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社区;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症",常伴有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卒中的年发病率250/10万,冠心病事件年发病率50/10万[1]。这些疾病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病例的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的总体危险。国内外经验表明,社区防治是控制高血压最有效地方法。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3)明确指出,必须采取全人群,高危人群和患者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患者规范管理三环节入手,构筑高血压防治的全面战略。笔者近几年开始从事社区高血压病管理工作,通过对本辖区所管理的高血压患者现状进行分析,明确认识到,要真正做好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

1本辖区高血压病管理现状

1.1高血压人群基本情况

1.1.1高血压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特点,见表1.由表中可见,60~80岁的高血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

1.1.2血压水平 以建立健康档案时所测血压而定,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准。见表2.由表中可见,社区高血压患者以轻度所占比例最高。

1.1.3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见表3(其中的血压水平是指经过用药后3个月所测的血压。血脂及血糖是在本社区体检时所得结果)。

1.2管理方法 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建立完善健康档案,并将高血压管理手册发放给患者,嘱咐患者每3个月到社区免费复诊,对其所测血压、服药情况及生活习惯记录在册,医生视具体情况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医疗指导。对不能到社区复诊的患者进行电话回访。每两年为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内容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空腹血糖、血脂四项、常规心电图。并指定一个全科医生负责高血压病管理工作。

2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2.1形式化管理 本社区管理的1260例高血压患者,配备一名全科医生,工作中难免存在机械性和数字化,无法将规范管理内容落实到实处。

2.2管理服务水平滞后 医学知识在不断更新,目前高血压的基础规范管理要求依据的是2011年版卫生部《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2]。而本社区仍沿用的是2009年版本。新版中高血压危险因素中男性年龄下调为>55岁,另外对高血压患者要进行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及危险因素分层管理,以把握好患者的治疗时机,降压目标及治疗力度,使高血压患者得到规范的管理和治疗,本社区未进行分级管理。

2.3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慢病管理不仅要求全科医生具备处理常见疾病的能力,还要做好健康管理的全程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承担着咨询者,教育者,管理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其服务内容宽泛,涉及临床多学科。本社区工作人员知识更新不够,给予患者的指导随意性大,加上患者之间同病相怜,相互间传达不正确的信息因素及干预方法,使得有些患者对医生的依从性不够理想。

2.4公益性和经济利益矛盾 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由医院分部门诊在2009年创办,政府资金投入不足,领导沿用的是医院管理模式和理念。而社区健康管理的目标是:②让健康的人维持健康,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②让亚健康的人促进健康,及时阻止疾病发生;③让患者得到便利,有效地治疗和管理[3]。

3提高本社区高血压病管理质量与效益

3.1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和树立正确的观念 慢病管理不是某部门和某个人的事,高血压是一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对其治疗已由大病晚治到注重预防为主,要从根本是提高它的早期预警,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社区防治工作必须落到实处吗,政府资金的投入要保障服务的可及性,从而才能保障服务的质量。

3.2提高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技能 通过定期培训和自我学习,慢病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和管理技能,不要墨守成规,要善于学习和借鉴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如慢病管理的金字塔模式[2]。

3.3设定工作计划 全科医生的水平能力和慢病的防治工作息息相关,以新版的高血压病防治指南为基础开展实际工作,设计好慢性病管理计划,对所管理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层,如对低风险患者提供自我管理支持,对高风险患者纳入规范管理;对复杂难治或需要住院治疗患者及时转诊到专科医院。这样在工作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实现连续性和可及性的服务,不断提高管理的依从性和患者的满意度。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的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的总体危险。慢病管理是预防严重的慢性病并发症发生,遏制慢性病流行的关键,通过预防治疗和管理的有效衔接,能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减少早死和伤残,最大程度地提高慢病的防控效果。使命所然,在高血压慢病管理的工作中,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做好我们的本质工作。

参考文献:

[1]施仲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的主要新视点[J].中华内科杂志,2010, 13-15.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血压病房; 临床路径管理; 管理体会

高血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慢性疾病,多会引发血管、心、脑、肾脏等器质性变化。高血压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头痛、眩晕、心悸、耳鸣、失眠等,常见的并发症有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脑病、肾衰竭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尤为重要,研究显示人们对高血压缺乏足够高的认识,从而导致该病在我国的发生率成逐年上升的趋势[2]。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革新,许多医院改善了病房的管理模式,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是新型的医疗管理方法,具有其独特的优点,本研究对临床路径管理应用于高血压病房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高血压病房接受治疗的96例高血压患者,所选病例均符合高血压的相关诊断标准,男56例,女40例,年龄30~66岁,平均年龄(53.8±6.4)岁,所选患者无严重的脏器官类疾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采取对照性试验实施研究,将96例高血压病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患者按照常规模式进行管理,设计临床路径表对观察组48例患者采取临床路径模式进行管理,对管理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管理体会。

