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特殊学生的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范文第1篇

一、母爱胜于一切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你的任何一种处事方式,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在这里,你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位有知识、有爱心、有方法的母亲。面对一名正常的学生,语文教师只要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如何去理解课文。而面对哪些发音都无法准确,情绪有很大波动的学生时,母亲必须具备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你声情并茂的朗诵和熟练优美的手语动作要吸引他们的神志。要让他以教师为榜样,为目标。然后再去一字一句的实践在他们自己身上。哪怕有针尖大的进步,也要以母亲的角度去看问题,给予他们尽可能的鼓励。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如此,本来自卑的他们才会找回自信,才会学有所获。

二、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

只要是孩子,玩是他们的天性。特殊学生的语感能力差,思想难以集中。要让他们一动不动的去想象、去感知课文的情景。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语文教师只有把课文的情景再现课堂,让他们去参与、从课堂活动中去体验课文的情景。让他们从实践活动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费尽心机地去设计课堂教学,甚至在一些难以再现课堂活动的课文中,要借助于多媒体来实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够使他们的思想完全集中。理解完课文情景永远不要忘记一句话:如果不是你们来参与活动,帮助老师,老师不知道课文竟然是这样的情景呢!要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明天我会帮助老师干什么事情呢?”这样的想法。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适时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虽然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为把学生吸引到本堂课的情景中来,教师始终要牢牢的把握住本堂课的重点,还要自然的、灵活多样的体现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总结,让学生的思考离不开教师的指挥,让他们比较轻松的掌握知识,愉快的接受教学。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范文第2篇

1 明确教学目的,更新教育理念

《聋哑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进行发音、说话、看话教学,进行祖国语言文字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从大纲出发,培养聋哑学生的认识、思维和语言能力,明确教学目的,更新教育理念。

1.1 语文教学现状

过去由于教学目的的模糊和教学观念的陈旧导致现如今特殊学校的聋哑学生的语文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对于聋哑学生的语文教育容易忽视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往往还是用普通教育的要求和方法来教育聋哑学生。这样不仅会给聋哑学生自身带来一定的压力,而且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其次,教学模式的古板也使得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的古板也使得教学目的的实现有很大的难度。比如说对于初中年级的聋哑学生的语文教学, 教师惯用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将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由于聋哑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局限使得他们所能够接触和学习的知识很少,而教师之间也缺乏相应的沟通和交流,大大限制了教学水平的发展。

1.2 教育理念的更新

正是针对上述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聋哑学校的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地促使聋哑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自身生理上的缺陷,特殊学校的聋哑学生相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内心相对封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积极地鼓励学生,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初中聋哑学生的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字词句的单纯的文字学习,还要从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发,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再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小组活动,增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手语、口语、书面语等的结合,并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创新语文教学手段

出于特殊学校中聋哑学生的特殊性, 其实相比于普通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随着现阶段补偿教学的不断推进,很多新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教学当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的教学手段分为以下几种:

2.1 FM 助听训练系统

以往对于聋哑学生的教学通常都是老师依靠自己高八度的叫喊的方式, 让聋哑学生摸着喉咙感受的方式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但是这种方式事实上并没有使得学生学习到所该学的知识。所以FM 助听训练系统的运用可以与学生的助听器对接,自动为学生排除掉噪音的干扰, 保证学生高品质的聆听环境。这样,就可以为不懂手语和唇语的聋哑学生提供更方便的条件。

2.2 交互式电子白板

交互式电子白板将传统的黑板和现代多媒体进行了巧妙的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将图像、视频和动画都生动地展示出来,而且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白板将所学的词语或者是段落等语文知识形象的加以展示。同时,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投影仪、手语等教学方式带来的不便,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 手语、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

由于聋哑学生的听力和语言交流能力都十分有限, 所以手语成为了聋哑学生语文教学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式。同时,利用手语时也应该结合口语,对于中学生的字词教学时,可以选择用手语解释含义并读出读音。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和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想象和学习。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范文第3篇

一、特殊家庭类型

1.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型。这类家庭一般耕地比较少或没有耕地,为了维持生活,家长不得不出外打工,孩子大多由老人或其他亲属托管。

