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此,两年来,课题组就我校师生之间沟通存在的障碍进行调查了解,并研究相应的化解对策,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一、 师生产生隔阂的原因及沟通存在的心理障碍
1. 师生之间隔阂的主要原因
经过大量调查与访谈,我们发现引起我校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矛盾冲突的原因,主要有:① 教师不满意学生,造成隔阂;② 教师不尊重学生,造成隔阂;③ 教师未全面了解学生,造成隔阂;④ 学生对老师的失礼顶撞,造成隔阂;⑤ 家校配合不力,互不理解,造成隔阂。
2. 师生沟通中所表现出的心理障碍
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师生沟通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存在着某些心理或其它方面的障碍。针对这种现象,这个问题,课题组通过研究,分别从学生与教师层面,总结分析了我校师生沟通存在的主要障碍。
学生在沟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要障碍有:羞怯心理;失望心理;猜疑心理;叛逆心理;无所谓的心理。
教师在沟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要障碍有:跟学生接触少,对学生关心体贴不够;不善将心比心,不能对学生宽宏大量;做人不实在,讲话不注意;缺乏兴趣爱好,做事敷衍塞责;待生不公平,心有偏私。
二、 总结了师生沟通的有效策略,实现了“师生偕进”
1. 立足于学生层面,总结了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
要想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就要对学生非常了解,不能只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而应该立足于学生层面,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为此,课题组结合对我校学生与老师沟通现状的调查与了解,针对学生在与老师沟通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人格障碍,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沟通技巧:
策略一:交流方式多种多样,克服学生的羞怯心理
学生的羞怯心理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老师在与这类学生进行沟通时,不宜操之过急,可以多种方式走进这类学生的心灵。比如,在其作业本中寻找闪光点,在作业本上夸夸他(她),鼓励鼓励他(她);在课堂上叫他(她)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表扬一下,培养其自信;找一个开朗的学生帮助他(她),帮其克服羞怯心理;……。我们认为,只要老师真正愿意与学生沟通,总能找到一种方法帮学生克服羞怯心理,从而打开这一类学生的心扉。
策略二:及时充电提高自己,消除学生的失望心理
求学是没有止境的,作为老师,也不可能是全才,但对自己的专业要有一股“钻”的精神,对于自己的专业,我们可以暂时不懂,但不能总是无知。当学生是因自己的专业表现而产生失望心理时,教师就应及时地充电提高自己;当学生是因自己的其它负面行为而产生失望心理时,更应及时纠正。绝不能为了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而让学生的失望心理愈演愈烈。古人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两句话,学生也是能够体会的,只要老师能正视,就能消除学生的失望心理,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策略三:及时有效地开导,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
人们之间一旦有了误会、猜疑,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了。学校总有一些内向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总会对学校的一些人和事产生猜疑的心理,这种心理加剧了他们的沉默与痛苦。作为老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这种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的尝试,找出他(她)最能接受的一种方式,与之谈心,帮其剖析他(她)猜疑的人和事,条件成熟时,把他(她)带到他(她)所猜疑的人和事面前,当面解开心结,消除他(她)的猜疑心理。如能做到这样,与这类学生的沟通就顺畅了。
策略四:借助学校心理咨询室,淡化学生的叛逆心理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这是因为随着孩子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人生产生了懵懂的认识,因环境、个人心理因素等的影响,对周围的事情他们不能每次都做到完美无缺而因此感到无可奈何,有种挫折感,继而烦躁、多愁善感、情绪不稳定,甚至顶撞老师。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要以种种罪名对孩子横加指责,甚至对孩子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其实孩子的叛逆是青春期的一个阶段性特点,并不是孩子不懂事了、学坏了,只要我们正确的对待孩子特殊时期心理的变化,并多和孩子交流,用理智的心态去宽容孩子、容纳孩子,你就会发现他们只不过是个做错事情的孩子。
策略五:借助活动重树理想与信念,改变学生的无所谓心理
学生整天囿于学校,忙于课堂,生活比较单调乏味,学习就难免缺乏动力,学习起来多为应付老师、家长,挨批评多了也就变麻木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无所谓的心理。
作为教师,这时就应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结合实际创设外部条件,以多种活动来激发学生,重树学生的理想与信念,比如,班会课时结合“神七”载人飞天,“嫦娥探月”计划的实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
2. 立足于教师层面,总结了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
通过大量的调查与分析,在总结了我校师生沟通障碍的原因后,课题组进行了相关个案的研究,立足于教师这一层面,就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零距离”沟通,总结了如下几点做法:
策略一:提高教师素质,展现人格魅力
