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范文第1篇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理念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激励和帮助,使学生能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创新能力。“藻类学”是水产养殖学、植物学、水生生物学及淡水生态学等专业中重要的专业课程。基于此,本文就在

研究性教学

“藻类学”授课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及探讨。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藻类学;应用;授课过程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37—02

收稿日期:2014—11—29

作者简介:吴忠兴(1975— ),男,福建邵武人。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藻类生理生态学。

施军琼(1977— ),女,湖北枣阳人。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遗传学。

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是把知识的传授置于中心位置,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由于习惯性地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面对21世纪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创新性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完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情况下,实行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一、研究性教学在“藻类学”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藻类学”是水产养殖学、植物学、水生生物学及淡水生态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水产养殖学、植物学和淡水生态学等专业学生学习及生产实习的专业必修课。作为研究藻类的形态结构、生态习性、生理、发生和系统分类以及环境治理和经济藻类开发的应用科学,“藻类学”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传统的“藻类学”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但由于“藻类学”涉及的内容较多,且以学生比较陌生的藻类为对象,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课程的减少让很多教师不得不选择性地授课,所以造成了学生对“藻类学”系统性的认识和技能有所下降,甚至匮乏。如何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藻类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每位任课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尤为重要。

二、研究性教学在“藻类学”课程中的应用

为了有效地实现“藻类学”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进行了研究性教学,具体实施途径如下:

(一)课前调研

课前的调研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藻类学科研究进展、发展方向及研究热点;2.学生关心的问题及专业基础知识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经验能力、“藻类学”的热点问题和发展动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大纲,先选择了“藻类与环境”和“藻类与生活”两大命题进行了研究性的教学。例如:在“藻类与环境”命题中,提出了:“水华和赤潮的区别有哪些?水华和赤潮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为何有些藻类容易形成水华和赤潮,有的藻类不形成?为何同一种类在不同生态环境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而相异的种类在同一环境中表现出相近或相似的特征?”在“藻类与生活”命题中,提出了:“现实中藻类的应用有哪些?具体利用的物质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两个命题提出:“藻类具有多样性,藻类有哪些门类?其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三)教学方案的设计和组织

根据上述拟定的两个问题,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兴趣,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分工与合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各小组进行指导、询问。在课堂上,每个小组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总结;在课前、课后,学生也需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讨论。

(四)课堂总结与评价

每一个研究性问题教学结束时,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表扬优秀,指出不足,不断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之处。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通过对这些命题的问题研究,激发了学生对“藻类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藻类学”的系统知识。在研究性教学执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利用书本知识和网络信息以及图书、资料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更好地从高层次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及内涵。

三、研究性教学在“藻类学”课程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参与性不高,存在着“打酱油”的现象。因此,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需要直接参与教学过程,例如:资料查阅、资料整理归纳、方案设计及总结等,因此,需要积极动员学生,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确保课外自主学习的量与质。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与藻类相关的学术报告、科技讲座,积极参与“藻类学”的科学研究,使得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得动力和兴趣。在本次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的参与性不高,可能是由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低造成的。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研究性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它要求教师将工作精力放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使课程的内容、形式、结构情景化和过程化,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学习。同时,教师也要把握研究性教学的任务、要求和意义,多提供一些与藻类相关的参考书和

参考文献,适当安排“无标准答案”的开放式作业,拓展网上学习、交流和讨论的新途径。“藻类学”的中文教科书或基础教材较少,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外文教科书和期刊的阅读,以了解国内外“藻类学”研究的热点和进展。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对课堂经验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反思,探讨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对于成功的经验继续坚持,对于不足的方面努力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三)加强对教学内容及命题的把握

“藻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完全依托教材,要根据教学要求和课程调整教学方面的内容,依据教学的目标选择问题或课题,确保命题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同时,命题应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较强的应用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本次教学所采用的“藻类与环境”和“藻类与生活”两个命题是通过多种途径和学生进行讨论,最终确定的课题内容,确保了教学的实施。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研究性教学要实行结论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特别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创见和研究、创新能力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教学过程采用了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两种方式进行评价,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小组互评中存在着一些主观的因素,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出教学效果。为了保证公平性,还需开辟专家、同行等渠道来采集信息,按不同权重综合评分,并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来综合反映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2]阮秋琦.以研究性教学培养创新性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3]刘伟忠.研究性教学中的难点与实施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4]王艳秋,李炀.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文化教育,2008(9).

