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调查问卷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等教育 转专业 政策利弊 对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及深入改革,“以人为本,平等自由”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各高校也相继出台各种政策以体现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权利与自由的尊重。在此形势下,转专业政策应运而生,2002年上海复旦大学率先推出转专业政策,当年244名学生通过选拔完成转系。转专业政策对于自身就读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都有重新选择申报其他专业的机会,让许多学生有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相对以往“一考定终身,一专业定终身”的僵化教育制度而言,此举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平等与自由。本文通过对天津地区实施转专业政策的高等院校的调查,研究并分析了转专业政策实施的预期效果。
二、转专业现状及动因分析
1.天津主要高校的转专业政策
通过对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院校的调查发现,天津地区高校转专业政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实行的审批制;另一类是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实行的考试选拔制。两种制度均需学生提出转专业申请,经转出学院同意,转入学院根据条件与名额进行考核,最终通过学校同意审批,转专业成功。两种制度的差异在于,审批制允许转专业的人数较少,限定资格为专业排名前5%~10%的学生,不需再安排选拔考试,不要求所转入专业报送名额;而考试选拔制允许转专业的人数相对较多,要求各专业报送可接受转专业人数,并按学生在原专业成绩排名及参加转专业选拔考试的成绩综合考虑是否接受其转专业。
2.学生转专业动因分析
为了深入研究学生转专业的动因,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面向天津地区的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五所高校的500名同学,关于在高考选择志愿时的考虑因素、报考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转专业时的考虑因素等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73份,共采集有效数据11825个,在收集问卷后用SPAS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如图1、图2、图3所示:
从以上3个图表可以看出,大学生转专业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的导向作用。随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就业因素成为学生填报志愿及转专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从图1和图3可以看出,41%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将就业作为首选考虑因素,而转专业过程中,40%的学生因为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选择转专业。
2.兴趣爱好。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自己的兴趣估计不足且对各高校开设专业知之甚少,调查显示,40.5%的同学在入学前对自己所选专业缺乏了解,造成所学专业与自身兴趣爱好不匹配,甚至出现心理压力大、厌学等情况。
3.初选专业时跟风盲目。第一种情况是选专业并非出于己愿,图1显示,33.2%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听从了父母的意愿;第二种情况是跟风选择热门专业,调查显示,30%的学生初选专业时的参考标准为该专业学科是否为时下热门,但该专业到毕业时是否依然热门存在未知性;第三种情况是受高考成绩的限制:由于高考成绩的不理想,学生不得不选择服从专业调剂,或者有些学生对于自己的成绩没有把握能进入自己所理想中学校与专业,只能退而求其次先选择该学校的一个冷门专业,真正进入该学校后再转入自己所中意的专业。
4.课程设置不合理。图3中显示,30%的学生因为课程无趣而选择转专业,现在的许多课程虽然因应着产业需求而设计,却没有抓到该领域在一般实际工作者心目中“最有趣的地方”,所以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此外,转专业一般在大一学期末或者大二学期初,而大部分高校在大一期间只开设公共基础课程,不开始专业课,使得多学生还没有接触到专业知识就认为自己对本专业不感兴趣,而选择盲目转专业。
三、转专业政策利弊分析
从天津地区转专业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高校转专业政策呈现几个特点:一是随着国内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教育资源的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允许学生转专业,自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实施转专业制度以来,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也相继推出了转专业政策;二是转专业逐步走向制度化,各高校均推出了适应本校发展的具体政策,大学生转专业开始由试点进入规范运作。
1.转专业政策存在的合理性
(1)体现教育的出平等自由。打破了原有僵化的教育体制,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自由”的教育理念。转专业政策给了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调查中,95%的学生表示,转专业政策有利于开发兴趣潜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2)有利于学科建设。对于热门优势学科,学生对本专业的高度认可能促使学院和专业老师更加重视本学科的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能增强学生自身的专业兴趣。对于“受冷”或非优势专业,学校则对其调整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赋予这些专业新的时代特点,否则减少招生甚至可以停止招生,以集中教学资源建设优势学科。
2.转专业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学生,社会就业)
(1) 门槛高、比例低。从天津高校转专业政策中可以看出,符合转专业条件的学生比例较低,一般为原专业人数的5%~10%,仅有很少数学校能达到15%。据《大学生转专业意象调查》显示,至少有40%的学生有转专业的意象,由此可见转专业比例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此外,如要转到所谓的“热门”专业,更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及选拔考试,最终能够通过考核成功完成转专业的学生数目很少。
(2)扎堆报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或不足。学生在转专业时首选考虑因素是就业,冷门专业就业率低,吸引学生进入的能力低,生源流失较多,造成冷门专业教育资源浪费,反之对于就业稍好的热门专业,吸引学生进入的能力高,生源旺盛,又造成教育资源的不足。而对于这种转换,也给学校课程设置敲响了警钟,要求学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前途,与社会接轨,与就业同步。
