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书愤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通分。②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③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求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8和99和27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
======
3、比较下列各组分数的大小。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出示例3,比较和的大小。
提问:这两个分数能直接比较大小吗?上面3道题都能很快看出两个分数的大小,为什么和不容易直接比较大小呢?
(2)让全体学生自学课本第114页例3,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和不容易直接比较大小?
②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③能用24、36、45等数来作它们的公分母吗?
④课本上为什么选用12作公分母?
(3)全体学生围绕以上思考题进行讨论。
(4)通过直观图引导学生比较和的大小。
①是怎样变成的?板书:==
又是怎样等于?板书:==
②谁会用“因为……所以……”来说明?
板书:因为<,所以<
(5)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通分的意义。教师板书课题——通分。
2.学习通分的方法。
(1)出示例2并对照通分的意义说明题目要求。
(2)第(1)题把和通分,应当选用什么数作公分母?
板书:用3和7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怎样化成二十一分之几?又怎样化成二十一分之几?
(3)第(2)题把和通分该怎么做?
全体学生试算,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4)如果把的分母“6”改成“8”,又该怎样通分?
(5)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
提问:通分的关键是什么?(准确、快速地求出公分母)
3.学生阅读课本第115~116页。
三、课堂实践
1、练十五第1题。
2、练十五第3题。
3、趣味练习:用1作分子,自己的学号作分母,同桌的两个通分。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通分?
2、通分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十五第1、2、4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对实际活动的讲解和分析处理,确保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并了解分米和毫米,从而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也要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估测能力,并且能提升整体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为生活学习提供便利。
二、案例描述
(一)设置教学目标
1.本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并认知长度单位,分块学习分米和毫米的相关知识,并且在原有学习基础上提高分米和毫米的长度预判能力。
2.借助实际测量,保证学生能利用有效的长度单位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描述,教师要建立思维导图,确保学生能有效的理解1m等于10dm、1dm等于10cm以及1cm等于10mm,并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效使用。
3.教师要建构有效的小组学习机制和交流互动,集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也要提升学生勤于动手和善于分析的能力,真正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魅力,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明确教学难点
有效认知并建构1dm、1mm等长度单位结构,能有效使用度量单位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集中描述。
(三)教学具体流程
1.课前导入
师: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量黑板的长度,用哪个长度单位?
生:厘米、米。
师:老师这里有米尺可以借给你量,不过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参与量,可是我又没有那么多米尺,所以我帮大家准备了简易米尺。这根米尺正好一米。你能用它量出黑板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配合着量)
2.课堂教学
(1)认识厘米,设置小组挑战。
师:你能用这根米尺量吸管的长度吗?
小组探究量法:(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量)
教师引导学生对讨论内容进行集中分析,得出吸管的长度是10厘米
(板书内容:为10厘米=1分米)
随之引出问题:分米和米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内容:1米=10分米)
教师要带领学生用直尺验证吸管的长度,
师:大家拿出直尺量吸管的长度,看看是不是10厘米?在米尺上找出一分米,数数看一米里有几个一分米?
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
师:你能用手比划出1分米大约有多长吗?
开展小组讨论,并借助学生的回答实现课堂问题的有效解答。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分米”的认识。
师:我们认识了1dm,也就了解了1分米的实际程度,现在,老师要求小朋友们在纸上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能做到吗?
(学生独立画线段,教师边检查边给予专业指导。)
师:有哪个小朋友想更大家分享如何利用直尺画出1分米的线段?
生:(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我是从0刻度开始画了一条10cm的线段。老师说过,10厘米等于1分米,那么这条线段就是1dm的线段。
设疑:小朋友画得太好了!可是老师尺子的0刻度磨损了,我怎么画1dm线段(出示一把零刻度磨损的尺子。)
生:可以从刻度7画到刻度17,10厘米等于1分米。
总结:不论从哪个刻度开始画,只要画一条10厘米的线段,就是1分米。
看来大家对1分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就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分米吧。
(师生一块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你能在咱们身边找到1分米吗?(学生说的过程中引导:如果不是正好1分米长的物体可以用“大约”来表示。)
(2)认识毫米,设置小组挑战
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对毫米的概念进行初步认知
师:目前,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3个长度单位,分别是厘米、分米和米,那么,老师想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量一下笔记本。
(学生动手量,发现问题。)
生:我们数学书厚度还没到1cm!