2.全是女孩型。这样的家庭一般是为了要男孩子而却生了多个女孩(多数是三个)。因为都是女孩,他们很气馁,对孩子不寄以多大希望,所以对她们的教育也不太重视。

3.重男轻女型。这类家庭多数是两个孩子,老大是女孩,老二是男孩。这个来之不易而又可心的“根”,棒在手里怕掉了,念在嘴里怕化了。为了让男孩子有更优越的条件成长,把全部财力物力都聚集起来,不支持女孩上学。

4.父亲不问型。这样的家庭比较多,他们认为“管孩子是他妈的事”,父亲从不过问孩子的事,特别是男孩子,母亲的话根本不听,无法无天。

5.家里的地比较多,收入比较可观型。这样的家长大多这样说,孩子上不上大学没什么意思,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在农村种地。这样家庭的孩子也常说,我爸给我准备了多少地。他们没有追求,学习的动力不大。

6.家长庇护型。这类家长很怕自己的孩子吃亏,不但同学之间的事他们要参与,就是不完成作业家长也要给孩子找一大堆理由。

7.不管孩子,轻松自在型。现在农村打麻将成风,尤其是妇女们把打麻将当成了工作,起早去排号,恐怕玩不上,孩子根本顾不上,早晨孩子吃不上饭,中午给一元钱。至于孩子学习怎样,完没完成作业不闻不问。

8.单亲家庭型。这样的家庭有两类:一类是父母离异型,这样的孩子多数有较丰富的经济来源,但没有良好的教养。另一类是丧失了一个亲人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多数与爷爷奶奶在起生活。娇惯任性,不合群,缺少爱心,没有合作精神。

9.极度贫穷的家庭型。这一类家庭多数是因为老人或父母有病,缺少劳动力而收入又较少,这样的孩子,不但精神压力大,而且生活压力也很大。

二、教育措施

1.让学生有平等感。在我们这个农村学校,孩子们穿着很随便,因为贫富不均,衣服的档次差别很大。这样,让那些条件不好的孩子很自悲,因为自悲,不敢主动发言,不敢参加各项带有展示性的活动。为了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我们为同学们创造了平等的机会,第一次为学生们订做了校服,为了让学生们少花钱,我们找校企的老师帮忙,让厂家为我们降低成本,虽然价格已经很低了,但还是有的学生一时拿不出来钱,我们老师主动为这些孩子们佃付。全校的学生每天都穿校服上学,不但增加了学生的集体感,而且再也没有出现因为衣服而影响孩子情绪的事情。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状况;对策

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成果显著,然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那么针对这一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又该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呢?文本主要就北京A职业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进行简要分析,以及对该特殊群体采取对策的探索。

一、北京A职业学院藏族、维族学生现状

北京A职业学院(下文简称A学院)是2007年在原学院基础之上成立,主要承担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类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约3000人。北京A职业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主要分布在藏、维、蒙、满、回等民族。此外,还有少量的哈萨克、彝、哈尼、苗、土家、穿青等民族学生。A学院从2011年开始,来自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大量增加,尤其是藏族和维族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A学院藏族学生现有79人,维族学生31人。A学院对藏族和维族学生的管理方式与对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方式相同,采用分散式的管理办法,即将藏族和维族学生分散在各个专业、各个班级、各个宿舍。由于维吾尔族学生生活习俗的特殊性,他们集中在一个宿舍。

二、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状况

(一)民族自我意识强烈,渴求被理解与尊重。A学院的藏族和维族学生比较抱团,他们喜欢一起行动,且与汉族学生的交往很少,处在自我封闭的民族状态中,尤其是维族学生。这在总体上反应了藏族和维族学生的民族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少数民族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主要来源于他们家庭的影响,来源于世代相传的民族情感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少数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其他民族的理解和尊重,一旦获得理解和尊重时,就感受到与人平等而产生喜悦,并对尊重他的人表示友好、信任,表现出情感融洽及友善。反之,则会产生受压抑、被瞧不起等苦闷情绪,特别是对那些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言语、行为则更表现出极大的愤怒与强烈的不满,这些也往往成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问题的根源、民族问题的一个导火索,A学院也因此发生了一次打群架事件,也由此成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二)心理状态较自卑。少数民族学生的表现出明显的个体自尊心理与自卑心理。奥地利著名学者孔纳德.罗伦兹(KonradLorenz)曾提出了“刻印理论”,指出民族文化的刻印作用从人出生起就发挥作用。首先是家庭、民族文化,然后是中小学的标记,然后一直持续到大学里或职业中。从教育实践中也不难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有着极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使得他们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与此同时,自卑感强也是少数民族学生较普遍的心理特征。通过走访藏族和维族学生,发现他们感觉自己在学习、生活和经济方面与身边的汉族同学差距较大,因此在自尊心上难以接受这些差距的存在而感到自尊受挫而自卑。由此可以看出,由于生长环境、经济条件、民族文化、思想观念等的长期影响,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较汉族学生相对薄弱、基础较差,导致这些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方面的能力较低,再加上他们的一些民族习惯、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并不一定能被身边的同学所接受等一些因素,都会造成他们产生一些自卑心理,使得一些生活上和思想文化上的差异被复杂化,加剧了少数民族学生个体与内地高校教育大环境之间的不适应感,从而也增大了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三、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A学院,少数民族群体较多来自新疆、。俗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总会受到生他养他的地方影响。A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有:

