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经济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经济环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经济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路建设;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环境评价已逐步由以往的项目、区域转变到政策、战略方向,这一评价是伴随新时期社会经济环境评价基本理论及实改变而出现的。在评价实践过程中,因对社会经济环境的评价还不够全面、合理,使得公路工程在产生最大化经济效益同时,对社会经济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当前,如何减小公路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成为建筑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1公路工程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1基本概念

所谓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调查工程影响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预测办法对项目未来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然后基于分析结论,提出可避免或减少工程在获得效益过程中,可能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解决措施,进而确保工程项目在论证上更为客观可靠、工程设计及建设更为完善,实现工程最大化综合效益一个研究性活动。

1.2主要目的

具体而言,开展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环境评价有这几个目的:一是基于社会经济环境全面调查,对公路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起到的正、反效用进行分析;此外,对公路工程所在区域的社会环境对其适应性及工程可接受度,以此为工程建设决策给予必要依据。二是在对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可避免或减少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可行性对策。三是探寻经济和社会两方面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避免出现单纯追求工程经济效益的情况。

2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因子及评价内容

2.1影响因子

(1)社会方面。一是目标人口,公路工程影响区域内人口的总量、密度、结构等情况;因拟建工程对人口现状改变有影响,受损者和受益者比例、区域人口迁移等情况。二是科技文化,工程所在地区的文化习俗、科研力量、院校总数、办学水平等。三是医疗卫生,所在地区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情况、医院数量、结构分布、规模大小、环境卫生等。四是公共基础设施,主要是住房、通讯、交通、供电、供水等方面。五是社会稳定,包括地区暴力、盗窃等犯罪率、交通事故等(2)经济方面。一是经济基础,包括区域的产业布局、国民收入、经济结构等方面。②需求情况,区域内目标人口对于拟建公路工程的实际需求。三是收入分配,因拟建工程的影响,目标人口在收入分配上的变化。三是就业及失业,因拟建工程影响,区域目标人口的社会就业及失业现状。

2.2评价内容

和一般工程项目比较,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环境评价内容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对沿线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1)现状评价:依照影响因子筛选情况,对确定的因子基于一定评价范围开展调查,并要收集必要的数据和资料。对获得的资料予以加工,对公路工程沿线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然后进行整体的客观评价。(2)影响分类:通常情况下,公路工程对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主要有这几点:一是积极和消极影响。前者主要表现为公路工程有助于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譬如:旅游区公路工程的建设,会增加区域的旅游收入,并为地区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机会。后者则是对社会经济前进的阻碍力,譬如:工程建设导致人口迁移、耕地减少等。二是直接及间接影响。前者就是公路工程建设和某些社会经济环境要素间有直接性作用;后者就是公路工程建设经某个或多个媒介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三是短期及长远影响。此方面的影响主要是依照时间流划分的,两种影响无明显的界限,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比如:公路工程施工阶段产生的影响就属于短期的;而在公路建成投运阶段把持续产生的影响看作为长期的。(3)效果分类:一是正、负效果。该效果主要是和公路工程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对应的。

通常而言,积极影响带来的正的社会经济效用是公路工程受益者所求的。比如:公路投用后可有效解决交通出行难的问题,保证商品便捷流通、降低运输费用等,这些带来正面的效果.而消极影响带来的不佳的社会经济效果,这是公路建设部门和受益者不想看见的,或要积极避免的。比如:在农业生产区建公路需要占用农田资源,这就会导致区域内部分农民丧失农业生产基本资料,还会出现搬迁及安置等问题。二是有形及无形效果。前者一般是可通过货币来度量的。比如:因高速公路的建设,能够在客货运输中大大节约运输时间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些都可通过货币来计量。而后者就是很难通过货币计量的效果。(4)发展水平。除对拟建公路工程进行必要的经济分析外,还需对其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开展分析。主要是拟建公路工程对区域的人口、收入、科技、医疗、公共设施、社会福利、治安、就业失业等影响因子进行全面分析,对拟建公路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效果分析。(5)拟建工程需求。依照社会经济实际,预估拟建公路的现实及潜在的受益者或受损者数量和比例,及相应的方式及程度。主要采取抽样调查等方式掌握对拟建公路赞成与不赞成目标人口数量和比例,从而给出目标人口对拟建公路需求程度。

3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步骤

3.1明确评价范围及目的

首先,要利用好既有资料,并基于专业判断来明确公路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的涉及面,并依照评价深度要求,明确目标人口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具体范围。其次,依照拟建公路工程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效果明确此次评价目的。