人格集中表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接纳、喜爱某个教师往往是从对这位教师的敬佩开始的。教师拥有高尚的道德,才能熏陶学生高尚;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教会学生聪明,教师应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塑造学生心理的健康。
策略二:与学生心灵互动,做学生的知音
一个班的学生是复杂的,有的内向胆怯,有的猜疑叛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是多面手,善于打进学生内心,与学生心灵互动。当然,要与学生有效情感沟通,一要努力与学生寻找共同语言,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做学生的知情人;二要与学生共进退,学生喜欢的、爱好的,教师也尽可能地去接受,喜爱,做学生的知音。
策略三:学会宽容,懂得谅解
教育要不要惩罚?我们认为:惩罚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但往往宽容比处罚更有效果。当学生犯了错误或做了错事,学生已够内疚了,这时,教师要体谅学生的心情,坐下来与学生交谈,而不要轻易地采取惩罚手段,无谓的惩罚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因为没有给他以期望。相反,内疚和不安使学生更容易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错误,并急于想改正错误,并多方求助,希望获得谅解。
策略四:学会坦诚相待,将心比心
我们知道:尊重和理解是双向的。教师要摆脱旧的观念,特别是“师道尊严”的思想,不要高高在上,要充分认识到,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不论是成绩好的,听话的还是调皮的,每个人都有可爱之处,要把学生当成是具有思想和感情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需要和愿望,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渴望受到公正的对待。对于教师来说,热爱学生是其天职,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而尊重学生,与学生坦诚相待是热爱学生的突出表现。俗话说:“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要知道,那些冷酷刻薄的话语常会摧毁学生的自尊心,受创伤的孩子会在满脑子报复思想中成长。
策略五:角色互换 多为学生着想
很多牢骚、抱怨、猜疑、误会的产生,都是因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倘若能换位思考,或许这些都将不复存在。作为教师,更应该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就会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原来与自己不一样,也就能更好地学会理解并宽容学生。而不能总是从成人的角度,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学生,总是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过分的要求,遇事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多为学生着想。
策略六:共同参与,共享成功
1心理问题分析
1.1担忧心理 是绝大多数患者住院时的心理反应,担忧自身疾病是否能痊愈,是否能适应新的环境,家庭的承受能力,是否影响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前途等,从而影响了治疗工作的开展和疾病恢复状况。因此医护人员应以良好的自身形象,严谨的医德作风,娴熟的操作技能来使其感到需要得到满足。
1.2焦虑心理 是部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过分担忧而造成的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促使病情加重,给疾病诊断和治疗造成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护士要学会换位思考,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以极大的同情心和耐心了解患者的情况,掌握病情变化的原因,向患者介绍各种症状的起因,治疗过程和效果。要求患者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正确对待疾病,减轻精神压力。
1.3恐惧心理 对于初发心梗,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或回忆发作时的危险,提前意识到死亡的可能性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为紧张、恐慌、不安等,该病的特殊性应杜绝这种不良情绪的存在,护士要用热情的态度多与患者进行交谈,帮助其树立战胜病魔的勇气。
1.4抑郁心理 责任感和事业心较强的人,患了此病由于其他各方面致使反复发作或经过长期治疗控制不好产生并发症,此时的患者是相当敏感的,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出现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谈,行动缓慢,从心态和行为上变得异常起来,甚至于求死,严重影响了医护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此时护士应该提高警惕,在护理该患者时加强心理疏导,为患者排忧解难,防止患者自杀事件,使其鼓起生活的勇气,激发患者对生活的热情,帮助其从阴影中走出。
1.5自卑心理 见于自尊心强,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患者。由于心梗病种的特殊性,卧床时间较长,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士协助如:排便,擦澡等患者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特别是男患者,护士在护理中要教育患者,生病是客观规律,要消除护理中的性别观念。病情好转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也可以恢复自立能力。
1.6偏执心理 见于知识分子和老年患者,有一定的知识含量,有多年的生活习惯,阅历丰富,容易固执己见,自以为了解的很多,不但不配合治疗还对医护人员发脾气。因此在护理中一定要耐心、细致的解释,从交谈中找出突破口,使患者感觉到医院的治疗方法是适合自己并且有益的,渐渐的扭转患者不当的想法。
1.7欲速心理 有些患者求愈心切,经济条件好的,希望早用药、多用药、用好药,对于这种患者,护士应当着重宣传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首先要合理饮食,积极锻炼,有良好的心态,在此基础上才是药物治疗。有些经济条件较弱的患者才看到病情好转就急着出院,忽视了病情还有恶化的可能性。护士要告知其,如果未治愈出院,不但有可能再次入院,而且会加重经济负担。
