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固定资产价值管理

固定资产价值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固定资产价值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固定资产价值管理

固定资产价值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固定资产; 问题; 原因; 途径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是学院正常教学、科研、生活的基本保障,是反映学院教学投入、衡量学院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高职院校教学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加强对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总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基础工作不规范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职院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工作不规范。如购置固定资产时只列费用不记固定资产账;新建的办公楼、房屋建筑物完工后未及时办理竣工结算,未在学院的固定资产账上登记;接受赞助、捐赠的资产,既不入账,又无专人管理,有的甚至长期私人占用;资产报废、毁损以及被盗、赠送给外单位的,没有及时按有关规定进行核销处理,长期挂在账上;未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卡片账。

(二)资产处理随意性较大

一些高职院校对固定资产的处理,不按照《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执行,在处理资产减少、报废、调拨等业务时手续不齐全且未按规定报经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审批,擅自处置固定资产。

(三)非经营资产转经营资产管理松懈

有些学院无偿将固定资产提供给具有法人地位的校办实体使用或以低价出租给关系人使用,不按规定办理投资转移手续,对转让方和接受方的权利、义务没有明确规定,往往是只见使用,不见收益,使资产在经营过程中得不到补偿,成为固定资产收益流失的一个重大缺口。

二、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存在问题之原因

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院自身对资产管理的监管力度不够;二是相关制度和法规本身的缺陷。具体表述如下:

(一)学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管粗放、效率不高

一些学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上实行多头管理,投资计划、资金安排、日常管理的部门之间衔接不严,责任不够明确,监督不够严格,加之管理手段和方法滞后,资金管理与财务管理、部门预算脱节,资产处置不规范,随意性较大,资产的实物管理统计不实,账物不符等现象较普遍。

(二)部分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中账务处理不规范,账表不符、账实不符的问题较为普遍,这与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和责任心不强有很大关系。一些财务人员只管一般的核算而忽视管理,缺乏责任心,不熟悉有关的财务会计制度,不熟悉固定资产业务知识,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的质量。

(三)相关制度和法规本身的缺陷

1.由于高校会计制度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的,当固定资产验收后,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固定资产验收单,对固定资产的增加及时地进行登记,并建立了卡片;而财务部门因资金困难延期付款,至付款时才进行增加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这种时间上的差异使得会计账与固定资产实物账不相符。

2.高校财务制度规定,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单位价值达到规定标准的固定资产是否入账的不确定性,使各高校固定资产投入指标缺乏可比性,造成固定资产管理不同程度的混乱,使得此类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解决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问题的途径

(一)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机构,加强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

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和管理需要,实行“统一领导,分块分级管理”的办法。设置固定资产一级机构统一管理全院固定资产;教务部门、后勤部门、图文信息中心等为二级机构,分管本系统的固定资产实物;使用部门为三级机构,管理本部门的固定资产实物,并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一级管理部门利用计算机管理等科学手段,分部门、分类别进行固定资产登记与建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对学院固定资产进行清理、盘点、对账,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现状,并监督使用、保养、维修等情况,使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二)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加强对单位财会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特别要注重资产管理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要结合会计核算的有关知识,让财务人员从固定资产的购置、登记、建卡、入账,到固定资产的使用、保养、维修,再到固定资产的损毁、报废、清理、核销等一系列的程序和相关手续上都能熟练掌握,从而使财会人员在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上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业务水平及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财会人员要进一步增强责任心,规范会计核算,积极地将财务工作和日常资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资产变动及时在财务上进行相应处理,从而杜绝账外资产的存在和损失挂账现象。

(三)建议改革有关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

1.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及时核算学院的固定资产价值。在固定资产购入遇到财务支付困难时,先填写固定资产验收单,资产管理部门及使用单位登记固定资产增加。财务部门凭发票、运输单、验收单等进行会计核算,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参照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取消“固定基金”科目,增设“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使用中的价值转移情况进行核算,以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2.取消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物品(文物、陈列品、图书除外)进入固定资产的做法。可增设“低值易耗品”科目来核算其价值,并规定这些物品的摊销年限;使各学院之间以及学院发展的不同时期对这部分物品的核算标准一致,以利于固定资产投入的比较。“低值易耗品”购入时,借:低值易耗品,贷:银行存款;投入使用时,按不同的使用年限进行摊销,借:教育事业支出,贷: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的借方余额为其摊余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令第36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固定资产价值管理范文第2篇