3.2确定影响评价因子

对拟建公路工程潜在的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予以识别,可采取半定量法判断。对于影响评价因子的识别及选择,同样可采取单因子评价指数法完成,可通过此算式进行:评价指数=影响因子导致的影响值/标准满意值

3.3选定评价方法

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常用方法:

(1)专业判断法,该法是在相关专家或应用一定专业知识定性阐述拟建公路工程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及效果,该法一般应用在工程无形效果方面的评价。

(2)调查评价法,就是在无法给出具体需求函数状况下,可通过该方法来评价目标人口对拟建公路工程需求情况主要是通过对公路工程引起的支付愿望,或对公路工程带来的损失可接受赔偿愿望进行整体效益的度量。

4结语

总而言之,对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有助于在提高公路工程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同时,降低对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负面影响。同时,能够为公路工程的建设决策提供必要依据,实现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林晓言,许晓峰,任立.建设项目经济社会评价[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233—234.

[2]尹贻林,阎孝砚.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8-10.

社会经济环境范文第2篇

1.1目前,由于各学者学科背景的差异性,针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的侧重点不同,给出的相应指标体系并未达成一致看法.因而,在对不同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度评价时,应避免盲目效仿,而应从研究区域实情出发,合理选取评价指标.为此,本文以协调发展理论内涵为依据,从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特征出发,遵循指标科学性、系统性、可获取性的原则,参考了近些年发表的关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度评价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并对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性分析处理后[23],最终选取了27个评价指标构成山东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2数据来源文章所采用的原始数据及相关计算主要来自《山东统计年鉴2013》[24],部分数据来自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2研究方法

2.1数据处理与指标权重赋值

2.1.1数据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指标较多,为了消除指标间量纲的差异,使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需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无量纲化通常采用极差标准化处理,用于计算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中不同指标的功效系数。

2.1.2指标权重的赋值不同指标在评价系统中的重要性不同,当前学术界对指标权重赋值采用的方法众多,主要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由于每种方法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和片面性[26],本文采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求出指标权重后,再将两种方法所得权重进行综合处理,结果即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各指标权重。

2.2协调发展度模型

根据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借鉴相关协调发展研究[3]的基础上,从耦合协调发展定义出发,建立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协调度只是反映f﹙x﹚与g﹙y﹚两个子系统有序发展关联性和互动耦合作用,并未体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功效”和“协同”效应.为此,在协调度的基础上引入协调发展模型,以进一步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协调综合发展程度。通过﹙4﹚、﹙5﹚两式,测算了山东省2003年以来10a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度类型划分标准见文献[28].

2.3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预测

预测是进行决策与调控的基础,现有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等,这些方法难以适应系统复杂、数据量少的问题.灰色系统GM﹙1,1﹚模型不仅预测精度高,也能在数据有限、系统复杂的情况下有很好的预测效果[29].为了深入探究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在未来发展趋势及演变情况,在协调发展度结果的基础上,通过GM﹙1,1﹚模型对其未来协调发展度进行预测.

2.3.1协调发展度预测根据GM﹙1,1﹚预测模型,得出社会经济预测模型为。

2.3.2预测精度检验为了检验模型预测精度是否符合要求,根据式﹙6﹚、﹙7﹚得到2003−2012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预测值﹙见表4﹚,并将预测值进行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30],结果均满足预测模型精度要求.根据表4预测值,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误差都较小,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6%、2.19%.故在未来经济波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本文所建GM﹙1,1﹚预测模型可以用来进行预测.

3结果与分析

3.1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时序变化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的趋势.从时序发展速度来看,社会经济效益指数发展变化快,除2008−2009年稍有放缓之外,其他时间段均为均匀快速上升增长.与社会经济相比,生态环境则呈波浪形缓慢曲折发展.生态环境效益除在2006−2008年发展较快外,其他时间段平缓发展,且慢于社会经济.从效益指数值来看,生态环境效益初始值较高,但发展缓慢,且在2003−2006年为负增长,因而10a内变化量不大,社会经济效益初始值虽较低,但发展速度快,效益指数与生态环境差距不断缩小,自2010年超过环境效益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从效益指数变化幅度来看,社会经济效益变化幅度大,平均年变化率为8.89%,生态环境变化幅度小,年均变化率仅为0.75%.这一方面说明经济发展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环境对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制约作用.山东省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大户,也是受渤海跨海通道建设影响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因此,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山东省要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向促进和良性循环协调发展.

