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病房建设方案

人文病房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病房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病房建设方案

人文病房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护理文化建设;影响;满意度

The influences of nurs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upon patient’s satisfac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 between nurs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identify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patient’s satisfaction and discuss the approaches to improve patient’s satisfaction.Methods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during Oct.2002 to Aug.2003 and Oct.2003 to Aug.2004 in our department were pided into one of two groups (group A and group B).Group A was treated before the nurs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while group B was treated after the nurs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nurses’attributes and selfimag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nurs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group B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Conclus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ursing can promote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 nurs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affect;satisfaction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疗卫生与疗养保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而泌尿外科疾病多涉及个人隐私及身体隐私部位,且老年患者较多,心理障碍较为普遍,针对这一就医群体,在护理上应更注重“人性化”,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障碍状况及其产生的原因,了解患者的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使患者消除思想顾虑,以平静的心情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给患者更好的照顾和更大的心理支持。将现代的人文关怀融入护理服务中,营造高层次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使患者真正获得温馨、便捷、优质的保健服务。

经过建立泌尿外科病房接待、护理操作用语规范,形成一套标准化护理程序,对全体护士进行培训,护士的护理观念得以改变,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实施护理文化建设前相比,患者满意度有所提高,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选患者为2002年10月~2003年8月与2003年10月~2004年8月我科的住院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65人),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制订方案 确立人文关怀护理的范围和标准,从营造人文氛围、注重文化素质到强化服务行为,重视全程护理;直至规范语言行为,体现关爱尊重。

1.2.2 实施 于2003年10月始建立我科病房接待、护理操作用语规范,形成一套标准化护理程序,营造人性化的泌尿外科病房护理文化环境。由医院民主行风办每月随机抽取住院患者15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方式采用无记名自填,患者无法完成则由家属填写,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65份,回收165份,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人文关怀 随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护人员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良好的就医环境是提升医院服务文化的重要环节。目前,我科在美化环境、方便患者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已经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当然,美化环境的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

3.1.1 营造人文氛围 在病房,我们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性、人情味的,以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如:给每一位住院患者发放温馨服务卡、治疗提示卡,在每一间病房配备一本《便民服务指南》,建立病房病员家属互助制(如:给术后患者家属发放陪人证、陪人床),护士作为组织者、服务者和参与者,尽可能发挥患者及家属的互助互帮的积极性,使患者、家属、护士之间形成十分融洽的家庭式的关系,护士从患者或家属中了解某一患者存在的问题和顾虑,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加以解决。

3.1.2 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 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是整体护理必需的背景知识,是人文精神在为患者护理服务中得以体现的必备条件和工具。难以想像一个虽已熟练各种护理操作技术,但缺乏社会、心理、伦理等起码知识的护士在整体护理中会有所作为。因此,临床护士应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丰富这方面的知识,用好这些知识。为此,我们制定了电话礼仪规范,接待各类患者礼仪规范(站立接待),医、护、患间三者及交接班礼仪规范,护理操作基本用语规范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用语规范等,并定期对本科护士进行培训收到良好成效。

3.2 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3.2.1 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人力配备严重不足 在目前人员紧缺、护理分工以任务为主的情况下,难以向患者提供主动的、连续的护理,而与患者缺乏交流是常见的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大约75%决定起诉的想法是被工作人员的态度和缺乏相应的交流而激发[3]。因此,应加大护理人力资源的投入,切实保证临床一线护士的数量和素质,按照临床实际工作需要、满足患者护理要求和保障患者医疗安全需要配备护士。

人文病房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肿瘤学;医学人文;教学

1学科建设中进行医学人文铺垫

医学人文是一门医学和人文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医学与人文关系及从人文观念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现象、事件进行思考、总结的学科[2]。在中医学传承和发展中,一直强调人文对医生道德的影响,我国古代就有“医乃仁术”之说,认为“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非轻”。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指出:“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中医肿瘤学根植于中医经典理论,处处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吸取多学科优势,融会贯通,创新发展,其对晚期患者和复杂癌症的姑息治疗以使之能带瘤生存正是优势所在[1]。中医肿瘤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需要与医学人文紧密结合,而人文教育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即从教材、教辅书籍编写,课程设计等方面开始。作为《中医肿瘤学》十一五、十二五教材的主编单位,笔者在教材编写中添加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部分内容,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参考书籍、患者教育丛书也将相关内容纳入。2018年教研室主任林丽珠教授带领编撰出版的《健康中国———中医药防治肿瘤丛书》就是人文理念和肿瘤防治的有机融合。在课程编排设计时,增加见习环节,让学生加深对疾病、患者的感性认识。通过先行的学科建设,将医学人文思想进行早期铺垫,从高屋建瓴的角度引领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得到医学人文的熏陶。

