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西医急救教学;医教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启示

一、背景

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是医学学科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跨专业学科,以研究急危重症病人的院前救治和输送、心肺脑复苏、危重病人的监护救治与评价、

灾害医学和急性病的诊断治疗为主要任务,国家卫生部于1983年已承认急诊医学为独立学科。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对急诊医学的需求迅速提高,全国已有2000家县级及县以上医院设置了急诊科或急诊室。因此,需要大批从事急诊医学事业的人才,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建立一个完善的急诊医学教育体系。全国中医院系统急诊医学发展相对较慢,对急诊医学专业人才或熟悉急诊医学,熟悉中西医急救技能的医护人员需求十分旺盛。

中医院校开设《急诊医学》课程相对较晚,而且,中医院校开设的医学类相关专业较多,如中医学、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医学、护理学等,这些专业均涉及《急诊医学》教学问题。我们尝试改革现有传统《急诊医学》的教学方法,在拥有现代高端模拟人的条件下,创建中西医结合急救技能实验室,适当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大幅增加实习、见习、实验等动手时间,加强学生的临床中西医急救技能训练与培养,探索一种适合中医院校各医学类专业的《急诊医学》实验教学新模式,努力使学生掌握临床常用中西医急救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急动手能力。

二、构建中西医急救教学体系

(一)抓好基础课程的教授:按照“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重点进行基础课程改革,打造宽厚的学科基础。进行模块化教学与实践,包括心肺脑复苏模块、各种恶性心律失常模块、气管插管模块、静脉穿刺模块等。按模块式讲授、综合实践、高端模拟人进行考核。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急救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分析总结”的国际流行模式进行培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急诊医学教学数据库,在平时临床工作中,拍摄实物标本、典型病例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对一些成功病例急救过程进行录制,收集大量医学图片素材,让学生学到更多急救知识与技能。

(三)充分利用高端模拟人:现代教学设施给急救医学的教学和普及教育带来了新希望。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高端模拟人,设定不同的程序,设置出不同示教病例,尤其见习、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危急病例或难以遇到的病例,提高学生临床识别处理能力,并加深对相关疾病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高级生命支持模拟人在急诊医学教育中体现出其优点:其一,不影响患者的安全和隐私;其二,允许错误的判断及不正确的技术操作;其三,可重复地操作和模拟不同的病情,练习侵入性操作时没有任何危险;其四,可以使用各类临床仪器及设备;其五,学生可反复进行操作练习;其六,带有检测和考试系统,有利于评估训练效果;其七,可以模拟临床难以遇到的各种特殊情况并学习应急处理。高端模拟人可对临床干预、教师控制以及复杂的预设的病例作出响应,以有效地练习诊断和治疗;具有自主呼吸、气道控制、语音、声音、ECG和许多其他临床特征,预先设定的病例提供标准化的培训,自定的病例和老师实时控制让培训能符合个别学生的需要;具有灵活的模拟人平台,有多种模块提供广泛的培训,包括CPR、ACLS、NBC(核生化)、创伤、出血控制和在现场急救、搬运和院内设定;逼真的正常和异常心音,呼吸音和肠鸣音,加强模拟培训的逼真性,并让学生们练习临床上不可能反复演示的罕见和危重的病例,提高学生诊断与急救动手能力。

设定包括临床罕见病例的示教病例,充分发挥高端模拟人在急诊教学中作用;有效结合中医院校教学特点,利用高端模拟人,设定中医急症示教病例。编写综合临床急救模拟病人案例,发挥模拟教学的综合性、先进性、情景性优势,架构学生从书本到临床的桥梁,为实习及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突出中医在急救特色教育:研究如何在中医院校学生中实施急诊医学教学工作,重点是加强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学生掌握集中思维理念,快速对各种急危重症作出快速、正确的反应。在教学中突出中医在急诊急救方面的特色,更加直观地将中西医急救技能展现给学生,尤其是中医在急救方面的优势介绍给学生掌握。突出中医在急诊方面的特色,除辨证论治用药外,还采用实验教学,将中医常用综合方法(针灸、火罐、推拿等)用于临床急诊急救。在教学中突出中医在急诊急救方面的特色,选定实习、实验及见习内容,包括高端模�M人在急救教学中的应用、中西医急救综合手段、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抢救监护器械的使用等。

