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助推经济社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才 环境 鹰潭经济 柔性引进
近年来,鹰潭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鹰潭市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描绘了鹰潭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鹰潭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为把鹰潭建设成富裕、秀美、宜居、和谐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璀璨明珠,实现鹰潭的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和绿色崛起,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俗话说,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方事业兴,为此,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对促进鹰潭经济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鹰潭作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面临着绝好的发展机遇,为了更好地融入经济区建设,加速超常发展步伐,需要以强有力的人才做后盾。同时,金融危机带来了产业布局的重新“洗牌”。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迫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纷纷把工业尤其是工业的加工环节向内地扩散,产业转移不仅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转移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鹰潭作为紧邻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级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着较大的地域优势。为了能够更好的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需要充足的人才做保障。
1.2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鹰潭市把调优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核心战略。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由粗放式生产方式向集约式生产方式转变、由高能耗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依靠大规模资本投入、低成本劳动力、出口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后继乏力,需要有创新的和科技的产业作为主导,而创新的和科技的产业发展主要依靠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引擎。为此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汇聚大批优秀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决条件。如,鹰潭市要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大旅游和大物流等第三产业,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的服务型人才;鹰潭要大力发展铜的下游产业,促进铜的精深加工业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和高科技人才。
1.3 鹰潭目前人力资源现状与鹰潭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人才队伍建设,较以往人才总量有所增加,但人才增速不快,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由于经济欠发达、又处中部地级城市,城市小,就业机会少,人才待遇不高,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创业平台相对狭窄,人才外流现象较严重;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类人才较为缺乏,人才引进难度较大。高校是优质人力资源的主要供应地,鹰潭市高等教育规模小的瓶颈也使当地高校提供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鹰潭人才队伍现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推进鹰潭经济社会发展。
2 如何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鹰潭人才环境的优化,将汇聚大量鹰潭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鹰潭市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1 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 一方面,要加大四高人才的引进力度。一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抓住后危机时代海归人员回归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掌握关键技术的领军人才;二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三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四是高技能的实用人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动校企的深度合作,打造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的柔性引进。所谓柔性引进,是相对于刚性引进人才而言,是根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力资源共享理念,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不改变国籍、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的前提下,突破工作地和工作方式的限制,以提供智力服务为核心,充分体现个人意愿和用人单位自的一种人才智力引进方式。尽管鹰潭市属地级小市,但紧邻江浙等发达地区,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发展态势都为柔性人才引进提供了便利条件。柔性引进可以使鹰潭能够在更广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提升人才层次,提高人才使用的灵活性。当然,在柔性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才引进的实效,为此,要加强联系、构建平台、引进科技成果、建立保障机制,促使柔性引进人才取得实效。
2.2 高端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抓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引擎作用,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和人才工作奋力前行,推动鹰潭市特色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技术的应用、管理理念的有效推广离不开普通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作支撑。尤其是我市要大力发展物流、旅游等服务性行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尤为迫切。为此,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不能仅局限于重点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使用,还要关注基层,关注一线,努力造就大批技术应用型人才,着眼于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一方面要加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高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办起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态势;另一方面,要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和继续教育的投入,着力提高全市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使其符合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的要求,确保各项改革、创新和引进能够有效消化。
