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条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分析
投资率的高低只是判断投资规模是否过热的重要指标之一。分析2001-2010年投资效果系数得出,十年来,鄂尔多斯投资效果系数的平均值为0.4432。自2001年以来,鄂尔多斯投资高速增长,而投资效果系数趋势相反,总体上呈连续下滑趋势。2010年,投资效果系数为0.25,处于最低水平,即每投入一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GDP只增加2500万元,比2001-2005年分别减少了1514万元、2779万元、3617万元、2960万元、2678万元,比2009年减少513万元。说明在投资规模增大的同时,资本投入的生产效率却在降低。鄂尔多斯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逐步凸显,部分资金投入后并未得到充分、有效地运用,投资资金的低水平运作,严重影响了投资效益和质量的提高。
(一)第一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分析
2001-2010年鄂尔多斯第一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平均值为0.0154,从总体上来看,每投入一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加154万元。从各年份来看,2001年由于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量比2000年减少882万元,所以得出投资效果系数为-0.0016;2002-2004年投资效果系数分别为0.0611、0.0424和0.0176,2005-2010年投资效果系数基本维持在0.01左右。
(二)第二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分析
鄂尔多斯市第二产业投资效果从2001年的0.2123上升到2005年的0.3019,2006年和2007年基本维持在0.2左右,从2008年开始至2010年呈现下降态势,由2008年的0.2910下降到2010年0.1533。即2010年第二产业每投入一亿元,所产生的GDP增加值比2001年减少590万,比十年来平均值减少819万。从工业投资效果来看,2001-2010年投资效果系数的平均值为0.2059,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是采矿业,其次是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投资效果系数平均值为0.1156、分别高于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0606和0.076个单位值,表明采矿业每投入一亿元所生产的经济总量要比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606万元和760万元。
(三)第三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分析
十年间,鄂尔多斯第三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呈现一个畸形的倒V字型,2003年达到峰值,投资效果系数为0.3085,以后连续七年逐年下降,2010年为0.0954。表明鄂尔多斯市第三产业的投资效益较低,产出的代价较大。第三产业投入一亿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要比第二产业少426万元,比工业少133万元。2001-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累计完成2663.5亿元,年均增长41.4%;其中,累计投入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44.4亿元,占31.7%。引起第三产业投资效果变化大小依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其他营利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和金融业。
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系数分析
“十五”以来,鄂尔多斯市投资贡献率总体上呈高位运行,波动明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强。从各年份来看,除2001年、2002年和2008年投资贡献在40%以下,其它年份的投资贡献率均在70%以上,2006年和2009年达到93.05%和104.54%。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2001年-2005年为逐年上升阶段,对经济的拉动由2001年的4.79个百分点上升到2005年31.41个百分点。2006-2008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由2006年的24.38个百分点下降到2008年的9.22个百分点。2009年出现小幅增长后,2010年又回落到13.24个百分点。2010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比2007年、2006年和2005年分别减少6.34个百分点、11.14个百分点和18.1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鄂尔多斯资本投入对经济产出的拉动力在逐步减弱,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以消费和进出口这两驾马车应该驶入快车道,拉动我市经济健康稳步增长。
(一)第一产业投资拉动系数分析
从第一产业的投资力度来看,10年间,全市累计完成第一产业投资246.73亿元,年均增长41.1%,比第二产业累计完成投资少3668.25亿元,比第三产业累计完成投资少2416.81亿元。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来看,总体上表现为拉动力较弱,最高年份为2009年,达到2.57个百分点,低于第二产业2.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13.91个百分点。
(二)第二产业投资拉动系数分析
从第二产业中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来看,二产中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是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2001-2006年呈现上升态势,贡献率由2001年的13.91%上升到2006年的65.59%。2007-2010年,工业投资经济增长的贡献受采矿业和制造业的影响,呈现下降趋势,贡献受由2007年的50.7%下降到2010年22.7%。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从2001年的1.81个百分点上升到2005年的20.3个百分点;2006-2010年,工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表现为逐年下降,从2006年的17.18个百分点下降到2010年的4.31个百分点。
(二)第三产业投资拉动系数分析
2003年-2006年,我市第三产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均衡发展态势,贡献率达20%以上。从2008年开始,随着我市加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规模,第三产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也逐年显现,贡献率从2008年的11.67%上升到了2010年的40.77%;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也由2008年的2.67个百分点上升到2010年7.75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65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投资的行业内部,对经济增长拉动力较大的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其它行业的拉动力较弱。尤其是房地产业,从2006年开始对我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平均保持在3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达到3.23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弹性分析
鄂尔多斯市“十五”时期投资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为0.614,即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能带动经济增长0.614个百分点。从各产业投资弹性来看,“十五”时期第一产业投资弹性系数为0.002,第二产业为0.523;其中,工业为0.515。从工业投资弹性内部来看,对经济增长带动量最大的为采矿业和制造业,弹性系数分别为1.235和0.493,表明采矿业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采矿业投资带动经济增长1.23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带动经济增长0.49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中,采矿业投资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投资中,带动经济增长较大的行业是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弹性系数分别为0.82、0.818和0.459。到“十一五”时期,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为0.677, 即“十一五”时期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平均能带动经济增长0.677个百分点,高于“十五”时期0.063个百分点。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为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的带动仍是鄂尔多斯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弹性系数达到1.021,比“十五”时期高0.5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投资的弹性系数最大,分别为2.509、2.332和0.555,表明“十一五”时期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要大于其它行业。
四、 促进“十二五”时期我市投资健康发展的建议
推动“十二五”投资增长,必须紧紧围绕破除制约投资增长瓶颈,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
(一)继续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
“十二五”时期,必须围绕大项目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步伐。一是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健全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机制,对在建重大项目,实行一名领导挂帅、一个领导小组负责、一个部门牵头、一个班子运作、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好项目跟踪协调服务。对纳入各级重点建设计划管理的在建项目,各地、各部门要逐一明确协调服务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按属地管理和部门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协调服务机制,设立举报投诉电话,建立快速反应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重点建设项目中存在的征地难、拆迁难、补偿标准不一致等共性问题,各旗区、各部门要研究制订具体政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二是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把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作为推动项目建设的核心环节,从工作的各个层面、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周密的筹划,安排专门机构、人员和资金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对纳入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规划的项目,按照“统一受理、分头介入、同步审查、限时办结”要求,坚持从快原则,提前介入,尽快办理相关手续,促进项目尽早开工。需转报国家审批(核准)的重大项目,要立办立结,并专人负责落实。同时,组织专门力量,依托市内优势资源,围绕世界产业新趋势、技术新领域、国家新动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深度开发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重大项目,抓紧编制完善 “十二五”重大项目库,通过各种途径定期、及时向社会。
(二)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
