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风险控制体系

企业风险控制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风险控制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风险控制体系

企业风险控制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冶炼污染;控制体系

0.前言

铅锌冶炼企业污染以重金属为主,企业周边土壤和水体受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的影响,重金属含量较高,并且重金属具有富集性,能通过生物链转移。铅锌冶炼污染物可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亟需对铅锌冶炼企业环境污染进行有效控制。铅锌冶炼污染控制体系的建立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行业可持续发展与污染矛盾解决的需求和行业污染防治技术发展的需求。因此建立铅锌冶炼企业环境污染控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铅锌冶炼污染风险控制体系建立

污染控制体系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污染物排放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铅锌冶炼企业污染风险控制体系,该控制体系主要由企业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两部分组成。

1.1企业外部控制

企业污染物具有负外部性,即冶炼生产过程中,不考虑环境污染影响,造成外部环境污染防治成本增加的特性。因此需进行企业外部控制,外部控制主要由国家政策法规#地方监管#市场调节和公众监督四个部分组成。

1.1.1国家政策法规

国家政策法规是利用政策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进行控制。我国的铅锌冶炼行业标准、技术政策和技术规范有《铅锌冶炼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铅冶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铅锌冶炼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等,为铅锌冶炼行业污染控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1.1.2 地方监管

地方监管是利用地方政府环保执法权对企业环境污染进行控制,对企业污染控制具有直接作用效力。加强地方监管力度,增加企业环保排查次数,核查企业环保设施运行,加大企业环境污染惩罚力度,做到严格执法,以控制企业环境污染。

1.1.3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是利用市场对企业的作用力,以控制企业环境污染。市场调节促进技术改造和创新,使企业从冶炼过程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市场和政府建立企业环保信誉制度,利用价格。税收。信贷和补贴等市场调节工具,限制环保信誉差的企业其产品在市场中流通,降低其市场竞争力直至被市场淘汰。

1.2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与环境污染风险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环境污染风险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包含企业环保文化、环保政策和法规的执行、企业周边环境质量控制、污染物排放的预防与治理控制、污染物利用控制、清洁生产技术控制等。美国企业风险内部控制COSO 体系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要素组成。冶炼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主要由污染风险、风险处理程序、风险处理办法。风险责任管理。日常管理措施和内部监督管理六部部分构成,前五部分构成一个循环控制体系,可循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能力的提高。监督管理部分是对循环体系进行监督控制,

1.2.1 污染风险预警

污染风险预警是对企业污染排放对环境危害性进行预警。铅锌冶炼企业的污染物主要为废气、废水和废渣。其中废水主要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进行污水处理,一般90%以上废水经处理后回收循环利用,剩余部分按照《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达标后排放。

1.2.3 风险处理办法

风险处理办法是在接到警情后,领导要做出相应的批示和处理。管理者要以全过程技术控制和操作管理相结合进行污染控制。一般警情产生主要原因是技术问题和操作管理不当。

2.控制体系对企业污染物排放的控制

企业生产以成本为向导,市场激励促使企业以成本最低的方式进行生产。通过企业环境污染强度与生产边际成本关系分析可得出企业环境污染强度在企业内外部条件允许下的最低生产边际成本。该关系分析如图1所示。图1中斜向上的直线表示企业外部控制条件允许的生产边际成本,斜向下直线表示企业内部控制成本,空心箭头表示通过企业外部或内部控制,生产边际成本发生变化移动。斜线以上为企业可达到的生产边际成本。斜线的移动即控制成本的调整不一定是平行变化,还可以是倾斜移动,如通过技术改造的内部控制,可能还会造成企业环境污染强度较大时对应的生产边际成本较改造前增加,如图中点线所示。