2教师队伍培育引入医学人文

教师队伍培育也是医学人文培育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时代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医生不但要有扎实的临床技能,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由于中医肿瘤专业更多面对晚期癌症患者,对教师、医生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专科教学和临床带教上贯穿医学人文思想、理念,更好地进行人文教育,达到渡己渡人的效果,是教学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内容。教研室在岗前培训、集体备课等教学活动中反复强调师德修养、医德医风,同时对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内容进行系统学习。在教师培训中强调要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让医师时刻谨记《大医精诚》所言:“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遇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此外,教研室要求老师要有坚定的专业思想、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需“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鼓励老师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如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外出进修、组织青年医师论坛等。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层面,我们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如CBL、PBL、TBL教学法。在学习和集体备课、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注重人文情节的植入与安排,如在癌痛的课程中,癌痛作为主观症状,要相信患者的主诉,掌握评估疼痛的方法。对于不同人群,如儿童、语言不能交流的人群,可以采用面部表情评分法进行评估,并根据疼痛的级别应用不同的药物止痛。这样的方法,既能有效地将知识点引出,也可以把细致的人文关怀,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医学人文。

3重视教学活动中医学人文的渗透

医学人文从学科建设、课程设计的铺垫,教师培育等环节安排,最终需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临床见习、实习时全方位地接受人文教育。在临床带教中要求教师本身恪守医德医风规范外,注意在临床带教中树立教师专业形象。要有带教意识,注重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提问、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临床带教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患者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治疗的同时,学会关心、爱护患者,做到“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多数肿瘤患者一经确诊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抑郁、绝望等负面情绪,不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加重病情,对患者家属也带来了不良刺激[3]。基于对患者及家属情绪变化的理解和认识,肿瘤科临床医生在治疗、临床带教中常常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教师、医生在与患者及家属言语交流中处处体现关心、尊重、爱护,让学生明白医治的不但是疾病,更是有血有肉的个人,需要去聆听、去感悟、去安慰,让患者及家属与医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更好地配合治疗,最终达到共同对抗疾病、提升临床疗效的目的。使学生深刻理解晚期癌症治愈常常是有限的,帮助和关怀是无限。在注重人文关怀的同时,教师也应时刻提醒学生,医学技术仍然是医疗关键所在,精进医术,紧跟医学发展前沿,是医务人员必须有的素养。

4贯彻人文理念于医疗实践

医学人文具体到医疗实践中体现在人文关怀的细节中,需要以医疗专业技术为基础,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和价值,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人文观念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反复实践练习。临床带教中把人文理念贯彻到医疗行为的方方面面。从患者接诊到诊疗结束,与肿瘤患者、家属间言语互动措辞选择,患者隐私、知情权的保护,诊疗结果告知,到诊疗操作规范化基础上的体贴,诊疗流程的合理优化,护理措施人性化,积极姑息镇痛理念的实施等等,这些都是人文理念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建设无痛病房、人文病房过程中,让学生以志愿者、实习医生、随访医生等不同身份参与。此外,通过学生志愿者协助组织患者俱乐部、患教平台送温暖活动及不定期的医学人文俱乐部等多种形式践行医学人文理念,让人文理念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也让学生在与患者及家属互动和交流中真切感受人文关怀的力量和魅力。

人文病房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整合;肌理;山水空间

中图分类号:TU246.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6-0119-05

1、项目介绍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位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大珠江三角洲地域,项目建设瞄准21世纪现代医院建设理念,不仅要体现现代医院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还要吸纳包括数字化在内的高新技术医疗装备,实现高起点高水准的设计思想。在医疗环境方面不仅提供优质医疗内外环境,更要纳入环境安全的崭新理念,实现构筑应对公共突发卫生防卸体系,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可靠成本合理的医疗服务。该项目投入使用后成为服务本地及周边地区的集医疗服务、科研教学、疾病防治为一体的重要公共卫生基地。

项目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惠州西湖的核心景区之一的南湖西岸边.南侧紧邻飞鹅岭公园,西侧为城市主干道鹅岭北路,北侧为交通枢纽圆通桥,地理位置显要。该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担负着全市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诊等7项中心任务。本次设计总床位规模1300床,日门诊量为5000人。项目用地面积为61529m2,新建建筑面积约101038m2(地上73528m2+地下27780m2),其中一期地上建筑面积65183m2,二期地上建筑面积8075m2。

2、项目的规划设计

2.1 项目规划原则

2.1.1 “以人问本,以病人为中心’

从“人-机-环境”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医院的环境布局,考虑医院特有的交通组织和环境组织,力求为病人创造舒适的治疗康复环境。

2.1.2 充分考虑城市设计元素

建筑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没有哪个建筑可以脱离城市设计而独立的生存。在设计中,尽量的从城市设计的协调性评价中心人民医院的规划,将规划纳入城市设计的范畴,创造出连续的城市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建筑真正的融入现有的城市设计规划。

