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建设背景

乡村旅游建设背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建设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建设背景

乡村旅游建设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旅游经济

一.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19世纪起源于欧洲,在我国起步较晚,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田园风光和地方风俗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及文化方面的差异,提供城市居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既包括乡村农业观光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是一项区别于传统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以一种更为灵活、更贴近生活的态势,以田园景观为主体,受到被柏油马路、高楼大厦困扰的人们的喜爱。乡村旅游强调休闲、回归山野及朴实的乡风民俗文化,在各大城市逐渐风行。做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吸引着众多人群的参与,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2]。

新农村建设在彝族聚居地区又称为彝家新寨建设,是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加强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这些建设目标在客观上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将对乡村旅游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二.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讲,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提升土地价值,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完善基础设施,完善村镇功能,提高乡村的开放程度,利于资金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农村村民而言,可以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拓宽就业、收入渠道,开阔视野,提高素质,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水平,还可以参与乡村建设、文化建设、产业发展等,提高村民自身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2]。

新农村建设对于旅游产业发展而言,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及更有利的条件。乡村旅游发展仅仅依靠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挖掘是难以实现的,乡村旅游发展依托于一定的农村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基础的配套服务设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物质保障。在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在资源开发、活动开展、服务接待等各方面面才能够得到有力保障,利于提升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实现多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3]。

三.美姑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现状

美姑县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大凉山黄茅埂西麓。东邻雷波县,西接越西县,南连昭觉县,北毗峨边彝族自治县,西北与甘洛县连界,东北同马边彝族自治县接壤。幅员面积2573平方公里,人口23万。201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5亿元,增长18.2 %;财政总收入1.74亿元,增长2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3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4014元,增长18.2%。

美姑的乡村旅游处于起步规划阶段,全县仅有位于县城所在地巴普镇俄普村7家农家乐,其余35个乡均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市场几乎是一块还未开发的处女地。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是可进入性差,远离大中小城市,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很落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等。

美姑的新农村建设始于2010年,以彝家新寨建设为载体,从2010年年底到2011年上半年,先后在巴普镇俄普村、巴古乡勒布村,以整村推进的手段进行了全面建设和改造,俄普村是紧邻县城的的卫星村,所以那里的新村建设重点考虑了吸引县城的消费者日常的消费偏好,属于第三产业服务型的乡村旅游;而勒布村则重点考虑其盛产樱桃、苹果、核桃和梨子等的优势,重点引导消费者在一种优美清幽的环境中度过闲暇时光。2011年开始,美姑的新农村建设往县城以外的乡推进,思路是很好的,整合资金,整村推进,同时考虑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这是一大亮点,但这个思路没有在以后的新村建设中得到体现。

四.关于美姑县乡村旅游和新农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适于美姑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的两种种发展模式[4]

紧扣美姑县情,美姑在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上,可以采取以下模式。

首先,“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是指城郊型新农村,普遍存在于靠近各大中小城市的农村,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由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这种模式适合县城所在地巴普镇和靠近县城的巴古乡、井叶特西乡和农作乡等四个乡镇。

其次,“生态型”新农村。“生态型”新农村多集中在开发程度较低、进入条件较差的“老、少、边、穷”地区,具有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观,但是缺少发展第一、第二产业常规经济的自然条件,又不具备交通优势,多是工业文明尚未辐射到或辐射极微弱的地区,这些地区通常保持了近乎原始的绝美风景、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朴的乡风民俗,发展旅游潜力巨大。“生态型”新农村旅游发展应充分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和生态文化为重点。一方面可采取以农村民俗风情为载体的旅游开发模式,利用独特而完整的民俗文化以及当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吸引外来旅游者; 另一方面可以生态环境资源为依托,重点开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型”新农村可以规划在全县风景最好的瓦侯片区,因为这里是升级自然保护区大风顶生态保护区域,优势大熊猫的栖息之地,还有黄茅埂平原上的乡也具备很好的优势。