“十二五”时期,必须充分把握一切有利机遇,着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努力争取各方面资金支持。一是全力争取国家投入。加强争资争项考核,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争取国家投资的积极性,形成争资争项的强大合力。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联系,及时掌握国家投资政策信息,做好投资信息的宣传、工作,围绕国家“十二五“时期投资方向,加强项目申报,跟踪落实重点项目,提高争取国家投资的实效。抓住国家《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机遇,策划包装一批项目,争取国家支持。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创新招商引资理念,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筛选一批带动面广、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项目进行招商,争取将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整体招商引入。
(三)不断提高投资管理水平
[关键词]系统化方法;项目管理;固定资产投资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B
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齐轨道装备公司)是中国铁路货车研发、制造的骨干企业,“十二五”期间,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巩固提升既有技术优势,改变基础设施和装备保障能力落后难以支撑重载快捷技术发展、难以提升研发中试需求的现状,公司突出战略引领,抓住中国北车上市机遇,实施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及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
项目是公司适应铁路货运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社会对铁路运输更高要求的现实需要。当前,世界铁路货运已经进入重载、快捷时代,对中国铁路货运而言,比肩美国的重载运输和欧洲的快捷运输,我国在产品研发制造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技术发展趋势要求货车制造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研发手段及制造保证能力,为中国铁路货车的技术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就现状而言,当前公司固定资产设施厂房陈旧老化,本部90%以上的厂房为50、60年代的建筑,很多厂房的结构强度、跨度已不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有些属于超期服役,已不能满足大型工装设备安装,难以支撑企业生产制造、品质提升、流程理顺、降低运营成本的需要,需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系统提升资源保障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企业。
公司按照“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制造技术、提高企业规模效应、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实现领跑货车目标”的战略定位,目标是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铁路货车研发试验、整车组装制造及关键部件制造基地,适应铁路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铁路运输的更高要求,同时也为企业核心业务拓展创造更为有利条件。
(二)项目基本情况
该项目是中国北车上市融资的重点募投项目。项目获得中国北车立项批复,获得环保、安全等专项批复和省、市发改委备案,是黑龙江省重点推进的产业项目、黑龙江省“双百工程”。项目是齐轨道装备公司“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体打包项目,下含起重机新厂房、仓储物流中心库等21个子工程项目,规划投资20亿元,其中工程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项目起始日期为2010年3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结合生产实际原则,每年完成若干子项目,总体建设周期5年。
项目的投资额度、建设规模、时间跨度在整个铁路货车制造行业内前所未有,厂房结构形式、大型设备基础施工以及大批量设备安装调试的复杂难度在区域内尚无经验可借鉴,项目具有较强的行业特性和属性,不同于一般的地产项目管理。项目建设内容复杂、子项目较多且分散、新建与旧有改造同步进行,涉及的专业技术面广,对技术、质量及项目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实现每个子项目的设计纲领及建设目标,管理幅度大,管理难度高,需要系统谋划,稳步推进。
二、公司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一)管理过于职能化
公司既有组织架构属于典型的直线职能制,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过多,带来的业务流程过长,计划、协调、指挥、控制难度较大,各部门各管一段、各管一块,不能形成制度合力、流程合力,同时管理职能存在着重叠或缺位的矛盾,经营层次低,管理粗放,特别是在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运行机制以及人、财、物的调配上束缚较多,缺乏自主性,这种组织结构不利于形成最佳协同氛围和工作机制,不利于项目实施。
(二)项目资源要素管理过于分散
公司工艺、规划、设计、工程组织等专业及人员配置较为齐全,归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各方相对独立,工作方式各不相同。虽然各参与方都为同一个项目服务,但各方都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存在行政化的管理割裂,使各类生产要素不能充分流动起来,同时也增加了内部信息沟成本。以致工程管理中的质量、进度、成本目标责任主体完全分离,加之部门分立,价值工程观念意识淡薄,其结果是标准难以落实,建设工期、建设成本难以控制。
(三)项目管理方式落后
公司工程管理还没有与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接轨,未建立起项目管理的整体化流程,一些项目实施上虽然也成立领导机构或推进组,但往往分工不明确,任务不具体,时间不细化,监督控制过程不连续,问题处理方式方法不系统,尚未形成体系式或支撑性的管理流程。工程的管理上还未引入第三方监管,完全依赖于自身管理。在工期管理上,仍侧重于合同工期约束,未制定严格的工期控制标准。成本管理机制还不完善,成本估算、核算、结算还未综合运用弹性或强制纠偏手段进行精细管理。既有条块式的质量管理运营体系对项目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也很难实施有效的管控,部分质量管理人员缺乏制度约束,不适应规模项目管理。
三、基于系统化方法应用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主要对策措施
项目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将项目管理理论、项目的行业特性、项目资源及项目管理目标和管理范围相结合,才能实现项目管理的价值创造。
(一)进行管理资源整合,建立项目流程、机制,形成项目工作合力
1.建立项目法人领导下的项目管理实施团队
按照D BB模式进行矩阵制组织设计,变职能式管理为项目法人领导下的项目团队负责制。成立跨职能部门的项目组织团队,强化各部门矩阵式管理和协同,减少管理层次,在企业法人与项目团队之间建立项目主导、矩阵管理、目标导向、团队配合、过程管控的工作联系。用系统思维,在工期、成本、质量、风险、合同、对外报建等方面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为实现既定规划目标,使各项管理要素环环相接、实时受控,有效发挥项目管理职能,项目管理围绕对内、对外“两条工作主线”同步推进落实开展21个工程项目建设组织工作。一条主线是对外做好工程报批、报建、招投标、政策争取、档案归档及产权办理等工作,为项目早开工、及早投入使用争取时间上的主动。另一条主线是对内做好项目的组织推进,投资、进度、质量、安全的管控,以及成本造价管理、项目验收等工作。
2.明确职责及任务分工
在统一项目目标的指导下,组织项目团队成员参与工作分解(WBS)过程,可以使项目团队成员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了解整个项目内容,实施任务矩阵管理。项目部按照目标管理、过程控制原则对21个子工程项目的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成本管理、资金控制、设备安装调试、政策争取等进行管控,负责项目总计划、专项计划、资金计划编制以及项目变更审批,制定工程招标、施工计划和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计划等并组织实施,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程信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好项目报建、工程量清单编制、装备采购、工程招标、施工图设计组织、施工方案审查、施工预算、施工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图像资料档案等管理,保证项目的技术、经济、环保指标的先进性。
3.确立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及标准
以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为核心,制定了《工程管理办法》、《公司技改项目招标管理办法》,取消了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流转的技术联系单,统一为技术通知单,并围绕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工艺变更、施工方案审批、图纸会审、现场经济签证等工作内容,进行了重新明确和流程固化。以流程图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工程管理中的计划任务书流转、合同、变更签证、付款管理等工作事项。建立项目责任矩阵,明晰任务流程。项目管理流程按照“项目一任务一事件”的方式,自上而下地进行工作部署和资源分配。项目实施中所有涉及的信息按照“事件一任务一项目”的方式,自下而上地进行汇总和数据化传递。严格履行招标程序标准。所有21个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选用严格执行《招投标法》、《建筑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为保证工程既定管理目标,严格实施总包负责制。
(二)以目标为导向,坚守项目管理原则,形成项目目标支撑体系
1.建立项目目标管理体系
为优质高效地完成投资、进度、质量控制以及合同、安全、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等“三控三管一协调”任务,形成项目目标管理体系。
工期进度:强化里程碑计划目标管理,实施与计划关键节点偏差15天为优秀,偏差25天为良好。
工程质量:设计交付质量合格率100%,设计错误导致的变更低于5%痪施精品工程战略,确保项目分项工程合格率100%,单位工程优良品率达95%以上,杜绝重大工程质量事故。
工程造价按照“预算保概算,结算保预算”的原则,项目造价与设计概算偏差率-10%为优秀,-5%为良好。
HSE(Health、Safety、Environm ent)管理体系及组织机构健全,杜绝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杜绝重大火灾、设备、环境污染、交通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生产安全事件,“三违”行为处理率100%;
2.坚持的管理原则
标准体系覆盖原则:严格执行《黑龙江省建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同时将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覆盖到工程过程管控之中。
持续改进原则对于每个子工程项目的里程碑节点,都要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价,为后续项目提供经验和教训借鉴。
目标管理、过程控制原则:目标管理按照目标设定、分解、落实、执行、评价和修正的思路进行逻辑推演,同时对目标过程控制执行PDCA循环。
集权加分权原则:集权式与分权式组织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在分权模式中,行动、解决问题的速度较快。公司层面对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资金筹用、项目后评价组织等进行集权决策,而对项目的招投标、工期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合同管理等分权给项目团队负责。
全过程成本管理原则:综合考虑与分析影响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索,在项目生命周期内发生的费用通过一系列的决策、计划、核算、控制等达到降成本、提高项目管理效益的目的。
(三)强化计划牵动,突出系统化工具方法应用,确保项目工期目标
1.总分目标结合的工期控制
