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助力经济社会

助力经济社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助力经济社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助力经济社会

助力经济社会范文第1篇

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省交通集团”)是一家大型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于2000年6月,主营高等级公路的投资、建设、经营以及汽车客货运输和现代物流业,是当前广东省资产规模最大的省属国有企业。目前集团拥有全资和直接控股公司17家,其中上市公司2家(粤高速、南粤物流)。截止2008年底,企业总资产1336.48亿元,净资产369.16亿元,综合实力稳居广东企业50强和中国企业500强。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自组建以来,广东省交通集团致力于国家和广东省规划的高速公路主骨架项目的投资、建设与经营,新建成高速公路共2097公里,累计投资、控股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875公里,约占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3820公里的75%,充分发挥了高速公路剥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和引导作用,为推动广东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和谐广东作出了重要贡献,让高速公路的发展成暴惠及全省人民。该集团所属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广东省路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广东交通实业投资公司、新粤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成为广东交通建设的主力军和中流砥柱。集团控股的广东省高速公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粤高速),是全国百强上市企业。汽车客货运输及现代物流业是该集团另一主导产业,现有“粤运快车”、“粤港”、“岐关”、“拱北”、“威盛”等覆盖粤港澳的著名汽车运输品牌,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规模和实力屈指可数的重要国有公路运输力量。集团控股的广东南粤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是广东省政府重点扶持的现代流通龙头企业之一,2005年10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同时,该集团还拥有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广东晶通公路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具有国家公路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资质的大型施工企业;拥有广东华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航运规划设计院和参股的广东省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等具有多项甲级资质的科研设计监理检测企业,多次荣获各种科研、设计和施工奖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近20项,省部级成果40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1项,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奖3项。

广东省交通集团董事长朱小灵表示,在当前全国全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要求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肩负着特殊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010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000公里、2012年达到5500公里的建设目标,广东省交通集团承担的在建和拟建高速公路项目有23个,建设里程合计约1566公里,投资规模达到1646亿元,其中大部分建设项目都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广东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省交通集团将恪尽职守、尽职尽责把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与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集中优势资源做强做大做优高速公路核心主业不动摇,权利推进高速公路建设,为广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内需应付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做出积极的努力合现实的贡献。

助力经济社会范文第2篇

一、前言

为了贯彻落实200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的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于2006年8月份组织了专项农宅设计方案征集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全市综合实力名列前茅的11家甲级建筑设计单位参加,每家设计单位对应一个远郊区(县),我院被指派为北京市门头沟区南辛房村作农宅设计。

二、现场调研

此次设计任务属于公益活动,在没有设计费的情况下,院里却 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接到通知后立即组织了相关设计人员,于2006年的9月10日,对北京市门头沟区南辛房村做了为期三天的调研。

在调研期间我们发现,地理位置上,南辛房村座落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域中心区,在镇政府北侧1公里处。该村北行2公里是北京市著名的寺庙潭柘寺,西行2公里是北京市级天门山森林公园,东北行2公里是广慧寺和望都峰景区,正南方紧邻潭柘寺镇,是京城游客通往谭柘寺的必经之处,潭柘寺每年50多万的游人全部从此村路过,南辛房村发展民俗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人文优势。同时南辛房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村内有明代弘恩寺遗址,古朴的村民住宅旁古老的拴马桩、上马石和村民院内的石碾子、石磨等都向人们诉说该村的历史沧桑。南辛房村历史上建有舍粥棚和茶棚,据说乾隆皇帝到潭柘寺公园进香礼佛路过此村时,多次在此停留喝粥饮茶。南辛房村现有住家789户,1419人,其中纯农业户口为470户,平均每户2.5人,主要经济来源为农副业及运输业,人均年收入5500元,村落地势东高西低,村西侧为新区(中心村),村东为旧区,地形多为山坡地,住宅多为早期砖木结构、砖石结构或者土坯石墙、乱石土坯围墙等,屋面多为当地的页岩片石瓦屋面,木格门窗,因地形复杂,故朝向较为杂乱。