在没有进行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调整的情况下,企业生产边际成本最低值为P(A),相应的企业环境污染强度较大"由于环境污染形势逐年严峻,这样迫使政府和公众进行企业外部控制,增加企业生产外部控制边际成本,使生产边际成本最低值从P(A)变成P(B),相应的企业环境污染强度也减小。企业为了盈利和增加市场竞争力,必然会通过内部控制的方式降低生产边际成本,使边际成本由P(B)变到P(D),这样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环境污染强度。P(D)为企业环境污染强度为经过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调整后企业生产边际成本最低时对应的环境污染强度。企业虽然可以在虚线区域进行生产运行,但由于边际成本的驱使,企业会选择在P(D)条件下生产。P(C)为企业外部控制没有调整,企业通过内部控制调整所能达到的生产边际成本最低值,而且环境污染强度也较低。企业污染减排具有正内部性,但是企业为避免发生内部控制成本如图中点线方式变化。

3.结论

我国铅锌冶炼行业污染日趋严重,亟需对企业污染风险进行控制。建立完善的污染控制体系才能有效控制铅锌冶炼企业环境污染强度。铅锌冶炼污染控制体系主要由企业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两部分组成。外部控制主要由国家政策法规、地方监管、市场调节和公众监督四个部分组成;内部控制体系主要由污染风险、风险处理程序、风险处理办法、风险责任管理、日常管理措施和内部监督管理六部分组成。

参考文献

[1]屈小梭,梁兴印,秦飞,王亚军. 铅锌冶炼企业污染风险控制体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3:57-60.

[2]欧阳丽伟. 铅锌冶炼企业循环经济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4.

[3]姚莉. 有色铅锌工业的环保问题及政策创新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4]姜文英. 典型铅锌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物质流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7.

企业风险控制体系范文第2篇

(1)市场性风险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又不够成熟,这个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最终使得我国的医药企业面临着结构性调整和周期性调整的巨大压力。目前,我国不少城市的药价还是普遍的偏高,同时我国现在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市场有着明显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为医药企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的种种现实情况都使我国的医药企业面临着更多的不可预知的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2)环境和法律类风险

医药企业承载着人道主义的责任,它所面临的环境和法律风险就更多。环境的变化和法律政策的改变都可能会对医药企业产生严重的后果。新版GSP质量管理制度对医药企业带来很大影响,新制度要求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冷链储存运输等规定,企业的经营成本肯定会上升,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企业如果通不过新版GSP认证,将会面临停业的危险。除此之外,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也会增大医药企业的运营风险。而这些都是现在的医药企业无法预知的。

(3)财务性风险

企业需要正常的运转,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运转,主要有正常运作、生产的资金和经营销售资金,其中经营销售的资金可以转入生产资金中。但是,随着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医药企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每年都有不少企业面临亏损倒闭。并且面临的融资困难加大,融资的成本有所提高,偿债的风险也就随之提高,从而使得整个医药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且不够稳定,这种财务风险就随之产生。

(4)声誉风险

对医药企业来说,面临最大的声誉风险即产品质量问题。医药企业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往往当产品出现问题时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声誉风险。

二、医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具体途径

(1)建立健全医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进行着改革。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下,医药企业也应该适应市场化发展的具体要求,真正实现医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有效的把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结合起来。我国现在不少医药企业都是“内部人控制”的经营模式,内部人就可以决定企业走向,这样还不能很好的让企业规避风险,相反的可能会降低企业在面对风险的反应能力。医药企业应该限制控股股东的权利,完善股东大会机制,协调好利益者之间的关系,完善信息纰漏制度,以确立严谨的内控体制,为医药企业提供实时的、准确的信息,以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高医药企业的竞争力。

(2)强化医药企业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

风险管理制度的前提就是做好企业的风险评估的工作。要想很到位的做好这个工作,就需要收集实时的信息,根据信息的走势,迅速的做出相应的对策,以减少或者避免医药企业的损失。所以,风险管理的工作是基于风险评估之上的,只有把相应的风险评估做好了,才会有相应的对策,才会规避可能的风险。医药企业的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主要就是医药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来自多个方面的,主要针对风险管理工作,减少企业的损失,防患于未然。

