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心理疏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个著名的关于人的“五个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一尊重需要一自我实现需要。该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惟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而各种需要有先后顺序与高低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性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需要得以满足人就会进人舒适的心理区域那么内在动力将得以调动内在潜能将得以激发。
一、创设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要有书画长廊、名人名言,给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中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学习的压力显而易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习成绩好、中、差的不同层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非常认真,但成绩总是不理想,从而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如果此时家长和教师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从而加以有效疏导的话,往往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会由此产生逃避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却乐意接受一些消极叛逆等不良思想,有的萎靡不振、忧郁不安,有的脾气暴躁、易冲动;有的情绪冷淡,对批评、表扬无动于衷,不喜交往,行为孤僻;有的沉迷小说、网络游戏等,更有的抽烟、酗酒、打架、斗殴、逃学、离家出走等。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团结互助用友爱满足安全需要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期更是学知识的关键期。在这阶段学生们开始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看得很重要把交朋友也看得很重要这种正常的交往虽能促进同学间的友爱相处但在交往过程中也往往存在一些偏差。一些品行、学习都较差、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同学结交在一起他们义气重动不动就惹事生非给同学学习和班级声誉往往会带来一些影响。要使这种学生摆脱心理上的种种困惑满足他们在集体中的安全需要作为老师只有对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促使同学间互相关心友爱相处才能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达到师生心理相融。要采用“逐步教育逐步分化瓦解”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曾经放“野”的心重新“唤”回来达到“回心转意”的目的。还有一些学生原本是朋友后来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老师则要采用“疏导障碍握手言和”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样在有益适度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心灵是敞开的精神是愉快的使他们在团结互助、互尊互爱的氛围中满足了安全需要。
三、优化家庭教育
一般说来孩子未走出中学校门之前,在家庭的时间最多、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所以,家庭可以、而且应该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对中学生产生影响的极为重要的特殊渠道,社会对中学生的影响作用往往取决于家庭的“过滤”功能。因此强化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良好导向、正面榜样作用,对于抵御社会不良刺激,疏导中学生的心理冲突至关重要。
四、构建社会疏导体系
青春期学生的教育是全社会都要关注的课题,有关社团如共青团、妇联宜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对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之家等;对社会文化教育设施,如图书馆、纪念馆等;对社区心理服务机构,如心理咨询室、心理服务热线等进行协调,形成社会疏导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帮助中学生疏导心理冲突。
五、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辟心理咨询室,设置和配置有益于咨询工作的环境,指定心理辅导老师,尽量让咨询学生做到定人定位。咨询老师要做好个人咨询档案,注意信息反馈和掌握动向,不断运用心理学原理调节和排除学生咨询心理上的种种不利因素。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人际关系所引起的消极情感体验,不仅会改变学生的情感生活,造成学习适应不良,而且影响学生的性格特征,出现忧郁、焦虑、孤独等不良心理。因此,教育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由不良人际关系派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激活学生主体,增强适应紧张刺激的能力。矫治问题中学生学生心理偏差,除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疏导和矫正训练外,重要的方面是抓住学生主体因素,提高心理素质,激活主体,培养自信心,用自身的能力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冯绍群.行为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关键词] 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心理疏导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疏导因就业压力而导致的焦虑情绪,已成为校心理咨询部门承担的重要工作。从部门近年来所接待的需要咨询的学生结构来看,明显呈现出逆向增长的趋势。所谓“逆向增长”便是,寻求咨询的学生已从高年级逐步蔓延至低年级,甚至部分才入校的大一新生也有这种需求。现实告诉我们,建立全方位的心理疏导机制刻不容缓。
那么建立这种疏导机制的切入点在哪里呢。本着对症下药的原则,首先需要明确导致学生因就业压力而焦虑的根源是什么。从笔者所获得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中可知,学生这种情绪的形成主要来源于:(1)对家庭的愧疚;(2)被非正式组织内的舆论氛围所感染;(3)因寻找就业信息而产生的挫折感所致。这就表明,在心理疏导途径的构建应采取分别应对的态势。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高职学生焦虑情绪形成的根源剖析
在本文的开篇之处已经提炼出三类来源,下面将围绕它们展开剖析,从而为心理疏导途径的构建提供切入点。
1、对第一类形成根源的剖析