(一)生活习俗不适应。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尤其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表现得格外强烈和突出。他们离开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到内地高校学习,首先受到冲突的就是饮食、穿着等生活习俗的改变。尽管A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这种冲突,如设立清真食堂、聘请民族师傅、伙食价格优惠、伙食质量不断改善等,但是维族学生仍感觉不适应。

(二)学习活动不适应。学习活动的不适应主要是因为语言障碍带来的压力。维吾尔族的学生在进入学院之前所受的都是民族语言的教育,即使参加过内地一年预科班的汉语学习,但是仍不能满足大学里的学习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通常都是将汉语言文字转化为本民族语言后再加以理解,这就表现出思维节奏慢、敏捷性弱等情况,体现在语言交流、文字表达、害怕回答问题、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等方面。这些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使得部分消极悲观的新疆、的学生更是觉得自卑甚至自闭,从而引起心理问题。

(三)人际交往不适应。许多新疆、的少数民族同学由于不适应生活环境的新变化,对本民族有强烈的心理认同。在人际交住中容易把自己与自己的团体紧密的结合起来,用这种联系获得自尊,感到骄傲,这就使他们的交往范围变得狭小,从而在与汉族同学交往时就表现出不自信,甚至回避、恐惧的心理特点。人际交往障碍的严重者对别人的言谈举止特别敏感,如稍有不注意,就会刺伤其自尊心,引发纠纷。此外,宗教习俗的差异也是影响新疆、同学人际交往发展的重要原因。宗教习俗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影响较大,非本民族同学间的交流为避免触及忌讳而显得拘谨。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学生孤独感的增加。

(四)个人发展的不适应。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绝大多数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属于定向或者委培学生。由于生活风俗习惯的特殊性,绝大多数藏族、维族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回到新疆、发展,这使得他们的就业压力意识减弱或者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前途无需考虑。在就业招聘环节中,由于地域、专业等方面的限制,新疆、的单位和企业很少会深入内地学校招聘,而就业信息的获取也仅靠学生自己在网上获取,由于网上信息真假难辨,使得他们在就业环节又遇到种种困难。这一切使他们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不强,惰性情绪重,缺乏主动就业的观念,从而大大阻碍了新疆、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汉语言文化、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的学习与适应。

总体来看,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问题主要是适应性问题,一方面是他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周围的人适应并理解他们特殊性问题。

四、对策

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及,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是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管理问题的关键。

(一)尊重民族习惯,从实际出发,帮助少数民族尽快适应新环境。首先应该熟悉一些民族文化基本常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等基本知识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与其沟通交流,并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实现人本关怀指导。在少数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时,可以与学校申请适当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学校也可以为少数民族同学做一些活动,可以以座谈会、晚会的形式开展。在不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前提下,以横幅或者信息下达方式告知全校师生节日信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并正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文化基础、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学校评优、奖学金评定以及学生资助方面采取适当倾斜措施。学校应尽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实现学习上的进步。对于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学校可以单独给他们设立民族班,这样老师就会针对他们的实际水平设置教学大纲,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效果。授课老师就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更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学校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向各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常识普及,以实现各民族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二)建立专门化教育管理队伍。辅导员和班导师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处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他们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直接面对学生,与学生朝夕相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辅导员和班导师工作,完善辅导员工作职能,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A学院现有的辅导员工作体系,是以班级为单位,以辅导员为主体,以系为直接指导,通过学生工作处、团委等职能机构接受学校党委统一领导而建立的。少数民族学生和班级其他学生一样由本班辅导员老师负责日常管理;而一线学生辅导员所带学生在事实上存在的超负荷工作量,本来就已经使他们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处在疲于应付的状态,这就使得他们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上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影响着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而有效的开展。对此,笔者建议,要适应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专任辅导员制度。根据实际,选派能力过硬、经验丰富、具有民族学、社会学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优秀辅导员,担当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任辅导员,建立在学校层面由学生工作处直接统一管理、少而精的专职队伍。在对其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专门培训后,由这些少数民族专任辅导员专门重点负责对全校各院系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同时,在具体工作上,接受其工作对象(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在基层系的指导。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身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状况,探求问题存在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有的放矢的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需求为根本,把他们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少数民族学生不断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国家发展建设需要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陈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方法探析[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82-84.

