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颅脑外伤;精神障碍;临床分析
颅脑外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主要以偏瘫、失语等为主,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对于颅脑外伤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治疗预后较差。作者收集武警广东省边防总队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8例颅脑损伤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治经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武警广东省边防总队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8例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患者。其中男55例,女23例,年龄17~48岁,平均32.5岁,均为我院急诊科从受伤现场直接收治,以颅脑外伤在我科治疗者。受伤原因:车祸54例,坠落摔伤14例,打架斗殴10例。伤后都曾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史,昏迷时间
1.2临床特点 78例患者均在急诊科行头颅CT检查,诊断为脑挫裂伤68例,硬膜外血肿13例,硬膜下血肿27例,脑内血肿8例。病灶主要位于额叶43例,颞叶12例,顶叶8例,枕叶3例。入院结合GCS评分、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按照颅脑外伤分型标准分型如下:轻型7例、中型37例和重型34例。
1.3 精神障碍类型 颅脑外伤后至出现精神障碍时间1~16d,平均3.1d,精神障碍病程5d~4个月,平均3~4w。其中6位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类型的精神障碍,其中精神分裂症状35例,情感障碍41例,记忆障碍32例,其他8例。
1.4治疗 有手术指征者14例给以开颅血肿清除、去骨板减压术,其余64例非手术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辅助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及心理疏导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利培酮等;抗抑郁药:多虑平、阿米替林、盐酸氟西汀、氯丙咪嗪等:抗焦虑及催眠药:苯二氮草类、丁螺环酮等;抗躁狂药:碳酸锂、卡马西平以及丙戊酸钠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临床治愈65例,好转8例,无效5例。
2.2 脑外伤严重程度分型与精神障碍类型的关系 随着脑外伤的加重,精神障碍的分型以精神分裂症状和情感障碍为主,与记忆障碍和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3 P
2.3损伤部位与精神障碍类型关系比较 损伤部位在额叶、颞叶和其他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9 P
2.4 颅脑损伤性质与精神障碍类型的关系 见表3。
3讨论
3.1 颅脑损伤并发精神症状的原因 颅脑外伤发病率较高,且部分患者发病后由于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使得患者发病后容易并发精神障碍。目前,临床上对于精神障碍的发生原因等尚没有明确的规定,医学界普遍认为:脑损伤后后容易产生脑组织出血,从而造成周围区域水肿、坏死等,进而引起颅内压增高,从而使患者生理和心理产生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大脑功能发生障碍,形成精神症状。同时,颅脑损伤后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减少,引起脑细胞缺损、水肿等,造成患者精神状况紊乱[4]。
颅脑外伤后患者发病早期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引起意识障碍、狂躁等,这种症状和内源性情感障碍十分类似,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易怒、行为冲动等。但是,颅脑损伤引起的精神障碍并不会表现出情感因素,同时颅脑外伤患者发病后是否能够诱发潜在的精神疾病等尚需要进一步研究[5]。
3.2颅脑外伤的性质与精神障碍间的关系 颅脑外伤伴发精神障碍类型相对比较多,且不同的类型和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损伤部位等关系密切。对于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由于病情相对比较严重,患者脑细胞缺血、缺氧严重,脑干网状结构以及不同的突出间的联系等出现严重的破坏,从而导致患者脑部出现功能。同时,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颅脑外伤性质和患者表现出的精神障碍类型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大脑对缺血、缺盐耐受性比较差,患者发病后将会造成脑挫伤或血块等压迫神经组织,造成神经系统症状,这也是精神障碍的解剖基础。
3.3不同损伤部位与精神障碍关系 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显示:颅脑外伤患者精神障碍和损伤的部位存在紧密的连续。从人体大脑结构角度来说:左额叶损伤和患者认知功能关系密切;右额叶损伤和患者记忆功能关系密切;同时,额叶损伤还与患者的人格、情感等有关。本次研究中,患者损伤部位均发生在额、颞叶区域,其可能和海马等边缘系统有关[6]。
3.4患者损伤性质和精神障碍类型关系 本次研究中,从患者大脑损伤部位来说,患者主要以脑挫裂伤为主,由此看出:颅脑损伤的性质和精神障碍存在紧密联系。此外,大脑对缺氧、缺血的耐受力较差,患者发病后相应部位脑功能丧失或下降[7],患者除了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外,也是引起精神障碍的基础。
3.5治疗 目前,临床上对于颅脑外伤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显著,如:颅脑损伤症状、狂躁症等。因此,患者发病后应加强其基础疾病治疗,对于存在手术指证者则应该加强手术治疗,及时清除血肿,并做好患者抗炎、止血等措施。根据患者情况加强脱水、小剂量激素治疗等。同时,患者治疗时还应该加强其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本次研究中,患者发病后采取综合方法治疗,尤其是心理治疗后消除了患者内心的负面情绪,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
3.6 转归与预后 通常而言,颅脑外伤患者发病后主要以意识障碍为主,患者治疗后部分患者将表现出意识障碍,生活恢复正常;而治疗预后较差者则表现为人格发生变化、精神病性症状等。
总之,脑损伤较其它外伤性疾病易出现精神问题,而精神患者为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对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患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69.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5-46.
