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团队人文建设

团队人文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团队人文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团队人文建设

团队人文建设范文第1篇

一、一二七团人才结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受限于思想认识、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七师一二七团人才匮乏问题突显,逐渐成为制约该团经济跨越式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推进团场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是第一要素,而培养高素质的优秀青年人才也成为新型团场建设的重中之重。

1.一二七团青年人才的主要来源和结构特点。

自2008年该团恢复建制以来,该团加大了对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近两年来,通过七师人事局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统一招聘政策、大学生连官制度、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农业专业人才特殊引进政策等各类人才招聘政策的引进,吸引了一些高学历高素质青年人才来团工作。

就现阶段团场的人才结构来看,一二七团青年人才的来源和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通过大学生连官政策对青年人才的引进;第二,通过西部计划志愿者项目的人才引进;第三,通过师人事局整体招聘分配来的大学生。这些分配来的大学生现已成为该团的业务骨干,并被团党委选拔成为副科级干部重点培养。虽然近些年一二七团青年人才引进比以往在数量上增加了很多,但对于该团现有人员结构现状而言,高素质的优秀青年人才仍是非常缺乏的。

2.一二七团高素质青年人才短缺的具体表现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统计,一二七团基层现有职工数为2566人,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为88人,只占职工数的3.4%。在基层连队职工干部为96人,35岁以下青年干部为5人,占总人5%数的。团机关工作人员为162人,35岁以下青年人才为27人,占所有人的16%。这些数据都显示出,该团的青年总数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是失衡的,这势必导致该团职工干部队伍出现年龄结构上的断层,从而造成我团人才结构的整体失衡,进而将影响到我团整体政治、经济的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在调研工作中我们发现,影响一二七团人力资源发展和导致整体人员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绝对数量上看,青年职工占总职工的比重偏低,人员年龄结构的整体失衡必将影响到我团人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随着一批即将退休的老同志离开工作岗位,将出现大量的工作岗位断层甚至是后继无人的现象。另一方面从相对质量而言,近些年引进的青年人才无论从专业对口还是人职匹配的角度都没有达到最佳的状态,在人才的后续培养中,要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和人职匹配,将合适的人才放在适合的岗位中加强锻炼和培养,力争在实践中培养锻造出适合团场实际需要的高素质优秀青年人才。

二、一二七团优质青年人才短缺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一二七团在整体的人才建设方面,还存在青年人才总量偏少、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团场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增长速度减缓等情况。可以说,一二七团实际的人才状况在质和量上都与团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对青年人才的需求有很大差距。本课题组认为,导致我团青年人才短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观念淡薄、思想观念滞后

(1)团场的职工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人才观念意识淡薄。职工们教育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通过外出上大学后尽量能在外找份好工作,不希望子女回团建设家乡。

(2)思想观念滞后,用人环境欠佳。在人才使用上不够大胆,存在重引进、轻培养使用,部分人才闲置和浪费现象。

(3)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在很多人眼里“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实际上还只是停留在口号上。

2.基层单位用人机制不灵活、不健全。

(1)团场现有的用人机制不完善,缺乏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2)人员结构老龄化导致人才结构失衡。

(3)政策环境欠优,缺乏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空间。

3.团场整体经济发展还较落后,缺乏吸引高素质青年人才的物质保障。

三、一二七团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针对一二七团缺乏优质青年人才的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创造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的良好环境。

(1)积极主动、广开言路,用好的政策引进优质青年人才。一是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吸引和招纳优质人才。二是要靠政策引才。通过制定和调整引进青年人才的优惠政策,真正使优秀的年轻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三是要用项目引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引进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四是要因地制宜,通过政策引导,改变团场职工的思想观念,招聘适合我团团情、愿意回乡扎根家乡建设的我团职工优秀子女。

(2)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作为重点工程。一是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二是要给予适合青年人才的工作岗位。三是要解除青年人在生活上的顾虑,团场单位要想留住人才不仅要靠事业,还需要靠真情。

团队人文建设范文第2篇

【摘 要】面对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为保证教育质量,高职思政教育应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实践教学条件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其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起关键性作用。文章阐述教学团队的内涵、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和路径。

【关键词】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

对于教学团队,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界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二、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在国外,专业教学团队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强调教师专业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教学团队建设上有着近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探讨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好学校思政教师的专业教学平台、教师团队和课程团队,提升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实现对系统内教师资源的整合,更好地推动专业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有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硬,也要有业务功底的深厚,同时要在教学效果上真正实现让学生入脑、入心,就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改革。要实现这一效果,不能仅举个人之力,必须建设团队合作机制,形成高绩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三、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