2.1.3 创建安全高效的医疗园区

医院的医疗体系必须建立在安全、高效、快捷、安全与次序的基础上,通过形成人流、车流、物流、信息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链”,从而形成完善配套的医疗服务体系,构成医院高效安全的综合网络,保证系统的无障碍运行,并体现现代化医院的先进工作流程及特殊的功能要求。

2.1.4 生态化的环境设计

充分利用现有的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将山光、湖色、阳光、绿色形成的整体环境结合建筑功能布局,创造出优美和谐、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和病人的康复空间。同时考虑环境安全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污染控制等问题。

2.1.5 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经济性并重

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处理好现在与发展,需要与可能的关系,使项目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的同时不能影响医院的医疗服务。因此.方案的设计在体现先进合理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实施的可能性。合理安排建设步骤,作为“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分轻重缓急安排”。

2.1.6 考虑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特点

本地区地形变化复杂,河网纵横、长夏无冬、气候湿热。总体建筑风格轻巧通透,在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地域特点,着眼于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通过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诠释出传统的建筑风格,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意境,与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要素相互协调。

2.2 项目场地现状分析

2.2.1 场地的有利条件:

(1)用地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西侧为城市主要干道鹅岭北路,北侧为交通枢纽圆通桥,位置显要,交通便利,为营造一个高效、方便的现代医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地理条件。

(2)建筑周遍景观资源丰富: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惠州西湖的核心景区之一的南潮西岸边,南侧紧临飞鹅岭公园。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在同类医院中是难得一见的。

2.2.2 不利条件

(1)用地面积指标不足:由于整体医院是在原医院地址上改扩建,所以用地面积紧张。整个医院用地面积仅为61529m2,与1300床规模的综合医院指标相差较远。

(2)场地形状不规则.高差比较大:用地形状大致成三角形,南靠飞鹅岭山.用地边界随山势蜿蜒曲折。东侧和西湖比邻。边界与岸线粗呼应,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地势较高且地形复杂。

(3)保留的医技和北楼对规划影响较大:保留的两栋建筑位于基地中部。且医技楼与主要朝向成45°夹角,对整个规划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把旧有的建筑如何合理的融八到新的规划中,在功能和建筑造型上和新的的建筑成为一体,是这次设计的一个重点、难点。

(4)分期拆迁对规划的影响:业主根据医院现状。提出分期拆迁的计划,考虑到院区内现状建筑复杂.拆迁顺序对规划形成了约束,

2.3 规划创意

方案从功能和环境两个主要方面人手,通过医疗主街和沿湖绿化景观两条轴线,将建筑和环境空间组织起来,实现完善高效医疗服务功能和自然宜人的景观环境品质,形成人――机,人――环境之间的协调,体现医院生命与健康的主题。

针对医院原来规划无序,杂乱的现状,且场地存在着很多的不利因素,我们在针对项目的规划过程中提出了下面三个策略:

(1)整合功能:设计采用相对集中的建筑布局,以医技楼为中心,门诊、病房围绕其展开布置,三者通过医疗街联为―体,联系便捷,营造一个全年无风雨无障碍的诊疗空间。

(2)理顺肌理:院内原有的建筑是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形态多样,肌理较为紊乱,由于北楼和医技楼是保留建筑,新建建筑形态必须与二者相呼应。沿湖建筑与医技楼垂直,取得良好的观湖景观面,靠山侧病房与北楼平行,具有山景良好景观,整个院区的主要空间脉络清晰,次序井然。

(3)营造山水空间:惠州是全国闻名的山水园林城市,景观资源丰富,而本项目又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惠州西湖的核心景区南湖西岸。位置显要。设计时,我们结合岭南造圜的手法。建筑与园林相互渗透,采用建筑架空,半围合庭院以及内部中庭空间等方式,形成屋中有园,园中有屋的建筑格局。在医疗主街两侧,布置精致的院落,病房楼之间设置半围合的花园,门诊楼屋顶形成空中花园等。在有限的用地上营造无限的岭南建筑风情,给病人提供了园材式的诊疗空间环境。

3、过程方案比较

方案一:(1)门急诊位置偏。与城市道路

丁宇路口关系不佳。(2)新建的病房区护理部较远,相互联系不方便。

方案二:(1)门诊部人口正对交通枢纽圆通桥口,容易对城市交通造成拥挤和压力。(2)病房区西侧的护理单元和北侧的病房楼距离过近,南向遮挡比较严重,使北楼日照受到影响。

方案三:(1)门诊部没有进行梳妆尽端式布置,不利于按科室分区就诊,容易造成流线交叉。(2)病房区西侧的护理单元和北侧的病房楼距离过近,南向遮挡比较严重,使北楼日照受到影响。(3)病房区南侧的护理单元偏东西向,朝向不合理。