(二)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促进美姑新农村建设

1.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政府部门到乡村旅游经营者,都应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时代特征及重要意义,树立新的乡村旅游观,将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首先,要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其次,要充分认识农业不仅是农村的主导产业,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政府必须要在思想上对乡村旅游具有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并就乡村旅游的发展达成统一共识,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制定政策,完善机制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既要使新农村建设覆盖到乡村旅游发展的始终,又要使支持“三农”的资金及新农村建设各项优惠政策倾斜于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开发乡村旅游投资数额较大的企业或农户要给予积极支持与帮助;乡村旅游节点道路连接,要纳入交通规划优先建设;乡村旅游点水源污染及环境治理,要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先解决;乡村旅游项目用地要优先协调安排,各种税收、费用可少收或免收。条件允许时可设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从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管理服务等措施的落实上,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为农村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3.科学布局,错位发展,突出特色内涵,努力打造精品。首先,要依据乡村旅游规划,对乡村旅游各景点进行科学布局,实现乡村旅游的错位发展。其次,要突出乡村特色,结合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田园观光、文化传承,深层次挖掘各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整合特色优质资源,重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努力体现乡村旅游景点间的差异化、特色化、多样化,尽量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此外,在开发的组织形式上,要坚持乡村旅游主体和利益主体“农”的属性,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收益。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农户型、公司型或者农户+公司型,创建各具特色的水产基地型、畜禽养殖型、果蔬基地型、科技农业型、名村名镇型、花卉苗木型、田园生态型、湖库滨水型、岗地生态型等多种类型的优秀旅游景点,打造难以复制的乡村旅游景点,创造更多的旅游精品,培育出叫得响的乡村旅游品牌,使经济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

4.规范服务,提升水平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不仅需要加强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也需要不断提升“软件”服务的质量[5]。要逐步建立健全规范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要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方面规范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标准,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要积极开展争创“星级农家乐”活动,大力倡导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要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营造整洁、安宁的村容村貌,打造良好的乡村旅游软环境。同时,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强,首先必须采取多种灵活适宜的形式,坚持把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职业道德知识、旅游专业知识、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知识及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结合起来,使其在创新理念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的技能和水平。培训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普遍性;既要分阶段,又要坚持长期性。充分发挥教育、农业科技、旅游等方面的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抓好培训工作,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5.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新思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发展大旅游、大农业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必须改变职能,调整思路,首先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布局中,研究好利用好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有关政策,用改革发展的思路来破解我市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资金等难题,结合美姑县实际,在明确乡村旅游业范围界定的前提下,规划、出台有助于发展乡村旅游的综合性政策。各级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引进工商业资本,允许农民用林木等资源入股。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但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用地规定执行(防止私人投资者和企业利用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借机圈地)。此外,建设、农业、规划、土地、交通、供水、供电等相关部门,也应将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优先考虑,提升乡村旅游点交通的通达力,税务、工商、卫生、文化等部门应采取“放水养鱼”的政策,给予支持和优惠。

参考文献:

[1]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2]杨达源.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黄顺红,王素玲.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模式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

[5]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组委会.中国国际乡村旅游发展论坛文集[C].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乡村旅游建设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不遗余力的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积极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不仅能很好的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同时还能使农村的特色产品得到宣传,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涵盖面广、辐射性强、性价比高等诸多优点,乡村干部应该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并积极打造乡村特色产品和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分析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自提出乡村旅游扶贫概念后,乡村旅游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方面贡献了巨大力量,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尤其明显。贫困地区居民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升,离脱贫也更近了一步。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家及政府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也通过多种方式引领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比如电视节目《向往的生活》、《忘不了农场》等都是典型的慢综艺,通过乡村独有的风景打造独特的乡村体验感,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游客,还要留住游客,让游客体验之后流年忘返,激发他们进行再次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及当地村民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自然资源,积极打造具有自身文化和特色的旅游景点和产品。由于乡村旅游业是基于乡村自然景观的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也就是淡旺季,淡季居民收入来源减少,此时应通过其他渠道如网络销售、直播等方式进行本地特色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一方面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为来年的旺季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当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深入探索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计划。

(二)乡村振兴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完善发展,其影响作用也将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提出,为了更好贯彻实施国家方针,以乡村旅游作为切入点,能够快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其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即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带动乡村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繁荣的关键途径。同时,乡村旅游还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另外,乡村旅游需要对当地的农村风景和环境进行提档升级,需要加大农村环境的整理,提高生态宜居性,这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高度契合。而且乡村旅游还需要较为优质的服务和精神文化风貌,所以加强乡村振兴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反过来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和三产融合,使得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出现转变,促使生产结构优化,提高乡村人民的整体收入,这些又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践行和响应。2、乡村振兴战略和有关政策奠定了乡村经济发展基础。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农村优先发展,要发展必然会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和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以解决当前的乡村发展缓慢问题。正是基于此,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将促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土地承包和流转关系不变将得到巩固发展,这对于发展规模化、大型化乡村旅游设施非常有利。并且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国家对农民工作队伍的培养使得人员素质产生质变,保证了乡村旅游工作的人才需求。3、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紧密相关,可以有效互动。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基础,而乡村旅游则是乡村振兴的实施环节,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因为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牵引,能够加快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同时,通过旅游推广,加快了当地农村建设工作。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薄弱

