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 英国 青少年 量刑指南
英国对于青少年犯罪的改革和研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近年来其又加强了立法工作,2009年11月出台的《青少年量刑指南》,是对1933年《儿童和青少年法》、1969年《儿童和青少年法》、1989年《儿童法案》以及1998年《犯罪和骚乱法》和最新颁布的2008年《刑事司法与移民法》中关于青少年司法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其不仅进一步明确了青少年罪犯量刑时的应当考虑的原则,也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将某些应当考虑的量型因素细化。参考历史资料,英国青少年司法体系既关注了20世界90年代以前的福利原则,同时也明确了新的指导思想,这些内容均在2009年英国量刑指导委员会出台的《青少年量刑的主要原则》有所体现,其介绍英国青少年量刑中的主要原则和可参考的量刑因素,为我国今后青少年犯罪的量刑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英国青少年量刑指南中的主要原则
(一)罪刑相适应原则
指南中明确指出了量刑必须和青少年罪犯所表现的犯罪社会严重性保持相适应,同时不能施加更多的限制自由的条款。估算这种应受处罚性和引起的危害时,不仅要包括已经产生的还要包括引起的和可预见的危害结果,同时其明确了从主观方面明知、蓄意、轻率、疏忽主观方面的四个层次而有不同的可处罚性。另外还要考虑到其人身危险性,以及先前是否曾经犯过类似犯罪这些相关因素。
为了保证这一原则更加顺利的开展,不仅要考虑任何适用于罪犯的减刑要素和认罪的减刑情节,在具体适用时还需要一个比普通法庭审理更多的信息,通过律师事实的陈述和量刑前报告制度(pre-sentence report),这项工作主要由1998年《犯罪和扰乱治安法》中确立的具有不同经验的和技能的服务人员组成的青少年犯罪工作组(Youth Offending Team)来完成。
(二)量刑个别化原则
个别化原则可谓是对传统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超越和突破,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的是青少年的量刑路径应与成年人不同,但在青少年中是否有区别以及何种区别则做法不一。2009年《英国青少年量刑指南》中明确指出了“个别化”原则,在“青少年”这类群体中,对青少年罪犯的处置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在年龄段的前半段、中间、或后半段而有所不同。量刑时,不仅仅要看生理年龄,其还将青少年的心理年龄或其成熟度看的同生理年龄一样重要。这不仅是对失足青少年的人文关怀,也是对实质正义的重要体现。
(三)福利原则
福利原则来源于一些慈善家和儿童保护者的建议,用于最大限度的保障青少年的权益,在其他规范中曾有不同的措词,如“更大的利益(best interests)”“幸福(well being)”。尽管有不同的含义,但不会因为这些形态差异词汇而产生不同的判决。
1933年的《儿童和少年法案》曾明确了“福利原则”,其第44条规定:“每个法庭在审理被捕的儿童和少年之前,无论是作为罪犯还是其他的情形,都应当考虑到儿童和少年的福利,在适当的案件中采取措施,把他们从不良的环境中解救出来,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制定用于拯救他们的有关教育和培训的条款”。2009年的《青少年量刑指南》中又重申了这一原则,并将其细化。并明确指出在具体适用时,法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在刑事司法体系中青少年发生率较高的心理健康问题。
2.青少年智能障碍和认知困难的高发生率。
3.谈话和语言障碍也许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而不能和法庭交流,不能明白执行制裁的含义或者不明白履行制裁而产生的义务。
4.青少年预期的范围和程度:在法律诉讼中,他们将通过他们行为的的权威和效果来辨别行为的性质。
5.青少年容易自我伤害的弱点,特别是在监禁的环境中。
6.青春期内发生的变化的程度会导致实验性行为的产生。
7.青少年缺少或滥用经验而产生的影响。
由于青少年或多或少受到年龄或社会经验的影响,甚至心智发育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监禁或社区刑罚中更容易受到伤害,同时考虑到青少年司法体系的主要目标是遏制犯罪的事实,以预防犯罪和再犯罪为主要目标,法庭通常需要寻求确保更好的证明和反映这些伤害的信息途径,必要时,为了保证适用更适合的刑罚例如各种非监禁刑罚和具体实施情况,也需要适当的评估工作。
二、影响罪与罚的主要因素
人们普遍认为青少年应该比相同情况下的成年人量刑轻,《青少年量刑指南》明确指出,这种差距随着罪犯的年龄越接近18岁差距就会越小,人们形成这样的认识一般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期许之上:一方面这是因为青少年不像成年人那样有相当的社会经验和个人能力去认识他们作用于被害人身上的行为而产生的影响,也不能预料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和悲伤,另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很难特别是在酒精的作用下抵制诱惑。
另外,指南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没有不适当的处罚或耻辱刑,青少年有更大的机会从错误中学习。特别是法庭的处罚会对青少年的前途和机会以及有效融入社会的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一点和标记理论有着相似之处,“公开宣布的惩罚已经给罪犯打上烙印并使其失去成为守法公民的资格,刑罚的过程应该能够推动罪犯返回社会成为守法的公民。罪犯在服刑完成之后,不应被排斥于社会之外,而应完全回归社会,作为守法的公民”。
