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二如何提高数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幼儿数学兴趣求知欲
【中图分类号】G6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28-02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都离不开数学,人的一生必须掌握和运用许多数学知识。幼儿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的概念,可以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有利于萌发幼儿解决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育一直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偏重让幼儿机械反复地去掌握那些抽象的符号体系,内容枯燥,脱离幼儿生活或距离幼儿生活较远,很容易让幼儿不喜欢学习数学甚至产生产生畏惧心理。如何有效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幼儿打下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的关键前提。
一、注重传授知识的生活化和具体化
生活是幼儿学习知识的源泉,兴趣是幼儿学习知识的动力,数学教育只有贴近幼儿实际生活,才容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获取学习的动力。幼儿阶段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时期,幼儿数学教育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幼儿探索、了解数学世界,才更加适宜、有益。向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帮助幼儿运用数学思想、知识、方法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是数学启蒙教育的目的所在。
幼儿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数量、形体、时空等知识,教师平时留心联系生活实际,就可以发现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进行数学教育,引导幼儿思考用数学解决具体问题,这样能够使幼儿轻松自然地获取许多简单的数学知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乐趣。比如让幼儿每天统计出勤人数,使得幼儿通过数数、比较、计算等方法,知道当天来园的小朋友是多少,迟到的是多少,没有来的是多少等等。再比如幼儿分糖果、水果等食物时,教师顺势提出一些思考题,启发他们怎样合理分配等。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能以直觉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会在反复操作、探索中有所发现,获得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在直接、具体的经验基础上上升为较抽象的数学经验,然后才能将这些知识内化。
二、抓住游戏中的数学学习契机
游戏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维果茨基指出:“在游戏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于他们实际年龄、他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高出一点。”小班的孩子刚来幼儿园,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快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猫妈妈只有1只,小猫有许多;捉到的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是黑的,其他是灰的,等等。通过自由自在、没有负担、情绪愉快的游戏过程,幼儿感受到了数字的含义,自然而然会喜欢上数学活动。又如小班“认识大小”活动设计,以角色游戏贯穿始终。活动中“熊小小”以极大的兴趣随“熊大大”生活,模仿“熊大大”的一举一动。“熊大大”穿大鞋,“熊小小”穿小鞋;“熊大大”睡大床“,熊小小”睡小床等。在模仿、反复比较和强化过程中幼儿不知不觉对大小的概念有了具体印象,形成了对大小的直观认识。
游戏具有很强的愉悦性,对幼儿有着无穷的魅力,幼儿常常被吸引而乐此不疲。教师应抓住契机,设计各种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如掷骰子、玩水果卡片牌、跳房、商店购物等,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幼儿掌握数学概念。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把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需要。
三、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数学操作
皮亚杰认为,幼儿获得的数学概念只有通过教师教学一条途径是错误的。相反,儿童的数学知识是在自己独立的、自发的活动中逐渐掌握的。儿童从出生开始,就不断探索了解周围的世界。他们在探索了解过程中,会感受蕴涵其中的数学。每个幼儿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建构着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数学理论知识反映事物之间抽象的关系,具有抽象性特点。而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能以直觉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只能从反复的操作实践与改变客体的动作中,获得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在直接、具体的经验基础上上升为抽象的数学经验,逐步将这些知识内化。
教师应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多向他们提供操作需要的材料和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幼儿通过操作实践,在主动探索的活动中发现数学关系,获取数学经验,建构数学知识。幼儿仅有专门的数学集体活动远远不够,还应该为他们创设适当的情境,提供操作、实践的材料,将数学教育的意图,渗透、融会到他们的生活之中。通过引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幼儿继续认识、发现数学关系。幼儿园班级的区角环境是幼儿自主活动的重要区域,在这些地方应当精心布置,为幼儿探索、发现提供条件,以便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布置环境要能够吸引幼儿注意力,摆放的材料应当有利于幼儿操作和探索。例如,在班级益智区放上拼图、七巧板、串珠、扑克牌、数字卡片、图片等;积木区安排各种颜色、类型的积木,可装卸的汽车、卡车、小人等玩具;美工区放些幼儿绘画的用具、剪刀、黏土、胶水、纱线等;在幼儿园的玩沙、玩水区提供碗、勺、杯子、过滤器、水枪等。材料的投放应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与增减。例如,发现幼儿不会用长度分类,教师则在表演区增加长带子,在手工区增放长短不一的饮料吸管,在建构区增添不同长短的牙膏盒。这样,幼儿就在区角活动的操作实践与探索学习中,短时间内便对长度问题有了新认识,能够学会比较长度,并在交流中运用与长度有关的词汇。
四、巧用多媒体视觉刺激特点
多媒体网络技术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和工具。这种技术手段优化了幼儿园的教学情境,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创新氛围。通过多媒体,幼儿可以看到直观、鲜活的信息,不仅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幼儿对这个知识点掌握不好,理解不清。过去往往是教师用模型时钟机械重复操作,语言反复强调,不仅操作不方便,效果也不尽人意。而如果通过课件制作来突破这一难点,方法简便易操作,即在画面上呈现一个大钟面,并预设分针走一圈,时钟走一格的程序。鼠标点击一次,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然后定格,非常的直观。如此反复点击,当点击到第十二次时,分针走了十二圈,而时针只走一圈。这时,课件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虽然这时的课件只是一个片段,却能降低理解难度,有效地突破难点,使幼儿轻松地掌握新的知识点。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提高了幼儿的认识技能,在幼儿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的趣味性,提高了幼儿“学”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幼儿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起到了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习往往受兴趣的支配。如果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那就不但学不好,而且会觉得负担很重,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反之,只要有兴趣,他们的思想就集中,容易学得好、记得牢。”做有心人,关注幼儿的生活,将幼儿数学教育融会到生活之中,我们就能够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让幼儿在生活情境中更加积极、有效、愉快地学习数学。这是一个非常美妙与重要的过程,幼儿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数学能力和其它能力就能轻松、自然地得到发展。早期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发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树立了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会促使他一生都乐于学习。
[ 参考文献 ]
[1] 让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
[2] 黄瑾编著.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1.