3.2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图2为协调发展时序动态,从协调发展类型来看,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处于0.660~0.852之间,即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向良好协调发展阶段转变,说明山东省当前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良好.根据协调发展度类型划标准,协调发展度可以明显分为3个阶段:2003−2004年为初级协调发展阶段,2005−2009年为中等协调发展阶段,2010年后开始转入良好协调发展阶段.在初级协调发展阶段中,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于生态环境,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说明此阶段山东省生态环境发展状况较好.在中等协调发展阶段,虽然经济发展仍一直滞后于生态环境,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者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到2009年时,生态经济转变为经济环境同步发展型,反映了此阶段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比例配合得当.在良好协调发展阶段,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距离继续缩小,协调度不断提高,并在2010达到协调度最高点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开始滞后,生态经济在2012年开始转变为良好协调发展环境滞后型协调发展类型.在图2中,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数和协调发展均呈平稳发展态势,反映了各指数内在的互动关系和相互约束作用.生态经济协调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综合评价指数则相对较低,表征了在测度时间段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虽是协调有序、相互影响,但由于各子系统低水平效益,未能使系统整体功能增强,因而协调发展度未能达到较高水平.在此阶段,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主导方向是不断加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协同共生、促进物质交换频度的同时,努力提高二者的功效水平,增强系统整体功能.

3.3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测结果根据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测模型,通过式﹙4﹚、﹙5﹚计算得到2013−2030年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发展状况,其发展趋势见图3.按照现状预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发展趋势将总体上处于先上升后下降状态.在协调度中,协调度曲线自2010年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渐持续快速下降,并于2030年低于0.4.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滞后,使得原本处于协调一致状态的两个子系统数量上比例失调,结构上缺乏有效的相互促进和协同一致的交换匹配,导致二者之间的演化趋势背离系统整体的良性互动,从而引发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和约束作用,促使其协调度不断下降.协调发展度曲线初期由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的提高而在发展初期不断攀升,并于2024年左右达到其最大值,但由于受生态系统协调度不断下降的制约和瓶颈作用,使得协调发展度在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并呈加速衰退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促进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不仅要体现系统总体功效的协调,也要达到系统内部结构的和谐有序.2013−2030年是按照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自2003年10a以来协调发展变化作出的预测,是在渤海跨海通道“零替代方案”下得到的结果.然而,渤海跨海通道的建设势必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山东省生态经济的协调性,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因而,这种只重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以环境保护发展滞后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难以维持区域的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必须在当前及未来的发展中引起高度重视.

4结论与讨论

社会经济环境范文第3篇

1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1.1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涵义

ParkRF.AndBurgessEW首次将自然科学中生态学的概念引入到人类的社会环境中,对社会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们把与自然环境相对应的社会环境客观存在称为社会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以及社会文化系统。孟令尧等认为社会生态环境是指在一定的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形成的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体系。其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人为改变和创造的环境。王顺认为人才生态环境包括影响人才成长的各种外部要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科技、教育、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朱达明认为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是一个由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社会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有内在规律的体系,主要可分为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

综合现有文献,本文认为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是指由诸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完整的、有机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这个系统以人才为中心,包含影响人才生存发展的经济、制度、物质、文化在内的各种社会因素,各因素对人才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

1.2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由于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要从整体上反映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状况,就需要建立一个恰当的、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人才生态系统评价体系可以了解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各方面信息,监测其出现的问题,对其变化原因进行合理的解释,预测其发展状况,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构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至少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2.1系统性原则

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必须包括影响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全面、科学的反映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内涵,同时必须体现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和层次性,有比较科学合理的框架。

1.2.2可操作性原则

构建评价体系是为了使抽象的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能够进行计量和比较,从而对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评价和预测。在保证全面前提之下,选取的指标应该容易得到且可以量化,使整个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1.2.3针对性原则

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重点是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所以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到科技人才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取评价指标。

1.2.4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要求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可比性,也就是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对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比较评价,也能够对不同区域同一时期的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比较评价。

2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

在己有对人才环境的研宄中,RavesteinM在其著作《移民的规律》中提出了“推-拉”动力理论;LarrySjaastad[7],MichaelTodaro?等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人才迁徙的原因;DasguptaandPartha[9]研宄了地区环境与人才流动的关系。这些研宄中都提出了影响人才流动的原因包括政府的公共政策、社会环境、交通状况、经济条件等因素。国内文献中,张再生M]认为人才所处的地理环境、地区政策、法律法规、社会保障体系、经济发展状况、交通便利程度等都会对人才的聚集产生影响;朱杏珍[11]提出人才流入或流出某一区域,是基于对该地区环境的预期,包括人口福利、物价水平、区域经济政策、人居环境的建设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桂昭明[12]对人才环境的研宄中涉及到社会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政治稳定环境等公共因素。