实施工期目标导向,分级目标管理的五级网络工期控制计划。一级网络计划为公司级的里程碑进度计划,是公司项目的总体安排。二级网络计划为项目团队控制性计划,是里程碑计划的分解和保证性计划。三级网络计划为施工总承包单位编制的工程详细施工总进度计划,须经项目团队与监理单位批准。四级网络计划为施工单位的执行性月滚动作业计划,是对三级计划的进一步分解,并作为施工单位内部施工和监理工程师评价进度的依据。五级网络计划为土建、钢构、公用工程等专业分包的专项实施计划,执行周滚动作业,由监理工程师监督落实。
2.做好计划跟踪控制
实施周例会制度,总结上周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计划落实情况,安排下周计划,对其实施周检查、月考核、总目标控制的办法,保证合同工期的实现。项目实施中,如果实际进度与目标计划有差异时,由项目部决定是否纠偏,并提出未来项目总体控制要求。同时,利用经济手段,顺延工程进度款的支付,并进行经济处罚。
3.系统化工具方法在项目工期管理的优化应用
通过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网络图和关键路径(PDM)等一系列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平衡优化资源,合理安排各项任务的先后顺序,突出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保证工期目标。按照关键路径法、关键链计划和缓冲区管理,平衡相关任务逻辑关系和资源约束关系,最后根据其实际工程量对比施工单位资源调度计划,对关键工序的起止时间及持续时间进行合理压缩,缩短关键线路,减少总工期安排。在总进度计划的审核上,还要看工序的平行、搭接、立体交叉作业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误工、怠工现象。此外,部分工序可从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缩短工期安排。
(四)强化标准落实,严格过程控制,确保项目质量目标
1.健全项目质量保证体系
为明确工程质量责任,保证21个子工程的工程质量,依据《质量管理体系》、《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尝试建立了符合制造企业工程要求的质量标准文件和控制程序,使参建各方明确质量责任与目标,并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监督参建各方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改进措施,同时要求施工单位、监理公司按照体系进行工程质量管理,明确施工各部门、人员职责,减少施工过程中由于职责不明确造成的推诿现象,提高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效率。强化施工质量规划审批。工程开工前,要求施工总承包企业要针对项目的特定条件编写项目施工质量规划,提交监理工程师及公司项目部审批,确定质量管理和监控重点。
2.严格贯彻质量控制标准
认真贯彻落实《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黑龙江省建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B23系列以及双方合同、协议和有关文件的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要求,强化勘察、设计、建设项目负责人以及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工程质量终身责任贯彻落实。建立评审标准,严格执行设计质量内审制、专业之间会审会签制,改变设计审核、图纸会审走过场,专业间相互撞车以及设计深度不够等问题。强化设计现场服务制度,实行设计质量事故经济赔偿责任制,并在合同中进行明确。开工前各施工单位必须有经项目部审查批准的分段或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否则施工方不能开工执行下步工序。落实监督检查标准,坚持样板引路,采取封样、样板墙、样板构件等方式控制施工过程质量关,通过施工自检、互检、交接检、监理平行检、建设抽检、省市质量监督站强检,确保工程质量受控。
3.强化实施过程管控
分析施工质量影响因素,从施工角度出发,事前强化人、材料、方法、设备、环境五大因素的管控,降低或避免施工质量风险。过程中的基坑施工、砌体、装饰工程等关键工序管理严格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所有隐蔽工程未经监理工程师、项目部现场代表检查签字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抓好工序和物料检查,做好质量通病的预防控制,控制方法主要是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厂房钢结构的制作过程中,项目部、监理单位要赴厂家进行监造封样把关,钢结构入场时执行入场二次检验,监督施工单位履行工序验收手续,对出现的质量隐患或事故者将予以停工整改并进行经济考核。
(五)对立项目管理以成本管控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强化项目成本费用控制
1.强化费用计划与费用支出平衡
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都贯穿着投资控制和管理。公司21个子工程项目资金来源为中国北车上市融资及公司部分配套资金,公司设立财务专用账户,对项目建设资金实施专款专用。项目部对整体项目的费用计划、资金筹措、工程款支付、降本增效等进行总体控制。每季度项目部要进行项目财务分析,提出资金投入数量,分析投向、投入时间的合理性。在项目资金的支付上,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需项目参与方严格按合同相关条款,提出付款计划,并由监理单位和项目部结合项目实际进度进行审核。
2.严格控制工程量变更
在建设项目整个周期内,将工程变更控制在计划范围内,是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的关键。尽量避免频繁的工程变更带来的投资失控,杜绝低价中标后可能存在的高额工程变更、索赔现象发生。一是控制设计深度不够引起的工程变更,这就要求设计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二是有效控制项目范围。通过工艺设计、规划设计、设计院、项目部、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共同系统评审、综合决策把关进行工程变更控制,避免因设计更改导致的工程费用增加。三是提高施工的符图性,施工单位不得随意更改工程施工图,降低项目部在工程费用控制方面的风险。
3.强化降本增效方法手段应用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和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都处在起步和培育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制度不够完善、规模不够大,风险相对较大,企业债券的供给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完善制度、控制风险,往往是管理部门考虑的重要因素。建立一个与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企业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中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发行企业债券,由于风险失控,企业债券的兑付曾出现不少问题。2000年以后,企业债券发行管理办法有所调整,改中央、地方两级审批为中央一级审批,对确需发债的企业,在确定发债企业、额度和募集资金用途的基础上,分批报国务院同意,由国家发改委会同人民银行、证监会批准发行。
一是选择优质企业发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把发行主体的偿债能力作为发债的首要条件,坚持“有担保但不单纯依靠担保”的原则,选择优质发债主体,并与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安排好发行节奏,保证企业债券顺利发行和市场秩序稳定。
二是防范和化解风险,增强投资者信心。坚持从发行到兑付的全过程管理,提前落实每一笔企业债券偿债预案,着力防范和化解风险。不仅逐步解决了1999年以前的遗留问题,2000年后发行的债券兑付情况也较好。2006年制定了《企业债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三是按照市场化、规范化原则,推进企业债券制度创新。主要包括:强化和规范中介机构的作用,在继续发挥信用评级机构和财务审计机构作用的同时,引入法律认证程序;加强风险控制,按照《担保法》审查担保人的担保能力,落实担保责任;积极探索市场化发行方式,普遍采用实名制记帐式发行,还采用了“路演簿记建档”方式,实行了债券期限、利率、计息方式的多样化。
四是做好《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修改工作。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对《条例》中的一些重大修改内容反复论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对《条例》进行了修改。
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至2005年,我国累计发行企业(公司)债券3288.77亿元。2006年已发行1015亿元。近年来发行规模逐年扩大,增长速度大大高于间接融资,呈现了非常好的发展势头。
但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无论从规模还是制度建设方面都还比较滞后。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除了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问题外,信用体系不完善、破产还债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中介机构信誉较低、机构投资者面临的投资限制较多等,是重要的制度性原因。
首先,市场化退出机制不健全。所谓市场化退出机制,是指债券不能按期兑付时,按照市场化的运行方式解决偿债资金来源,风险和损失由谁承担的机制。由于我国缺乏受法律保护的破产还债机制,企业债券兑付困难时,主要靠政府买单,隐含着较大的道德风险和社会风险。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发展信用债券的空间受到制约。担保还债机制虽然向市场化迈进了一小步,但是本质上只是风险的转移。近年来,商业银行担保规模越来越大,使商业银行或有负债规模越来越大,如果不进行改革,企业债券的发行空间将受到制约。
其次,信用体系不完善,发债企业偿债意识不强。企业发行债券应当具备“借债还钱,好借好还,常借不难”的理念。但由于相当部分发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缺乏,重发债、轻还债的短期行为仍然存在。一些企业领导热衷于债券融资和上项目,不重视偿还债务,把偿债问题留给后任领导,甚至依赖政府,把偿债问题当作向政府部门要政策、要资金的筹码。
第三,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风险意识有待改善。我国企业债券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应具有更专业的风险判断能力和投资决策能力。但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相对保守,只愿意购买经商业银行担保的企业债券。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以信用为基础的企业债券的发行。
第四,中介机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我们虽然已经在发行过程中引入了包括承销商、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让他们承担各自不同的功能。但中介机构的素质与企业债券发行管理的市场化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承销商全面协调力不够、评级结果权威性差、财务审计不严、法律意见书过于简单、中介机构不正当竞争等问题。需要更好的制度规定来促进其成长。
第五,发行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出于控制风险和符合产业政策及结构调整目标的考虑,主管部门在审批程序上做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导致审批环节过多、程序比较耗时、手续比较复杂、发行节奏不够合理和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等问题。在制度上进行更合理的市场化改革,是促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必要选择。
面对上述问题,如何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业内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和建议,但关键是要在发展过程中把握好规模扩张、风险控制和制度建设的关系。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债券发行管理的市场化
