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范文第1篇

旅游地产的开发主要是以吸引游客为目的,这种地产开发、营销模式部分或全部体现了旅游功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沿海地区的旅游地产业也快速发展起来,虽然我国地产业已经在日趋完善,但沿海旅游地产开发项目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概括了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沿海地区 旅游业 房地产开发 政府

中图分类号: F29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也快速崛起。特别是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凭借自身独特的地理条件吸引了众多游客,沿海地区的旅游景区、休闲度假村、度假酒店、海景住宅等也相继出现。这些充分体现旅游、度假功能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就是一种将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结合起来的产业,是当今房地产业中的新星。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旅游地产开发项目仍不够成熟,其开发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沿海旅游地产开发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1.盲目开发导致大量存量房难以卖出。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旅游房地产开发项目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在沿海地区进行旅游房地产开发,他们为牟取更多的利益,没有对当地的环境、经济条件等进行详细的考察分析,对旅游地区进行盲目开发,导致大量的存量房难以卖出,既会造成建筑资源的浪费,又会导致当地经济的大量损失,有悖旅游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

2.旅游地产商业化,对沿海地区过度开发。大多数沿海地区的旅游地产开发商在对沿海房地产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都只站在商人的立场上,只以赚钱为目的,热衷于在沿海风景区进行餐馆、商店、酒店等旅游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在旅游景点的核心区域大肆修建娱乐休闲会所。这种只注重利益的房地产开发商,通常会忽视对旅游景点环境的保护,他们甚至会牺牲生态功能多样化的自然景观,将沙滩、岸线等公共资源私有化,破坏沿海旅游景点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人为修建过多的人造房地产景观。这些都会使得沿海地区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趋于城市化和商业化,使得沿海地区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能带给人们和谐的视觉感受,换句话说就是旅游地产商业化气息过重会造成视觉污染。

3.沿海地区政府为求财政收入,大量卖地,导致海边高层建筑密集。沿海地区政府为了得到更多的财政收入,将沿海的土地大量出售,地产商们花高价将这些地区改造成高楼大厦和娱乐休闲场所。一些开发商在沿海地区旅游景点的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为满足游客的视觉心理,随意开辟旅游景点,忽视了景点本身的景观效果。不少开发商在当地建设的房地产服务设施的格调很难与当地景点的景观达成一致,大量高层建筑的建设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旅游景观的整体效果,与此同时,景区商业化气息过重,也会对原本纯真、恬静、怡然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使得景区缺乏观赏性。

二,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

1.对沿海旅游房地产开发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对房产开发进行合理的规划是实现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所有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都必须与该地区旅游景点的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致,在房地产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当地的旅游房地产规划,地产商决不能因谋取利益实施规划中没有的项目,严格按照规划执行施工任务,以确保旅游地产项目的布局合理。从长远考虑,对于海边的房地产开发要进行严格的施工控制,对建设控制界限进行严格的划定,注意环境保护,防止过多的破坏性开发建设行为的发生,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障沙滩、岸线等公共场所的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这样能使沿海旅游房地产开发的效益和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发掘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优化等有力的结合起来,在实现地产商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沿海地区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实现景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不得,违反当地的旅游建设规划制度,要充分考虑沿海地区的经济状况及景区所具有的环境承载力,严格按照当地的旅游房产规划实施旅游房产开发项目,以免出现大量存量房滞销的情况,造成沿海旅游景点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对沿海旅游景点的房地产项目进行精心设计,努力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为避免沿海旅游景点的房地产项目过于商业化,地产商们在进行旅游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摒弃贪大求全和零星开发的习惯,在进行商业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要重视当地的环境保护,为游客营造出舒适的生态景观环境。目前,我国沿海旅游景点兴建了大量的度假酒店,环境优美,是人们休养生息、调心养性的好地方,度假酒店的适度兴建有利于景区整体人文气氛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注重对沿海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导入到房产开发的整体规划中,保护好沿海地区旅游景点的沙滩、岸线等,在景区一定的距离内设置垃圾收容处,防止游客随意扔垃圾,以免旅游景区的海水污染和环境污染,提高游客文明意识的同时,使得沿海旅游胜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地产商在进行每个房地产开发项目设计时,都必须充分考虑其功能是否完善,设备是否齐全,安全性能和舒适度是否良好,使得沿海地区旅游房地产项目更加完善。