从高职学生的来源区域来看,诸多都来自于农村。由这一点就不难知晓,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求学历程中,就或多或少的感受到父母劳作的艰辛,以及家庭对自己所赋予的期望。特别对于女生来说,受到农村传统意识和当前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家庭仍能坚持将她们送进高校,表明了父母对她们未来光明前途的期盼和对村社舆论环境的承受。这些活生生的家庭生活元素,便在无形中为这些学生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压力。这种压力在个体难以独自消化的情况下,便能使他们形成焦虑情绪。这也就是为什么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呈现出逆向增长的态势。
2、对第二类形成根源的剖析
实践表明,由第二类因素所形成的焦虑情绪更为常见。在高职学生群体,非正式组织可以归纳为:(1)寝室组织;(2)在校老乡组织;(2)同一专业下的朋友组织等。在学院相对封闭和狭小的空间范围内,诸多涉及就业的信息都将快速在非正式组织中蔓延开来;同时,在互联网进入学生寝室的当下,学校外部信息也将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传播。不难想象,作为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个体,将直接被非正式组织内的舆论氛围所感染,从而形成焦虑情绪。
3、对第三类形成根源的剖析
受第三类来源而产生的情绪焦虑者,主要以大三毕业班的学生为主体。在面临就业需求且在学院有限的就业关怀下,他们更多依靠主动寻找就业岗位来实现就业需求。可以肯定,在孤军奋战和缺少交流渠道的情况下,毕业生会因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社会环境的不适而产生焦虑情绪。再包括上文提到的对家庭的愧疚因素,则显著强化了他们这种情绪的表象。
二、根源剖析下对就业导向模式的形式解构
对以上根源的剖析不难发现,高职院校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有情绪焦虑症状。由此,将这些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学生,都放置到校心理咨询部门来处理是不现实也是没有意义的。在群体意识影响个体意识的常识下,惟有建立全院各部门的联动机制,才能在舆论环境的改善下缓解个体的心理焦虑症状。
具体而言,形式解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1、突出辅导员岗位的功能
不难感知,目前因就业压力而出现的情绪焦虑症状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这就要求,须寻找到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岗位人员来应对。从这一逻辑来看,辅导员教师便成为了首先群体。从近年来我校招收的辅导员中不乏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人才,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便能履行教学管理和心理辅导的工作。这样一来,在解决大面积心理疏导工作上便形成了强大的支撑力量。实践表明,诸多高职院校已在这方面进行了组织和制度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增强就业辅导课程创新
根据现在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大学新生入校后都将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从职业规划课程的内容来看,则主要体现为就业前景和就业心态方面。这里且不讨论该课程具体的效果如何,但从课程教学形式看则更像应试教育(课程结束需要考核)。因此,应改观这一教学形态,而以激励性和引导性的语言风格和反馈机制来面对。只有这样,才能不使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越发糊涂,同时还能在集体氛围下获得自我心理调节的自觉意识。
3、发挥心理咨询部门优势
毕竟,学院心理咨询部门的教师都是专业出身,并在工作实践中获得了较多的临床经验。这就意味着,应把他们的专业能力用在刀刃上。那么何谓刀刃呢。笔者认为,在一点带面和传帮带的机制下,可以组织对全院辅导员开展心理学知识培训,从而增强辅导员的工作实践能力;同时,还应根据学院需要针对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进行传帮带的培养。这样的双管齐下,便能显著提升心理疏导的实际效果。
三、形式解构下的心理疏导途径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心理疏导途径可分别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1、辅导员方面
应充分发挥他们联系学生的岗位优势。如,通过面对面的谈心、以职业规划和就业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使得高职学生能在思想感情倾诉中释放心中的压力;并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归属感,进而缓解心中的紧张感。同时,高校管理者应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使青年大学生能够置身于集体之中,通过争优创优活动来实现自我价值。发挥集体互动活动的强大优势,通过增进班级内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不但增强了大学生的班级荣誉感,还增进了班级成员间形成抵御就业负面信息的凝聚力,这本身就远强于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所带来的效果。
2、课程创新方面
该课程主要针对大一新生的,且由上文可知:大学新生会因家庭因素而产生焦虑情绪。因此,在创新的价值取向上便应针对这一问题而展开。首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广泛引入案例(最好是发生在本校的实例)。案例包括,本校毕业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就了自己,以及本校毕业生在校时的家庭状况并不理想,但通过自立更生不但顺利完成学业还在工作中取得了成绩。这样一来,便能在同一起点上对新生产生一种激励和宽慰的心理作用。然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请部分优秀毕业生回校现场讲述成长经历。实践表明,这种效果最为明显。
3、心理咨询部门方面
目前许多高职学院已经着手组织人员培训工作了,但在培训中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在心理学知识培训中缺乏必要的针对性。众所周知,引起高职学生出现焦虑情绪的原因很多,如失恋、成绩不理想、专升本失利等。因此,在缺乏针对性的情况下,难以使广大辅导员掌握对症下药的技能。因此,应围绕解决就业压力而导致的心理症状开展培训;并在传帮带中,也应形成专项和侧重。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本文认为,学生因就业压力而形成的焦虑情绪主要来源于:对家庭的愧疚;被非正式组织内的舆论氛围所感染;因寻找就业信息而产生的挫折感所致。因此,在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时须对症下药。在途径构建上应围绕着:辅导员、就业课程创新、心理咨询部门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
参考文献:
[1]黄喜榜.危机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探究[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1(5).