根据现有文献,我们归纳出吸引人才的共性环境(对所有人才都适用):地区发展环境、保障体系的建设、子女教育条件、生活舒适程度、社会治安状况、交通便利情况。

除此之外,我们需要根据科技人才的特点分析其所需要的个性环境:

(1)科技人才具有“趋群”性。科技人才更倾向于流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蒋录全,朱秀梅指出高技术产业具有在空间上集聚的特点,众多的高技术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并与区域内的科研机构、大学、服务行业等结成稳定的技术经济联系的网络体系,这样的网络可以降低成本、活化资源、扩大信息交流、增强知识的外溢性’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所以区域内如果有较多的科研单位及高新技术企业,将更有利于科技人才的自身发展及才能的发挥,同时还有助于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提升,对科技人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此外,科技成果数反映了地区科技创新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同样能够吸引大量的科技人才。

(2)科技人才具有“趋外”性。科技人才有向国外或国内外资企业流动的倾向。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追逐的对象,各个国家纷纷制定了以吸引科技人才为导向的移民政策,同时在国内的外资企业也对科技人才求贤若渴。由于科技人才一般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对国外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在外资企业工作文化与语言障碍较小,同时外资企业宽松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氛围以及先进的技术水平更有利于科技人才进行创造活动。此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度较强。

(3)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往往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存在,如果地方政府能够完善知识产权法规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打造有利于创新成果传播及推广的环境,科技人才很可能向该地区流动。一个地区的专利申请数反映了该地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情况,而政府出台的科技创新制度数量既反映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也反映了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此外,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并提供一系列服务支持,从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反映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具有与风险投资相似的效果,所以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也是一项重要的个性环境。

(4)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决定了科技人才需要不断的学习来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这就需要当地具有高层次高水平的高等学校供科技人才交流和学习;并且,科技人才需要及时获得科技资讯和科技发展前沿,地区的网络、资讯比较发达也能够影响科技人才的流入,人均邮电业务量能够反映资讯获取的快慢程度。

(5)科技人才作为高层次人才,对精神层面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地区内有较多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对科技人才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原则,本文将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分为科技发展环境、科技自身环境、开放系统环境、保障和谐环境以及生存空间环境等五项一级指标,并在各一级指标下设立了29个二级指标。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如表1所示。

2.1科技发展环境

科技发展环境是反映地区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它直接决定了人才的总量和结构。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和前提,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能够满足科技人才所需的各种物质需要,是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物质基础,因此经济环境是影响科技人才的最重要指标。科技发展环境指标包括人均GDP、工业总产值、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2.2科技自身环境

科技自身环境是指能够直接促进科技人才长远发展的环境。上文指出区域内如果有较多的科研单位及高新技术企业,将更有利于科技人才的自身发展及才能的发挥,同时还有助于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提升,所以自身发展环境应该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企业数、有研发活动单位数、科技成果数;同时专利申请数和政府出台的科技创新制度数反映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重视情况,有利于激励科技人才在完善的产权保护环境中放心的进行研宄;此外,我们加入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以反映该地区对科研创新的重视程度,加入科技企业孵化器数反映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这些指标所体现的环境能够决定科技人才的自身发展状况。

2.3开放系统环境

开放系统环境为科技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技术

表1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与蓝色经济区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及排序

交流的机会,使得科技人才有更加广阔的平台来施展自己的能力’保证了科技人才能够“留得住、流得通、用得活”。选取的开放环境指标包括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额、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外商投资企业个数。

2.4保障和谐环境

综合保障体系的建设、子女教育条件及社会治安状况等共有环境构建地区共性保障环境。完善的地区共性保障环境,可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包括保险、就业、医疗卫生、子女教育、公共安全等方方面面的社会保障,是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的重要因素。共性保障环境指标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教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然而,为了科技人才自身价值的实现,还需要构建科技人才的个性和谐环境,包括高等学校数和图书馆等文化场所数。共性保障环境和个性和谐环境共同构成保障和谐环境,良好的保障和谐环境能够促进科技人才与区域环境的和谐发展。

2.5生存空间环境

生存空间环境反映地区生活便利程度,它包括共有环境中生活舒适程度和交通便利情况,也包括个性环境中的资讯获得情况。向往便利、舒适的生活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良好的生存空间环境有助于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在选择工作与创业时,人们往往会首先考虑到当地居住的生存空间环境。生存空间环境指标包括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建成区面积以及人均邮电业务量。

3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测度和评价:以蓝色经济区为例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己经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这意味着蓝色经济区应建设成海洋科技发展的领先地区,代表着我国海洋科技的最高水平,并有实力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因此,掌握一定技能的科技人才已经成为打造蓝色经济区的最急需人才和最根本保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南起日照市,北至滨州市’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和滨州7市。据对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发展的10个支柱产业、13个新兴产业和40个特色产业的调研结果显示:当前蓝色经济区建设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且现有人才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和传统产业,对于国际化、掌握一技之长的、从事高技术产业的科技人才更是相当缺乏。本文利用以上所构建指标体系对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测度,并对蓝

?136?