[5]刘智运.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特征[J].江苏高教,2006(2).

[6]谢秉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6(2).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告创意类课程;行为导向教学法;思维方式;课程教学模式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不断突显出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进步,不仅加快了职业的细分,同时也提高了职业的综合性,使得教育趋向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践型、技术型人才的塑造已成为一种主流思想,在各大院校课程教学中重视以学生为中心,摒弃不适应现代教学结构的方法,引入新型教学模式,同时结合各大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正是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由德国职业教育专家特拉姆提出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各大院校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概述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上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提倡实践教学导向、行动教学导向,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法与以往的教学模式有明显的区别,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首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所有需要面临的实际问题都由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并相互合作,而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们讨论、协商,想出良好的解决对策,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而且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间接经验,但并不以直接经验为主,学生很难深刻理解间接经验的好处,而直接经验就能让学生对此有深刻记忆。从最初的信息收集、制定计划、小组分工、目标选定、方案执行、效果反馈和最终成果总结评价,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了解并知道其中每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掌握了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们积累经验的过程。

再次,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热情高,学习积极性强。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能将最主要的学习任务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能目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驱使下主动地主动去学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

最后,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身份参与课程教学。这是有别于以往教学模式中比较突出的一点,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扮演最主要的角色。然而,行为导向教学法中,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身份并不影响教师原本的作用,反而对教师提高了教学要求。教师作为指导者,不仅要把握课堂整体的学习氛围和整体的学习进度,同时,也需要兼顾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和鼓励。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广告创意类课程的应用

广告创意类课程在各大院校的广告学课程里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创意是广告的灵魂,缺少了创意的广告就如行尸走肉,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而且,面对广告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环境,高校的创意教育课程能否培养或促进学生创意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形成,已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科书授课为主,列举相关案例作为辅助教学,这种以间接经验传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面对创意创作时,一片茫然。

现在高校的广告创意类课程主要包括广告创意与策划、图形创意、创造性思维、媒介创意等等。那么,如何使学生真正掌握创意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呢?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提倡实践教学导向、行动教学导向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在广告创意类课程教学中能取得一定的成效。笔者就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创造性思维、广告创意等课程教学的实际应用得出以下几点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成效。

第一,行为导向教学法促进学生创意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广告创意类课程的教学,尤其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在课堂上如果无法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那么,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将达不到预期目标。就创造性思维课程教学为例,笔者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让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课程中得到真正的训练,笔者通过设置了互动智力游戏,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开发学生爱思考的能力。例如,,开启创造性思维的一道智力游戏题:如何将一座由10根火柴棒组成的房子,只能移动2根的要求,让房子变成相反的方向?如图1所示

可以发现,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设置的这一智力互动游戏让学生们课堂参与度得到了提升,同时可以从中发现不同学生的个性特质。有的学生擅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喜欢合作解决问题,并且他们能从中想出更多的不同解决方案。这一试探性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意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同时让教师更加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质。教师作为指导的角色,还可以从已知答案的角度给学生予以帮助提示,同时启发他们寻求更多不同的解决方案。

第二,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学生综合素养的训练与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关联,例如在创造性思维课程中,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要求学生对于同一个命题进行分小组的头脑风暴训练,以5至8人为一小组,对一命题用30个词来描述,需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词。作为教学引导作用的教师在头脑风暴进行前,要求小组选出会议主席、会议记录员、会议主持等人物,分别负责小组讨论过程的把控、记录和总结。教师负责主持全班的头脑风暴进行,同时,间或与每组会议主席交流,了解进度,把握课程的动向。