因此在青少年具体量刑时应当严格审核证据,尽可能合理恰当的适用量刑的相关因素。该指南还特别举了一个示例,当审理一个涉及性行为的青少年罪犯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二者之间的强制性或者虐待性的关系或者其他除了双方合意的行为,法庭需要注意的是探索发现性别认同或性别取向或许会导致犯罪行为。依赖于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当该行为源于性不成熟或性困惑时,罪犯也许减轻刑罚。该量刑指南不仅将罪犯的年龄(实际年龄和心理年龄)、犯罪行为的社会严重性、再犯的可能性、再犯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等传统因素予以考量,还特别强调了以下几点:
1.是否受到周围成年人的影响,因为青少年受影响后更容易产生自我伤害的风险。
2.考虑青少年罪犯是否成熟到足以鉴别他自己行为结果,在冲动的基础上罪犯行为的程度和犯罪,罪犯行为受到无经验、情绪异常和其他消极因素的制约。
3.在青少年犯罪的背景下经常出现的因素包括:家庭的低收入、破旧的住房、不良的就业记录、低学历、家庭成员犯罪经验或暴力、滥用(通常在家中会伴随苛刻或不正常的行为准则)和错用药品的过早的经历的影响。
4.是否曾经或正在处于“监管”之中,有证据证明这些被“监管”的青少年有比其他青少年更容易进入刑法司法程序的危险。
5.罪犯是否有精神问题、认知障碍、学习或者其他障碍的情况,研究发现在青少年司法体系特别是监狱中的青少年的这些问题有很高的发生率。
此外在特殊情况下,有些青少年参与到法庭审理中会感到受歧视或者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会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种族的划分和性别的歧视。
很显然,这些因素并不是都会产生不良行为(因为有些有经历的人并没有实施犯罪行为),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因素或多或少会对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法官要综合考量青少年的个人、家庭、社会因素,以及教育背景或身体健康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也要鼓励青少年罪犯修复与被害人和社会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其量刑的初衷。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较为前面的判断、从而做出一个较为适合的判决。
三、英国青少年量刑指南的启示
英国青少年量刑指南的出台对我国关于青少年犯罪的量刑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虽然各国国情和司法体制不同,我们不能照搬任何国家的模式,但是如果在改革过程中,认真考察其他国家的先进量刑经验,也许会对我国青少年的量刑工作产生积极地影响。
(一)福利原则与“打击犯罪”冲突下的协调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了对青少年犯罪的处理应当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但毕竟青少年的侵害了社会法益,社会必然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反应,而青少年作为特殊的保护人群,又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打击。因此如何协调“保护青少年”使之利益最大化和对依法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进行惩处显得至关重要。
而从我国目前立法现状及刚出台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来看,“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指导思想并没有在行文中明确体现。另一方面福利原则与我们“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指导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前者不仅考虑到教育罪犯的问题,还明确了预防犯罪和再犯罪的主要目标,以及青少年罪犯日后怎样更好的融入社会以及与直接被害人和社会整体进行社会关系的修复,是一种双向保护的思想。
(二)规则模式下的青少年量刑建议
2010年《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中对于青少年(我国法律中通常使用“未成年人”一词)罪犯量刑时明确指出,“应当综合考虑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认识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情况,予以从宽处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60%;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50%。”
这种规则式的量刑模式根据青少年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单独量刑,我们应当肯定其对于正确处理青少年问题时的积极意义,但是在据以参照的具体规则是否合理以及具体操作时的僵硬性的缺陷都暴露无疑,我国应当确定怎样的青少年量刑指导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从父亲创办“食草堂”之始,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参与者。却一直站在离他最近的位置关心、在意、期盼并守望着。
第一件作品的偶然诞生,从地下室、出租屋的艰难哺育到如今的茁壮挺拔,我一路跟随,一路感动。他的眼睛,一如既往的清澈,亦不畏惧人们的窥视、直视、透视。他也许并不完美,却在不断地完美,性格与文化使他在大众近。乎苛刻的挑剔中依然壮硕。