首先,幼儿教师必须明确数学操作活动的目的,要让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获得逻辑知识和感性经验[1]。其次,教师要为幼儿的数学操作活动提供必要的形式和材料,这就包括工具性材料、实物材料、操作记录表。还要为幼儿制定相应的规则,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要求和步骤进行规范。在操作之前,幼儿教师就要对幼儿进行指导,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之后,也要对幼儿进行帮助,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讨论。最后,幼儿教师还要对数学操作活动中幼儿的直接表现和操作成果进行评价。
2.当前我国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1 活动目标不明确
幼儿的活动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幼儿教师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也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明确的操作要求,就会造成整个数学操作活动的目标不明确,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出现混乱。
2.2 幼儿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数学操作活动
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没有发育完全,无论是动作的速度还是思维的速度都比较慢。特别是要让幼儿了解操作的目的、掌握操作的方法并完成数学操作活动,往往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然而,很多幼儿教师以自身的操作速度来衡量幼儿的操作速度,往往急于求成、不断催促。造成幼儿还没有了解数学操作活动的目的和方法时就匆忙开始操作,或者还没有完成操作、获得感性认识时就匆忙进行讨论。最后造成数学操作活动的效果比较低,只能有教师将正确答案宣布出来,幼儿的数学操作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2.3 幼儿的表述能力和思考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教师对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中,往往着重于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忽视了幼儿表述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没有给幼儿足够的机会进行表述和思考,幼儿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对整个操作过程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认识。
2.4 对操作结果的反馈不够及时
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限制,教师往往要指导数量较多的幼儿的数学操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难以对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进行掌握,对每一个幼儿的操作失误都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幼儿良好的表现也难以得到及时的鼓励,这样一来,难以有效的反馈幼儿的数学操作活动的结果。
3.提高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措施
3.1 对操作目标进行明确
在交待操作目标时,教师要注意语言的明了、直观和简洁,要将数学操作活动的注意事项、操作规则向幼儿进行交代,让幼儿明确进行数学操作活动的目的,使幼儿在进行数学操作活动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针对性。这样一来,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①对于环节较少的数学操作活动,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前对操作要求进行明确的交代。这样一来,有利于培养幼儿先听后做、遵守操作规范的习惯,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进行提高。例如让幼儿理解顺序这一数学概念,教师可以设计回家这一数学操作活动,让幼儿根据一定的顺序将玩具放回篮子里。教师要在幼儿开始操作前向幼儿讲明送玩具回家的先后顺序,以便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
②对于环节较多的数学操作活动,教师可以将操作目的和操作要求细化,将一次数学操作活动分为两个或几个操作阶段,并提出每个操作阶段的要求。
③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对操作要求和目的进行补充说明,补充一些临时性的操作目的和要求。
3.2 给幼儿足够的时间进行表达与思考
在幼儿进行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表达。教师要有目的的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可以通过引导性提问的方式让幼儿对操作过程中的感性认识进行概括,并帮助幼儿将感性认识表达出来。在这个基础上,让幼儿能够交流自己的操作经验,并进行有效的思考,不断总结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数学规律。在数学操作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帮助幼儿对操作中的现象进行罗列和记录,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教师要注意为幼儿留足时间,不要对其进行催促。
3.3 幼儿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练习
在幼儿明确操作活动的目标和要求后,教师要给幼儿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练习。通过数学操作活动来获得数学知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要通过操作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来积累感性认识,并在动手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特别是当幼儿遇到一定的困难时教师不要立即为幼儿公布正确答案,而要给幼儿一个操作练习的空间。教师要安抚幼儿的情绪,鼓励幼儿进行多次的操作练习,逐渐掌握操作的要领,获得数学知识。
3.4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由于幼儿园条件的限制,往往是由一个教师带领一个班的幼儿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同一个班的幼儿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幼儿思维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注意力容易集中,也有一些幼儿恰恰相反。教师要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尊重,给每个幼儿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对其提出更高的操作要求。相反则可以降低操作难度,避免挫伤幼儿的积极性。
一、根据所教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并且有效地应用教科书,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合理并且有效地应用教科书,是实现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方法之一。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智障学生大多数为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因此学校选择了上海市辅读学校《实用数学》教科书,该教科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知识目标较低,适合智学生能力,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教科书中有丰富多彩的图片,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对图片的喜爱,展开讲解,引导学生多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意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比如一年级大小高低这一部分,教科书中图画形象而生动的表明了大小、高代等概念的直观意义。