在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头脑风暴进行中,可以发现,学生们很积极地自发形成小组,并讨论选举出会议主席、记录员、主持人等等角色。由于在小组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分工,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能倾听其他同学发表的看法,并作记录。为保证头脑风暴的顺利进行,作为会议主席的学生能展现出主动担当、协调小组分工的作用,最终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得出精简的最具代表性的39个词汇,顺利完成课堂任务。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等等在这样的自发讨论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训练,有别于以往沉默聆听的学习态度,如此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和课堂头脑风暴训练,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也让教师从中发现学生不同的潜力特质所在。

第三,行为导向教学法能让师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式的积极交流模式。例如,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一概念,笔者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课堂上设置了以课堂手绘的形式进行互动。学生们都知道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但如何让这个概念鲜明地被理解成为了一个难题。笔者从动静结合、变与不变的角度,先限定画面只提供一个帽子和墨镜,并告知学生往帽子和墨镜中画上相应的笔画,使得两个物体的存在更加合理。这一问题下达后,学生们会自荐或举荐班级同学到黑板前进行创作。可以看到的是,学生们积极参与了画画的过程,并在黑板上画上了各种不同的人脸来让帽子和墨镜的存在更加合理。从中发现,不同性格的学生画出的人的造型不同。平时爱时尚打扮的学生画出了带有面罩装酷的正面人像;同样也是正面人像,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画出了进行夸张处理后的五官比例,使帽子和墨镜的存在方式发生了趣味性的变化;而学习认真、性格安静的学生却画出了一张将墨镜反扣在后脑勺的背面人像,有别于之前两位正面人像的处理方式,正是应证了“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一概念,同时也让班级同学的思维活跃度上升。这时,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身份,提示学生们,这墨镜和帽子虽然是限定好的大小和形状,但其他的大小、外形和品种都是可以自由发挥。经这一提示后,笔者能明显发现学生们由一开始画匹配的人脸,进而演变出了多种多样丰富的变化,如无法识别正常五官比例的抽象造型、戴帽子和墨镜的寿司、将帽子和墨镜妥善摆放支撑的衣架等等,形态各异的图形。

课堂上,由学生被动的听课,经这一互动游戏,成功转变为学生主动的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互动,教师在互动游戏结束后。进行了知识点的小结。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设置的互动游戏,让学生不仅深刻了解到“每个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概念,同时,每个学生在画下匹配的脸这一想法前,都会特意创作出有别于其他人的“脸”,从而启发了学生从不同方面创作出形态各异的图形。教师也能从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及与学生们的互动中得到知识点是否传授成功的反馈信息。如下图所示,为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们呈现的创意表现作品。

三、总结

广告创意类课程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是现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下的新型学科,广告学在国内成立的时间仅三十有余,作为较年轻的学科体系,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学习和掌握这一门学科知识,同时注重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培养,笔者就广告创意类课程的教学中,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以身现法取得了一定可喜的教学成果。

基于近几年在广告创意类教学实践中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从中发现,这一教学模式将被动的、保守的课程教学、课程任务的传达,以一种主动的、流畅的、完整的、互动交流的学习模式完成课程要求。综前文所述,并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得出总结:广告创意类课程中融入行为导向教学法十分必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教师教学热情和整体的教学质量,为广告创意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卜穗奇.浅析行为导向教学的方法、特点和优点[J].考试周刊,2009(32):193-194.

[2]马建森,陈洁.创造性思维方法在广告创意中的实际应用(一)[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397-399.

[3]赵爱威,温宝阳,宋慧斌,李阳.行为导向教学法实施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9(8):121-122.

