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献计量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测量仪采用了微控制器STM32F103C8T6和SI4432模块结合的硬件设计系统,集取了Cortex-M3内核的性价比高、实时性强及SI4432模块耗能超低、功能齐全等特性,很好地实现了无线测量系统的低能耗、低成本、实时性强等性能。
1.1加速度采集接口设计
加速度传感器选用具有坚固耐用、受外界干扰小等特点的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对击锤的加速度,将加速度信号转换成相应的电荷信号,电荷信号经过电荷放大器的处理,最终输出与之相对应电压信号;最后,通过高速串行ADS8325实时高速采集电荷放大器输出的电压信号,获得打击过程中加速度变化的时域曲线,从而计算出最大打击力和打击能量,通过无线方式将数据传输给主机。STM32有两个标准SPI,该接口被配置成主模式时可以为外部的其他从设备提供通信时钟。STM32与ADS8325之间通过标准SPI接口连接,STM32使用SPI的单主模式,采集加速度信号只需要ADS8325到STM32串行数据传输,SCK为ADS8325提供通信时钟,将ADS8325片选管脚CS拉低则为从模式。
1.2位移采集接口设计
选用欧姆龙编码器进行位移数据的采集,将E6B2-CWZ6C编码器与机械滑轮相连形成一个位移传感器,机械滑轮的半径为17.49mm,锤头将移动2×3.14R的距离,即109.9mm,即锤头移动109.9mm时编码器刚好转一圈,脉冲计数为2000个。为了增加安全性,减小电压的干扰,减少电路设计,增量式编码器和STM32接口采用光耦器件TPL521—4进行隔离。
1.3无线通信模块接口设计
STM32与SI4432通过SPI接口相接,实现SI4432的基本工作状态。SI4432通过nIRQ向STM32发送中断。串行数据通过MOSI从STM32传输到SI4432;MISO正好相反;通过SCK向SI4432提供时钟,同步两者的串行数据传输。nSEL引脚电平为低时,SI4432片选为从模式,STM32才能有效操作SI4432。SI4432的工作模式位SDN为高时,SI4432处于关闭模式,为低时,则处于工作模式,因此,在芯片工作期间,工作模式位必须为低。
2系统软件实现
系统软件在KeiluVision4平台上采用模块化思想设计开发,将所需模块的主要功能全部编译成相对独立的函数以供主程序需要时调用。模块需要完成的功能是首先对STM32,SI4432及SPI进行初始化配置,其次,从机模块采集加速度数据并传输,最后,主机模块接收数据并处理。软件采用同步传输的模式,同步字传输完之后才会开始传输数据。
2.1从机模块软件实现
从机模块主要实现加速度数据的采集与发送。数据采集与发送过程如下:首先,完成初始化后开始采集数据,数据采集未完成,则等待至数据采集完成,然后清空SI4432的发送FIFO,写入将要发送的加速度数据;其次,打开发送完成中断并关闭其他中断,该中断使能正常后开始发送数据;再次,数据发送完成后nIRQ引脚转为低电平状态,读取中断引脚状态后并将nIRQ引脚转为高电平状态,准备下次检测。如果数据发送成功,则主机模块上绿色指示灯会变亮;最后,关闭发送功能,准备下一次数据发送。
2.2主机模块软件实现
主机模块软件实现加速度数据接收与处理。首先,完成初始化并清空SI4432的接收FIFO;其次,打开接收完成中断并关闭其他中断,该中断使能正常后开始接收数据;再次,数据接收完成后nIRQ引脚转为低电平状态,读取中断引脚状态后并将nIRQ引脚转为高电平状态,准备下次检测,然后,关闭接收功能,准备下次数据接收;最后,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得到打击能量和打击力,并将数据通过RS485通信传输给工控机和LED大屏。
3结束语
(一)样本选取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2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第14期报告,将89家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根据同行业、同规模选择了相应的89家标准审计报告公司作为配对样本,样本与配对样本如表2所示。收集2008—2012年研究样本与配对样本的现金流量表相关数据,并与奔福德定律进行相关分析。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与和讯财经网站。
(二)指标选取一张完整的现金流量表共有57个项目,但并非每个上市公司都会发生所有项目,将这些大多数公司缺失或者数据总数不及样本总数一半的项目予以剔除,主要选取了“经营活动类”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等;“投资活动类”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等;“筹资活动类”的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等25个项目作为分析指标。
(三)研究假设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相关要求,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与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年报存在显著差异。将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年报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年报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前者应大于后者。H2: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与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季报存在显著差异。