(3)从众心理严重。在转专业意向调查中,15%的学生转专业原因并非从自身出发,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及需要进行转专业,而是盲目跟风。
(4)存在转出障碍。由于目前高校转专业的选拔条件之一是参考学生在本专业的成绩排名,只有成绩排名靠前的优秀学生才有资格转专业,而这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一旦转入其他学院,势必造成了原来所在学院优秀人才的流失。因此,学院在审批跨院转专业申请时可能会存在不愿放走优秀学生的现象存在。
四、对转专业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社会学者杨东平曾说“转系、自由选择专业背后有一个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观,就是学习自由。选择什么专业是学生的权利,保证的是一种学术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高质量的学习和研究”。推行转专业政策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提出转专业要求,从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防范:
(一)对学生来说:首先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专业观,理性选择,切记盲目跟风。有调查显示,现在很多大学生存在焦虑自卑的心理,这使得很多学生出现了转专业脱离集体的倾向。因此,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客观的分析和了解自己,乐观面对学习生活,避免由于压力和不适而选择转专业。
其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于大学生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以刻苦学习、增强自身能力来报效祖国,一定要自觉地把个人抱负同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个人奋斗融汇到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去,以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彰显人生价值和意义。
(二)对学校来说:
1.要建立通畅的信息交流平台。高考填报志愿事关重大,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就业。高校建立起通畅的信息交流平台可以使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校信息及专业方向,给学生在报志愿时以正确的指引,降低因报志愿造成的学生对自身专业不满,入学后转专业现象。
2.进行课程改革。在大学一年级安排基础课程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介绍,提早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降低学生因不了解自身所学专业而选择转专业情况的比例。在大二及后,要加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充分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去,并能都清晰的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及就业方向。
3.完善转专业制度。
(1)学校应加强院(系)的审批管理,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学校应要求各院系加强对申请转入和转出学生的严格审批,充分考虑本院系的师资情况,实验室容量,就业情况及申请转入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兴趣及综合素质,切勿造成教育资源及人才的浪费。同时对于不合理的专业应进行调整重组和优化,开设社会需要的新型和前沿的专业,满足学生对专业的需求;
(2)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及将来的专业深造服务。加快学分制改革,允许学生在学习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向着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发展;
(3)实行第二专业制度。据调查,学校转专业、第二专业制度同时实行的情况下,原本选择转专业的学生中有47.6%的学生选择了第二专业,可见高校第二专业制度,不仅使人才培养更加多样化,而且也为有转专业想法的同学开辟了另一条学习道路,学生通过学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还可以拿到第二专业学历证明,得到社会的认可。
4.学校应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转专业的成效取决于学校对转专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转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转专业工作于学科建设联系起来,以转换业为契机,将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更好。近年来转专业热不仅反映了学生对某些专业需求增加,也反映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偏好。学校也应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其一、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引入校企联合办学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培养平台支撑体系,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网络化、平台化和系统化进行。其二、建立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及一体化的学习评估管理系统,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吸引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把企业化工作环境植入到学校培养体系中、在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解决问题的导向训练、为学生提供职业目标导向的个性化训练、分享快速更新的企业信息化的应用,以帮助学生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五、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大学生转专业开始向常态化发展,这一政策的实施推进了高校教育教学的人性化,体现了自由民主,资源共享,交叉培养的教育理念。我们期望,还未实施转专业政策的高校在总结已实施这一政策的高校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放开转专业限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我们也期望,在这一选择过程中能更多的体现出学生们的自主意识和深思熟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质量才会提高,我们的高校人才培养才能取得成功。
本文是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教改项目中期成果,项目名称为: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为:JGY2012-09
[参考文献]
[1]金宏伟.学生转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台州学院为例[J].台州学院学报,2008,30(05):86-87.