[3] 董凯,徐建波,颅脑外伤伴发早期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2):177.
[4] 万海涛,徐涛,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康复早期精神障碍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1):47-49.
[5]陈谦学,袁先厚,边缘系统胶质瘤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1,28(3):168-170.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精神障碍;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b)-0042-02
由颅脑损伤导致的精神障碍为心理社会因素与脑损伤的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是精神活动(情感、认知、意志行为和意识)异常的一组疾病。有研究报道67%由交通事故导致脑损伤的患者中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1],脑损伤1年后20.3%患者患有精神障碍,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4.4%的发病率[2]。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其身心健康、家庭及工作、社会秩序等带来严重影响[3],早诊、早治可取得良好效果。该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颅脑外伤伴发精神障碍48例患者采取早期治疗及护理措施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探讨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后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组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37.1岁,均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其中交通伤27例,高处坠落伤5例,打击伤4例,入院前头颅CT单纯颅脑挫裂伤12例。以往患者均无精神病史以及精神病家族史。入院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躁狂样表现出现(言语增多、烦躁不安、兴奋、乱喊乱叫、言语错乱、行为自控能力下降)25例。抑郁样表现(情绪不稳定、少语、焦虑、失眠、情感脆弱、过分忧虑)9例。类似精神分裂症表现(行为怪异、妄想行为、过分恐惧、大小便失常)3例。痴呆样表现(注意力不集中,记识障碍、头痛、记忆力下降)11例。
颅脑损伤部位和精神障碍关系,见表1。
1.2 方法
影响脑损伤因素因不同损伤部位,其也有不同精神障碍类型。脑组织不同位有着不同的功能,脑损伤后出现不同精神障碍类型也不一样。要针对颅脑不同部位进行分析与护理。
早期治疗针对原发疾病采取开颅清除颅内血肿、减压、加强脱水等控制脑水肿,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及神经营养治疗;注意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安静,避免噪声;对急性期兴奋躁动者可给副醛或小剂量奋乃静、氟哌啶醇等治疗,剂量宜小,对于典型躁狂发作的患者还可以严防诱发或加重意识障碍,禁用吗啡等麻醉剂;对脑外伤锂或丙戊酸钠;抑郁需要抗抑郁药物,效疗一般用2周。因此治疗要足程,痴呆状态的患者只有对症处理。选用稳定剂碳酸性痴呆和人格障碍者,可给促大脑营养代谢药;人格改变应加强教育和训练;有兴奋不安时可给予镇静剂或小剂量泰尔登、舒心利等精神药物治疗;颅脑损伤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早期配合高压氧治疗比单纯手术和药物治疗治愈率高、疗程短,而且无不良反应,它是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较为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4]。综上,要根据患者个体化对脑外伤有精神现状的患者进行治疗。无论选择药物,还是剂量上的掌握,不与治疗重性精神病有显作不同,要更对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进行重视。
2 护理
2.1 睡眠舒适护理
对大多伴有失眠、头痛、对光和声敏感的患者,应选择环境清洁 、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避免嘈杂的房间,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除了必要的病床、陪人凳子、床头柜外,尽量不要放其他物品,大体按照普通的内外科病房布置即可;睡前护理人员者入睡,必要时可由家属陪伴,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和人情味的人文环境。
2.2 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多与患者接触,讨论分析病情、治疗方法与效果、饮食、活动锻炼、用药注意事项,为使患者转移注意力,减轻头痛、头晕等不适,需合理安排患者生活,并有计划地组织患者学习。而对于一些狂躁型精神症状患者除不尽要保护性约束措施保证患者安全,为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还要满足一些基本需求,防止病情因狂躁引起肌肉收缩、血压升高而恶化;对抑郁型精神症状患者首先要掌握其心理状态,为取得患者的信任,以热情、耐心、接纳的态度和患者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做到从感情上关心、同情患者,和蔼可亲,切记责怪,积极帮助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和维护健康的最佳心理状态,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5]。
2.3 生活护理部分
颅脑外伤伴发精神障碍的患者由于外伤后遗残疾,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应由专人照料这类患者,尤其要加强生活护理,尽心护理,注意口腔及皮肤清洁的保持,协助患者按时合理进餐,保持床单元平整、整洁、干燥,每2 h进行1次翻身,为预防压疮发生,要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还要督促外伤性痴呆患者如厕、洗漱、饭前便后洗手,以保证饮食的质量和营养。给予易吞咽、无骨刺和消化的食物。