将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季报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季报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前者应大于后者。H3: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与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个报表项目存在显著差异。将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各个报表项目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各个报表项目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前者应大于后者。
(四)审计质量的评价标准将报表数据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作为检验数据是否符合奔福德定律的评价标准。借鉴张苏彤等(2005)的经验分级评价标准,如果相关系数大于0.97,则认为财务数据符合奔福德定律,财务数据正常,财务数据真实;如果相关系数小于0.97,则认为财务数据符合奔福德定律,财务数据不正常,财务数据不真实。表3给出了不同相关系数分布标准以及相应的审计对策。
(五)数据处理方法本文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采用微软公司的Mi-crosoftOffice(2003)中的Excel。其中,LEFT函数和COUNTIF函数用于基本数据处理,CORREL函数用于数据的相关分析。
二、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过程1.现金流量表年报通过对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年报数据的首位数以及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分布值的比较,结果如表4和图1所示。从表4和图1可以看出,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年报数据分布明显符合奔福德定律所描述的首位数概率递减的规律,两类公司首位数据分布与奔福德定律一致,两者相关系数均非常接近1(完全相关)。2012年、2011年、2009年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相关系数均高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相关系数,2008年、2010年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相关系数低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相关系数,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五年中两类公司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基本同步,两者均是在2009年相关系数最低。样本公司数据和配对样本公司现金流量表年报数据在2009年、2011年、2012年存在显著差异,而在2008年和2010年差异不显著,假设1得以验证。2.现金流量表季报通过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季度数据的首位数分布情况以及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分布值的比较,结果如表5和图2所示。从表5和图2可以看出,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季度主要财务数据的首位分布明显呈现出了奔福德定律所描述的数据首位数存在一定差异。从相关系数分析,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相关系数较高的是第二季度,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相关系数较高的是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各季度相关系数也存在一定差异;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各季度的相关系数基本上高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各季度相关系数,说明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真实性高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在全部总体中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2009年、2011年的第一季、2009年第四季的相关系数偏低,作假的可能性较大,假设2得以验证。3.现金流量表主要项目通过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五年主要项目数据的首位分布情况以及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分布值的比较,结果如表6和图3所示。从表6和图3可以看出,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主要项目的首位数据五年合计分布明显呈现出奔福德定律所描述的数据首位数存在一定差异。