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数学组合数

高中数学组合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数学组合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数学组合数

高中数学组合数范文第1篇

一、为合作学习制定明确目标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制定明确目标,为后续的知识教学带来积极的辅助作用.合作学习应当规范有序地进行,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目标的引导下有针对性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制定,可以有一些不同的方法,也可以针对不同的过程.首先,教师要给学生的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整体目标,让每一个小组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其次,教师要为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设计相应的目标,小组成员也可以自己设计目标,这样才能让小组内每一个成员的作用都得到发挥.只有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引导下,学生的合作学习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积极高效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是合作学习的价值的体现.例如,在讲“函数的奇偶性”时,以往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直接将这一定义的基本性质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较为被动,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可以转换教学方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于相应的教学内容展开讨论.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通过有效的交流沟通和探究思考,促使学生表达与交流自身的看法,进而实现学生对函数的奇偶性这一基本概念的学习和探究.在学生讨论后,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发言机会,并且由其他小组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在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清晰自己在合作学习中要获取的知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对于相应问题的探究.

二、在问题讨论中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渗透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在学生对相应的问题展开讨论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当学生遇到一些独自难以解答的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与相互探究.这是一个学生的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能够让学生的思路得到拓宽.同时,学生可能在其他同学的想法与见解中受到启发,懂得展开不一样的角度与层面来理解与思考问题.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有价值的收获.例如,在讲“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确保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进行自主证明,如,“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组织学生将其转化为证明题,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进行自主证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交流探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别就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发表意见,自身的思维能够得到激发.在这样的基础上,能够保障学生对于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三、在习题练习中深化合作学习

对于有些综合程度较高、学生不容易解答的问题,教师同样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小组的力量来共同使问题得以解答.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很多习题综合程度都较高,且思维量较大,尤其是那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很难快速将其解答.这类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的契机.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合作.这不仅能够让问题得以解答,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交换彼此的解题经验.这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价值的收获,能够促进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断提升.例如,已知直线l过点P(3,2),且与x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求ABO的面积的最小值及此时直线l的方程.仔细分析该题可以得出,该题具有多种解答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主思考出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如,先设出方程,再通过求SABO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这样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确保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

高中数学组合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策略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能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的数学教学手段,它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化整为零,课堂不再是教师满堂灌的场所,而是学生展示自己思想和成果的平台。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首先,研究学生。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其年龄尚小,心智尚待进一步发展,在心理上大多数学生是害怕教师的,在课堂上不敢大声讲话,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也是闷在心里。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民主,平等,尊重是学生开口说话的关键,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其次,改变自己。在传统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就是课堂权威。而在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位置的变化,使教师使命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只注重结果到现在的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教师只有接受新的使命,从观念到行动彻底改变,把教与学辩证统一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最后,情境设置。有效的情境设置是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兴趣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的教学是枯燥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更深的理解,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小组合作学习理念实践

(一)将全班60名学生按学习水平、优差搭配每6个同学组成一组,确定一人担任组长。

(二)组长根据每个组员的情况和学科优势,经小组共同商议,分配任务。

(三)这几个组分别让几个任课老师各负责一组,进一步划大班为小班,承包给各个老师,并要求每个组每周交一份学习时间计划表,如什么时间段预习哪个学科,什么时候讨论,什么时候巩固等等。

(四)为了推行新的教学模式,我将桌椅拉成小组形式,方便学生讨论,不管他们得出的结论如何都会给予积极的评价。

(五)要求每组学完一章新知识后,画出思维导图来总结,学习效果很好。

对于学习新的知识,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案例:人教版新课程A版高中数学必修1《1.3.2函数的奇偶性》第一节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奇偶性的定义,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蝴蝶的图片,一幅是中国移动的标志,

问题1:让学生观察这两幅图有什么样的对称性?

小组1:蝴蝶是轴对称图形,中国移动的标志是中心对称图形。

问题2:你还能举出其它这样的图形吗?