1.3 临床路径管理

1.3.1 病房管理 高血压病专病分设病房、门诊、功能室等3个工作单元,高血压病房现设专科病床10张(包括1张抢救床),将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完善检查、危险分层、健康宣教、个体化用药指导、治疗及定期随访等;高血压功能室将针对门诊及入院患者有针对性开展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脏或血管超声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定期进行专科门诊;高血压实验室(待建中)将针对高血压患者开展多项激素水平以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测定。

1.3.2 高血压病例的筛查与管理 对普通人群定期进行筛查,包括血糖、尿常规、血常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尿蛋白、尿酸、Cr、BUN、K、Na、血浆纤维蛋白原心电图、超声/X线检查等指标,对确定患有高血压的按照规定进行随访调查。

1.3.3 基本信息管理 对初诊居民要询问是否曾在其它医院确诊过高血压,询问居民基本信息病历号、姓名、就诊日期等;询问居民近期是否有如下症状和体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眼花耳鸣、呼吸困难、心悸胸闷、鼻衄出血不止。

1.3.4 健康档案管理 个人情况表:建立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年检表:按照中老年健康管理技术要求对患者进行较全面体检,每年进行一次;随访表:每次随访时均应填写。

1.3.5 治疗管理 告知患者高血压治疗的意义和措施,争取配合,先向其提供非药物治疗建议:强调戒烟、减轻体重、限制钠盐、控制饮酒、改善睡眠等,同时辅以相应药物治疗。

1.4 观察指标 主要包括患者的依从性、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知识评分和满意度等指标。

1.5 指标评价 健康知识评分:自行设计20个相关健康问题,每个问题分3、2、1分,对患者进行调查,满分60分,分数越高健康知识的掌握度越高。满意度:自行设计调查问卷,10个问题,按满意、较满意和不满3、2和1分,共3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好。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通过比较发现经临床路径式管理后患者的血压、依从性、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知识评分和满意度等指标均要好于常规管理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病房实施有效的管理模式对高血压疾病的控制有这非常重要的影响,临床路径这种管理模式起源于美国[3],该模式是针对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的综合治疗护理模式,该种方式已得到患者的认可和接受。该模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注重治疗协同性、有效性和实践性[4]。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病房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患者的满意度、依从性、疾病控制情况都要明显好于常规管理,说明了该种模式可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帮助患者有效的控制了病情,同时提高了医院的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5-7]。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应用于高血压病房的实施效果显著,利于患者的康复,降低了住院费用,符合人性化管理的宗旨,值得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烨,卢俊,董晖.临床路径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6):397-399.

[2] 顾亚琴,陈黎.临床路径式管理在高血压自我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2):2558-2559.

[3] 张骏.社区高血压管理临床路径实施与完善[J].中国医药科学,2012,2(3):186-188.

[4] 吴淑玲.临床路径式管理在高血压自我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5):368-369.

[5] 马维红,李琦.临床路径在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5):699-700.

[6] 孙清华,董晓敏.临床路径在高血压专病疗养中的应用[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1):43-45.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血压;健康教育;自我管理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据研究报道,在所有高血压患者中,只有约30%患者的血压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提高高血压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自我管理是指在应对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即在医务人员帮助和支持下,慢性疾病患者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和治疗性的活动。高血压控制率较低的原因包括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服药依从性差、缺乏高血压相关的治疗以及检测的知识等。为了探讨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作用以及治疗效果的影响。作者通过在体检过程中对76名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组标准:①符合1999年WHO国际高血压联盟高血压诊断标准;②年龄在30~70岁。排除标准:①排除继发或恶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②排除伴有严重心、肾、肝功能异常或其他躯体疾病患者。根据入组与排除标准,共有76例参与本次调查,男45例,女31例,年龄36~67岁,平均(52.26±10.15)岁;文化程度:大学30例,高中26例,中学及以下20例。

1.2方法

本组患者在干预前均采取常规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管理,干预后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辅导。

1.2.1采用健康教育方式

①利用患者在等候体检的过程中,通过发放高血压自我管理手册以及护理人员现场答疑、咨询指导的形式实施自我管理教育。

②由内科主治医师、主管护士和患者成立自我管理小组。定期把这76名患者集中举办高血压知识讲座,内容主要是涉及高血压防治方面的健康知识。

③电话随访,对于外出和难以实现家访,或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复诊的患者,每周给予电话随访,内容同现场访视,了解血压控制情况及自我管理实施情况并详细记录,以备下次随访参考。

1.2.2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是指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高血压相关的预防性和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本组病例实施自我管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

①遵医服药: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掌握越多,越容易配合服药治疗。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高血压病需坚持长期规则治疗、保健、护理的重要性,需严格按医嘱坚持服药,不擅自停药、改药,以免发生停药综合症。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是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内容。

