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新课改;95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为95后的新一代青年,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其特有的心理特点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要困难。但再难的工作也必须有效的开展,那么应该如何开展呢?笔者以下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出以下相关探讨。
一、浅谈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情而又奔放的同时伴随着沉默寡言
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热情奔放而又充满了活力,但当前高中生的热情而又奔放的特点仅局限于熟人面前,而在陌生人面前往往沉默寡言、谨不慎微。例如很多高中生在学校的交流范围较少,往往让别人误以为其自恃清高,久而久之被别的学生所排斥,使其感受到被孤立和被排斥的尴尬境地,最终内心感到孤独而表现出孤僻的性格。
(二)严重的依赖性使得独立性的缺失
当前,很多95后高中生在家里的独生子女,由于从小习惯了家长对其的呵护,很多事情都依赖父母,一旦进入高中之后由于独立性的缺失,很多时候往往由于自身不能完成而自暴自弃,而缺乏与人分享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容易与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摩擦,尤其是强烈依赖父母的同时也不把自身内心的矛盾告诉别人。
(三)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
当代高中生生活在经济发达和网络信息时代,对于新鲜的事物往往具有较为强烈的新鲜感和刺激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活跃的思维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并能根据网络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然而网络信息时代的发达,其具有的双面性,给尚未步入社会的高中生具有帮助也有负面影响,当前高中生的各种奇怪的心理和违法的想象均源于网络,而这些根源就在于高中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最终使得其在热爱新鲜事物的同时也在受着新鲜事物的不良影响,导致学生的情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严重偏离轨道。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当代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不管处于任何年代和时代的青年,都具有相应的特点,但特点的形成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成的。因而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教师,必须以新课改为背景,以素质教育实施为载体,以促进当代95后高中生心理健康为目的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科学看待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科学看待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允许其个性特点的存在,对高中生的种种行为习惯和过的的性格特点,应采取教育为主、批评为辅的方式,以平常心态看待阩的个性特点,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多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从而与学生在某些程度上产生共鸣,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所在。
(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学生表现出的种种令人费解的行为习惯,往往是源于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主体之一,在日常教学和学习生活中,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性格习惯,这就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除采取常规的课堂讲座、发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手册的基础上,还应着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深入学生实际生活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高中阶段的学习产生反感和厌学的行为习惯,早恋、逃学、打架等问题的出现,只教师应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认识到自身某些行为习惯和特点的危害性,引导和教给学生掌握一些识别和防范心理危机的办法,为净化学生心灵、健全学生心理无疑是莫大的帮助和关怀。此外,在当前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作为教师还应拓展沟通渠道,从传统的面对面访谈过渡到更多的交流方式中,如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搭建沟通平台,设立微博账号、建立QQ群等多种方式,着力拓宽沟通渠道,为学生心声的传达设立更多的畅通渠道。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学生分三个学段,即高一、高二、高三。而这三个学段的学生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作为高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由于刚入学,刚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所接受的学习任务和方式比初中时期更加深奥、更加多样化,需要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对于当代95后高中生来看,由于其个性化的性格特点,在这些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麻烦,因而作为教师应对高一新生进校适应性的教育,例如对学习、生活的适应,人家关系的监理,课余时间的利用以及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而对于高二的学生,应通过素质拓展提高学生意志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仅可以增强高中生的体质、挑战极限、挖掘潜能,还能够提高高中生的自信心、自立性、团队合作精神。而对于高三学生,由于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压力,此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因而应侧重升学辅导,帮助高中生更好的升学,并做好高中生升学的心理辅导。
三、结束语
总之,新课改被纪念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教师,应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致力于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尤其是做好素质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分析和科学看待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提高高中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成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英.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3)
