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学习计划书

初一学习计划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一学习计划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一学习计划书

初一学习计划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 兴趣 实验

当今社会,科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个领域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在化学教学中,巧妙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可以将原本枯燥死板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使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充满活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本文旨在从将知识点形象化、将学习兴趣最大化、将实验最优化以及将课堂延伸化四个方面简述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初中化学教学。

初中化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之前没接触过的新科目,又因为其信息量大、知识点众多,所以许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该门学科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丧失对该门学科的学习信心与热情。但若是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入教学中,便可以将知识点形象化,将学习兴趣最大化,将实验最优化和将课堂延伸化,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将知识点形象化

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大多为抽象理论知识的死板堆积,而对于学生来讲理论知识是最难理解的,且这种死板的课堂并不适合当代的学生,所以课堂效率会十分的低下。若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融入其中,就可以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生动形象化。通过多媒体 等信息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影像等信息进行巧妙的结合,将所要教授的知识以图文并茂、视听相携的方式表现出来,给学生带来一场不一样的“饕餮盛宴”,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例如,在讲解微观粒子运动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通过模型以及挂图进行讲解,但由于粒子以及粒子的运动规律是无法通过肉眼看到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还是过于抽象。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分子、原子结构制作成flas,用以模拟演示微观粒子的运动。此外,诸如此类的微粒问题,均可采用这种动画演示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点更加形象化。

二、将学习兴趣最大化

若想将一门学科学好,兴趣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线,是激发学习潜能的催化剂。所以如何提高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是教师们一直在探寻的问题。因为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所以笔者认为,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足以适应当今飞速革新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才是当今教育体系发展的主流趋势。

在教学中巧妙地应用这些信息技术,可以将图片与文字、影像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原本死板枯燥的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让原本丧失学习兴趣的学生重新建立起学习兴趣,也让原本低效的课堂变得更有效率,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例如,在讲解酸雨的形成过程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找到一些酸雨形成的视频资料或者是动画片。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所学的知识点。

三、将实验最优化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实验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因为实验具有高效性,可以更加直观地将知识点表示出来。但是,无论是学生亲手操作,还是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实验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其次从摆放仪器到实验操作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再者有些实验因为难以控制其渐进过程而不利于观察。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提前做好实验的相关课件播放给大家观看,既避免了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将课堂延伸化

课堂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因为时间的限制,而不能将知识点完全表达,就匆忙结束课程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虽然时间是有限的,但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将课上有限的时间加以扩展,将课上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从而让课上的理论知识与课后的综合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堂延伸。

例如,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化学QQ交流群,学生有不会的问题便可以在群里向教师提问,或者在群里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把课件或者是总结的重点难点上传到群共享里,供学生讨论参考。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笔者相信,学生一定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可以将知识点形象化,将学习兴趣最大化,将实验最优化以及将课堂延伸化。这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笔者相信,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莘莘学子会在化学的海洋中放飞梦想,远航。

参考文献

[1]马志成.论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

初一学习计划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绘画课程;艺术设计;联系分析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由于各个高校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定位不同,设置课程与教学也不同,特别是对待绘画基础课程的态度也不相同,有的高校对其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在工业设计上就会更多地重视专业而轻视基础,甚至认为绘画在工业设计中的比重轻,更多的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绘画,不够重视思想上的表达。但事实上,绘画基础课与艺术设计有着诸多的联系。

一、绘画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教学的联系

艺术设计教学与绘画基础课有着一定的联系,尤其是与其密切相关的有素描、色彩与速写。从起源看艺术设计主要是源于工艺美术,艺术设计中存在着工艺美术的基因,设计应该追求实用化求美的原则。一位有名的设计师,他的作品无论是成品图还是草图,都应该用视觉效果来表达,若想拥有这个效果就应该依赖一定的造型,而造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绘画基础课来进行。所以,绘画基础课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基础,应该受到重视。在各个理科高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都是招收理科考生,这样导致大部分学生缺少绘画基础,创造能力的表达很薄弱,教学过程及教师忽视绘画基础课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对日后艺术设计教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学生在设计的时候,通常会参考现成的资料,这样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但是很多内容在设计的时候都是有针对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资料就可以照搬的。学生在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很浅薄的,需要通过实践来强化,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加强对速写的捕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绘画功底的提高。但是当今教学上却很难看到速写课堂,甚至有些课堂上看不到写生,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设计作品能力的提高与兴趣。