(3)完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人力的管理

风险管理是医药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医药企业内控体系的核心。因此,企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求应是所有人员一定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比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等,同时结合自己企业的情况,建立财务核算体系,强化预算管理,发挥预算的预知性能,实施资金活动控制,加强资产管理,规避有可能的风险。医药企业体制的改革需要大量的人才,对人才的发掘、聘用应该引起医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视。医药企业要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有能力的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注重医药企业内部员工的团结合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这样更容易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在面对可能的风险时有更加坚强的决心。医药企业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样企业的运作就会顺畅,工作效率也会提高,最终对风险的预判就会更准确,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医药企业的发展。

(4)实施严格的采购管理体系

建立供应商档案,收集市场信息,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变化,积极为公司引进新品种。认真审核供货单位和销售人员的法定资格,考察供货单位的质量保证能力和合同履行能力;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审核供货单位和销售人员的法定资格,考察供货单位的质量保证能力和合同履行能力。严禁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原材料;并且在采购管理体系中建立起岗位牵制制度,避免采购权利过于集中在某人或某部门手中,以防出现现象,有条件者,可以通过招标进行药品原材料采购,并设置一定的资质门槛。

三、结语

企业风险控制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内控体系

对于企业而言,内部控制能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在很多大型企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是中小企业在内控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对企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内控体系。

一、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概述

风险管理,即企业在实现发展目标过程中,对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加以控制,确保结果在允许范围之内的具体办法以及过程,企业通过风险管理能够规范内部管理,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发展目标。

内部控制,即企业为了提升管理效率,确保财务报告可靠性,充分利用资源,而在内部实行的不同制约与调节的计划、组织以及方法与程序。

企业通过风险管理能够识别各种潜在的风险,并通过内控防范以及管理与风险控制等实现经营目标。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作用。另外,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现,要有风险管理识别以及评估风险作为保障,两者是相互补充的。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1.风险意识有待加强

很多企业风险意识比较淡薄,缺乏风险识别以及评估与反应机制,导致企业经常处在被动状态,只有在问题发生之后才能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2.内控构成缺少合理性

很多企业的内部管理相对比较混乱,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无法发挥内控制度的作用,组织构架不合理性,各部门间缺少沟通,无法实时监控,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突出。这样就导致很多业务部门之间存在扯皮现象,不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3.缺少良好的内控环境

在开展内部控制时,需要由内控环境加以支撑,但是,很多企业没有对自身的内控环境加以改善,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没有对企业人力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和运用,这些现象导致内控基础比较薄弱,对内控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4.风险防范措施缺乏

企业在完成对风险的识别以及分析以后,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调控风险,可是,很多企业为了实现高收益,而开展违规经营,太过冒险,承担着较大的负债风险以及破产风险,风险资产加大,也使得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提升,对企业以及股东利益造成了威胁。

三、完善中小企业内控体系构建的措施

1.建设良好的内控环境

风险管理需要以内控环境作为基础,控制环境直接影响了员工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这一问题的认识以及态度。在建设内控环境的时候,需要注意:第一,管理层需要参与内控活动。第二,营造良好的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第三,分配人力资源,确保员工胜任自己的岗位。第四,利用科学的经营模式,确保职责权限的合理分配。第五,构建科学的行为准则。

2.加强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就是企业及时对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在开展风险评估的时候,需要对关于企业目标实现的内部风险以及外部风险进行识别,并明确风险承受水平。对潜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加以识别之后,要评估固有的风险,并重点对剩余风险(即在利用了各种控制技术以及风险管理技术之后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风险)加以评估,结合分析结果以及承受度,对风险和收益加以权衡,最终明确应对措施。在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时候,需要保持理性分析,不能因为自己的风险偏好而导致经营损失。在完成风险评估以后,通过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确保剩余风险可控。另外,企业需要依据自己各个发展阶段以及具体业务特点,搜集关于风险变化的信息,开展风险识别以及风险分析工作,从而及时对应对措施进行调整。