师:对呀,正是基于此,让我们今天再继续学习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度量单位,塔就是毫米,我们通常使用mm来表示。(板书:毫米)那么,老师不仅想问了,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就请同学们给老师答案吧(投影展示一把直尺)介绍: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所代表的数学度量意义就是1mm。希望同学们能体会一下1毫米的长度。
教师借助班级内一些较为常见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10毫米,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或者厚是接近1mm的。
师:老师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一枚五角硬币和一张公交卡,请6个人成为1个小组,同学们要测量这些物体的实际厚度。
(学生6个人一小组进行合作测量。)
师:你们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生:很短很短。
生:要比厘米小好多。
师:是的,它们的厚度都很接近1毫米。请小朋友们捏一捏,感受一下1毫米。
(停留半分让孩子感受。)
师:拿出一张白纸捏一捏,这张纸的厚有1毫米吗?那么请小朋友们估算一下,估算一下多少张纸的厚度加起来是1mm。并且利用直尺进行集中测量,你估算得是不是符合实际?(课件呈现1毫米1毫米数的过程,数到10毫米暂停。)
引导:我们可以说1厘米等于……?
生:1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引导:再接着往下数1小格呢?再数1格呢?(课件呈现:接着数到15毫米。)
现在同学们能告诉老师数学书的厚度了吗?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还能用毫米作单位对什么进行测定
(分6人小组自由讨论。)
(3)小组学习汇报
师:首先请选择第一个小组的同学进行小组学习演示,并通过题目进行检验,第一组来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到现在,豆荚老师有个问题要考考大家了。(课件呈现豆荚老师的问题:你能说出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目测指导大概是多少,然后用尺子测量,和预测的很相近。
师:接着选择第二个小组的同学进行小组学习演示,并通过题目进行检验,第一组来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小朋友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支粉笔,根据橡皮的厚度和粉笔的长度利用合适度量单位,然后进行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橡皮厚度是1.5厘米,铅笔长度是14厘米
生:橡皮长度3厘米。铅笔长度是12厘米
三、教学反思
七大体制缺陷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认为,收入分配体系不健全、不合理,是造成收入分配问题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现为:
宏观分配政策不健全。统筹研究并部署全国收入分配改革及其相关配套改革的方案尚未出台,也未在政策上明确如何合理安排国家、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如何合理处理资本、劳动要素的分配关系。
财政税收体制不健全。在初次分配中,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具有垄断性的国有企业未建立健全利润上缴、资源占用税等制度。
工资分配制度不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尚不普遍,效力和作用有限。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制度尚未健全,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监管制度也不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中级别对职务过度依赖,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尚未实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中的绩效工资未全面实施,对制度外收入调控不力。
社会保障制度和其他要素分配等制度不健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制度与企业退休金制度不衔接、不平衡,两方面人员退休待遇落差很大。
银行监管制度尚未健全。现金支付行为很普遍,容易造成分配漏洞。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使绩效薪酬的发放缺乏依据。
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缺乏高层次的工资分配法律法规,现有法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足,对收入分配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摘自《人民网》 文/李叶)
四个差距扩大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陷入困境,不伤筋动骨,很难走出来。从目前看,有三个种矛盾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这就是官民冲突、劳资冲突和贫富冲突。这三大冲突都与现行分配制度有关。过去30年,四个差距都扩大了,即城乡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和地区差距。
从收入差距来看,1978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是12.22,到2008年直接被放大到13.33,这几年虽然有所改善,但目前仍然是13.23。
从行业差距来看,全国行业差距已到14.7,按个别高收入企业来看就更高,2010年全国平均收入最高的是中石油,平均年收入38万。
从地区差距来看,这种差距也被急剧放大了,这与我们率先开放东南沿海、实行梯度推进战略有关。尽管实行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但被拉大的地区差距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有一定难度。
从贫富差距来看,有人说,目前中国基尼系数达0.48,有人认为早已超0.5。改革开放造就了大批亿万富翁,财富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资方和垄断行业集中。少数人掌握巨额财富与普通民众的收入形成很大反差。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既得利益集团阻挠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有关方面也确实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但总体收效甚微。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怕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既得利益集团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以利用权力或垄断获取巨额利益,并形成边界清晰、相对稳定的一种群体聚集效应。其主要特征有四:
一是有足够的权力资源。既得利益集团常常是和公权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有比较大的权力影响力。
二是有足够的垄断能力。有的既得利益集团虽然本身不直接掌握很大的行政权,但背靠权力资源,对市场或社会有很大的垄断能力。
三是有影响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渗透力甚至决断力。有些利益集团由于在某一领域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会产生很强影响力和渗透力,使一些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或结果有利于自身利益。
四是通过利益关联,逐步形成群体边界,获取集团利益。多数既得利益集团在经过长期经营逐步形成后,就会呼风唤雨,不断攫取利益。
既得利益集团常常表现出四种现象:一是权力、资本、资源的三者叠加。二是对国民经济某些重要领域形成事实垄断。三是直接影响甚至左右公共政策。四是既得利益集团与普通大众形成心理、利益和情绪对立。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文/汪玉凯)
弱势群体更弱