从相关系数看,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相关系数较低的是“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支付的各项税费”“、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净利润”和“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相关系数较低的是“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和“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在全部总体中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的相关系数偏低,作假的可能性较大;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的相关系数偏低,作假的可能性较大。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各个主要项目的相关系数基本上高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各季度相关系数,假设3得以验证。
(二)实证分析结果1.相关系数分析利用上市公司的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2012年现金流量表财务数据,将其首位数分布与奔福德定律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按照从高到低的降序排列如表7所示。从表7可以看出,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高达0.98613、0.97291、0.97283、0.97045、0.96660的*ST盛润A、ST超日、*ST中基、*ST国商、宁波富邦等公司均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报告,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只有0.37995、0.32026、0.20316、0.01202的九鼎新材、中房地产、江泉实业、巨化股份等公司均被出具了标准审计报告。2.审计质量分析假如相关系数大于0.97,说明现金流量表数据可靠,它有可能被出具标准审计报告,当然也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同理,假如相关系数小于0.97,说明现金流量表数据不可靠,它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当然也有可能被出具标准审计报告。根据样本公司与配对公司的相关系数和相关系数分级及审计质量评价标准,将具体审计报告进行分组如表8所示。从表8可以看出,样本公司与配对公司共178家上市公司中,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在0.97以上的只有5家,占2.81%,而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在0.97以下的有173家,占97.19%,也就是说不符合的上市公司数量远远多于符合的上市公司数量。如果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真实,现金流量表数据总体上就应该符合奔福德定律,因为虚假的现金流量表数据极少能够符合奔福德定律的随机性,而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数据首位数分布与奔福德定律符合度不高,说明现金流量表数据的真实性存在很大问题。
三、研究结论
(一)现金流量表首位数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高未必被出具标准审计报告从表7中可以看出,排名前1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5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占50%;排名前2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9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占45%;排名前3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12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占40%;排名前4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17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占42.5%,说明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高的不一定被出具标准审计报告。
(二)现金流量表首位数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低未必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从表7中可以看出,排名后10位的上市公司中,竟然也有4家公司被出具了标准审计报告,尤其是排名最后一位的巨化股份,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只有0.01202,也被出具了标准审计报告,这只能说明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低的未必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