[2]夏军.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74-75.
[3]方惠圻.对高校转专业现状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7-80.
1.调查过程
1.1调查工具
编制《福建省数学中考全省统一命题的问卷调查》问卷,问卷共20道题。问卷分为四个维度:教、学、考信息;全省统一命题的利弊;命题的方式与“中考”的性质;中考试卷的创新性与选拔性。
1.2调查对象
本问卷调查选取的对象是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一线初中教师,这些一线教师所在的学校有城市学校,也有农村学校,有初中校,也有完中校,问卷范围较广,兼顾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被问卷初中教师的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占83%,5-10年的占10.32%,他们具有丰富的初中教育教学经验及毕业班任教经验,对所在地区的教学情况及中考命题方向比较熟悉。
1.3调查过程
本问卷调查在每个设区市各选取一所城市学校和一所农村学校,向这些学校的一线数学教师发放问卷。共发出600份问卷,回收566份,其中有效问卷530份。
2.调查结果分析
2.1教、学、考信息
本维度主要是从教材使用版本、中考复习教材的来源及数量、学生课外作业来源、中考试卷难度评价等方面入手,了解各地区初中数学教、学、考情况。从统计结果来看,有以下几点差异:
(1)各设区市使用的数学教材存在差异。目前全省使用的初中数学教材有三个版本(如表1),分e是人教版、北师大版和华师大版。其中福州、厦门、莆田、龙岩和南平都是使用人教版的教材,三明、宁德使用北师大版的教材,而泉州使用的教材是华师大版。值得一提的是,漳州地区存在两种版本的教材,其中漳州市区、平和、漳浦、东山等地使用北师大版,其它地方使用华师大版。
(2)对考试大纲的处理方式存在差异。从过往经验来看,每年年初福建省教育厅会公布《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以下称“考试大纲”),为各中考学科的复习、命题及评价命题质量提供依据,而部分设区市,如福州、厦门、泉州、莆田等地会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及考试大纲,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本地区的“考试说明”,进一步细化中考命题的方向及要点,使一线教师的中考复习有的放矢,有效地落实中考考查目标。
(3)中考复习教材及学生课外作业的来源方面,城乡之间存在差异。从学生使用中考复习教材的数量来看,所问卷的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基本上都有2种复习教材。而复习教材的来源方面(如图1),近50%的学校都是通过教辅资料、校本自编和网络下载多渠道综合而来,而农村学校对教辅资料的依赖程度比城市学校要高,编创校本教材的研究意识比城市学校要弱。此外,学生课外作业的来源方面(如图2)与复习教材的来源情况类似,不同的是各学校一线教师“编创校本作业”的比例较“编创复习教材”明显增多,可见一线教师能根据生源实际,精选习题,将课外作业校本化,着眼于提高日常教学质量。图1是中考复习教材来源统计图,图2是学生课外作业来源统计图:
(4)中考试卷难度存在差异。通过对省内部分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访谈,了解到各设区市中考试卷的难度不一。以2015年中考为例,全省九个设区市的中考数学试卷难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如图3),如漳州卷难度值在0.3-0.5之间的试题比其它地区多,而泉州卷难度值在0.7以上的试题比其它地区多。
2.2全省统一命题的利弊
实行数学中考全省统一命题是《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的具体要求,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完善中小学招生入学办法,势在必行。但从“自主命题”模式切换到“统一命题”模式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需要磨合和适应的问题,思考其利弊是为了能从不同角度看清问题的本质,为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维度的问卷提出两个问题,即全省统一命题的最大问题和最大益处是什么?调查问卷对每个问题设置了三个备选选项和一个开放选项,调查结果显示:
(1)认为全省统一命题的最大问题是“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有差异,全省统一命题不利于本地区教育个性化发展”占问卷总人数的一半;而“各地区教材不统一,先材,再进行全省统一命题”占36.79%;另有10.38%的一线教师担心“可能出现生源流失,生源将流向教育发达地区”;小部分一线教师在开放选项中提到“可能出现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两极分化现象”等。
(2)认为全省统一命题的最大益处是“促进全省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为高考使用全国卷打好基础”占问卷总人数的46.23%,这与实施数学中考全省统一命题的初衷不谋而合;有27.36%的受访者认为全省统一命题可以“综合省内各地区教育优势,促进各地区教育、教学、教研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还有25.47%的教师认为“中考命题将更注重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引导一线教师由关注教材转向关注课标”;个别教师在开放选项中提到可以“统筹命题管理,节约政府开支”、“集中人力资源,提升命题质量”等。