目前的分配改革已成为零和博弈,调低、扩中、限高必然伤害到一些既得利益群体。他们对分配改革的反对,会让改革产生预料之外的结果。
所谓对垄断利益集团进行的所谓渐进式改革措施,在按权利弹性分摊成本和利益的原理下,通过上有措施,下有对策的方式,反而会首先侵蚀基层职工利益。如当国企进行裁员减薪,首当其冲的不是办公室闲职,而是生产工人,即使收入不会降低,劳动强度也很可能提高。目的在于改善他们的改革,却再次伤害他们。这是任何利益集团改革的必经路径:当一个利益集团利益被压制,这个群体中的弱势部分会最先受损。
通过规章让既得利益群体不做对策性抵抗,自觉执行改革方案,是幼稚的。对造成分配不公的特权,只有用另一个权利去打破,重新设定、调整经济活动中各个单元权利,才能通盘改变要素报酬,提高劳动者收入。不设定基本的权利,以微观调整为措施的分配改革,成功性不太大。W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本课堂;教育本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296-0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第五章《一次函数》部分的第二节课时,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从点燃的蚊香这一事例出发,引出直接由题意提炼一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建立一次函数的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同时以弹簧计这一具体情境下的函数关系式的确立应该还有一般函数关系式的解决办法。学习了一次函数之后,学生对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再讨论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有关问题,就有基础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一次函数的关系式。
2、进一步由一次函数关系式中的一变量求出相应的另一个变量值。
3、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字问题,向学生渗透建立一次函数的数学思想,也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根据具体情境所给的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①直接由题意提炼一次函数关系式
②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关系式
难点是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关系式
四、教学法和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八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一次函数的一般式概念,初步地能根据题意列出一次函数关系式.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关系式的确立应该还有一般函数关系式的解决办法。
2、由于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去发现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注重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本节课,在教法上仍采用指导-自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五、教学程序设计:
1、情境铺垫,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1:一桶纯净水(满)18.5升,一直只放一个笼头时每分钟放出0.5升
(1)写出只放一个笼头时的纯净水桶内剩余水量y升与放水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放水10分钟后纯净水桶内剩余水为多少升?
(3)该桶纯净水可以放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以学生实际生活导入新课,通过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例题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即将开始的新的认知活动之中,课堂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同时增强了学生环保的意识。〗
2、教师设疑,引导探知
例题精讲1:一盘蚊香长105cm,点然时每小时缩短10cm.
(1)写出蚊香点然后的长度y(cm)与点然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该盘蚊香可以使用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在结合一些具体情境我们可以能找出相应的一次函数关系式,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根据所给条件写出一次函数的关系式,并且由一次函数关系式中的一变量求出相应的另一个变量值,这将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及时练习:固城中学初二(1)班小明在学期前办食堂就餐卡时一次存入360,每天只能一次刷卡扣费3元。
(1)写出卡内剩余金额y(元)与刷卡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小明最多可刷卡多少次?
〖设计意图:通过此练习重点学习根据所给条件写出一次函数的关系式,并且由一次函数关系式中的一变量求出相应的另一个变量值,这将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生活的勤俭节约的意识。〗
问题情境2:y是x的正比例函数,当x=2时,y=6,求y与x的关系式。
设计意图:确定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式第一步做什么?确定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式需要几个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关系式呢?教师设疑:问题2让学生自主探求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式求法,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习体会, 教给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去发现问题的方法,类比出一次函数关系式的一般式的求法,以此题突破教学难点。
3、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例题精讲2: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cm)是所挂物体的质量x(g)的一次函数、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10g时,弹簧长11cm;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0g时,弹簧长15cm。
(一)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
(二)求出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0g时的弹簧的长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着重学习例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做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关系式的步骤。巡视完后认真板书,同时设计一个练习及时巩固,这样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能力拓展:如图,两摞相同规格的饭碗整齐地叠放在桌面上,请根据图中给的数据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①求整齐摆放在桌面上饭碗的高度
y(cm)与饭碗数x(个)之间的一次函数解析式;
②把这两摞饭碗整齐地摆成一摞时,这摞饭碗
的高度是多少?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并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兼顾优等生,更好地全面评价学生,特设计了能力拓展题,让教学尽可能使学生各有收获。
(三)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根据所给条件写出一次函数的关系式的类型有哪几种?