在网上随手一查,竟发现“食草堂”已经得到了百度百科的详细解释,猛然发现这个我所熟知了10多年的的品牌真的长大了。在我7岁那年,家属楼破旧、潮湿的地下室里诞生了草堂的雏形。记忆中那潮气夹杂着牛皮的怪味让我至今依然感到亲切。
从小学、初中到留学海外,我对草堂第一家店的深刻印象定格在槐北路上的那个小屋子里,那是襁褓中的“食草堂”,我们称其“老堂”。父亲是个随性真实的人,草堂风格自然“遗传”了他的基因,在一件件产品中看不到匠气十足的雕琢,它们总是那副些许慵懒却倔强坚持的模样。
因为有了“草堂”我更加喜欢那条路,两旁高高的老槐树们总是伸展出细密的枝叶,搭出一条长长的绿荫,晴朗的天空下满地都是斑驳的阳光。街上门脸都是加工白铁皮和铝合金门窗的小作坊,“草堂”像个“异类”一样从破败的出租门脸里跳出来。
一直以来,“草堂”并没有虎视眈眈的一个所谓的目标,更没有多大的野心去妄谈占有。这只是一群热爱自由,却不苛求结果的人精神的结合,他所想做的,只是以最低调的姿态亲近生活并被生活接纳。也许,这就是他最真挚感动的力量,也许,这就是他最无可比拟的魅力。
14年的成长,草堂和草堂精神影响着一批人,也激发更多人对生活及生活方式的思索。就品牌而言,我们还很年轻,仍需要多元化的创新与进步。但“食草堂”所传递的对心灵的深耕,对人性的挖掘与激唤,将如灵魂般深刻,将被铭记与传承。
食草堂,请你自由的生长吧,不拘一格的凌乱枝叶是你的风格。时光流逝中,我仿佛看到那或许也是你未来的模样景象:单纯而令人敬畏。
泡一杯清茶——茶在杯中,我喝下,喝下的不是我的茶。这便是牛饮与品茶的区别。其实这倒不必被执着认定是背叛,我只是想说,那就去喝水吧,把茶留下,让他人去品,也许才不致暴殄天物。
海外留学回家,年年在机场总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在我出关时等我——那绝对是我的父亲。国际航班总在凌晨到达,但不论严寒还是大雾都阻挡不住他接我回家的喜悦。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心就感到温暖,即使我们的交流并不频繁,但一双关切的眼睛总能道出他心底最深邃的父爱。
父亲脾气倔强而强势,总像个“老愤青”一样宣扬着他的激进思想,但即便这些理论超前得让“九零后”也瞠目结舌,还是有大批“粉丝”拥护欣赏。我总觉得他的心理年龄也就在二十岁左右,这或许也是父亲十几年容颜未改的原因。
关键词:新入园 幼儿 同伴交往 能力 培养
从事幼教工作多年,每学期都会接手新幼儿,纵观多年新幼儿入园状况,我发现近几年新入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方面出现了很多新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些问题加以审视,对出现的不同状况进行分析,尝试探寻新的教育策略,培养幼儿良好的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一、当前新入园幼儿存在的问题及与同伴交往状况分析
(一)当前新入园幼儿现状以及与同伴之间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前几年新入园幼儿一般是对新环境、新伙伴有陌生感和不安全感,围在教师身边哭闹不已,只要我们教师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基本上能够哄好新入园的幼儿,很少有同伴间的推挤和打架现象。而现在新入园的幼儿个个都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很强,有的幼儿静静地站在一边不哭、不闹、不说话,也不靠近老师,有的幼儿自己坐在一边独自流泪,有的幼儿自己玩耍喜欢的玩具,不让任何人摸,有的幼儿拽住熟识的小伙伴不放手。
首先,现在的孩子都有“唯我独尊”的心态,在园内与同伴交往过程中,自私霸道、固执己见、不顾他人的个性表露明显,不但不会关心同伴,不能跟同伴和睦相处,而且还会发生侵害攻击。其次,具有孤僻行为的幼儿不乏其数。这类孩子一般是入园时不哭、不闹、不说话的孩子,他们常常闷闷不乐,自己做如撕咬衣角、指甲或乱摸身体某一部位等不良小动作,不愿意同伴接近自己,更不会主动接近别人;有的幼儿静静地站在一边,那是想参与却因胆怯或内向而不敢主动去参与的孩子,这类孩子让人看了心中总不免升起一份担忧和心疼。
(二)原因分析
首先,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家庭环境跟父母的教养方式应该是出现这些状况的首要原因。现在的孩子多数为独生子女,接受的是祖父母的溺爱教育和随性教育,跟同伴在一起根本不懂得谦让,不能受半点委屈。况且,个别家长有“从小就不能吃亏”的思想,促使了孩子与同伴交往时攻击的发生。
其次,教师的品德素养和专业素养对新入园幼儿同伴间交往行为的影响也极为重要。孩子从家庭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会产生一种离开家人的不安全感,同时也会对教师有着很大的依赖感。如果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招生准备工作没有做好,教师对孩子的入园自己都手忙脚乱,还怎么去组织照顾孩子呢?这种情况下,教师拿什么给孩子安全感?又怎么去抚慰和引导孩子?何谈教师与幼儿建立亲密、协调的融洽关系?如果教师不具备崇高的品德素养,对孩子没有爱心和责任心,做不到对每个孩子都充满信心,而是忽视和冷落孩子,也会使幼儿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让幼儿产生孤僻、冷漠、不合群、攻击等不健康的同伴交往特征。
再次,家园沟通技巧也影响着幼儿同伴间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园环境与家庭环境区别甚大,将会出现什么问题也是人所难料的,所以仅依靠教师或家长单方面的努力绝对不够,只有当家园协调、配合一致时,培养效果才会更好。
二、新入园幼儿跟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即“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在内容与要求中提到“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根据此教育目标,结合文中所述新入园幼儿出现的交往现状及分析,我们探寻新入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如下。