2.3命题的方式与“中考”的性质
在数学中考全省统一命题的背景下,应重视命题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关注地区差异,减少意见分歧,科学命题方式,合理检验实效。本维度共有5个问题,从差异因素、促进因素、命题方式等角度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1)保证生源质量,提升师资水平,用好教辅教材。在“您认为数学中考实行全省统一命题时,应关注的地区差异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的问题中,66.04%的教师认为生源质量是最重要的因素,有16.98%和11.32%的教师认为是“师资水平”和“教辅教材”,仅有5.66%的教师认为和“地理人文”有关。由此可见,因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导致的人口流动对各地区的生源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保证现有生源质量的同时,应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师资水平,用好教辅教材,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增强本地区的教育竞争力。
(2)全省统一命题能促进省内跨地区的教研交流及教育落后地区增加教育投入。在“您认为实行全省统一命题后,是否会促进省内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增加教育方面的投入?是否会促进省内各地区教育、教学、教研活动的交流?”的调查中,85%的受访者认为实行全省统一命题将促进省内教育落后地区对教育方面的投入(如图4),而认为统一命题有助于“促进省内教育、教学,教研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则占到99%(如图5)。
(4)命题方式和“中考”性质上的观点不一。在命题的方式上(图6),有40.57%的教师认同A选项“全省统一命题1份试卷”,而39.62%的教师则倾向于B选项“全省统一命题2份试卷,由各地区自主选择”,另有19.81%的教师认为应该是c选项“全省统一命题2份试卷,由省教育主管部门指定试卷的使用地区”,支持前两种命题方式的受访者人数相当,值得相关政策实施部门关注。在“中考”的性质上(图7),41.51%的教师支持A选项“保持两考合一”,不改变目前“中考”的性质;有33.02%的教师认为是c选项“两考分开,毕业考由各地市自行组织,升学考由全省统一命题”,这一观点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需要展开研讨并在实践中检验;此外,支持B选项“两考分开,均由全省统一命题”的教师也占到了25.47%。
2.4中考试卷的创新性与选拔性
中考是一次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结果是高中学校招生的关键依据,为了更好的发挥中考数学命题的选拔功能,中考试卷的命题工作至关重要。《2016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数学)》中指出初中学业考试(即“中考”)的命题原则包括导向性、公平性、科学性、基础性及发展性。基于福建省高考使用全国卷及发挥中考导向作用的考虑,本问卷增加了对中考试卷创新性及选拔性的调查,在本维度中设置了两个问题(如表2),意在调查一线教师对统一命题下的数学中考试卷创新性和选拔性的看法,统计结果如下:
(1)借鉴高考,合理创新,增加探究,关注实验。调查显示,77.36%的受访教师能放眼高考,觉得中考命题要“借鉴全国高考题型,合理改编中考题型,在模仿中创新”,20.25%的教师希望中考命题创新要体现在“增加数学探究题、数学实验题等”,而认为要“跨学科、跨学段命题”的教师则极少。
(2)发挥中考选拔功能,重视初高中衔接的考查,适当开放问题,关注知识应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调查发现有47.17%的教师认为命题的选拔性应体现在“适当增加开放题的比重”,而41.51%的教师认为要“适当增加二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等知识的相关题型,有效衔接初高中数学学习”,另有8.49%的教师觉得应该“适当增加应用题比重”,少部分教师在开放选项中提到应该“改编竞赛题,选拔数学尖子”、“设置附加题、选做题,选拔数学人才”等。
3.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各设区市初中数学的教、学、考均存在差异,一线教师对数学中考全省统一命题有较强的期望,希望统一命题的方式更加科学、合理,能进一步发挥中考的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基于学生的发展,放眼高考,在命}上有所创新,考查出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福建数学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在总结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
(1)中考命题应注重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依据,引导一线教师由关注教材转向关注课标。目前省内各地区所用教材有人教版、华师大版及北师大版3个版本,虽然这些版本的教材都是基于课标编写的,但不同教材编写者对课标的解读存在差异,导致部分知识在不同教材中的能力要求也存在差异,而一线教师重教材、轻课标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要发挥中考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以课标为教学依据,切实落实课标要求。