1.8猜疑心理 个别患者由于自己与家人的忽视或医生误诊,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被发现,就埋怨家人和医生。对医护人员的诊断、治疗、言语的不信任。或故意刁难,提出过高的治疗、护理要求,对此类患者要指导他们适当控制自己的过激情绪,相信科学,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护士的诊疗活动。
1.9依赖心理 患者自感患有疾病需要人照顾,依赖心加重,心理上依赖他人,生活中寡言少动,缺乏参与到有利于康复的社会活动中去,以致有碍于早日康复,护理中应帮助其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早日接受锻炼,克服依赖心理,这样才有益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2对策
2.1建立一个良好舒适的休养环境,病室安静、整洁;医护人员语言要和蔼可亲,举止大方,使患者心情舒畅。
2.2严禁医护人员和家属在患者面前议论与其病情有关的问题,严禁在患者面前讲刺激性语言,不可将过喜、过悲的事情告诉患者。
2.3进入监护室的患者有紧张、恐惧的心理,应将监护室内的环境、各种机器使用中出现的情况详细介绍给患者,使其尽快适应环境,稳定情绪,配合治疗。
2.4对盲目自信、过分乐观的患者,应反复讲明本病的有关常识,劝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合理安排生活;对有焦虑心理的患者,可采取放松治疗法,如学习气功,使患者自如地应用放松疗法应付内心的焦虑情绪和外界环境的刺激。
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经济困难而缺乏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生活质量达不到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水平,处于困难、窘迫状态的在校大学生。我国高校贫困学生的数量近年已占高校学生总数的20%以上。而所有高校学生都要在宿舍居住,宿舍是学生之间交往最为频繁、联系最为密切的重要场所之一,寝室成员的不同生活方式和心里交往都会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一、大学宿舍的环境特点及人际关系现状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校门那天起就开始了独立生活,而宿舍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成为学生进行生活能力锻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其中和谐的大学宿舍人际关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高等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个人成长背景的巨大差异容易导致成员之间在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由于家庭的溺爱和社会新思潮的感染,使得他们有较强的活力和个性,但是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集体主义观念薄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弱,这些因素极容易导致寝室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尤其是在家庭贫富差距较大的学生之间极容易产生矛盾,调节不好的会产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个人的成长。
徐长华等人根据对高校不同宿舍现状的研究,将高校宿舍人际关系进行如下分类:
1.友好和谐型。宿舍成员之间彼此都能把宿舍整体和个体间的关系搞好,相互帮助,珍视友谊,能够克服地域和民族差异,相处融洽。当成员之间有缺点和矛盾时,能够相互包容,通过沟通和协调来解决问题。这类宿舍的每个成员在宿舍以外也较容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为班级做贡献。
2.孤立松散型。这类宿舍的少数成员由于自己独特的经历、生活背景和较差的心理素质,不愿意、不喜欢或害怕与同学交往,显得“不合群”,表现出很“孤独”与“孤立”的样子。绝大多数人之间缺少直接沟通与合作,再加上成员中缺少核心人物来领导和影响其他成员,导致宿舍中人际关系淡薄,缺乏集体观念,“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就是这类宿舍的真实写照。
3.分裂对立型。由于个别成员的个性表现得不到他人认可,或者成员之间相互存在鄙视和猜疑心理,导致成员之间长期处于对立状态,不信任和排斥对方,相互之间筑起情感的“壁垒”,甚至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爆发冲突,使整个宿舍整日笼罩在紧张的气氛当中。
二、引发高校贫困生宿舍生活心理障碍的因素
由于物质条件和家庭环境的不同,贫困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方面与其他同学有较大差异,尤其是个人心理比较脆弱。上大学后,随着学习生活费用的增加,寝室里同龄人之间生活水平悬殊的体现更加明显,尤其是在人文环境不好的宿舍里,往往会造成贫困生不同程度的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等心理问题。
1.不适应生活环境,造成自尊心的损伤,引发自卑心理。一般来说,由于环境的改变,所有大学新生入学后都会有一个心理适应期。对于贫困生来说,这个适应期会更长一些,调整不好,会影响整个大学生活,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另外,由于长期被经济拮据困扰,困难学生的生活都比较简朴,这种行为在有的同学眼中变成了“抠门”,着装成了他们区别于其他同学最明显的“标志”。这种对寒酸外表的自惭形秽,担心寝室同学鄙视的困惑心理,使经济困难学生囿于自己的小圈子里,忧郁寡欢,失去了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慢慢的疏远了与其他同学的关系,独来独往,这种巨大的反差使贫困生的自尊心变得异常敏感脆弱,自卑心理加剧。
2.不良宿舍文化环境,造成贫困生心理的扭曲。宿舍文化环境包括成员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和舆论导向等。如果宿舍有一种积极向上、宽松有爱、健康温馨的气息,宿舍成员之间就会感到心情愉悦舒畅,产生归属感。如果一个寝室的文化环境比较恶劣,诸如孤立分散型宿舍和分裂对立型宿舍。在这种氛围下,贫困生感觉不到宿舍的温暖,自己的行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反而会引起他人的嘲讽和鄙视,使他们长期处于孤立无援、紧张压抑、烦躁不安的情绪当中,不仅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更会产生心里扭曲。