三、南辛房村农宅设计分析和展望

根据调研结果及南辛房村落的现状,得出“环境立镇、文化兴镇、旅游富镇”的设计原则, 把注重环境(自然环境与地形地貌环境)保护,弘扬地区文化与“文化名城、旅游强镇”“旅游富村”紧密结合在一起。分期建设,逐步发展,强调规划的可实施性。本着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与整个区域的规划协调,坚持统一规划的原则,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将南辛房村的建设融入京西历史文化古村落群的规划之中,将南辛房村的规划融入潭柘寺镇“环境立镇、文化兴镇、旅游富镇”的规划之中。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积累经济基础,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通过规划将旅游服务区沿路边集中、住宅向村内集中,促进新村适度集聚发展,推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充分利用地区的产业资源、自然资源及周边资源,变资源优势为农民致富的条件和途径。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善村庄整体生产、生活环境;坚持环境整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有效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格局。合理保护和利用本地资源,尊重当地文化和传统。在新村建设中,尽可能利用所拆旧房的石板屋瓦,充分保留现存栓马桩、石磨、石碾,将可保留的门、窗及其他老建筑上有传统特色的小构建保留、修缮并结合到新村建设中。充分利用南辛房村集体文化优势,传承历史文脉,建设特色农宅,村东现状住宅虽因年久失修,房屋质量差,但不同时期建造的房屋见证了村落的发展历史。房屋就地取材而建成,很好地结合了山坡地形;传统形式的细部处理,如窗格,砖雕,门楼以及块石铺砌的街道景观等等,都可以成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返朴归真追怀自然的良好素材,是京郊农村发展周边旅游的重要资源,这些都可成为现代新农宅设计借鉴的文化因素。根据现状的条件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期,新建农宅建设不应一味贪求城市化,而应基于农村现状经济水平和农村的生产生活习惯,考虑今后的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四、南辛房村农宅的方案设计

遵循设计分析得出的设计原则,及我国对“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刻不容缓的要求,我们展开了南辛房村农宅的方案设计工作。

1、户型设计

农宅首先考虑自住,在自住的基础上结合民俗旅游等多种使用的灵活性,因此我们在户型设计上采用于多种居住形态:

居住形态一:二层建筑,满足三代同堂自住需求;

居住形态二:二层建筑:首层自住,二层用作子女探亲时的临时用房,旅游季节可作农家乐接待游客住宿,庭院和屋顶平台均可作为游客娱乐活动的场所;

居住形态三:二层建筑:位于街角,首层,二层屋顶及庭院可经营餐厅、小卖部等,二层自住,满足本村和旅游季节民俗餐饮业需求。

2、功能布局设计

功能布局上主要居住用房座北朝南,适合农民居住习惯。各功能用房布局紧凑,有利于采暖和水管的集中使用,功能及季节安排灵活性大。居室、庭院、屋顶平台等各功能用房彼此密切联系。节约用地,严格按照北京市农村宅基地面积指标要求,用地方正,这样可以保证在组团拼接时道路占地少,杜绝土地浪费,充分体现“节地”的要求。

3、造型朴素和谐

设计时我们充分使用当地地方材料,降低建设成本,体现“节材”要求。造型上遵循传统中式建筑特征,手法简洁,突出乡土气息,体现地域文化特征,而且经济易行。

a、墙体为当地产品粉煤灰砖,240厚,100厚聚苯外墙外保温。

b、屋面采用本地石灰石片瓦。

c、基础及勒脚采用本地石灰石砌筑。

d、庭院及室内铺装采用本地石灰石页岩。

4、节能环保措施:

建筑物居室座北朝南,南侧开大窗,二层设玻璃暖阁,冬季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纳入热量,晚间设置厚窗帘利于保温。北侧开小窗,利于夏季通风。

a、首层二层采暖分路控制,冬季居住人口少时可只开启一层,便于“节能

b、建材多采用当地天然石材,降低初始投资,与自然和谐统一,促进节能环保。

c、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在屋顶设置太阳能集热器,解决一年四季热水使用及冬季取暖问题。

d、屋面,庭院设置雨水收集,将雨水收集至庭院中水窖,可用于庭院绿植浇灌和庭院卫生,无需附加设备,充分做到“节水“的要求。

e、经过调研,原村东坡上多为老旧宅院,房屋年久失修,属于第一批修缮或拆除对象。拆除过程中,应尽量回收使用老房的有价值建材,如石板,木窗格,砖雕,木材等,节能和翻新的同时,延续古村的文脉和历史。