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能否得到较好的体验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配套设施是否齐全,比如景区的民宿环境、交通设施、WIFI覆盖、垃圾桶设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感受,而要保障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就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还要规范乡村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对商家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出现欺客行为,商家间的良性竞争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潜能,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乡村环境破坏现象频发

当前,不论是乡村旅游所在地的居民、商家还是游客普遍环保意识不强,以至于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比如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乱扔垃圾、景区内居民未对垃圾进行分类就随意处理垃圾、景区内的商家如餐饮店所产生的废弃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景区内的车辆尾气排放等都会造成景区环境污染,这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景区环境,使得游客的体验感下降,另一方面严重威胁着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对景区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自发的进行环境保护。

(三)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

由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还比较单一,这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问题。大多数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是单一的推广农家乐,并没有对乡村其他景观进行挖掘,致使游客体验得不到提升,游客在选择乡村旅游地时就较为随意,因为都是一样的项目和一样的特色,对他们来说没有本质差别,这也导致众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究其原因,还是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挖掘中明显不足,缺乏创新,没有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四)缺乏乡村旅游品牌

由于目前国内的旅游景点较为固定,自然风景和城市风景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一旦离开这些资源的依托,那么乡村旅游很难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不管是省内还是全国,这种情况都比较普遍。不仅如此,还有写地区缺乏正确的规划,导致盲目投资,资源开发中存在巨大的浪费和破坏,并且开发没有结合当地特色,使得旅游资源大同小异,产品单一,无法吸引游客,甚至还出现跟风式旅游开发,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某些著名景区,对附近带动效果较差,无法形成大规模乡村旅游市场和体系,比如湖北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其影响区域仅限于隆中对地点,周边大量的乡村人文景观均为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五)旅游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乡村旅游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消耗当地的各种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生存空间和资源,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太高当地的物价和交通费用,造成人们日常负担增加。另外,当地部分居民无法从旅游产业中获得经济效益,或者获利不足以弥补乡村旅游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压力,往往会导致居民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厌烦心理,阻碍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且还加大了当地居民之间的贫富,激化社会矛盾等,反而不利于和谐美丽乡村建设。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一)优化基础设施与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保留当地的原有地貌及乡情,并在此基础上注意提升人们的视觉感受,为人们带来极具特色及吸引力的视觉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在多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条件,以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旅游项目,比如游客可以通过线上种菜的方式获得对景区的初步了解,景区居民根据游客的线上操作进行线下的实际规划和布局,并将菜地及蔬菜的具体生长情况通过线上方式反馈给游客,进而吸引游客的到来。这种方式不仅较好的宣传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为当地乡村景观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同时还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都需要建立在有吸引力的乡村景观及服务基础上,政府及居民应该不遗余力的进行乡村环境改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二)开设生态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严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为追求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乡村环境保护及维持乡村生态平衡,乡村旅游及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文化及环境的相互协调基础上,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兼顾环境保护,故而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更好的将乡村农业与旅游业、休闲业进行融合。当地政府要在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与环境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在充分挖掘当地旅游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而增强当地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及农业结构的有利调整,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当地政府及企业应该以生态旅居、长远发展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寻求旅游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帮助当地村民提升生活品质。这就要求政府及企业要充分了解乡村特色,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乡村的人文、地貌及自然景观,并将乡村特色景观进行良好的包装和宣传,同时加强景区介绍及导游服务,在此过程中融入农产品介绍及销售,以此实现各产业的有效融合,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当地政府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乡村旅游业及乡村企业的发展,尤其要鼓励打造当地特色旅游项目、产品及服务。乡村企业应该以当地旅游文化为依托,打造符合当地人文风情的特色项目和产品,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实现项目和产品的多样化,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比如内陆乡村企业可以依托农作物生长打造特色嫁接旅游景观,沿海乡村企业可以依托海洋资源打造特色海洋资源旅游项目和产品。总之,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并融入创意理念,使旅游项目和产品更符合时代潮流,充分满足人们视觉及感官上的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及居民要从各方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打造属于自己的乡村旅游品牌,使某一特色产品、项目或服务成为当地的典型代表,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及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拓展乡村业务范围,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四)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