小组2:能,五角星是轴对称图形,雪花中心对称图形。

问题3:请你画出函数y=x2,y=x的图像,并填写下表(ppt展示)观察自变量x与函数值y有什么特点?(课堂小组经过交流讨论后,回答)

小组3:上黑板板演作图,并填写表格。

小组4:通过图像我发现函数y=x2它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函数y=x是关于原点对称。

小组5:(补充)通过填表我发现函数y=x2当自变量取互为相反的数时,相应函数值相同;函数y=x当自变量取互为相反的数时,函数值也互为相反。

老师评价总结:同学们都有敏锐的观察力,回答的非常正确,我们称函数y=x2为偶函数,函数y=x为奇函数。

问题4:同学们能总结出偶函数,奇函数的定义吗?(课堂上各个小组开始讨论,回答,教师做点评。)

点评:判断函数奇偶性:首先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其次判断若f(-x)=f(x),则函数是偶函数;若f(-x)=-f(x),则函数是奇函数。

例题讲解: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课堂练习:课本P35页练习1,2题

课后作业:导学案。

教学反思:新课改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对于问题的设置,由简单层层深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达到人人都参与小组活动的讨论中,从而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本质。

三、合作学习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合作学习实践,我们班的学生变得活跃了,自信心增加了,同学之间更加团结,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不仅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更教会了他们如何学习,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与人相处,他们将会收益终身。在期末考试中,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数学科被选到好班去读,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虽然累些,但看着这样的结果,我们都笑了。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注重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每一个小组成员为共同的学习目标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要学会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既要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要善于听取其他成员的意见,在讨论中受到启发,这样每个人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兰著.合作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中数学组合数范文第3篇

1.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新课程的理念很适合数学建模的教学,尽管现在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中并没有专题性的知识,但是很多高中数学实际应用型问题其实渗透的就是数学建模的运用,因此做数学问题其实是一种模式识别的过程,其深刻的思想方法即转化化归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建模本质就是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包装,只要解决数学问题即可.数学模型方法是数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内容.用数学模型方法解题体现了数学解题中的转化和化归的思想,是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提出的“关系映射反演方法”(RMI方法)的具体应用.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认识识别模型,并亲身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不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构建新的模型,将有助于提高对应用性问题的透视解决.

2.基本方式与教学实施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首先自身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方法得当则学生之间必能产生良好的合作,因此方法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注重合作指导、合作技能培训.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小组成员,教师需要关注其思想、方式及讨论方向,实现多方位的交流,要培养学生听、想、说的能力,提高学生总结、反思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态度.在合作方法上,教师多加强方法指导,教育学生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辨析、考虑问题,并欣赏别人的想法.只有充分发挥了良好的合作能力,以合作优势,确保这种模式的顺利进行和以及产生的良好课堂效率.

构建系列有相当针对性的现实应用问题供建模教学使用,当然问题一方面要体现建模过程的特点,即问题的数学化、抽象简化,建模求解,验模修改(循环迭代)的过程;另一方面要避免传统文字应用问题的通病――已将数学化过程甚至建模过程完成,问题不含多余干扰信息,条件不多不少,目标指向清楚,只需设出未知数列等式就可得到问题解.

3.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案例(分期付款小组合作学习)现在某人向建设银行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20万元,期限为20年.假定在月初借款,从该月末开始每月以按揭形式还款.若他想节省一些利息支出,请问他应选择等额法还是递减法还款?说明理由.他每月应归还多少元钱?

知识本质:笔者把班级分成四组并派代表深入一线调查并与银行有关工作人员咨询,对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讨论并深刻思考,精心准备.在课上他们侃侃而谈对以上实际问题而言,了解银行术语、还法的计算,对问题做相应地数学化处理,通过模式识别转化成我们较为熟悉的问题――数列知识中等比数列求和与等差数列求和的运用.

数据分析:如何数学化呢?各小组了解到:

①我国目前公积金贷款6~30年的年利率是:4.05%,相应的月利率为3.375%.

②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还款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等额本息还款法;另一种是等额本金还款法.

各小组在与全班同学共同探讨中明确了等额法还款与递减法还款法各量之间的关系,经处理后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下列数学问题:

小组合作1:③按等额法还款数学模型

设贷款本金为A,r为月利率,还款总期数为m个月,则到m月末的本利和是:A(1+r)m.再设每月还款数为a,则到m月末的本利合计为:

高中数学组合数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小组合作;策略;新课程改革

受高考选拔制度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据了长久的课堂教学.灌输式教学和题海战术成了高中数学教师的两大法宝,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失去了对学习的主动探究性,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高中数学课堂也面临着改革的需求.抓住新课改的机遇,在数学课堂中适当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一、高中数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一)顺应新课改的需求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自主动手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说,新课改对小组合作学习是提出了要求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有较好效果的,这也是基于我国高中阶段学生的学情现状所提出的一个改革策略,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个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总能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有所突破.一直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在高考的选拔制度下盛行多年,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独立创造性,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缺乏将会导致其今后从事工作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和变通,影响社会的整体发展.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培养方式,具有长远的价值和意义.