五、农宅方案设计成果得到高度认可

2006年底应邀的11家设计院共完成37个农宅设计方案,经专家认真评审选出27个推荐方案,我院为南辛房村设计的农宅获得了各专家的好评,被评为第一名。

2007年1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将入选的27个方案汇编成册,并免费发放到各个村民的手里,请他们提出宝贵意见(右图为积极踊跃的村民)。此活动在京郊农村获得了积极反响,农民纷纷回信反馈了意见,我院的南辛房村农宅设计方案被印刷在第一页。

根据各村民反馈的意见,同时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民对农宅设计方案的意见、更好的促进设计师对农民意愿的了解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于2007年7月19日下午在市规划展览馆召开了农民意愿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南辛房村的书记对我们的农宅方案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夸赞我们的设计不久充分的考虑了当地的民俗、民风,而且符合当的发展需要及农民的需求和习惯,当地村民非常喜欢我们给他们设计的房子。

六、细化南辛房村农宅样板间设计

虽然我院设计的南辛房村农宅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毕竟是停留在图纸阶段,对村民来说,还是比较粗向的,为了给村民比较直观、具体的认识,门头沟区规划局决定在南辛房村盖两种规格的农宅样板间。照理说农宅图样已汇编成册,我们此次的任务也该结束了,但我们为了彻底贯彻2006年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答应了门头沟规划局的要求:免费为南辛房村完成150/180平米两种规格样板间的施工图设计工作。

为了彻底满足当地群众的需求,我们就两种规格的样板间同南辛房村委进行了多次沟通。通过沟通,我们除了对功能、外观的进行了细化之外,技术上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两种规格的样板间在墙体做法上采取了两种绝然不同的做法(见下图)。墙体做

法一采用的是现代复合墙体做法,此做法目前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使建筑有很丰富的外观形式,更为突出的是它有很好的隔热性能,能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及节能上的经济性,美中不足的是初期投入比墙体做法二多一些。墙体做法二是较为常见的贴面砖墙面,比做法一相对简单,但缺少了做法一的舒适及节能的优势。两种做法各有优缺点,在使用的过程中能让当地的村名能有有个比较和选择。

因为当地的建筑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风格,为了保留当地的建筑特色,我们对立面也进行了大量细化工作。

助力经济社会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基于“利己人性”的“自利经济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基于“利己利他双重人性”的“道德经济人”。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道德经济人”范式,对于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济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构建 范式

每一种经济理论都有它的假设前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是“经济人”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特殊形态,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而且是生长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自身的假设前提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范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道德经济人”范式的内涵及特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道德经济人”范式的内涵

从主体性角度,利益分为利己和利他。给主体自身带来某种需要的满足即是利己;给他人(包括集体、社会、自然、人类)带来某种需要的满足即是利他。因此,从利益角度人性可分为利己人性和利他人性。利己性是人们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一种行为动机和本能,它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群体发展的前提之一。利他性是人们为他人和人类群体谋取利益的一种行为动机和本能,它是人类整体得以共同进步的另一个前提。利己人性与利他人性作为同一个行为主体的两个人性侧面,相辅相成,共处同一个行为主体之中。也就是说,人具有利己利他双重人性。

人虽然具有利己和利他两方面人性,但利己性和利他性在现实中的行为表现随着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正如一些学者研究后所说:“至于社会上利己和利他哪种行为特征突出或占主导地位,那就取决于社会制度和各种环境。因为人的利己与利他是一种社会网络中的互动行为,具有交互性的内在机理,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整体大环境和群体小环境相关联”(程恩富,200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利己利他两方面人性在现实中的行为表现及其相互关系如何,这里借鉴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现实作进一步的具体分析(周诚,2008),详见表1。