【关键词】 新课改;95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为95后的新一代青年,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其特有的心理特点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要困难。但再难的工作也必须有效的开展,那么应该如何开展呢?笔者以下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出以下相关探讨。
一、浅谈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情而又奔放的同时伴随着沉默寡言
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热情奔放而又充满了活力,但当前高中生的热情而又奔放的特点仅局限于熟人面前,而在陌生人面前往往沉默寡言、谨不慎微。例如很多高中生在学校的交流范围较少,往往让别人误以为其自恃清高,久而久之被别的学生所排斥,使其感受到被孤立和被排斥的尴尬境地,最终内心感到孤独而表现出孤僻的性格。
(二)严重的依赖性使得独立性的缺失
当前,很多95后高中生在家里的独生子女,由于从小习惯了家长对其的呵护,很多事情都依赖父母,一旦进入高中之后由于独立性的缺失,很多时候往往由于自身不能完成而自暴自弃,而缺乏与人分享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容易与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摩擦,尤其是强烈依赖父母的同时也不把自身内心的矛盾告诉别人。
(三)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
当代高中生生活在经济发达和网络信息时代,对于新鲜的事物往往具有较为强烈的新鲜感和刺激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活跃的思维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并能根据网络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然而网络信息时代的发达,其具有的双面性,给尚未步入社会的高中生具有帮助也有负面影响,当前高中生的各种奇怪的心理和违法的想象均源于网络,而这些根源就在于高中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最终使得其在热爱新鲜事物的同时也在受着新鲜事物的不良影响,导致学生的情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严重偏离轨道。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当代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不管处于任何年代和时代的青年,都具有相应的特点,但特点的形成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成的。因而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教师,必须以新课改为背景,以素质教育实施为载体,以促进当代95后高中生心理健康为目的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科学看待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科学看待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允许其个性特点的存在,对高中生的种种行为习惯和过的的性格特点,应采取教育为主、批评为辅的方式,以平常心态看待阩的个性特点,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多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从而与学生在某些程度上产生共鸣,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所在。
(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学生表现出的种种令人费解的行为习惯,往往是源于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主体之一,在日常教学和学习生活中,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性格习惯,这就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除采取常规的课堂讲座、发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手册的基础上,还应着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深入学生实际生活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高中阶段的学习产生反感和厌学的行为习惯,早恋、逃学、打架等问题的出现,只教师应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认识到自身某些行为习惯和特点的危害性,引导和教给学生掌握一些识别和防范心理危机的办法,为净化学生心灵、健全学生心理无疑是莫大的帮助和关怀。此外,在当前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作为教师还应拓展沟通渠道,从传统的面对面访谈过渡到更多的交流方式中,如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搭建沟通平台,设立微博账号、建立QQ群等多种方式,着力拓宽沟通渠道,为学生心声的传达设立更多的畅通渠道。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学生分三个学段,即高一、高二、高三。而这三个学段的学生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作为高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由于刚入学,刚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所接受的学习任务和方式比初中时期更加深奥、更加多样化,需要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对于当代95后高中生来看,由于其个性化的性格特点,在这些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麻烦,因而作为教师应对高一新生进校适应性的教育,例如对学习、生活的适应,人家关系的监理,课余时间的利用以及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而对于高二的学生,应通过素质拓展提高学生意志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仅可以增强高中生的体质、挑战极限、挖掘潜能,还能够提高高中生的自信心、自立性、团队合作精神。而对于高三学生,由于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压力,此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因而应侧重升学辅导,帮助高中生更好的升学,并做好高中生升学的心理辅导。
三、结束语
总之,新课改被纪念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教师,应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致力于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尤其是做好素质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分析和科学看待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提高高中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成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英.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3)