(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 宁夏·银川)

摘要:本文在对基层央行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管理绩效的操作层面进行探讨,提出建立基层央行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想,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动态监督与实时分析,达到资源合理配置、资金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 :固定资产;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一、基层央行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购置“重时效、轻效率”

固定资产购置不进行绩效评价,过分追求超前和高标准,购置后很快就由于某项任务的完成而不再使用,或者脱离实际业务需要,造成设备使用效益不高,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2.管理“重价值、轻管理”

一是财产管理部门清查流于形式。会计财务部门只关心购置,不重视指导,检查,特别对账外资产没有明确管理主体,权责不明晰。二是管理系统落后,财物管理脱节。人民银行资产管理的主要方法是使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管理系统”,该系统侧重于财产的实物管理者使用,各使用部门不能随时对资产变动情况进行登记,实施动态管理,造成管理工作滞后。三是管理人员只追求账平表对,对固定资产购置、处置过程及大量闲置资产是符合规定不作深入了解。造成报废不处理,闲置资产大量存在等问题,影响资产发挥应有功效。

3.处置“重程序、轻效益”

一是资产使用隐性流失,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的产权和使用权分离,易造成闲置或半闲置,导致资产使用效益低下。二是资产处置忽视固定资产效益。由于人民银行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所以大多数在固定资产处置中,过多关注工作程序的规范性和合法性。而对资产价值保全并不深究,客观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4.检查“重操作、轻评估”

目前,各级财政审计监督部门和人民银行内部对固定资产的检查,仅停留在购置费用支出是否合规,资产处置是否按照权限审批等常规层面,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风险、绩效审计、制度可操作性、可行性的深层次评价分析,审计检查效果不充分。

二、人民银行固定资产推行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1.外部形势要求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推行绩效评价

(1)内外部监管转型的需要。实施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是社会公众对政府进行监督的需要。政府审计一直是人民银行会计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政府绩效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对人民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实施绩效评价。

(2)我国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需要。2011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新的《会计准则》对支出管理强调了合规性、效益性、真实性和绩效性,并将“绩效考评”等科目新增到财务报表中。所以人民银行财务报告目标在维护财产和预算资金安全完整的同时,必须对人民银行履职效率以及自身运营做出客观反映。引入固定资产绩效管理评价是必然趋势。

2.内部管理要求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推行绩效评价

(1)缓解预算供需矛盾的要求。近年来,人民银行财务预算供给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基层央行的财务形势日趋紧张,推进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是“厉行节约、勤俭办行”的主要途径。

(2)基层人民银行优化资产配置,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固定资产购置、使用、维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利于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资产效率,从量化指标上改善资产的粗放式管理模式。

三、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构想

1.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总体框架

建立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关键要解决和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评”(绩效目标);“评什么”(评价内容);“怎么评”(评估工具,指标);“谁来评”(评估主体)。

(1)“为什么评”,要明确绩效评价的目标,设定绩效评价短期利益和中长期利益。人民银行实施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主要目标是:科学配置资产资源,有效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预算资金效益,明确采购目标、增强部门间沟通、为业绩考核提供可靠依据。

(2)“评什么”,主要明确固定资产绩效评价的内容。按照绩效评价内容来设定绩效评价指标。绩效审计评价包括:一是经济性评价,通过审查与评价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中资源配置、使用是否节约及合理,考核固定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物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性,评价固定资产配置及资金使用的经济性。二是效率性评价,通过审查、评价固定资产取得、分配、使用及账务核算的及时性,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考核固定资产投入与产出的实际效果。三是效果性评价,通过审查与评价固定资产管理活动既定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协助固定资产管理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职能。

