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初中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初中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学 生活化 策略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科学。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初中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它是实际生活中经验、观念和活动的升华,是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延续和拓展。科学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关注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生活知识,加强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科学教学生活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初中科学教师如何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环境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下面我就教学实践中所做的有益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建构主义认为已有的知识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学习者走进课堂时并不是张“白纸”,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因此,创设能够促使学习者自主建构获得新知识的生活化情境相当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经常收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生活资源,在教学时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融入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使学生学有情趣,学有所得。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传统的课程观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这种课程观使基础课程的生成过程成为逻辑化、形式化和理性化的过程,学生被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生活世界”的关注,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要消除这种弊端,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科学学科的特点,收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沟通生活知识与科学课程,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探究身边的科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例如学习“热运动”时,举例:炒菜时闻到香味较浓,菜凉了闻到的香味就没有那么浓了;冰糖放到热水里比放到冷水里溶得快。在学习参照物时,可举坐车子时感觉树木、房子向后退的例子这些与身边的生活、生产相关的实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分析、解释,学生确信科学既有趣又有用,学习科学的兴趣稳定持久,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以往的理科教学注重学生知识接受量和接受的深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如何提高这种“注入”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采用生活化的方式使学生体验、探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等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如介绍温室效应时,我课前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报纸和网络等途径收集温室效应的资料,课中根据学生查阅的资料引用一则消息:“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图瓦卢计划迁往新西兰。”这则消息使学生意识到温室效应的重大影响,紧接着我把问题引到我国的上海:“上海是一座临海的城市,地势比较低,以后会不会发生与图瓦卢同样的遭遇?”围绕温室效应,课堂上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习气氛非常热烈。

四、习题题干“生活化”

凡是熟悉的事物都让人感到亲切。熟悉的生活情境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以致用。生活化的练习设计,让科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科学就在身边,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科学,生活真有趣、科学真有趣。让学生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那些课本上没有而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中。如:某人家有一个刚满3个月的女婴,她的父母想为她测量体重,可婴儿不能在磅秤上站立或坐稳,如大人手扶着测量又不准确,该怎么解决呢?“生活化”的习题,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乐于探索,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教学评价“生活化”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生活化,就是要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课堂教学评价把学生的情绪体验放在突出位置上。生活化教学评价主要考虑这几个指标:课堂上学生情绪活跃情况、兴趣情况,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活;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是否转变,能否体现发现式的认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是否体现情感目标;师生关系是否民主平等;教学情境是否和谐融洽、充满情感;教学内容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式创设了哪些活动,学生是否手脑并用、丰富多样;学生的课堂生活是否积极、丰富;教学过程是否以学论教、学以致用;教学效果是否知情并举、综合发展,等等。

总之,科学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应用于生活,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科学,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并主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科学教学生活化,令科学学习充满乐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初中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科学教育专业 用人单位 人才培养 实践

科学教育专业是为培养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教学师资(简称综合师资)而设。自2001年首办至2011年,全国共有25个省市区的59所高校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其中浙江以6所位列第一;浙江也是全国唯一连续十多年全域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省份。被调查学校的科学教育专业成立于03年,经过8年建设,已毕业的三届科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分别为:93%、88%、94%,就业情况总体良好。用人单位的评价是一种直观且相对权威的社会评价信息,能相对准确有效地反映毕业生在中学教学一线的教学能力与发展状况;用人单位的评价信息也反映着一种明确的人才素质期待,能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优化等方面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向。

一、调查概述

本调查针对该校科教专业08、09、10届省内毕业生就业的初中学校展开,实际调查学校42所,评价的作出者是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科学学科主任三类,调查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基本素质、总体表现和发展前景、教学能力、教师基本技能、班级管理能力评价等七个模块39分项,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由于篇幅原因,我们仅讨论关键部分内容。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基本素质表现分项评价调查。

表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基本素质表现分项评价汇总表

基本素质表现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精神、服从工作需要和组织安排、团队合作精神、社会应变能力、仪表礼仪、自我定位、表达能力、培养可塑性、培养潜力十项。表1可见,各分项得分除“自我定位”、“表达能力”与“社会应变能力”得分相对较低外,总体较好。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教学能力的评价调查。