有观点认为,应完全放开企业债券的发行,改为注册制,不再要求担保,完全依靠信用评级、信息披露和机构投资者的专业技能和风险识别能力,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这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发行机制,也是我们理想中的模式。但是应该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在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上的差距,本质上是整体制度和宏观管理框架差异的结果。我国宏观调控的内涵包含了结构调整、产业政策、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等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内容。特别是在当前人民币汇率和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流动性过剩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完全按市场化的模式管理企业债券的发行,单纯追求发债规模差距的缩小,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在市场约束机制、企业治理结构、信用体系、财务制度、法律体系和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完全放开企业债券的发行,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要么企业债券发不出去,要么走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这样的局面应该避免。
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一个健康的企业债券市场至少应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与宏观调控目标相适应的合理规模;二是绝大多数能够到期偿还;三是少数问题产生的风险能够解决;四是投资者能够得到合理回报;五是融资用途的合理性。也就是我们既要考虑发债主体的融资需求,也要考虑债券投资者的合理回报,还要结合国家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否则,企业债券市场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二)加强企业债券市场的基本制度和环境建设
无论是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的扩大,还是发行管理的市场化改革,都受制于制度建设。因此,加快制度建设,是促进企业债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按照发行管理的市场化改革方向,简化核准程序。目前企业债券发行管理制度的主要依据是《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现行《条例》的部分条款已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如关于“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的规定已成为制约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的障碍;企业债券发行审批程序分为下达规模和审批发行两个环节的规定也影响发行审批程序的简化。在修订后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难以出台的情况下,有必要按照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完善发行约束条件,在强化中介机构作用,加强对发行体信息披露监管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发行核准机制的市场化。
其次,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交易市场。一个有效率的交易市场体系,可以使投资者在发债企业兑付风险加大时,及时出售债券减少损失,并经过多级传递,使价格损失可以分散承担。我国企业债券主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在进一步发展、连通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基础上,应逐步开设柜台交易,形成多层次的债券市场体系,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变现和分散风险的通道。
第三,要建立允许债权人申请发债企业破产还债的机制。在债券存续期内,当发债企业出现经营问题、债券可能产生兑付风险时,允许债权人向法院提出要求发债企业破产的申请,保护债权人的权益。建立允许债权人申请发债企业破产的机制,有利于促使发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做到按期兑付。《破产法》的修订出台,已经为这一机制的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
(三)积极稳妥地创新企业债券品种、优化结构
在目前的制度条件下,创新企业债券新品种,满足不同融资主体的个性化要求,也是推动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是要继续发行担保债券,不断完善担保还债机制。二是推进抵押债券的发展,以流动性好的资产为抵押发行抵押债券,当发行人不能按时兑付债券,通过变现抵押资产落实偿债资金。三是扩大信用债券,选择更多的优质企业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发行无担保信用债券,提高信用债券的比例,逐步把企业债券市场推向成熟。四是积极发展企业债券性质的市政项目债或收益类项目债,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五是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式债券,通过分摊方式降低规模较小企业的债券发行成本,为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提供通道。六是研究探索非公开发行企业债券,为特定机构投资者和特定发债主体提供直接的撮合机会,进一步降低发债成本。七是有选择地允许部分在国内有较大直接投资规模的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以减少外币流入,减轻国际收支压力。
二、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从概念来看,我国目前的产业投资基金实质上就是私募股权基金,与目前正广泛发展的创业投资基金有相似之处。国际上私募股权基金在近三十年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其收益率增长也明显高于资本市场的其他投资工具,对全球性产业重组、企业增值管理等产生着重要影响。近几年,一些海外产业投资基金开始参与国内重要行业和企业的股权投资,正在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就陆续出现了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的发展。从目前情况看,创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去年十部委联合出台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其他相关政策也在酝酿之中。政策和制度环境正在逐渐完善,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大型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仍处在试点阶段,到目前为止国务院只批准了中瑞产业投资基金、中比直接股权投资基金,以及天津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试点。天津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批准的规模为200亿元,通过有关方面就基金管理的具体方案所进行的艰苦组织和谈判,已于近期即挂牌营业。
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对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毫无疑问应该大力发展。但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同样需要相关制度和条件的配套。比如,我国的社会信用环境还不完善,信用秩序还比较混乱,专业性的组合投资机构和高素质投资队伍还比较欠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特别是产权(股权)交易市场还不够有效。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速度。
随着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信托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实施,私募股权基金设立发展的法律环境已经基本建立,私人资本和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规模也日益强大,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通过私募股权基金获得更好收益的市场需求。一些地方政府和投资机构也正在考虑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模式,推动特定产业和区域的发展,推动企业的兼并和重组。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控制风险,仍然是管理层考虑的主要问题。一般认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不同于证券投资基金,其运作产生的风险不会外溢到社会公众,因此应该在管理上更加市场化,推动发展的思路应该更加解放,管理监管的办法应该更加简单。这一判断在私有制为主的市场经济国家是没有问题的。但我国的复杂性在于,参与发起大型产业投资基金的发起人大多是国有机构投资者,如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每个基金的发起几乎都具有政府背景,这些机构的经营风险显然也具有社会外溢性。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在采取谨慎试点,在积累经验和完善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进。
随着已批准设立的几家产业投资基金的有效运作和经验积累,管理层将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善产业投资股权基金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并加快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为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提供高效的推出通道,从而最终推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私募股权直接投资基金的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的效率,实际上也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债券市场、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是金融深化的重要内容,不仅能扩大企业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还可以为广大机构投资者扩展投资通道,为经济发展输送血液,为货币政策传导提供平台,具有战略意义。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金融开放的环境下,还会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无论是解决老问题,还是应对新情况和新问题,都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进行改革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政府管理部门和所有市场参与者有着共同的责任,通过互动实现制度完善和规模扩大,并逐步走向成熟。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做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准备工作,研究提出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意见和全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市编办牵头)。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第四批行政审批项目清理精简和程序规范,及时对外公布。加强行政许可规范化管理,继续开展建设项目并联许可联动改革试点(市监察局牵头)。
(二)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制定、完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积极稳妥地做好市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准备工作,继续深化职称分类管理改革,不断提高职称评审质量(市人事局牵头)。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探索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市监察局牵头)。扩大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试点的范围(市政府法制办牵头)。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探索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四)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引进国内外技术、管理和资金实力强、市场信誉高的战略投资者为途径,加快推进行政性公司和工厂制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重点抓好长岭集团、陕棉九厂、化轻公司、宝嘉应化等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工作。红旗民爆集团、金属材料总公司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工作。全市基本完成工厂制企业公司制改造任务。继续扎实推进国有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工作,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积极推行外部董事制度,不断规范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市国资委牵头)。
