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数学公式归纳总结

高中数学公式归纳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数学公式归纳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数学公式归纳总结

高中数学公式归纳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心得体会;学生;学习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与传统课堂的差异较明显,为适应新课程下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手段也应随之调整。唯有这样才能学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学会用数学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标准改革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很多知识都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符合高中生的综合特点和认知规律,这样的变化更利于学生去理解与消化哪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这对学好数学是十分有利的。但是,面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数学思想、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应用能力等要求,作为一名高中生,如何养成这些素养和能力是一个关键问题。对此,我们应清楚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变化,紧跟教师思路,了解教材的变化,这样才能适应新要求、新课堂。

二、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想要学好数学,必须端正学习思想,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这样才会产生内在驱动力,在行动上爱学、回会,为学会数学奠定良好的态度基础。高中阶段的数学逻辑思维较强,光靠记硬背数学公式是行不通的。身边不少同学习惯性的死记数学公式,做课后练习题,虽然有助于数学学习,但是学习起来感觉很累,数学成绩也没有明显的提高。在我看来,应先培养学习的兴趣,对数学产生喜爱的感觉,才会有心思学数学,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放弃。然后,克服畏惧数学的心理障碍,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困难。比如,遇到难题、怪题时,认真研读题目,了解解题关键,明确解题思想,一步一步的完成解题过程。最后,要有积极进取的意志,耐得住寂寞,喜欢动脑,遇到难题想办法解决,不找借口不学、不做。

三、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

高中数学不同于初中阶段的数学,逻辑性更强,想要学好高中数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这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关键。数学思维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指导,更需要自己去总结、去领悟,在不间断的数学题分析与数学知识总结中逐步形成的。一旦掌握了数形结合、平面与立体的比较、等价交换等数学思维,将会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起来会轻松很多。纵观高中数学题,很多题目都是“换汤不换药”,基本类型并没有多大变化,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题目有难度。为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总结类型题及其解题方法,对类型题逐渐形成一种数学思维,哪怕如何变化,只要找准属于哪一种类型题再复杂的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如果遇到了没有见过的难题,先学会拆分、拼装题目,再寻找适合的解题思路。

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对学生学会数学而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走,并认真解读教材内容,弄清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让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以增强学习效果。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强调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其目的就在于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为此,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自主的探索与获取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强化课堂学习效果。此外,课堂习题是巩固与复习新知的一种有效手段,应抓好课堂练习,利用所学内容认真进行习题练习,遇到困难时先结合新旧知识去分析、去解题,自行解决不了情况下再向教师咨询。

五、善于总结与归纳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对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归纳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高中数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通过总结与归纳可以把相对零散的知识点形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梳理所学内容,利于学好数学。而且,总结与归纳的过程也是复习与巩固知识的一个过程,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六、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学制度的不断完善,高中数学已成为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高考中占有极大比重。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面对高考与升学的双重压力,高中生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想学好数学这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清楚新课程对自身提出的要求,适应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同时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数学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真生的爱学、会学数学,促进数学素养与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振国.对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的认识和心得体会[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3,(01):72.

[2]张晓梅.高中数学新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34):5.

高中数学公式归纳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B-0063-01

高中数学很多知识都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一些学生在面对这些抽象性较强的数学公式和分析推理时,往往会有难以理解、无从下手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能从大量的学习内容中抽象概括出共同点,无法总结出这些知识中蕴含的一般规律。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把知识中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让他们学会把课本读薄,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概括、学会学习。那么,教师究竟如何将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融入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知识具象化

创设教学情境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面对一些抽象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时,一味的讲解和分析难免会使学生学习过于枯燥和无味,使学生产生烦躁、厌学心理。如果将这些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分析、理解数学知识,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和理解知识。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注重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尽量把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与学习实例融合到一起,将抽象知识具象化。