色经济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评价和预测,

为改善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3.1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灰色关联度分析首先使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与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度是基于对某一发展变化系统的动态过程量化分析进而分析事物之间、因素之间关联性的一种方法,它较其他分析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各因素间的亲疏序次和空间分布规律。灰色关联度根据事物或因素的时间序列曲线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关联程度,若两条曲线的形状彼此相似,则关联度大;反之,关联度小。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宄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与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度,检验评价体系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同时为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1.1绝对关联度的计算

本文选取蓝色经济区2001-2012年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与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各指标的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关于科技人才的定义:“是指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科技活动,有知识、有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在创造性劳动中做出贡献的人员”,我们选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划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作为科技人才的样本数据,其它数据来源于历年《山东统计年鉴》、蓝色经济区7城市历年《统计公报》及7城市科技局官方网站。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与评价体系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都在0.5以上,并且大部分都在0.9以上,这说明所选的指标都与科技人才有较好的关联度,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准确合理的反映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所处的生态环境。从单个指标来说,与科技人才关联度最高的前6个二级指标是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科技企业孵化器数、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总产值以及科技成果数。其一,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属于科技发展环境。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反映了收入水平,工业总产值衡量的是工业发展状况以及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反映了地区的发达程度,这说明个人报酬以及地区发达程度仍然是吸引科技人才最重要的因素,物质基础是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关键。其二,科技企业孵化器数以及科技成果数属于科技自身环境。科技企业孵化器数反映地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科技成果数反映科技成果水平及地区科技创新创新氛围,这说明除了个人报酬及地区发达程度,科技人才最看重的是自身发展因素,这与科技人才的特点相符。其三,排在第三位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属于保障和谐环境,它反映了社会保障状况,这说明科技人才很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和保障性,只有稳定的有保障的就业环境才能吸引足够多的人才。其四,生存空间环境各项指标与科技人才的关联度排名都比较平均,且排名不高。其五,开放系统环境各项指标与科技人才的关联度排名也都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排在第19位,而外商投资企业个数排在第27位,这说明科技人才在开放系统环境中最看重的是外商企业投资的产出规模,而非企业数量。

3.2蓝色经济区各地市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比较分析利用构建的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蓝色经济区各地市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因子分析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通过原始数据初始化、求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确定因子个数,得出综合评价值等步骤实现。因子分析模型如下:

本文以蓝色经济区7个地市为样本,选取2012年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数据,对蓝色经济区各地市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比较分析,运用SPSS软件计算结果见表2。

由SPSS计算可以得到5个公因子,其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98.254%,其中公因子&贡献率为59.977%,公因子F2贡献率为16.506%,公因子F3贡献率为9.668%,公因子F4贡献率为7.076%,公因子F5贡献率为5.026%。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五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根据公式F=(59.982%F1+15.968%F2+9.484%F3+7.936%F4+3.929%F5)/98.254%得出各城市的综合得分F。根据表2蓝色经济区2012年各城市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得分及排名

SPSS计算结果,能够得到公因子F1在专利申请书(X7)、科技企业孵化数(X12)、进出口总额(X14)、外商直接投资额(X15)、外商投资企业个数()、公共安全支出(X21)、高等学校数(X22)上的载荷显著,可以看出这些指标包含了开放系统环境的大部分,所以公因子F1主要反映了各城市开放系统环境的状况;公因子F2在工业总产值(X2)、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尤)、科技活动经费支出(X6)、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X8)、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X1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X18)、医疗卫生支出(X19)、教育支出(X20)、图书馆等文化场所数(X23)、城市建成区面积(X28)上的载荷显著,能够看出公因子A主要反映了保障和谐环境的状况;公因子尽在人均GDP(X1)、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X3)、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X5)、人均拥有道路面积(X24)、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X25)、人均邮电业务量()上的载荷显著,可以看出这些指标包含了科技发展环境的大部分和生存空间环境的大部分,主要反映了科技发展环境以及生存空间环境特别是基础设施的状况;公因子F在高新技术企业数(X9)、有研发活动单位数(X10)、科技成果数(X11)、政府出台科技创新制度数(X13)上的载荷显著,反映了科技自身环境的状况;公因子F4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2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27)上的载荷显著,反映了生存空间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质量的状况。由表3能够看到,青岛的F'得分排名第一,说明青岛的开放系统环境最好;烟台的尽得分排名第一,说明烟台的社会保障环境在蓝色经济区7个城市中都是最优的;东营的F3得分排名是第一,说明东营的科技发展环境以及生存空间环境中的基础设施状况比较好,特别是在薪酬方面对科技人才是最有吸引力的;潍坊的F4得分最高,说明潍坊有最好的科技自身环境;威海的F5得分最高,说明威海的自然环境状况最优。从综合得分来看,2012年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排名依次为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东营。