3.构建合理的信息和沟通系统

为了确保内部控制运转的有效性,提升其效率以及效果,需要构建合理的信息和沟通系统。信息包括内部信息以及外部信息,只有及时获得内外部信息,才能对经营过程以及结果实现有效控制。对于内部信息系统来说,可以通过现代管理工具,如ERP构建,从而有效配置经营管理的信息资源,确保经营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企业在导入信息系统的时候,工作人员要对自己在系统之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加以理解,履行自己的责任,和外部利益相关人员有效沟通。

4.强化风险控制

控制活动发生在企业的每一个层面,在开展控制活动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掌握好重点控制点,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对控制活动进行设计,从而确保其针对性。一般来说,控制活动主要包括实物控制、信息处理以及职责分离和业绩评价等。在制定控制政策以及控制程序时,需要分析单独开展控制活动或者是与别的控制活动共同开展的时候这些政策和程序是否具有有效性,同时还要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5.强化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就是检查内控体系的情况,并对内控有效性加以评价,从而反映其真实情况。第一,要对内控监督程序加以规范,明确内控职权。第二,针对内部控制中可能存在的缺陷,要制定认定标准,定期分析其有效性。在内部监督的过程中,若是发现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缺陷,需要对缺陷性质和产生原因加以分析,并形成评价报告,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交给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每一个环节都形成有效监督。

四、结语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日趋激烈,中小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还面临着风险意识问题、内控环境问题、风险控制问题与内部构成问题等,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风险意识,做好内部管理工作,最终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风险控制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营销本土化 全面风险管理 “走出去” 风险控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1-0017-04

The Risk of Localization Marketing for Publishing Companies’Going out and Controlling System

Zeng Rongping Hou Jingj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 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 )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Old Friend,Nanchang,330031)

[Abstract] Localization marketing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publishing companies when they“going out ”,but it faces complex macro environment and micro environmental risks. The companies must build a complete risk control system to counter it. This system includes: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concept, establishing localization marketing risk management system; building risk prediction system; identificating and assessing risks; taking avoidance, mitigation, dispersion, transferring and accepting risk control techniques; adjusting subsequent.

[Key words] Localization marketing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Going out” Risk control system

“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于2010年开始实施,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出版“走出去”的本土化发展战略。依托政府的支持,近年来中国出版企业通过多种营销方法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但总体来看,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小、市场盈利能力不足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这就需要出版企业实事求是地审视对外营销策略,并积极寻求改进办法。出版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营销活动时,根据各国市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对全球市场进行适度细分,并结合企业自身的条件选择目标市场,针对各目标市场顾客需要的不同、当地渠道特点及当地消费文化等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和行为[1],实施本土化营销,无疑是一条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收益的可行路径。因而“走出去”的出版业不仅要通过机构本土化、人员本土化、内容本土化等[2]应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风险[3],还要在国外市场积极实施本土化营销。但本土化营销活动面临多种风险,“走出去”的中国出版企业应构建系统性的策略体系进行控制。

1 营销本土化:出版企业“走出去”的必然选择

开展营销本土化,对“走出去”的出版企业有多重作用。

(1)降低文化折扣[4]。消费者选择文化产品的前提和出发点是其成长的文化传统、语言环境和文化观念,而中外双方在这些方面存在明显不同。这导致双方在图书故事内容、装帧设计等方面的需求存在巨大差异,使我国出版企业在国外市场销售产品时容易遭受文化折扣的影响。根据细分市场的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等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更好地满足海外读者的需求、生产更加贴近海外出版市场的产品,以便克服文化折扣带来的距离感,正是营销本土化的优势。

(2)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与大宗货物相比,出版产品是一个小众市场消费。由于难以达到规模经济,出版产品国际运输平均成本相对较高,而利用运价较低的海运方式发货,则需要拼货装船、耗时较长。出版企业属地化开展营销活动,可以节约时间以及运输上的成本;在当地直接招聘人员,则可以降低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花费:我国的劳动力价格高于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而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价格虽然偏高,但其人员素质普遍高于国内派出人员,以同样的成本在当地雇用人员更易取得竞争优势。