最终采用方案(1)门诊部梳妆尽端式布置,有利于分科就诊,弧形立面与城市道路取的协调。(2)医疗主街贯穿门诊、医技与病房区,各功能分区设置紧密,营造集中式的诊疗空间(3)病房区各护理单元具有良好的朝向和景观

4、最终采用方案介绍

本工程用地紧张,形状不规则,分期实施的划分使每一期用地形状更为复杂。在规划中采用系统工程设计手法,根据现代化医疗建筑的科学高效安全人性化设计理念,为医院新时期建设创造崭新的整体形象。医院主人口广场及门急诊位于重要城市节点,五路汇集,弧线的形体体现了现代包容的建筑品质,为医院提供了城市多角度的完整形象。主入口广场充分利用医院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将城市、医院建筑、西湖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方便联系各城市道路人流,将对称挺拔的医院建筑人文景观和青山碧水的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呈现特色鲜明的医院形象。

医院规划整体布局以医技科室为核心,通过医院主街方便高效地联系门急诊和各期住院部。医院主街同时将新老建筑联系为一体,形成空间丰富的医院主街环廊,穿插于新老各期建筑和绿化庭院之间,使医院各期建筑医疗功能之间的便捷联系和灵活布局成为可能,实现了医院新老各期建筑卫生资源的整合。

4.1 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

医院总体上包括门急诊医技区、住院区、感染病区、行政后勤服务区。

面对鹅岭北路主入口,围绕保留医技楼、病房楼由北向南依次布置门急诊、医技、住院部,由医疗主街一医院空间的主轴线将新老各期医疗建筑联系起来。

根据各医疗功能特征:急诊、医技部分采取半集中式布局。缩短流程。门诊采取多翼式开放型布局,尽量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需要较大空间的高层住院部布置医院保留北楼南侧,位置尽量减少对保留北楼的影响。住院部分期建设共设三翼,围绕医疗住街采用“品”字形布局。

在用地与城市的交界处,建筑形体顺应了用地形状特征,使建筑尽可能呼应城市环境:沿城市界面形成连续流畅的广场空间,合理组织各种流线。

在医院环境内部,通过建筑形体的调整,使建筑形态呼应自然环境适当转折,从而留出较大的绿地。这样的空间关系即顺应了城市形态,又使各部分绿地化零为整,减少了原先用地边角与内部空间的浪费,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4.2 入口与方位

综合考虑医疗卫生问题和院区的公共安全卫生问题,在方案中设置了以下的出入口:

(1)医院的主要出入口:主入口的广场设置在人流的主要来源一鹅岭北路北段,急诊人流、车流一进入主广场立刻与门诊分流。

(2)医院次入口:沿着鹅岭北路南段设置医院次入口和住院广场,主要为出入院的病人、探视人员。

(3)后勤出入口:作为备用出入口,位于医院沿湖东侧道路,减少对主要医疗人流、车流的干扰。

(4)污物出人口:设于鹅岭北路偏南,靠近太平间、传染病区和后勤保障区。

(5)Vip出入口:做为备用出入口,位于医院沿湖东路道路。

4.3 人员流线分析:

中心人民医院未来日门诊量达,5000人次。共设有病床1300张。由此推算,再加上一些不定因素,医疗区日人流量负荷高峰值大约在16000人次,常态按峰值的75%计,约为12000人。如何规划各种人流、车流、物流是保证医疗流程顺畅的关键所在。

(1)门诊人流:为医院最大人流量之一,日门诊量达5000人次,陪同人员的比例按1:1.5计,则门诊人流峰值达12500人次。常态按峰值的75%计,接近万人。设计中采取发散式人流组织形式,根据医疗流程按三级分流模式均匀分散人流。患者由医院主出入口广场可以到达急诊、急救、儿科、筛查诊室的独立出入口,实现第一级入口分流。二是医院主街分流:患者人流由医院主街中的自动扶梯等竖向交通到达各门诊单元,利用医院主街一医疗区中主要人流交通区域。完成门诊患者的第二级分流。三是候诊分流:各科室候诊区域与交通区域分开,实现由科室到诊室的分流・

(2)急诊人流:急诊人流量根据经验数字,与病床数可按0.4-0.6:1计算。从医学发展趋势看。急诊量有上升的趋势,按0.6:1计算,医疗区日急诊量约780人。患者由医院主出人口广场可以到达急诊,在首层拥有稳定的区域候诊、检查、治疗、输液、观察等清晰的功能组织流线

(3)急救人流:有独立的出入口,以及独立的急救、手术、抢救、检查的区域不扰的流线。

(4)住院和探视的人流:病床数为1300床,探视人员按每床1-1.5人计算。则探视人员约为1300-1950人。住院部人流主要由医院次入口,经住院部广场,由住院部大厅的病人梯、探视梯、各类电梯垂直交通进行分流。

(5)医、技、护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工作场所相对稳定,由工作人员入口和工作廊确定流线。