(3)“谁来评”,主要明确绩效评价的管理主体。为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真正结合,建议基层央行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考核部门为内审部门,组织管理部门为会计财务部门。

(4)“怎么评”,主要明确绩效评价的方法。根据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特点,参照MBO(目标管理)指标体系、KPI(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和BSC(平衡记分卡)指标体系,按照全面衡量和综合评价要求,将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置为3级(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4个目标层分别为资产基础管理、财务资金管理、资产使用管理、工作绩效,在目标层下设4个准则层、18个指标层和34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分析项目。

2.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绩效评价原则

(1)坚持绩效指标的“3E“标准。以固定资产管理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为目标。将目标置于设计顶层,按照实现该目标的需要设定考核评价指标。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原则。在实际应用中,要遵循“定性——定量——定性“的分析思路。用定性分析作为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通过定量分析使之定性更加科学、准确,促进绩效考评工作取得实效。

(3)实用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实用性主要是指在选择指标时,既要全面反映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水平,又要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接受,数据要易于收集和整理,具有可操作性。可比性是指评价指标的口径和方法具有动态可比性,能够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比较。

四、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的具体设计

1.绩效评价的四个模块内容

(1)资产基础管理:评价固定资产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各类登记簿、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完整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财务资金管理:重点考核各单位固定资产账务核算准确、及时性、财务支出合规性、采购资金节约率、集中采购深度、采购计划科学性等财务管理工作内容。

(3)资产过程管理:重点考核各固定资产配置、登记、使用、变动、处置、收益及评估、清查报告等情况,主要内容包括:资产配置科学合理并符合有关要求;资产采购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等。自用管理:建立资产采购、验收、登记、入库、领用、保管、维护、核销等日常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实物资产使用情况进行清查盘点,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做到原因清楚、责任明确;资产处置管理:对拟处置资产经过论证、评估、技术鉴定等相关程序,对按规定需要报批的国有资产,是否按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

(4)资产绩效管理:重点考核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取得的成效,固定资产管理服务整体效果和开放共享程度。

2.具体指标设计和权重分值表

3.绩效等级层次的划分

固定资产量化评价实行百分值。根据以上指标对固定资产绩效管理进行分值评价,评价等级分为A、B、C、D四个层次,各级次的标准为:

A级:综合评价分值在90分(90-94分为A-,95-100分为A+)以上。建立了良好的固定资产内控机制,规章制度适应工作发展的要求,能够科学高效地配置和管理固定资产。岗位职责履行充分、资金效益实现最大化、经济效果明显。

B级:综合评价分值在76-89分(76-82分为B-,83-89分为B+)。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比较详细,基本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能够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公务资源,内部控制有效,管理较为规范,检查期内无事故差错。

C级:综合评价分值在60-75分(60-66分为C-,67-75分为C+)。能够较为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公务资源,内部控制基本有效,从业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知程度不高,存在管理漏洞和弱点,但对岗位职责的履行未产生重大且明显的负面影响。

D级(内控失效类):综合评分60分以下。内部管理松懈,工作质量较差,单位公务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存在着较大的无法实现预定工作目标的风险。

五、人民银行固定资产推行绩效评价的建议

1.健全固定资产配置机制

应在综合考虑现有预算资金分配、资源配置等体制性因素的基础上,依据国际通用的因素分配法原理,建立一套系统的计算机配置方案,促进基层央行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资源,降低设备购置成本、提高资产利用效率,避免发生资源闲置、浪费或低效率等问题的发生。

2.建立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机制

固定资产价值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固定资产 管理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公益性基层医疗单位,从事预防、医疗、康复和健康宣传等各项工作,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固定资产是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为社区卫生服务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具有公益性,且固定资产拥有种类多、分布广等特点,这就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忽略;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总资产中固定资产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社区中心的固定资产管理已经成为不可不重视的问题。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1)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要求: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没有达到规定标准,但是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对这类没有达到财务制度规定标准的固定资产,各单位不能准确把握能不能入账,使固定资产投入指标就无法比较,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不同程度的混乱,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使得这类固定资产账实不相符。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固定资产进行的核算仍旧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的。中心新购进固定资产后,经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科室验收并及时登记入账,同时建立新增固定资产卡片;但财务管理部门是付款时才对新增固定资产的原值进行会计核算,这就有可能因付款审批程序、资金周转或其他原因导致延期付款所造成时间上的差异,使得固定资产实物账与会计总账不相符。