[2]刘艳玲.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04)
关键词:农村;高中住宿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70-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打工谋生。有条件的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学生留守在家或寄宿在学校就读。未成年人长期与父母的分离不利于其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也会在心理上留下许多问题。研究表明“寄宿生与走读生相比存在更多的焦虑及抑郁倾向、人际关系问题、性格缺陷、行为和学习问题”。[1]西部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而西部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状况更是如此,农村高中学生的父母所接受的文化较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指导,加之经济所迫,还要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匮乏。甚至许多高中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就是留守儿童。到高三阶段学习压力加大,使其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有研究表明“高三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国内青年常模和中学生常模”。[2]农村高中住宿生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校园之中,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欠缺,再加上没有能够提供心理辅导的场所和渠道,这就使许多住宿学生在感到心理压力、情绪困扰时而不知道也无处去解决。广大住宿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难以解决,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健康的成长,由此可见,妥善解决高中住宿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
二、影响农村高中住宿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缺乏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不仅为青少年提供物质条件,还担负着子女教育的责任。如果处于青年早期的高中生在自身身心成长、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上,家庭如果不能给予其解答和支持,就会在对自我的看法上、人际关系上出现一些偏差,不适应社会竞争。从心理方面来看,农村住宿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原因是与其父母家人长期处于分离状态,一般是其父母一个月才回家一次,甚至一个学期学生才去父母打工的城市相聚一次。而且一些学生从儿童时期就与父母分离,就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依恋[3]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一般来说童年晚期和青少年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变化不大,会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此童年时期形成的依恋关系到青少年阶段继续影响其与父母的正常依恋关系以及与社会交往的发展。
2.高考压力。高考对农村学生命运的改变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西部落后地区,高考是一条为数不多的改变农村学生命运之路,也可以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所以也使得农村学生面对高考感到更大的心理压力。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相对心理问题更多,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农村对女生的教养更严格,而女生自身对人际就比较敏感、比较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所以更易产生自卑、抑郁等消极情绪;另一方面是由于女生的出路比男生更少,高考对女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在学习上感受到更多的压力。
3.经济压力。从学生的经济现状来看,农村住宿高中生的家庭相对来说经济状况较差。有关研究表明[4]:经济困难与心理健康呈负面相关。长期的贫穷和经济紧张会降低父母的效能感,使父母挫折沮丧感更强,易发生婚姻冲突,对子女的要求和变化不敏感。这些对青少年的环境适应有消极影响,更易使青少年变得焦虑、沮丧,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学业成就也较低。
4.学校的忽视。从学校教育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片面重视升学率,且西部落后地区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缺乏,也使得这类学生在面对各类心理问题时,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关心,从而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从教师的认知上看,部分教师对农村学生存有片面认识,觉得农村学生由于缺乏早期的教育、培养,没有城市学生思维反应快、知识面广,甚至缺乏礼貌,加之家长与老师联系非常少,所以对这类学生主动关注的积极性不高并且不太重视,也不愿与他们在学习和思想上多交流,这也必然导致农村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减少。
5.学生自身因素。从农村学生自身的认识方面看,许多农村住宿学生比较自卑、缺乏自信,不敢主动与老师交流,也缺乏与老师沟通的技巧,在老师面前显得焦虑、紧张、胆怯、害羞。这些也导致教师对这类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充分。在社会支持方面,农村住宿学生在主观支持上欠缺,对支持的利用度不够;且在面临困难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应对困境,较多地运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解决问题等较成熟的应对方式,这也会导致其心理压力增大。总之,由于家庭、学校、教师、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和农村住宿学生自身的因素,都使农村住宿学生在高中阶段呈现更多的心理问题。
三、对农村高中住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发挥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5]:社会支持总体及三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与主观幸福感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之间存在中等的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之间呈中等程度的显著负相关。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个体发展的生态环境是由若干个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其中家庭和同伴、学校是对个体发展起着直接影响的微系统。特别是家庭环境质量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自信心和同伴关系。因此家庭的情感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农村住宿学生父母应提供更多的精神方面的社会支持。农村住宿高中生的家庭相对来说经济状况较差。有研究表明[6]: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经济条件较差会对其社会适应产生消极影响,也会使他们出现较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如果社会各界能为贫困家庭提供经济援助和精神上的支持,贫困家庭的家长也能够对子女采取多鼓励和适度的约束策略教育方式,会对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青少年起积极作用,使得他们较少受社会经济地位的负面影响。因此,农村住宿学生的父母应该有完整的责任意识,要定期与子女沟通,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表达对子女的关爱,特别是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心理的关注。