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国内乡村要振兴发展,必然要加强经济建设,而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举措,所以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业竞争问题。所以需要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另外,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政策和规划要求,做到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特色资源,并对生态进行恢复和保持,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只要通过建设乡村旅游品牌,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占据有利地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进而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产业,推动乡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的振兴。

(五)减轻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

当地居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如下,才能最大可能减少旅游活动给当地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此减缓当地居民的抵触心理。另外,政府和投资者也要提高居民的思想意识,定期开展乡村振兴知识宣讲工作,让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并认识到乡村旅游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其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时,还要加强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分担”到每个居民,基于信息展示、全体决策、意见反馈和全民监督等制度,实现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避免出现旅游企业和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不良竞争,政府要强化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保证良好的市场环境,打造运行有序的发展环境,促使政府、企业、农户三者形成和谐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消除负面影响。

四、结束语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推进乡村旅游,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因为项目雷同、服务单一使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受阻,要实现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20,No.312(02):52-54.

[2]韩立杰,董伟欣,周丽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000(007):62-64.

[3]赵庆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000(019):144-145.

[4]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5]孟庆光.乡村振兴背景下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旅游,2019(11):355-355.

[6]周冰倩.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乡村旅游发展优化路径探析--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21(7):3.

[7]屈学书,矫丽会.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12):6.

[8]宋慧娟,陈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路径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6):6.

[9]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乡村旅游建设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2003801 

1 新农村建设对低碳乡村旅游的推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乡村旅游作为现代农业中的重要内容,也逐渐得到重视,不仅让乡村旅游的可参加项目更加丰富多彩,也改变了村民对低碳乡村旅游观念的全新认识,推动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而为低碳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一定的产业基础;新农村建设为低碳乡村旅游提供物质基础,近几年来,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越来越趋于完善,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发展低碳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另外,国家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及管理人才,这也为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所需人才提供了机遇。 

2 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概况 

娄底拥有各类景区景点70多处。近年来,娄底市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低碳乡村旅游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外部环境,全市92个乡镇(办事处),其中已开展休闲农业和低碳乡村旅游的乡镇近40个,形成了包括农家乐、果菜采摘园、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等四大系列产品协调发展的格局。 

2.2 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的经营模式 

娄底市乡村旅游一开始也是由当地居民家庭组织的,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娄底市政府打造了几个娄底市乡村旅游品牌,如占地面积达到4万多平米的故居、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梅山龙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紫鹊界梯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湄江景区、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导,当地居民为主要支撑的低碳乡村旅游经营模式。 

2.3 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 

区位优势条件。娄底市处于雪峰山东侧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湘中丘陵岗地中,属宜于度假旅游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湘中交通枢纽,国家森林城市。娄底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未来湖南乃至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拥有巨大的交通区位优势。 

资源优势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的必要条件。娄底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各类景区景点70多处,其中紫鹊界秦人梯田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梅山龙宫、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是目前湘中地区仅有的两处AAAA景区。由于娄底地区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使得游客在来娄底低碳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选择性更强,每一个旅游景区都将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2.4 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的限制因素 

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地区大多位于郊区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限;比如游客服务中心、进入道路、停车场地等公共设施比较简陋,有些甚至没有;客房、餐馆等食宿条件较差,卫生状况更让人难以满意,配套设施不能适应游客的需要。 

缺乏专业的管理。从目前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规模与情况来看,其在管理机制、管理人员的构成以及工作人员的分配上,呈现出来与低碳乡村旅游不相匹配的状态;由于不是专业的旅游管理团队,进而导致发展规划不合理,这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 

周边景点竞争较大。娄底市地处湖南省中部地区,省内远有广受旅游者喜欢的凤凰、张家界景区,近有位于邵阳的崀山景区,这些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大部分超过了娄底市一些旅游景点,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竞争。 

3 新农村建设下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3.1 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指导 

在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资源盲目无序开发和浪费、对资源的保护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在国家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的背景之下,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将得到来自政府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巨大支持;根据娄底市政府制定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我们可以看到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要遵循对资源科学、合理开发的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发展低碳乡村旅游,提升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2 加强“三农”建设带动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 