【关键词】高职英语 调查 体验式教学 反思 综合应用
引言:从《英语教学标准》提出的“英语课程教学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所以体验式教学法也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学习方法,同时也是全面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活动中抽象思维训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与新课标理念是一致的。
一、调查目的
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推动了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又进一步推进了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然而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在公共英语教学中,我们遇到了教材及教辅材料等方面的问题,同学们的英语学习面临各种困难,老师的付出和实际的教学效果很不对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质量,并且高职高专英语如何适应改革,适应“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摆脱哑巴英语,从而能适应时展要求。
二、调查对象
我们选取了大一新生班级和部分大二班级为调查对象,是计算机类,工商类和机电类专业的同学。
三、调查方法及实施
我们主要是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另外辅以个别访谈。在不同专业的班级随机抽取一些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6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150份。调查内容涵盖英语学习兴趣与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感知课堂教学,外部英语学习环境等方面,主要题型是单选,多选,和自由填写。
四、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从此表可以看出多数同学还是对英语有兴趣,但是很有兴趣的人不是很多,有相当同学主观上还是很想学好英语,但也许没有毅力或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过挫伤,结果不如人意,而很多同学学习是迫于压力。另外经常参加演讲比赛或讲演的同学很少,可能是同学们没有太多机会。
从表二可以看出同学们自觉学习英语实间不多,学习渠道单一,有大多数同学都很少同其他同学交流经验,采用的学习方式不佳,遇到困难很少同学能去主动及时解决。
从表三分析说明多数同学希望英语至少能达到高职院校所要求的英语程度,但绝大多数同学英语学习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词汇量的问题。从对课堂学习理解掌握程度来看,多说同学都不能很好的掌握课堂内容,另外从表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同学的阅读仅限于教材,阅读量很小也非常局限。
从表四,表五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都希望老师带着激情上课,而且多数同学都认为学习英语最有效的课堂活动围绕课文多进行各种形式的练习,可以看出多说同学的看法还是比较正确的。从老师给同学们的指导来看,作为老师还是想了很多办法去帮助同学们学习英语,但结果并不如人意。另外,从表五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周围学习英语,说英语的氛围不浓厚,很多同学心里很想学习,去和老外交流,但由于各种原因并不能够去大胆得说,多练来提高英语。
五、反思
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多数学生还是喜欢学习英语,但方法单一,没有毅力,学习目标不明确。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还是喜欢学英语,然而有相当多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且目标不明确,根据各高职院校的情况反映,大概70-80%多的同学英语基础很薄弱, 所以导致很多同学到了大学阶段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 而很多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是使英语的教学变得非常困难。更糟糕的是,高职院校的有相当一些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各方面都没有很好的习惯,所以很多同学在高职阶段英语学习很难跟上进度和得到提高。
2.高职教师队伍的素质还须提高。目前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高职师资力量也变得相对紧缺,很多老师的教学任务很重,所以课堂教学质量也很难得到有效的保证。老师只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更好的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很多都是大班教学,这也导致英语教学很不容易达到好的效果。老师们进修机会并不多,很大程度限制了老师的提升空间。