2.加强班级建设,为学生发展良好的伴群关系创造条件,培养农村高中住宿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一项关于南通市青少年的社会支持调查研究[7]的结果表明: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主要源于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核心成员依次为好朋友、父母、兄弟姐妹等家人以及老师。由此可见,同伴、家庭、学校是青少年最重要、最直接的社会支持来源。特别是同伴关系在其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班级建设,为学生发展良好的伴群关系创造条件;有关研究表明[8]:青少年的朋友关系对于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积极、富有信心和勇气,各种社会能力发展得也更好,也为日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提供了基础。
3.加强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班主任心理辅导应该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培养学生健康个性与情绪、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境、破解青春期的烦恼、重建积极的行为方式以及展现丰富的生活、精彩的生命。笔者曾在担任高三班主任期间,把心理咨询技术特别是团体游戏辅导广泛应用于班级管理当中,特别是充分利用班会课,对所带班级开展团体和个别辅导,引导其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增强其应对技巧的指导,学会采用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避免幻想、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提高耐挫力和应对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信、宽容、坚韧的品质,使他们能够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增强了耐挫能力,并能够保持乐观、平和、愉快的心境,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进行心理教育,还可以通过共青团、学生会、心理社团等形式来进行。
4.设立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学校心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因为心理教育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形式是心理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普通课程中虽然包含了某些心理教育的因素和成分,但是不系统不全面,也缺乏科学性。只有开设系统的心理课程,才能利用各种教育和心理手段改进学生心理的缺陷,发扬其优势,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心理特征,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彦芳.寄宿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97-99.
[2]王小康,黄路阳,季宏,朱寿安.西部农村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8,(3).
[3]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34-136.
[4]袁浩.经济社会地位、年龄与心理健康:一项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J].社会.2011,31(1):159-194.
[5]宋佳萌,范会勇.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8):1357-1369.
[6]占盛丽.从个人和学校视角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1,(12):10-13.
关键词:班主任;高中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08-2
高中生处于青年前期,他们摆脱了初中生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但其心理仍旧面临两个困境:一方面是学习困境;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困境。
1.学习困境
厌学是目前高中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既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也有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这主要是因为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相聚在一起,同时对自我要求并未降低,这就导致学习压力增大。此外,对高中学习方式变更的不适应,进一步增加了厌学情绪。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出现神经衰弱、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失眠、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状况。厌学也直接导致了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欲望低下和学习兴趣丧失,对学习成绩的提升失去信心,视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主要表现为:课前不预习、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老师缺乏信任。与厌学症状并存的是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具体表现为:一听说要考试就紧张,考前睡不好觉;考试时心跳加快、思绪混乱、记忆卡壳,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考试结束后进一步对自己做出否定,厌学情绪加重。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高中生的首要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近些年尽管高校一直在扩大招生规模,但是考入名校、好专业的比例还是偏低。如果考上普通院校或是大专院校,其还将面临就业难、出路窄的问题,这一种情况会加重考试焦虑状况。
2.人际关系困境