(1)农民方面。发展低碳乡村旅游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在娄底市进行低碳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加深农民主体地位的认识;同时,需要加大农村教育,加强农民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整体接待质量。 

(2)农业方面。娄底市农村农业发展单一,生产方式较为落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改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发展高科技农副产品十分迫切。将农业产业化建设休闲农业基 

地是推进村农产业改革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娄底市整体农业改革覆盖面积有限,在以后农业发展方面仍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为娄底市发展低碳乡村旅游提供契机。 

(3)农村方面。游客选择低碳乡村旅游,就是看中了农村未受污染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乡村生活。在国家加大“三农”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娄底市要抓住这一政策契机,加大农村建设方面的投入,合理规划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低碳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3 科学谋划、统筹设计提升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硬件 (1)改善交通环境。旅游业依赖交通的发展,交通又牵制着旅游业的发展,虽然通往湄江风景区,紫鹊界梯田、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梅山龙宫,故居以及涟源至新化的公路相继通车,相比于几年前取得了比较大的改善,但与国内优秀的旅游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比如说现在去大熊山只有一个较窄通道可进去,车辆进出极为不便;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打通城市与农村、景区之间的隔阂,加大乡村旅游的发展。 

(2)改善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景区住宿环境。目前娄底市乡村的旅游者住宿水平都不是很高,即使在逐年扩大房屋建筑面积,但是从整体来看,旅店的数量和服务质量也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改善农村家庭式旅馆的住宿条件,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开办中等星级酒店、主体快捷酒店;对相关酒店从业人员进行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满足低碳乡村旅游游客的需求。 

3.4 改善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景区餐饮环境 

娄底地区的饮食极具当地特色,品种具有多样性,但是在农村地区,餐饮方面多以“农家乐”家庭式的提供,卫生方面难以保证、价格方面难以统一,一般都是以农户自己的标准为主;发展低碳乡村旅游必须要对旅游景点的餐饮机构进行合理的规划,政府卫生,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餐饮机构的监督。此外,在保留农村特色饮食文化的同时,要适当发展适合大众口味的餐饮服务,增加旅游者的选择性。 

3.5 新农村建设为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目前,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才还比较缺乏,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升,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发展低碳乡村旅游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政策以来,针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其中就包括人才培养以及人才支持,发展低碳乡村旅游可以借助这一政策性的优势,大量引进相关旅游人才,培养地方优秀旅游人才,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快速发展。 

总之,在国家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获得了来自政府极大的政策支持;由于在省市共建低碳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中,只有思路上的一些探讨,在具体措施和办法上还没有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而且研究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资料比较缺乏,因此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对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将陆续凸显,继续关注和研究娄底市的低碳乡村旅游问题,希望能对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建雄.关于乡村旅游若干问题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9,(4):1116. 

乡村旅游建设背景范文第4篇

一、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10年,重庆市乡村旅游游客总量达到1850万人次,约占当年全市国内旅游总人次的18.5%,表明重庆乡村旅游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目前,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不平衡。除农家乐模式较为成熟外,其他如生态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节事等乡村旅游模式开发不足。(2)目前重庆乡村旅游虽然已经达到一定数量,但乡村旅游产业化程度不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还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不够充分。

二、重庆城乡统筹给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契机

重庆市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工作开始于2007年6月,8.2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成为中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最大一块实验田。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实现城乡共发展共繁荣,是中央赋予重庆的三大战略任务之一。城乡统筹即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改革符合重庆大农村与大城市并存的特殊市情的需要。乡村旅游市场面向城市,具有良好的城乡联动机制,符合城乡统筹的需要。重庆城乡统筹的大背景,给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

(一)推动乡村角色的改变

城乡统筹政策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进行土地的集中经营,通过招商引资和开展大规模的农业项目开发,促进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这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乡村将不再是原来单一的农业生产角色,而成为为城市提供给养和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休闲服务的角色,乡村逐渐成为城市社会和功能的延伸。

(二)一定程度上留下了剩余劳动力

直辖10年,重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卓有成效,700多万农民离开故土,到城市寻求生存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40%以上的劳动力并没有在重庆本地就业,而是去了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劳动力在外地创造剩余价值,但却由重庆为他们提供主要的社会保障,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一种剥夺。城乡统筹以民生优先,切身关注农民工的问题,诸如减轻农民税收负担、统一城乡教育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支持(比如农村子女学费免收等)、设低保、扶困户等,让农民工切身感受与其在外面苦苦地打工,还不如回来投身于家乡的建设事业中。农民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在这里居住生息,能更好地把他们的全部精力和心思投入到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之中。