2.3 人才使用与培养同时抓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使人才始终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充分使用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人才的继续培养,跟上时展要求,在促进人才为鹰潭做出更大贡献的同时,有效地留住人才。在人才使用上,营造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浓厚环境,建立人才工作机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促进公共部门、高校、企业人才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人才使用离不开人才培养,如果把人才的使用看作是一种输出,人才的培养则是一种能量输入。没有能量的输入就不可能有能量的输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企业应将工资总额的1.5%的比例用于职工教育培训,并保证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技术工人的业务培训。要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把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要针对发展实际需要,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加大创新人才、高科技人才的交流学习和学术研讨,形成浓厚的创新科研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对职业经理人、高管等的培养力度;同时还要加强对中基层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使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努力提高培训效果。
2.4 企业主导与政府推动支持相结合 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过程中,企业占主导地位,但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2.4.1 加强政策创新,营造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制度环境。将招才引智工作同步纳入招商引资考核和政府目标考核,切实动员社会各方共同招才引智,推进孵化园区的建设,对引进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提供创业资金和干事创业的舞台。为引进的急需高层次人才,在享受政策待遇和引进程序上实行特殊的“绿色通道”。
2.4.2 加强关爱服务,营造安居乐业、舒心舒适的生活环境。许多地市都将建人才公寓纳入招才引智的举措之一。鹰潭着力打造富裕秀美宜居和谐城市,也有必要建设一批人才公寓,优化人才生活基础环境,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公共事业方面做好后勤保障,创造拴心留人的好环境,使人才在鹰潭干事创业放心、安心、开心。
2.4.3 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使各类人才在鹰潭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弱化官本位思想,提高人才的社会和政治地位,让人才有机会参与重大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的同时帮助实现人才的价值,使人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更好地留住人才。
2.4.4 完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为求职者的就业提供指导,为企业的人事管理提供参考,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3 结语
人才资源在物力、财力、人力三大资源中是第一资源,是具有创造力的主宰性资源,其它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得到开发和利用。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合理选人、用人、育人、留人,鹰潭这个江西省的小巨人,将乘着人才托起的翅膀驶入发展快车道。
参考文献:
[1]李丽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推进人才兴业战略[J].新,2009/11.
[2]刘波.依托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J].人才资源开发,2010/03.
[3]邵玲.知人善用 建造聚人的强磁场[J].职业时空,2008/05.
提起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几年前还鲜有人知。如今,在全国多个省份,院士专家工作站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芯片”,不仅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掌握领先核心技术,更在帮助企业集聚、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当地经济转型升级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通过请院士专家“授业”、拜院士专家为师等,大批企业技术骨干和优秀学子“进站留学”,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院士合作推进企业科技创新
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2001年12月,是一家集设计、制作、安装于一体的大型钢结构上市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企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早在2001年,东南网架与浙江大学董石麟院士团队建立了紧密的技术合作。承接了河南省鸭河口电厂干煤棚网壳工程。该工程是当时亚洲跨度最大的三心圆柱面干煤棚网壳结构,跨度大,施工难度大。东南网架与浙江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董石麟院士、罗尧治教授等一起寻找解决办法,通过深入研究,东南网架与浙江大学合作创新出“折叠展开式”整体提升施工技术,并成功应用于鸭河口电厂干煤棚网壳工程。目前,通过“FRP-混凝土-钢双臂管柱的静力及抗震性能研究”、“预张拉结构索内力精确控制技术研究”等一系列课题的联合公关,双方建立了更紧密的技术合作。
2013年1月,董石麟院士对公司预开发的钢结构桥梁,从市场分析,到目前国内外钢结构桥梁制作加工、施工等技术水平等给予了大力指导,为东南网架承接钢结构桥梁工程奠定了基础。同时和贵州大学马克俭院士团队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脱硫石膏墙体大开间钢结构住宅成套技术”是东南网架和马克俭院士团队合作研发的一个课题。该项技术将“工业固体废渣资源化”,每平方米建筑石膏用量约为0.22立方米。按照我国每年由磷转化的磷石膏和火电厂排烟脱硫后转化的脱硫石每年可利用工业废渣建造节能小高层钢结构住宅5.4亿平方米,按每户100平方米计算,可解决540万户住房问题,节约粘土资源1.176亿立方米,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院士进企点将、企业研发人员“进站留学”,在合作研发、联合培养中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培养了企业留得住的研发人才。2013年,在院士工作站的联合培养下,企业共有48人晋升助理工程师,32人晋升为中级工程师,有5人晋升高级工程师,同时,新引进博士2人,硕士15人,为企业科研团队实力的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下足功夫,进一步提高东南网架核心竞争力。