长期以来,传统的财务会计坚持权责发生制原则、强调以历史成本作为单一的计量属性。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自收付实现制演变而来,它以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为理论依据,根据收入或费用的实际发生与否,也即以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作为确认与计量的时间标准。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客观地讲,传统会计采用的这种计量属性在提供具有充分客观性、可验证性的会计信息,正确反映物权、所有权转移、合理配比收入与费用,体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国果关系,均衡各期损益,公允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复杂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跨国、跨行业经营,横向、纵向抑或混合合并的公司比比皆是,关联交易日趋隐蔽,创造性经济业务层出不穷。所有这些变化,猛烈撞击了传统财务会计模式,并对其计量属性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致使现代会计再也不能对其他计量属性熟视无睹,而是合理地兼收并蓄,糅合各种计量属性,吸彼家之长,避己家之短,最终形成了现代会计的多重计量属性。
一、现代会计多重计量属性的具体体现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凸现了收付实现制原则。
基于传统会计模式下会计分期的假设,认为假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得出的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状况更为有用”(FASB-SFACNO.IHIGHLIGHTS)。于是,传统会计全面采用该项原则确认收入、费用及资产、负债,并编制相应的财务报告。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现金流量表首次在美国受到关注以来,时至今日,以收付实现制根据收入或费用的实际收付与否,以收付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作为确认与计量的时间标准为原则编制的现金流量表成为第三报表,且其在财务报告中的地位如日中天、蒸蒸日上。于是,在同一份财务报告中便客观存在有按不同确认标准编制的会计报表,从而构成了对传统会计单一计量属性最为有力的一击。
暂且抛开现金流量表不论,即使是现行的资产负债表,也不再是按传统财务会计单一的计量属性为原则编制而成,其本身亦并行存在着多种计量属性。
(二)资产负债表本身项目的确认与计量糅合了多种计量属性。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要素的确认应是对计量属性最为突出的体现。但是,伴随着会计的持续改革与发展,在现代会计报表体系中,资产负债表对部分项目的确认与计最早已不再沿用传统会计的单一计量原则。于是,人们不禁对传统会计的计量属性问题产生质疑。
L、固定资产的重估价。目前,国际会计准则中对有关固定资产重估价的规定反映了现金流动制提供辅助信息的趋势。根据传统会计,企业资产负债表及有关帐簿中对固定资产始终以历史成本记录并予以反映。但在高新技术高速发展,或者物价发生较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固定资产会产生较大程度的无形损耗,其现行成本或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之间必然会出现较大差异,该差异便构成了企业未实现的损失或利得。基于其并未真正实现,传统会计对此无法加以确认,不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反映;但是,这些损失或利得又确实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产生相当的影响。对此,国际会计准则采用现金流动制确认这些损失或利得,并将其纳入财务报表或在其他财务报告汇总予以披露。虽然在确认本来现金流入或流出量的过程中,计量的可靠性问题迄今为止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在将来肯定会有所突破。
2.商誉的处理。根据美国著名学家亨德里克森(E.S.HENDRIKSEN)的商誉“三元理论”(即对企业好感的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及总计价帐户论),商誉的实质在于一家企业的盈利能力超过了本行业平均获利水平或正常投资回报率。商誉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其价值确定必然存在较大的主观性。现代会计的惯例做法是对外购商誉予以确认,而对自创商誉则不允许确认。
(1)不确认自创商誉的做法违背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近几十年来,企业购并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有不断升温之势。现代会计在购并业务实际发生之际再确认商誉的做法远远背离了权责发生制原则。商誉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为此,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较其他同行业企业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花费了更大的代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而非只是在购并时才如山洪般爆发出来的。不确认自创商誉的做法显然无法解释“如此庞大的商誉是否在合并收购之日才突然形成?它究竟代表被收购公司何时何月的业绩”?其结果必然是无法真实、及时地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正确反映企业超额盈利能力的信息。