4.4 交通流线分析

通过对场地和医疗流程的分析.合理组织人流、车流、物流。实现人车分行的交通概念.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实现便捷和高效的医院交通。

围绕用地设计车行环路在院区中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环路,将各主要出入口广场联系起来。主要交通负荷被限定在院区,将停车场布置靠近出入口和用地周边,使车辆行驶范围控制在周边,用地内部均为步行系统,从而保护了中心绿地的景观环境和步行空间的连续性。在交通组织上尽量体现洁污分流的要求,病人活动的流线与物流、后勤、感染病区分别设出入口。

(1)门诊车流:汽车进入院区后直接由建筑进入地面停车场或者地下停车场。

(2)急诊急救车流:在医院的主入口广场分散到急诊,进入急诊停车区,急诊车在急诊停车区有停车维护区域。

(3)住院部车流:在进入医院的次入口广场后,进入地面停车场或者地下停车场。

(4)洁物:由后勤出入口进入院区环路后,进入地下车库,然后分配到各个功能区域。

(5)废弃物品:流程主要利用各部门的污物电梯,送到地下室。经过专用的污物通道集中后,由密封的通道通过专用的车辆集中到地面。

(6)停车场:根据建筑功能状况和建筑功能布局采用地面和地下相互结合的手法,主要分布在医院主要出入口附近。

4.5 建筑平面布局

(1)以医技科室为核心的理念

集中设置的医疗区由门诊、医技、病房、

儿科和内科中心组成,各部分以原有医技及扩建医技为中心呈围合状布置。

北侧为门急诊部分一沿城市主干道和医院前广场布置,方便患者。

南侧为住院病房部分一将住院病房布置在院区内侧,濒临湖面,有良好的景观和朝向.适当远离城市道路,有利于维持住院区安静的环境。

高压氧舱位于临近住院部分,方便住院患者使用。

科研办公楼位于西北侧,相对独立,便于营造良好的办公环境。

(2)医疗街的理念

为了使患者、家属及探视者在医院就诊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医疗区内部交通流线必须做到简单、明确,不迂回曲折。为此我们采用了“医疗街”的形式。医疗综合楼由东西、及南北三条医疗街组成,三条医疗街将各种功能、新老建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本方案建筑平面布局的一个特色。

门诊部主街――联系门诊各部门及医技科室。

住院部主街――联系住院部各部门及医技科室。

主街之间为医技部,这样的布置方便门诊、住院人群联系医技部门。沿“医疗街”布置垂直交通、休息空间和候诊空间,这些空间都有室外庭院相联通,具有充足的采光通风与绿色景观。

(3)医患分区分流的理念

门诊、医技、护理单元均按医患分区分流的原则,让患者和工作人员有各自独立的垂直交通和用房区域,方便管理。

(4)现代急救医学的理念

急诊部设有普通急诊人口、急救人口、感染门诊入口,并设有专用通道、宽敞的大厅,不同通道可将急诊患者分别送至极危重、次紧急、普通诊区。

急诊部设有大空间的集中抢救区、EICU、手术室及留观病房,还设有X光、CT等必要的医技设备,能保证24小时正常运转。

5、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结合项目的地域特征和用地特点,借鉴岭南山水园林的设计手法,在用地面积较紧的情况下,精心设计,创造出精巧别致的,富有岭南特色的建筑内外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景:充分利用用地独有的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将山光、湖色、阳光、绿色所形成的整体景观环境,结合建筑功能布局创造出优美和谐富有特色的建筑环境,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和病人的康复空间。

(2)造景:在院区医疗综合楼群周围布置尺度合适的绿地广场空间,同时结合建筑底层架空,使其成为建筑与城市对话的一个缓冲景观带,在建筑内部布置多地组织和空中院落,改善通风采光条件,使建筑融于自然。

(3)体现地方特色=在空间营造、植栽配置、铺装材料选择及景观构筑物的设计中,都充分的考虑了地方因素,做到因地取材,择地选材。在病房楼南侧布置南方园林特征的花园景观,有挑空的露台、浅水、休闲座椅等,成为患者、医患之间交流的室外场所,并美化住院环境。在远区规划建筑与病房楼之间设置密集高大的乔木、观赏性灌木及草坡等,达成视线、噪声和卫生的隔离,保证医疗区安静、安全的环境条件。

6、节能设计

在这个项目的设计中,针对医疗建筑特有的设计要求,从节水、节地、节能三个方面进行绿色建筑设计。

6.1 节地

(1)利用地段条件,根据地段日照、风环境、绿化以及原有建筑及周遍交通状况,对建筑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调整建筑朝向,人流朝向,入口及功能分块等要素,创造适合该地段的病房大楼。

(2)利用现有用地,合理结合原有建筑功能,达到用地的最大利用和功能的最优;同时考虑发展和扩建的可能,主动预留空白和未定性,考虑二期医院和预留发展用地相结合的多种可能,合理布置各入口和功能分块。