3.主观情绪的失控,引发怨恨心理和精神失常。困难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很脆弱的,总会因自己的困难境遇感到自卑,在较大程度上使得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和理解,希望得到尊重和平等的待遇。但宿舍成员普遍都是第一次开始独立生活的同龄人,对建立和培养人际关系的方法还不成熟,很可能在一句话或一件小事上触动困难学生敏感的神经。据统计,很多产生心理问题的困难学生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宿舍关系,引发多疑、幻听幻觉等精神问题,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学业。
三、建设良好宿舍环境,促进高校贫困生健康发展的探讨
1.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现存在学生宿舍的新问题,改善学生宿舍人文环境。宿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采取多种措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宿舍中,培育健康宿舍文化,为创建和谐宿舍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2.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对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培养贫困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促进健康人格为发展主线,从认知过程、情绪调控和行为训练三个角度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自我意识与自信心得到增强,情绪调控能力得到改善,及时排除在宿舍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障碍。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鼓励他们尝试改善人际关系,指导他们调控情绪以降低心理焦虑水平。
3.以“三型校园”为依托,积极构建“三型宿舍”。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以构建校园为基础,创建“节约型校园、关爱型校园、文化型校园”,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加快高校内涵式发展和确保高等教育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稳定局面的必然要求。通过组办以宿舍为单位的各类活动,充分发挥各成员的特长,培养宿舍成员之间良好的互助关系、协作能力,增强宿舍成员之间的集体荣誉感,培育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为学生的健康良好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师;心理;健康;问题;对策;作用;标准
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的主要施教者,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心里发展和行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建设高质量幼教队伍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教师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强的优良品格以及较强的心理调控能力,是当前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新时期学前教育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面临着一个重新学习,全面提高和自我完善的任务。首先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其中身心素质是最基本的前提。由于幼儿教师角色的独特性,它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一个理想、合格的幼儿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要用耐心、爱心对待别人的孩子:当孩子在取得可喜的成绩时,我们要积极的伸出大拇指给予鼓励;当孩子有所进步时,我们更要给他加油鼓劲;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也不要对着他们大吼大叫,以免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应当及时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以后不要再犯同类的错误。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情绪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及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世界的协调,它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不注意自己的行为,比如说脏话、吃零食、乱串班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都会对幼儿的心理、生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反之教师心理健康,具有豁达、开朗、善良等优秀心理品质的教师会给幼儿以健康的心理支持,从而形成教师和幼儿间良好和谐的心理关系。心理健康的教师可通过自身展示社会行为的修养潜移默化的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们要在提高幼师专业素质的同时,把心理健康纳入培养范畴,从根本上促进幼儿的成长。
二、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1、要热爱幼教事业。能认同自己的幼教角色,对幼儿教育工作认真负责,并充满信心和情感。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因此对待事业的态度,必然成为社会适应的首要构成因素,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才能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2、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看待自己,容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努力寻求自己的最佳发展,使自己更加完善,形成健全的人格。幼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成功与失败,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平静的对待这些,成功面前不沾沾自喜,遇到挫折也不会消沉。