二、由绘画基础课培养艺术创新能力

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只是重视纯正艺术方面的培养,导致美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与形象、意境等关联的事物,无法表现出具有一定功效的产品。最近几年来,我国的艺术专业不断扩招,但是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绘画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中却得不到重视。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绘画基础课中大多数的时候都会模仿,很少要求学生进行创新。另外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通常把绘画课作为附属课程,那么学生也就不会认为其有多重要了。实际上,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该对绘画基础课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应该要求学生了解对象的色彩等特点,同时也要对组成的对象的色彩进行提炼,这样有利于形成新的视觉状态,这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例如,可以在教学中需要的课程体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可以在教学中加强速写课程,在绘画基础课中要求学生进行创新。绘画基础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感觉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审美能力。若想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设计能力,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第二,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技能。有句话说得好,技术容易教,艺术不容易教,要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应该重视绘画基础课,而重视绘画基础课就应该留意艺术思维的想法与看法。离开了这两点,绘画基础课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绘画基础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应该开设一定数量的绘画基础课,因为艺术修养对培养一个设计师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能随心所欲。我们不能说绘画基础课是为艺术设计教学而服务的,这是不正确的,它们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开展绘画基础课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设计艺术时的创造能力。

三、总结

艺术设计可以看作是艺术与技术二者的结合,但是我们又不能把它们看成是简单的二者相加,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分割。绘画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教学是相互联系的,在整个教学中不应偏废其中一个,两个都特别重要。要格外地重视绘画基础课。

参考文献:

[1]于雷涛.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绘画基础课的作用[J].现代教育,2013

[2]郑少俐.中职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模式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

[3]李志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考[J].艺术教育,2014

[4]王晴.谈绘画基础课与艺术设计教学的关[J].美术大观,2009

初一学习计划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Z+Z超级画板;形象;有意义

当社会的许多领域都在享受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进步成果时,数学教育自然也对信息技术的进步寄予厚望:技术能否使抽象的数学变得更直观、更容易理解?技术能否让数学变得更有趣、更有吸引力?技术能否有助于初中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

在数学软件行业中,人们普遍的做法是:为处理平面几何问题而开发了动态几何软件(DGS),为处理代数运算问题而开发了计算机代数系统(CAS),为处理模拟随机过程问题而开发了随机过程模拟平台(PSP),为处理学生编程问题而开发了儿童编程语言(KPE),为处理课件制作问题而开发了课件整合工具(CDS). 张景中院士带领的团队所开发的《Z+Z超级画板》为代表的动态几何教学软件得到广泛应用. 《Z+Z超级画板》能够处理几何、代数、三角、概率、统计、算法、积分等数学知识中绝大多数模块的内容,它适用于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的数学教育. 《Z+Z超级画板》研发团队还提供了整套的课程资源库,具有以下特点:几乎涵盖初中阶段数学课程的每一个知识内容,能够形象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动态性高;可以重复演示,任意设定展示的步骤和过程,交互性强;字体、颜色、文本内容、方程表达式等统统可以编辑、修改,实现一件多用;可以增加对象、添加署名、保存设置,进行个性化设计.

具体来说,《Z+Z超级画板》针对初中数学教学和学习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作图:通过鼠标或者命令能够直接作出几十种常见的几何图形. 图形可以平移、旋转或放缩.

变换:指定要进行的变换后,选择被变换的对象执行变换命令,即可得到变换后的图形. 若变换的条件是动态的或者是参数,可以轻松展示图形动态变换的过程.