6.2 节水

(1)充分利用雨水(2)院区内给水采用节水措施(3)良好的排水系统

(1)建筑体形简洁,外墙面少,南北朝向,有利于节能。

(2)使用新型的墙体材料

(3)采用相变蓄热地板,有效蓄热,平衡不同时段的热环境要求,降低能耗。

人文病房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项目概况

本工程位于福州市福马路420号福建省肿瘤医院院内,总建筑面积为75974.2㎡,其中地上26层,建筑面积58112.9㎡;地下3层,建筑面积17861.3㎡。大楼总高度99.6m,核定床位1162张,设置地下停车位461辆。

设计理念

总体规划的延续性、完整性、标志性

对院区规划进行梳理,将新建肿瘤诊疗中心大楼融入院区总体规划框架中,分期实施和建设,在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同时,营造肌理延续、一脉相承而又富有时代特色的区域新地标。

模块化的建筑设计理念

以科学合理的宏观流程,整合全院的功能分区。强调医院功能的持续性、适应性,可变性。

人文建筑

以人为本,为患者、探视人员、护士、技术人员、医生和管理人员等提供优良的室内外空间环境。

规划目标

协调完善城市和院区设计

医院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节点,交通复杂,人流汇集,规划方案沿福马路建筑退后,沿街设计了绿化及入口广场,将新建肿瘤诊疗中心大楼与原有门诊大楼以及未来建设的肿瘤防治培训综合大楼进行体型立面整合,不但缓解了交通压力,疏散人流车流,而且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医院、城市形象。

营造地域主义特色的院区景观环境

充分考虑基地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把基地营造成为花园式环境,并将医院有机地融于自然环境中,配合当地的城市总体规划,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

国际化的医疗建筑水平

在特定的基础上提出最佳的现代化医院的方案设计标准,使建筑从内到外都达到国际水准。医院内部按国际流行的现代化医院标准及空调环境进行设计,采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建筑系统和信息管理技术,强调医院内部的高效率医疗服务体系。建筑造型上的几何形象是总体平面布局的延续,着重强调整体建筑的空间感和体块感,简洁柔美的线条及硬质的材质的组合使用,构筑了具有现代感的医疗建筑新形象。

可持续发展的模块式规则

适应医院未来发展的灵活性,满足医院对未来发展的要求:门诊医技、护理单元采用由内而外的模块化建筑布局,使医院具有最佳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在建筑总体布局和造型上充分体现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以患者为中心的主体形象,形成医院独特的文化氛围。以医院为核心,以完善的医疗保障体制为后盾,以数字化医院为手段,改变传统的治病就医观念,满足人民的健康服务需求。为福州市及周边地区提供国际水准的医疗服务。

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在尊重院区原有肌理的前提下,对院区功能交通重新整合完善,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逐步形成以中心“绿核”为核心,分区合理、流线清晰、功能完善的新医院形象。

一期工程:兴建肿瘤中心大楼并改造门诊大楼,规范停车位置;初步整理建设医院入口广场及病区入口形象;着手改造杂乱的院区交通系统为外环车行系统,为人车分流的交通网络打好基础,争取让北区车行系统成型。

二期工程:新建综合大楼及质子刀楼,结合门诊大楼广场,完成院区入口形象重塑;形成半月形的景观廊道联系各个功能空间,将外环车行系统基本畅通。

三期工程:征用土地,兴建新病房楼;外环车行路网畅通,实现完全人车分流;拆除旧有住宅楼,改造水循环系统,完成院区中心景观区改造,重塑院区景观形象。

改扩建后:解决了医院病房紧张的局面,特别是肿瘤诊疗中心大楼和肿瘤防治培训综合大楼的落成,进一步促进了该院肿瘤病学的发展。在改扩建过程中,充分考虑“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绿地面积比重增大,大大改善了医院的生态环境,对患者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依照“医疗—后勤”,“内—外”,“动—静”,“洁—污”等对应的关系展开。功能布局从两个维度上展开:由外及内、自下而上,医疗功能从人员密集的门诊医技区域过渡到相对安静私密的护理空间。

门诊部——对原来的门诊楼进行改造,增加功能面积,完成与医技、病房楼的功能对接,设大面积的前广场,满足大人流的集散要求。

医技部——医技为医院的技术根基所在,位于整个建筑的地下一层及病房楼一至七层,与门急诊和住院部保持最近的距离,联系便捷。

住院部——住院部位于整个建筑综合体的上部,每层设1个护理单元,共设病床1162张,标准护理单元层面采用双内廊布局,北侧为医护办公和辅助用房,医患功能分区明确,使医生及护士均得到关爱。地下室——全院设三层地下室,有良好的自然采光通风,主要功能为后勤保障、停车库以及设备机房等。