(一)教师要做好新幼儿入园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创设一个安全、舒适、富有情趣的幼儿园物质环境;其次要预设性地创设一个文明、充满爱心的心理教育环境;再次要做一些家长方面的工作,如送孩子入园时家长配合教师该做的事和跟孩子要说的话以及接孩子必须守时等,同时教师也要在幼儿生活方面做一些准备,如幼儿食物。
常言说:“万事开头难。” 幼儿入园哭闹是正常的,只要前文所述的极端症状不在孩子第一天入园发生,或只是在个别孩子身上出现,那入园招生就是顺利的,设想以后幼儿的园内生活,对教师和孩子都将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即使以后出现部分问题,相信教师也一定会有信心、有精力、有办法来处理好。
(二)教师根据新入园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性计划,实施趣味浓厚的游戏活动
孩子喜欢游戏是天性!游戏过程本身不单是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一个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游戏过程,及时合理地指导幼儿与同伴友好合作,在孩子从中体验到快乐的同时,引导幼儿学习并掌握正确与同伴交往的方式。针对胆小、害羞,从不主动与人交往的孩子,我们可在游戏中鼓励他们勇敢参与,发现他们的长处,给他们自信。对那些总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可通过发挥其带头作用,来教育他们爱护弱小、谦让同伴,培养他们的爱心,教他们懂得友好团结的道理。对于有攻击的幼儿,教师要在游戏别看护,及时指导、鼓励和表扬,慢慢纠正其不良行为。
(三)家园协作中的家长工作是培养幼儿正确与同伴交往工作中关键的环节
我们理解家长对孩子之间的交往存有自私心情,所以要从“孩子不仅是家长的宝贝,而且是国家的未来”这个大范畴去说服家长改善教子观念来配合我们的幼儿园工作。我们要让家长明白:孩子与同伴交往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自然的。我们理解家长看到孩子啼哭、满脸委屈,顿生疼爱之心,但请家长不要对孩子说:“谁欺负你了?我找他算账!”家长这样武断的爱,实际上是一种害!这种爱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只会使孩子没办法学会跟同伴正常交往,久而久之,孩子会没有伙伴,甚至被孤立。作为家长,应该积极鼓励孩子无论在哪儿都要主动跟小伙伴打招呼的友好习惯,教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正确方法,遇到问题要告诉老师,还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活动,给孩子创造参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从而锻炼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总之,幼儿年龄小不懂事,不懂得如何跟同伴相处,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让人获得友情、拥有自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还能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从孩子入园开始,家园就应该携手并进、相互配合,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他们与同伴正确平等的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 朱蓓凌.儿童入园心理分析.幼儿教育,2007.
[3] 谢鹏,林义雯.0-3岁婴幼儿科学养育(修订版).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
[4] 郑键成.学前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高校大学生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未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希望,大学生在一个社会中起着先锋队的作用,能够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高校大学生的消费代表着社会消费的主流,反映着整个社会的消费特点和趋势,同时又具有大学生消费群体独特的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消费方式、消费内容和消费结构也会对我们国家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比如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现今大学生消费的道德滑坡,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成为高校德育的一个亟待加强的问题。
一、高校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总体水平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这是必然的。在这个必然中,存在着大学生的理性和非理性消费。从大学生的生理年龄来说,当前大学生年龄普遍处在18至2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身体发育成熟,智力达到高峰期,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有自己喜好的风格。他们能够通过对比,对商家进行选择,并结合自身进行合理的消费,因此大学生已经成为理想消费的群体。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由于生活优越,动手能力不强,父母溺爱,心理年龄还不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定型和矫正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存在着非理想消费的因素。