[2]姬云香,杨萍.教育背景差异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的影响研究——以兰州市三高校的藏族、蒙古族、维族大学生为例[J].成功(教育),2010(10).

[3]黄文浩.文化适应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分析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范文第5篇

相对于一般院校对工作绩效的强调,特殊教育教师更看重周边绩效对特殊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对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的影响。采用生命意义问卷、教学效能量表和周边绩效量表为测量工具,对长春市、吉林市、哈尔滨市4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整群随机抽样,获取有效样本117名。结果表明:(1)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生命意义与周边绩效间的中介效应,传递生命意义对周边绩效的间接影响;(2)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交互作用显著,较高的生命意义可以有效调节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促进作用。这说明,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作用机制同时存在着两种效应,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作为自变量,在以教学效能感为中介变量传递对周边绩效间接效应的同时,又作为调节变量并且与教学效能感交互作用显著,调节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特殊教育教师 生命意义 教学效能感 周边绩效 调节中介

分类号G760

1 问题提出

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面对的儿童青少年群体通常在视觉、听觉和智力发展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通常这类学生群体的生活自理能力都相对较差,心理较为敏感,情感较为脆弱,并表现出对教师较强的依恋性。因此,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特殊教育教师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爱心,具有更强的教育动机和更多的工作投入及情感投入,才能保障特殊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这就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周边绩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谓周边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又称关系绩效或情景绩效,是Borman和Motowidlo于1993年为区别于工作绩效(task performance)而划分出的一种新绩效。周边绩效是一种心理和社会关系的人际和意志行为,涉及工作职责范围外自愿从事有利于组织和他人的活动,是一种与工作相关的角色外绩效(Extra—role Performance),Van Scotter和MotowidloL认为其主要由人际促进和工作投入两个核心要素构成。其中人际促进是有意增进组织内人际关系的行为,能够提高组织士气、鼓励组织成员间的积极配合与合作,消除阻碍绩效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作投入更多反映的是自律,包含大量的意志因素,具有导向性和坚持性,并提倡首创与创新,是工作绩效的动机基础_3 J。Borman和White及Johnson研究发现,周边绩效有利于总体绩效的提升,是与工作绩效并重的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特殊教育教师而言,周边绩效主要指特殊教育教师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自己潜力,不断激励教师自觉为学生服务的主动性,培养积极融洽的团队意识,鼓励教师间的合作与配合,真诚热爱学校,关心学校发展等。

教学效能感(sense of teaching efficacy)的概念来自于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self efficacy theory)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具体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成就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是权衡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general teaching efficacy)和个人教学效能感(personalteaching efficacy)两个方面。辛涛研究发现,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周边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中个人教学效能对师生关系、学校风气和工作提供的促进作用明显;一般教学效能对学校的支持系统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Allinder研究发现:高效能感的教师相比低效能者能够使用更多的赞誉与表扬,投入更多的精力管理学生绩效,并在班级管理和备课方面花费更多时间,即高教学效能感能够促进教师的工作投入和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强化。