二、当前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合而不作,流于形式

在实际的高中数学课堂中,小组合而不作、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明显,参与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的都是学生当中个别的活跃分子,其他学生处于游离的状态,使得小组合作成为一个摆设.有的学生甚至把小组合作当成一种“享受”,认为这是一个自由的时间,可以开小差或者进行其他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

(二)小组划分缺乏科学性

小组的划分是小组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很多教师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在进行小组划分时仅仅是根据他们的学号、空间位置、男女比例、成绩来划分.这样的小组划分容易出现成员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分配不均匀的情况,出现搭配失衡,使得小组之间的可比性和竞争性薄弱,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不够,达不到原先的目的.

(三)学生参与不够全面

高中数学课堂推行小组合作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在互相的沟通交流中学会分析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并最终解决问题.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的全程参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他们只有在这个环节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完成这一系列的活动,在小组合作中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在实际的课堂中,一些内向或者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在小组中处于沉默的状态,小组合作的结果往往代表着个人或者小部分人的意见.

(四)评价体系不健全

小组合作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对小组的讨论结果和合作过程的表现做一个评价.当前,很多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缺乏一个健全的评价体系,在进行评价时往往只针对小组,忽略了小组中个人的存在.同时,还会以回答的对错作为评价的依据,τ诼浜蟮男∽榛蛘呓步缓慢的小组没有起到较好的鼓励作用,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师的引导性不够充分

在高中数学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代表着教师的角色就会弱化、就不需要承担更多的任务.相反,教师要充分表现出自己的主导角色,在小组合作中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小组探究.在部分课堂中,教师在小组合作环节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而是在一旁低头批改作业或者忙其他的事情,使得小组合作失去了原有的调控,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

三、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整策略

(一)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情,并对教材进行细致、到位的分析,制订符合学生情况的三维教学目标.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提前充分考虑小组合作的内容和意义,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要进行预设,并提前准备预案.在实际课堂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环节中,对于学生存在的疑惑或者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地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合作情况要进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有所获.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中数学知识内容繁多、难度大、题目形式多样且创新性强,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高中学生处于思维的形成时期,思维体系和能力结构还不够成熟,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虽然小组合作的主体是学生,但是教师在小组合作前的教学引导以及后面的评价总结中要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不要一味地采用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否则,学生在长期的被动思维习惯下很难在拥有自的合作环节发挥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评价体系要健全

在评价环节中,教师要多进行评价方式的变通,改变单纯的“好”“很好”此类无效的评价语言,力争让评价环节成为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契机,促使学生投入学习,在小组合作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此外,教师还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建立一个健全的评价体系,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回答情况,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能力和方法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在评价的环节给予一个自然的、恰到好处的鼓励,促使他们对学习和自己充满信心,得到重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四)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要注重科学性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一个手段,但是并不代表着合作学习就是每节课的必选动作.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有的教师对于课改的理念并没有理解透彻,出现为了小组探究而探究的现象,致使小组探究缺乏存在的必要性.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学习方式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必然手段.学生遇到问题第一步要做的应该是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如果这些步骤还不能解决问题,再向他人请求帮助,也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是本节课的重点或者难点,那些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或者不是重、难点的学习内容,是不应该放在合作学习中的.有的内容即使是重、难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也可以自行消化或者经过教师的点拨可以领悟,那这部分内容同样没有必要放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例如,在“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一课的学习中,有的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画出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实际上,简单几何体三视图的画法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应该放在空间几何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上.总的来说,在小组合作的设置上,教师要遵循需求原则而不是必然原则.

四、结 语

在新课程改革和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对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并改进,是有利于新课改的推行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思维.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学习方法中的一种,它有着适用的背景,需要教师把握好方法和使用的尺度,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创新教学的方法,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真正有收获、有提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学习的任务和课程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廖晓锋.浅谈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6(05):92-93.

[2]魏上茗.试论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J].新课程(中学),2014(14):158.