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困境主要表现为与同学、教师和父母关系存在问题,以及人际交往有障碍。(1)与同学的关系。进入高中阶段,不同区域的学生聚到一起,既有农村学生,也有城市学生,由于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不同,往往导致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同学之间不知道如何去改善人际关系。(2)与教师的关系。厌学和考试焦虑情绪的出现,往往带来师生关系的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会产生消极情绪,师生关系日趋紧张。(3)与父母的关系。一些父母与其子女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子女性格孤僻、专横。家庭的种种伤痕也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父母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方法往往直接影响着子女的为人处事。(4)人际交往障碍。高中生往往具有易冲动、情绪难以控制、独立意识强的心理特征,总想摆脱成人的管束,这就决定了高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是因为青少年心理不够成熟,在模仿、暗示等诱因刺激作用下,已经形成的良好交往也并非是稳固不变的,在一定外界条件的影响下,良好的交往容易被不良的交往所交替。简言之,高中生的人际交往具有盲目性、偏激性、可变性和片面性的特征。
班主任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应当有以下几条:
1.主动关心学生
在我国,由于封建社会那种“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学生对老师总有一种畏惧心理。这就需要班主任主动、热情地与学生交往,把自己置于学生之中,经常和学生交流思想,共同参加文体活动,诸如唱歌、跳舞、郊游、野餐、球赛等,积极同学生们一起进行课外活动。此外,班主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学生有高兴之事,教师要为他们高兴;学生有苦恼之事,教师要热情地帮助解决。班主任关心学生也要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对所有学生给以同样的尊重,要保护每一个学生的隐私,无论好生还是差生。班主任与学生联系最密切,一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那么师生关系立刻就会紧张起来。同时被伤害了自尊心的学生对学习也往往采取破罐破摔、自暴自弃的态度。这是班主任在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2.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随着生理上的成熟,交往与活动范围的扩大,个体独立性已非常明显,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出现成人感的萌芽。如果社会评价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时,便产生了肯定的自尊感,促使他们积极向上,追求更高的社会与群体需要。但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不够稳定与准确,一旦在学习与人际交往中受挫,就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内疚、紧张等情绪症状。班主任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贯穿心理教育的思想,通过游戏、主题活动、团体辅导、个别咨询、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丰富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该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注意耐心倾听和仔细询问,让学生把老师当成朋友,建立起信任感。
3.大胆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班主任要注意自身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并不是政治方向、道德品质和生活作风之类的问题, 而主要是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造成的问题。某些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通常表现在对学习成绩不好、纪律性差的学生身上,教师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惯于板起面孔训斥,甚至动用行政手段将学生撵出校门,使他们成为无书可读的“飘”在社会上的“流失生”。因此,我们不能采用单一的方式方法,要通过榜样引导、说服教育等柔性方法进行管理,以积极因素去化解和消除消极因素。同时,班主任还应该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做到精心设计,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受到他人的赞赏,这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10-02
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涯教育包含个人一生全部的教育活动,学校的整体教育活动都属于生涯教育的范围,是终身教育。狭义的生涯教育是指学校内实施的以达成生涯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这里所说的生涯教育是指后者。
俞国良教授和曾盼盼博士通过对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过程的分析,认为可以将生涯规划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和应用。[1]从目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看,很多学校将生涯教育,同学习教育、人格教育、生活教育一起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四大主要教育内容。下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谈谈本人对高中生涯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一、从学生角度看,实施高中生涯教育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1、增强所有学生的自信心
应试教育背景下评价标准单一,以文化成绩论成败。在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下,只有少部分成绩突出的学生经常有成功的体验,从而自信心能得以增强。而大部分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在学校中成功体验少,失败体验多,时间一长,会变得不自信。开展生涯教育,突破了传统单一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能全面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使学生意识到:虽然某些优势在偏重文化成绩的单一标准下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我们将来人生的成功主要就依赖于自身这些优势的发挥。开展生涯教育,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优势,都能以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从而增强自信心。
2、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是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外在学习动机(受外部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学习动机(因个体内在需求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开展生涯教育,将学生现在的学习与来来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与提高自身文化素质需求,满足求知欲、兴趣、乃至自尊自信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习有持久的动力:这不仅有利于现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也有利于将来高校的学习,甚至有利于终生学习。开展生涯教育,可以使学生意识到生涯发展具有终身性,是一生当中连续不断的过程,生涯概括了一个人一生中所拥有的各种职位、角色,要想胜任这些职位、角色,必须要终身学习。