交通流线组织

出入口布置

南侧福马路设置院区主入口,北侧设置病房区出入口,来院住院、探视及医护人员上下班的主要通道,西侧设置后勤出入口。

交通组织

对总平面的各种流线组织,做到人车分流、洁污分流、医患分流、患患分流四大分流。门急诊以及住院车流分别通过各自入口进入地面停车场以及地下车库,在入口处将人车进行分流。门急诊人流由福马路的院区主入口进入,通过门诊入口广场分流。住院探访人流从北侧病房区出入口进入,到达各个住院楼。医生和办公人员分别从各个功能入口进入,通过独立的流线进入办公区域。废弃物及污物通过各功能区的污物收集间集中,通过污梯到达地下室,通过专用通道运出,之后通过基地西侧的物资出入口运出基地。

消防路线

应急时作业。消防通道环绕建筑物设置,消防道路环通整个院区。

人文病房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从中医哲学中得到的启示

*整体观

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整体观,诊治患者时不仅仅关注于局部的问题,而是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诊断。医疗建筑所涵盖的复杂功能也恰似人体般精密,我们采用整体的设计观,全盘考虑、辨证设计,以达到平和、中正的设计效果。

*四诊辨证

诊法,指望、闻、问、切4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简称“四诊”。

望诊是对患者的神色、形态、五官等进行细致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这如同建筑设计中的现场勘查。

闻诊是从患者语言、呼吸等声音以及由患者体内排出的气味来辨别内在的病情。

问诊是通过对患者及知情者的询问,以了解患者平时的健康状态、发病原因、病情经过和患者的自觉症状等。这类似于方案设计前期的科室调研,与医生、患者、领导进行沟通的过程。

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象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的变化情况。

在四诊之中,以望神、望面色、舌诊、问诊、脉诊为要。四诊各有其特定的诊察内容,不能互相取代,必须四诊合参,才能系统而全面地获得临床资料,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全面地了解项目情况,设计人员才能对项目有更好的把握。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协调完整性,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关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建筑设计中,建筑单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原有老建筑的联系,都需要重点关注。只有将项目设计与外界环境统一考虑,才能使医院建筑在未来的使用中发挥整体作用,产生强大的建筑气场。

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扩建工程中,我们在保证医疗流程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借鉴吸收中医哲学的理念,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方案设计:地域文化特色、新旧院区的整合、医疗专业特色、行政管理特色及形象独创性。

项目概况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前身是南海中医院,新院区项目为广东省政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要建设内容,建成后将成为没有行政级别的省属医院。扩建后,总建筑面积105000m2,地上16层、地下2层,包括门诊、医技、住院、后勤保障等功能用房,总床位数将达1500张。

地域文化特色

*引入当地“凉茶铺”模式

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还是“岭南成药之乡”,佛山人在不同程度上都被中医药文化所浸润。所以在这个项目的设计中,我们引入了当地人熟悉的凉茶铺模式,在门诊大厅的医疗街中,除了布置便民服务的银行、花店、超市等内容,还安排了有岭南地域特色的凉茶茶座,作为候药大厅的特色布置。在凉茶茶座中,慕名而来的市民可以在候药的同时品尝到凉茶,了解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独特的人文特色。

*充分尊重当地自然社会环境

岭南地区炎热多雨,每天冲凉是当地人的习惯。该项目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医务人员的生活习惯,所有值班室、更衣室均安排淋浴冲凉。

这些都是在充分尊重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好比医生进行四诊后开出的药方。

*融合现代流动空间的理念

通过对岭南传统园林的研究,融合现代流动空间的理念,如景观处理借用古代造景手法,入口处以喷泉迎客,增添气氛;结合休闲广场,设计百草药园,融入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设置中医药文化墙、中药标本陈列,展示古老的中医药历史,从中医药的起源、基本知识、特色疗法、养生保健方法等方面,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 。

新旧院区整合

医院扩建项目动工前,应先做好新旧两个院区功能上的衔接与完善,使医院能够有序渐进地建设和发展。现有院区为400床规模,新区建成后,总床位将达1500床。新旧两区南北向长450m,交通联系过长,故将两区的功能相对独立。新区1100床,功能完备,主要面向普通患者;老院区400床,主要以康复理疗、体检为服务内容,面对健康及亚健康人士。新旧院区通过风雨廊在二层连接。只有将新旧院区整体考虑,才能使其在未来的使用中发挥更高的效率。

医疗专业特色

*高效紧凑的动线组织

按照新大楼建成后日门诊5000人次计算,上午早高峰时段,就医者及家属在一小时内的通过量约为3000~3500人(按照目前情况,平均每个就医者有1~2.5个家属陪同),因此高效紧凑的动线组织非常重要。

主要动线由共享中庭及医疗街形成的轴线组成。门诊科室围绕26m×17m的4层共享中庭组成,就医者进入大厅后,由自动扶梯可直达相关诊室。医技部分沿医疗街两边展开。门诊、医技科室的模块由庭院作为弹性连接体串联起来。