高中数学组合数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排列组合;高考

排列、组合一向是每年高考必定考查的内容之一,从近几年全国高考数学题分析,每年都有1~2道排列组合题,考查排列组合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高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针对排列组合知识的特点,做到与实际相结合,使枯燥的理论变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让学生能够将排列组合的知识活学活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排列组合的知识,并做到灵活应用。

一、重视课本中的“两个原理”

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是推导排列组合种数计算公式的重要依据,也是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关键。

在解决排列组合应用题的时候也会用到这“两个原理”,因此在排列组合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把“两个原理”的教学贯穿到课堂教学中。

1、加强对“两个原理”的教学

“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是推导排列组合种数计算公式的重要依据,也是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关键。教师在授课时应结合实际多举些例子,让学生更明了的知道哪一类问题用“加法原理”,哪一类问题用“乘法原理”:让学生明确在考虑应用两个原理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完成一件事”的办法是分步进行还是分类完成。如果是分步进行,就找出完成每一步的方法数,运用乘法原理来解决:如果是分类完成的,就找出每一类的方法数,运用加法原理来解决。

例1:有五个球要放在三个盒中,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

此问题的关键是5个球都要放到盒中,而每个球都有3种放法,把其中某个球放到盒中是完成“5个球放到盒中”这件事的一个步骤,只有5个步骤全部完成这件事才算完成,按乘法原理有3×3×3×3×3=245(种)。

例2:某人手中有5张扑克牌,其中2张为不同花色的2,3张为不同花色的A,有5次出牌机会,每次只能出一种点数的牌但张数不限,此人有多少种不同的出牌方法?

例3:二次函数y=ax2+bx+c的系数a、b、c,在集合{-3,-2,-1,0,1,2,3,4}中选取3个不同的值,则可确定坐标原点在抛物线内部的抛物线多少条?

2、将“两个原理”贯穿于课堂教学当中

推导排列组合公式要用“两个原理”,解决排列组合应用题也需要用“两个原理”,因此在排列组合内容的教学中应把“两个原理”的教学贯穿始终。教师经过多次讲解练习,很快学生就会对“两个原理”了解清楚能够很好的运用到平时的习题当中。

二、分清“排列”与“组合”

在解排列组合应用题时,当学生明确了使用哪个原理的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分辨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

排列是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元素,两个排列的不同,意味着两个排列的元素不同或元素相同,但元素的排列顺序不同。

组合是无顺序约束的一组元素,两个组合的不同,意味着当且仅当两个组合元素的不同。

教师要让学生分清楚所解问题是排列还是组合,主要看这个问题与元素的排序有无关系,有关是排列问题,无关是组合问题。

例如;用一角、一元、十元钱各一张,可以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币值?

三种纸币组成不同币值的方式可分为三类,即分别用一张两张三张组成,且无论用几张纸币所组成的币值种数与纸币的排序无关,因此是组合问题,共7(种)

三、分析高考常见的排列组合的应用题

排列、组合一向是每年高考必定考查的内容之一,从近几年全国高考数学题分析,每年都有1~2道排列组合题,考查排列组合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

例如;四名优等生保送到三所学校去,每所学校至少得一名,则不同的保送方案的总数是_________。

本题主要考查排列、组合、乘法原理概念,以及灵活应用上述概念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解法一,采用处理分堆问题的方法。解法二,分两次安排优等生,但是进入同一所学校的两名优等生是不考虑顺序的。

排列与组合的应用题,是高考常见题型,其中主要考查有附加条件的应用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通常有三种途径:

(1)以元素为主,应先满足特殊元素的要求,再考虑其他元素。

(2)以位置为主考虑,即先满足特殊位置的要求,再考虑其他位置。

(3)先不考虑附加条件,计算出排列或组合数,再减去不符合要求的排列数或组合数。前两种方式叫直接解法,后一种方式叫间接解法。

在求解排列与组合应用问题时,应注意:

(1)把具体问题转化或归结为排列或组合问题:

(2)通过分析确定运用分类计数原理还是分步计数原理:

(3)分析题目条件,避免“选取”时重复和遗漏:

(4)列出式子计算和作答。

解排列与组合应用题常用的方法有:直接计算法与间接计算法:分类法与分步法:元素分析法和位置分析法:插空法和捆绑法等八种。

经常运用的数学思想是:

①分类讨论思想:②转化思想:③对称思想。

填空题也是高考考题的一个考点。

例如;从集合{0,1,2,3,5,7,11}中任取3个元素分别作为直线方程Ax+By+C=0中的A、B、C,所得的经过坐标原点的直线有_________条(用数值表示)。

又如;圆周上有2n个等分点(n>1),以其中三个点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_________。

综上所述,排列组合应用题思维抽象,解法独特且灵活多变,搞好排列组合应用题的教学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排列组合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题前一定要认真审题、慎密思考,分清“完成一件事”是过程分步还是方法分类: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经过训练,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再难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了。在教学中教师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兼顾学习差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发挥他们的数学才能。

参考文献:

【1】张华君、王全魏、王雅欣:探析排列组合的解题策略[J]:中国教育教学:201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