表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教学能力分项评价汇总表

教学能力调查模块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验技能、科学信息处理能力、实践活动组织能力、科学教学科研能力、科学竞赛辅导能力、知识自我更新能力、教学问题解决能力、指导学习能力、解题能力等十个分项,表2可见,模块各分项得分明显较低,“很好”评价仅有四项超过50%,用人单位对调查对象的“专业理论知识”、“知识自我更新能力”、“科学信息处理能力”相对比较肯定;而“科学竞赛辅导能力”;“实践活动组织能力”与“科学教学科研能力”得分最低。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教师基本技能的评价调查。

表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教师基本技能分项评价汇总表

教师基本技能调查模块包括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三笔字能力、板书能力、讲演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多媒体课件设计能力与说课能力等七个分项,表3可见,除“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一项得分超过50.0%;其余得分均较低,最低的“教学设计能力”、“三笔字能力”与“板书能力”仅有30%的“很好”评价。而“三笔字能力”、“板书能力”分别有高达25.0%、18.7%的“一般”评价,“说课能力”除有3.1%的较差评价外,加上12.5%的一般评价,列评价最差的前三位。表明用人单位对调查对象整体的“三笔字能力”、“板书能力”、“说课能力”评价甚低。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班级管理素质能力的评价调查。

表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班级管理能力分项评价汇总表

班级管理素质能力调查模块包括班级管理问题解决能力,班级组织管理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与家长沟通能力、创新精神、工作适应能力等六个分项。表4可见,仅有“独立工作能力”一项的“很好”评价得分超过50.0%,结合“一般”评价,表明用人单位对调查对象的“班级管理问题解决能力”、“班级组织管理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评价不高,表明调查对象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不足,这种不足既有实践经验不足的因素,又有培养上缺乏环境针对性的困难。

5.用人单位对专业在综合科学教学师资培养上是否有优劣势评价调查。

表5.用人单位对专业在综合科学教学师资培养上是否有优势评价一览表

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师资(简称综合师资),故用人单位对综合师资培养上是否有优劣势的评价是调查关注的焦点,调查的比较对象是中学其他专业背景的科学教师。表5的统计结果显示,x2=14.286,p=0.000≤0.01,表明用人单位对专业在综合师资培养上是否有优势的评价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有85.7%的被调查用人单位认为专业在综合师资培养上有优势,从而也表明专业基本达成其人才培养目标。

表6.用人单位对综合科学教学师资优势表现评价表

表6是用人单位对综合师资培养上优势所在的评价,按样本百分比从强到弱排列前两项的是专业知识90.0%、教学技能60.0%。表明用人单位能感受到调查对象在“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上的优势。但也应注意到调查的比较对象是当前初中占绝大多数的大专或中专学历背景的科学教师,由于他们原有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及师范技能训练上的不足,科教专业学生有一定优势也在情理之中。

6.用人单位对综合科学教学师资培养中存在问题的调查

表7.用人单位对综合科学教学师资培养中存在问题评价一览表

在用人单位对综合师资培养上存在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提供了毕业生知识结构上的缺陷、专业教学知识过乏过浅、知识结构间整合与迁移困难、师范技能培养上的不足、专业课程对中学所推崇的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教学存在不足、探究教学的重视不足等六个选项,调查为多选调查,表7的数据表明,用人单位对综合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按样本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序前三分别是“专业课程对于探究教学的重视不足”、“知识结构间整合与迁移困难”与“专业课程对中学所推崇的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教学存在不足”。

二、反思与探讨

调查数据与信息是基于调查对象工作单位对其基本素质、能力及表现的评价,故所获信息相对真实,且有较好的分析价值。然而,由于评判标准受调查对象所在单位性质、领导对调查对象认知、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判断的全面性与客观性上会有一定不足。但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结合调查单位访谈,我们可以透过表象,把握实质。通过认真总结反思过去培养中的不足,为未来综合师资培养提供借鉴。