2.4 加强安全管理
躁动兴奋的患者加床挡,需要在床旁贴上安全警示标志,每15 min巡视病房并做好记录,并将三角形海绵翻身枕放置在患者受压部位,为防止擦伤、坠床和骨折等的发生,应对极度躁动患者手脚适当给予海绵吊带固定并定时放松。为避免患者不自主乱抓解开结节,结节应远离患者手,防止拔管、坠床。必要时对患者膝部和肩部用大单固定,并定时对局部血液循环进行观察;对幻觉、妄想支配而产生伤人伤物、自伤等行为的患者做好病房安全管理工作,将所有的危险物品进行清除,为患者提供安全环境,使不良刺激减少[6];要密切观察有严重精神障碍及自伤、伤人、逃跑的患者的情绪波动、精神状态,重点交班,加强巡视,对发现的先兆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除有监护人对有攻击行为的患者进行陪护外,还要注意禁止存放水果刀等危险物品;必要时给予药物进行抑制;对有可能造成患者伤害的物品要远离患者放置,如保温瓶等;对患者家属做好安全知识的宣教,为防止意外的发生,严禁剪刀、指甲剪、针线等危险物品放在患者床前[7]。
3 小结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十分普遍,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十分重要,其治愈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今后在社会上的生存质量。通过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使他们接受了治疗,减少压力源,缓解了患者心理压力,提高了患者的应对能力,保障了患者安全,患者精神症状得到改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胡泽卿,黄思庆,张钦远,等.道路交通伤患者的智力和记忆研究[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1,8(3):165-167.
[2] Deb S,Lyons I,Koutzoukis C,et al.Rate of psychiatric illness 1 year after traumaci brain injury[J].Am J Psychiatry,1999,156(3):374.
[3] 罗前颖,李凤英,罗美妮.颅脑外伤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4):692.
[4] 方云兰.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早期治疗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1(11):173-174.
[5] 张静,谢同英.浅论精神科护患心理沟通[J].中国民康医学,2007, 19(2):124.
[6] 刘丽贞,张丽,郑南岚,等. 颅脑外伤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5):202-203.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抗精神病治疗的有效性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科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09例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23例患者采用一般性综合支持治疗,试验组86例在一般性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抗精神病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精神障碍好转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精神障碍平均好转时间为(4.5±2.7)d,治疗1周后治愈2例,2周后治愈19例,死亡2例。试验组患者精神症平均好转时间为(2.3±1.2)d,治疗1周后治愈63例,2周后治愈21例,死亡2例。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无明显药物毒副作用产生,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并发肺部感染、心脑血管意外、胃肠功能紊乱等并发症概率减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应性精神障碍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较为常见,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重视及尽早使用精神类药物,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老年;髋部骨折;反应性精神障碍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与日俱增。老年患者由于各种脏器功能及自身调节能力下降,髋部骨折后合并反应性精神障碍概率不断提高,传统的一般性支持治疗常导致死亡率增加、康复延迟、并发症增多、护理困难、住院天数延长和医疗费用的增加等。随着对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的提高,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的抗精神病治疗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及患者所接受采用[1]。选取笔者所在科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109例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109例。纳入的患者均为无精神病史及家族史的老年患者(65岁及以上),其中男75例,女34例;年龄65~94岁,平均(77.0±9.9)岁;住院时间10~30d,平均(22.0±7.3)d;其中合并一种或多种疾病81例,包括高血压心脏病52例、糖尿病34例、慢性支气管炎10例、冠心病或陈旧性心梗10例、心律失常8例,其他内科疾病14例;受过教育91例,未受过教育18例。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23例,采用一般性综合支持治疗,试验组86例,在一般性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抗精神病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及临床表现所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后24h内完成第一次CAM评价及诊断,并同时采用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分,怀疑为反应性精神障碍者即刻行头颅CT或MRI,并请神经内、外科会诊,排除颅内急性器质性病变进行确诊。