[4]陈旭平,熊德敏,胡联红.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应用可行性分析[J].今日科技,2007(09):29-30.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范文第3篇

2011年,笔者所在学院开始进行适合口腔医学生特色发展的“精致化”教育方式的尝试。通过一年半的实践,初步摸索出一套适合研究生“精致化”教育的工作方法与模式。

1.1构建并深化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作为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接诊病人,完成相应数量的临床病例是研究生培养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项。但因为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他们的学习任务往往不一定是在导师一人的指导下进行的,而更多的是由所在科室的其他高年资教师指导他们学习、接诊。而将这些带教医师纳入到“全员育人”的体系中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以往由“主管领导—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形成的育人模式的基础上,将各科室、各病区主管教学的副主任、学组主管教师、科室教学秘书、科室专职教辅人员共同纳入“全员育人”体系中,形成一个多层面、立体化、“无缝式”的管理模式。这样,既弥补了导师因事务繁忙而无暇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不足,又填补了一些平时容易忽略的管理空白。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不定期地召集这个全新的育人体系中的成员一起就研究生“精致化”教育工作召开专门的研讨会,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强化管理,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把研究生的专业培养、日常管理和德育教育统一起来,形成业务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全员育人的新格局。这无疑是更符合“精致化”教育理念的一个大胆尝试。

1.2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日常思想教育内容体系

针对我院研究生分科细、类型多、学制长等特点,一年多来,我们以分年级、分培养类型、分专业的方法按不同层面,开展适应不同研究生需求特点的精致化教育:

①分年级教育:新生教育精致化。在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中,通过讲述医院院史并进行医院文化理念的宣讲,特别是将一位位老专家、老教授的感人事迹讲述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今后的行为方式,使学生在入院时就感受到使命感和责任感。考虑到研究生统招新生多为京外生源,为了使新生更好地融入到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中,我们通过鼓励新生加入医学部的各种学生组织,与本科新生联合举办迎新晚会等活动,使他们快速地融入到学院中来,尽快找到归属感;毕业生活动精致化。在毕业前,特别邀请医院的人事处长向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并结合口腔医学专业的特点,通过讲述学长在口腔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口腔科和开业诊所不同的就业经历来指导毕业生的人生规划。毕业前夕还组织毕业生与院领导、班主任和导师们一起座谈、表彰,畅谈今后的人生理想,发表各自的毕业感言,将感言编辑成册,赠送给导师和毕业生。此外,还在离校前组织聚餐、郊游等活动,欢送毕业生离校。通过组织毕业生的相关活动,让他们感念师恩,将爱校教育进行到离校前的最后一刻;其他年级学生活动精致化。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学术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都是贯穿始终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年级学生更是这样。通过举办“青年医师学术沙龙”,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号召他们积极参加学院的各种公益活动等方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此外,还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锻炼自己的机会。

②分培养类型教育:研究生的中心任务是学习知识、做好科研和提高技能,因此按不同的培养类型,给予不同的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特征。如定期组织临床技能型学生开展医德医风讲评、医疗纠纷处理讲座、接诊技巧交流等活动;定期组织科学研究型的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培训和学术前沿讲座等。此外,针对不同培养类型的各自特点,进行特殊关注。如科研型的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较大,应创造更多的交流倾诉的机会,并在必要时给予及时地心理干预,使科研型学生能够顺利投入科研学习。尽管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类型被人为地划分为临床技能型和科学研究型,但是分培养类型的教育却决不能“划江而治”。从整个研究生教育宗旨来讲,使学生获得更广博、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才是培养的重点。因此,我院也十分注重不同培养类型的联合培养。如要求临床型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科研型学生在椅位空闲时进行临床学习,并组织临床型与科研型学生座谈,实现了科研与临床的相互促进等。

③分班级开展精致化教育:强化“班级”这一概念是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院,口腔研究生教育分为11个专业,分布在不同的临床科室招生,但招生规模有大有小。因此,我们就按照专业特点将其整合为5个研究生班。在各班级层面,也结合本专业实际,积极倡导“大学科”理念,定期举行“大学科”的病例讨论和学术活动,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并利用各班级的特殊优势,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相关公益活动和课余生活,体现“精致化”。如口腔修复科班针对修复患者老年人居多的特点,深入社区、养老院开展义诊咨询;而口腔正畸班就针对矫正牙齿的普遍是年轻人的特点深入大学校园进行健康宣教。可以说,分班级开展精致化教育是具备着可操作性强、效果好的精致化教育模式之一。