(五)改革教育模式:推广新的急诊医学实验教学模式,重点解决中医院校急诊医学课程现有的不足,尤其是中医内容少、缺乏针对性、实验动手时间少、与其他课程内容相冲突等,增强学生的综合急救应急能力,研究中医药急救技术在社会的推广及应用。解决急诊教学课程与其他临床课之间的重复问题,通过与其他教研室沟通,重点讲授具有急诊特色的内容,压缩现有理论课时。讨论制定我校《急诊医学》应授课的内容,包括必要的中医急诊与西医急诊知识;所需的总课时;课堂授课与实习,大幅增加见习实验课时比例。训练学生快速对各种急危重症作出快速正确的反应,更加突出急诊动手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急救技能实验室,使学生的实习、实验环境进一步改善,显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急救应急能力。建立一套适合中医院校各医学类专业的《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培养一批高水平《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专业临床教师,增加同学实习、实验及见习的时间。发挥模拟教学的综合性、先进性、情景性优势,架构学生从书本到临床的桥梁,为实习及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三、讨论

中西医急救教学方兴未艾,拥有极好的研究发展前景。中西医急救人才紧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急救医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且将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

《急诊医学》是医学学科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跨专业学科,以研究急危重症病人的院前救治和输送、心肺脑复苏、危重病人的监护救治与评价、灾害医学和急性病的诊断治疗为主要任务。《急诊医学》现已成为与内、外、妇、儿各二级学科并驾齐驱的独立学科,其临床作用日益凸显,无论是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医学专业人才,�是出于对急诊医学自身发展的考虑,急诊教学是医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建立一个完善的急诊医学教育体系。

医学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操作,学生需要掌握的临床技能项目很多,每项需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的练习和教师指导纠正才能真正掌握。传统的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方法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和重复教师或高年资的以上操作来进行的,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愿意让学生练习的病人越来越少,由于医疗纠纷越来越多,为了规避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许多医院也不敢贸然让实习医生在病人身上操作。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如何提高学生的急救动手能力是目前医学生培养面临的一大难题。

改革现有《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合理分配好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课时,利用高端模拟人,加强学生识别诊断与急救动手能力训练,并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记忆,弥补课堂教学与临床实习、见习的不足。利用高端模拟人程序的设计,新建包括中医急症的病例库;课堂理论教学与高端模拟人实验教学的课时分配;高端模拟人示教教师队伍的建设。

另外,各院校的《急诊医学》大量的授课内容与相关专业如西医内科学、外科学、中医内科学、儿科学等存在重复,中医急症内容或与中医内科学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急诊医学大部分院校都是由内科、外科改行,缺乏受过良好培训的急诊专职临床教师,一些重要的急诊医学内容几乎完全按照其他专业的授课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目前的高校中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积累和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全部内容,课堂教学缺乏急诊医学专业特点。如何开展急诊医学的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一直是医学教育的热点,也是难点。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总结范文第2篇

 

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感性认识内科学教学涉及到人体各个脏器,以往授课主要是教师讲授、板书、挂图结合的方式,因教室大、学生多影响授课效果,听起来也枯燥、抽象。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多媒体授课内容,通过声、像、图等促进学生对疾病了解和学习,使教学更加生动,加深学生对理性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减少教师板书量,把有限的时间用于“讲,’和“解,’。

 

2案例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结合内科系统疾病的特点,教师把临床中的具体病例精简、提炼后搬到课堂,通过把一个疾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融汇在一个实例中讲授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又活跃课堂气氛。

 

3床边教学提高感性认识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除需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有相当的实践临床实践经验。为使学生更快更早地了解临床工作,与国家临床医学教育标准相同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床边教学。如在讲到某些典型常见疾病时,让患者“现身说法”讲述自已发病的时间、特点、典型症状、自我感觉、就医过程等,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记忆更加深刻。

 

4实习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实习是医学生接触临床,融汇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教学活动,课间实习的重点应放在教学大纲要求的常见病、多发病上。我们在学生内科学实习中安排前1/3时间由学生自己接触病人,后2/3时间由教师动带领以病例讨论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事先做好资料查询、问题整理归类,并充分发言,以锻炼其分析综合问题能力。毕业实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力的高低,因此内科学的毕业实习更显重要,我们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具体病床的管理,同时参加主任医师查房、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业务学习等,并完成相关的临床技术操作如腹穿、胸刺、骨穿、心肺复苏等,并把临床疾病的新知识、新进展、新技等及时传授给学生,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5沟通反馈促进评教评学

 