(三)有利的政策倾斜

城乡统筹背景下,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建设等。这些措施中,尤其加大对农村资金的投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备资金条件;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交通、通信、水电供应、环境以及其他基础设施,为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了可进入性条件。

(四)科技人才的加入

在统筹城乡实验中,重庆已经从2007开始,每年向乡镇定向输送大学生,每个乡镇5名,连续5年。外来的有经验、有素质、有文化的工作者,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生力军,将城市的科技和人才有节奏、有效地向农村地区输入,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人才条件。

三、重庆城乡统筹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一)乡村旅游规划———塑造鲜明的乡村意象

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是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最重要的需求是乡村意象。乡村意象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乡村意象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乡村聚落、建筑空间、社会状态和文化风俗。游客在乡村所体验到的乡野的宁静、乡民的质朴、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菜,甚至那袅袅炊烟,它们都可能使游客产生在城市完全体会不到的那种似曾相识的“回归感”。从游客心理学的角度看,乡村意象是激发城市游客进行乡村旅游活动的根本动因。乡村意象的塑造必须强调保持原真性的乡村风光,主要体现在对居民住宅、生活设施、基础设施等硬件实体和乡村民风民俗传统等软件资源的优化。对于已经形成较高市场认同的乡村意象,要大力维护和强化;对于特色不明显的乡村,要通过规划设计,着力打造区别于周边乡村的不同景观意象。以重庆为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行了以川东民居风格为主调的“巴渝民居”工程。2010年6月25日,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提出:从现在起到2012年,建成“巴渝新居”15万户,农民新村1500个。一场“农房革命”正式展开。重庆市城乡建委组织专家编制了26套《重庆市巴渝新农村民居通用图集》,免费发放到每个乡镇,制作了5万余份巴渝新居张贴画送到每个行政村,编写了《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技术导则》《村镇风貌设计导则》以及《农房建设科教片》等,使巴渝新居建设家喻户晓。现在重庆的农村,公路500米范围内的民居都进行了巴渝民居改造。道路两旁一排排小楼错落有致,坡屋顶,白墙灰瓦,下半部分涂上青砖颜色的漆,并用白灰勾缝。这些巴渝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很像一幅中国山水画。乡村意象的塑造还必须使乡村本土文化不失本色,包括乡村民俗文化、乡村文化遗迹以及乡村各行业的文化。重庆是古代时期的巴国,有传统的农耕文化、民居建筑文化、民间艺术、乡村文化遗迹等,如铜梁的龙、走马的故事、接龙的吹打、荣昌的牌坊、渝东南土家族摆手舞、秀山的花灯等,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文化,他们在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中都可以大力挖掘、整理,形成重庆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意象。

(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打好乡村旅游特色牌

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对游客产生定向吸引力的动力源泉。城市周边乡村遍布,人们为什么选择到某处乡村去休闲度假,是因为那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着他。如城口的老腊肉、璧山的丁家兔、来风鱼、合川的桃片、江津的米花糖、长寿湖的全席鱼、鱼洞的刨猪汤;金佛山的杜鹃花、潼南的油菜花、走马的桃花、白市驿金凤梨花、四面山的森林、仙女山的冬雪;綦江铜鼓滩的漂流、渝北统景的温泉等。这些重庆郊野乡村的吃的、看的、玩的都各具特色,正是这些特色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城市居民奔向这些乡村去旅游。

(三)乡村旅游经营———“五加二”模式与规模经营

乡村旅游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一直存在两大困境:一是周一至周五设备空置,人力、财力浪费严重,固定成本高,周末却因人手不足,接待能力又不足,属典型度假型经济。对此,乡村旅游可以将周一至周五的经营对象着力瞄准不受时间限制的老年人市场,通过一定的优惠措施吸引老年人在周一至周五结伴到乡村休闲度假,将平时闲置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而周末主要接待上班族娱乐休闲旅游。二是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主要以个体农户为主,宣传能力、接待能力均有限,不容易形成号召力。对此地方政府可以设法组织农户走联合经营之路,形成合作经营组织,联合经营,综合利用乡村景观和农业景观资源,建设乡村特色旅游基地,从而增强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乡村旅游人才———请进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