(2)确认外购商誉的做法引入了收付实现制原则。企业在自创商誉形成过程中尚无合理依据确定其形成商誉的支出金额,若对其进行核算,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显然过于缺乏可靠性;当企业合并其他企业时,因该业务而产生的外购商誉,其价值亦是由收购方与被收购方主观估计确定的。根据传统会计,在无法采用历史成本原则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就不应在会计报表中予以确认。但是,根据收付实现制,外购商誉毕竟是通过某一时点的产权交易形成的,并且有可以计量的现金流入或流出数额(等于合并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因而具有相对的可验证性。因此,为向报表使用者提供更为相关、有用的会计信息,满足其决策需要,按照国际惯例,现代会计在外购商誉的确认问题上,引入了收付实现制原则。
3.购受法下合并企业资产与负债的确认。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往往采用购受法(也称购买法),它是指以现金等资金形式购买另一个企业,而实现对另一个企业的合并。在这种合并方式下,实施合并的企业要按公允价值记录所收到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取得被并企业的成本要按与其他经济业务相同的方法加以确定,即按合并回各自的公允价值将合并成本分配到所取得和所承担的可辨认资产和债务中。这就意味着,对于采用购受法进行企业间兼并的合并企业来说,其合并后资产负债表内所反映的各项目便可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合并企业原有的资产和负债,这部分是按历史成本(即资产与负债产生时的成本)进行反映的;另一部分是被合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这部分则是按合并业务发生时被合并企业资产与负债的公允价值(可以是可变现净值、现行重置成本、评估价值等)进行确认和反映的。由此不难看出,对于采用购受法实施兼并的合并企业来说,其合并后资产负债表内各项目的确认基础丧失了一致性。
此外,现代会计对很可能发生价值减损的资产或金额能较准确估计的或有损失也在会计帐簿中予以反映。譬如,对于应收帐款、存货、短期投资及长期投资分别计损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以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即通常所说的“四项计提”或曰“四项准备”;对于未来事项很可能(意味着发生的可能性在50%以上)证明,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的资产已遭受减损或负债已经发生,并且能够对可能遭受的损失金额作出合理估计的或有损失,应予以确认。同时,现代会计中有关加速折旧法、先进先出法等会计政策的使用,也使得固定资产及存货的期末帐面价值接近于现行市价。
由上可见,现代会计早已抛弃了传统会计的单一计量属性原则,而是采取了各种计量属性之精髓,形成了现代会计的多重计量属性。
二、未来会计计量属性的发展趋势
(一)衍生金融工具与人力资源的计量问题。世纪之交,会计理论界对如何在财务报告体系中确认和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与人力资源问题的讨论正处于白热化阶段。可以说,衍生金融工具和人力资源问题的脱颖而出对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针对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其显著特点是交易时态是未来的,并且价格波动大;签订期货或期权合约时,双方的权利、义务已确立,但交易尚未发生,甚至到合约期满时交易也可能不发生。于是,传统会计根本无法对其加以确认和计量。目前,理论界讨论的结果是,多数学者认为以现行市价为基础进行计量较好。至于人力资源的计量属性问题,仍处于探讨阶段,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其计量绝对不会与传统会计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吻。
(二)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博弈。在决策有用观理念的引导下,FASB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已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并列为会计信息的两大主要质量特征;兼具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信息对于报表使用者而言最为有用。但现实情况又往往陷这两个原则于两难境地之中,可谓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以“着眼于用户”为出发点的“改进企业报告”最终能否获得成功,关键在于人们能否正确处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