4结论

社会经济环境范文第4篇

一、网络环境下会计主体假设研究现状与评价

互联网的运用使得商务和网络公司十分普及。网络公司是一个虚拟公司。它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只是一种临时结盟体。它可以由整合、重组各独立公司中密切联系的业务而形成,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或业务发展不断调整结盟体的成员公司,甚至经常解散或重新构建。网络经济的出现动摇了会计假设的合理性,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用多重权益主体理论重新界定会计主体,认为会计主体是多重的权益主体,包括:债权人权益(银行、商品及劳务供应商)、职工权益、政府权益、投资人权益;对会计假设进行创新,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取代现有的会计主体;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代替传统会计实体假设等。

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取代现有的会计主体,但“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难以涵盖非赢利组织会计主体;“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代替传统会计实体假设”,这样的会计主体概念并未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内含;用多重权益主体理论重新界定会计主体,同样也未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内涵。

多会计主体并不是在IT环境下才产生的,也不是IT环境下独有的会计问题。在IT时代尚未到来之前;多会计主体问题就已经存在了。会计主体的含义决定了会计主体在空间上的极度伸缩性,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一个法人实体,也可以是若干个或很多个法人实体。实际上,多个会计主体的集合仍是一个扩大了的会计主体。在IT环境下,虽有多会计主体的运用,但多会计主体实质上是众多会计子主体的集合,仍可以视为一个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所反映和控制的是一个特定的经营活动,而不包括企业的投资人或企业其他的经营活动。会计主体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界定了权益的范围,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虽然网络公司是虚拟公司,但严格来说,会计主体并不完全等同于有形的会计个体。会计主体应具备两个特性: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并能独立做出决策;对自己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经济行为承担责任。虚拟公司围绕着自己的经营目标,对各个组成方进行统筹规划、任务分配和资源配置,并在期末进行收益分配和责任分担。它是一个整体,对外需对其行为承担责任,对内需进行经营规划。虚拟公司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独立支配的经济资源,需对其控制的经济资源和经济行为承担责任。因此,它完全具备会计主体的两个特征,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会计主体。

由此可见,会计主体的内涵并未因虚拟企业的出现而改变,改变的只是会计主体的形式而已。不能因为会计主体的形成和消失方式发生改变而取消现行的会计主体假设。在网络时代,会计核算的对象仍将是一个特定的主体,会计信息依然要以这一特定主体客观发生的经济活动为惟一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研究现状与评价

在IT环境下,网络公司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打破联合公司间的时间间隔,属于临时性结盟且分合迅速,其目的是为了利用变化多端的种种市场机会。网络公司的组合可以是双方,也可以是多方;各个独立企业可以在网络公司开展业务前组合,也可以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可以在完成一项交易后即行解散,也可以视情况继续维持这种组合关系。企业合并、重组、破产、解散的情况屡见不鲜,持续经营假设有时就不再适用。据此,一些学者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或变持续经营假设为破产清算假设。这些观点就有探讨的必要。因为,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会计主体是一个“健康肌体”,会计核算就要以企业持续的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这样,企业才能够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现有的资产,按过去和现实承诺的条件去清偿各种债务。从表面上看,持续经营是要解决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有多长的问题,实际上它主要是要解决资本性支出的摊销期限有多长的问题,从而相应解决会计期间的损益确认问题。这实质上是一个企业经济利益在相关时期如何在各社会经济利益集团之间分配的问题。这里既涉及投资人的利益,又涉及国家的税收问题,网上公司也好,虚拟企业也好,都要同其他企业一样受到国家相关的规范。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将破坏不同经济利益体的相互制衡的均势,是不能为不同的经济利益体所共同接受的。

此外,持续经营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描述,是一个无限的时间段概念,而破产清算是对某一时刻企业经营状况的描述,意味着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终止。虚拟企业虽然也要在企业契约到期或中途解散,但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不是为了破产,破产清算只是例外情况。更何况虚拟企业也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联合组成的,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虚拟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这有利于实施自身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在IT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是必须遵循的。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分期假设研究现状评价