首先,“利己人性”的行为表现有三种类型:一是“利人利己”型行为―通过利人的方式而达到利己的目的,这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类型;但它本身是中性的―既谈不上“善”也谈不上“恶”。二是“损人利己”型行为―通过损害他人利益而利己,即“恶”性利己。三是“封闭利己”型行为―与他人无关之利己行为,属于与社会不发生关联的私生活。

其次,“利他人性”的行为表现也有三种类型:其一是“利己利他”型行为―即以利己为出发点而进行的利他行为,或者称为“互惠利他”型行为、“表面利他”型行为。此种行为的客观效果是利他,对他人有利,对于整个社会也有利。它与上面所说的“利人利己”型行为,其实是同一类型,只不过是考察的角度不同而已。其二是“舍己利他”型行为―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型行为或称“纯粹利他”型行为。其具体表现是,其利人的行为,会在不同程度上牺牲自己的财力、精力甚至健康、生命,而不图任何回报或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回报(如匿名慈善捐款,舍己救人而不事张扬,为正义事业而奉献财力、精力乃至生命等等)。其三是“亲缘利他”型行为,即在家庭成员及亲属之间发生的利他行为。

由上分析可知,“利己人性”的行为表现与“利他人性”的行为表现具有相通性和共同点,即无论是主观利他还是客观利他,都具有“利己利他(人)”(或称“互利互惠”)的行为倾向,说明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是能够并存能够同时兼顾的。

基于利己人性的人性假设就是“经济人”;基于利他人性的人性假设就是“道德人”;兼具“利己人性”和“利他人性”,“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和融合就是“道德经济人”。准确地说,“道德经济人”就是基于利己利他本性,奉行互利主义行为准则,在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的支配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人。

“道德经济人”兼顾利己和利他来实现自身目的,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表现最为普遍的经济行为人。根据经济学“实然”的人性假设,“道德经济人”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人性假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道德经济人”范式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经济人” 是指经济领域的个人、企业等经济主体。首先,在经济领域中,“道德经济人”的逐利性是激励经济主体的原动力。其次,“道德经济人”是个人、企业等经济主体。“道德经济人”不仅包括有逐利行为的个人,还包括企业等经济单位,由于它们同样具备“道德经济人”逐利这一基本特征,所以也被概括进“道德经济人”范畴当中。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最终目的是利己,但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利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道德经济人”(包括经济领域的个人、企业等经济主体)具有一般市场经济中 “经济人”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自利,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注重实现自利的途径即利他来达到目的。首先,“以利己为目的”是人性化的表现,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同时,又尊重了整个经济发展规律,即通过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在经济活动中追求自利的行为,来实现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经济目标。其次,“通过利他途径实现经济目的”,即个体为他人和整体的公利做出了贡献,创造了价值,实现了这种意义上的“利他”,同时他人和整体又会给他以回报,实现了个体利己的目的,并且整体再把公利通过国家职能造福所有人,实现所有人的利益,如此循环,推动社会进步。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经济人”具有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两种行为选择状态,即双重理性。出自于人的利己行为动机,在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两种行为选择状态下,“道德经济人”的行为过程始终是利己和利他的统一。

经济学中的理性主要是指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充分地精明地进行成本-收益的分析和计算。社会中的经济行为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源自于人的利己本性,从利己动机出发,根据成本―收益分析,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理性被称为经济理性(利己理性)。同时,作为社会中的行为人还要从社会性利他动机出发,对自己经济行为的正当性进行理性判断和评价,不能损害他人利益。这里的他人利益泛指除自己利益以外的个别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人类利益等。这里的理性是指道德理性,也就是基于利他性道德的理性。这里的正当性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合法,亦即经济行为合乎现实的法律法规要求,不能违法。另一个是合德,亦即经济行为合乎现代文明的公共道德规则(这里的道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阶级道德,而是人类遵守的公共准则,是指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不能违背它。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经济人”行为的互利主义结果:即经济主体行为结果的利己性和利他性。经济主体的行为活动在他律和自律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实现行为结果的互利性。首先,他律指“看不见的手”(市场竞争机制)和“看得见的手”(政府的干预和调节)的共同作用。一方面,行为人的市场经济活动服从于“看不见的手”,这只手是牟利动机实现的最终手段,竞争则是市场经济实现的主要途径。竞争需要各种游戏规则,这些规则体现并维持有序竞争的公正、道德和伦理,体现道义、信念和牟利动机的并存。另一方面,“看得见的手”(政府)也对行为人的市场经济活动起到约束作用。政府的手段一般分为两种,或是命令式的,或是非命令式的。前者通过法规、政策等手段去规定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形式,这带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后者是政府通过传播信息或运用它掌握的经济资源及手段来创造一种经济环境,对经济行为人的活动给予劝告、推动。其次,自律指经济行为人的利他性道德自律,源自于人的道德理性和道德人格。

