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神经医学科出科小结

神经医学科出科小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神经医学科出科小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神经医学科出科小结

神经医学科出科小结范文第1篇

1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发展背景

专业学位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为培养社会高端专业人才而设立的学位类型,更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具有从业的基本条件,能够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相互结合,顺利解决专业问题,提出未来发展战略,可以看出来,实践与应用是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护理人员更多的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除了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更应具备相应的临床实践能力。发展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是顺应国际形势,与国际接轨,培养更适合临床工作的一线人员。

2我国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情况2.1人学考试护理研究生招生参加全国硕士统一考试,考察3门课程:英语、政治、护理综合。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人学考试由西医综合改为护理综合,则更为贴近护理专业本身,将本科所学的护理知识更为统一的呈现在一张试卷上,可体现出护理专业的特色。录取原则是在国家统一医学分数线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招生计划来制定分数线,通过复试,则可正式进人学校正式开始研究生学习。

2.2招生对象高等医学院校数是将护理学连同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统一的招生简章,对报考者没有特别的要求。但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强调的是培养护理实践能力,因此也有大学在招生目录备注里添加了相应的考核方式,例如苏州大学要求考生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并在复试中增加健康评估考试,以考査学生所具备的实践_力水平北京协和医学部要求报考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者,应届本科毕业生须在入学前通过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往届本科毕业生要求获得护士执业证书。

2.3培养目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制定培养方案的依据和基础,结合我国国情和社会需要,有针对性的实行教学。要求坚实的掌握护理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够承担专业技术的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

2.4课程设置因我国护理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于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课程设置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划分。我国国务院委员会建议试行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公共课:政治理论课、外语等;专业基础课:高级健康评估,药物治疗学、病理生理学、循证护理、医学统计学或临床流行病学;专业课: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学术活动:参加学校和医院学术讲座,国家继续教育学习、会议交流等。大多数医学院校则是根据试行方案和学校本身的培养方案来制定课程,无法体现出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特点。

2.5相关能力培养我国对专业学位的护理硕士相关核心能力要求没有明确规定,相关学者研究表明,护理硕士应具有的核心能力主要集中在临床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科研能力、教育能力、护理管理能力等方面,由此也可看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相比科学学位,更强调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是为国家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高级人才,因此对其核心能力的培养也要与相关专业相吻合。

3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存在问题

3.1专业方向设置不明确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方向发展,是为了培养出能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护理学因其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得我国在培养高级护理人员时,更注重培养一些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在护理研究生教育专业方向设置上应与社会接轨,其目的是培养更多专业化的人才。我国是2011年将护理学升为一级学科,但目前护理二级学科的设置尚未明确。高校在招生时,按照原有的临床护理、护理教育、心理护理等方向,再次细化,可分为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危重症护理、神经科护理等。这些细化后的学科方向,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所需人才、学科发展方向和报考者的意向,具体的二级学科专业方向尚需国家进一步的规范和确定。

3.2课程设置不能体现专业特色理论课程方面: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对于不同方向的护理学硕士应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和侧重点,多数院校集中在研究生教育的第一学期进行理论授课,内容与国家规定的公共课与专业课大致相同,对于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研究生来说,授课内容基本一致,不能按照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的科目,并进行单独授课。实践课程方面: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因其实践性,决定了在授课时要注重学生的临床实践的培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相关文件中,也明确规定,对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其护理实践能力为重心,同时注重学生的科研和教学能力W。

3.3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源于研究生教育大规模发展而引发的质量保障需要[9]。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围绕着既定目标,对被评价对象的属性进行分解、并按重要性确定权重所获得的指标群体,其主体框架是评价指标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要是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相比较美国、法国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同时,我国对于护理研究生的评价指标的制定,也尚处在探索之中,包括如何评价教学质量、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等。

3.4实践能力的培训及考核方式有待规范临床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重点,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相比,学生从进人临床科室,就看作考核的开始,并按照培养计划完成各科轮转,由所在科室的带教老师在出科之前对其进行病例书写,手术能力,临床操作等的考核[11]。但是,对于护理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实践能力的考核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数以病历书写,轮转记录检查,操作技术,护理查房等方式进行考核临床实践能力。如何考核、以什么方式进行考核及考核的指标如何定位,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对策

4.1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科划分更加精细,对所对护理人员的培养方向也更加明确。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髙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我们应根据国家规定的大目标,确定适合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的小目标。