在网络时代,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网络迅速的传输功能,克服了会计数据搜集和处理的障碍,以往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做出来的报表在瞬间即可形成,而且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查阅财务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已失去意义。此外,虚拟企业经营活动的短暂性,使公历年度的会计分期不再适合,需以交易或假设取而代之。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也有的学者认为,在IT环境下,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将受到强烈的冲击,会计假设可延伸到多个主体,不等距会计期间。

对此,应该知道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一是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二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角度而言,会计信息的质量比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更有意义。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为加快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但这种手段的使用应首先受制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需求。会计分期假设为会计信息的可比和可用提供了保证。随着会计信息加工速度的加快和加工成本的降低,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需求,有可能缩短现有的会计分期,加大一定时期(如一年)的会计分期数量,但缩短现有的会计分期并不等于取消会计分期假设,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是任何会计环境不能回避的。因此,即使在IT环境下,会计分期假设也是不会动摇的。

在IT环境下,也不能用不等距会计期间来替代现有的会计分期假设,现代会计分期假设仍是IT环境下不能违反的会计假设之一。这是因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永恒特征之一,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是保证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前提之一。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既包括信息内容和信息处理方式的可比性,又包括信息所对应时期长短的可比性,这二者若缺少任何一面,会计信息都将失去可比性,从而失去有用性。如用不等距会计期间取代现行会计分期假设,将使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会计信息失去信息所对应时期长短的可比性,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另外,在IT环境下,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照样有赖于财政税收的稳定,而财政税收稳定的前提之一是均衡地获取财政税收,这就要求均衡地计量企业的应税收益,要求企业在均衡的时期里提供会计信息。从国家权力和法律层面上讲,在IT环境下也不允许不遵守现行会计分期假设。

四、环境下货币计量假设现状与评价

在网络,国际互联网的,使资金在、银行、国家间高速运转,资本市场交易活跃,这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IT环境下,由于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易尤其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跨国交易也变得非常容易,既可以用多种货币计量,也可以用统一的货币作为计量尺度。

对币值稳定的挑战并不是对货币计量的否定。货币计量是会计计量在不同计量方式中所作的选择,是最合适的计量方式。对币值稳定的挑战,是要改变货币计量的属性,这同改变货币计量尺度是两个不同的,不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否定。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人们用一般物价水准或现行成本这两个计量属性中的一个来替代历史成本这个计量属性,但并没有改变货币计量尺度,也即没有改变货币计量假设。因为一般物价水准或现行成本,都是货币计量范畴的。

用统一的电子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也没有否定货币计量假设。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区别,在于两者占有的空间不同、传递渠道不同、所需时间不同。作为综合计量尺度,二者的功能是相同的,在会计上,更注重问题的实质而非问题的形式。货币并不是一个充分稳定的衡量单位,但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可比性,还是有必要坚持币值稳定假设。在IT环境下,能否用多种货币去计量同在一个或若干个会计期间,但不在同一时点发生的同一会计要素,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但是,在IT时代,一般对外报告会计信息时,仍不能用多种货币去计量不在同一时点发生的同一会计要素。这是因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之一是明晰性,即强调会计信息要使公众能够理解,对于大部分各个特定区域的社会公众而言,所得到的会计信息中含有他们不熟悉的币种,将妨碍他们对会计信息的正确理解,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有效性。另外,由于不同货币的购买力水平不同,直接用几种货币表示同一会计要素,得出该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结果无精确的经济意义。比如用几种货币表示的固定资产总额,就没有直接可比性,简单汇总没有经济学上的意义。

【】

[1]雷光勇,黄赋.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J].会计研究,1999,(1).

[2]张皓.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假设创新[J].财务与会计,1999,(9).

[3]蒋尧明.对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评价[J].财务与会计,1998,(9).

社会经济环境范文第5篇

1“两型社会”建设中对工业企业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性

环境审计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工具,同时“两型社会”建设又强化了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权威性。“两型社会”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此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和政策。环境审计作为监督这些环保法规和政策实施的重要工具,对两型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审计通过对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评价,最终目标是促进工业企业降低能耗,倡导低碳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一目标与两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境审计力度,不仅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工业企业能耗,促进环境保护,而且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对工业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工业企业在注重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这一要求必然会加快环境审计工作的制度创新,根据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环境审计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采取新措施,以促进环境审计发展,使环境审计工作更好地达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2“两型社会”建设中对工业企业开展环境审计的具体内容

工业企业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核心环节。针对工业企业的特点,结合“两型社会”建设中工业企业所承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责任,本文认为“两型社会”建设中对工业企业开展环境审计应主要从企业的环境管理、资源节约、污染物排放、污染物治理和环保支出等方面进行审计。