多方位入手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只是院士专家工作站受益企业中的一家。近年来,杭州市萧山区科协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委三大主线发展战略,创新工作举措,积极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据统计,全区共建立了15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其中6家获省级认定,2014年4月底又完成了3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申报工作,建站数量居杭州市第一、省级站居全省各区(县、市)第一。把握助推转型升级主线以产业导向择优建站
结合萧山实际,以助推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需求为导向,在汽车制造业、先进制造装备业、纺织业、先进规模农业上进行择优建站,合理布局。
据统计,目前萧山区已完成申报建站的18家建站单位中: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化工业5家;特色农业4家;汽车制造业3家;纺织、钢结构和生物医疗各2家。特别是浙江中科领航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科协海智示范项目落户临江高新区着手产业化,该项目最近又入选浙江省第二批“装备电子(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企业”。以公司董事长金星为首的海外技术团队,主要从事车身智能控制系统及相关芯片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电子整体解决方案。另外还有万向集团公司、浙江亚太机电有限公司等,不少都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国家级实验室,处于行业引领地位。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以政策引导鼓励建站
在杭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服务中心和萧山区区委组织部人才办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萧山区先后于2011年和2014年率先在杭州市出台《萧山区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暂行办法》和《萧山区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办法》明确了工作站资金扶持政策。加大了资助力度,实现了对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配套资助,对建成国家级工作站,区累计配套资助不少于100万,有效调动建站单位积极性。
以技术研发为重心项目合作创新建站
主要通过项目合作方式,与院士专家团队解决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从而提升企业在行业领域中领先水平。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期间:开发新产品73个,申请专利134项,其中发明专利58项;已申报立项的部级以上科技项目20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部级14个等科技项目;已获得部级以上科技大奖15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部级12个;完成项目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6项、国内领先8项、国内先进3项。
如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承担了国家863项目一能量回馈式电动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研究与开发。再如银宇控股公司通过与院士团队合作,先后研发了用于高速列车、军工和航天航空等尖端领域铝合金焊接材料等。
培养企业技术团队以人才引进培育建站
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平台,通过引进人才来培育本土技术创新团队,从而提升企业技术研发队伍发展壮大。合作期间企业配套团队人员技术职称晋级有196人,其中晋级高级23人,直接引进院士团队成员进企业工作6人。
明确考核办法以动态管理规范建站
1.发展县域经济有这么几个方面的作用
1.1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
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带动了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1.2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
1.3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
如何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们必须长时间内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县城和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了,就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2.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注意搞好五个结合
2.1发展县域经济同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
在一定意义上,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围绕地方,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找准地方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突出重点,依靠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经济产业化,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
2.2发展县域经济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起来
龙头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加快培育龙头骨干,发挥其连接农户、开拓市场、推广科技、开发深加工产品、加强服务的积极作用。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公司加协会加农户,服务站加协会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机制,逐步把龙头企业培育成为和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3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转移。
2.4发展县域经济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
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县域经济发展了,县一级中心有望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提供一条将发展经济和提供就业结合起来的发展之路。所以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据有关估算,“十一五”期间,还有几千万农村劳动力要转移,这将给城镇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县域经济发展,将会为农民就业创造机会,就能够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5发展县域经济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