在他律和自律的共同作用下,经济主体的求利行为就能够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既利己又利他。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主体的行为只具有正外部性的效果,能够避免负外部性。这样,个体的正外部性经济行为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增加,必然会引起作为个体利益之和的社会利益的相应增加。也就是说,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其行为结果具有互利性。这也是“道德经济人”假设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核心命题,也可称为“道德经济人”的灵魂。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道德经济人”范式的可行性

我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特殊形式,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具有“经济人”特性。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经济人”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手段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人”行为的逐利性提供了激励市场经济主体的动力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种动力机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普遍性,能够合理地配置并能够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趋向合理,从而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经济人”思想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相适应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和分配形式实现了多元化,人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性;人们不仅重视精神需求的满足, 更重视物质利益需求的满足;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和趋利行为,与个人对物质利益的需求具有一致性,是合理合法的,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而且还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第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三个特殊性,我们可以分析出在完善的、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所具备的主要特征(张伟超、廖鸣,2007)。

(一)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的利已行为不会排斥利他行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的利己行为不会排斥利他行为。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互惠互利等价值规律决定了经济主体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 必须尊重和满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隐含了利己与利他的双重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是自利与利他的结合体。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与私有经济不同,它更多地强调为集体或社会谋利益,强调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不损害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二)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对经济理性的重视不会排斥道德理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对经济理性的重视不会排斥道德理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既存在经济理性,也存在道德理性,在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冲突时强调道德理性。公有经济的基点是寻求集体利益最大化或社会利益最大化,在良好的制度下,已经取得相对最大化的集体利益或社会利益,同时要公平地分配到每个人(按劳分配),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身上体现了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一致性。

(三)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共同作用下展开经济行为,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设计,能够引导经济主体更好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鼓励经济主体有意识地、主动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防范经济主体的自利心膨胀,出现单纯追求私利的伦理危机,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决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据1996年及相关年份的《世界发展报告》显示:新加坡实现了连续33年的经济增长(1961-1994年),年均增长率为8.3%;中国香港地区实现了连续33年的经济增长(1961-1994年),年均增长率为8.1%;日本实现了连续12年的经济增长(1961-1973年),年均增长率为9.8%;韩国实现了连续11年的经济增长(1983-1994年),年均增长率为8.8%。一些学者研究了如此骄人的经济增长背后的深层文化背景原因,结论是,西方理性精神与东方传统文化的结合奠定了东亚社会现代市场经济的人文基础,而且顺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潮流。显然,经过市场经济洗礼的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从整体上说,已经是东西文化的结合体了,经过改造和创新后的儒家伦理文化,不仅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而且还能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中获得新生(郑爱文、李敏,2006)。“道德经济人”就是儒家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体。儒家文化信奉“道德人”的价值理念,市场经济一般强调“经济人”特性,二者的有效融合就是“道德经济人”。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影响,每一个生长在中国环境下的经济主体都有意或无意地深受这种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完善的、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主体也是“经济人”,但绝不是“自利经济人”,而是“道德经济人”。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道德经济人”范式的现实意义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并存,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西方经济学无法解释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一些现象、问题。因此,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本性的认识 ,总结出符合这种人性的人性假设范式―“道德经济人”,对于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经济人”范式,有助于解决经济活动的动力问题。“道德经济人”范式承认经济活动的主体(包括个人和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追逐经济利益的利己行为的现实必要性和合伦理性,承认了经济利益原则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出发点,能有效调动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次,“道德经济人”范式可以使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与国家、社会整体利益共同增长,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强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道德经济人”范式不仅承认利益主体利己行为的合理性,而且坚决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只顾自己甚至损人利己的行径,强调在主观目的上,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要考虑与自己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其他所有利益主体的利益;在行为上,不能依靠损人而利己,要做到互利互惠,共谋发展,通过利他而利己;在客观效果上,要做到“双赢”、“各有所获”,使自我利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都得到保护和发展;在实现方式上,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国家、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和结合,不仅要通过“看得见的手” 的国家宏观调控来实现,而且还要通过“看不见的手”的市场调节来实现,使公有制得以巩固(马姗伊、王辉,2006)。