教师不仅要课前备课充分,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改进自已的授课方式,通过与学生、同行的沟通和反馈,了解自已的不足之处,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内科学教研室在每个系统授课结束后,委派专人与学生、教师座谈,把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对方,使评教评学真正落到实处,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内科学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基本上得到了师生的认可。临床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和临床技能与以往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解决内科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的发展质量得到保证,为社会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合格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为扩大临床知识我们编写了一本〈髙级内科学〉教材,供学生自学参考。现在我们正在着手编写〈临床内科思维程序〉。所谓思维程序,即思维的步骤,它不同于鉴别诊断学,它是以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査异常为中心编写的,如发热、肝脾肿大、低血钾等。教给学生如何一步一步地进行思考,掌握这些程序可理顺错综复杂的关系,找出主要矛并加以解决,这些程序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副教授编写,并经过认真讨论、实践、反复修改。为了防止运用程序而造成的思维僵化,也称惯性思维,必须配合一些病例讨论,因此又编写了一本“思维训练用病例”。该病例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没有答案的病例,但附有讨论提示,多为复杂的实际病例;一部分为有答案的病例,供学生自学参考。这些病例有临床分析如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不典型表现与易误诊的原因等。也有治疗原则和方法。

 

2临床技能训练方面

 

关于临床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示教、学习、增加操作机会、反复实践来实现。

 

2.1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要真正提髙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就要切实加强学生的示教和实习,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师和学生真正了解示教和实习具体要求,为此我们在1995年又重新修订了医学专业的临床见习、毕业实习“计划及大纲”。同年我们又编写了诊断学〈示教指导〉,师生人手一册。(示教指导〉进一步明确每次示教的要求、内容、方法,并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另外。我们又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教具如心、肺听诊录音带。另外,我们又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教具如心、肺听诊录音带,心肺触诊听诊电脑模似器,充实了教学内容。

 

2.2坚持内科临床生产实习出科操作考试。多年来,我们在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对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学生的临床操作的训练。从1983年起,对在内科实习的医学生坚持进行出科考试,包括理论与操作考。理论考采用应用型多选题(全部是小病例),操作考包括心肺听诊及心电图、X线胸片、胃肠片、骨髓片、开写某一疾病的处理医嘱等。操作考试不及格者需补考。每一项考试都有1~2名教师面对面进行。这种操作考教师虽化了不少精力,但对学生今后实际工作大有好处。操作者至今已坚持了13年,收到良好效果。

 

2.3改革诊断学教学、增加体检操作考试。传统的诊断学教学,在上大课结束后,都是进行一次理论考试。为了提高诊断学教学水平,特别为了提髙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于1993年起,在诊断学期终考试内容中除理论考试以外,增加了体检诊断操作考,每2位教师考1名学生。考试时将体检诊断分为心、肺、腹部及头颈、四肢四个部分,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考试实行抽签的方法,对其中一部分内容进行测试。通过几年的实践,师生反映良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基本操作能力。

 

2.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社会,联系实际,激发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综上所述,成人高等教育中西医结合专业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区别,也不同于高等专科教育,而是一种高等教育层次的、充分体现中西医药知识结合能力特征的职业技术教育。其针对的是受过中等或普通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学制为23年。人才培养的目标为高等性、技术性、社会性;体现能力本位的特征。本研宄即遵循这一人才培养特点,体现了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总结范文第3篇

在过去大半个世纪的今天,血透延续了尿毒症患者的生命。通过血透机,将患者的血液引出来,再用机器把血液输送到特制的“人工肾”(即透析器),在此处将血液进行“清洗”,把血液内的毒素和过量的水分清除,最后把血液输回患者体内。如此周而复始,以发挥“人工肾”的治疗作用。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人性化的服务、人文化的管理,为血液净化中心营造了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让患者在这里减轻了疾病的痛苦。

文化与情感的趋同力

2002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成立,在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十年发展,血液净化中心在硬件得到完善的同时,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赞誉和口碑。

记者采访中发现,该中心建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全体医护人员以精湛的技术、端庄的仪表、满腔热忱地接待每一位透析患者,得到广大透析患者的高度评价。