动态测量计算:能够直接测量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圆的面积等,测量的结果还可以进一步参与运算;几何对象发生变化时,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函数方程作图:输入表达式即可作出对应的曲线. 方程可以是显性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超越方程等. 方程中能够带有参数,参数改变则曲线的性质对应改变.

智能文本公式:在文本框中输入数学表达式后,即可同步显示为传统格式的数学公式. 文本内的变量或公式还能参与数值计算和符号运算,大大提高输入数学公式的效率.

数值符号运算:能够方便进行一般浮点数的数值运算,还能对分数、无理数、变量等进行精确的符号运算. 另外,系统内部还提供了进行各种运算的函数.

程序运行环境:支持赋值、判断、循环等语句结构,能够自定义函数,与一般高级程序语言中的语法习惯一致,能够满足基础教育阶段利用算法解决一般数学问题的需求.

随机过程模拟:根据系统提供的随机函数以及屏幕自动刷新的机制,可以直观模拟翻硬币、抛豆子、掷骰子、布丰投针等随机过程,并自动记录统计数据,计算统计结果.

统计表格生成:统计表格能够自动记录某一项或某几项表达式的测量结果,亦可通过手工输入数据. 统计表格能方便地变为折线图、条形图、扇形图等.

自动推理证明:系统能够自动记录用户作图过程中对象之间的几何关系,然后根据内部的规则(定理)进行推理和计算. 根据推理得到的信息,用户可以得到或简或繁的解答过程.

让数学变得形象且容易理解

《Z+Z超级画板》能够让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更直观、更形象、更容易理解,通过动手、观察、猜测、验证等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变化对象中不变的数学关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通过《Z+Z超级画板》中的随机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率和频率等概念的数学本质等.

让数学变得有趣且具有吸引力

利用《Z+Z超级画板》中绘制的数学对象在变化中能够保持其不变的性质,使得很多数学问题可以动手操作、探索实验了,从而让数学看得到、摸得着,变得更有趣、更具吸引力.

例如,解析几何中的“梯子下滑问题”:有一个长5米的梯子,其一端靠在墙上、另一端放在地面上,当梯子沿着墙面下滑的过程中:(1)求梯子中点的轨迹方程;(2)求梯子上距离墙角最近的点的轨迹方程;(3)求梯子所扫描区域的边界的曲线方程……

在传统学习手段条件下,学生只能通过推理和计算得到一个一个的方程,而有了计算机和《Z+Z超级画板》之后,就能观察到这些方程所对应的漂亮的、有吸引力的图案(图2). 这些美丽的、有趣的图案对学生的吸引力,必将慢慢转化为数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让数学变得开放且具有挑战性

当学生利用计算机和《Z+Z超级画板》学习数学经历一段时间之后,处理问题的方式会更加多样化,思考问题的方式会更加具有开放性. 原来想到而没做到的问题,现在开始努力尝试解决;原来没有考虑到的问题,现在开始不断思考.

例如,对于纸上的点来说,利用计算机作出的点能够运动,而运动的方式又有很多种:随意运动、沿直线运动、沿圆周运动、沿曲线运动、沿多边形边界运动、单方向运动、往返运动、连续运动、跳跃运动,等等. 因此,对于下面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来说,极具挑战性.

例如,如图3,点A为圆O上的动点,点B为圆O′上的动点,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当点A和点B分别在各自所在圆上运动时,求点C的轨迹.

点A和点B可以以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起始位置、不同的速度在各自的圆上运动,在计算机中利用《Z+Z超级画板》均能动态模拟和直观展示这些过程,但点C的轨迹是什么形状的曲线?有哪些性质呢?并不是马上就能讲得清楚.

如果三个点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圆上运动,它们之间连线上的一点的轨迹可能是什么形状的曲线呢?如果一个点在圆上运动而另外一个点在一个多边形上运动,它们之间连线上的一点的轨迹有什么性质呢?因此,《Z+Z超级画板》能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扩展视野.

让数学变得系统且具有理论性

与物理实验、化学实验不同的是,在计算机中得到一个数学实验的结果之后还需进一步通过数学上的推理与计算.