3、帮助学生过充实而幸福的人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过充实而幸福的人生。而我们的一生能否过得充实、幸福,关键是看我们的人生有没有正确的目标,有没有实现目标的强烈愿望,有没有为实现目标采取强有力的行动。高中生涯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人生正确的目标,并为这一目标不断学习、实践,在学习、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为实现人生目标做准备。
二、对高中生涯教育的主要内容的探索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将生涯发展分成五个阶段,高中生处于生涯探索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从学校学习、休闲活动及各种非正式的工作经验中,对自我和职业进行探索,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据此,我们将高中生涯教育的主要内容定为三个方面: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学会职业决策。
认识自我就是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了解自己喜欢干什么(职业兴趣),适合做什么(气质和性格),能够干什么(智能与技能),最看重什么(职业价值观),并根据这些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认识职业是学生通过探索职业与体验职业,亲身感受自己是不是真正喜欢并适合这样的职业,并在此过程中锻炼自己查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学会职业决策是指了解影响作职业决策的因素,知道作职业决策的步骤,并根据自己了解的相关信息作出科学的决策。
三、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高中生涯教育实践
1、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开设生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生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一定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领悟,促进自我了解,以及对生涯的认知,提高生涯决策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生涯发展的目标。生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更好地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可以从根本上保证生涯教育在高中应有的地位,使生涯教育有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系统内容,固定的时间,从而促进生涯教育的深入、科学和规范地发展。
在实践中发现,在生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深受学生喜爱且教育效果明显的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游戏。将团体游戏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的理念源于体验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认为体验是最有效的学习。通过参与团体游戏,个体可获得大量的直接体验,而对这些体验的反思则可推动个体的成长。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说教常流于形式,只有个体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触发他的思考,继而达到改变的目的。
(2)心理影片。电影应用于教学领域有它特有的优势,它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学生通过欣赏生涯教育相关的心理影片,可以增强感性与理性认识,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从而促进生涯发展。
(3)心理测量。心理测量是采用专业的心理量表和测量工具对被试者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或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的过程。借助心理测量,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性格、气质和职业能力等方面心理特质,也了解自己对工作的价值观和生涯成熟状况,并以此为依据,扬长避短,科学地规划自己的生涯,充分开发自身潜能。
以我校为例,我校从2001年开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其中就包含生涯教育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生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生涯发展。
2、以自我生涯教育为原则,设立心理活动室,开展自我生涯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关于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反省、领悟的教育,如果不以学生为主体,缺少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体验,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那么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是失败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教育。基于这个理念,学校不仅要建立心理咨询室,更要建立心理活动室。心理活动室是自主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场所,当然也是自我生涯教育活动的主场所。自我生涯教育拓展了生涯教育的途径,更加注重每个学生生涯发展的独特性、自主性和能动性。以我校为例,我校心理活动室设心情涂鸦区、阅览区、测量区、网络区等自我教育区域。阅读区有自主生涯教育读物,测量区有生涯教育专业测量软件,网络区有生涯教育常用网址与常用信息。学生在此可以进行自我生涯探索、促进自我生涯发展。
3、以助人自助为原则,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和团体生涯咨询。
个别和团体生涯咨询是生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自我生涯教育活动的有效补充,也是生涯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个别或团体生涯咨询是借助专业的咨询方法和技术,解决学生在生涯认知、准备、规划、决定、升学与择业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偏差。
对于共性的生涯困惑、偏差,可以采用团体咨询的方式进行解决,通过成员间的互动、学习、模仿、尝试、探索新的行为方式,解决生涯困惑、偏差,促进每一个成员生涯发展。对于个性的生涯困惑、偏差,可以采用个别咨询的方式进行解决,通过心理交谈、心理测量等手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使其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涯困惑、偏差,以及在心理教师的帮助下,使其自己找到解决生涯困惑、偏差的方法。在解决生涯困惑、偏差的同时,促进学生生涯发展,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