教师生命意义指“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以及教师在教育生涯中的自我确证感和自我实现感,它具有目的性、主体性、精神性和超越性等特征。韩登亮和李明蔚认为教育始于生命,人的生命价值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作为教师进行教育的最原始驱动力,教师对教师生命意义的诉求,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推动了教师绩效水平的提升,对素质教育成效的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鲜有研究关注教师生命意义对教学效能与周边绩效的影响作用,以特殊教育教师为对象的研究更少。基于此,研究以特殊教育教师为目标群体,以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为切入点,探讨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对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的影响机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获取长春市、吉林市、哈尔滨市4所特殊教育学校有效教师样本117名,其中男教师45名,女教师72名,年龄在25~35岁的教师占42.79%,36~45岁占41.0%,46岁以上占16.2%;大专学历占34.2%,本科学历65.0%,硕士研究生学历0.9%。

2.2 研究工具

(1)生命意义问卷

生命意义问卷(Purpose in Life Test,PIL)由Crum—baugh和Maholic于1964年依Frankl意义治疗理论所编制,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有20题;第二部分是由13个未完成的句子组成;第三部分是要求填答者完成一个段落。研究采用第一部分,包括生活态度、生活目标、生命价值和生活自主四个维度,采用七级计分法计分,4分为中立,得分越高,生命意义感越强。量表Cmrrbach’s a系数为0.621。

(2)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

由俞国良于1995年等人根据Gibson的“教师效能量表”和Ashton的“教学效能感量表”立足国内教师样本编制而成,共27道题目,采用5点评分,分为一般教学效能和教学效能两个维度。分量表和总量表Cronbach’s a系数分别为0.754、0.733和0.841。

(3)周边绩效问卷

采用李娟以Van Scotter和Motowidlo的周边绩效量表(contextual Performance Questionnaire,CPQ)为基础研制的周边绩效量表。量表分为人际促进和工作投入两个维度,共16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研究中分量表和总量表Cronbach’sa系数分别为0.724、0.684和0.812。

2.3 数据统计

采用EXCEL2003、SPSS 12.0、AMOS 17.0进行数据输入与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多层回归分析、Bootstrap—ping统计分析等。

3 研究结果

3.1 生命意义、教学效能感与教师周边绩效的中介效应分析

研究采用AMOS Bootstrapping统计方法对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中介效应进行考查。中介模型(Ml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Ml模型原始参数估计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对教学效能感的直接效应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直接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a=0.356,p

Bootstrapping双侧检验结果显示,教学效能感能够有效传递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对教师周边绩效的间接效应(aJ)=0.042,p

3.2 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周边绩效的调节效应分析

研究对观测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采用分层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交互作用情况进行了考查。

通过对层1性别与年龄维度的控制后发现:层2结构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维度预测效应明显(B=0.356,p

为了更加清晰考察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交互作用对教师周边绩效水平的影响,对交互作用进行进一步阐释。本研究在参考Jaccard交互作用的检验方法的基础上,以生命意义均值加减1个标准差作为划分生命意义高低分组的依据,以教学效能感正负1个标准差为边界。

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高分水平有利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促进,其斜率达到显著水平(B高分=0.254,p.05)。结果表明,特殊教育教师高水平的生命意义能够有效调节教学效能对教师周边绩效的促进作用。

3.3 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调节中介效应分析

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教学效能感在生命意义对周边绩效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交互作用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作用机制并不是单纯的单一效应,可能存在两种效应同时发挥作用的可能性。为了进一步检验这种假设,研究在中介模型(M1)的基础上进一步假设: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作为自变量,通过教学效能感这个中介变量对周边绩效产生间接效应,同时又作为调节变量调节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影响作用。调节中介假设模型。

Bootstmpping双侧检测结果显示,以教学效能感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仍显著(ab’=0.041,p

研究结果证实,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作用机制同时存在着两种效应:首先,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生命意义与周边绩效间的中介效应,传递生命意义对周边绩效的间接影响;其次,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作为自变量,在以教学效能感为中介变量传递对周边绩效问接效应的同时,又作为调节变量并且与教学效能感交互作用显著,调节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促进作用。

4 讨论

4.1 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在生命意义与周边绩效中的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直接效应显著,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本质上理解,教学效能感实质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特质。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对自身教学环节的掌控能力及对特教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自信权衡,它与特定任务和情境相关,随着任务的不同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个体的内隐动机驱力与潜能会产生不同影响,并作用于外显的绩效行为中。具体表现为:随着个体能动性的转变与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影响教师周边绩效的情景性与可塑性,教学效能感越高,越有利于对工作投入更多激情,形成更积极的人际活动关系,从而有效促进了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的提高。