②饮食管理:合理饮食是控制高血压的基础,对预防并发症也至关重要。本组病例因为是机关干部人群,在外用餐的机会较多,对饮食也不是很注意,在干预前只有32人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饮食。首先,要限制食盐,指导患者限制盐的摄入量在3~5g/d;其次,进食低热、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饮食,忌食动物内脏、蛋黄,多食蔬菜,水果。少量多餐,避免过饱餐。多食高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屏气大便,诱发脑血管疾病。最后,要戒烟限酒,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③运动康复管理:高血压患者要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根据自己的血压及症状合理地进行运动。运动不宜剧烈,建议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为宜。避免因剧烈运动后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进一步升高而导致脑血管意外发生。

④情绪的管理:不良的情绪也是高血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诱因。因此,情绪的管理是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教会患者识别自己的心理反应、寻找应激源、有效应用心理防御机制稳定情绪。

⑤自我监测:高血压患者除了合并严重的并发症需住院治疗外,其余时间大多居家,所以学会测量血压或者定期到医院或社区监测血压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内容。教会患者测量血压的方法,并根据测量结果,有效地做出评估和判断,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 结果

电话随访6个月后,患者的自我管理状况对比见表1。

3 讨论

有效的高血压管理,既是控制高血压病这一最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要求,更是预防冠心病、脑卒中发生的主要措施。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人数众多,而基层专业防治力量相对薄弱;且往往只强调医生对患者的单向管理,只能做到单一的血压测量和简单降压药物应用,很难做到综合防治与个体化治疗的要求。健康教育简便易行,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本研究就是利用患者在等候体检的过程中,或者定期组织知识讲座,通过多种形式实施自我管理教育,易于让患者采纳。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6个月的各项评价指标均显著优于干预前(P

参考文献: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血压;氟西汀;焦虑;抑郁

焦虑抑郁障碍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临床工作中发现高血压患者常伴有情感障碍如焦虑和抑郁。我们对高血压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在抗高血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氟西汀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来自于我院精神病专科 2013~2014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均伴发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症状。坐位舒张压 90~110mm Hg、收缩压 14O~180mm Hg。其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39±7.8)岁。

1.2 焦虑抑郁症状诊断标准[1]

(1)有广泛性焦虑的表现:无明确对象及固定内容的紧张或焦虑、情 绪低落和伴有自主神经不平衡症状(心悸、胸闷、胸痛、气促、口干、出汗、尿频、睡眠障碍等),或出现运动性不安(口、唇、指肌肉震颤、 坐立不安、紧张性疼痛、肢体发抖、全身肉跳等);(2)惊恐发作的表现:如发作性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窒息感或濒死感。

1.3给药方法

所有患者常规用口服降压药物的同时给予口服氟西汀20mg,不再加量。疗程6周。睡眠障碍者晚间加用舒乐安定片镇静,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1.4疗效判定标准 以HAMA、HAMD治疗后的减分率为指标[2],减分率=(治疗前HAMA或HAMD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疗效评定采用临床痊愈(减分率>75%)、显著进步(75%≥减分率>50%)、进步(50%≥减分率>25%)、无效(减分率≤25%)4级。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盐酸氟西汀治疗后对焦虑症状改善程度:总有效率达90%,其中痊愈52%,显著进步26%,进步12%,无效10%;对抑郁症状改善程度:总有效率达76%,痊愈26%,显著进步32%,进步18%,无效24% (表1)。

2.2氟西汀治疗后HAMD、HAM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 (P>0.01) 见表 2。

3 讨论

众所周知,原发性高血压病在高血压病中约占93%左右,原发性高血压不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也是一种心身疾病,情绪及社会心理因素起很大作用,几乎每一个高血压 病患者都经历了血压不降和血压波动的过程,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为患者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同时,疾病导致的躯体不适和心理负担也给患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这些情绪及社会心理因素对高血压患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康复都有重要影响[3]。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可出现心理情绪障碍,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死亡率增加。高血压患者发生焦虑抑郁障碍时,常伴有紧张、忧虑、恐惧、睡眠障碍,血压增高、心悸 、心动过速等[4]。紧张、焦虑、愤怒以及抑郁情绪也常为高血压的诱因[5]。