[2]王晓花.大学生心理干预策略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l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一般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人的个性心理中的某个因素被推向极端,致使形成极端个性。极端个性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学生一旦具有极端个性心理,其行为就极具攻击性和破坏性。因此,我们只有正确疏导,才能转化其思想,预防各种事故的发生。
通过对众多个案的分析,本人将极端个性心理划分为三种类型,并概括出了其表现特点。
暴躁型 这类学生性子急躁,争强好胜,遇到情况容易产生紧迫感,遇到强烈刺激的意外情况时,正常的思维就被打乱,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大幅度下降,是非观念、荣辱观念模糊,正义感丧失,不顾及自己行为将会带来的社会恶果,一瞬间做出错误的决定,企图以暴力摆脱“困境”,寻求“痛快”。
抑郁型 这类学生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交际,遇到问题时,主要靠苦思冥想,自问自答。他们不善于言语,对事情的了解被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不能对问题做出全面的正确的判断,只能凭借想象和猜测,因而心胸狭窄,见解多有偏颇。在“因”与“果” 的恶性循环中,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会越来越复杂,使他们陷入一种不愉快的心境中,个性更加内向,且过于敏感。当精神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意志力所能承担的限度时,有时就会采取以外部的过激行为清除自己精神负担的方式。这也就是那些学习成绩优秀、思想品德较好的学生在某种事情的打击下想不开、甚至走极端的主要原因。
虚荣型 这类学生动机不纯,对荣誉的需求大大超过常人,别人看来已满足的事情,他却不满足;对挫折的承受力大大低于常人,别人认为是一般性的批评,他们却受不了,有的觉得是奇耻大辱。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人,常常导致心理畸形。
这三种类型的极端个性心理,其暴露出来的或潜在的危害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职业中学的学生,由于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受到的挫折和歧视比普通高中的学生要多得多,平时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爱护相对而言要少得多,因此具有极端个性心理的学生相对普通高中而言要多得多。如何引导这些青少年健康成长,消除不正常心理状态,这是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般说,不同类型的个性致使不良行为出现的时机和条件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
暴躁型学生在硬碰硬的时候,比较容易酿成恶性事件。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可以采取“冷却法”平息行为者的“激情”。要避免他人围观,控制影响范围。必要时采取防范措施,但不要引起行为者的反感。教师在与其谈话时要慢声细语,话语要委婉恳切、态度和善,努力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尽量用真挚的情感来感化学生。谈话应从多方面入手,如从学习、生活入手,渐入个人的优缺点,待气氛缓和后再分析问题,指出危害所在,引导他去认识错误,并指导今后避免这类事情发生的方法。
抑郁型的学生表面冷漠,内在情感却很丰富。教师要时常与他们“交心”,消除他们多疑的内向心理;尊重其人格,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活跃和陶冶他们的性情,打开他们封闭的内心世界。特别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尽量褒扬他们,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分析 心理疏导
一、提出问题
苦教苦学、团结拼搏是高三师生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然而在单招单考招生比例扩大的大好形势下,同其他中职学校一样,学校高三教学面临新的问题。
首先,高三学习氛围整体淡化。在相同管理模式下,班级良好学习氛围很难形成,中途转实习人数有所增多,违纪现象明显增多。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手机在校园中的使用日益增多,上课聊QQ、发短信、刷微博、看小说、浏览网页等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特别对高三学生,手机不正当使用不但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心态。
二、问卷调查与分析
2010和2011学年,笔者均担任高三年级班主任。在接班初时,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升入高三的心理状态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中主要设有 “你为什么读高三?”“你认为高三生活是怎样的?”“你做好了高三学习的思想准备了吗?”“高三的目标是什么?”“你有理想中的大学吗?”几个问题。通过两年的跟踪调查,笔者发现:迫于家长压力升入高三学习的学生由10%上升到25%;认为高职院校无好坏,考上就行的学生由61%上升到89%。并且,在两年的调查中,仅一人有自己理想的大学。
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升学要求逐年升温,如果有机会升学,家长会为孩子创造条件和机会。但被迫升入高三的中职学生,往往心中充满犹豫,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会纠结、苦恼、烦躁。同时,由于近两年分数线降低,升学率增高,使学生对高考的崇尚感逐渐缺失,升入高三学习,并不会在心理上感受到压力,必然会导致行为上的松懈。
另外,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仍处于弱势,社会的关注程度和宣传力度相对薄弱,高职院校往往被忽略。因此中职学生往往对高职院校的了解少之又少,不像普通高中的学生对名校和热门专业充满向往,学习目标明确。这也是中职学生学习缺少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中职学生很容易受到周围舆论的影响。中职学生缺乏对事物正确、理性的认识,往往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交友不善”是学生中途辍学的主要诱因,而“高职院校无好坏”“读了高职也一样找不到工作”等“旁人意见”则大大动摇了学生的心志。