多年来,在相关性与可靠性相博弈的过程中,相关性显然占据了上风:1991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会通过的综合报告《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更为强调信息的相关性。显然,传统会计“是在以历史成本属性为主的前提下建立的,因而财务报告披露信息的相关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尤其在信息技术时代必将受到排挤”。于是,我们不难推导出如下结论:未来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必然是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行市价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
三、多种计量属性的操作原则
既然多种计量属性在现行及未来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中的运用已构成会计发展之必然趋势,那么,在遇到具体经济业务时,应何去何从,如何选择会计计量属性问题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提高多种计量属性在会计实务中的可操作性,笔者提出以下操作原则,以期抛砖引玉,推动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一)多种计量属性运用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同质性。即会计计量结果应与会计对象、会计报表项目以及会计主体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保持一致。
2、可验证性。即不同会计人员对同一会计事项进行计量时应得到相同的结果,相互之间可以验证。
3、一贯性。即会计计量方法前后期应尽量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果变更,则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变更的原因以及变更导致的累计影响金额。
(二)多种计量属性运用时应借鉴的辅原则
l、充分相关性。会计计量结果尽量满足“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的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等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2.相对可靠性。会计计量结果应“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所依据”。
关键词:无线抄表系统AT90S2313单片机电能计量
引言
电能表自动抄表简称ARM(AutomaticReadingMeter),是供电部门将安装在用户处的电能表所记录的用电量等数据通过遥测、传输和计算机系统汇总到营业部门,代替人工抄表及一连串后续工作。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电能计量、电费核算及收缴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已成为用电企业的重要课题;而目前我国电能数据的采集基本上为手工抄表,需要抄表人员走家串户,每月或每两月抄一次,再通过微机或手工制作的电费单催缴用户电缆,存在着错抄、漏抄、估抄等问题。自动抄表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无线抄表系统则是自动抄表系统中种较优的方式。该系统的实现是迈向配电自动化的第一步,并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用电管理的水平。
一、系统硬件构成
这套电能计量装置无线抄表系统包括2块SA68D11无线数传模块和1片ATMEL公司生产的AVR系列AT90S2313单片机。模块有来实现无线数据传递;单片机用来进行数据采集作一些相应的处理。系统硬件框图如图1所示。
图1中,8路脉冲输入信号来自8个单相脉冲电能表。工作时,单片机只需定时测量输入的脉冲,再根据脉冲数与用电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可得到用户的用电量。
图1中虚线框内的单片机数据采集部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通过软件的编辑可实现数据采集、数据保存、数据发送和控制命令的接收以及其他数据掉电保护等重要功能。本系统采用的AT90S2313单片机构成图1中虚线框内所有功能模块。它内含2KB的FLASH存储器;128字节片内EEPROM、128字节片内RAM和片内模拟比较器;8位和16位可预分频定时器各一个;中断源11个(中断优先级已定);全双工的UART以及可编程的WatchDog定时器等。在本系统中,单片机的资源分配为:T1作为时器,实现单片机对脉冲量的定时采集。模拟比较器检测系统交换电源工作是否正常。一旦发生掉电情况,模拟比较器中断标志位就被置1,在主程序中不断检测这一位;一旦检测到该位为1,则立即将数据写入EEPROM中保存。从掉电到保存时间很短,在这段时间内靠滤波大电容储能供电。在储能放完之前,将保存数据工作完成即可。EEPROM存储器用来保存单片机所测的脉冲数和单片机的地址等一些重要装饰。WatchDog定时器防止单片机“死机”或“跑飞”。串行口UART实现单片机发射/接收模块之间的数据交换。
在本系统中,数据的无线传递是通过无线数传模块实现的。为了使模块与单片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正确,必须严格按照计算机(单片机)与模块间的传输格式进行数据传送。模块的输出电平为TTL电平,它可与AT90S2313单片机直接连接。与计算机连接时间需接一个RS-232C电闰转换芯片。模块与单片机、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速率为9600b/s,采用1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1个停止位的格式,与AT90S2313单片机的通信接口方式完全相同。计算机和模块之间的数据传输格式为:
标志字节D7H控制字节M数据或参数字节