为了对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笔者在鞍山师范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6份,比例为91.2%,其中生源比例中,城市生源240份,农村生源215份,男生67份,女生389份,大一学生115份,大二学生113份,大三学生109份,大四学生119份。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有以下现象及问题。
(一)喜欢有个性的商品,重视商品的质量和品牌
当代大学生喜欢张扬个性,喜欢特立独行,因此选择的商品比较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当被问及购物会如何选择的问题时,67%的受访者认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能够体现自己风格的;89%的学生都非常重视商品的质量,当被问及购买商品时,是否重视商品的品牌时,63%的学生会选择知名或者熟悉的品牌,因为有质量保证,当所购买的物品比较贵时,他们会选择一些盗版的但是质量相对不错的产品,或者购买打折的品牌产品[1]。
(二)网络消费日益增长
当前的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之间的联系通过手机和电脑紧密联系起来。以上网为例,大学生上网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发生的重大国际和国内热点问题,绝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获取的,朋友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都主要通过QQ和飞信来实行,因为网络便捷高效和足不出户的优点,使学生愿意通过网络购买商品,通过调查,70%的学生通过网络购买一般的商品。在手机费用上,因为在大一期间,学生普遍与高中同学和父母联系密切,大四期间因为找工作需要频繁地打接电话,因此大一学生和大四学生的手机费用比大二和大三的消费高[1]。
(三)非理性消费比例增大
当前影视作品中不少是描写西方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消费观的,讲究高档,有气派,而当代大学生由于年轻气盛,容易产生炫耀性消费,购买一些不符合身份或者价格高昂的商品来表现自己,而忘记了大学里应该拼学习,讲奉献,提升能力,从而把我国勤劳简朴的生活习惯抛在脑后,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喜欢不停地换手机,比颜色,看重功能,讲究新潮,100%的学生拥有一部手机,在数码产品中,73%的学生拥有MP3,60%的学生拥有电脑,40%的学生有数码相机。50%的学生购买数码产品超出了自身的购买能力,30%的学生在从众的心理下购买这些产品[2]。
(四)休闲和享受性消费逐渐成为普遍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创造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从以前温饱型向现在的小康型生活过渡,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和穿暖这样简单的生活要求,而开始追求健康、美丽,讲究享受和休闲。通过调查发现,学生6%的费用用来购买护肤、护发、美白和洗浴品,20%用来购买小食品和改善伙食,12%用来购买服饰,学生寝室中日益增多的商品和各种各样的日用品,表现出了他们追求休闲和享乐性的消费观。
(五)教育和培训的费用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大幅增长
当今社会也是个知识的社会,谁掌握更多的知识,就越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为此,无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家长,在学生考证、过级、专升本和考研等的投入上都不遗余力,比如在考研方面,85%的学生在大三就开始购买考研材料,大四学生报名参加考研辅导,98%的学生为英语过级和考取计算机等级证投入过,正是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增强步入社会竞争力的教育和培训费用的大幅增长,提升了学生的自身素养和能力。
(六)消费两极化增强
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家庭条件的差异,在校消费行为上,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存在着城二代和农村二代的差别,这方面表现是城市学生的消费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学生的消费,在大学生中消费存在的两极化并不是说城市和农村的区别,而是富二代和穷二代之间的差别,通过调查,生活费用在500元左右的18%,1000元左右的为40%,1500元左右的为35%,2000元左右的占12%,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加速,大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会逐渐缩小[3]。
(七)情感消费经常透支
大学里的交往比较社会化,学生之间避免不了要请客吃饭,要唱歌喝酒,要谈情说爱,并且现在大学里同窗四年是很难得的,所以这部分消费比重也非常大,很多学生因为一次请客会花掉几百元,将近一个月的伙食费用,要是谈恋爱,所花费的费用就更多,会产生吃饭费用、礼品费用、旅游费用等。