3、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妥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共事相处,才能立身处世。它包括在人际交往中,了解彼此的权利义务,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与社会要求协调,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他人,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而不是虚伪、嫉妒。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共动中表现为老师与幼儿关系融洽,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
4、有顽强的自制力。任何工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幼儿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地克服困难,在困难面前有坚定的原则和信念,态度严肃认真而又诚恳明朗,处理果断又以理服人,积极和善的态度中蕴藏着最好的机会,对该追求的目标一定要追求到底,有顽强的自制力。
三、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几个因素
1、性格差异对幼师心理健康的影响。科学家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势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①性格外向的教师,一般遇到事情会不假思索,处理问题过于武断,往往导致出差错、办错事;相反,性格内向的教师则不善于交往,不善于发泄,造成猜疑心重,丧失自信,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最后造成性格孤僻,心理疲惫。
2、自身修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自身修养指教师个人的知识、阅历、处理事情的能力。如,自身素质高的教师,不但学识渊博,而且还会给幼儿传授一些课外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自身素质低的教师,缺乏自信、不善于学习、不思进取,遇到事情总是找客观原因,天长日久变得自卑和孤僻,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3、压力过重带来的影响。在幼儿园女教师占大多数,她们既要担负起家庭主妇的角色,又要担起职业女性的角色,还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努力工作,不断进取,由于压力过重,使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受到影响。比如,有些教师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很要强,凡事都要争第一,深怕别人超过自己,无形中给自己施加了较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不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吃不消。因此,幼儿教师应当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
4、处理家长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们皆渴望得到爱与被爱、理解与尊重、友情与支持,而幼儿教师这些需要的满足主要来源与家长,良好的家园关系会使教师有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幸福感,这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生活环境;不协调的家园关系会使教师情绪紧张、心情郁闷,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家长的不尊重教师的现象,会使教师感到空虚无助、痛苦,使身体健康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出现许多心理问题。
四、促进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每位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每位教师获得成功,获得自信。面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多一点引导鼓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率先示范,少一点空洞说教,让每位教师看到自己的闪光点。②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等。
2、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教师,要想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为前提,不仅因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因为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对他们自我保护概念的形成及相互帮助的确定,为此,应该把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到日程上来,园内管理者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教师的生活,为教师工作和生活提供各种周到细致的服务。
3、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的调控。心理能动反映论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适应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体的构建活动,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心理调节机制实现的。教师只有学会心理调适,才能使心理健康得到维护与增进,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弹性思维和辩论思维。客观事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都有一定规律,是不以人的意态为转移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