2006年12月,血液净化中心搬入急诊楼三楼,拥有双级反渗水处理机2台,血液透析机36台,其中透析滤过机5台,并配备除颤仪、呼吸器和中心吸氧、中心负压吸痰等抢救设施。在治疗中,中心坚持实行个体化透析治疗方案,使用高质量、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膜材料透析器,严格保证透析质量及透析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随着中心不断地扩大,专科技术不断地发展,目前病人总数达到130多人,月透析量由建科之初的几十人次增加到现在的1800人次左右。在进行常规血液透析的基础上,又逐步开展了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等血液净化技术;能够独立开展自体内瘘手术、中心静脉置管术。不但能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有效治疗,而且在非肾脏病领域如急性中毒、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慢性充血性心衰、严重电解质紊乱等均能够进行有效救治,使医院危重病症抢救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随着血液净化中心不断发展壮大,病人人数增多,对感染管理的要求更加严格,现在每个区域都配备专用治疗车、电子血压计、水银血压计,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为透析患者营造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为此,医师、护士强化理论学习,加强透析床单位的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检测透析用水内毒素、电解质、细菌检测以及患者乙肝、丙肝等病毒筛查,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事故的发生,特别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梅毒等。

中心实行个体化透析治疗,认真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工作,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建立责任医师制度,强化责任意识。遵照北京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的有关要求,做好质控工作,医护人员按要求参加北京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的培训。主任医师坚持定期查房,参加和主持抢救。积极开展新技术和新疗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如中心建立初期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坚持开展床旁血透治疗。为满足患者的需求,坚持每日早上7:00开始治疗。两班间实行彻底的水路消毒。对特殊患者认真随时进行家访,解决患者医疗和心理问题。

随着中心服务环境的不断改善,设备数量日益增加,透析质量稳步提高。目前,血液净化中心配备有德国、日本等进口的国际先进的血液透析机36台,开展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中毒、严重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及酸碱失衡等血液透析治疗,可以满足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腹水回输等常规及特殊透析要求,同时配置心脏、血压监护系统以保证临床监护和医疗安全的需要。

同时,还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改善病人体质、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透析并发症以及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先后承担“实验性慢性肾衰状态下温阳利水方药的作用和副作用”、“中国医学非药物疗法文献整理和应用现状调查”、“灸疗防治透析中低血压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调理脾胃灸法改善血透患者生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灸药结合防治透析中低血压(厥脱证)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改变与中医证候关系”、“赵绍琴教授辨治方案延缓慢性肾衰进展的临床应用研究和基本方实验研究”等多项省部级、院级课题。这些成绩,无不凝聚着全科职工的心血和牺牲精神。

在院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员工们甘于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的努力下,血液净化中心由当初的3名医护人员已发展到19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1人;护理人员13名,其中主管护师4名,护师6名,护士3名;工程师1名。所有人员均参加了北京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的培训。目前共有血透机36台,其中HDF机5台。目前维持性透析患者数已达135名。

这些年来,优质服务赢得赞誉的同时,中心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也收获了荣誉和奖励。现在,中心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和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肾病)”的组成部分,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院所级科研学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培养临床学位硕士研究生1名,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7名,北京中医药大学七年制硕士研究生8名。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七年制《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理论和临床教学。还承担留学生中医理论和临床教学以及实习、见习护士的教学工作。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血透”

2010年,中心的护士长在取得了血透专业资格认证后,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学习经验,与同事们研究、协商,制定了《关于血液净化中心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工作规范和制度》。

在工作中,他们从不疏忽每一个细节,护士每月都会有一次护理例会,总结工作情况,找出问题,研究解决办法。血液净化中心也因此在2012年年初成为优质护理服务单元,护士长作为中心代表,参加中国中医科学院举办的优质护理服务论坛并参观学习第一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科室,学习先进的护理理念,相互交流以提高护理质量,确定科室以中医特色的服务理念,分级管理,组长全方位负责,针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做好辨证施护,为透析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2012年,中心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为病人制定了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本着“细心专一,血脉相通”的科室理念,为病人提供了“一站式”服务,由专门的护理员在透析室门口接待病人,以确保病人安全,同时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了舒适的候诊区。保证每位医护人员电话24小时开机,如有特殊情况随时加班,随叫随到,节假日照常上班,任劳任怨的医护人员们从无怨言。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总结范文第4篇

【文章编号】: 1004-597X(2007)12-0049-03

【摘要】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哮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临床治疗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本文从支气管哮喘的证治源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几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进展情况,并提出了尚待解决的几点不足之处。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中医药疗法;综述

The bronchial tube asthma Chinese medicine card governs the research progress

XIE Jin-ping

【Abstract】the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ed the asthma to make the certain progress, displayed the very big superiority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this article has governed the source and course, the cause of disease pathogenesi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rom the bronchial tube asthma card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summarized the recent years progress situation, and proposed still remained unresolved several deficiency.