3.政府相关人员应依法建设沿海地区旅游房地产项目,注重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近几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禁止违法建设项目的施工,但仍然有一部分沿海地区的政府相关人员,没有按照规定的旅游地产项目规划进行地产开发,收受贿赂,造成景区房地产开发项目泛滥,兴建大量高层建筑,对景区的生态景观造成负面影响,这种行为严重影响并干扰着当地的旅游房地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了有效保护沿海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必须加强对政府内部人员素质的培养和监督,避免政府相关人员实行“掠夺性开发”,开发商应尽量减少人工景观的建设,加强对沿海旅游区生态和谐的重视。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要注重沿海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和旅游景点开发的协调发展,以免沙滩环境遭到破坏。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对沿海地区旅游景点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完成旅游景区地产开发项目滚动发展和良性循环的目标,并且在盈利的基础上使得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地产商在进行房产开发时也要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营造出令人神往的人间仙境。政府在开发更高级的旅游景点时,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严格执法,并坚决杜绝违法建设现象,才能规范沿海地区旅游景点旅游房地产开发市场,实现沿海旅游房地产项目的合理化目标,在维护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房地产项目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沿海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该以身作则,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不随意。地产商也要严格按照当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建设高层建筑和人工景观,以维持沿海景区的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主要目标,打造出环境优美、居住舒适且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度假胜地。

[参考文献]

[1]刘会燕。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及制约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2005(12).

[2]胡浩,汪宇明。中国旅游目的地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郊区旅游;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领略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更是一种非常时尚而高级的精神享受。而近郊游因为经济实惠、方式灵活、行程短及美丽的田园风光吸引了大量的城市游客。郊区旅游的出现和发展为当地老百姓开辟致富财源的同时也提高了地方财政收入,促进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郊区旅游市场已成为旅游市场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各地郊区旅游市场蓬勃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交通状况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郊区旅游交通状况差一方面体现在路况差,如有的道路维护修缮不及时,路面狭窄且坑坑洼洼车辆通行困难。有的路面没有作硬化处理还是土公路,导致晴天车辆过后尘土漫天,雨天路面泥泞不堪难以通行,令喜欢自驾游的游客望而却步。二是没有开通城郊景区的公交线路,不通公交车。公交车是连接城市和乡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由于没有直达景点的的公交车所以流失了相当数量的潜在客户群体。

二、郊区旅游市场缺乏规划,挖潜不足,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

郊区旅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自发的市场状态,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浪费。由于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使得市场主体行为比较盲目和被动,无力探索市场的潜在发展和后续动力。郊区旅游市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接待游客能力有限,制约了郊区旅游市场的发展壮大。

三、卫生状况难以保证

人们在外旅行衣食住行都特别注意安全、卫生。郊区旅游景点的饮食服务业大都因陋就简,餐具没有消毒措施,游客用餐后只用清水冲洗一下。食材摆放随意,垃圾乱丢,既破坏了环境又为游客的健康带来安全隐患。

四、各级执法部门监管不到位,旅游市场商业行为不规范

近年来,旅游市场纠纷不断,如强买强卖,以次充好,甚至销售假货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案例时有发生。郊区旅游景区由于位置偏僻,通讯不发达,交通落后还有地方保护主义的泛滥加大了各级执法部门监管的困难,提高了执法成本,从而导致了郊区旅游市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了郊区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郊区旅游季节局限性较强,旅游项目匮乏

如我国南方的“油菜花节”、“梅花节”,北方的“梨花节”、“荷花节”、“牡丹花节”还有各类瓜果的采摘节等都是红火一时,一旦过了季节则“门前冷落鞍马稀”。旅游项目匮乏表现在其品种单一,缺乏创新,重复建设,对游客缺乏长久的吸引力。