(一)举办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提升教师团队意识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高职院校中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会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体现出来。近年来高职学校的连续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造成了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素养缺失。开展积极有效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宣传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许多高校也通过让思政课教师为大学生举办哲学社会科学类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加强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坚定政治信念。然而,如何选题,如何保障讲座的质量,如何组织完成这项工作,大都落在“思政”部。要使这项工作真正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就必须借助骨干力量,依靠思政教师集体的智慧,才能达到最优效果。实践证明,思政部举办高质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专题讲座,必须建立团队工作机制,依靠团队的智慧才能到达最佳效果。同时,以承担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为契机,可以建立起有效的团队建设机制,从而也能教师的团队工作意识。

(二)打造精品课程,提升团队实力

建立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工作目标。尤其是教育部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一课”评比活动根据高职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加快建成一批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需要的多种媒体资源。在资源建设中,要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优势,在已建的各种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建设精品资源”,“建出水平,建出特色,建出效益”的要求,每年选择1~2门课程,进行教学总体规划设计和资源建设一体化系统方案设计,达到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教学效果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形成品牌,使其他高职学校在实施同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借鉴、使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提高高职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和反复实践的过程,要力求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不断补充和完善网上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更好地选择和使用。

(三)营造专业教学团队合作的和谐氛围

首先,在专业教学工作中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和任课分工,不随意更换课程,不互相抢课或推托课务,要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关系。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探讨教学心得、学术前沿动态、教改项目、课程建设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努力营造教学团队的和谐的协作氛围。其次,要引导教师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摒弃以往那种“跑单帮,搞单干”的形式,以团队为单位申报科研项目,努力发挥团队的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四)开展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

要进行教学改革,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十分重要。因此,本专业教学团队要根据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对本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教学业务培训、计算机知识培训、课件制作技能培训等,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能胜任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同时要开展听课活动,新老教师互听,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五)建立客观有效的业绩考核制度

首先,对专业教师团队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及业绩点考核,要求其在完成一定工作量的同时,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其次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专门建立业绩评价体系,可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督导评价、领导评价等若干个方面。通过考核把专业教师的水平和业绩分为不同等级,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同时,将考核结果与校内津贴(诸如课时、职称、学位津贴等)及岗位聘任制挂钩,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

团队人文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艺术团;工具人;文化传承与创新

受工业文明所特有的专业化、标准化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应用学科、管理学科、工程技术学科及其各种应用知识进入了原本以人文教育为重点的大学教育领地,在学校教育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在越来越明晰的专业化教育体系和越来越细化的工业人才需求中,学生被“订单式”培养,成为大学人才生产线上被按照各种专业规格批量加工的“材料”。高校培养的人才凸显“工具化”特征,成为分门别类的“专门技术人才”或是“工具人”,而不是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社会主体。[1]这严重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诉求。

学生艺术团的建立,意味着一个弱化“工具人”特征的切入点或是突破口的诞生。在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审视的过程中,使内在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使人更加向往生活,热爱人生,并审视自己。同时,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里有所顿悟,从而引燃创新意识,生成创新模式。这说明艺术教育能够优化学生的思想素养,促进学生审美品位和道德意识的提升以及创新思维的拓展。

2012年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期间,中国47所大学校长在“让中华文明薪火永继高校艺术教育杭州宣言”中指出:“大学是传播科学知识的理性王国,是弘扬人文精神的诗性家园,也是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精神辐射之源。鼓励大学生艺术团深入基层,面向社会宣传演出,为推进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智力支撑。”所以,建设好理工科背景下的学生艺术团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富有意义。

一、学生艺术团的文化构建

(一)学生艺术团建设的目的、任务

建设学生艺术团队本身不是目的,他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载体,也是优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载体之一,肩负着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打造文化校园的职责。根据学生艺术团非专业性特点等建构了两个中心任务:对外塑造学校形象——为学校服务;对内强化素养——为学生服务,这也是任务之根本。

在训练、演出中,来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当然,也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特质的培养。众所周知,个性是创造性的重要特质。艺术创作、欣赏、体验的过程就是积极地创造世界的过程,其本身就体现着强烈个性特质。“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使学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2]所以,艺术引燃了自由的驰骋,自由支撑了个性的成长,个性拓展了创造的空间。“科学技术艺术化、艺术技术科学化”或“文理交融”,应是学生艺术团成员率先实践的和垂范的理念。[3]