1.3“以人为本”,激活研究生基层组织建设

在课题进行的一年多时间里,我院着力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调动研究生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其主动参与、自我管理。如加强研究生党、团支部及研究生会的自身建设,搭建“党团学”组织平台,支持、鼓励研究生基层组织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党团日”活动、组织生活会等。同时,在抓好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把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的同时,还要坚持以“党建促团建”,充分发挥覆盖面更广的团支部建设和研究生会建设,使其营造出要牺牲医生自己的休息时间。带教教师可以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利用典型病例培养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树立“一切以人为中心,尊重一切人的生命和意志”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存在,帮助医学生对生命形成科学、正确、完整的认识,使他们懂得生命的神圣性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只有树立了敬畏生命的意识,他们才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2结语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研究生导师 研究生培养 招生资格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33

Graduate Instructors' Enrollment Eligibility Audit and Evaluation

――Take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s an example

ZHANG Sha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Abstract Graduate instructors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is the key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alents, and therefore standardize and improve the Graduate instructors appointment system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Graduate instructors enrollment eligibility review,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management aspects, an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its working method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instructors, thereby improving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Key words graduate instructor; graduate training; enrollment eligibility

0 前言

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也经历了高速扩展时期,但2005年后招生增长率逐步下降到了5%左右并保持基本稳定。①在此背景下,随着研究生导师数量的逐年增多,研究生导师管理及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以浙江大学医学院为例,2011年以前,由于导师遴选制度中缺乏有效的导师退出机制,导师队伍日益臃肿庞大,导师队伍指导能力参差不齐、各学科研究生名额分配矛盾日益尖锐等问题不断凸显。

2011年起,浙江大学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正式启用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确认取代以往的导师资格遴选工作,通过导师每年申请,学院审核确认的方式,筛选符合次年招生条件的研究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积极响应学校政策,四年来,在贯彻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提高导师质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1 工作特色

1.1 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导师类别、招生类型及导师来源,确定不同的审核标准及程序

1.1.1 初次申请与再次申请区别审核

教师初次申请研究生招生资格有三种途径:学校当年人事职称评定同步认定;学校当年人才引进直接确认;学院研究生科审核认定。前两种途径都由学校直接根据人事职称及引进人才类型直接认定招生资格,人数较少。第三种途径是审核工作的重点,严格参照浙江大学医学院当年人事最新拟定的教授(博导)或副教授(硕导)任职条件进行审核。因是初次考察其能否具备指导研究生的资格,我们不仅考核申请人的科研论文、科研项目,教学工作、学历、获奖、专利、著作等学术科研指标,还需对其教学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等综合素质指标进行严格审查,杜绝个别品行不良的教师进入到研究生导师队伍。

对于现有导师队伍再次申请次年招生资格的,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主要对关键条件――课题与科研经费进行审核 。《浙江大学医学院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导师近五年内必须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或学术论文达不到相关学科定量标准的导师暂停次年招生资格,直至承担符合标准的课题,发表合格的论文后恢复招生。

1.1.2 不同学科标准不同

学院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校学科建设的需求,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护理学的研究生导师资格在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等方面制定不同的审核标准。

比如,基础医学和公共卫生学专业以科学研究为主,主要培养科学型研究生,相比临床学科,这些学科的导师大部分不参与临床工作,可把大量精力及时间投入学术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相对丰硕。因此,对其科研论文影响因子及科研课题的要求比临床医学稍高。而对于如护理学、中西医结合等个别需要扶植的学科,则应适当放宽导师资格标准,以跟上国内学科发展的步伐。

1.1.3 不同人才类型分别对待

为保障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学院对部分杰出专家及科研业绩特别突出人才实行近5年原定招生资格免审通过的政策。免审范围包括:院士、国家千人(含青年千人)、省特专、长江特聘、杰青、优青、求是特聘、求是青年等;同时,对学校人事直接确认招生资格的优秀引进人才也实行5年免审。