(3)建立有效的营销渠道。在当地建立发行机构或与东道国发行机构合作,可以优化发行渠道。本地化发行网络的形成和完善,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和耗费较长的周期。受资金、营销经验等方面的约束,我国出版企业更多地委托当地中间商发行产品。利用东道国中间商的业务网络、经验和专业优势,“走出去”的中国出版企业可以降低语言和社会习俗隔阂可能带来的风险,迅速开拓和渗透市场。

(4)使品牌更亲近消费者。长远来看,“走出去”的中国出版企业不仅需要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打造品牌,还要根据国外目标消费群体的欣赏兴趣、审美特点等实施品牌本土化,使行销产品能够在风格上、内容上适合当地读者的需求,更加贴近国外消费者的心理。

(5)提高市场盈利能力的需要。营销策略组合的本土化是营销本土化的特点之一,其内容包括产品、价格、促销本土化等[5]。产品本土化是指根据东道国读者需求和购买习惯等来进行内容选择、装帧设计、广告宣传等;价格本土化则是根据各细分市场的特点对产品实行差别定价;促销本土化,即根据所在国的风俗习惯等制定、推行符合当地价值观的促销策略。这些都有助于出版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开拓,改善产品销售不畅的不利局面,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2 出版企业“走出去” 的营销本土化风险类型

显然,营销本土化对“走出去”的出版企业真正“走进”东道国主流社会意义十分重大,但与其他商业行为一样,营销本土化也存在风险。营销本土化风险指跨国企业在各地开展本土化的营销活动时,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企业营销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6]。从致险因素看,营销本土化风险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引致的风险。

(1)宏观环境风险。一是政治与政策法律风险。东道国政局不稳以及各种资格认证、准入政策等都可能成为出版企业开展本土化营销的风险因素。二是经济环境风险。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的动荡、经济预期的变化等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出版企业的营销活动。例如,人民币对美元持续8年的升值[7]带给中国出版企业实际收益减少的风险。三是文化风险。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必须尊重国外受众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和生活习惯等,否则就不可能在海外畅销。

(2)微观环境风险。一是竞争者风险。竞争者风险主要包括新加入者竞争风险、替代品竞争风险以及竞争者竞争能力、战略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走出去”的出版企业能否从自身资源出发,找到与东道国、其他国家企业甚至国内同类出版社展开竞争的优势,将决定其在国外市场的发展前景。二是读者风险。国内外读者在阅读兴趣、欣赏习惯等方面差别明显,有违于当地人接受习惯和心理的促销措施不可能赢得国外读者的认同。三是作者风险。即使国内著名作者写作的作品,由于学科设置、教育背景等的差异,其话语系统也不一定为国外读者接受;而约请并非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作者来写,解读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疏漏和偏差,其作品也可能遭遇销售困境。四是营销中介风险。营销中介包括中间商、实体分配机构、营销服务机构和财务中间机构等。我国“走出去”的出版企业大都通过当地中间商发行产品,中间商对营销风险的潜在影响最大。“走出去”的出版企业虽然可以选择或更换不同的中间商,但最终还得通过中间商来拓展产品销路,很容易形成“后向一体化威胁”。五是营销人员风险。出版企业“走出去”的营销过程多由外派人员和当地雇员共同完成。在欧美国家,我国外派管理人员工资甚至低于当地一般雇员,出现“老板不如打工仔”的现象,当地雇员则对企业的忠诚度相对较低。这无疑降低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可能在营销过程中出现职员不忠行为。六是组织管理风险。营销活动应在其他部门与营销管理部门的相互配合下共同完成,其他部门能否积极配合会制约并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开展及绩效。由于国内外文化、法律与政策等方面的差异,跨国营销活动过程中出版企业协调各部门的任务更加艰巨。