(3)对上级拨入或捐赠的固定资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接受时只管设备使用,没有及时通报财务部门做出相应固定资产增加的入账手续,财务管理部门就无法清楚各使用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容易出现账外固定资产,造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固定资产总账与各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不相符。

(二)固定资产账账不符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工作不规范。如新购买的固定资产只对所发生的费用入账,不登记固定资产账;房屋建筑物新建、扩建的。例如,业务用房,工程验收完工后没有及时进行完工结算,在社区中心的固定资产账上未登记反应;对接受的捐赠、赞助固定资产,不进行及时入账,更没有专人专管;对于固定资产报废、毁损、丢失或赠送给外单位的,有不及时按有关规定办理账务核销手续的现象,致使长期挂在固定资产账上,从而造成账账不符。

(三)固定资产核算方式陈旧

尽管对固定资产新增、报废、损毁、赠送、被盗及盘盈盘亏等事项的核算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固定资产核算是不计提折旧的,在核算固定资产时没有根据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化进行核算,而是只核算账面原值。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

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成立资产管理部门,而是由财务部门、行政部门和后勤部门等职能科室指派人员兼职监督管理。这种多个部门的兼职监督管理,极易造成责权不清,各科室人员都维护自己科室的利益,也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同时,各部门在工作上也很难有效协调、控制、监督,遇到问题相互推诿。

(二)日常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没有制定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纵观固定资产的采购,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执行,从购入、验收、登记入账等都得不到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极易产生账外固定资产的作弊情况。另外,在更换使用人员后,不按规定办理固定资产交接手续,固定资产的调拨使用也时常由负责人一句话就落实执行,没有调拨登记手续,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混乱。

(三)管理的重视不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固定资产中部分是财政补助资金购入,况且社区中心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的,购入后直接在当期中列支。大多中心负责人经常是重购进、轻管理,只关注本单位固定资产的总量、规模和档次,固定资产资金也是一经落实,就不再对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容易出现固定资产损毁、丢失或随意报废。

(四)固定资产管理的考核制度空白

在每年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项指标考核中,有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考核,也有医疗质控方面的考核以及机构建设方面的考核等等,就是没有专门针对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考核,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状态,容易造成固定资产闲置、提前报废、被盗等浪费行为。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笔者建议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从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增强内控制度、完善处置报批制度、加强账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盘点制度等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管理: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考核制度

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没有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引起高度重视,在社区中心固定资产的购买、损毁、报废等方面,没有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或者制度形同虚设,普遍存在重钱轻物的现象。应切实增强单位领导的责任意识。各单位负责人要实行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第一责任人。

(二)增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抓好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制度化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杜绝浪费,就必须制定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责任到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就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规范采购审批、验收入库、财务核算、各种资产处置等。

(三)完善固定资产处置报批制度

固定资产赠送、被盗丢失、闲置转让、到期报废等均应严格执行先报批后处理的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即:使用单位先提出固定资产申请,再经主管部门、财政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同意方能处置,否则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加强固定资产账卡管理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设立固定资产总账,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固定资产卡片,从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增加、减少、库存等变化进行准确无误的结算。财务部门设置总账,使用科室分设明细账,资产使用部门建立卡片账。为了规范卡片内容,可统一设置便于管理与查询的内容及格式,并按其内容进行填制,做到物卡对应,账卡相符。

(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盘点制度

固定资产在年内要组织由资产管理部门牵头,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参加,进行一次全面盘点清查,通过实地清点、盘查,发现盘盈或盘亏应及时根据相关规定上报,并严格按审批后做好相关的账务调整处理,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同时经过盘点清查,可及时发现存在的漏洞,及时做出相应的改进并处理,促使固定资产的安全得到保证。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也是现阶段进一步深化卫生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力保障。因此,强化监管固定资产,明确职责,改变粗放的管理模式,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更好地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为桂林市平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固定资产价值管理范文第4篇