同时,研究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作为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周边绩效的中介变量,能够有效传递生命意义对周边绩效的间接效应。人的生命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存在形式,追寻生命的价值是个体超越生物属性的先验意义所在。“人正是通过对自己生命的不断超越,来揭示生命的意义、凸显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理想、追求生命的完满的。”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既是教师个体对自身意义的反思与实践,又表现为对特殊儿童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叶澜曾言“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特殊教育教师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追寻,必然影响其对自身价值的积极感悟,促进自我图示、自我概念的发展与自尊水平的提高,从内部激发特殊教育教师自我效能的发展和自我信念体系的自我完善,体现在教学行为中,则是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对自身能够积极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自信的不断增强。这种积极的信念由特殊教育教师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追寻所激发,在行业特质中表现为教学效能感水平的提高,并最终通过对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的间接影响得到体现。

4.2 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在教学效能感与周边绩效中的调节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能够同时对教学效能感与周边绩效产生影响。一方面,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通过对教学效能感的直接作用,以教学效能感为桥梁,从而对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与此同时,特殊教育教师对自身生命意义的不断诉求,还显著影响着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促进作用。生命意义作为调节变量在对周边绩效的影响中其与教学效能感的交互效应显著,具体表现为特殊教育教师较高生命意义的感悟水平能够促进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发挥积极作用。

从更深的角度理解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在教学效能与周边绩效中的作用,需要从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的作用范围来审视这个问题。

首先,课堂是周边绩效作用的最基本范围,也是教学效能发挥效用的最佳体现场所。易红郡认为外在的知识只有通过感悟内化为人的知识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只有通过体验才能达到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从而才能达到相互了解和心与心的交流。可见在这个场所中,实现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的有效提升,顺利完成知识的传授,师生间情感的有机交融是关键因素。在这个注重师生关系的教学效能的提升过程中,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则是根本性的驱力因素。它驾驭着特殊教育教师自我体验的深度,统辖着特殊教育教师自身对生命感悟转化为思想情感的程度,并最终决定形成何种潜在的教学效能及其与教学行为的契合程度;而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对其在课堂中,依据特教学生特殊的情感需要和心理水平及时调整自己的情感,如何借助恰当的言语与情感表达将知识有效传递给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从而在促进师生的情感沟通和情感认同的同时,也对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的提高带来了益处。

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周边绩效影响的宏观范围,是教学效能感发挥作用的最理想外延疆界。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对其成员的价值观念、态度、信念、道德规范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心理环境。教师作为学校构成的一份子,能够切身参与对校园文化的塑造是全部教师的意愿,其依赖于教学效能对特殊教育教师个人内在潜能的最大激发,是全体教师教学效能发挥效用的集中体现。个体对生命价值追求的明确定位与不断的自我超越,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形成何种校园文化的标定,也有助于在此过程中,实现对教师教学效能感效用发挥进程的不断催化,最终实现和谐友爱,自觉奉献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总之,人的生命意义表现出一种对已有存在状态不断否定和对新的存在状态不断创造的超越性。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娴熟的教学技能,更要在履行教育使命中实现自身精神生命的成长与意义世界的建构、完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主体之一,其对个体存在意识的唤醒,自身生命意义的审视,对于教育实践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对自我的反思与批判,实现了对自我的生命超越,表现出一种对新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不懈追求,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使命感与责任感,并在对“自知”的渴望与理性拷问的驱动下,激发出更佳的教学效能感,推动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的不断提高。

5 结论与建议

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作用机制同时存在着两种效应,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作为自变量,在以教学效能感为中介变量传递对周边绩效间接效应的同时,又作为调节变量与并且与教学效能感交互作用显著,调节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促进作用。

特殊教育教师作为一个需要特殊呵护的群体,其周边绩效的提高对于特殊儿童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为如何行之有效地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提供了参考:作为个体内部的动力源泉,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生命意义,激发个体的潜能,实现对自我的不断超越是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的根本之计,也是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绩效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 Borman,W.C.Motowidlo,S.J.Expanding the crite—fion domain to include elements of contextual perfor—nlance.In N.Schmitt,W.C.Borman(Eds.).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s.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3,71—98.

2 17 Van Scotter,J.R.Motowicllo,S.J.Interpersonalfacilitation and job dedication aLs separate facet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Joum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6,81(5):52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