(二)学生艺术团本体生态

注重技能性,强调实操性,是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最基本要求。缺少艺术的技术性就缺乏艺术的表现力,自然失去了感染力和影响力。加强四位一体(教学、训练、表演、人格塑造)的艺术团建设,教师围绕学生进行施教,学生围绕技能进行学习,团队围绕艺术进行表现,艺术表现围绕人文精神来打造诗性家园,进而构筑育人环境,最大限度地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通过教学、自学、艺术交流等形式的体系化孕育,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启发想象、拓展思维、塑造人格。

(三)学生艺术团形式内涵的构建

因校而宜,因学而建。由于学校特点、学生规模、文化背景、人文传统等差异以及绝大多数艺术团为非专业性质等,可以选择具备优势的团队进行建设。从高校特点的普遍性来看,建立以歌、舞、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团队比较可行,但依据本校特点和传统来培植学生艺术团更为准确,成效也会更加显著。要以培养学生自我表现和感悟艺术世界为目标,这样学生天性中的想象和自由,追求和创造,才能在这艺术实践的天地中得到体现。进而,乐己、乐人,同时也达到了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经典传承文明,雅言浸润人生。艺术团表现的内容要有品、有味、有情、有趣且具时代性、引领性。实质上这种形式和内容上的展示与第一课堂形成一定的互补,展示别样而丰富的人文内涵,拓展了教育领域,扩展了受益面。他是理工科院校教育内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趋向、精神和物质生活世界等接受着春风化雨的浸润。

总之,不论建立什么形式和内容的艺术团队,其理念是方向、师资是关键、团员是根本、设备设施是前提、经费是保障,孕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团队文化是永恒的主题。

二、学生艺术团运作与创新

(一)追求育人过程的欢愉

重视艺术教育教学,强调学生参与过程的欢愉,追求在轻松和愉快中度过学习的时间,这是方式方法,同时也是教育的目的。大学教育的效果和目的最终都是通过学生自觉的吸收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和实现目的的最大化。所以,有了轻松欢愉的学习过程,自然达到了施教的效果和目的。

(二)建立互动运作模式

个性化、全球化、科技化,可以说是今天教育的趋势,忽略了这一点就意味着教育理念的落伍。同时,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唯一领导者。以往把许多人关在同一间教室里灌输知识的做法有些过时了,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的个性化教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现代教育背景下造就的学生仿佛一缸水,如何把握教师的角色?确实到了认真思考和行动的时候了。因此,改变以往由教育者主导课堂教学活动的局面,构建一个开放的双向互动课堂教学活动运作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团队人文建设范文第4篇

推进科研特色兴校 亟需加强学术创新团队建设

在建设一流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江西财经大学明确提出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口号。如何培育和形成学校的科研特色,如何真正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这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与建设一流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相比,江西财经大学的科研工作在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有重大影响和明显特色的学术创新团队。多年来,在传统的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学校的多数教研人员比较习惯于在研究中单兵作战,合作研究与团队协作意识不是很强。近年来,虽然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形成了一些研究团队,但从总体上看,随着课题的完成和结题,通过课题组形成的团队也就随即自动解散了。这种团队合作多数是一次性的、短期的,其根本的问题是没有形成有稳定和长期研究方向以及相对固定研究人员的学术团队。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学术研究创新平台,学校一部分教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还不够突出,具有重要学术创新价值和应用创新价值的成果还不多。

目前,学校已经拥有经、管、文、理、法、工、农、哲学、历史、教育、艺术等十一大学科,不同学科和专业交叉融合趋势日趋明显,跨学科、综合性的课题越来越多。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要求科研工作必须注重依靠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协同作战。特别是要产出具有原创价值的学术成果和有明显特色的研究成果,需要努力建立优秀的学术创新团队。学术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瞄准具有发展前景和可预期产生重要学术成果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跟踪和开拓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的研究领域与方向,造就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杰出学者,培育一支在相关研究领域能取得具有创新价值学术成果的优秀学术队伍,开拓科研特色兴校的新途径。

依照四点要求,建立优秀学术创新团队

建立一支优秀的学术创新团队,必须努力符合以下要求:

首先,从研究层次上看,学术创新团队必须有一个瞄准国内或国际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的高水准的研究目标。同时又必须注意,研究目标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符合学校的校情,是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急需优先支持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能对学校的发展发挥重大推动作用与杠杆效应的学科或领域。