(五)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重点支持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有色金属、煤业化工、机械电子、食品工业对我市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行业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壮大,做大做强一批大集团大公司。在产业整合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好下划企业的遗留问题。加快企业政策性破产和依法破产实施步伐,到年末,全市基本完成车辆厂、电力线路工具厂和北方照明公司等国有企业的破产任务,依法破产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国资委牵头)。
(六)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做好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工作(市财政局、市国资委牵头)。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行为,严格产权交易和股权转让程序(市国资委牵头)。积极探索完善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机制(市财政局牵头)。
(七)深化公用事业改革。稳步实施盐业流通体制改革方案(市国资委牵头)。全面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县为主、分类养护、依法管理”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市交通局牵头)。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运营,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继续推进以供热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市城建局牵头)。
(八)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继续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创业辅导、信用担保、信息网络等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市级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市中小企业局牵头)。
三、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九)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扩大以乡镇机构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范围,全市要选择1个县(区)、每个县(区)选择1个乡(镇)进行试点。继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教育资金、资源更多地向贫困落后地区倾斜的机制。扩大“乡财乡用县监管”县乡联网试点范围,积极化解县乡“两政一教”债务(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
(十)配套推进其他涉农改革。继续推进兽医管理体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市农业局牵头)。稳妥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市级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市林业局、市财政局牵头)。继续抓好陇县、扶风县级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加快社有企业改制步伐(市供销社牵头)。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组织制度创新,制定出台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市农业局牵头)。
(十一)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市县两级粮食储备和应急管理体系。完成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任务,以县为单位因地制宜组建1—2个国有或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市粮食局牵头)。
(十二)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市联社履职行为和自营业务。积极推动具有条件的县级联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稳步推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组建试点工作。继续做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人行分行牵头)。
(十三)积极推进扩权强县试点。继续认真抓好凤翔、岐山县的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对扩权强县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支持。继续抓好对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工作,力争使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有新的进展(市发展改革委牵头)。
四、深化财税金融投资价格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十四)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各级财政支持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体制机制。继续认真抓好太白县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建立监督制衡机制(市财政局牵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继续推进所得税、流转税、地方税等税制改革,深入研究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税收政策(市国税局、地税局牵头)。
(十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地方金融机构和保险组织改革,进一步完善金融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探索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支持已股改银行在宝分支机构加大改革力度。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机制。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人行分行、市银监局牵头)。
(十六)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以“项目建设年”为契机,根据国家新定目录,调整全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加强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后的监督管理。出台政府投资管理条例,规范政府投资管理和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建立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示制度。研究代建制管理办法,扩大代建制范围(市发展改革委牵头)。
五、培育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十七)完善价格调控体系。建立重要商品价格应急监测工作机制,从严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市物价局牵头)。
(十八)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继续做好红旗民爆集团、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忠诚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和秦源煤业有限公司等重点拟上市企业的上市工作,推进具备条件的已上市企业进行再融资。大力培育上市后备资源,抓住国家推出创业板的契机,培育扶持一批中小型创新型企业到创业板上市。发展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探索扩大产权市场业务范围和交易品种。积极开展债券融资,积极探索优质企业公开发行债券的新途径,争取1-2家大型集团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市工交办、市国资委牵头)。
(十九)加快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深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与劳动就业关系间的衔接、配套,加快解决流动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继续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切实落实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逐步建立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逐步消除由户籍制度引起的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的不合理现象(市公安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人事局牵头)。
(二十)有序发展土地市场。完善土地供应管理,规范土地有形市场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进一步规范经营性用地及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探索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研究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的政策(市国土资源局牵头)。
(二十一)积极培育矿权市场。继续抓好矿产资源整合,加快建设矿业权市场,大力推进煤及其他矿产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市国土资源局牵头)。
(二十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按照拓宽领域、增强功能、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和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原则,大力发展现代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加大物流企业整合力度,培育一批龙头物流企业(市发展改革委牵头)。
(二十三)继续完善商品市场。完善和规范各类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大力推进涉农连锁企业发展,引导电子商务运营企业整合资源,支持骨干企业发展社区商业(市商务局牵头)。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十四)健全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研究制定对低收入群体给予适当补贴的政策。研究制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快推行节水型水价制度,实行用水超定额加价、阶梯式水价和差别水价制度。健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收费制度,加强对污水处理收费使用的监管(市物价局牵头)。
(二十五)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体制和机制。严格执行节能减排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建立并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探索建立落后生产能力退出的保障和补偿机制。建立多元化节能环保投入机制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推广财政激励机制。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财政局牵头)。