4.2护理实践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课程设置是体现培养目?^和落实教育原则的实体,直接影响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教育成果,全日制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的培养必须突出教育实践课程,课程设置应突出“理论+实践”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美国理学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设计使用的是“科学-附加”教学模式,整个课程体系是由不同学科和不同学科门类的课程构成,“附加”教学模块是由与用人单位磋商后一致认可的相关课程和活动组成科学”模块与“附加”模块两者相互补充,所占比重基本平衡,但“附加”模块是课程体系的重点。

4.3开展多种样式的教学模式原有的教学模式多以讲授法为主,可在原有基础上,开展例如小组讨论、PBL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也可利用网络,增加院校和校际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上相互知道,相互学习。李梦诗等认为在教学实践指导形式上,采用校内教师与校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组成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则更多地参与到实践过程、行动研究、论文指导等相关工作,实现了高校学术型教师与实践基地优秀教师的共同参与,构建实践基地学校实习与实验研究模拟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模式。

4.4建立多元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主要通过政府,社会和自我评价,其中社会评价是主体,政府评价是支持和保障,自我评价是基础,三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互相制约,共同发展,最终形成动态的评价体系,同样,在英国,是以政府和高校双重评价为主,社会评价积极参与方式形成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这位我国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据W。我国应在政府评价为主导评价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努力实现三种评价体系的平衡发展,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因其实践性的特点,更多的时间是在临床一线工作,采用用人单位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才是提升其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5完善临床实践教学考核方案国外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考核,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实习研讨会、课程讨论会以及临床实习报告;国内一些院校对护理专业临床实践考核,主要是通过学生在轮转科室的出科考试成绩、出科小结、平时表现及相关临床操作技能考核,另外实习中期的阶段考核,由导师组及研究生处统一组织,包括笔试和临床技能,但这些具体的考核方式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复旦大学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能力考核,是从学生的职业道德、轮转计划完成情况、病例书写、护理查房等方面进行,并且认为从教师培养专科护理人才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及相关考核管理制度等方面,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6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网络的全球化,跨国合作与交流也成为现如今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虽然强调动手能力,但是通过高等院校互聘教师,交换学生、学术交流、开展特色的专题报告等形式,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管理模式⑴。通过这些国际交流和学习,这对我国建立属于自己特色、又符合国际发展的教育制度、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5小结

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是对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完善。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也同时提供了发展机遇,我们应将未来的教育重点放在二级学科设置、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护理实践能力培养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通过政府、社会、高校三者相互协作,共同寻求解决方法。

神经医学科出科小结范文第2篇

1对策

1.1培养医患沟通能力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病人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这些现状要求医生不仅仅具备高超医术,还要具备高尚医德医风、医患沟通技巧、医疗法规知识等多方面素质[3]。因此,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良好的医患关系是顺利开展临床工作的保障,也是培养研究生临床能力的第一步。如何获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缩短医患间距离,取决于良好的沟通。掌握交流沟通能力和技巧,及时沟通,是医生和患者及家属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主要方式。扎实的临床知识、良好的语言艺术、诚恳的态度,才能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在实习中提出严格要求:讲话语言文明礼貌,语气温和、诚恳,使病人感到温暖、被重视。询问病史和接触病人时,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理解病人的感受,尊重病人的人格,对病人提供的隐私保密;能深入病房,关心病人,保证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1.2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一个医生,光有一颗“仁者之心”是不够的,只有他掌握了丰富的现代医学理论知识,拥有了高超的医术,才能对各种危重和疑难病例无所畏惧,才能及时拯救患者的生命,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敬。医学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的诊断技术、治疗方法,新药的不断问世,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要做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学习,关注国内外最新的医学动态,更新知识,给自己充电,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医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是一种宏观系统的学习,进人研究生阶段,就有了基本确定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专业知识的深度和要求都应比本科生要高,这就要求研究生应对专业知识重新加以学习和认识[4]。指导研究生工作之余阅读国内外经典专业书籍,精深专业知识;鼓励和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认识到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进展、发展趋势,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临床工作中循证医学的思维,对于临床上存在的重要问题,学会查询医学文献与荟萃分析的结论,探究最好的医疗证据服务于临床。

1.3重视临床实践

由于医学院校的导师需承担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导致部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过于重视科研训练、追求科研论文的发表,导致学生成为导师的“科研助手”而非传道授业的对象,临床训练的时间相对不足,以致毕业时不能达到应有的临床工作能力。