【key word】bronchial tube asthma;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Summary

支气管哮喘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哮证、肺胀、喘吼等多种病名,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难以根治且易反复发作。西药治疗主要以抗炎解痉为主,效果不理想且毒副反应较大。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支气管哮喘病方面取得很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综述如下。

1 证治源流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及治疗渊远流长。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即强调哮喘发作时降气宣肺平喘法治之。唐《千金方》、《外治秘要》等书记载了历代许多治疗哮喘的宝贵经验。哮喘作为病名,首见于元《丹溪心法》,叙述本证“猝恶风寒与曾伤盐酢汤水”及其反复发作的特性。明戴元礼《秘传证治要决哮喘》明确提出本证“宿根”说,谓此病“宿有此根,遇寒则发”,认识到了本病与体质因素有一定因素。清《医宗金鉴》把哮吼分寒、热、虚、实四类。

2病因病机

2.1 夙根理论:历代医家多认为痰饮伏肺为哮喘之“夙根”。石亚杰[1]等认为哮喘缓解期多以肾虚为主,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是哮喘的夙根。而邵长荣[2]认为“夙根”的存在,是与遗传因素和机体虚弱或体内某些脏腑功能缺陷有关。

2.2 风邪犯肺:哮喘多反复发作,骤然起病,传变迅速,发病前常有风邪犯肺卫之先兆症状,故提出病机与风有关;哮喘时痰阻气道,气道挛急多与风邪侵袭后产生病理结果有关。如王泽山等[3]认为哮喘有突然发作,伴有咽痒、鼻痒及皮肤瘙痒的表现,属中医“风”的现象。

2.3 肺肝相关:有医者观察哮证发作多在夜半以后,而夜半以后是丑时,按地支十二经流推论,丑时为肝气所注,肝旺而侮肺,故哮证发作,因此认为哮证发作与肝密切相关。如郑彩霞[4]认为肝、肺两脏功能失调,可出现肝郁气逆、木火刑金、风摇钟鸣、郁痰伤肺等病理改变,从而导致哮喘的发生。

2.4 本虚标实:张世文[5]认为哮喘在急性期的病机应为本虚标实,标实为风、痰、气、瘀,本虚为肺气阴血亏虚。王美林[6]也认为虚实并存是慢性支气管哮喘的一对主要矛盾,其发病寒热虚实之病机常同时存在。

2.5 病久累五脏:严文珊等[7]认为哮喘病初在肺,渐及肝脾,日久心肾受累。病症发展到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多影响到心,如肺肾俱虚,则心气、心阳不能鼓动血脉运行,血行瘀滞而见面色、唇色、指甲青紫,甚则出现喘汗致脱,亡阴亡阳的危险症侯,此即临床所见哮喘持续状态。

3 辨证论治

研究历代文献对本病的分类,有以病性为依据者,有以病因为依据者,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辨证大致有以下3个方面:

3.1 八纲辨证论治:如史锁芳等[8]认为哮喘发作期从表里分类,可以抓住病机重点,加强治疗的针对性。张洁承[9]认为哮喘发作期治分寒热,这是根据患者体质、感受外邪性质,并结合痰的辨证要点制订的一种传统分类方法。

3.2 脏腑辨证论治: (1)肺脾同治:张洪春[10] 用哮喘灵(麻黄、杏仁、生石膏、黄芩、黄连、黄柏、甘草等) 以治肺,用哮喘平(党参、茯苓、白术、鸡内金、焦三仙、甘草等) 以治脾,1天两方同用,间隔服药,意在标本兼治,扶正祛邪。(2)肺胃同治: 周虎[11]运用和胃降逆法治疗夜间哮喘。(3)肝肺同治:王德玉等[12]对咳喘从肝论治立有五法,分别为疏肝理肺法、清肝泻肺法、通肝畅肺法、平肝降肺法及滋肝润肺法,试用于临床亦获良效。(4)肺肾同治:许德盛等[13]以补肾和清肺平喘药组成的宁喘冲剂在发作期治疗哮喘,可明显减少激素用量。(5)肺肠同治:苏惠萍等[14]结合辨证以通腑法治疗哮喘。

3.3 分期论治:这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一般都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治疗。