3 营销本土化的风险控制体系

“走出去”的出版企业在国外市场开展营销本土化过程中,对上述风险因素必须充分了解,并采取系统性策略控制风险,以减少损失、增加收益。

3.1 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出版企业营销本土化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全面风险管理(ERM)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8]。营销人员和企业其他员工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控制“走出去”的出版企业遭遇的营销本土化风险。这就要求出版社上层管理者、各个部门负责人和企业其他员工共同树立营销本土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形成及将其内化为员工的自觉意识需要出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强化风险意识并加强员工跨文化培训和企业风险文化建设。将营销本土化风险管理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能够有效规避营销人员风险。

(2)构建契合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要求将风险管理渗透于出版企业营销活动的整个流程中。为达到这个要求,出版社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这个体系以社委会直接领导的专门负责国际化经营风险防控的公司为核心,各风险管理部门为执行层,并与各业务部门紧密配合。国际化经营风险防控部门应独立于业务部门,只对社委会负责;而编辑、财务、销售、出版等业务的主管作为风险管理人负责其主管业务的风险。这样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控制,可以把风险管理责任分解到各个员工,让员工全面参与风险管理,防止销售人员出现操作失误及消极怠工的情况。

3.2 建立风险预测系统

风险预测系统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是对目标国的市场营销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对读者需求信息和自身在选题策划、内容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作出分析和评定;开展市场调研活动,掌握目标国的读者需求信息、竞争者信息、宏观经济状况及政策变化等,出版企业对国外市场信息掌握不完全的状况将得到改善,有助于其制定适合当地市场的营销战略。二是参照调查研究成果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并在营销活动前依据预案进行演练。出版企业的外派员工和当地员工通过风险处置演练,了解面临的风险类型,并培养合作意识和体会到出版社对风险的高度重视。这样,出版企业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得到提高,并锻炼了处理风险的实战能力。

3.3 识别与评估风险

识别风险时应尽可能全面地找出国外市场营销活动中所有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识别风险的工作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厘清不确定因素的类型和数量;二是考虑能引起风险的不确定因素有哪些;三是估算这些因素能引起的风险程度有多高。“走出去”的出版企业通过识别营销周期各环节的风险因素,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策略。一般来说,识别风险的程序分以下几步进行:信息收集、估计风险形势、确定风险事件并归类、专家咨询、完成风险报告。

评估风险是企业对营销过程中的风险进行量化、确定风险大小的行为。风险评估的内容包括: 一是确定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二是运用技术手段确定各风险的大小并进行排序。风险评估的意义在于,通过确定风险的大小及其影响程度,能够找出国外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主要风险点。这样,出版企业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主要风险点的防范,既减少防范风险的成本,又防止由于资源平均分配于各个风险点,出现资源过于分散以致短缺的不利局面。

3.4 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的目的是通过实施适宜的策略降低企业所承受的风险程度,帮助企业规避风险、避免损失、降低损失程度,以及当损失已是不可避免时如何尽量减少风险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对风险的控制除了监控已识别风险的发展与变化以及适时评估风险因应措施的执行情况外,重点是实施规避、减轻、分散、转移、接受等相应策略应对各种风险。

(1)风险规避。它是通过对主要风险进行监测、跟踪、记录,采取措施尽可能回避,直接消除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其基本方法是暂停正在国外市场进行的营销活动,并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和自己的风险偏好重新确定合适的营销策略。如出版企业发现产品营销活动难以匹配国外读者需求的变化,应立即停止营销活动,果断转换生产经营方向、更换图书经营品种。当产品受到市场冷落,但又不能或无法改变经营方向时,应改变营销活动的时间安排(提前或推后上市)和地点选择(进入其他目标市场)等。营销人员在国外市场进行本土化营销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现任职务或部门,主动退出也是避免风险的有效方法。