另外,对部分科研成绩特别优秀的青年教师,建立审核绿色通道,放宽职称限制。如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优秀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等副高职务者,或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优秀讲师、助理研究员、主治医师等中级职务者,若其科研成绩突出,达到学院相应要求,便可分别获得博士或硕士招生资格。此通道为科研教学能力特别突出的青年教师参与指导研究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对保持医学院导师队伍的年轻活力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1.1.4 不同招生类型标准不同

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学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 培养方式自然不同,对研究生导师的要求也会不一样。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生招生类型除护理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这三个专业目前只有学术学位,其它所有临床学科均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在招生资格审核中,学院充分考虑两种学位类型不同的培养方式和导师要求,对招收这两种类型学生的导师,设定了不同的审核标准。由于专业型研究生需要一定时间的临床轮转,要求专业型研究生导师具备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以及能提供研究生临床实践的机会。因此对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师,科研要求相应降低。

1.2 鼓励学科交叉,允许导师跨、转学科申请招生资格

对于已具博士招生资格的导师,学院允许跨学科申请招收指导博士生,但目前仅限在2个一级学科申请(包括其所在学科),对于个别科研项目涉及面广,科研业绩突出的导师,学院会适当放宽其跨学科的范围和数量。另外,已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导师,学院并不会死板地限定其研究领域,所有导师均可根据研究兴趣和科研发展情况提出转学科申请,只要经所转学科、学院审批,达到该学科导师标准,即可在所转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这两个举措对推进学科交叉,提高导师及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3 从获得导师资格到导师学校,确保导师岗前培训

导师培训是加强我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更好地提高培训质量,我们要求医学院所有新增导师必须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研究生导师培训会,培训通过后,才算真正通过招生资格审核。导师培训由学校具有丰富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导师和管理者作专题报告,传授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方法和学校的政策,帮助新增导师尽快了解研究生指导工作,为其日后的导师生涯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学院计划从2015年起另外开展医学院自己的导师学校,结合医学院学科特色和研究生培养特点,对新老导师进行分类培训,传授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临床学习及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生导师指导技能。

2 工作成效

2.1 打破导师“终身制”,缓解招生名额分配矛盾

在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开展以前,导师“终身制”普遍存在,大部分教师一旦成为研究生导师,便可高枕无忧,每年享有招生资格。随着导师人数逐年增加,招生名额却相对稳定,便无法避免“僧多粥少”的现象。由此,学科之间,导师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招生名额,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影响了学院科研环境的和谐,为学院的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同时,在名额争夺战中,往往是大部分资格老,路子广的导师取得胜利,一部分导师尤其是青年导师,存在招生困难的问题,加剧了导师队伍的两极分化,影响了整个学院的科研发展和人才平衡。

随着招生资格审核工作的开展,明确规定导师申请招生资格需达到指定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标准,筛除部分不具科研活力的导师和因年龄、经费等问题不再适于指导研究生的终身教授或名誉教授,精简研究生导师队伍,消除了导师队伍一直存在的“虚胖”问题。

2.2 保持导师队伍科研活力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同时,研究生也是辅助导师开展科学研究,推动导师科研水平发展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可以说,再优秀的导师,若长期招不到研究生,在科研的道路上便会举步维艰,孤立无援。合适的课题、充足的科研经费是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的必要条件,这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共识。②我们在招生资格审核工作中对于导师的科研成果设定严格标准,导师们为了招到学生,更为了招到优秀的学生,便不能安于现状,必须消除惰性,不断创新,不断努力,争取更好的项目,发表更好的文章。

另外,同大部分高校一样,浙江大学医学院也实行导师项目资助制。导师资助标准为: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前500元/月,中期考核后800元/月;硕士研究生:统招硕士250元/月,推免硕士350元/月。导师资助体系的推行,也要求导师必须要有科研项目和基金,才能带动研究生培养的健康发展,这也促使导师潜心科研,不断完善,申请好的项目,如此才有助于科研发展的良性循环。