再次,“道德经济人”范式为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提供了统一的理论依据,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有利于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的缓和,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经济主体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作贡献,实施利他行为,社会则依据劳动贡献向经济主体分配消费品,实现着对等的双边互利关系。同样,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中,其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或占有者,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生产要素,为社会生产提供物质技术条件并承担风险,同时他有权按提供生产要素所作的贡献参与分配,并获得风险收入,也实现着这种对等的利己利他双边关系。

最后,“道德经济人”范式反对两极分化,有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道德经济人”范式反对损人而利己,就是要反对剥削,反对两极分化。“道德经济人”范式坚持既利己又利他,让各方面都获得利益,获得发展,其本意即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上,一方面是根据互利主义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从而承认和鼓励能更多更好地利他的人先富起来。另一方面,也强调人们不能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不得坑蒙拐骗,必须依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依靠更多更好的利他而致富。在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上,“道德经济人”范式主张通过榜样示范、资金技术扶持、资源共同开发利用等利他或互利方式实现共同富裕(欧阳超,2003)。

参考文献:

1.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J].教学与研究,2003(11)

2.周诚.“双重经济秉性人”论[J].研究,2008(8)

3.张伟超,廖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新探[J].经济师,2007(4)

4.郑爱文,李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之我见[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3)

5.马姗伊,王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范式[J].当代经济研究,2006(9)

6.欧阳超.试论互利主义[J].天府新论,2003(6)

作者简介:

助力经济社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 经济增长 科学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试图把生态学同结合在一起,以理论解释当代环境危机,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困境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希望找寻一条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必要需求,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道路,因此在关于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经历了由实现经济的零增长到经济适度、理性增长的过程。

一、主张建立“稳态经济”实现经济的“零增长”:20世纪70、80年代

所谓“稳态”指的是,“创造一种使各个个人都在其中既可满足自己的需要,又不损害生态系统;既可同自然和谐一致而又彼此平等交往”的经济模式。”而“稳态经济”(即生态经济)就是指实现经济的“零增长”。 这种经济制度把符合生态原则而不是把利润的大小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20世纪70、8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就是支持这一个观点,力求打破经济不断增长的迷梦,追求经济发展。他们认为这一时期中的人们都是在盲目的追求利润、追求经济的发展,疯狂的开发和摄取自然资源,西德绿党主张——我们根本反对一切数量的增长,特别是当它由于追求利润而受到刺激之时。这种盲目以至于已经超过了自然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最终导致了全球的生态危机,所以他们希望人们能够在这种盲目当中冷静下来,将生产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稳定下来,主张建立一种以保护自然和理智地使用自然资源并为后代着想为特征的“稳态经济”,实现经济的零增长。这一主张虽有它的可取性,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南北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由于整个世界的经济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一味的追求经济的“零增长”只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根本就不可能解决生态危机。而且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它们最根本最基本的权利。而经济的增长是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的唯一途径,一个国家要发展也要依靠经济的增长,所以如果还妄想着在这样贫困的,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国家企图建立零增长的稳态经济,这无异于就是叫他们自杀。实行这种经济政策的后果也只能是两极分化的日益扩大。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现在资源的短缺,生态的失衡,如果我们要解决这种现状,就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对现有的企业进行技术上的改造,而要实现技术的进步,就需要经济的增长,然而在这种零增长的经济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主张经济的适度增长:20世纪90年代