    一、改组或新设股份制企业时,涉及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必须作价入股。土地使用权的价格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评估,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作为核定的土地资产金额。

    二、改组或新设的股份制企业,凭负责审批、组建股份制企业主管部门(股份制企业试点期间为国家及省级体改部门,下同)批准文件,向当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登记或变更土地登记。股东单位在改组或新设股份制企业之前,已经领取国有土地使用证的,由土地管理部门对用地情况进行复核,用地情况发生变化的进行变更登记,更换或更改国有土地使用证;尚未领取国有土地使用证的,由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地籍调查,核实权属、界址、面积和用途,经审核注册登记,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

    三、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资产与股东单位其他资产一并入股。土地使用权由改组或新设后的股份制企业持有。

    (一)土地资产入股期限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年期减去原股东单位以出让方式获取土地使用权后已使用的年期;

    (二)在土地使用权出让期限内,持有土地使用权的股份制企业须承担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土地登记文件所载明的权利和义务;

    (三)在土地使用权出让期内,持有土地使用权的股份制企业应依法缴纳土地税费;

    (四)土地使用权出让期届满,股份制企业须到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注销登记手续,土地使用权由国家依法收回;股份制企业如需续期使用土地,应重新向原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出让手续,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四、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股份制企业,在补办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补交出让金、进行土地登记后,土地使用权由股份制企业所持有。其他要求按本《规定》第三条办理。

    五、使用集体所有土地的股份制企业,必须持负责审批组建股份制企业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按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规定由国家征用,依法出让给股份制企业,或由国家作为土地资产入股;原集体土地所有者可用获得的征地补偿、安置费向该股份制企业投资入股。

固定资产价值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折旧;累计折旧;减值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168-01

1 两者在会计理论范畴的区别

(1) 性质和目的不同。

累计折旧是“资产价值损耗的计量”,其实质上是成本的分配手段或分摊过程。设置累计折旧的目的在于准确核定固定资产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累计的价值转移,以求从商品销售中得到补偿。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实质则是从“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角度,以“可收回金额”对账面价值历史成本作修正。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目的在于:当技术进步等诸多因素使资产贬值时,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来调整那些由折旧不能及时反映与调整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的偏差,使资产价值得以真实反映,体现了会计谨慎性原则。

(2) 两者对象不同。

应计折旧作为备抵项目,其对象是固定资产原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扣减累计折旧后反映的正是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减值准备则不同,其对象为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后的净值,并且除了特别规定的外,既包括单项资产又包括资产组。

(3) 两者特征不同,其会计处理遵循的政策也不同。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相反,固定资产价值发生减损时,一般可以通过计提减值准备在期末及时地予以调整,同时减值减损也可以在未来采用多提折旧的方法体现。所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比累计折旧更加及时、灵活。

2 两者在会计核算上的不同

(1) 核算范围不同。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新准则对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情况作出了六条规定,并增加了对资产组减值的认证。可见,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比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范围要大得多,相反,减值准备的认定和计算要比累计折旧严格得多,复杂得多。

(2) 计提方法不同。

一般来说,累计折旧计提方法较多,如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企业应据资产自身价值转移的预期特征以及减值发生的可能性等进行方法选择,且不得随意调整。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单一,就是对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部分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3) 两者的计提基数不同。

原始的累计折旧以资产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的余额作为折旧基数,在新准则下有了减值准备的界入,应作出变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基数是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按期末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4) 两者的会计处理不同。

①账务处理不同。累计折旧与经营管理直接相关,按月分配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且不能冲回;而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与经营管理无直接关联,并非经常发生,统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月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②对应交所得税的影响不同。企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折旧费,除接受捐赠和盘盈的固定资产由于具有成本性支出外,可以在税前扣除。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在扣除之列。

3 两者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