(2)风险减轻。风险减轻指采取适当措施将负面风险事件的概率与后果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出版企业在国外市场面对的情况要比国内复杂得多,因而能否在营销活动的早期采取风险减轻策略,对本土化营销绩效影响很大。例如,出版企业能否协调好子公司与母公司、外派人员与当地员工、营销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对本土化营销活动的影响非常大。这就需要出版企业在常态运行中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和员工的跨文化教育培训,减少甚至消除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人员之间以及编辑人员、财务人员、营销人员之间的交流障碍,建立持久有效的协调关系。

(3)风险分散。分散风险是指通过增加营销风险单位的个数,以减少风险损失的行动。利用多种筹资渠道、筹资币种开展营销活动,可以防范因本国货币或他国货币的贬值或升值带来的汇率风险,也可以防止国际或国别利率变动引起的风险损失;书稿来源、图书品种、装帧印刷、营销渠道与目标市场的分散化、高风险项目与低风险项目的适当搭配等都可以降低或抵消风险损失。

(4)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出版企业与外方签订合同时,将营销风险的损失转给与其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另一方承担,以减少出版企业损失的一种风险应对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保险转移,即在出现风险事件概率高的营销环节进行投保,以期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风险发生时能得到一定补偿。二是非保险转移。外包是比较常见的非保险转移方式,即在国外市场经营的出版企业可以把营销活动中的一个或几个风险较大的环节转包给专门的公司进行,以达到转移风险的目的。

(5)风险接受。这是出版企业在国外市场营销时自行承担风险所带来的不良财务后果的处理方法。它分为无计划的接受和有计划的接受两种类型,前者指“走出去”的出版企业没有预料到的因素导致风险及其损失时,只能以内部资源(自有资金或借入资金)独自承担。后者指“走出去”的出版企业事先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其预期损失,但采取其他风险管理技术的成本过高而主动决定以内部现有或借入资源弥补风险损失。具体方法是一旦风险造成财务损失,就从现金流量中直接扣除,或者将风险损失放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分摊以减轻单个财务年度的负担,或者把此类风险造成的损失计入当年发生的经营成本,或者建立专项风险基金,或者通过融资渠道直接借入资金等。

3.5 控制体系的事后调适

在国外市场经营的出版企业完成一个营销周期后,应对财务指标、组织目标及运营预算等进行解析,据此评价企业绩效情况;为更好地衡量风险控制成效,还应与以往营销周期的统计资料作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包括风险管控理念、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控制策略在内的原风险控制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以防在下一个营销周期类似风险又一次发生甚至扩大。

注 释

[1][5]靳俊喜,王雪梅.营销本土化风险管理模式与控制策略[J].企业经济,2010(11):97-100

[2]范军. 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理论与实践(下) [J].出版发行研究,2011(12):9-12

[3] 潘文年.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75-97

[4]“文化折扣”的基本内涵是:任何一种文化产品的内容都源自于某种文化, 因此,它对于那些在此种文化之中生活以及对此种文化比较熟悉的受众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而对那些不熟悉此种文化的受众的吸引力则大为降低。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 受众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 其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见:闫玉刚.“文化折扣”与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产品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2008(2):52-55

[6]张永强.营销风险及规避策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付碧莲.人民币升值进入“破六”节点[N].国际金融报, 2013-10-29(02)

企业风险控制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化工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30日

一、国内外文献回顾

从内部控制风险评价重要性的角度,Robert E Hoyt和Andre P.Liebenberg(2011)利用美国上市保险公司的数据,考察了实行风险评估管理和不实行风险评估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差异,证明了风险评价的重要程度;Zuraidah Mohd-Sanusi、Nurliyana Haji Khalid和Amilin Mahir(2015)从审计人员的角度分析了识别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重要性。

(一)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企业影响的角度。Kareen E.Brown和Jee-Hae Lim(2012)发现了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可能弱化企业盈余与高管薪酬之间的关系;Dina F.El-Mahdy Myung Seok Park(2014)发现美国二级贷款市场上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重大风险但不披露,则会加深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二)从内部控制风险评价方法的角度。风险评估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裘新智(2012)、曾凯(2013)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价;Kunal K.Ganguly和 Kalyan K.Guin(2013)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相关的供应风险;张瑶和郭雪萌(2015)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了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

