不?衣服过剩不?我听说鞋厂生产的鞋平均一个人分七八十双。还有没过剩的行业吗?”张学信反问记者。
记者在山东、江苏、上海等地调研时经常听到的辩解是,过剩产能不等同于落后产业。这也暗示了地方政府对于产能过剩现象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地方政府是产能过剩推手为不争事实,另一方面最终约束的方法却离不开行政手段。
2013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重点锁定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行业,拉开了化解过剩产能的大幕。
2013年各地纷纷开展“削钢”运动,但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2014年钢产量不降反升,依然高位运行,4月份日均粗钢产量达到229.5万吨,5月份环比4月份略有下降。
宝钢集团财务总经理吴琨琮说,从产量上看,钢铁企业生产并未受到环保压力的明显影响,限产政策减掉的可能都是闲置产能。
以江苏为例,2014年5月全省钢铁行业利润止降转升,年内首次实现增长。1-5月,实现利润105.7亿元,同比增长5.6%,由1-4月下降5.3%转为增长。
戴跃强表示,过剩产能很可能是一个阶段性过程,或者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造成这个产能发展超前了,像光伏产业未来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目前传统的欧洲市场份额下降,但美国和日本的份额上升很多,总体来说,2014年一季度的出口同比2013年增长20%到30%。
根治产能过剩的行业痛疾,这些实力不菲又野心勃勃的企业担心重走“宏观过热,调控民企”的老路。张学信说,产业调整要以市场为主,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政府和企业要建立信任机制,共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