七、完善就业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十六)加快就业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健全支持自主创业制度,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健全完善弱势群体就业的长效帮扶机制。强化和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积极推行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套政策(市人事局牵头)。加快市级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住房货币化补贴发放工作,继续推进政府机关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加快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完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管理制度(市房管局牵头)。
(二十七)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和落实各级政府养老保险责任分担机制。加快推进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积极探索建立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制度。切实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土地征收征用与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同步进行的制度,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基本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继续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市民政局牵头)。
八、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二十八)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理顺和规范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公办职业院校体制和机制改革,完善鼓励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的相关政策。全面推行学校收费公示制度(市教育局牵头)。
(二十九)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转制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强化应用技术研究院所与生产企业联合与重组,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环境和激励机制,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进程(市科技局牵头)。
(三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激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放宽文化领域市场准入政策。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做好农村电影放映改革发展试点。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步伐,做大做强一批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市文化局牵头)。
(三十一)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国家部署,研究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快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指导各县区健全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健全和完善药品行政监督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市场监督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全市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市卫生局、市药监局牵头)。积极探索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药品价格定期审核制度,继续解决部分药品价格虚高问题(市物价局牵头)。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价格 宏观调控
一、引 言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承载体,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兴起、发展所形成的独立产业,同时又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展,己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都分。房地产业的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其自身特性决定了这一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在我国,住宅投资的增加,被带动的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较大的产业有60多个,有力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业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证,是社会一切产业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空间条件,并具体构成各个产业部门。房地产发展的规模、产品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的快慢,都将影响着各行业的规模、结构、布局、水平和速度。房地产作为产业部门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参与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的经济过程,并形成商品生产和经营成本的重要内容。因此,房地产是构成整个社会财富的重要内容,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稳定而长远的影响。房地产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它既有国民经济一般行业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产业内涵及活动领域十分广泛,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且非常重要的部门,房地产业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活动特点。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程,其中有着推动房地产业发展、成长的积极因素,又有影响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每个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利用经济杠杆来扶持及引导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又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着房地产业。
二、房地产行业概述
(一)房地产业的概念
房地产业是进行房地产投资、开发、经营、管理、服务的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带动性和风险性的产业。房地产业是与建筑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建筑业是物质生产部门,属于第二产业;房地产业兼有生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多种性质,属于第三产业。这两个产业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它们的业务对象都是房地产。在房地产开发活动中,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往往是甲方与乙方的合作关系,房地产业是房地产开发和建设的甲方,建筑业是乙方;房地产业是策划者、组织者和承担发包任务;建筑业则是承包单位,按照承包合同的要求完成“三通一平”等土地开发和房屋建筑的生产任务。
(二)房地产业的分类
房地产业可分为房地产投资开发业和房地产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又分为房地产咨询、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和物业管理等。其中,又将房地产咨询、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归为房地产中介服务业。所以,房地产业的细分行业包括房地产投资开发业、房地产咨询、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和物业管理业。
房地产投资开发是指在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进行基础设施、房屋建设的行为。房地产投资开发需要土地、建筑材料、城市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劳动力、资金和专业人员经验等诸多方面。
房地产投资开发除了取得土地、建造房屋、然后预售或出售新建的房屋这种方式,还有购买房屋后出租,购买房屋后出租一段时间再转让,或者购买房地产后等待一段时间再转让;开发也不仅是建造新房屋,还有把土地(生地、毛地)变为建设熟地之后转让,有对旧房屋进行装修改造,有接手在建工程后继续开发等。
房地产业具有资金量大、回报率高、风险大、附加值高、产业关联性强等特点。
房地产咨询业是指为有关房地产活动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法规、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服务的经营活动。
房地产价格评估是指以房地产为对象,由专业估价人员,根据估价目的,遵循估价原则,按照估价程序,选用适宜的估价方法,并在综合分析影响房地产价格因素的基础上,对房地产在估价时点的客观合理价格或者价值进行估算和判定的活动。
房地产经纪是指向进行房地产投资开发、转让、抵押、租赁的当事人提供房地产居间介绍、的经营活动。
物业管理业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
(三)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的生产要素,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房地产业。反过来说,任何行业都拥有一定的房地产,都是房地产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因此说,房地产业是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产业之一。由于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的重要作用可以归纳如下:①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②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③可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④通过综合开发,避免分散建设的弊端,有利于城市规划的实施;⑤可以为城市建设开辟重要的积累资金渠道;⑥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如建筑、建材、化工、轻工、电器等工业的发展;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⑧有利于深化住房制度的改革,调整消费结构;⑨有利于吸引外资,加速经济建设;⑩可以扩大就业面。以上这些重要作用,目前已初步显示出来,随着国民经济和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必将发挥更广泛、更重要的作用。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是提高居民住房水平,改善居住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物资文化生活需要的基本需求;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的有力措施;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扩大社会就业的有利途径。实现房地产业(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1998年国家停止福利分房实行住房货币化后,房地产业开始真正发展起来。90年展壮大,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占GDP比例逐渐增加。随着城镇居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购房需求不断增长,房地产业得到飞速发展,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人均住房面积城市达到20平方米,农村达到25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到70%。住宅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达4%,城乡合计达7.5%,房地产业己上升到支柱产业的地位。近两年来住宅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1.5个百分点左右。