1.3.1临床基本技能———做好床位医生工作

平时临床工作中临床基本技能强调病史采集、正确体格检查、正确的病历书写习惯、病情观察和正确评估,对影像学判读的能力,以及决定是否要行特殊检查的能力,熟练进行深静脉置管、动脉血气分析、腰穿、胸穿、腹穿等常规有创操作,遵循规范化的诊疗模式。教学医院应充分利用病例资源丰富、病种较多的优势,要求研究生负责一定数量床位的病员管理,对每个临床病例都要求问诊抓住要点,查体和辅助检查有针对性,治疗的方案要知其所以然,若不动脑筋,简单地复制黏贴病历及病程记录,是不可能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各级带教老师查房时,不能只停留在更改医嘱、对症处理的水平,对临床症状及处理要向学生提问或说明“为什么”。在查房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养成自问“我可能会怎么诊断和处理这类病人?”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而且要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5]。

1.3.2值班制度

参加病区和急诊的值班,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参与处理危急重症患者,尤其急诊重症患者的处理流程,如何最大限度节省从接诊到抢救用药的时间,首先问病史和体格检查要抓住重点,不能太详细而拖延时间,其次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和心电监护,判读初步检查项目,再补充病史、书写记录、与家属沟通。要做到急病人之所急,分秒必争地抢救病人,这训练判断力和应急能力。如急诊头痛病例,一定要问清头痛的起因、时间、部位、性质、程度、有无发热、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抽搐等伴随症状,迅速查体主要是神志、瞳孔、病理征、脑膜刺激症等。需要立即抢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病例应立即迁往抢救室。整个过程判断迅速果断,这其中就是运用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认识过程。

1.3.3临床科室轮转

临床轮科训练是培养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基础,目的在于使其掌握二级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轮科训练使临床型硕士研究生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医疗水平。研究生在轮转过程中可以提高医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了解相关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常规,更重要的是取众科室之长,将相关的操作技巧、经验治疗和先进技术运用到本专业工作中,明显提高其临床业务水平。为保证轮转培养的质量,建立教研室、导师、临床带教老师的团体培养制度。在制定研究生轮转计划时,由导师根据研究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及要求制定在不同亚专业轮转,在每个亚专业轮转时都有指定的指导教师负责研究生在此专业的临床工作及学习,实行了导师与指导教师共同负责的一种培养模式,要求临床科室选派临床业务熟练、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担当研究生的带教指导工作,并成立导师指导小组,充分发挥相关专业导师和导师组的群体指导作用,轮科训练与考核情况应详细记录在研究生培养情况记录本中,通过考核发现问题,及时修改或调整培养计划,保证研究生临床训练的质量。为使研究生具有全面系统的临床诊疗能力,特别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了9~12个月临床相关科室轮转要求。但具体工作中出现轮科训练与考核管理不够规范,有些培养记录本遗失,有些培养情况记录缺失严重,与培养计划不符、与上报的临床轮科考核结果不一致等情况也较多。因此,应加强临床型研究生轮科训练与考核的监督,定期检查临床培养情况记录本,抽查监督临床轮科考核过程,不断完善各专业临床能力考核体系,保障临床能力考核质量[6]。

1.3.4组织病例讨论

临床中遇到的实例展开讨论经验、教训:将临床上经历的典型病例组织讨论,对理论进行诠释,阐发对知识的独特的见解;对诊断治疗过程进行反思,启发他们的理性思维,更轻松理解理论知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也是PBL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近几年来,我们以病例讨论的形式开展对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途径。对临床中感兴趣或困惑的问题,要求研究生收集临床病例,定期进行病例讨论,每期指定专人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精心准备,进行自由讨论,达到训练临床科研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还有助于确立临床科研课题。不仅能拓宽视野,激发兴趣;训练开动脑筋,培养提问题能力、回答问题能力;锻炼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还构建集体活动的氛围,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对疑难病例组织科内或院内会诊,会诊前要求研究生查阅资料,对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学习临床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帮助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

1.4考核制度

考核是针对教与学两方面的检验,既要体现知识水平,又能考察学生的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全面的阶段性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考核,为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了有力的监管。如何客观公正的临床能力考核与评价,探讨改进临床能力考核的办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临床实践能力”就成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灵魂和核心。因此规范临床技能培训,遵循规范化的诊疗模式,规范研究生中期考核、出科考核和定期临床技能考核,从接诊到诊断分析以及提出诊疗计划等进行逐项评定,建立明确的考核量化标准[7]。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加强监督,定期检查。管理部门检查、监督到位,以确保专业学位培养计划的落实,保证培养的质量。

2小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