明确的方向感、紧凑的流线组织,创造了高效的医疗环境。

*模块门诊单元

门诊采用模块化尽端式的布局形式,每个门诊单元内部靠近医疗街设置宽敞明亮的候诊区。

内有宽敞的患者走廊到达各诊室。医生由两单元间的电梯到达各门诊单元端部的办公区,患者的竖向交通则集中在中央共享厅,使其获得最短捷的就诊路线。两个门诊单元之间设景观庭院,从而使得门诊区获得良好的采光通风,体现自然、生态医院的理念。

*急诊中心护理模式

急诊布局紧凑集中,是本方案的特点。中心护理站位于抢救区、监护区、留观病房区、急诊输液区的中心,方便一套班子照顾几个区域。

急诊诊区由大厅中心的护理小组进行挂号收费工作,该小组同时兼顾抢救门厅的挂号收费。同心辐射式的中心护理站利于高效配置人力资源,从而能快捷地为危重急诊患者服务。

这是针对医院的服务模式量身定做的方案,只有理清不同功能的内在联系,整体考虑,使用中才更高效。

* “生命力医疗”特性的突显

“生命力医疗模式”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多年探索中总结出的精华。以生命力理论为核心的“生命力医疗”包含生命力救治、生命力保养、生命力激发3个方面,治标治本。

我们充分考虑到医院的这一特性,在护理单元的南向设计了一个椭圆形的阳光治疗间,充分利用传统中医药、针灸、推拿按摩等的优势,结合现代康复医学先进仪器理疗等的长处,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特色。

病房的布置全部南向,走廊、电梯厅明亮通透,创造了舒适的室内环境。

*影像中心采用双通道模式

影像中心的医生办公区与控制廊独立成区,与患者通道及候诊区分离,双通道模式的采用避免了医患间的交叉感染,体现了对医生的人文关怀,并且依照设备性质、检查患者的不同,分为3个区域——MRI 区域、普通拍片区域和CT、DSA区域。不同的区域有独立的通道及候诊区,但医生的工作区域相对集中,利于更好地调配医疗资源。

*大护理单元的护理特色

院方从实际使用管理角度,提出了大护理单元的概念,即一个护理单元设置60张床位。内科、外科等大科室,可设计一个大单元,配一组护理人员;眼科、牙科等小科室,可合并为一个单元,这样值班办公室等用房可以共享,夜间可以彼此照应。

考虑到中西医结合医院更加重视自然环境对患者康复的作用,病房楼采用一字形布置,病房全部南向。单元内为单复廊结合式布局,医生及洁物由医生电梯直达各层,医生办公区域相对独立。护士站处于病区的中心位置,并与医生办公区联系紧密。提升机可将配液中心配置完成的药品送达每层的配药室,每层独立的手术电梯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由中心护理站及辅助护理小组的模式进行日常工作,中心护理站负担大部分护理内容,而护理小组负责照顾较远的双人、单人病房。这样,节约人力资源的同时,又提高了护理效率。

结合医院的实际实用需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划分出与之切合的功能区,体现了辨证的思维方式。

行政管理特色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在15年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在诸如信息化管理、药事管理、医疗模式等方面有一系列创新举措,是国内最早建立处方点评制度的医院之一,也是广东省最早探索信息化的医院之一。我们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与之适应的建筑模式。

以药事管理为例,预计建成后,每天将有5000张处方的工作量。为提高人员效率,医院采用一套班子进行包括门诊中西药房、住院药房的工作。由于医院采取药品零库存、中转仓只保存3天用药量的模式,门诊药房较常规药房减少了药库的面积。于是我们在新大楼中将门诊与病房药房合并,设于医疗街的东侧,并且紧邻住院主楼。还增加了中药房的面积,与西药房临近。

目前医院采用无纸化电子处方,所有的药品信息通过智能IC卡管理,患者及家属只需在这个区域集中候药,而无需再往返挂号交费。药剂医师的工作室也紧邻药房布置,便于服务患者,提高配药、验方的效率。静脉配液中心则布置于病房主楼之下,临近一层的门急诊输液,缩短运输的路程,并且通过专用电梯将洁净的药品安全快捷送达各护理单元,体现了医院管理高效率、服务信息化的特点。

形象独创性

中医哲学认为,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种表现形式。“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静相互为用,促进了生命体的变化。

通过对中医哲学、阴阳运动的研究,在设计时取基地天然之灵气,将建筑主楼做阴阳两向布置,而阴阳互继其中,达到设计构图与哲学思想在空间序列上的交融。南北向建筑与两个梭形体量的组合,构图上又有吉祥如意之寓意。

项目用地位于佛山南海区千灯湖金融区景观轴线的序列中,北可观千灯湖区旖旎风光,南有雷岗公园秀丽山色,地理位置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