例如,滚动的车轮边沿上一点所经过的轨迹曲线,是一段圆弧吗?是半个椭圆吗?还是其他什么曲线?这就需要从数学上进行推导和验证.

再如,长半轴与短半轴之和为定值(假设是5)的椭圆包络的边界,两端点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的定长线段(假设是5)包络的边界,都是在半径为5的定圆内滚动的动圆(直径为2.5)边界上一点所生成的摆线. 但是若要在数学上说明它们为同一种曲线,则数学上需要进一步证明.

不是通过直观观察已经得到结果了吗,为什么还需要证明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初一学习计划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建设社区学院;成人非学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10-0041-03

目前,中国有7.69亿从业人员,其中包括1.2亿左右需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还有数以千万计的新增劳动力和1.6亿老龄人口。[1]这些数字显示,广大民众对非学历教育的要求越发强烈,也越发呈现出多样性的需求特征。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从业人员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人数,要从现在的16600万人次增加到35000万人次。”在关于学习型社会建设问题上提出:“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问题上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成人非学历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如何正确认识并科学发展成人非学历教育,尤其使广大基层地市、乡镇与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得以科学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现有条件下,以基层电大在居民社区、企业园区与乡镇农村设立的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基础建设社区学院,是科学发展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可行性途径。

一、关于非学历教育及其主要下属概念的解释

非学历教育是一个与学历教育相对的概念,与学历教育不同,其下属概念较多,如根据教育层次的不同,可分为高等非学历教育、中等非学历教育与初级非学历教育等;根据教育领域的不同,可分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非学历教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非学历教育与企业工作人员非学历教育等;按教育对象年龄的不同,可分为未成年人非学历教育、成人非学历教育等。具体解释较多但大相径庭。本文主要探讨对象为成人的非学历教育,因此不涉及上述概念的详细解释,只解释“非学历教育”概念及其下属概念“成人非学历教育”。

(一)非学历教育

非学历教育是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学制以外的不授予学历证书的各类教育活动,具有学习时间较短、适用性强与内容更新快的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觉自愿活动。非学历教育具体指学历教育以外的,根据各种实际需求而进行的岗位培训、项目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行业培训和各种行业及层次的继续教育。它是与以学习经历为标志的学历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模式,在目前的社会教育体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学历教育相比,非学历教育有明显的短期性、实用性和快捷性特点。非学历教育一般采取集中或分散学习的形式,针对实用性的内容,在短期内就能领会和掌握,不需与其他内容齐头并进,学习的知识集中而具体,是个体需要立即使用而进行的学习。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岗位流动加快,兼职人群快速增加以及各类生活、保健与休闲知识需求激增等,非学历教育形式与内容也呈多元发展的态度。总体上非学历教育目的既明确又具体,属于应用教育、目标教育和市场教育,它既有利于人们的立即应用,也有利于人们素质的提高。

(二)成人非学历教育

成人非学历教育具备上述非学历教育概念的性质和特点,需明确它的“成人”性质,在我国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它主要属于中学后教育体系,且可多次参加。它是我国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终身教育观、终身学习观的重要体现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电大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产生期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约十年间,我国非学历教育培训悄悄萌芽,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成立(主要是未成年人的图音体美教育),二是原来作为全日制教育补充的广播电视大学也开始开展以成人为主体的非学历教育。例如上海市电大从1986年底开始,广州市电大从1987年开始。1990年,全国电大非学历教育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初步总结了电大系统开展非学历教育的情况。但由于这一时期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基本未变,人们增加知识或提升技能的需求尚少,因而非学历教育培训还缺乏相对充分的空间,所以这一时期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发展较慢。