乡村旅游管理者和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民,他们对旅游的认识、从事旅游的经验、接待水平与游客的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人才的途径很多,如通过“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大学生村官等项目引进高素质人才;通过鼓励支持具有先进理念的优秀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回乡办乡村旅游;地方政府积极组织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乡村旅游专项培训学习或外出专项考察学习,提高经营者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的水平。

乡村旅游建设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 旅游 建设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138-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的城市居民已经厌倦了城市的喧嚣生活,为了寻求心灵上的慰藉,很多的城市人已经把眼光投向了我们美丽的乡村,而且国家政府也为了做好三农政策,要改变乡村的面貌,发展乡村的经济。因此,乡村的建设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为我国乡村朝着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商机。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乡村的人口占据了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因此要改善我国的整体生活水平,发展乡村事业非常重要,在乡村施行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对农村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使用,是我们现在的重要目标。吉林是农业大省,由于它拥有非常丰富的农业资源,所以开展乡村的发展在我国非常重要,对不断整合农村的资源,调整其产业结构,为增加就业和提高人民收入有着促进作用。

一、乡村发展具体意义的探究

(一)乡村旅游的具体含义

乡村旅游的理念来自于西方国家,它的主要功能是:休闲、观光、购物、度假等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的特点不同于其他的旅游,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乡村旅游是根据乡村为基本的活动场所,主要是由乡村的田园风光、独特的生态环境、生活风情以及自然山水等天然环境组成。第二,乡村旅游主要是为很多人提供回归自然的空间,让旅游者感受自然的魅力,切实享受自然带来的清新。第三,在乡村旅游中,主要倡导的是乡村文化的发展,以及乡村环境的主要保护,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主要是依据农村资源的整合发展而来。

(二)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概述

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自然的趣味浓厚,其投资少,见效也快,参与性强、旅游的重游率很高,乡村旅游的消费相比其他的消费低。对于农村来说,开展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很有利,农村旅游可以使农村的文化和农村的景观相融合,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借助农村的旅游和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建设出一条农村发展经济体系。农村旅游的发展可以解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乡村向城镇化发展,有效促进城乡经济建设。

二、吉林乡村的主要发展旅游类型以及地域资源探析

(一)吉林乡村的主要发展类型概述

由于吉林乡村的景观不一,而且其地域性的基本特征也不同,根据其地域性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几种不一样的类型。

1.自然风景旅游,主要是根据吉林的自然风景作为基本的旅游点,主要是天然的景观、自然和人工水面的集合旅游,然后再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将农业项目开设为多种的旅游项目,例如,可以进行长白山旅游,看林海风光,品尝新鲜的草莓、葡萄以及收获鲜菇,等等,从农业的基本资源着手进行旅游项目的建设。

2.田园风光旅游,以乡村的田园作为旅游的景观,以耕地文化、民族风情作为主要的旅游对象,对田园风光的旅游要结合当代的高科技生产,培育出各种高科技农业产品,将农村发展生产的农作物,介绍给旅游的人,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好的旅游环境。

3.农村的乡俗风情旅游,可以结合当地的民族风俗,根据它作为当地的旅游特色,结合农村、牧劳以及天然的人工景观。根据当地居住的民族,创造不一样的民族特色旅游。

(二)吉林的地域资源概述

1.吉林的东部地区,这里气候湿润、林业产业非常丰富,这里多是山区,自然类型独特。例如有长白山瀑布,有温带垂直景观带,而且有动植物保护资源库,还有珍贵的药材资源,当地的民族还拥有朝鲜族的文化。

2.吉林的西部地区,拥有广阔的草原,水草肥美。吉林的西部属于欧洲大草原的最东端,这里聚集了大小不一的湖泊,还拥有南来的避暑候鸟,由于气候的影响在这里形成了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

3.吉林的中部地区,这里地势起伏跌宕,具有独特的关东味道,中部地区由台地、平原以及丘陵地区组成,这里有世界著名的玉米带、大豆带,农业资源丰富,在这里住着热情的满族和汉族人民,他们和睦相处,塑造了独特的关东文化。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吉林的地理位置分析,从乡土风情、自然资源的探索,在吉林开展乡村旅游建设有利于发展吉林的乡村文化,通过对乡村建设过程中采取不同措施的介绍,为我国的乡村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琼英,唐代剑.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价值再造[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66-71、111.

[2]吴丹.城乡统筹背景下旅游产业导向型村镇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