3.3.1 发作期

3.3.1.1 中药治疗:陈金广[15]用寒哮汤(细辛、冬花、紫苑、附子、白芥子、干姜、五味子、黄芪、白术、半夏、肉桂、射干、麻黄)治疗哮喘96例,总有效率97.92%。徐立然[16]用疏风祛痰、解痉平喘法以蝉贝咳喘平颗粒(蝉蜕、川贝母、地龙、石菖蒲、桑白皮、荆芥、五味子等),临床治疗66例发作期哮喘患者,总有效率为95.24%。

3.3.1.2 外治疗法: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中药、针灸等方法刺激相应穴位来治疗哮喘已有悠久历史。常用的经络穴位疗法包括针灸、敷贴、穴位注射等,均有一定疗效。徐丽萍[17]贴敷治疗虚寒型哮喘156例,临床控制80 例,显效42 例,好转29 例,无效3例,中止2 例,总有效率96.8 %。杜兵宾等[18]采用针刺双侧肺俞、心俞、膈俞、肾俞、定喘等穴,针后用中药(白芥子、元胡、细辛、甘遂、丁香、肉桂,共研细末)姜汁调膏,外敷穴位,胶布固定,初、中、末伏各1次,连用3年,总有效率为96.5%。

3.3.2 缓解期:古人云:“内科不治喘”,并不是“喘证”不可以治愈,而是指哮喘难以根治。因此,近年来有的学者研究认为,加强哮喘缓解期的治疗,能巩固治疗效果和控制复发。治疗以扶正培元治本为法,临证根据孰重孰轻、孰主孰次,或益肺,或健脾,或补肾,或相合论治。如王翠其[19]认为哮喘反复发作,气阴耗损,肺脾肾渐虚,故在缓解期应培补正气,从本调治,方用补肾防哮丸(补骨脂、羊藿、巴戟天、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白术、黄芪、当归、五味子、附子、半夏、胆南星等),临床治疗36例缓解期患者,总有效率为94%;胡晓锋等[20]认为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是病之本,因此在哮喘缓解期立补肺肾之法,方用石英参芪汤(紫石英、鹅管石、沙参、炙黄芪、炙紫菀、炙款冬花、熟地黄、肉苁蓉、陈皮,炙甘草)加减治疗62例缓解期哮喘患者,总有效率为87.1%。

4 研究述评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在病因病机和诊治方药等方面,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从临床报道看,中医药治疗哮喘的远期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少。但从整体上看,仍有不足之处,尚待努力解决:(1)由于对哮喘病因病机认识不一,临床辨证分型有待统一。(2)尽管已有了全国性的哮喘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但此标准缺乏很多量化指标和临界证候指标,尚待进一步修订完善。(3)对疗效机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临床上用药缺少药物作用机理作指导。(4)虽然治疗哮喘的药物很多,但是治疗哮喘剂型单一,基本上均是汤剂,给患者长期服药带来不便。且目前尚无公认的、快速控制哮喘急性发作和显著预防哮喘复发的中药制剂。今后的研究工作应多投入到以上几个方面,相信通过不懈努力,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研制开发出有效新药,在哮喘防治中走出我国独特的道路,为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石亚杰,许娟. 哮喘缓解期从肾论治机制探讨. 江苏中医药, 2005,(26)8:3-4

[2] 邵长荣. 喘有夙根 - 治喘务求其本.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17(4):197-198

[3] 王泽山,吕彩虹.双龙汤治疗发作期支气管哮喘31例.青岛医药卫生,2003,35(1):51-55

[4] 郑彩霞.调肝理肺法治疗支气管哮喘85例临床观察.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4):311-313

[5] 张世文.延年半夏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42例总结.湖南中医杂志,2004,20(4):15-16

[6] 王美林.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46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0):1316-1319

[7] 严文珊,杨家茂. 哮喘从五脏辨治析义. 辽宁中医杂志, 1997,24(8):347-348

[8] 史锁芳,李石青. 治疗支气管哮喘持续发作的经验. 江苏中医,1995 ,16(8):3

[9] 张洁承. 支气管哮喘. 山东中医杂志,1994 ,13(1):28

[10] 张洪春. 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肺系病学术会议述要. 中国医药学报,1992,7(4):55

[11] 周虎. 和胃降逆法治疗夜间哮喘临床观察. 中医杂志,1993,34(6):359

[12] 王德玉,柴可群. 咳喘从肝论治.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3,17(4):10

[13] 许德盛,沈自尹. 宁喘冲剂对哮喘防治双重作用观察. 中国医药学报,1995 ,10(5) :15

[14] 苏惠萍,冯淬灵. 通腑法治疗哮喘发作期的临床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 ,18(5):64

[15] 陈金广. 寒哮汤治疗支气管哮喘96例, 陕西中医,2000,21(4),150

[16] 徐立然,华琼,王琳等.蝉贝咳喘平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9):649- 651.