第一个字节为标志字节,其值为十六进制数D7,作用是标志数据传送的开始。第二字节为控制字节,当第二字节小于等于48(30H)时,其值代表传送数据长度。后面字节为数据,当第二字节大于48(30H)时为控制字,后面不再跟数据和参数。模块传给计算机时带CRC校验字节防误措施。
二、系统软件设计
本系统的软件主要包括二大部分:一是数据采集部分,是以AT90S2313单片机与核心的汇编语言的设计;二是PC机通信软件的设计部分。这里要介绍AT90S2313单片机的汇编语言设计问好。其软件设计思想是采用模块化编程,即系统的总体功能由各子程序完成。主要的子程序有定时器中断、数据算是和接收发送中断服务程序等。
1.单片机初始化部分
主程序部分首先对单片机进行初始化,其包括堆栈指针设置;端口的工作方式设置;定时器的预分频系数和初值设置;串行通信的控制寄存器和波特率寄存器的设置;看门狗定时器的周期及初值设置;单片机的地址设置;开全局中断等,其流程图如图2所法。初始化子程序如下:
start:
lditmp,$d9;设置堆栈指针
outspl,tmp
clrtmp;设置B口、D口为输入且不带上拉
outddrb,tmp
outddrd,tmp
outportb,tmp
lditmp,2;设置定时器分频系数及定时器赋初值
outtimsk,tmp;定时周期为6.4ms,开定时器中断
lditmp,timerT
outtccr0,tmp
lditmp,$d8;允许接收中断和发送中断
outucr,tmp
lditmp,baud;设置波特率为9600baud
outubrr,tmp
lditmp,watchT;设置看门狗定时器的周期及初值
outwdtcr,tmp
lditmp,$0a;设置模块比较器工作方式
outacsr,tmp
ldir26,address;给单片机赋初始地址
lditmp,$2d
stx+,tmp
lditmp,$d0
stx+,tmp
lditmp,$77
stx+,tmp
lditmp,$07
stx+,tmp
lditmp,$02
stx,tmp
ldir26,figa0;清所有标志位
clrtmp
stx+,tmp
stx,tmp
sei;开全局中断
2.定时器中断服务程序
定时器中断服务程序主要是测量各电表的脉冲数。由于电表输出脉冲宽度为80ms,其误差为±20%,即最窄脉冲宽度约为64ms,最宽脉冲宽度约为96ms。因而本系统设计的定时时间为6.4ms,为了抗以免发生脉冲误计,采用了数字滤波的方法,要求脉冲输入的引脚电平连续保持10次为高电平时才计1次脉冲,避免了窄脉冲的干扰引起的误计。
3.串行通信接收和发送中断服务程序
串行通信的接收中断和发送中断服务程序主要完成单片机和上位机之间的数据交换。其中接收中断服务程序主要是接收从上位机传来的各种命令,发送中断服务程序是单片机对上位机的各种命令的响应,如上位机叫单片机发送地址等。接收和发送中断服务程序流程图如图3和图4所示。
4.数据处理子程序
数据处理子程序是软件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它通过对串行通信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并转入相应的子程序。由于要实现上位机对单片机的控制,自行规定了一些控制命令。为了不与模块和计算机(单片机)之间的控制命令传输格式相冲突,自行规定的一些控制命令都采用数据传送的方式传送,有别于命令传送方式,因此开始字符小于30H。
5.片内EEPROM操作子程序
片内EEPROM操作子程序包括对EEPROM的读操作和写操作。其中读操作是在主程序初始化后进行的,写操作是在掉电时由模拟比较器产生的标志被主程序查询到而进入的。这一部分内容虽然不多,但对于数据的保存和恢复非常重要,因为系统一旦开始工作后,它所记录的数据是绝对不能丢失的。
EEWrite_seq:;对EEPROM的写操作
.defEEwtmp=r24
.defEEdwr_s=r18
.defcounter=r22
sbicEECR,EEWE
rimpEEWrite_seq
outEEAR,Eewtmp
outEEDR,Eedwr_s
sbiEECR,EEMWE
sbiEECR,EEWE
inEewtmp,EEAR
incEewtmp
ret
EERead_seq;;对EEPROM的读操作
.defEErtmp=r24
.defEEdrd_s=r0
sbicEECR,EEWE
rjmpEERead_seq
outEEAR,Eertmp
sbiEECR,EERE
inEEdrd_s,EEDR
inEErtmp,EEAR
incEErtmp
ret
值得注意的是,AT90S2313单片机的片内EEPROM被分隔为一些连续的单元。对EEPROM的读写都必须从每个单元的初始地址开始,否则不能正确完成对EEPROM的读写。因此,在主程序中要进行EEPROM的读写操作时,都是从EEPROM的00地址单元开始。
三、系统可靠性设计
无线抄表系统必须在电力系统中准确、可靠地长期运行。可靠性是系统成功的关键,因此本系统设计时着重考虑了以下方面的可靠性设计:
(1)数据传输采用CRC校验,可验出传输中的绝大部分错误;
(2)数传模块采用金属封装,抗干扰能力强;
(3)AT90S2313单片机片内带EEPROM,掉电时可以保护数据;
(4)AT90S2313单片机片内带看门狗电路,防止系统锁死。
(5)单片机所有功能模块均在芯片内,其总线不出芯片,不需外扩任何器件,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一)损失补偿原则。
机动车辆险是一种财产险,性质上是补偿损害的保险,适用损失补偿原则,即当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被保险人有权按照合同的约定,获得保险赔偿,用于弥补被保险人的损坏,但被保险人不能因损失而获得额外的利益,被保险人获得的保险赔偿金的数量等于实际损失、保险金额以及保险利益三者中的最小值。
(二)代位求偿原则。
代位求偿是损失补偿原则的派生原则,指的是在保险标的遭受保险责任事故造成损失,依法应当由第三者承担赔偿责任时,保险人自支付保险赔偿金后,在赔偿金额的限度内,相应取得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这是一种权利代位,是保险人拥有代替被保险人向责任人请求赔偿的权利。对于保险人实施代位求偿权有以下前提条件:一是被保险人对保险人和第三者必须同时存在损失赔偿请求权;二是被保险人要求第三者赔偿;三是保险人履行了赔偿责任。因此在索赔中是否使用代位追偿原则是可以选择的,主要取决于被保险人的意愿。