(二)发展期

9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企业改制、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等,各种社会和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的“铁饭碗”机制。为了能在择业和再就业时处于优势地位,人们提高技能和增加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各类教育培训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90年代后期,各类新职业层出不穷,催生了大量培训需求,促使一些行业培训及其机构从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向专而精的方向发展。其间的国内非学历教育培训呈快速发展态势,新东方教育培训机构是这一时期的代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规范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同时使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得以拓展至更广阔的空间。电大系统也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继续壮大非学历教育。但其间人们对学历补偿教育的需求还很大,电大的主业还是学历教育,因而对如何建立根据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不同特点分类发展与管理的体制,并未作更多探索。

(三)初步繁荣期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成熟,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发达国家非学历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开始影响我国并逐渐得到认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是 1965 年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和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概念及 1973 年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2] [3]人们意识到以突出精英教育、强调学历教育和文凭至上的传统教育形式限制了人与社会的发展,教育应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终身需要。这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非学历教育培训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除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进外,我国非学历教育培训也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四足鼎立”态势:1.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培训继续发展;2.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发展;3.各行业自办培训机构的自主非学历教育培训;4.电大系统在学历教育空间相对缩小的情况下,更新办学观念,以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宗旨,充分发挥自身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优势,大力开拓发展空间。从2006年开始,以中央电大“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项目为龙头,发达地区的各级电大在基层社区设立了一些数字化学习中心,开展了一定规模的非学历教育培训。

三、目前我国非学历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终身教育和学习尚未被社会广泛认识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正作为令世界瞩目的大国全面崛起。为实现软硬实力的协调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和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三大战略目标。但在我国,目前终身教育和学习仅在京、沪、江浙等发达地区得到最基本的认同和实施,例如北京的社区学院已成立,社区教育已开展,基本经费得到保障。而在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学历教育培训尚未得到真正重视,社区教育尚未开展,多数人不知社区学院为何物,更毋谈经费来源。

(二)覆盖不广、辐射不深,未能真正面对广大民众

上述我国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四足鼎立”也反映了 “四足”条块各自为政的局面。条块分割的弊端十分明显:1.覆盖不广、辐射不深,不能集聚优质社会教学资源,未能形成遍布城乡的教学网络,未能真正面对广大民众,不能方便快捷地为广大民众的学习提供支持,尚基本处于为特定人群服务的状态;2.缺乏有效监督,易违背教育培训的本意,往往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教学质量。

(三)缺乏规范运行的保障

规范运行最重要的保障是政策及法律。相对学历教育而言,目前关于非学历教育的具体政策较模糊,一直都各自为政。针对国家组织的各类证书考试的培训机构资质鱼龙混杂。规范运行的另一重要保障是经费。目前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学养教”,导致教学对象覆盖不广、包容与开放度不够。这导致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游击队”办学现象屡见不鲜,不仅会造成学生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对非学历教育事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四、以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基础建设社区学院,是科学发展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可行途径

(一)以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基础建设社区学院,有良好的组织基础和资源集聚能力

“数字化学习中心”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数字化学习的终身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中心从2006年开始,由各地各级电大在一些基层社区建立,已有固定的教学场地和教学硬件设备,更重要的是,为这些学习中心提供支撑和支持服务的是经过30多年发展的强大的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学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为主要载体,能集聚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并输送到广大基层、农村、边疆、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满足全民终身学习及其多样化需要。此外,数字化学习中心的群众基础也比较好,例如广西北海电大的3个数字化学习中心,自2008年建立到2011年秋,已开展10期成人非学历教育,学员约2000人。但因缺乏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更大规模的成人非学历教育就此搁浅。

(二)社区学院开展成人非学历教育具有明显的管理机制优势

电大是系统办学,教学管理体制是垂直的,从中央电大到省级电大再到地市县电大,整个管理系统比较封闭,电大的数字化学习中心亦如此。但如果以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基础建设社区学院,社区学院由地方办学与管理,由地方政府建立一个全面统筹与协调的社区教育发展的领导机构,形成各部门协调运作机制,社区学院能得到地方政府较全面的管理服务,成人非学历教育就会因此获得较规范的管理和有序发展。例如萧山社区学院的具体做法是:由政府统筹与电大建立共享的互动管理体制;发挥电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快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发挥电大的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搭建市民终身学习的教育平台;发挥社区教育网络优势为电大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这主要表现在利用社区教育提升电大的社会形象;利用社区教育拓展电大的办学空间;利用社区教育扩大电大的招生范围。在共享共嬴机制建立和运行的基础上,该合作模式取得了可喜成果,为社区学院依托电大办学进行了积极探索。