例如,在学习《集合》这一章节时,由于涉及到的抽象性概念较多,所以教师在完成对相关概念的解读后,向学生问道:“同学们,如果把我们班的所有学生看作一个集合的话,那么我们班的男生就是这个集合的什么呢?女生呢?”学生很快反应过来,男生、女生中的任何人都是这个班级成员之一,所以男生、女生集合都是这个班级的子集。有同学提出来,男生集合和女生集合还存在互为补集的关系。这样的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为实际生活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深入教材挖掘,引导学生自主概括

高中数学教材各模块的知识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很多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知识间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数学知识中找到它们的本质。特别是在完成每一章节的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这种概括不仅是学生对章节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也是一个再学习和再认识的过程。另外,每个数学概念、公式都反映了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都是典型的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这些概念和公式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学会将具体的概念运用到抽象的数学解题过程中。

在学习《三角函数》时,教师发现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相关概念记忆存在问题。于是教师便引导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进行概括,找到它们的本质特性和变化规律,结果发现诱导公式中“”的n为奇数时,三角函数公式要变名。而变名后的正或负则根据图像所在的象限而定。最终,学生总结出了“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的记忆口诀。学生在归纳概括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记忆和理解了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有利于学生对这些公式的灵活运用。

三、加强类比探究,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完整性和严密性,这使很多数学结论和方法存在相似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类比分析的方法将这些相似性放大,让学生通过对新旧知识的类比和联想进行探究,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根据已学概念、公式、性质进行类比和联想,进而猜想未知的数学公式和性质,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对这些猜想进行证明。对于学生在类比和联想中得出的一些创新性,教师要予以鼓励,使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实践证明,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在教会学生解高次不等式时,教师先是让学生回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结构和解题思路,让学生从x2-1>9、x2+2x-8

总之,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急于一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引入和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找到最恰当、最科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对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施以积极影响,促进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公式归纳总结范文第3篇

高中数学解题方式思维模式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内容,学生自身的心智和思维模式也有较大的改变。学生在思想成长的阶段,会出现种种的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数学。因为高中阶段数学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内容增多,因此学生解题的方式应更加的多样化。因此,高中数学教学,首先要从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入手,同时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一、“一题多解”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与实践

(一)价值与实践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需求的人才将是多元化、多样化的,统一性思维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学习为主,改变以老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受教育情况、性格、思维模式都不相同,因此一个固定性的解题方式不能最有效的适用于每一个学生,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解题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去分析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发现多样化的解题方式。“一题多解”的根本在于问题本身,老师在创设和选择问题时,首先应考虑到问题自身是否具备多样化的解答模式。同时,在培养学生多样化解题思维时,应注意调动学生解题的积极性,被动、消极的解题态度很难让学生产生多样化的解题思维。所以针对这方面数学问题的内容应结合学生平时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多样化的解题中。如有的学生喜欢足球,老师就把其融入习题中,让学生用原本感到枯燥的公式,运算他喜欢的与足球相关的问题。比如,把导数运用在足球比赛中,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去运算前锋进攻时的最大速度和球速,后卫回防时的最大速度等。接着老师可以以最快、最有效的进攻和防守为问题,让学生去尝试更多的解题方法。

(二)让解题过程“活动”起来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只会盲目的记笔记,然后把公式套用在课本上的练习题,刚开始可能觉得这个方法用起来得心应手,当出现了需要灵活运用多个公式或数学知识的时候,学生就会手足无措。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利用一些模型或是画图,来让学生亲自感受数学知识、元素的变化,以此增加学生解题思维的灵活性。以前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只注视着一个静止的数学问题和图形,从而忽略了其在解题过程时发生的变化。比如,在讲到三角形函数的正弦、余弦定理时,可以让学生练习用图形发生的变化代替公式的每一个步骤,让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在大脑和手上动起来,以此改变大脑中的固态解题思维。中科院院士张景中也说道“数学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不再依赖老师而进行多样化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