六、关于发展城市郊区旅游市场的建议

1.改善交通状况,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便利条件

可由当地政府出面组织协调各方力量通过向银行贷款或集资入股等方式筹集资金修缮道路,使通往景区的路保持畅通无阻。开辟旅游专线,有固定班次公交车通往景区,节假日可根据客流量的多寡灵活安排车次。

2.加强郊区旅游市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有力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改善郊区用水用电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可在景区设立流动洗手间和垃圾站,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加强对饮用水的净化处理,为游客建设集娱乐休憩购物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的消费场所。做好景区通讯设施的维护和保养,保持通讯畅通。加强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训练和准备工作,成立综合治理办公室最大限度的保障游客的安全,保护当地旅游市场正常运营。

3.加强卫生和工商监管,保护游客的身体健康促进郊区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郊区旅游市场因为条件简陋,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卫生准状况不尽如人意。当地卫生防疫 部门应通过宣传教育及其他行政手段多方位多渠道的做好卫生监管,为游客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工商监管部门要对市场做好监管杜绝假冒伪劣商品,防止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的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杜绝不顾长远利益只顾眼前的短视商业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使当地旅游市场得到健康发展。

4.做好统筹规划挖掘郊区旅游市场潜力。

根据郊区旅游市场季节性较强的弱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开发旅游衍生产品,对当地土特产进行深加工,打造精品旅游。(2)开发四季旅游市场 春季可安排游客赏花踏青,拓展野外生存技能。夏季可开发水上娱乐项目,为游客提供休闲纳凉的场所。秋季可安排谷果蔬菜采摘,让游客自己动手感受丰收的喜悦。冬季因地制宜建造人工滑雪场和溜冰场,品尝农家饭等项目。此外还可以搞观光养殖业游客可以亲自动手饲养家禽和家畜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情。(3)增加郊区旅游市场文化和科技 的含量,为郊区旅游市场的良好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范文第4篇

>> 基于心理学理论的无景点旅游发展研究 无景点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无景点旅游研究综述 “无景点旅游”发展研究 无景点旅游兴起的原因及启示 对无景点旅游有关问题的探讨 论无景点旅游对旅行社的影响 “无景点旅游”模式发展对策初探 论新兴乡村旅游方式之“无景点旅游”的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 原创型虚拟旅游景点的设计与开发 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新解释在心理学发展中的价值 基于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策略探讨 接受理论指导下的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 基于符号吸引理论的旅游景点形成研究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旅游景点翻译 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的旅游景点介绍英译汉研究 系统理论指导下的旅游景点介绍中译英研究 司法解释与实践的脱节 理论智慧的实践意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徐昌.跟团游没有美景只有人头,无景点旅游悄然兴起[EB/OL].http://.cn/news/txt/2007-08/28/content_8756507.htm.

[3] 张凌云.旅游景区景点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2.

[4] 国家旅游局.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EB/OL].http:///news_detail/newsshow.asp?id= A2006628165916114103.

[5] 辛红玲.十一国庆将来临,专家建议选择“无景点”旅游[EB/OL].http:///travel/2007-09/13/content_6711122.htm.

[6]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13-115,236-237.

[7] 戴睿云,李宝花.休闲为主、懒散出游,十一黄金周流行无景点旅游[EB/OL].http://.cn/news/txt/2007-09/21/content_8926101.htm.

[8] 旅游票价涨声一片,“无景点”旅游热市场[EB/OL].http:///sm/2007-09-21/335726.shtml.

[9] 闵航,玮琳.无景点旅游正流行[EB/OL].http://.cn/content/2008-02/19/content_1154734.htm.

[10]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1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77.

[11] 谢彦君.在旅游普查实践中用学术的眼光审视目前国标的得失[J].旅游学刊,2005(4):8-9.

[12] 王衍用.对旅游资源应该进行深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7(2):11-12.