高兹明确提出:“零增长或者负增长只能意味着停滞、失业和贫富之间的差距的扩大。”九十年代以后,生态社会主义者也逐渐意识到“零增长”几乎是难以实现,他们转而开始反对“稳态经济”,主张经济的适度和理性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是随着人们的需求的增长而增长,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目的,而不是利润,这种增长必须是适度的、合理的。这种经济增长的关键不在于增长速度的快慢,而在于它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理性需求,是否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因此当经济增长慢的时候,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好;当经济增长过快时,也不一定意味着危险,不正常。也即是说,生态社会主义的增长必须是理性的,为了每个人平等的需求有计划地发展,因此,它与生态环境的要求是相容的。采用这种生态经济模式正是由于生态社会主义者明白是什么造成了全球的生态危机,它的根源是什么,这样有利于社会的更快发展。因此生态社会主义的经济增长必须是适度的、理性的,它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为了能够达到每一个人的共同利益,为了每一个的均衡发展,同时也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生态社会主义这一经济增长模式选择的转变,正是生态社会主义理论逐渐趋于成熟的最好验证,同时实行经济的适度增长不仅是人类的合理选择,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结论

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了获得经济的增长是通过大量的投入生产要素来扩大生产规模这种方式实现的。而这种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决定了它必要要依靠较高的成本、消耗大量的生产要素来实现自身的经济增长,同时无法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经济效益也低下。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就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思想。这一思想的转变由最初的“九五”计划到“十五”计划,在十六大以后逐步地完善和丰富。接着十七大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式写入了党的报告。可以说十七大提出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思想的飞跃。十报告再次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难看出,十对此转变方式的重视,并且明确在报告里指出,“发展是关键,经济建设是中心。”在这里我们就需要搞清楚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不能盲目的把经济增长看成是经济发展,增长看中的是量上的增加,而发展不仅要求量,更要求的是质,而且应该要把质摆在首位,把握各种关系的协调。所以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成效是我们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总的看来,尽管其理论尚有诸多问题,但生态社会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与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方针有许多共通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臧立.马克思恩格斯论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58-63.

[2]宋晓芹.论生态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N].潍坊学院学报,2005(1).

助力经济社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伦理;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经济伦理的构建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经济伦理与和谐社会秩序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经济伦理有赖于体现了公平与正义的和谐社会秩序的支撑;另一方面,经济伦理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前提。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的和谐和幸福,要控制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获得和谐社会秩序,只能是通过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共同的道德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

一、经济伦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经济伦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范经济秩序

任何一个国家,要促进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秩序。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过程中,由于人们趋利心切,往往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在经济秩序不够规范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许多丑恶的现象,如欺行霸市、不正当竞争、虚假广告、假冒伪劣、行贿受贿等不正当经济行为。这些不正当经济行为与人们的道德水准、价值追求是直接相关的。而新古典经济学推崇的“看不见的手”又无法克服之。这时,加强道德教育,利用伦理道德的来进行协调是一项不可替代的措施。因为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一种混合经济。这一方面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更需要伦理道德发挥调节作用。比如微观经济层面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政府失灵的现象,即存在超出政府调节范围的空间,这只能由伦理道德加以协调。这就正如一些学者所认同的,道德调节是市场调节、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调节。这就要求我们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通过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教育作用,通过经济行为人的内省修养,实现合乎道德的理性选择,促使不当经济行为的不断消除,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1]。

2、经济伦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发展动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其和谐的根本在于经济的和谐发展,而经济的和谐发展又是以经济伦理的伦理支持为保障[2]。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有效率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是构成经济发展的内生的变量。由此我们也可以判定,与经济发展要求相契合的伦理道德,也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并对经济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西方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近代以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得益于新教伦理的推动,新教伦理构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人类行为具有寻求合理性依据的偏好,经济伦理的激励就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合乎市场经济需求的经济伦理可以为人们的经济努力提供合理性辩护,使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从事各种创造性的经济活动,它也可以唤起人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调动人们的热情和信心,推动人们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只有经济发展了,和谐社会才有了最有力的物质保障。