二、“多题一解”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与实践

这里的“多题一解”指的并不是套用公式统一的解题方式,而是适用于同种类型的解题思路。在数学问题中,有很多是涉及的知识点比较类似或相近,用或是属于同种数学领域的知识。如立体几何、平面几何,其中含有的知识点、公式非常之多,变化又较复杂,因此适用于同领域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可以改变学生解题时无从下手的情况,令学生找到解题的切入点。所以老师在设计、选择数学问题时,首先要保证其拥有关联性,如在教授几何知识的时候,可以把问题与学生的成长环境相结合,即家庭基本环境。包括学生居住房子的整体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则可以应用于房子内床、桌子、衣柜等家具与地面、墙壁的关系等。这样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可以增加学生的熟悉感,减少、减轻解题过程中出现混乱思维的情况,接着老师把学生需要解答的各问题的方向进行统一化。如卧室、客厅、厨房等面积的最有效使用方法,书桌、书柜面积的最合理规划,以此同领域的问题,来培养学生“多题一解”的解题思路。

三、数学笔记的合理应用

这里的笔记,指的不单是把老师讲过的数学公式、知识点进行整合的笔记,而是解题思路、解题例子的整合。其中包括解题过程中哪一个步骤最容易出现问题,需要注意的问题都有什么等,无论是多样化的解题方式或统一性的解题思路,其中的问题都可能会反复出现。所以数学笔记,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疑难点产生的原因、分析的过程和最后的解决方法的一个总结,这也是帮助学生解题的重要资源。

四、结语

在“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需要注意让学生认清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前者可以说是根本不同学生不同情况去探索适合自己的解题方式,而后者则是适用于同领域、同范围内数学解题过程中的一种思考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加强学生主动寻找多种解法,这样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锻炼结题的灵活性,能够卓有成效地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更灵活地运用知识,有利于提高归纳、综合、创新与探究等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扬德.“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2015,(07):12.

[2]谭珊.利用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J].生活教育,2014,(14):57-58.

[3]汪孝培.谈谈“多题一解”.数学教学通讯,1981,(04).

高中数学公式归纳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体会;教学手段;能力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整体把握教材,把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便于因材施教;再次要把教和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两者的完美统一。课堂是实施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不但能发展学生智力,还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围绕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最佳的教学设备,把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做到灵活运用。在课堂上,应加强师生互动,通过共同努力,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教学重点要突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重点一一展开。在上课开始,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在想方设法突破重难点的时候,就达到了整堂课的。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板书、动作的变化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大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不断接受新鲜事物,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是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二是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提高教师讲解效率;三是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更加主动、积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呈现板演量大的内容时,教师都可以利用投影仪来完成,比如,几何图形、文字较多的数学应用题、对章节内容的总结、一些选择题等都可以用电脑或者投影仪来呈现。

四、根据具体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变化教学方式。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讲解新内容的时候,一般都采用讲授法。而在教学立体几何时,教师可以适当运用演示法,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运用谈话法、辩论会、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不论哪一种教学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多关注,及时总结和评价,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了如指掌,比如在学习完一个数学概念后,让学生进行复述;学习例题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板演。教师要关注基础差的学生,对他们放低要求,根据他们的实际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逐渐喜欢上数学学习。

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做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这就需要教师少讲,留出时间让学生动手、动脑。然而,有的教师问题刚提出,就希望学生马上能回答准确,然后就忍不住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导致学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是一个资源库,只要给学生时间和机会,他们就能想出更好地办法,进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七、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数学试题越来越灵活、新颖,很多教师和学生把精力都用在难题、怪题上,认为只要加强难题训练就能提高能力,而那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直接告诉学生数学公式和定理,或者简单地讲解一道例题就开始搞题海战术。实际上,数学公式和定理的推证过程,包含了很多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但是教师不去挖掘内在的规律,而是希望学生通过练习自己去悟出这些道理。由于学生的能力不同,很多学生“悟”不出方法,不会灵活运用,只会照葫芦画瓢,甚至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理解肤浅,在考试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有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试题量太大,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这些任务,而解题的速度和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落实学生双基的训练和培养。

八、化解作业,反馈信息,指导学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给学生留大量的数学作业,这一方面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给教师的工作带来压力,并且也不能更好地获取真实的信息反馈。因此,教师要改革布置作业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这样,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然后给予指导和帮助,避免学生机械重复已经掌握的内容,还可以纠正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失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练习题的设计应体现目的性、层次性、多样性、针对性特点,教师应从知识点入手,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丰富的题型,构建一个愉快的练习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学习的高效性,达到做题的目的。总之,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就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做到用好教材、备好课、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挖掘潜在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愉快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尚志,张思明.关于新课程必修模块不同顺序教学按排的思考讨论[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2008(3).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

[3]陈培亮.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9).