二、当代学生正确消费观构建的途径
对于当代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构建,一定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加大学校的教育引导,从而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发挥高校的德育引领作用的主体作用
高校德育是全员教育,主力军是学生工作者和德育教师。作为学生工作者,可以利用新生报到后的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合理消费的引导,做好大学四年的人生规划和日常的消费规划,可以利用学生社团进行合理消费方面的宣传,例如可以举办辩论赛,讨论合理消费和过度消费的问题,可以开展大学生文明交往的报告会,把大学生好朋友和男女朋友交往中的不合理消费问题作为一个话题展开论述,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合理消费意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关合理消费的演讲和班团会活动,学校可以通过网站、标语和广播等媒体开展大学生合理消费方面的宣讲,从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合理消费的校园环境。作为高校的德育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和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人生理想、价值方面的讲授,还可以通过实践环节,例如在讲道德和人生价值时,可以邀请社会知名公益人士来学校做报告,在讲爱国主义的时候,可以请老英雄到校做战争年代人们是如何节俭和生活等方面的报告会,同时利用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爱心进社区、奉献进养老院和孤儿院等活动,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
(二)发挥家庭在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中的辅助作用
在校大学生由于现在正处于求学阶段,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往返,在发挥高校对大学生正确消费观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一定要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实效。作为家长应该掌握自己孩子的消费情况,为此,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辅导员联系,问清楚学校的学费宿舍费和近期的培训状况,以此把握学生的消费动态。在寒暑假或者节假日时候,家长除了做好后勤保障,提供丰盛的饭菜的同时,也要把对子女的教育作为交流的重点,以唠家常的方式让自己的孩子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需要靠双手创造,要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消费,并且要求子女对一学期的学校花费进行预算,家长按照预算给学生花销,从而限制学生的不合理消费。要结合自己家庭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懂得生活的美好和艰辛,鼓励孩子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打工,指导学生获得的奖助学金的花销。家长还要以身作则,对一些不必要的家庭消费要能省则省,实际上这不是家里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一个生活态度的问题,早在中国古代,道家就提倡“节制物欲”,老子提出了“食足以接气,衣足以盖形,适情不求余,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的思想。古代大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所提倡的简静的生活方式相吻合,家庭应该把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作为家庭消费的更高层次的目标[4]。
摘 要 当前在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情况下,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当前教学体制中非常要紧也是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同时又和和其他文化课程本质上有着一定区别。
关键词 体育教育 思想教育 作用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在平时的上课中,经常会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存在,就是一些老师认为体育教育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身体健康,完善学生身体质量而不能给学生其他方面的引导。体育课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不被其他学科老师所看中 ,很多时候还被其他老师占用,极大地缩减了体育教学和体育课的上课时间。在此论述体育教学对德育教育的影响拥有极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就中小学生德育现状而言
中小学较小的的心理年龄和特征,决定了它们的较为不成熟行为方式和稚嫩的思想模式。造成他们很容易受到不同的思想偏差,同时他们处于思想的叛逆期,以往正常的口头教育,说教处罚引导会造成叛逆不配合,造成了德育教育难以进行的情况。