(一)房地产的总体规模越来越大
第一,房地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增加。199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4010.17亿元,到2004年达到13158.25亿元,房地产投资额平均每年增长100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比例也逐年增加。
第二,开发规模快速增长。2004年全国房地产施工面积从1999年的56858万平方米上升到140451万平方米,增加了83593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增长25 %,房地产开发规模逐步扩大。房地产开发的各项指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最高接近30%(详见表3-2 )。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第一,房地产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存在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①无论是房屋施工面积还是房屋竣工面积,东部都占有很大比例。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早所致。②中部的增长速度(除了销售额)基本处于领先水平,并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东部地区土地资源偏紧,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和竞争激烈,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房地产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中部经济的发展,中部的各项指标(除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其他两部。③地区间差距正逐步缩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西部的房屋销售面积占全国销售面积的比例都较前有所增加,且中、西部居民个人购买商品住宅在全国的份额也在增加,由2002年的13.6%, 21.7%上升到15.7%, 24.3%,中、西部居民购买商品住宅的增长比例较大,均高于全国平均的增长比例。可以看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地区间正逐步缩小差距。
第二,城镇居民居住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在中国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人均建筑面积仍在增长,反映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因各地区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从表3-4可以看出:从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绝对数量上来看,东部地区24.91 >西部地区23.25>中部地区22.06。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西部地区虽然房地产发展不完善,但人口密度较小,相对来说居住面积较为宽松,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又不很发达,所以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最小;从其增长速度来看,西部地区5.1%>中部地区4.6%>东部地区3.6%。
(三)房价居高不下
近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三高”,房价高、居民购房热情高和居民可支配收入高。2004年全国商品房价格大幅攀升,达到了2714元/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了355元,远大于19982003年年平均售价的增长,其中上海、北京、深圳的商品房均价分别达到8627元/平方米、6232元/平方米、6037元/平方米,与之对应的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分别为16683元、15638元和27596元。
四、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房地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纵观这20年的发展,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房地产行业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化。①房地产业开始注重品牌,这是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标志。2001年“地产品牌”在我国拉开了序幕,到2002年,各大地产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己经把品牌战略作为重头戏。虽然个别知名地产商与业主之间出现过不和谐音符,但这并没有影响国内房地产公司实施品牌战略的决心。更多的地产商开始重视品牌建设,重视产品品质,强化管理服务,这将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经营,提升房地产的竞争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化程度的提高。②房地产局部投资市场开始形成。根据调查显示,现在有大约406的潜在购房者购房的目的为“投资”。这一结果可以证明两个最基本的事实:即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人买房为了自住;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尽管目前的房地产投资额较少,但一个投资房地产的阶层却正在形成。 ③商品房对个人的销售量增加。近几年商品房对个人的销售量每年都以很高的比例增加,到2001年,个人购房占商品房销售量中已达到93. 696,说明我国的消费者对于住房成为一种商品而不是福利品这一观念己经接受,我国的房地产改革政策己经初见成效,这对于正在飞速发展的我国房地产业和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起到了支持。④我国正在形成一些有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商。虽然我国房地产还是幼稚产业,房地产市场也刚有雏形,但我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迅速崛起及成熟,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形成。房地产企业的成熟,将使一批投机取巧、管理不规范、借助于政策或管理漏洞来趁机“捞一把”的企业受到制约和逐步淘汰。这样有行业责任心的企业自然就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
第二,房地产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更加紧密。我国房地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经历了营销时代与产品时代后,正在进入资本经营时代,特别是2002年的房地产市场己经初步体现出这种态势。由于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房地产的资本化程度是衡量房地产行业成熟的主要标准。过去的十几年,由于国家在房地产金融政策上的不完备和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经常处在缺乏资金的状况下。而另一方面,众多的金融机构又难以进入房地产业,造成资本与房地产市场的脱节,而银行作为我国房地产单一的融资渠道,远远不能解决房地产业发展瓶颈的症结。当前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国家对房地产企业上市融资、各类投资基金进入房地产以及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政策的逐步实施与完备,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将为房地产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巨的补血作用。当前这种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紧密接触,将会把房地产市场带入资本经营的时代。
第三,房地产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增长迅速,热点扩散。从前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房地产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特点是增长迅速,热点扩散。房地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有:①国家财力的增加,整体经济发展的增长,为房地产业,特别是为住房消费、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提供了根本的基础和支撑力:②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落实,为房地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③随着人均GDP超过800美元这一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汽车消费增加,交通工具改善,使城市中心以外的住宅出现新的吸引力和亮点;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小城镇的改造,包括绿化隔离带的建设,也为房地产的发展和扩大需求提供了条件;第五,从发展房地产业和鼓励促进住房消费出发,二、三级市场的政策、土地政策适当进行了调整。为房地产的增长助力:最后,加入WTO和启动奥运以及上海申博成功,对房地产业的发展,也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提供了发展空间。
第四,国家房地产的政策正在逐渐完善。为适应我国房地产发展的需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化,规范房地产在市场化过程中的运作行为,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出台并完善了一些对房地产市场化起到积极作用的政策,这些政策将促进我国房地产的良性发展。比如,2001年6月起,建设部的我国第一部《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将重点解决商品房销售环节中存在的各种纠纷:2001年11月1日起,国家修订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开始实施,保障房屋所有人的权益;2001年1月1日起,国家调整了住房租赁市场的税收,对政府定价出租的住房,暂免征收房产税、营业税,对个人按市场价格出租的居民住房,减征营业税(由5%降为3%)、房产税(由12%降为4%)和个人所得税(由20%降为10%)等等。一系列房地产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对房地产市场秩序的调整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育,以及政府可以合法、有效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都起到重要作用。
未来10年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房地产市场将按国际惯例和我国在多边谈判中所做的承诺向WTO其他成员国开放,我国房地产市场在现有阶段的基础上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其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房地产市场整体发展趋势
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大量危旧房改造及房地产二级市场、租赁市场的加快发育,住房市场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②以城镇人口人均增长10平方米计,就需增加住房近40亿平方米。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住房需求的增加和住房的自然淘汰(每年1亿平方米左右),今后10年,我国的住房建设有持续的发展。
③一些机构对多个城市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现住房的满意率尚不到20%,约有48%的居民提出在两三年内愿意换购住房;己购公房户中有67%希望通过换购住房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再加上还有不少的居民愿意投资住房,因此,住房潜在需求量还相当大。