高中数学公式归纳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数学思维

前 言

高中数学是所有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而不等式教学则是高中数学中的核心内容. 数学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和掌握不等式知识,通过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不等式知识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不等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数学思维的概述

(一)数学思维的具体定义

数学思维是一种概括性的思考方式,是对相关经验进行不断的总结和归纳之后,提出的以逻辑推理为主的规则和方法,数学思维就是对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外部的空间形式进行抽象化的概括. 专家把数学思维分为三大类:逻辑性思维、形象性思维以及直觉性思维,其中逻辑性思维是指依据某种事物的逻辑规律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以及推理,最终推理结果进行论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则是从具体的形象中认识和感知数学;直觉思维是指学生在后天的不断学习中逐步形成的判断力.

(二)数学思维在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落实,数学思维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数学思维不仅让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而且让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掌握不等式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学生日常生活经常接触到的信息,高中学生不仅要完成数学课程中学习任务,在日常的生活中也经常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数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此外,教师在把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展现数学思维,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具体方式

(一)数形结合思维

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数”与“形”是必不可少的支撑,而数形结合性思维就是指让学生在解决各类数学问题时,以“数”的方式解决“形”的问题,以“形”的方式得出“数”,通过这种方式将问题逐步解决. 数形结合思维在高中数学所有的教学活动中都有应用,例如数轴、图解法、三角法以及复数法等都属于数形结合思维的运用,这些方法可复杂问题简单化,让抽象问题实现具体化,让学生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习不等式的效率.

例如,学生在学习x3 + 3x - 4 ≥ 0这个不等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不等式分别分解为(x - 1)(x + 2)2 ≥ 0,这之后再依据分解后的不等式,把x = 1与x = -2在函数图形中标注出来,这样一来整个不等式的解集区域就能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直接从图形中就可以看出该不等式的解集是{x|x ≥ 1或x = -2},用最少的时间找到正确答案.

(二)函数方程思维方式

函数方程的数学思维方式就是指高中教师进行不等式课程教学时,对一些可以直接构建在相应函数或者是方程上的问题,把不等式问题转变成为函数问题或者是方程问题,以此找到问题的答案.

例如,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把不等式看作是2个函数值之间的不相等关系,运用f(x) = 0,求出函数y = f(x)的零点,通过这个方程学生就会发现不等式与函数单调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函数方程思维方式开展不等式课程教学时,必须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函数与方程的概念,并掌握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别,如函数概念中包含了定义域、值域以及对应关系,而且x、y于函数中是一种从属的关系,而方程中的x与y则是一种相互平等的关系,因此,只有让学生全面掌握了函数与方程两者之间的不同,在实际的不等式学习中学生才能在“函数图像方程解方程”与“方程根函数图像”中转化和应用自如,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不等式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化归性数学思维

化归性数学思维主要是指对主体已经存在的经验知识,以类比、观察或者联想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转化或变换,把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简单的问题,采用能够有效解决或者已经解决问题的思想来解决现有问题,如果高中学生在学习不等式时,可以全面掌握化归意识,就能够轻松地将各类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未知的答案转变成已知答案,把抽象问题转变成为具体问题.

例如,假设不等式mx2 - 2x + 1 - m ≤ 0对所有满足|m| ≤ 2的值都可以成立,求出x的取值范围. 这个不等式的左半部分可以看成是“m”的函数,设f(m)= mx2 - 2x + 1 - m,如果对于|m| ≤ 2,f(m) ≤ 0能够成立,所以f(-2) ≤ 0且f(2) ≤ 0.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合理迁移与转化不等式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对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全面掌握各类数学公式独有的结构特性,学会通过类比、观察、想象等数学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