3、经济伦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利益分配

什么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简单地说,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就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的生产关系和利益关系,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并最终实现利益均衡。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利益和谐,而利益均衡是和谐社会的最本质追求。从经济伦理的角度上讲,伦理与利益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义利关系。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下,人们对利益追逐的热情在不断地增长,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本能的只顾及自己的欲望和要求,市场竞争性容易助长尔虞我诈和不择手段,对利润的追求容易诱发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等价交换容易被扭曲和利用从事各种不正当交易等等。这样利益不均衡的现象日益凸显。经济伦理的重要作用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关系的不均衡现象[3]。在中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经济行为不仅要有“利”,而且要合“义”。人的行为要合乎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法则才是正当可行的。只有考虑到道德因素的经济意义,人们的经济行为才会变得更合理更持久。在市场经济中,只有树立正确的经济伦理观,用正确积极的道德伦理指导企业、个人的经济行为,才能使经济正常、有序、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伦理的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各种机制的缺陷以及市场规则的不健全,引起了市场经济秩序上的诸多混乱。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一个健全的市场规则,还需要一种伦理道德,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事实上,现代经济的发展也证明了要取得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应该而且必须要有这种伦理道德的支撑点。构建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伦理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实现政府、经营者、消费者三方面相互推动,才能培育具有高度伦理水准的市场经济氛围。

1、经营者的诚实守信是构建经济伦理的关键

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实就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事求是、不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表里如一;守信就是信守契约信用,不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这就要求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即单个个体的人或作为个体的集合体的企业或公司,要能够做到“诚以待人,信以律已”[4]。“诚信”是一种社会资本,是市场经济繁荣、扩展和秩序的伦理基础,也是建立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商品增多,行为主体增多,交换、流通量增大。在交往活动中,交往双方的诚信不仅有利于行为主体的利益,而且有利于行为他方的利益,这是正常经济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前提条件。诚信是经济行为的主导和核心的伦理要求,假若社会交往没有诚信,一切道德都将无从谈起。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发展过程中,诚信作为经济主体自己为自己“立法”的自律约束,不仅是行为个体做人之本,也是企业主体的无形资产和持续发展的立命之基。尤其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离开诚信,产品就没有市场,经营就没有效益,企业就没有出路。

2、消费者的维护是基础

消费者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消费者在市场上享有各种权利,也承担着各种伦理责任。消费者伦理的前提是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选择不同;消费者选择在其他类型的经济如计划经济中也存在,但消费者则不然。消费者所显示的是:产品品种和规模取决于消费者需求,而不是某个中央计划当局的决策结果。因此,消费者通常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的。其次,消费者应具有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我正当权利和监督政府成员、经济人的意识和习惯。如果消费者不能以公正、平等、正当、信用等道德标准自律,并以此审视和评价政府成员和经营者行为,就可能对自己正当权益受损的状况默认,对政府和经营者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的行为熟视无睹,从而客观上助长违德违规的行为,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反之,如果消费者能够普遍以消费者伦理的统一标准自我约束,对自己正当权益的维护,对政府和经营者行为的监督,都成了理所当然、自觉履行的行为,自然会有力促进经济伦理的建设[5]。所以,消费者伦理自身的建设的在经济伦理的构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政府的宏观引导是保证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主体的政府同样要按照一定的经济伦理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官倒、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等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用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约束政府及其官员市场行为的重要性。在经济伦理建设方面,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宏观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监督。政府应努力创造适宜的社会氛围和制度条件,培育行为主体自觉的经济伦理意识,并在实践中体现出对道德行为主体给予的道义或物质补偿。同制度相比,政策具有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性质,有较大的变动性和时效性。毫无疑问,政府的宏观调控具有显著的经济特征,而且这种调控必然影响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就必然对社会秩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就使得政府的宏观控制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于是政府在制订宏观调控政策时,不能不考虑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因素,不能不考虑调控政策的社会基础、伦理基础问题,不能不考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等一系列的相互关系问题。这就是说,政府在利用伦理道德去规范各种经济主体行为的时候,同样必须利用伦理道德规范自己的宏观调控行为和宏观调控政策[6]。政府只有切实加强伦理建设,重视发挥伦理道德的引导和规约作用,才能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京政,李占霞.浅谈伦理道德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8(14).

[2]郭君.论经济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5).

[3]陈博.论经济伦理与和谐社会的关系[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1).

[4]朱亚玲.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内在需求[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