其次,从研究人员看,学术创新团队必须聚集一批学术水平高,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核心研究成员。人才是学术团队成败的关键,学术团队要具有活力,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就必须聚集一批具有开拓性的思维和创新的冲动,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很强的研究能力和良好的协作精神的人才。团队成员既要有共同的研究兴趣,但又要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学缘背景,特别要注意吸收有相关知识背景和相关研究积累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成员参加,这种人员结构有利于提高团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再次,学术创新团队必须具有宽广、开放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平台。学术创新团队应该接纳来自海内外的学术精英和学术大师的学术指导和学术交流。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我们的学术团队,可带来最新的国际科技发展动态、先进的研究课题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有利于提高创新团队的研究起点,增强创新能力。

最后,学术创新团队,其核心与灵魂在于“创新”。因此,组建学术团队,从研究方向的选择到团队工作目标的确定,都必须紧紧围绕“创新”这个核心,从研究课题的总体构思到研究技术路线的具体设计都要体现“创新”这个灵魂。只有创新,才可能形成特色;只有具备特色,才有竞争力。

构建和完善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体系

建立省、校、院三级架构的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体系

江西财经大学自2003年开始陆续建立的6个省级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现在已经成为学校的省级学术创新团队和创新研究平台。在努力建设好省级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和大力推进校级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根据2004年制订的《江西财经大学关于推进科学研究繁荣与创新的行动计划》,到2010年,学校拟组建6~8个有较大影响的校级学术创新团队。2006年,学校又提出每个学院都要建立学院一级的学术创新团队。这样,学校的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实际上是分为省级、校级和学院三个层面进行,从而形成省、校、院三级架构的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体系。学校希望通过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能培养一批在学术界有影响、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拔尖人才,同时通过学术创新团队的培育和建设,探求一条通过“课题―团队―基地―学科”路径推动学科发展和繁荣学术研究的新模式。

学校创新团队建设初见成效

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启动,对于聚集学术人才,打造学术特色,特别是对激励和调动年轻学术骨干的科研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学术研究中大胆创新和集体攻关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省级学术创新团队看,团队在凝炼研究方向,形成研究特色,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以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竞争与规制研究中心”为例,通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支颇有特色的学术研究创新团队,近年来成果丰硕,特色较为明显,在全国同行中已具有一定影响。该中心在2006年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基地建设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从校级学术创新团队看,成绩也十分明显。比如信息学院的“图像处理与智能信息处理”创新团队聚集了6名博士、博士后,且聘请了新加坡国立资讯研究院专家作为特聘研究员。该团队通过集体探讨,确立了团队的研究计划,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组织了三次正式的学术研讨会议,平时还经常通过电子邮件讨论学术问题。团队核心成员已在国内外专业权威刊物多篇。2006年,创新团队成员申报的《基于运动补偿时域滤波的多小波精细可分级视频编码研究》和《非常态下远红外人脸识别中鲁棒生物特征提取研究》两个项目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除了上述专项的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以外,学校的非实体研究所,课题(项目)组等都是建设创新团队的一种有效和重要的载体。比如:学校的东方文化管理研究所、制度经济学研究所、社会经济史研究所等都有效地聚集了一批有相同研究兴趣的研究力量,正逐渐培育和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加强院级学术创新团队建设 推动学院打造科研特色

团队人文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文技能市场竞争 职场 核心竞争力

前不久,在央视开办的某一档节目中,北京大学校长和微软公司副总裁面对面地讨论了招募人才的标准问题。在北大校长看来,学习好、专业能力强的人是真正人才;可微软副总裁的标准却是“健全的人格”,他说,无论什么学历,一两年时间就会被微软培养成为有能力有知识的人,而一个人的人文技能十年也培养不出来,人格则要几十年才能培养出来。这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权威人士对于“人才”的标准竟有如此之大的差异,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人文技能是指与人共事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人际沟通、激励、整合等方面的技能,就是在综合掌握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与专业技能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技能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人文技能的修炼对于职场竞争、个人发展、团队建设乃至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人文技能是人才必备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经济是规模经济,市场竞争是规模竞争。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马歇尔冲突”理论,即所谓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活力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市场中竞争企业的数量在增加、竞争活力在增强,由此导致单个竞争企业的生产规模下降,难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另一方面,企业大规模生产形成规模经济,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下降、市场占有率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垄断因素的增强、丧失市场竞争活力。从竞争参与者来说,有效竞争首先要满足规模经济的要求,竞争企业处于相对大的规模,才会有市场竞争活力。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和参与者既要有规模意识,又要有共创意识,既要有规模资本,又要有组合、扩充规模所必备的经济管理手段和人文管理技能。