2、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步骤: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及时梳理,使学生对前后的知识有所串联,并内化为自身的数学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P149练习2,习题5、6
设计意图:为学生布置了分层次性的课后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反思:
创设问题情境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前提,它能起到思维的定向、激发动机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应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通过这节数学课的教学尝试,我从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上创设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营造了一种探究的气氛,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同时在课堂中真正达到了两个转变:
1、教的转变:本节课从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纯净水的剩余量、蚊香点然后的剩余量)入手,让学生在探索一般规律的过程中,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又通过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例题,进一步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让学生体会到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除了纯净水的剩余量、蚊香点然后的剩余量外,另外可充分挖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加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促进学生新的认识结构的建立和数学应用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通过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能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考问题的状态中,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创设情境,案例引入(5分钟)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数值计算》,通过公式法或函数法可以计算出一行或一列数的总和、平均数、最大值、最小值等数值。我们计算这些数值的目的往往不只是计算数值,更重要的是想寻找一些规律或蕴含在这些数值中的信息为工作和生活服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简单的数据分析方法,其中主要包括排序、筛选、分类汇总三种技术。下面有三个案例,每个案例都含有三个问题,大家看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案例1:为了庆祝“元旦”,学校举办了一场庆“元旦”演讲比赛,刘燕等同学承担了这次比赛的分数统计工作。他们将评委的打分录入后,先按照评委会的要求,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得出每位选手的最后得分(如表1),你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按得分高低计算出每位选手的总名次、级部名次和优胜级部吗?
案例2:表2是咱们班所有同学的身高和体重统计表,你想不想知道你的身高或体重在我们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次,在相同性别的同学中又处于什么位次呢?咱们班男生、女生的平均身高或体重又是多少呢?
案例3:表3是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班级卫生检查结果记录表,你能通过自主探究,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计算出每个班级的总名次、每个班在本级部中的名次以及优胜级部吗?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精讲,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理解有关专业术语的概念;以学生熟悉的三个真实案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理清思路(2分钟)
师:我们以案例1为例来分析一下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思路。问题1是计算各选手名次的问题,实际上是按照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然后依次填入名次即可。问题2是计算各选手的级部名次,实际上就是分别对每个级部的选手进行排名,然后填入名次;还有一种方法是按照得分由高到低排好序后,通过筛选操作,只显示所选级部的选手信息,再把筛选出来的选手按照得分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好,只要依次填入名次就是级部名次了。其他选手的级部名次也按照上述方法操作就可以了。问题3是确定优胜级部的问题,是计算每个级部所有选手得分的平均分并进行比较,平均分最高的级部是优胜级部。这里用到Excel中的分类汇总的功能。现在知道这三个问题如何解决了吗?
生:知道了。
师:现在,我们根据工作需要先界定一下三个重要技术概念。排序就是在不改变数据值的情况下,重新组织数据排列顺序的一种手段。排序后,再观察记录之间的位次关系,便于事物的比较和对比,就像想知道某个同学的身高在我们班中处于什么位置,只要同学们按照由高到矮的顺序排队就非常清楚了。筛选是只显示我们感兴趣的数据,将不感兴趣的数据暂时隐藏起来。例如,我们想知道某个女同学在全班所有女生中的身高情况,就只需要让女同学排排队就可以了。分类汇总就是先将数据分类,再按类进行求和、求平均、计数等汇总统计。分类实际上就是将某一属性相同的数据放在一起,只要按这一属性进行正序或倒序排序就可以了。例如,刚才讲的例子,让所有的男同学排在一起,所有的女同学排在一起,这实际上就是先按性别分类,然后再进行汇总统计。
在学生开始学习前,教师提示自主探究有三条途径一个帮助。三条途径:一是阅读课本《数据分析》部分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二是按照教师提供的学案进行自主探究,三是观看计算机桌面上“数据分析”文件夹中的排序.exe、筛选.exe、分类汇总.exe三个微课程进行自主探究。一个帮助就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还可以向教师求助。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思路,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操作,降低学习难度,明确评价标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自主探究,深度思考(13分钟)
学生开始进行自主探究。
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保障。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解决疑难问题还是个别辅导,教师都不能直接操作,只能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示,让他们自己解决认知冲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主探究的效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根据自主探究情况及时调整上课方案,以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
在自主探究8分钟后,有学生陆续完成了3个问题,13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了3个问题,其余没有完成的学生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这时小组交流就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了。
设计意图:将大段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究,解决认知冲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积极引导和点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合作学习,解决疑难(5分钟)
师:大部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了3个问题,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操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学生通过交流操作方法,开拓操作思路,触发灵感,同时培养了合作分享、交流沟通的能力。
小组展示,教师点拨(15分钟)
师:所有小组都完成了交流,下面我们进行成果展示,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展示,要边操作边解说,小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要认真听、认真看,展示完后要进行评价。下面由一组的A同学来展示。
生A:我们小组探究的是案例1确定每位选手的总名次问题……
生A非常顺利地展示了两种排序方法,并用拖动填充柄的方法将总名次依次填入,操作非常熟练。
师:生A在K3、K4单元格中分别填入“1”和“2”,然后同时选中K3、K4单元格,向下拖动K4单元格的填充柄,实现名次的自动填充。一组还有没有其他同学做补充?