3.缺乏合适的体验英语教材 高职所用英语教材很多都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内容上没有很好的突出“实用性”,“职业性”的特点,所以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因此,推出好的高职英语类教材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能顺利进行应用与实践的保证。
六、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困难重重,同学们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但作为一个教师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我们课题组会竭尽全力去实践体验式英语教学,并不断应用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成果。
参考文献:
[1]Kolb,D.A.Experental Learn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Englewood Cl ff s, N J: Prentice- Hall,1984.
[2]郭佳,等.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刘然.体验式英语教学研究――自主性的语言实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孔庆炎,胡壮麟,桂诗春,贾国栋.关注《大学体验英语》[J]. 中国大学教育,2003(8).
【关键词】 法治报道 司法监督 司法公正
为全面了解我国媒体记者对媒体司法监督报道的现状,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底,我们对我国的新闻记者特别是从事法治新闻报道的记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当前法治报道及舆论监督报道状况的意见。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以纸质书面问卷和E-mail电子问卷形式发放,无记名填写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
一、受访记者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中受访记者男性145人,女性134人,性别比例基本均衡。
受访记者的年龄,以中青年记者为主,20~49岁年龄段占96%,其中20~29岁的媒体记者为153人(占54.4%)。
受访记者学历总体层次较高,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占到70%;研究生、博士生也占有一定比例,达到23%。
受访记者居住的地区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主,其中在省会、直辖市工作的记者占到90%。
受访记者所就职的媒体主要集中在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分别为130人、77人、44人,合计比例达到74%。另外有22名受访者在杂志工作,6名受访者在广播媒体工作。
受访记者有比较丰富的法制新闻采访报道经验,其中工作时间在两年以上的达到70%。
二、对法治新闻报道现状的看法
调查发现,受访者认为“正面宣传报道过多,批评性报道不足”以及“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不足”,是当前法治新闻报道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其他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对法律法规等专业性强的内容解读不足”、“案件报道过多,有用信息太少”和“专业性不足”、“时效性不强”等方面(见下表)。
媒体记者还普遍认为“媒体审判”已成为法治报道中最经常出现的情况。此外还存在着“滥加评论”和“偏听偏信”等情况。多数记者并不认为“失实”是法治报道的主要问题(见下图)。
受访记者们认为,法治新闻采访报道经常受到的干扰主要是来自宣传部门或上级领导的限制。这其中包括“采访要经过宣传部门同意,而宣传部门对采访要求有所筛选”,以及“领导指示,不能报道”;还有一部分记者认为“说情队伍赶到媒体”也干扰了法制新闻的采访(见下表)。
受访记者认为,“报道不实”是法治新闻报道刊播后通常遇到的质疑,其他质疑还包括“采访手段不合法”和“采访动机(比如是否收受财物)令人生疑”等方面(见下表)。
三、对媒体司法监督报道及与司法公正关系的看法
本次调查中63%的受访记者在工作中曾涉及舆论监督报道。他们大多数认为,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原因主要是一种“职业要求”。此外还包括“促进民主进程”、“伸张正义”、“改善社会风气”、“增强媒介自身的影响力”等原因(见下图)。调查还发现,发表过批评报道的记者中,59.3%的人因此受到被监督者的威胁或潜在威胁。
在法治类舆论监督报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报道。那么,媒体记者对司法监督的现状以及与司法公正关系的看法如何呢?我们的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当前媒体对法治领域的舆论监督,总体上表现为“监督不足,只对个别案件有监督,缺乏系统性有效性”,但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监督过度、监督不当”,二者交互并存,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媒体监督特点(见下表)。