因此,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文立足于旭阳化工企业,搜集了旭阳化工企业的关于内部控制的资料。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对旭阳化工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

二、化工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遵循重要性原则,根据化工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与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设置三个指标层次。一级指标为内部控制风险,即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用A表示;二级指标为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用Bi(i=1,2…5)表示,即为第二指标层次的第i个要素;三级指标是在内部控制五要素与旭阳化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相结合的基础上确定的,用Ci(i=1,2…20)表示,即为第三指标层次的第i个要素。系统递阶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表1)

三、化工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价体系的应用

本文以旭化工企业为例,对其内部控制风险进行评价。

(一)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权重

1、构造判断矩阵。本文确定每一层次各因素权重所采用的方法为层次分析法,通过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可以实现定性向定量分析转变,判断矩阵的元素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认识。一般采用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处理收集的调查问卷,进而构造判断矩阵。

本文根据表1层次结构和1~9标度法,编制了关于旭阳化工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价的调查问卷以获取专家对不同因素两两比较的打分结果。

2、一致性检验。首先,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姿max;其次,计算一致性指标C.I.;查同阶矩阵平均一致性指标R.I.;最后,计算一致性比率CR=C.I./R.I.。

当CR=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选取的指标完全可靠;当CR

经计算,各层次判断矩阵均符合一致性检验,这里不再赘述。

(二)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估。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是以模糊数学和隶属度理论为基础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这一方法应用于研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或对象,从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设计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调查问卷,并由旭阳化工企业管理人员组成20人的评审团填写调查问卷;处理调查问卷并得出评价矩阵Ri(i=1,2…5);将Wi和Ri模糊合成得到矩阵Bi,并归一化,计算出各指标评分:

类似的,可以得到其他指标的评分及等级:旭阳化工企业风险评估评分为0.3923,风险较高;控制活动评分为0.3725,风险较高;信息与沟通评分为0.3734,风险较高;内部监督评分为0.3812,风险较高;内部控制风险综合评分为0.3176,风险较高。

四、启示及建议

(一)健全内部控制组织环境。化工企业应当遵守政府相关政策的要求和规定,适当修订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规范公司组织结构,适当增加操作部门人员数量以降低劳动强度;应将内部控制的思想贯穿整个企业,增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

(二)建立可靠的风险评估机制。化工企业应当制定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避免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带来的安全风险;应在项目投产初期估计当前生产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检查企业内部管理是否存在问题,及时提出完善方案;应定期更换所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以加强外部审计对企业风险识别与评估。

(三)重视控制活动的执行。化工企业应当制定科学、适用的授权审批制度,合理安排职务的权限范围,避免因权限过大造成舞弊;应重视集团内部关联交易的披露和管理,定期向集团汇报关联交易的情况;应完善会计系统的建立,规范会计业务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四)加信息与沟通。化工企业应当转变陈旧的管理观念,使其重视企业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改善信息的传递方式;应将信息前馈控制与信息反馈控制相结合,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应提高每一次会议的效率,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对会议的重视。

(五)强化内部监督。化工企业应当注重提高监察审计部门人员的基本素质,授予监察审计部门人员相应的职权,加强日常与特殊情况的监督力度;应对财务人员进行内部控制相关培训,强化其内控意识;应建立法务风控部门,有利于进行有效的自我审查与反馈。

主要参考文献:

[1]Robert E Hoyt,Andre P.Liebernberg.The Value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11.4.

[2]Kareen E.Brown,Jee-Hae Lim.The Effect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 on the Usefulness of Earnings in Executive Compensation [J].Advance in Accounting,2012.28.

[3]Kunal K.Ganguly,Kalyan K.Guin.A Fuzzy AHP Approach for Inbound Supplyrisk Assessment[J].Benchmark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