(三)社区学院能够普及真正意义的大众化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统计数字上看已进入大众化阶段,2010年毛入学率为26.5%,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与浙江等,毛入学率已接近60%,已较接近美国等发达国家。但我国相当多的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毛入学率仍偏低,如贵州2010年只有13.8%,广西只有19.2%。而且,全日制高校基本属于职前学历教育,职后教育及非学历教育少有涉及,究其实质,仍属于精英教育。因此,大量职后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需求须通过社区学院来真正实施。社区学院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的优质集聚枢纽功能及学习时间的充分自由优势,将能做到大众化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普及。

参考文献:

[1] 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1(07).

初一学习计划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设计;应用;通俗化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1-0070-03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设计・应用”领域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1]实践证明,对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是很感兴趣的。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们不可能对小学生进行成人化的设计教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妨转换下学习方式,让学生用“想想做做”这种通俗化的方法来轻松理解“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的难点。在教学中除了要教给学生“做”的方法,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想”的过程,给他们“想”的时间和空间,时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现设计的亮点。这亮点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一次逆向的思考,或者是一次异想天开,但许多优秀的设计正是源于此。对此,笔者在设计应用课中进行了以下的探索研究。

一、制造悬念,想出来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只重视教的教师。”[2]

见过这样一个案例:四年级《贺卡》一课教学,课的一开始,教师没有急于给学生们讲贺卡如何设计、制作,而是先请学生们拿出作业纸,在自己的空白作业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交上去,学生们带着疑问写上自己的名字交了上去,到再次将学生的作业纸分发下去的时候,学生们发现不对,发给自己的作业纸已不再是写有自己名字的那张时,笔者才告诉学生们: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拿到的那个名字的同学来设计一张贺卡,这时学生们个个来了兴致,都想问老师贺卡如何设计,该怎么办呢?怎样设计才会好看呢?此时笔者才开始给学生讲解贺卡设计的要领:一定要体现自己的设计创意,还要针对收贺卡同学的喜好来设计。学生们似乎都充满责任感,都希望自己送出去的贺卡是最漂亮的,每个同学都非常认真,非常自觉地努力去完成作业。

我们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其身旁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信心。教师的旁观是以积极投入为前提,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存在和对他的认同,给学生安全的感受。这样的美术课,以快乐新奇作为开始,学生更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悬念的设置,让学生主动去想,去思考,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直观感受,看出来

生活是“设计应用”课的养料,美术课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参与艺术活动的情感。让学生的设计灵感从生活中吸取更多的养料,其目的恰恰在于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他们经过设计应用的学习由衷地体会到生活真美,艺术真美。执教二年级《机器人伙伴》一课时,笔者创设了“摸百宝箱”的游戏,引导学生先摸一摸,再看一看,仔细观察物体的形状,诱导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的角色。笔者出示大大的百宝箱,邀请学生上来摸一摸,说出初步感受(方的,圆的,块状的,冰冷的……),再分组一个一个拿出来瞧一瞧(变形金刚,汽车侠……),一起观察研究。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更积极投入学习,明白了今天的主题――研究机器人。孩子们生活中常见到这些,一下子觉得熟悉又兴奋,畏惧心降低了。课的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了初步感知艺术美、作品情的机会,更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我设计的船》一课,笔者用半分钟的时间将一个纸杯剪成一条小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A.纸杯是怎样变成小船的?B.同样的纸杯,你能变出其他的船型吗?几个纸杯叠加又能变出怎样的船呢?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尝试,将一个个相同的纸杯变出了许多种有趣的船。当他们把自己设计的船摆放在一起时,惊奇地发现:有的船长,有的船圆,有的船是几个形状相加的,这些船千姿百态。船舱也不尽相同:有的卷了几圈,看似像帆;有的折了几下,看似像桨;有的刻了几刀,看似镂空;还有的竟剪出了一些动物作船头,颇为可爱。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感悟到了纸杯变小船的技能技巧,体验到了创作的喜悦与乐趣,接着深入运用其他材料来创作船也就得心应手了。