④加入WTO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逐渐由集团或机构消费为主,改变为个体消费者为主。个人买房的比例还会提高,住房质量会有进一步改善,销售环节会加快规范,住房消费服务领域会有更大的拓展,住房个人贷款的总量还会上升,物业管理的覆盖面还将扩大,住宅与房地产法制建设将得到加强。
转贴于 (二)市场供给趋势 在房地产过热时期,房地产业的利润率比较高,因而吸引了过多商家进入,但一些房地产公司规模较小,开发的楼盘规模偏小,配套设施不齐全。经过几年的调整后,房地产业的盈利能力已呈下降趋势,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情况下,规模优势、品牌优势越来越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许多综合实力较强的房地产开发商将把发展成熟品牌管理体系、实现高效与科学管理、建设高品质服务体系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房地产供给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配合住房制度改革,中国城镇住房多渠道供应体系将逐步形成。房地产供给方面不仅有面向中高收入阶层的商品房,而且还有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房,以及面向贫困阶层的解困房和低租金公寓等,房地产供给的多元化将大大地改善中国城市家庭的居住状况。
(三)多元化的金融渠道
在银行紧缩信贷规模的背景下,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房地产企业不得不寻求多元的融资方向,开拓新的融资渠道,以减少对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依赖。今年相继出台的相关举措也为房地产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信托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相关制度的日臻完善,将有利于缓解银行信贷紧缩与房地产企业大量的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能有效解决当前开发商所面临的融资困境。WTO承诺的日渐实现及资本市场的逐渐放开将为房地产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将来,国内外各类社保基金、保险公司、投资信托公司、投资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都有可能成为房地产市场上主要的机构投资者。
(四)房地产服务加强
作为开发商来说,一是保证新项目的开发,二是加强售后服务。从早期的买地、规划设计、市场定位到工程的建设过程、推广过程,一直到卖出房子、业主入住后的物业管理,都要求开发商进行市场化运作,贴近客户的需求。这是一个完整的、公开的过程。把服务做好了,通过业主与其他人士的交流,把品牌传播出去,这比花费大量广告宣传费用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将来的市场竞争的是服务,如何选择更好的地段,进行更加人性化的设计,让业主居住感觉更舒服,这些不是空谈就可以实现的。
(五)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资源在当代人群之间及代与代人群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因此,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的各种需求,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创造必要的空间发展条件。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应把房屋、业主和环境三要素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争取实现向自然的索取与对自然的回报之间的平衡。 其目标包括: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与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相协调,也要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房地产业的发展要与人口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利用相协调;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人开发的余地,决不能进行掠夺性开发;房地产业的发展要使开发效益与资金效益得到较好的协调。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住宅业的稳定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完善与人居环境的改善等多方面目标和要求。从而,推进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推动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土地市场规范化
土地是房地产业的命根,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下土地的供应状况将左右房产市场的平衡。我国的土地所有权是国有制,一级土地使用权资源支配能力在于政府,简单地说就是中国政府垄断土地资源,这就要求政府在土地供应上具备高度的规范性和前瞻性。
第一,政府提前一个时间段,制定时间表,详细说明未来期间内土地供应规模、土地供应范围、供应土地的规划,让房地产市场能充分理解政府的计划从而实现理性的开发。过去有过这方面负面的案例,开发商不知道未来时间内政府有多少供应土地,担心下一步没有土地可开发,于是,在就近的拍卖会上疯狂竞价,以超高价位得到土地,之后背负承重的压力进行开发,市场以这样的形式走下去是不健康的,政府也难以长久稳定地通过土地获利。
第二,坚持土地招、挂、拍形式的公正性,实现交易全过程的透明化,接受市场和舆论的监督。在土地垄断的前提下,招、挂、拍的公平操作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市场化是中国经济的方向,市场化的前提就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有必要也有能力实现和维持土地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第三,政府应具备灵活、及时的土地调控、应对能力,以促进和稳定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俗话说,计划没有变化快,先前制定的计划可以作为行事准绳,但是当环境出现明显转变后,就需要及时调整应对。形成一系列的应对机制,强化政府对地产市场的有序控制。
第四,按年收取土地出让金,避免提前透支土地潜力。
(二)完善房地产融资渠道
我国政府过去对土地政策进行了大胆改革,但在地产融资上表现出相对的保守。在中国城市进程化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房地产业具有诱人的投资回报率,同时社会上积聚着相当规模的资金。有序地允许社会资金进入地产开发,有利于将行业提升到一个水平更高的阶段、一个良性竞争的阶段。
第一,实现地产投资证券化,允许民间建立地产基金。房地产业需要资金,社会上也有资金,投资人不必精通地产开发,只需把钱交给会做的人去做,余下的就是维持游戏规则。房地产业内也不必因为资金问题吊死在银行一棵树上而坐失机会,选择通过有明确规则的途径从民间获得资金进行开发。
第二,推进商业性银行股份改革,政府应从银行运营中抽身出来。国家控股银行在整个国家经济中占据金融主导地位不是市场化,这样的形态不是公平竞争体制。事实证明目前的国有银行也不全认同和贯彻政府对市场的理解——央行提高贷款门槛希望给房地产投资降温,而各银行在操作中却想方设法减少央行设限的影响,极力拓展市场份额。
第三,适当引入外资,达到鲶鱼效应。这也就是防止闭门造车的出现,我们应该尽可能少走弯路,让外资获得适当利润可以理解为缴纳相应的学费。
第四,避免地方保护主义或过分优惠外来资本,也就是确保公平的资本环境。
(三)引导房地产企业开展多元化产品服务
有数据显示90%的人群认为目前的楼价过高,而房地产商方面因为开发的高额投入不得不坚挺高价,这背后的问题在于:楼盘产品的同质化问题。购房者所面对的新房不外乎两类产品——普通商品房和别墅。暂时抛开市场份额小的别墅不说。现在市场上的所谓普通商品房,都有一个良好的外观、不错的绿化、合理的户型,整体品质都差不多,所有的开发商都想把自己的“普通商品房”做得质量更好价格更高。试想一下,如果市场上的轿车从奥拓到奔驰他们的外观、配置、价格都也差不多,让顾客怎么选、怎么买?成熟完整的市场,其产品就应该存在明显的分级差异。这个问题,应该不全赖开发商,最应该负责的是政府。
第一,政府在做土地规划时就明确各块土地未来的建筑形式体现分级概念,出让土地时要求企业应遵循预先的规划而行,全程监督土地的使用性质。
第二,严把各级产品质量标准,产品分级不等同于优劣区分,区分等级的标准是建立在需求市场的分化上,是需求的不同导致我们产品的多元。也许我们有顾虑,认为低端产品不容易赢利。但我们看看,是不是所有赢利的牙膏企业都卖 20元一支的牙膏,是不是所有卖3元一支的牙膏企业都在亏损?市场的需求是多元的,我们没有必要追求产品的一致化。在这里特别提一点的是,现行的经济适用房办法本质上没有体现产品多元化,因为市场产品多元化的前提是市场化,现行的经济适用房不是一个市场化运作的结果,存在太多的政府干预和不透明,事实证明多数人群并不能从经济适用房推行中得到实惠。
(四)建立多元化的房地产市场体系
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热点主要是集中在一级市场上,二级市场、三级市场的发展较为落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分级体系。政府在宏观调控上也主要是针对一级开发市场,对二、三级市场缺乏有效地调控,因而导致二、三级市场几乎完全市场化,并且受到不良经营商的控制,同时,二、三级市场是以一级市场的残余产品和附属物的价值存在,并未使其完成市场分级体系,实现满足各个层面消费需求。因此其转化并接受一级市场的需求、降低一级市场泡沫,为一级市场建立完整的产品价值体系的功能并未实现。因而,政府应当有意识地制定政策、开展措施帮助市场建立完善的分级体系,使房地产行业能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第一,加快消化积压空置商品房。政府必须控制房地产的空置量,促使空置房地产的消化。政府对长期空置的房地产要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如规定最高限价,强制拍卖。在项目审批上限制对房地产的开发速度,以免产生新的积压。对于通过市场途径不能消化的空置房地产,政府可以收购用作廉租屋。
第二,降低房地产税费。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降低房地产开发建设成本,全面清理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受费,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合并重复多收的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限制水、电行业的过分垄断,防止权力寻租和腐败行为,促进房价的下调,促进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完善房地产市场法规。完善房地产产权、开发、交易、中介、税费、价格和物业管理的法规,制定一套较为健全的政策法规,完善房地产市场的游戏规则,使房地产市场能有序发展,让房地产市场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给投资者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对土地的供应、闲置上地的回收、商品房的预售、房改房上市等作明确的规定。通过完善房地产市场法规,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体制,为房地产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使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鲍德威(Robin W.Boadway)、威尔逊(David E.Wildasin).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曹振良.房地产经济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王全民.房地产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包亚钧,汪洪.房地产经济论——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周汉荣,张元端,王振宇.中国房地产业务大全[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年版.
[6]匡平,杨燕敏.房地产业常用词典[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7]杨慎.房地产与国民经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8]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谢经荣,吕萍,乔志敏.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肖元真,徐闯,李茂荣.世界各国房地产发展现状和政策调控[J].金融与经济,2006,(8).
[11]王剑芳.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6,(8).
[12]黄小虎.当前房地产业的问题、原因与发展趋势[J].中国土地,2006,(2).
[13]刘骏民,王千.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J].中国房地产,2006,(2).
[14]陈龙.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历史及现状[J].经济体制改革,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