[17] 徐绿萍,周近放. 穴位贴敷治疗哮喘218 例. 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24

[18] 杜兵宾,杨俊艳. 针刺加中药外敷法治疗支气管炎及哮喘的疗效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1999,15(6):7

[19] 王翠其. 补肾防哮丸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6例.中国民间疗法,2004,12(11):44-46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代谢综合征(MS);胰岛素抵抗(IR);发病机制;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及其相关肝细胞癌[1,2]。

近年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报道指出,NAFLD与MS在发病中有密切关联。如汤益明等[3]提出:“非酒精性脂肪肝可视为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90% NAFLD 至少有一种MS的组分,约1/3的NAFLD患者含所有的MS组分。” 高鑫[4]提出:“NAFLD作为MS的新组分或是胰岛素抵抗在肝脏的表现,同时存在肝脏胰岛素抵抗和周围胰岛素抵抗。开展NAFL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筛查,对防治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墨西哥CastroMartínez MG 等[5]指出:“每10位MetS患者中就有8位发生NAFLD,该观察结果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能够降低MetS发生风险的健康措施对预防NAFLD将产生重要影响。”等等。可见NAFLD与MS各组分关系密切,因此本文将分中西医两部分阐述NAFLD与MS各组分在发病机制上的相关性。

1 NAFLD与代谢综合征组分的西医发病机制相关性

NAFLD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机制理论为Day和James提出的“二次打击(two hits)”假说:初次打击主要指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质沉积;第二次打击主要为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6]。

1.1 胰岛素抵抗的形成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通常是指机体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的生理作用的反应性或敏感性下降,即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7]。

由于高脂饮食、酒精摄入等原因造成的热量摄入过多,以及久坐少动造成的热量消耗减少,使得机体能量过剩,脂肪在大网膜及腹腔堆积,日久形成腹型肥胖。其脂肪细胞增生、脂肪体积增大,TNFα等细胞因子表达增多,从而促进脂肪分解,脂解速率及量明显增加,脂肪代谢紊乱,造成大量FFA入血引起高FFA血症[8]。同时,脂肪在胰岛的堆积,使β细胞功能下降,胰岛素分泌异常或分泌减少;另外,脂肪细胞肥大,使得单位面积INS受体减少,组织对INS敏感性降低,发生IR。

1.2 胰岛素抵抗形成NAFLD

胰岛素对脂肪代谢的作用主要为促进脂肪合成和抑制脂肪分解。IR时胰岛素抑制脂肪分解的作用减弱,导致脂肪动员增强,释放甘油及游离脂肪酸(FFA)增多。前者在肝甘油激酶作用下,转变为3磷酸甘油,然后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循糖代谢途径进行分解或转变为糖[9];后者由于脂肪酸从内脏组织动员远远多于皮下脂肪,FFA可直接由门静脉入肝,形成肝细胞内FFA的堆积,经β氧化,生成过多的脂源性乙酰CoA。

乙酰CoA的增加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INS,另外在IR状态下,INS效应低下,为了INS作用的减低,防止血糖升高,胰岛β细胞出现INS代偿性分泌增多,引发高胰岛素血症。

高胰岛素血症能增加糖降解,同时引起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c过量表达而增加脂肪酸的合成,又可减少APOB100的合成,导致脂类物质合成增多,外运障碍;加之NAFLD患者不节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脂肪及糖类摄入量过多,磷脂的摄入不足或合成障碍,都会导致肝脏中TG生成增多,VLDL合成与TG合成速度不相适应,造成TG在肝脏蓄积引起脂肪肝[10,11]。

1.3 胰岛素抵抗与MS相关组分的发生

高胰岛素血症通过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刺激α1受体,使AngⅡ水平增加,LPL降低,血浆中CM和VLDL清除减慢、HDL合成原料减少;β肾上腺素能激活脂肪组织激素敏感脂肪酶,脂肪组织动员过多而增加FFA向肝脏流向,TG产生增多;同时,高胰岛素血症时患者血清和淋巴液Apo AI浓度显著降低,LCAT活性下降,HDL成熟减慢。以上共同造成了血浆TG升高,HDL水平下降,形成高脂血症[12]。