二、机动车辆险在理赔中的方法选择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提到根据被保险人的意愿,保险人可以拥有代位求偿也可以不拥有代位求偿的权利,对于理赔中使用的方法笔者也是从这个方面区分,即一种是保险人拥有代位追偿的权利;一种是保险人不拥有代位追偿的权利。在下文中笔者通过对机动车辆险的一个理赔案例的分析进行详细阐述以上的观点。
【案例1】某日,甲、乙两车相撞,经交通管理部门裁定:甲车车损10万元;乙车车损22万元。甲车负主要责任,承担经济损失的70%;乙车负次要责任,承担经济损失的30%。该两辆车均投保了车辆损失险和第三者责任险,甲车在A保险公司投保了保险金额为16万元的车辆损失险、赔偿限额为50万元的第三者责任险;乙车在B保险公司投保了保险金额为20万元的车辆损失险、赔偿限额为20万元的第三者责任险。问:在不考虑免赔额的条件下,分别计算A、B保险公司对甲、乙两车的被保险人各应承担多少赔偿金额?理赔方法一:在这种理赔方法中,被保险人对于自己的车辆损失分别向第三者和保险人进行索赔,被保险人没有把自已向第三者要求赔偿的权利转移给保险人,即保险人不拥有代位求偿的权利。
(1)甲车的保险公司A应承担的总赔偿额为:甲车自负车损=甲车车损10万元×70%=7万元甲车应赔乙车=乙车车损22万元X70%=15.4万元保险人A承担的总赔偿额:7万元+15.4万元=22.4万元
(2)乙车的保险公司B应承担的总赔偿额为:乙车自负车损=乙车车损22万元×30%=6.6万元乙车主应赔甲车=甲车车损10万元×30%=3万元保险人B应承担的总赔偿额:6.6万元+3万元=9.6万元
理赔方法二:在这种方法中,被保险人选择转让自己向第三者进行索赔的权利,使保险人拥有代位求偿的权利。
(1)甲车的保险公司A应承担的总赔偿金额为:在案例中甲车车损为10万元,甲车车辆损失险的保险金额为16万元,根据损失补偿原则,A保险公司应赔偿甲车车损10万元,同时取得对第三者的代位求偿的权利。A保险公司向第三者取得的赔偿金额为:10万元×30%=3万元A保险公司承担的第三者责任险的赔偿金额为:乙车车损22万元×70%=15.4万元保险人A应承担的总赔偿额:10万元-3万元+15.4万元=22.4万元
(2)乙车的保险公司B应承担的总赔偿金额为:同理乙车车损为22万元,乙车车辆损失险的保险金额为20万元,根据损失补偿原则,B保险公司应赔偿乙车车损20万元,同时取得对第三者的代位求偿的权利。B保险公司向第三者取得的赔偿金额为:22万元×70%=15.4万元B保险公司承担的第三者责任险的赔偿金额为:甲车车损10万元×30%=3万元B保险公司承担的总赔偿额:20万元-15.4万元+3万元=7.6万元
三、上文两种方法的比较分析
(一)对保险人的影响。
比较两种理赔方法,可以看出对于甲车投保的A保险公司来说需要付出的赔款额是没有差别的,均为22.4万元。对于乙车投保的B保险公司来说拥有代位追偿的权利相比较没有此项权利可以少赔付2万元,原因在于乙车的车辆损失额大于乙车投保的车辆损失险的保险金额,根据损失补偿原则,保险公司赔付的金额为保险金额,但在计算B保险公司向第三者行使代位追偿的权利时,使用的是实际损失额。因此当车辆的实际损失额小于投保的保险金额时,保险人拥有代位求偿的权利可以使赔偿金额下降,弊端是保险人需要向第三人进行索赔,提高费用。
(二)对被保险人的影响。
对于被保险人甲车主来说,无论是否出让自己对第三者索赔的权利获得的赔偿均为10万元,因此从理论上分析,甲车主应转让对第三者追偿的权利,这样可以减少索赔的麻烦。但对于被保险人乙车主来说,由于实际损失额小于保险金额,转让向第三者索赔的权利会使赔偿额减少2万元,得到的好处是可以使索赔变得更为简单,即乙车主只需向自己的保险公司进行索赔。
四、机动车辆险中代位求偿权的选择
现在笔者把上文的案例进行如下的扩展:
【案例2】某日,甲、乙两车相撞,经交通管理部门裁定:甲车车损10万元,医疗费8万元,货物损失12万元;乙车车损22万元,医疗费4万元,货物损失14万元。甲车负主要责任,承担经济损失的70%;乙车负次要责任,承担经济损失的30%。该两辆车均投保了车辆损失险和第三者责任险,甲车在A保险公司投保了保险金额为16万元的车辆损失险、赔偿限额为50万元的第三者责任险;乙车在B保险公司投保了保险金额为20万元的车辆损失险、赔偿限额为20万元的第三者责任险。问:在不考虑免赔额的条件下,分别计算A、B保险公司对甲、乙两车的被保险人各应承担多少赔偿金额?相比较案例1,案例2中车主在交通事故中不仅有车辆的损失同时还有人身和货物的损失,而车主仅对自己的车辆投保了车辆损失险并没对自己的身体和货物投保相应的保险,因此车主在转让所拥有的向第三者索赔的权利时仅转让了一部分损失的索赔权利,即车辆损失的第三者责任部分,被保险人仍然要对人身损失和货物损失的责任部分亲自向责任方索赔。
当被保险人不可以完全转让由第三者造成的损失时,笔者建议被保险人不要转让向第三者索赔的权利,即不使用代位求偿权利,因为由于只转让了的部分的权利,被保险人仍然要向第三者提出索赔,这样并没有使被保险人的索赔变得更为简便,另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不使用代位求偿这一原则会使可获得的赔偿金额达到最大,因此对于案例2可以这样求解。
(1)甲车的保险公司A应承担的总赔偿额为:
甲车自负车损=甲车车损10万元×70%=7万元甲车应赔乙车=(乙车车损22万元+乙车车上货损14万元+乙车人员医疗费用4万元)×70%=28万元保险人A应承担的总赔偿额:7万元+28万元=35万元
(2)乙车的保险公司B应承担的总赔偿额:乙车自负车损=乙车车损22万元×30%=6.6万元乙车主应赔甲车=(甲车车损10万元+甲车上货损12万元+甲车人员医疗费用8万元)×30%=9万元保险人B应承担的总赔偿额:6.6万元+9万元=15.6万元
参考文献:
1.许谨良.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黄景清.保险理赔疑难争议案例精解[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