受访者认为,当前媒体对司法审判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容易被人利用,利用媒体干预审判”。这提醒记者进行相关报道一定要谨慎行事;同时也有较多受访者认为,作为“媒体只能客观报道审判信息,不能批评或评论正在审理的案件”(见下表)。
调查显示,91%的媒体记者认为媒体监督司法最终只能使部分问题得到解决。而认为能使问题得到全部解决的只有2%。也有7%的受访者认为没有使问题得到解决。
68%的受访者认为,媒体报道或评论“促进了司法公正”,也有26%的人觉得这个问题“不好说”。
本次调查显示,有57%的媒体记者认为传媒与司法的关系问题突出表现在“司法对于传媒越来越抗拒”;只有24%的媒体记者认为“传媒与司法关系越来越和谐”。另外还有7%的受访记者认为“传媒对司法监督越来越过度”。
受访者认为,当前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关系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司法机关变相阻碍媒体舆论监督”、“司法工作与传媒工作各有独立性,难以互相尊重”,这些矛盾加剧了媒体与司法二者之间的冲突(见下表)。
对于媒体在司法监督报道方面,受访记者多数认同“采访不需批准,但是新闻稿件应该经过审核”的意见。与此相反,也有部分记者认为“新闻采访应该经过批准”,还有一些记者认为新闻采访应该经过批准或应当适度限制新闻采访(见下表)。
95%的受访记者赞成增加媒体在法治领域的舆论监督权限。赞成的最主要理由是“公众有知情权”;其他依次是“可以有效遏制司法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遏制权力对司法的干预,维护司法独立”等(见下表)。
对于案件诉讼过程中,是否应当允许媒体评论的意见出现一些分歧。42%的受访记者认为,在任何诉讼阶段都应允许大众传媒对案件发表评论;23%的受访者认为有权威消息来源即可评论;也有19%的受访者认为一审宣判后即允许评论;还有16%的受访者认为终审宣判后才允许媒体评论。
四、对于司法信息公开的意见
怎样才能实现媒体与司法关系的良性互动,受访记者大多认为,最重要的是“推动司法信息公开”,其次是要“加强相关法规的建设”(见下图)。
74%的媒体记者认为司法信息公开“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司法公正”;25%的媒体记者认为“重要,关系到当事人诉讼权利”或“关系到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只有1%的媒体记者认为“不重要,除当事人外与其他人无关”。
对于当前司法机关纷纷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效果,37%的受访者认为这对促进司法信息公开“有作用”,但也有34%的人认为“作用不大”,还有24.5%的记者态度完全相反,认为“没有作用,完全是形式主义”。
对于司法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77.8%的受访记者对“公开的信息不充分、不全面”感到最不满意。也有38%的受访者对“庭审不公开”意见较多(见下表)。
媒体记者普遍认为,法院在向新闻媒体公开司法信息时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法院以需要得到上级批准为由加以拒绝”。此外法院还存在“对各家媒体不能平等对待”以及“以审判庭座位有限为由而拒绝媒体旁听”等问题。还有一部分记者遭遇法院“限制媒体和记者采访审案法官”等麻烦(见下表)。
媒体记者认为影响司法公开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暗箱操作”、“司法公开意识不强”、“长期形成的宣传观念”,“担心公开会影响法院形象”(见下图)。
庭审直播作为司法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推进司法公正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实践中庭审直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调查显示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庭审直播往往只能让老百姓看庭审过程,并不能培育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二是“庭审直播表演痕迹太重,效果反而适得其反”;三是由于“多数庭审过程太枯燥,收视率低”,也使传播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见下表)。
五、小 结
本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中从事法治新闻报道的记者对司法监督现状的认识。
首先,可以发现,受访的法制报道记者整体素质水平较高。以中青年记者为主力,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其中从事法制新闻报道工作两年以上者达到70%。他们有着清晰的职业定位和明确的报道目的,为“促进民主进程、伸张正义、改善社会风气”而秉笔直书,其中有63%的记者采写过媒体监督报道,已形成一支年富力强、思想硬、业务精的媒体监督队伍。
其次,法治新闻报道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正面宣传报道过多,批评性报道不足”以及“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不足”,以及对案件的报道还存在着“滥加评论”、“偏听偏信”和“媒体审判”等现象。