以后每日进行常规评价及诊断。纳入标准:(1)无精神病史及家族史,本次无颅脑损伤,近期无脑血管意外,无精神药物使用史者;(2)CAM量表具备第一、二项和/或第三、第四项;(3)MMSE评分小于23分,即认为有认识功能障碍。本组共纳入109例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时间长短不一,1~7d后开始出现轻重不等的精神障碍,最短为伤后6h,临床表现分为三种类型:过度兴奋型64例,临床上逐渐出现烦躁、谵妄,定向障碍(时间、地点、人物等),言语不连贯,答非所问,睡眠节律紊乱等,甚至出现攻击(分不清床边人群、恶语及殴打他人、拆除治疗装置等)。抑郁型28例,表现为情绪低落,反应淡漠,不与人交谈,盲目刻板。混合型17例,表现为兴奋与抑郁交替存在。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立即完善生命体征监测、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吸氧,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补充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注意患者的安全管理,避免伤及他人或自伤。由于患者年龄偏大,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老年人又常有孤独固执、情绪变化无常等特点,应多给予同情和加强心理护理,加强对其家属进行宣教,以取得家属对患者的支持和理解,特别是在患者与家属人际关系欠佳时。还要保证患者有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并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如止痛药物强痛定(东北制药集团生产;盐酸布桂嗪注射液;2ml∶100mg/支)、杜冷丁(湖北宜昌人福药业生产;盐酸哌替啶注射液;2ml∶100mg/支);预防脂肪栓塞用药,如地塞米松(河南遂成药业生产;1ml∶5mg/支)、低分子右旋糖苷(四川科伦药业生产,500ml∶30g/瓶)等。避免治疗过程中的操作加重疼痛,非需急诊手术治疗的推迟手术,需急诊手术者,尽可能采用臂丛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在完全止痛的基础上,静脉辅以镇静类药物,避免使用全麻,以防全麻药物对脑作用诱发或加重精神障碍。
1.3.2试验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精神类药物。在精神障碍急性发作期,对焦虑与癔症者,先予以肌注安定(湖北华中药业生产,规格:10mg/支)10~20mg;肌注难立即起效者,予以静推安定10mg,或采用冬眠疗法。急性期处理过后,夜里难以入眠者,口服安定无效时,予以其他抗精神病类镇静药物,如氯丙嗪(上海禾丰制药生产;1ml∶25mg/支)、氟哌啶醇(湖南洞庭药业生产;1ml∶5mg/支)等。抑郁症患者给予奥氮平(江苏连云港豪药业生产,5mg/片)治疗及加强心理治疗。
1.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精神症状疗效评价标准,治愈:精神症状消失;好转:精神症状基本消失,偶有错觉及幻觉、思维不连贯、多眠或失眠;无效:精神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或患者死于并发症。观察所有患者入院后在原有基础疾病上有无新的并发症发生,如肺部感染、心脑血管意外、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等。试验组需观察有无叠加药物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等精神类药物所致毒副作用。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老年髋部骨折后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发病特征及预后特点本组109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前确诊认知障碍32例,术后1周内出现认知障碍77例。其中住院期间死亡4例,对照组及试验组各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2)。其余患者均于3~10d精神症状出现好转,1~3周后全部治愈。出院后经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精神状态维持良好无复发迹象,无精神症状残留,表明患者精神障碍为一过性。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治疗1周后治愈2例,2周后治愈19例,死亡2例。试验组治疗1周后治愈63例,2周后治愈21例,死亡2例。试验组无明显药物毒副作用产生,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精神症状好转时间明显提前,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减少,出院后3月MMSE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老年髋部骨折所致反应性精神障碍常表现为一种可逆的急性精神紊乱,包括意识、认识、记忆、定向、精神运动行为及睡眠等方面紊乱,多随躯体状况的好转而恢复正常[1-2]。反应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有时变化很快,甚至会在1h内迅速恶化,常导致其他并发症增多、护理困难、死亡率增加、康复延迟、住院天数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等[3]。目前不论是精神医学还是创伤医学都对老年反应性精神障碍这一边缘现象缺乏统一的认识与治疗,治疗存在明显缺陷,亟需重视与改进[4-6]。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及家属因受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对精神性疾病讳莫如深,可能会否认反应性精神障碍的诊断及拒绝使用精神病药物治疗。本研究中,对照组的部分患者及家属即存在此种现象。由于老年髋部骨折所致反应性精神障碍多随躯体状况的好转而恢复正常,导致医师对反应性精神障碍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足,以及精神药物容易造成老年患者药物依从性差,可能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可能叠加药物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过度镇静等一系列问题),以至于部分医师在反应性精神障碍治疗上倾向仅予一般性综合支持治疗而避免使用精神类药物[7]。