生B:有。
师:请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B先在K3单元格中输入“'(半角)1”然后向下拖动K3单元格的填充柄,实现名次的自动填充。
师:很好,生B非常具有探索求新的精神,探索出了一种不同的方法。为了表示鼓励,给他们组加11分。老师也用过这种方法,但出现了一个问题,大家能不能帮我解决一下?
教师演示:在K3单元格中输入“’(全角)1”,然后拖动K3单元格的填充柄进行填充。结果虽然也是产生了一个序列,但每个数前都有一个“’(全角)”,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啊?
有同学说老师输入了全角的“’”,应该输入半角的“'”。
师:对了,这个撇号应该是半角的,如果输入成全角就会出现刚才的问题。请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填充方法?
学生都沉默,表示没有探索到其他方法。
师:在K3、K4单元格中分别填入“1”和“2”,然后同时选中K3、K4单元格,接着双击K4单元格的填充柄,完成名次填充。下面请第二组的C同学来展示第二个问题的操作方法。
生C是用排序的方法完成的,“主要关键字”选择了“年级”,“次要关键字”选择了“最后得分”,并选择了降序排列,然后单击确定,完成排序;接着,他用教师刚才讲的填充序列的方法,非常迅速地填入了各选手的级部名次。二组的D同学通过自动填充没有成功,最后用手工填充的方式补充完整了。
师:二组的两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了两种方法,说明他们认真地进行了探究,二组得10分。当表格中的记录较多且我们只对其中一部分数据感兴趣时,可以使用数据筛选功能,通过设定条件,将不感兴趣(不满足条件)的记录暂时隐藏起来,排除干扰,显示感兴趣(满足条件)的记录。数据筛选有助于我们发现某一范围内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下面请第三组的E同学进行展示。
生E一开始,没有按“年级”列排好序就直接进行了分类汇总操作,结果没有得到正确结果。后来,在同组同学的提示下,得出了正确结果。
师:分类汇总,顾名思义,就是先将数据分类(排序),然后按类进行求和、求平均、计数等操作。它可以帮助我们对不同类别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判断优劣。大家一定要牢记,分类汇总,一定要先分类,再汇总。第三组得8分。案例1的问题分别由一组、二组、三组的同学展示完了,案例2和案例3的问题跟案例1的问题是相似的,使用的操作方法也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案例1的问题能不能解决?
生:能。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指定学生展示,是防止小组总是推荐同一学生展示,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操作不规范时,教师要进行示范操作。学生的专业术语运用不正确时,教师一定要纠正。教师结合学生的展示操作把自己的软件使用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学生,向其推荐便捷高效的操作方法,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
查漏补缺,巩固提高(3分钟)
师:没有完成的同学,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演示,把问题解决了。完成的同学,用你没用过的方法,再操作一次。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方法的同学,再做其他没有做的案例。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各自完成不同的任务。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操作解决问题,能够起到规范学生操作、巩固所学技能的作用。要求学生用新方法重新做一次,能使学生掌握新的操作技能。
盘点收获,拓展延伸(2分钟)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下面请一位同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第三组的得分最少,咱们把这次机会让给三组吧,请三组的F同学来总结。
生F:我这节课学会了Excel电子表格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三种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还学会了使用填充柄自动填充序列的三种方法。
师:生F把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得很好。给三组再加2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各小组的得分情况:一组11分,二组10分,三组10分。从得分情况来看,这节课各小组势均力敌,虽然分数差别很小,但是一组还是比其他小组多了1分,因此本节课的优胜小组是一组,大家鼓掌向一组表示祝贺。(学生鼓掌)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回家后和妈妈一起将每个月的家庭开支输入电子表格,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分析一下,看看你家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了,合不合理,并提出修正意见。最后,请大家填写“数据分析自我评价表”,自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