教师在应用教科书的同时,应根据智障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特点,创造性的作用教科书,而不被教科书所局限。另外,由于地域的差别,教科书中的内容部分不利于学生的掌握,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将教科书灵活应用,适当增减内容,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把生活融入数学课堂,使学生把对抽象的数学问题,应用到实际解决生活问题中去,让学生快乐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数是5的加法》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中的看图列式计算和口算的练习反复出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数学来源于生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可以图变成实物,让学生亲自动实践。比如:教师可以这样出题,3个本加上2个本等于多少个本呢?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实践拿出本子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得出答案。利用智障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东西进行数学教学,会花钱是家长们很关注的一种能力,也是智障学生今后生活要面临的实际问题,把“小小超市”搬到课堂上,使学生在“购物”的愉快氛围中学会花钱,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一种生活技能,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能激发智障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把抽象的数学直观化,帮助智障儿童学生理解和学习
数学学科是抽象的,而智障儿童的逻辑思维较差,认知、理解等能力不强,所以,要提高特殊教育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断提高数学的趣味性及直观性,使数学具体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法、操作方法、演示方法、游戏方法等,综合加以运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将引入所学知识。例如在教数字的分与合这一单元,教师先给学生介绍一个卡通人物,并向大家说明其遇到的困难,如有10个桔子和两个盘子,希望同学们帮助它把这10个桔子放在两个盘子里。孩子们课堂积极很高,都举起小手,回答问题。教师创设的这一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都想帮助卡通人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情境是有效的。
操作法是学生通过亲自运用直观教具和活动物品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时要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如运用各种材料进行计数,亲手拨动玩具钟盘上的长、短针,以获得关于正点、半点的概念等。在课堂上一般要老师先演示怎么做,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的语言提示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理清思路,以掌握方法,对智障学生显得尤其有用。如进行加法教学时,要求学生用学具动手操作。左面有3颗星星,右面有5颗星星,求一共是几颗星星?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学生直观的理解了加法的含义,求一共就是合起来是多少?掌握了加法的计算方法。提高了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环境中,掌握知识,学会算数,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三、充分整合各个学科,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一、有利于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生动有趣的画面,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及潜能。教师的激趣工作要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呈现。
智障学生的接受能力弱,思维能力低下,传统的教学板书、绘图等教学手段很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专家指出,对他们进行数学教育,应当多开展触觉、听觉、视觉以及肌肉感觉的活动或训练。
如在教学《4的认识》一节时,先让学生看课件,3只小鸟在树上跳来跳去,让大家回答是几只小鸟。接下来点击电脑,又一只小鸟飞来了。此时,配合着电脑播放的悦耳音乐提问:“小朋友,现在有几只小鸟?”此时,学生的注意力被色彩鲜艳的画面和悦耳的声音所吸引,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这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也促进了他们在审美、说话以及热爱生活等能力的整合发展。紧接着,学习“4”的书写。为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4的字形,电脑中出现了一面迎风飘扬国旗,然后利用电脑课件的闪动功能,抽象出4的字形,配合顺口溜“4像国旗空中飘”来帮助记忆,这一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知识,还学习了语言。
二、有利于提高智障儿童的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而智障儿童思维发展滞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以直观感知开始逐步向抽象认识发展。例如:在讲解1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时,为了让智障儿童理解加法的含义,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了课件:先出示1只小鸭在水中游,又游过来1只,问水中一共有几只小鸭?学生很快回答:2只。这样,在学生的大脑中就留下了增多了的印象,对“加法”有了初步的概念,再理解连加就容易多了。在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先出示5只小马在草地上跑,又跑过来1只,列式就是“5+1”,问学生是几只,学生很快回答6只。再跑过来1只,就是在“5+1的基础上再加上1只,列式就是“5+1+1”,一共加了两次,连加的含义很显然就是连续相加。这样,在教师细致地编排及带领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悦地消化和吸收了新知识,并且每名学生在学习上都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树立了信心,提高了兴趣。
三、有利于再现生活画面,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是高度浓缩的抽象知识。而现行的培智数学素材陈旧,缺乏生活性、时代性,很难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间建立联系,也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向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素材,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感受生活化数学的魅力。在实践中,笔者巧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景,展现了逼真的数学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正确剥离数学知识,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