(二)就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言
在中国,不同的任课老师一般都是在教室里上课,一边向学生传授自然学科知识,一边进行德育教育。
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有责任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建在学校教育课程和教育过程中的课程实施和制定,应确保各种活动列入课程计划的时间,并通过各种新风格,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体育教学中有责任引导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立多维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系统更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增强。
(三)就课程本身的特点而言
体育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的意义,根据教学经验,体育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课程,它提供了一个绝对的兴趣优势,有利于对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育的引导发展作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一些具有良好品质的学生,将它们作为榜样教育,道德教育与学校一起,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同时,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成长中也会有积极作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学校教育里。让学生了解一个人的弱小性,团队的力量无限性可以通过学校体育教学,进行一些游戏相互结合,球类运动或接力作为比赛形式,让学生知道团队精神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团队比赛中,可以通过语言引导一些技能水平好一点的学生帮助指导技术差的学生,让他们在沟通与合作中完成游戏,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技能,更能使他们认识到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合作的重要性认识。
体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他拥有严格的活动规则和要求,并且需要个人融入到团队中去,才能更好的取得胜利。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对身体和身体运动能力而言,必须靠自己来进行锻炼,这样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心理意识,使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还涉及到一些相关的体育比赛等。
(三)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的锻炼
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体育课程,可以增强他们的意志品质,在课堂上也蕴含着积极地正能量。另一方面,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项目,在竞技比赛的过程中存在竞争和胜利,只有经历失败,才能学会面对挫折的勇气,只有必须学会承受各种压力,才能增强自己的信心。
体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的实践,这一点与其他教学实践比是特殊的,体育教学集体,规范,竞争,流行和实用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体育教学中的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四)有利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体育比赛具有非常严格的规则约束,正是如此才使比赛更富有竞争性和可观赏性。
为了使学生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的适应,遵守法律规则是必须的,养成良好的习惯方法,遵守规则制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规则,一视同仁,不给机会主义,不给特殊主义。只有高压的要求,才会让学生懂得犯规就失去了机会,甚至被罚出场。使学生懂得,规则是高尚的,是不容侵犯的,延伸到其他领域,对中小学生的德育引ё饔煤艽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中小学教育积极发展体育教育,对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将会产生积极影响,体育教育过程中渗透的德育教育是其他自然学科教育过程中所无法比拟的。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心理,在体育课上加以引导,学生会主动并且积极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自我发展。这样对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将会事半功倍。
(二)建议
1.在中小学思想教育要将体育教学放在重要位置上,中小学校及其各任课老师要端正对体育教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