传统的美术课教学是教师教一步,学生跟着学一步的单调模式,这种模式约束了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的发挥。新的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艺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更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巧用材料,做出来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说:“应该让儿童有充分的艺术材料,他才能发现自己的表现方法。”新美术教材常常为同一教学内容提供不同风格、不同表现方法、不同难易度的作业与图例,这不但给每位学生多方面的借鉴与思考,同时无形中也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与尝试。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与课前准备,引导他们按自己的兴趣特点随意携带工具材料,或教师为他们提供相应丰富的工具材料,这样让爱好不同、趣味各异的儿童首先有了艺术选择的自由,以利于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我设计的未来建筑》这一课的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从身边寻找大量的废旧材料:各种纸盒、火柴或牙签、瓶子等,这些琳琅满目、随手可得的废旧材料会为学生的个性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

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持的必须是“一种寻求优点并加以赞赏的态度”,与学生一起讨论、想象、设计、制作,有时甚至角色换位,引导学生主动介入到当前知识的探究活动中,使其思维流畅、想象丰富、创造奇特。如学生在制作动物面具时,六人一组围桌而坐,他们利用各自带来的材料互相讨论、大胆设计、精心制作。有人用西瓜皮、树叶做笑脸;有人用纸箱制作5种不同的面具表情;有人用金属、羽毛、毛皮设计人物的五官变化……这一个个新颖独特的面具无不折射出学生艺术的灵性、创造的个性。他们笑着做、做着笑,沉浸在其中,享受着创造的成功与喜悦。

四、设置活动,亮出来

游戏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趣,而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表达欲增强,积极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三年级《动物面具》一课结尾,笔者让学生戴上自己亲手制作的漂亮面具,参与一些综合性的游戏活动,结合语文、音乐、英语等学科内容灵活地进行创造,大胆发挥想象,发表自己的感受。学生上台展示作品的时候,会表现出多种方式,有的学生做一做动物的动作,有的学生唱一首关于这种动物的歌曲,还有的学生用简单的英语介绍这种动物。教师要善于寻找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及创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动物面具的制作方法,其他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图片、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得到美的体验和熏陶,从而创造美。教学过程的安排是多样的,比如,笔者在平行班上《动物面具》时,这样尝试导入新课: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参加一个化妆会,但有个要求是,每位同学必须戴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动物面具。想参加吗?那就来做一做“动物面具”吧!课一开始就揭题,迅速导入新课的学习。教师在课桌里藏了不同的面具,找一找,戴一戴。学生戴上动物面具,大家几乎都不认识了,想象着自己是只笨笨熊,大灰狼或顽皮的小猴子。漂亮的实物展示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自己也拥有漂亮的动物面具,学生参与导入,更能活跃气氛。

接下来,教师不急于让学生动手,先讨论设计动物头形,介绍制作方法。这一环节利用范作举例各种材料制作的面具作品,拓宽学生思维。教师让学生交流所带的材料,允许同学间互换材料,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材料进行创作。课堂最后可以设置面具游戏,如:面具舞会,主题为“动物大联欢”跳、唱、说等,也可以根据动物的动作进行编排。整课都以活动贯穿,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的积极性高涨。设计应用课中可设置一些活动,让学生把作品亮出来,同时也把自己亮出来。

小学“设计应用”课注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美术设计应用的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我们应有序地引领学生走向教材,不断给予学生崭新的内容,让学生有新的发现。笔者深信,学生在通俗化设计应用领域中的自我感受、自我领悟、自我创新、自我评价,定能激活慧眼、炼就巧手、张扬个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