[13] 徐嵩龄.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2.

[14] 陈赞.无景点旅游成时尚,旅行社面临新商机[J].今日财富,2007(11):44-45.

On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Practical Meaning of Attractionless Tourism

WU Yanji1,WANG Jiping2,ZENG Haiyang1

(1.Department of Management,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2.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内容;指标体系;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Regulatory Planning of Tourist areas―Take the tourism of Stone City

Baoshan in Lijiang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e regulatory plan of tourism needs to solve a wide range of issues, including the prote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the co-ordinate use of land, controlling and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he content. This essay takes the tourism of Stone City to explore the content and Index system of Regulatory Planning Of Tourist areas which is For the purpos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theory is also a Reference for Other tourist areas to provide reference preparation.

Key words: Tourist areas, Regulatory plan, Control of content, Index system

1.问题的提出

1.1. 旅游区控规编制方法缺失

我国现阶段旅游区控规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通则》(2003年),该通则对旅游区控规的规定过于参考城市控制,对旅游区的控制过于笼统、模糊,未对规划编制提出明确要求,未制订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对旅游区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特征缺乏针对性的思考,对旅游区的要素控制不够。

1.2.旅游区控规缺乏明确控制内容和合理的指标体系

《旅游规划通则》(2003)中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控制内容完全效仿城市控规[2]。目前少量的旅游区控规及其相关研究大多都是停留在对旅游区单个因素进行研究控制,没有落到具体的空间或者仅对旅游区单个片区进行规划控制,难以指导整个旅游区控规的编制。

1.3.旅游区开发和管理混乱

旅游区开发之所以杂乱无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区管理的乏力,缺少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控制旅游开发的一系列措施,缺乏明确的管理尺度。编制合理有效地旅游区控规,引导旅游区合理的开发建设,是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开发和高效管理的关键。

2.旅游区控规的重点

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区控规的控制重点主要围绕旅游及相关因素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保护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区开发建设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本文认为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自然就成为旅游区控规的首要问题。

2.2.引导和控制旅游开发建设

旅游区总体规划缺乏对具体开发建设项目控制,使得旅游区具体的开发建设往往脱离了旅游区总体规划的初衷。旅游区控规应具体的旅游开发建设提出具体指导实施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引导和控制旅游区开发建设。

2.3.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是旅游区控规实施的重要保障。旅游相关利益者包括当地政府、旅游投资商、当地居民等。旅游区控规应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特别是要关注当地居民的利益,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为旅游区控规实施提供保障。

3.宝山石头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3.1.宝山石头城旅游区概况

宝山石头城旅游区距丽江市区132km,交通极不发达。整个旅游区以宝山石头城为核心景点,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一体,旅游价值极高的综合旅游区。

宝山石头城包括内城和外城,内城建于金沙江边一块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三面均是悬崖绝壁,一面紧临金沙江,整个石头城只有南门和东门可供出入。宝山石头城是纳西族发展的重要节点,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

宝山石头城旅游区用地分类主要从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旅游活动开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四方面进行思考,以河流、山谷、山脊线、陡坎等自然特征为地块分隔线对旅游区的全部土地进行划分。共分为四大类、九中类用地,详见图1:

3.1.1.旅游资源保护用地

宝山石头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整个旅游区的核心景点。为切实保护石头城及控制其旅游开发建设,划定石头城为核心保护区,其中又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①一级保护用地:包括石头城内城及其城墙外延50m范围内环境协调用地。

②二级保护用地:包括石头城外城及其外延50m的环境协调用地。

3.1.2.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根据未来旅游发展的需求,旅游设施建设用地除了现状村落外,还包括新建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