增加农民收入应该说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目的。县域经济是要富民强县。富民就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强县就是使县的财力增加。这两个方面是要统一的。农民收入增加了,县里的财力也就能增加。从“三农”来看农民增收是中心。所以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时候要看到这个根本目的。发展县域经济还是要把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根本目的。所以县域经济发展要落到实处就要落在农村增收上。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就要看当地农民是否增收。有了这个衡量标准就可以在一些项目的选择上和一些产业的开发上有所遵循。所以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应该把农民增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和首要目的。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当地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当地的县域经济才能够发展壮大。
3.从国家宏观上来讲要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农村经济的问题,同样也是宏观经济的问题
解决了县域经济问题,也就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基础。
(1)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对作为农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经济制订相应的特殊政策。要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等一系列政策上,支持县域经济,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2)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是否可以考虑研究对县域新办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解决企业初期发展的困难。县域经济发展确实很难,当地的条件各方面都有限,那么政府在税收政策方面如果能够给予适当的不同于城市企业的一些政策,能够吸引一些资金向县域经济转移。
一、 发挥信合优势,深化服务内涵
农村信用社改善金融服务,既是适应新形势下"三农"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认真分析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民金融服务需求的新变化,探索实践有效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一是靠机制创新增强服务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农村信用社所固有的经营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决定其更需要尽快完成向独立市场主体的转变,以真正达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要求,增强对市场的应变和反应能力。要借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东风,认真制定增资扩股和提高资本充足率计划,通过自身努力,获取资金扶持,以降低不良贷款额,消化历史包袱,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要建立产权运作机制,通过设立投资股,引入股份制的合理成分,部分地改变"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办法,强化股权责任,理顺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逐步解决"由谁出资、由谁管理、出了问题由谁负责"的问题,还权于社员,还权于出资人。要建立人才开发机制,有计划从社会或高校中引进一批急需的计算机、法律、市场营销策划等专业型人才,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真正使他们安于工作。加大投入,加强现有员工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推行各项干部竞聘制,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末位淘汰"制度,使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增强班子队伍活力。要建立灵活的分配机制。就根据各岗位劳动强度、责任大小、贡献大小的不同,实行工效挂钩,拉开分配档次,将"权、责、能、绩、利"紧密结合,从而调动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
二是靠业务创新提升服务质量。要在继续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从深度、广度上结合南溪实际,探索实施有效的服务方式,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选择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试点信用贷款方式,扩大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的范围,允许中小企业以适销对路的库存产品和可靠应收款作为保证向信用社申请贷款。针对农户无法提供担保抵押物获取大额贷款的实情,贷款手续要进一步简化,减少报批环节;制定大户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和方法,必要时实行贷款授信管理;制定出使抵押合法又便于操作的方案,最大限度降低贷款的风险。针对贷款市场黄金客户争夺激烈的现状,可在贷款利率上实行差别利率,改变客户已经形成的"农村信用社利率高"的观念。同时,信用社要想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改善支付结算服务首当其中,应尽快加大电子化投资力度,尽快扩大省辖特约电子联行网点覆盖面,实现省辖信用社系统客户24小时便可到帐使用。分步开办通存通兑业务,逐步实行全国联网。试行农村信用社信用卡,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节奏。
人大打好监督“组合拳”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后疫情时期,桐庐县人大常委会围绕“产业强县”战略总目标,聚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好人大监督“组合拳”,为更好展现“重要窗口”桐庐风采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一是集中调研,摸清经济底子。常委会领导连续3个月分组带队深入各相关职能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等,分片区开展经济工作集中调研,通过召开各层面座谈会,广泛深入听取和收集意见建议,形成一份详实的“问题清单”。组织14个代表小组分别听取所属乡镇(街道)经济发展情况,形成调研报告,为常委会监督提供参考。
二是主题视察,推动政策落实。按照“集中+分组”的模式,组织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五级人大代表开展主题监督视察活动。分别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快递回归、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富春未来城建设等四大领域,分3次实地视察园区整合提升、工业用地保障、产业精准招商、营商环境优化等工作,推动后疫情时期经济发展政策更好地贯彻落实。
三是代表问政,点出问题关键。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监督作用,组织开展经济领域主题式代表问政,直面重大项目推进慢、保障要素不到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明显等短板问题,倒逼政府加快“四大攻坚战”推进力度,提高工作质效。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在问政会上坦诚面对存在的问题,当场认真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