市场经济是合作经济,市场竞争是合作竞争。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的分化要求科研领域狭小专精和职业技能专深,但科学分化的目的是为了更高层次的综合,要达到这种高度综合,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便是知识技能的结构整合与科研力量的优化组合,而这种综合能力和素质恰恰是当代市场竞争必备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职业活动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独立的、不与外界和他人交往协作的工作已几乎不再存在。因此,职场人应努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与他人建立友谊、平等相处、互相尊重、相互学习、协作公关、合作共事的人文技能。

市场经济是团队经济,市场竞争是团队竞争。在企业整体的经营活动中,个人能力是团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团队的整合、连续、控制、遵从、协作的一种精神。综观西方200多年的工业化历史和中国近30年的工业发展史,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和管理学说的诞生,都将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培养联系在一起。在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的因素特别是团队精神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认同和满意自己的团队,自觉地以团队的利益和目标为重,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与创新性,尽职尽责为实现团队目的和利益而努力奋斗的意愿和作风。团队精神要求人们把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结合在一起,要求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忠诚于团队,通过实现团队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团队价值的实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团队精神所具有的团结合作与忠诚的理念正是人文技能修炼的宗旨和灵魂,人文技能修炼使得团队成员具有整体利益观念和随时随地维护团体利益的自觉性,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人文技能修炼,可以激发关心集体利益、忠诚团队、团结协作的精神,达到集体主义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职场竞争是能力竞争,人文技能在职场竞争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德国管理学家舒曼提出,岗位胜任的关键技能分为专业技能、人文技能和理念技能。舒曼对各个层级人员的岗位胜任技能要素进行了量化分配:初级职员专业技能50%,人文技能38%,理念技能12%;中级职员人文技能43%,专业技能仅占23%;高级职员人文技能和理念技能占83%,专业技能仅占17%。

说到底,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既包括就业理念、职业选择等理念技能,也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等专业技能,还包括人文素养、沟通交流等人文技能。

表面看来,大多数单位的用人标准是专业技能,而绝大多数面试题则集中在职位认知、行为方式、团队合作等人文方面。大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招聘录用时,尤其关注求职者的人文素养。因此,如何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面对挑战所经受的挫折、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等等,都是求职者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西方企业界流行着“智商使你被录用,情商使你被提升”的口头禅,它提示人们,IQ与EQ的互补是毕生的事,对人生的成功帮助很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人一生平均更换13次工作,欧洲人11次,中国人9次。从大学毕业到法定退休,平均3~4年就要更换一次工作,职业生涯前期则更加频繁,大多1~2年换一次。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半数以上毕业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整体就业质量偏低、职业稳定性普遍较差。许多求职者往往把技能培训关注重点放在“获得工作”即“初就业”的层面,即专业技能上。从就业现实出发,不单要培养狭义的实现就业及充分就业的专业能力,还应该培养保持工作、更换工作以及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从业者资源分为两种,一是以从业者所占有的生产资料、知识技能等构成的内部资源,人文技能修炼有利于整合、构建人际网络或社会网络的能力为基础的外部资源,亦称“人脉”资源。从业者不仅要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要善于与他人、与外界沟通,善于捕捉各种信息,努力扩大资源占有的数量和质量。

人的发展是全面发展,人文技能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

钱穆先生在其《中国学术通论》一书中,将中国学问传统分为三大系统。第一系统是“人统”,其系统中心是人,学会做人,“学贵志仁”。第二系统是“事统”,学会做事,“学以致用”。第三系统是“学统”,专心治学,“为学问而学问”。偏重对“学统”的执着昭显了学习观和发展观的迂谬。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多元文化的激流碰撞,不同思想观念的摩擦,使得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程度地接触、交流与沟通。特别是处于后现代,人们更强调相互交流共享对话,期望在多元文化中达成理解。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基本方面。

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人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历史等领域都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修养。当今职场中的许多人,特别是理工科类毕业生,对于专业以外的人文知识相对贫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加强自我人文技能修炼,可以加深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了解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内在联系,特别是通过开展古诗词鉴赏、书画、美术、音乐、文学写作讲座、影展影评、辩论赛等活动,弥补了人文知识的不足,同时也使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