再次,媒体开展司法舆论监督的环境不容乐观。特别是来自某些上级领导的压力,变相阻碍媒体舆论监督;另一方面还存在着“信息不充分、不全面”,“获取诉讼信息的途径不明确、不畅通”,“案件审理过程不公开”等现象。“采访需要得到上级批准”以及“审判庭座位有限”,成为拒绝媒体采访报道的最为常见的理由。这使得媒体记者感觉“司法对于传媒越来越抗拒”,也加剧了媒体与司法二者之间的冲突。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3—0024—01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任务重且责任心强的工作,它关系到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的正常进行,关系到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和时展需要的人。一个班级,如果班主任管理引导得当,就会成为一个健康活泼、积极向上、和善友爱、团结优秀的集体,反之,则消极懒散、混乱不堪。本文主要从本人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调查问卷进行管理的良好效果方面入手来进行总结和推广,以期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工作现状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群体,他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又要进行有效的班集体管理,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心理和思想状况。在思想上,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道德情操的培养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信念的教育,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还要进行是非观念的教育以及价值观的引导等。在学习上,班主任要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工作上,班主任要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特别是建立、健全班委会、团支部,让学生学会配合班主任搞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在纪律上,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自觉遵守纪律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养成主动维护班集体和学校的利益、荣誉的意识,要有一定的正义感。
二、调查问卷的实际运用与操作
调查问卷又称调查表或询问表,是以问题的形式系统地记载调查内容的一种印件。好的调查问卷必须具备两个功能,即能将问题传达给被问的人和使被问者乐于回答。在我的班级管理过程中,针对班里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比较快速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我拟定了符合需要的调查问卷,对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例如,在刚开学的第一次新生家长会上,我运用了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班里学生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有效了解和掌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每个学生家长的职业和文化程度,学生是否是单亲家庭,是否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全面摸清了每个家长心目中孩子的智力和心理方面的情况,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对班主任的相关意见及建议等等。通过这次调查问卷,我能够全面、准确、快速地掌握了班上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下一步更好地对孩子进行管理、指导和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
要想得到理想而事半功倍的调查效果,调查问卷的设计,尤其是面向中学生的调查问卷的设计,就显得特别重要。一份调查问卷,不能依赖简单的凭空想象,要想把问卷设计得完善,我认为作为设计者的老师,还需要了解更多更广泛的知识。中学生的调查问卷设计是一种需要经验和智慧的技术,它缺乏现成的理论,因为没有什么科学的原则来保证得到一份最佳或理想的问卷,与其说面向中学生的调查问卷设计是一门科学,还不如说它是一门艺术。虽然也有一些规则可以遵循以避免错误,但好的中学生的调查问卷设计,主要来自老师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的有的放矢的创造性。
1. 要有明确的主题。中学生的调查问卷应该根据调查主题,从实际出发拟题,问题明确、重点突出。
2. 要结构合理、逻辑性强。面向广大中学生的调查问卷,在问题的排列上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符合学生的思维程序。一般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具体后抽象。
3. 要控制问卷的长度。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回答调查问卷的时间要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问卷中既不浪费一个问题,也不遗漏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