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学生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导致了学生在高三学习过程中出现松散、精力不集中、烦躁、违纪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因此,作为高三教师要去关注学生心理,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使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观。
三、心理疏导策略与实践方法
学生在高三学习的过程,也是身心发展的过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发生巨大变化。作为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去正视、感受、理解学生心理,同时抓住学生心理发生变化的关键期,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调整心态,集中精力,顺利完成高三紧张的学习过程。
1.抢占先机,先入为主
开学初,是班级良好班风和学风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多学生升入高三后存在观望心理,没有形成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案例1:李同学是一个外表文气、老实的男孩,但每次教师走出教室,他便会马上活跃起来,成为班级的舆论中心。他话很少,从不与老师顶撞,但是回到教室时,却表现得比较随便。通过多方了解,得知李同学家境优越,虽然很聪明,却不肯用功学习,在寝室里,他在与同学的闲聊时表现得很自信,认为每个人都能考得上,只要上线,学校好坏无所谓,毕业后父母都会给他安排工作。
心理分析:和李同学有同样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学生往往有好的初衷,却不肯付出努力。同时,这种思想很容易蔓延,动摇了其他学生的学习信心。但就持有这种想法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自己的观点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之所以极力在同学中造成舆论,是希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同。对此,教师的批评往往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应在班级中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来抵制消极的思想。
心理疏导:
班队活动课主题:《为自己的未来去拼搏,我拼搏,我快乐》
活动目标:通过教师对几个问题的诠释向学生渗透努力拼搏、实现自我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问题引导)
你如何看待这几个问题:
1.去年的分数线能说明什么?认清高考形势,不打无准备之仗
2.你选择高分还是低分。分数代表你的人生态度
3.你的人生谁来创造?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而不是寄托于父母。
你看到别人在努力吗,从此刻行动起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活动实录:
李同学在整堂课中低着头不曾正视我的目光,不管今后他的表现如何,但能够肯定的是在他的心中,非常清楚“怎样才是积极的人生”。
对高三学生来说,教师要做的不是鼓励他们拥有自己的想法、看法,而是必须要统一他们的学习观,努力拼搏,实现自我。因此,在班队活动课上,以教师的“讲”为主,从寓言到励志故事,到自己亲身经历,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让消极思想没有滋生的空间。
2.榜样的力量,为你导航
大学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对中职的高三学生来说,向往中更多的是迷茫。
案例2:小萍是一个懂事的女孩,刚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养父智力上存在缺陷,因此生活非常窘迫,低保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小萍一直靠着亲属的支助读到了现在。钱是时常困扰小萍的一个问题。一天小萍对我说,她不想读书了,当然,生活上困难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她感到考上了大学,她仍然看不到希望。
心理分析:和小萍有同样想法的孩子很多,认为“读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反正是高职院校,没有好差之分”,因此他们的努力总会时常缺少动力。未来的事没有人知道,但读大学的意义在于培养一个人的能力,提升一个人的素质,为人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心理疏导:
(1)教师要学会“吹牛”。大学生活浪漫、多彩,充满激情与梦想。把自己的大学故事讲给学生听,会带给他们无限的遐想。美好的愿望和憧憬会给孩子无穷的力量。
(2)把榜样请进课堂。小磊是去年刚刚毕业的学生,考入浙江警官学院。入学后,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学校指导员和政委的一致认可,被任命为“党干事”,负责对入党对象的考查和培养。目前小磊正积极去准备一年一度的公务员考试。
小包是班级中的尖子生,升入高三后就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目标,在成绩上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去年高职考中,以全省22名的好成绩考入浙江金融学院。她的下一个目标是专升本,一直读到研究生。
……
把学哥学姐请进课堂,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真实感受,比教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3.坚持需要方法
对中职学生来说,缺乏毅力是大多数学生性格中的弱点,在经过一段努力之后,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精神上的疲劳困扰着每一个学生。