此外,高胰岛素血症一方面增加交感神经活性,致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增加;另一方面兴奋肾脏Na+转运系统 的Na+H+逆向交换,促使近曲或远曲小管重吸收Na+增加,引起水钠潴留;同时高胰岛素血症增加内皮素释放,减少血管舒张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影响血管舒张功能,增强血管组织和醛固酮对AngII的反应性,使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的效应加强。并且,IR及及继发的高胰岛素血症改变细胞膜阳离子流量,使平滑肌细胞膜钠泵发生改变,Na+/K+ATP酶,Ca2+ATP酶和Na+/H+逆向转录加强,细胞内Na+升高,并通过逆向转运机制,使细胞内Ca2+升高,血管平滑肌细胞对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的敏感性增强,加强血管收缩,同时,Na+H+逆向转运活性升高,使细胞内PH升高,细胞内碱中毒,细胞增生加速,血管平滑肌肥大,阻力增加。以上共同形成了高血压[13]。

同时,高胰岛素血症加剧了葡萄糖利用障碍,使IR进一步加重,β细胞因长期过度代偿而衰竭,INS分泌不足,产生Ⅱ型糖尿病(见图1)。

2 NAFLD与代谢综合征组分的中医学病因病机相关性

脂肪肝在中医学中称为“肝癖”,是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淤积于肝,以右胁胀痛,胁下肿块为主要表现的积聚类疾病,主要分为脾虚湿阻、痰浊内蕴、肝肾阴虚、瘀血阻络等证型。究其发病根源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或劳逸失度,损伤脾胃,使得脾失健运,致痰浊内生。病位在肝、脾。

而代谢综合征(MS)在中医学中尚无统一的病名,根据其发病和临床特征,主要归属于“肥胖”、“积聚”、“消渴”、“胸痹”、“眩晕”、“头痛”、“痰饮”等范畴。其发病主要原因为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情志失调,年老体衰,禀赋不足等。病理因素以“痰湿”、“血瘀”为主。病位涉及肝、脾、肾。

可见,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在病因病机上都存在着高度一致性。二者均与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并且在病理演变中均以脾失健运,肝失疏泄为病机核心,经过聚湿生痰、气机不利、痰阻血瘀,以及积热内蕴、气郁化火等病理变化,继而产生肥胖、食积、消渴、头痛眩晕等证,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见图2)

3 小结与展望

NAFLD是由于非过量饮酒导致的脂肪在肝细胞中过度堆积所形成的肝脏脂肪代谢障碍,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分,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发病倾向。二者在中西医发病机制上均有高度相关性。

从西医学角度,NAFLD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胰岛素抵抗(IR)和脂质过氧化损伤两大方面,而IR作为NAFLD发病过程中的焦点环节以及MS的重要组分,也因此成为目前两疾病在调脂治疗中的重要关键点。2010年中亦指出:“治疗NAFLD的首要目标为改善IR,防治代谢综合征。”并且将调整生活方式放在了重要位置[14]。

从祖国医学的角度,在 “整体观念”的指导思想下,NAFLD与MS具有相近甚至相同的发病主因,均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关系紧密,日久则使一系列病理表现相继发生,因此既要整体治疗,又要预见疾病发展的趋势,做到“上工治未病”。

参 考 文 献

[1] Farrell GC, Larter CZ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from steatosis to cirrhosis Hepatology,2006,43(2 Suppl 1):S99S112.

[2] de Alwis NM, Day CP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the mist gradually clears J Hepatol,2008,48 Suppl 1:S104S112.

[3] 汤益明,吴跃进,胡建平中西医结合防治代谢综合征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12(1):5860.

[4] 高鑫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代谢综合征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9):664667.

[5] CastroMartínez MG, BanderasLares DZ,RamírezMartínez JC,et al Prevalence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subjec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Cirugia Y Cirujanos, 2012,80 (2):12833.

[6] 王吉耀.内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17.

[7] 崔常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中国煤炭工业医学专业,2012,15(7):11191121.

[8] 王翔凌游离脂肪酸与代谢综合征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4,2(4):4246,48.

[9] 万福生,揭克敏医学生物化学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83.

[10] 张玲霞,王永怡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防治与用药指南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347.

[11] 王继峰生物化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76.

[12] 叶平血脂的基础与临床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