在本研究中,虽然试验组中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他身体疾病,但均未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抗精神病治疗后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明显减少,且治疗费用也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建议对于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应尽早使用精神类药物,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反应性精神障碍确切病因现在仍不清楚,大多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潜在原因和危险因素包括躯体创伤所致精神创伤,因此在临床工作应尽量消除或避免人为产生的诱发因素。如在本组治疗上,局部麻醉时使用小剂量利多卡因(<3ml)即可诱发反应性精神障碍,以及使用复合氨基酸进行支持治疗时亦易诱发精神障碍,而此类因素尚需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证实,并需多学科协作避免诱发因素的产生[8]。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后影响患者负重及行走功能,在诱发反应性精神障碍方面有其特殊性。髋部骨折后要求特殊,需要暂时固定,如皮牵引、肢体活动受限、术后伤口局部软组织紧张及痉挛致疼痛并伴随焦虑,长期卧床、生活依赖,患者遭受畸形和丧失功能的威胁,心理应激强烈,以致个体不能承受和难以应付[9]。且老年患者常合并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通气障碍易引起低氧血症;糖尿病导致代谢紊乱。研究显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骨折后认知障碍发病率增高[10-11]。
关键词 老年 骨折 精神障碍 观察 方法技巧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016
精神障碍是精神活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意识)异常的一组疾病[1]。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出现精神障碍,越来越引起临床护理的重视。由于精神障碍早期症状不明显及临床症状的多样性,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也常会因治疗不及时而带来严重并发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行为的同时,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在早期及时发现患者精神障碍异常表现,会为患者争取到及时治疗的时间,也可预防和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96例,年龄60~89岁,男52例,女44例。均无精神障碍史和精神病家族史。出现精神障碍症状患者15例,男6例,女9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ND-3)[2]。
临床表现:本组15例在骨折后1~7天内发生精神障碍。2例为骨折后1天出现症状,骨折后3~7天出现症状者13例。患者表现出认知、情感、行为和意识障碍。如睡眠颠倒、思维混乱、记忆力减退、躁动、谵妄、不自主运动增多等。
治疗和结果:15例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别给予吸氧、适当镇静减少镇静药物的应用,同时配合病因治疗及综合护理。15例全部康复出院。经随访无1例复发。
观察方法与技巧
认知障碍:认知障碍是指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患者表现为不能正确叙述所在的地点,不能辨认亲属,对近期事件记忆减退,健忘等。患者有时会自述看到去世的亲人。在护理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认知障碍:①通过让患者回答自己现在所处的地点和时间来辨别。②通过重复性的请患者辨认亲属、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来辨别。③通过让患者在餐后1~2小时,复述进餐的具体内容来辨别。④通过请患者讲述些近期自身或家人的事件,与家属核对后来辨别。
情感障碍:情感障碍表现为恐惧、焦虑、情感易激惹、情感淡漠。患者往往不配合治疗与护理,对他人不信任,打骂家属或工作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可以采取观察的方法有:①通过家属了解患者入院前的性格特征,与住院后进行比较来辨别。②通过观察患者与家人交谈时的语气、态度及患者与同病室人员关系的融洽程度来辨别。③通过询问一些与患者相关的生活问题来辨别。例如睡眠情况、修养环境、饭菜的味道等简单的问题,当患者拒绝回答或多次不予理睬时应提高警惕。④通过观察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合作程度来辨别。出现情感障碍的患者,无论医务人员或家属为其进行翻身、输液、采血、整理单位患者大多表现为不予理睬或拒绝甚至打骂家属和医务人员。
行为异常:患者常出现躁动及手的不自主运动增多,但是其表现往往被患者的一些行为所掩饰。观察时应注意:①患者各种管道脱出次数明显多于其他患者。如静脉输液针反复渗漏,即使更换留置针也不能避免。②患者双手出现不自主的细小动作。有时出现反复的为自己盖被子、反复触摸伤口敷料、引流装置等。有时患者双手被遮盖易忽视对双手动作的观察。所以在护理中要经常仔细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如有异常经警惕患者出现病情变化。
意识障碍: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的时间通常晚于行为异常。表现为睡眠颠倒,嗜睡。在观察中应注意:①通过观察患者日间睡眠时对外界的反应来辨别其意识状态。当患者入睡时,周围的事件并不能引起患者的注意。②掌握患者应用镇痛药的时间、药物名称,了解药物对患者睡眠的影响。避免出现错误的判断。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患者由正常睡眠到出现嗜睡的过程往往很短暂,有时这个过程可能只经过一个小时,因而当患者日间安静入睡时,可以采取在更换液体或为同房间患者做治疗或护理后察看患者的睡眠情况。应经常唤醒患者,避免患者呈长时间的睡眠状态。④通过了解患者夜间睡眠的形态及质量,分析患者日间出现困倦或睡眠的原因。以免影响患者正常休息。