研究显示,氟西汀对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的患者均具有肯定疗效。通过6周的治疗,抑郁和焦虑的减分率明显降低,而单纯给予降压治疗没有明显减轻焦虑和抑郁的症状。据报道氟西汀同时辅以阿普唑仑对焦虑患者可能具有较好疗效。研究结果提示氟西汀通过对高血压合并抑郁焦虑的治疗能显著降低血压。比单纯降压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原因可能是抑郁和焦虑这些情感障碍在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能是某些高血压发病原因之一,并能加重高血压。并且内分泌因素在抑郁和焦虑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抑郁焦虑患者存在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活性增强,这些均提示抑郁焦虑和高血压可能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因而若氟西汀能影响这些基础,可对二者都有直接治疗作用。最近也有把焦虑抑郁称作慢性应激状态,应激状态导致机体持续分泌肾素、肾上腺素等,机体处于亢进状态,这正是高血压不易控制的重要因素,氟西汀能有效控制抑郁焦虑,对缓解高血压可能有一定作用。对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前应评价焦虑和抑郁状态,并视情况给予合理的抗焦虑和抑郁治疗,这样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更全面,血压控制更平稳。综上所述,对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的患者,通过加用氟西汀抗抑郁治疗可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菊贤,陈启雄.焦虑与惊恐对心血管的影响 [J].中国全科医学,2001,4:379― 381.

[2]张明国.内科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1―294.

[3]杜勤,陈渲,成静,等.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特征与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2(6):482―3.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全科医生 慢性病防治 心理疏导 成功体验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087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and explore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the process of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clinical effects.Methods:44 cases of hospital outpatient emotional problems of patients admitted from November 2010 to June 2011 using 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etermination table(HAD)test and investigation.Results:70%~80% of patients in all measured investigated in patients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anxiety or depression,which accounted for about 40% to 50% of moderate and severe patients.Conclusion: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in the community to strengthen the emphasis on patients' mental illness,and do a good job screening,if necessary,when the patient timely referral to a specialist hospital for treatment.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tioner;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Psychological counseling;Successful experience

在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全科医生经常会遇到患有慢性病的患者,因此全科医生在为社区提供卫生服务的过程中要向患者提供生理与心理等全面的服务,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于患有冠心病及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其临床疗效通常和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情绪是否稳定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倘若全科医生能够适时给患者做出必要的心理疏导,将可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为此,2010年11月~2011年6月收治存在情绪问题患者44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全科医生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实施心理疏导的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1月~2011年6月收治存在情绪问题患者44例,对这些患者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AD)》进行测试与调查[2]。全部参加测试与调查的患者中包括男6人,女38人,平均年龄47.2岁。将情绪问题划分为等级:≤7分为正常、8~10分为轻度、11~14分为中度、≥15分为重度。见表1。

结 果

测查结果:在全部被测查患者中有70%~80%存在程度不等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其中中度与重度患者40%~50%。这表明全科医生在社区要加强对患者心理疾病的重视程度,并做好筛查工作,必要时需将患者及时转诊至专科医院接受治疗。

例1:患者,女,66岁,就诊症状为阵发性心前区闷痛,既往史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高血压病2级及冠心病。患者主述每次发生心绞痛、高血压均与心情不好有关,原因为其业绩优秀,但因学历问题始终未评上高级职称,因此退休后经常想起此事,每次都心情郁闷,引发高血压发作与心绞痛,甚至需要入院给予静滴硝酸甘油方可缓解。经分析该患者属于情志不舒以抑郁为主造成心绞痛及高血压反复发作的典型病例。针对此类患者的境遇与心情应给予充分理解,并帮助其正确分析怎样去看待人生中的各种不如意事件。

讨 论

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心身性疾病的患者而言,倘若不能正确对待疾病,其情绪将出现较大的波动,这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此类情况更多的发生在患者遭受生活中的某些意外事件时,比如,失去亲人、家中出现重病者、车祸、离婚以及失业下岗等事件。患者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面对这些意外事件后,将处于“创伤后心理应激”状态,倘若全科医生单纯就其失眠、高血压、抑郁以及焦虑等表现给予药物进行治疗,而忽视及时正确的心理疏导,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3]。

经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到,倘若全科医生能够在患者最困难的时候提供给患者正确的心理疏导服务,这种服务有时产生的治疗效果比任何实际应用的药品更加理想。本组研究中全科医生主要使用的是认知性心理疗法。认知性心理疗法是通过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彻底改变患者的信念与认识,以此来改变患者的消极负面情绪或行为[4]。当患者由于突发性事件而发生情绪波动时,倘若能实施认知性心理疏导,将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这就要求全科医生一定要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善于察觉患者的情绪,有针对性地给患者实施心理疏导。

要想使患者快乐,首先自身需要体现出快乐,所以全科医生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应有意识地向患者传递并灌输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且医生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与患者共同经历的心灵成长过程。这完全符合当前所提倡的医学人文精神建设的号召,而且也能够有效提高医疗机构对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防治水平。本组结果显示在全部被测查患者中有70%~80%存在程度不等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其中中度与重度患者40%~50%左右。综上所述,全科医生在社区要加强对患者心理疾病的重视程度,并做好筛查工作,必要时需将患者及时转诊至专科医院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