案例3:王同学是成熟、稳重的男孩,升入高三以来,学习一直很努力。一个多月后的一个早自修,主动找老师来谈心,向老师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王同学在高一的时候受朋友的影响,厌学,主动退学到社会上去工作,品尝了工作的艰辛后重返校园。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高三这一年把知识补回来,考出理想的成绩。开学来,他每天努力地在学习,发现自己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近来早晨起床,感到浑身疼痛,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心理分析: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心中非常苦恼。有些学生会把这些烦恼表现出来,有些学生会隐藏在心里深处,积累到一定程度,便极度厌学,无法挽回。要让学生看到希望,同时认识到努力的过程是艰苦的,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并非因人而异。信心才是一个人前进的基础,方法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心理疏导:
【阶段一】你其实很优秀。
用真实的数据来证明以下观点:
(1)与往届学生入学成绩相对比 ,你的基础并不差;
(2)上届的入学成绩与高考成绩对比,成绩提高原因:题型固定、题目基础、反复的练习;
(4)分析单科成绩进步的幅度,成绩要想有提高,需有信心、勤学多问、复习巩固。
【阶段二】传授成功宝典。
(1)听课方法指导:
①精到。带着兴趣听课,效果最佳,且勿 “愁眉苦脸”;
②心到。克服注意力“走神”和漂移;
③眼到。眼跟教材,找到知识所在的位置;
④口到。积极回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⑤耳到。根据教师思路专心听讲;
⑥手到。记录教师总结性的知识,没有听懂的问题。
(2)复习方法指导:
①跟老师。完成老师布置的复习内容。
②跟考试。每次考试之前对所学的知识复习一遍。
③跟计划。制订学习计划,每天半个小时用于复习。
④跟感觉。有些知识要经过几遍或数十遍的复习才能掌握,且勿心急。
(3)自修课学习指导:
①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
②独立思考。有疑问,问老师。且勿互相研究。
【阶段三】这是为什么?
(1)不会做,解题慢,老出错,为什么?
(2)英语单词背不出,怎么办?
(3)作文怎样写才能不跑题?
除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的述说和教师的倾听同样是排解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法。
4.理解是沟通的最好良药
在为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的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快乐、和谐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能够为学生的进步推波助澜。
案例4:小洁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女同学,初中时曾在感情上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家中父母感情不和,吵架是家常便饭,几次提出离婚,都在亲朋好友的劝解中暂时告一段落。回到家,面对父母的争吵,她经常头痛难忍。生活的经历使她内心变得很脆弱,但外表却表现得越来越强势。说话强硬、易怒,慢慢地与寝室里的同学形成对立。在班级中为了一句话便和小菲大打出手。在老师对打架事件的调解中,表现得非常无所谓,对同学不依不饶。
心理分析:其实害怕受伤的心理使她变得非常敏感,失去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理智。而她的内心极其需要关怀和爱护。她需要别人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她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同时也要让其他同学了解她性格方面的优点,为她与同学们之间的沟通架起一座桥梁。
心理疏导:
面对小洁的不依不饶,笔者只能从另一个同学那里寻找突破口。
教师:“如果其他同学用这样的话来说你,你会不会生气?”
小菲低下头,不回答。
教师:“你觉得看不惯小洁,不喜欢小洁,为什么?”
小菲:“我不喜欢她说话的方式,好像在命令谁,不听人家解释。”
教师:“你们现在对朋友的认识都太片面了,都只看到表面,不管你们俩人以后会不会成为好朋友,但你一定也能感受到,小洁最大的优点就是真诚,只要别人对她好,她会百倍千倍地返还给别人。你认为是这样的人不适合做朋友吗?”
说到这里,在一旁的小洁一下子痛哭了起来,泣不成声。小菲见小洁如此伤心,眼睛也湿润了。
教师:“但小洁你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你的语言和行为让人产生敌意。尽管你是无意的。”
小洁不再反驳,低着头哭泣。
教师:“你有漂亮、清秀的面孔,为什么不展示给别人;你善良,做事没有私心,为什么不展示给别人;你其实也很温柔,为什么不展示给别人。老师了解你,但你不能要求别人都了解你。对不对?”
小洁点一点头。
……
教师不能惧怕学生打架事件的发生,特别是高三学生,在大强度的学习压力之下,内心的烦躁、苦闷往往会通过过激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批评;需要的是关怀,而不是苛责。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往往发现存在问题的学生,家长的思想上也同样存在问题。因此,教师在重视学生心理辅导的同时,也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高三年级应该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高职考,了解学生将会出现的影响学习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并希望家长的配合为高三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带来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任顺元.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李树珍.中学生心理与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