其他:①与患者的交流。无论何种观察方法都离不开与患者的沟通。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时刻保持与患者交谈的习惯。患者的许多病情变化都可以通过交谈而反应出来。在与患者交谈时可以采取与老年患者手相握的方法,可以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同时还可以使护理人员采集的信息更加准确。②掌握患者血红蛋白含量、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和电解质的值。化验结果的异常往往是精神症状的前提。因而应引起注意。
关键词:利培酮;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疗效;安全性
脑梗死性精神障碍指的是因为患者的脑血管出现一系列病变,从而导致患者机体血流供应异常而出现精神障碍。细小动脉痉挛以及硬化会引发脑供血无法达到正常标准,甚至出现缺血,引发患者产生一过性或持续性的神经精神障碍[1]。患者脑血管以及器质出现异常,通常会导致患者短时期以及长久的精神障碍交替出现,在临床上表现得更加复杂和多样[2]。此外,研究还证实,患者心理敏感度、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原因也会增加精神障碍的发生概率。由于本病发展缓慢,且经常会出现突发脑梗死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现象,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便显得尤为重要。我院自2010年3月~2011年6月使用利培酮治疗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1年6月进入我院进行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治疗的患者68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32例,年龄分布在41~19岁之间,平均年龄56±3.1岁,其中伴发神经症的患者数目是18例,伴发抑郁症的患者数目为24 例,伴发其它精神障碍的患者数目为26 例。依照入院顺序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偶数组34例)与对照组(奇数组3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全负荷脑卒中诊断标准以及CCMD-3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在10d之内将利培酮的剂量加至5mg/d,对照组患者丙戊酸钠剂量加至0.9mg/d,治疗7周,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第1、3、5、7周分别使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患者的不良反应利用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测评。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第3、5、7周分别对患者进行一次血、尿常规,血生化以及心电图检查。
1.3 评价标准
为科学的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本次评价以BPRS减分率作为评价标准,减分率小于50%作为无效,相反的情况视为有效[3]。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全部SPSS13.0软件进行t检验,以p
2 结果
2.1 量表评分
通过表一观察可以发现,试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每次检测的BPRS得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试验组的减分率要明显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明显(p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结束时TESS试验组的评分为(2.3±1.2)分,对照组为(2.3±1.4)分,两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不良反应都表现为无法长时间静坐、恶
心、便秘、入睡困难,两组差异不大。
3 讨论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腔隙性脑梗死时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4]。患者临床表现为情绪烦躁、容易激动、控制情感能力下降,甚至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幻听以及妄想的症状,对于患者本人以及患者家属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与困扰,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利培酮属于苯并异恶唑衍生物,是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拥有强有力的D2拮抗剂,在改善患者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上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使用利培酮治疗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不仅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在安全性上,拥有较好的保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资料:
[1] 张静.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的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08):345-346.
[2] 张静.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的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0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