1.关注培养细节,提高专业人才竞争力。

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总体认可专业在综合师资培养上的努力,总体上对调查对象的易习得性素质与技能肯定较多,对非易习得性素质与技能认可度不高。这些问题除与生源整体下降、80后学生自我感觉好的共性问题有关外,与生源的阶层结构也有较大关系,结合麦可思公司评估方法的统计,科教专业学生的农民、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等阶层的生源比例高达81%。这些阶层生源学生的基本特征是应试能力较强,由于相对得益于较好的学习习惯,对易习得性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相对较快,但对多元交流、书写、独立或新环境工作的应对能力则相对较弱,且表现出女强男弱的现象。像基本素质表现模块评价不高的“表达能力”与“社会应变能力”而言,与这类生源学生的自我中心与自封闭现象较为突出有关,高师校园内相对缺乏与社会沟通交流的渠道与机会,而他们的社会沟通交流意愿不强;加上男生更迷恋于网络交流,导致他们的表达能力(包括表达方式方法、意境、内容等)与社会脱节,从而也导致他们的社会应变能力不足。又如教师基本技能模块评价不高的三笔字与板书能力,原因还是这些生源学生从小没有相对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专业课程相对较紧,且无吃苦精神,故这些能力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再如班级管理素质模块的班级管理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精神弱问题,也与他们的阅历少,应试型的学习方法,少有自己的经验、体会与思考,执行能力又相对较弱有关,故难以应对班级一些突发事件,甚至管不好班级纪律,更别提有创新的工作思路。

因此结合调查,专业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做好宏观规划同时,从师德建设,专业知识的协调建构(至少在当前是专业最重要的优势所在)、专业技能目标管理等方面做好具体实施,关注专业培养细节,加强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社会应变能力等意志、素质培养的引导,针对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表达交流、书写、独立工作能力等非易习得性素质与技能不足问题,在培养中应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训练,以有效提高专业人才竞争力。

2.进一步强化能力建构、提高职业适应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调查对象的教师基本技能与班级管理能力认可度一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是能力训练与应用技能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是一种明晰的能力标准要求。尽管这是大多数师范专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反映的是当前师范专业知识与信息倾向的培养模式陈旧这个事实。但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推进,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得专业的课程资源变得精彩、丰富,而且学习途径变得便捷、多元,从而降低了课堂信息教学的价值。中学教学水平竞争更多是教学能力的竞争,由于课堂知识准备可在备课时完成教师间的同步,这使得技能在教学竞争中的重要性得以凸显,这正是用人单位更加关注毕业生教学问题解决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的原因。

因此,科教专业要适应并引领中学综合科学教学改革的要求,就须加快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真正推动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信息到能力与应用的转变,并积极从四个层面开展实践:一是师资层面的课程教学理念变革,改变当前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信息轻学科总体结构,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重陈述性、程序性知识轻学习策略与技能的教学现象。理解课程学习方法、策略对于知识建构的意义;关注学生卓越的学习能力培养,将卓越的学习能力培养作为学生能力建构的一个重点,让学生学会通过技巧与方法的运用,整合、完善个体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个体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从课程层面强化教师技能类与实践应用类课程的教学要求,细化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提升课程对于学生技能培养与实践的指导作用。三是技能构建层面加快以师范技能为主体的专业能力标准与考核办法修订。制定评价系统、实行“技能证书”制度、实施技能目标管理。[1]将通过基本技能考核作为毕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实现基本能力建构从目标转化为实质性的操作与满足要求,推动教师教育的标准本位实践。四是弥补专业化教育的不足,克服教师教育类技能训练的束缚,推动能力培养模式从“训练”(training)向“开发”(development)转变。[2]

3.直面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努力培养能胜任综合科学教学的师资。

尽管专业已从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完善等方面,就合格且能对胜任的综合师资培养上作出了巨大努力,但用人单位反馈了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探究教学的重视不足,知识结构间整合与迁移困难,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教学不足等,这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用人单位对科教专业人才所寄予的期望。从用人单位访谈情况表明,并不是调查对象做得比其他专业背景的科学教师差,只不过,对科教专业毕业生而言,如能在上岗时就能具备较好地体现当前中学科学教学改革特色与要求的素质与技能,无疑会使他们更受中学所欢迎。至少科教专业人才的特色与优势并不能只像文中调查6中所列的仅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备上。

事实上探究教学、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教学等都是当前中学科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调查相对深刻地反映出专业教学与初中科学教学改革间存在的脱节与割裂现象,如无法正确处理好以上问题,会导致专业培养的学生只是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的载体,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科学教学师资。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包括跨学科知识结构间整合与迁移困难等问题至少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会继续存在,一是由于专业设置时间不长,专业缺合格的科教专业师资,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与引进;二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构等均有待完善与优化;三是专业行政管理上的困难还将继续困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的专业行政管理依托某一院系,课程依托多学院开设,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思想与要求的实现上均存在诸多困难。在推动本体性课程体系的探究教学,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教学实践,促进跨学科知识结构间整合与迁移等方面均有诸多不易;四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缺少与中学科学教学实践的联系与纽带。当然这些既是专业当前工作的难点,又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