①旅游村落用地:包括现状村落用地和现状村落周围的非耕地、坡度在25%以下,与现状村落呈自然生长的合理规模用地。

②旅游新建用地:根据旅游开发需求而修建的旅游开发建设用地。

③道路广场用地:为满足旅游开发需要的停车场、广场、码头等用地。

3.1.3.旅游活动开展用地

旅游活动开展用地是游客开展旅游活动的场所,包括一些供游客参观体验的旅游景点及游线周围的用地。

①旅游景点用地:包括古岩画、元革囊渡江遗址、旅游参观体验用地。

②旅游观光体验用地:包括旅游线路及旅游活动周围50m的区域,同时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特征,灵活调整旅游活动开展用地的边界。

③梯田观光体验用地:包括千亩峡谷梯田和梯田周围50m的环境协调用地。

3.3.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以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为平台,针对各类用地各自的特点,确定各类用地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3.1.1.石头城保护用地

石头城保护区是基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现状,以保护为第一目标,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旅游开发进行合理的引导,对旅游建设进行有效地控制。

①一级保护用地。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以保护和原址、原貌的修缮为主,当地居民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禁止一切旅游商业活动。旅游开发建设主要确定特征性旅游景点;对区域内旅游主题和旅游线路进行组织控制;同时完善区域内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

②二级保护用地。保护村落现有的格局和特色,保证一半以上居民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挖掘和确定旅游景点,对区域进行游线组织,完善区域内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

石头城保护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容量、用地面积、用地性质、修缮改造措施、街巷空间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型体量和建筑色彩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类型、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服务设施类型等。

3.1.2.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旅游设施建设用地是接待游客的主要场所。以旅游接待服务为首要目标,对旅游开发建设进行合理的引导,同时要延续地方特色和文化,与旅游区整体环境相协调。

①旅游村落用地。在维持原有村落格局、建筑特色,不影响旅游区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当地居民对建筑进行改造和功能置换。根据未来旅游规模的预测,在村落选定适宜规模的用地进行村落自然生长。

②旅游新建用地。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求而新建的旅游接待和旅游配套设施用地,主要为金沙江旁的游艇俱乐部。对旅游新建区的规划控制主要是防止被大量商业化、程式化甚至庸俗化,其形态和风格与旅游区特色相吻合。

③道路广场用地。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求而新建的停车场及广场用地。

旅游设施建设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接待规模、用地面积、用地性质、旅游服务设施、街巷空间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型体量和建筑色彩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主题形象和改造新建原则等。

3.1.3.旅游活动开展用地

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进行有效保护,对旅游开发进行合理引导和对游客的行为进行控制。

①旅游景点用地。根据旅游景点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措施,对旅游活动进行控制和引导,同时对游客的游览类型和活动范围进行控制。

②旅游观光体验用地。对区域内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引导,规定游览道路,旅游配套服务建设规模和要求。

③梯田观光体验用地。完善梯田灌溉系统,清除梯田间的杂草,合理引导当地居民的梯田种植物种,注重梯田种植的整体景观效果和季节变化。修建专门的生态游览道路和相关服务设施,严控控制梯田保护的旅游环境容量和游览区域。

旅游活动开展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容量、用地面积、用地性质、保护级别、保护边界、游览道路、旅游服务设施和可游览边界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和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服务设施类型等。

4.结语

目前,与城市控规研究发展相对较成熟相比,旅游区控规的研究刚刚起步,急需展开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本文以宝山石头城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控规、风景名胜区控规的编制方法,对旅游区控规的用地进行划分,根据各类用地的特征确定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本文是在宝山石头城旅游区控规实际项目编制的基础上对旅游区控规的编制进行研究,由于旅游区地形地势相对复杂,需要考虑的要素很多,各类用地和控制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各类用地的控制指标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岳邦瑞. 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J]. 规划师.2005(5).

[2]余存勇.山地旅游区规划控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5

[3] 张娜,尹怀庭. 自然风旅游区控制性规划初探[J].人文地理. 2006(3).

[4]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5]李欣华,杨兆萍,刘旭玲. 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6(4).

[6]王兴中,高万辉,杨晓俊,等. 古城镇旅游控规的控制指标体系及技术规范探讨[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7] 段德罡,曹力尹. “可逆式”旅游规划模式研究[J].规划师. 2009(1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