3 结语

通过四年来的工作和探索,浙江大学医学院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度,同时在导师培训机制、退出机制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我们目前还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导师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对于提高导师的教学水平,激励导师的创新精神,调动导师更主动的投入到研究生指导工作中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今后,我们将继续优化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度,完善导师培训体系;致力于探索一套合理的导师评价体系,强化教师指导能力、培养质量评价;实现导师在岗期间的动态管理,从而建立研究生导师指导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达到促进导师个体发展和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的。

注释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范文第5篇

1.1护理学的护理理念、工作范围以及工作的性质都在不断的变化

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因此护理工作的内容肯定也要随之发展和变化。护理专业与医疗专业是有着不同的,前者是更重视人的,而后者则是更重视疾病的,所以护理学的工作理念应是以人为中心,从人的角度和人的思想出发,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医疗+护理”的工作模式。在护理人的过程中,在考虑人的生理方面的基础上,也要考虑人的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生活环境、医疗状况以及职业危险等因素。所以,护理学的工作范围和工作性质就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首先,工作的场所不仅仅是医院了,学校、幼儿园、社区以及工矿企业都是护理学的工作场所,而护士也不仅仅是人健康的照顾者了,同时更应是人健康的教育者和促进者以及预防保健者,因此随着护理学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工作范围也已经超出了医学上一级学科的覆盖范围了,将护理学定位为一级学科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1.2学科发展的自然形态

在我国各个学科的发展进程中,有一种自然的形态在一定的时间状态和空间范围内会得到自然的体现,实际上就是一级学科会必然的得到增加,而二级学科会相应的减少。通常情况下,一级学科的研究范围肯定是要广于二级学科的,但是随着我国医学工作者对于社会课题的不断研究,二级学科的涉及层面也会更加的广泛,一级学科就不能全面的覆盖二级学科了。因此,在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以及二级学科越发成熟的前提下,二级学科也必将逐步的发展成为一级学科。而这种学科发展的自然形态在我国所授予的硕士和博士的专业目录中就得到了一定的体现,最初我国医学门类的一级学科6个,二级学科88个,而近些年来医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已增长到了8个,二级学科则减少到只有53个了。

2护理学发展的实践需要

2.1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需求

我国培养护理学科研究生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了,但是始终都是在将护理学定位为二级学科的情况下所培养的,所授予的学位也都是博士学科和硕士学位,然而,如果认真的分析护理学科这门应用性学科的工作性质,其人才的培养的目标应是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在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所颁布的相关文件中曾指出[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对象应是在职的临床医师以及临床医学的研究生。而对其的考核和培养也都是依据临床医生的实际要求而确定的,而实际上这些要求是并不能够完全的满足护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的。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具体要求,临床类的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都是应依据二级学科来培养的,护理学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其培养出来的硕士研究生要想同时满足外科、内科、妇科、儿科以及五官科等多个临床专科的护理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以及护理学学科的定位对于制定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的类型都将产生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2.2护理研究的需要

护理学与其他类型的学科一样,要想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科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符合护理学特色的理论知识结构,从而促进护理学的发展。做好对护理学知识的来源和构成的研究工作,对设置护理学本科、硕士以及博士的实际课程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护理学领域研究团队的构成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原动力,而科研项目则是学科建立的载体,以往的种种经验也已经证明了,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人员,提高本学科的整体实力,从而获得理想的科研成果,就必须对重大的科研项目深入的研究。然而,由于目前对护理学的定位,还无法形成专业的学术团队,这对护理学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及科研课题的申报都是有很大的限制的。

2.3护理临床实践的需求

在我国“十一五”期间所颁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下,要想进一步满足专科护理领域的发展需求,确保护理专科化的应运而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培养专业的临床护理人才。在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早己将本科学历作为护士的人们标准了,我国也已经开始护理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但还都停留在培养科研型研究生的层面上,在此基础上还应转变开始培养临床的专科护士。由于对护理学的定位仍是医学下的二级学科,还不能进行合理化的专业是指,所以也就无法确定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向,无法对有较强工作经验的护士专科化的培养,这对整个护理学科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3护理学学科的成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