(1)对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保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主要审查工业企业对国家制定的环保政策法规的贯彻和实施情况,企业的执行情况好,则表明企业认真履行自身的义务,做到有法可依。该项审计内容可按照优、良、中、差、及格、不及格6项等级划分,执行情况越好,获评等级越高。二是环境管理系统的合规性。主要审查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环境管理系统的合规性越高,说明企业履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越好。三是所获环保奖项数。主要审查工业企业对环境管理的重视程度。所获环保奖项数越多,表明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做的越好。四是环境产品标志。主要审查工业企业产品的环保认证情况。拥有环境产品标志的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因此拥有环境产品标志的产品更好。五是环境事故发生数。主要审查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环境事故发生数越少,说明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越有效。

(2)对工业企业资源节约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万元营业收入耗电量。万元营业收入耗电量=工业企业能源(电力)消耗量÷万元营业收入。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生产对电力资源的消耗程度。该指标值越小就表明工业企业认真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倡导节约能源的生产方式;反之,则是企业没有履行环境责任,造成对电力资源的浪费。二是万元营业收入耗煤量。万元营业收入耗煤量=工业企业能源(煤)消耗量÷万元营业收入。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生产对煤炭资源的消耗程度,该指标值越小越好。三是万元营业收入耗油量。万元营业收入耗油量=工业企业能源(油)消耗量÷万元营业收入。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生产对油类资源的消耗程度。该指标值是负的评价值,指标值越小越好。四是万元营业收入耗水量。万元营业收入耗水量=工业企业能源(水)消耗量÷万元营业收入。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生产对水力资源的消耗程度,该指标值越小越好。五是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工业循环用水总量÷工业用水总量×100%。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对资源的珍惜和节约程度。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责任感越强;指标值越小,说明企业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责任感越弱。但对于不能使用可循环水资源的工业企业来说,该项审计内容不适用。六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00%,该指标反映企业对资源的循环利用程度,该指标值越大越好[2]。

(3)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废水排放强度。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的废水排放情况。指标值越大,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越多,表明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越淡薄,没有使企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指标值越小,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越少,表明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很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指标值越小越好。二是工业废气排放强度。该指标值反映工业企业的废气排放情况,该指标值越小越好。三是工业粉尘排放强度。该指标值反映工业企业的粉尘排放情况,该指标值越小越好。四是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强度。该指标值反映工业企业的固体废物排放情况,该指标值越小越好。

(4)对工业企业污染物治理的审计内容。对工业企业污染物治理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要污染物COD指标削减量。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的主要污染物COD的治理情况。主要污染物COD指标削减量越大,表明企业的环保力度越大。二是主要污染物SO2指标削减量。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的主要污染物SO2的治理情况,该项指标值越大越好。三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100%。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对废水的处理情况。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对相关环保法规执行得越到位。四是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工业固体废物总量×100%。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对固体废物的处置情况,该指标值越大越好[3]。五是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气排放量×100%。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对废气的处理情况。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对相关环保法规执行得越到位,该指标值越大越好。

(5)对工业企业环保支出的审计内容。对工业企业环保支出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保设施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环保设施占营业收入比重=环保设施支出÷主营业务收入×100%。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环保设施运转情况。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履行社会环境责任的情况越好,该指标值越大越好。二是排污费占营业收入比重。排污费占营业收入比重=排污费÷主营业务收入×100%。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对自身环境保护义务的履行情况。该指标值越大,一方面表明企业根据相关管理条例履行自身环境保护义务,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污染。对于该指标值在实际审计工作中需要综合分析。三是环保专项资金使用率。环保专项资金使用率=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总额÷环保专项资金总额×100%。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对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该项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对环保投入的资金越多,对环境保护越重视,环境责任意识越强,该指标值越大越好。四是环保技术创新投入率。环保技术创新投入率=环保技术创新经费÷主营业务收入×100%。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该指标值反映企业环保技术发展的持续发展情况。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逐步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反之,则说明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两型社会”建设中加强对工业企业开展环境审计的建议

目前我国对工业企业开展环境审计缺少相关的环境审计准则和评价标准,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性也没有被社会所认可,这一系列因素都直接影响到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本文认为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对工业企业开展环境审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完善环境审计的相关准则制度,使在工业企业中开展环境审计有据可依。环境审计在我国起步晚,目前缺乏一套系统而全面的准则制度用于指导实践,故在工业企业中开展环境审计首先需要完善相关准则制度,使在工业企业中开展环境审计有据可依。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审计准则和规章制度,要求工业企业按照相关准则制度配合环境审计工作;另一方面是工业企业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企业内部制定有关环境审计的规章制度,积极参与环境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