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项目建设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我县旅游发展现状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局能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深化完善重要旅游区域规划,着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大等级景区创建力度,努力提升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档次,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因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全力加快我县旅游经济的提升和跨越。规划先导,依托产业,创建品牌。我县在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要素,全面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能以规划为先导,整体谋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做好前期旅游规划。依托传统区域产业的发展,努力挖掘和培育旅游资源,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地域优势,成功创建旅游特色品牌,为后续发展增强后劲。200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81876人次,比2001年的3.15万人次增长18倍多,年均增长53.68%;旅游总收入39590.91万元,比2001年的1349万元增长29倍多,年均增长65.7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7305人次,比2001年的1516人次增长18倍多,旅游外汇收入1015.12万美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和“最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正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目前我县旅游发展存在困难和不足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我县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旅游经济经营情况有所下滑,游客数量明显减少;二是一些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融资困难;三是旅游产品促销和市场开发水平不高;四是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不够。
三、几点建议和对策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建议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整合旅游六大要素,拉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推进实现既要“外部的投入拉动”又要“内在的经费拉动”双轮驱动式的增长方式,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继续保持全县旅游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1、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坚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提高人们旅游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游客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不断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尤其是要继续努力打造“旅游景区精品、文化旅游名品、度假休闲新品”,同时,也要总结大众化旅游产品,要为广大游客和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更加方便、更加实惠、更加安全的旅游环境;要着力解决好与广大旅游者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紧密相关的问题,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让游客和人民群众享受“进得来、玩得起、想再来”的旅游生活。
2、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拓宽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一是注重旅游与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特色旅游。二是注重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农牧家乐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项目。三是注重区域旅游共同发展,积极发展区域旅游互补和联动,利用我县有利的交通优势,积极打造人流、物流平台,为红河州旅游大市场做好服务。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资源,大力引项目、引资金、引创意,不断改善旅游业基础条件,提高景区规划、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对规划的基本评价
(一)规划对市场的分析,其别是对贵阳、上海、北京城市旅游需求市场特性的分析,非常细致、全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开发建议。抓住市场,以需求为出发点来编制旅游深度开发规划并提出意见,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使得规划具有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规划对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的分析研究比较到位,其别是从周边相关旅游区、旅游项目(凤凰古城)的分析出发,来确定开发建设目标、任务和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区域协调、资源依托的规划原则,使得规划实施具有比较好的基础和效益前景。
(三)规划比较全面地对深度开发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建议,着眼于基础配套、项目建设、市场开发、宣传营销、支持和保障环境优化等完整旅游体系构建,避免了仅以资源开发、项目建设为主等传统规划的缺陷,对成功建设旅游产业体系、旅游经济体系、旅游社会体系和旅游生态体系有重要指导作用,较好地体现了系统化、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四)规划专门就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开发编制了专项规划,并提供了大量的区位图、平面图、效果图等图鉴,使得规划意图、建议更为具体、直观,为理解、宣传、运用规划提供了比较好的条件。
二、规划中需要研究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镇远旅游性质和主题形象的确定
从资源看,镇远拥有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三大类,但从黔东南州、贵州省、周边地区和全国等范围比较,以及对应于旅游需求状况及其趋势看,三类资源显然不能等量齐观,最主要的应该是历史文化,其次是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只是补充,"苗疆古城、舞阳山水"就应该是比较贴切的主题形象。从产品性质看,镇远的度假只能是近程以娱乐、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度假,不可能对国内中远程和入境旅游者形成比较强的吸引力。因此,主题形象中不应突出度假。"山水园林城市"和"中国仙都"等提法既很一般化,也不是很贴切。
(二)镇远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
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第一目标市场就应该是国内中远程市场,第二目标市场是周边区域的近程市场,入境市场只是补充。近程市场出游率低、支付能力低和文化差异性小,入境市场则受文化性质、地位及释义困难和区位等制约,国内中远程市场感兴趣的主要不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历史文化,而是有区域、民族特征的历史文化分支。在第一目标市场开发上要遵循由近及远的路径,近期要突出对周边的大中城市如重庆、武汉、长沙、昆明、成都的宣传促销,可以兼顾北京、上海、广州等远程市场。
(三)镇远旅游深度开发阶段划分及其目标、任务的确定
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总体上都不能按先打基础、再开发市场然后全面发展的思路来进行,必须先抓住市场,按照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进行基础配套、项目开发,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全面发展。镇远是舞阳河流域和黔东南州旅游发展的先导,是贵州旅游巩固深化西线、加快开发东线的重要突破口,在市场上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产业发展基础和配套条件也比较成熟,更不能先用4年打基础,而必须马上从市场开发实现新的突破。
旅游产业随着经济发展迅速地扩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已经有相当长时间,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旅游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业发展导致旅游产业用地矛盾,不合理地用地不利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对旅游产业用地节约利用研究,为旅游产业规划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国内外在旅游产业方面的研究都是集中在产业经济上,在土地部分的研究上较少,究其原因是旅游产业的发展引起的土地利用的矛盾,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旅游产业用地研究任重而道远。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旅游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一部分,却是关键的一部分。云南省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将促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云南省旅游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旅游产业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初期的加快发展阶段、近10年来的培育支柱产业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1980年以来,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29.90%,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4.30%,2009年旅游产业总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3.14%,初步形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云南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与此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模式等原因,云南旅游产业还存在着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国有旅游企业改革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市场不规范,资源与行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严重;产业漏损,国际化水平低,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不强,以及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总体来看,尽管云南旅游资源的潜力很大,但旅游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旅游产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推动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其深层原因在于思想观念落后、改革创新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云南旅游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2010和2015年分阶段最终实现,国际资本流入和沿海产业转移,为云南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周边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把旅游作为重点产业发展,也对云南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云南唯一的选择是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步伐,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发展转变,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节约用地与集约用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节约用地主要是从保护土地面积的角度来说的,降低项目用地规模,建设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集约用地主要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或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措施,从而使土地利用效率达到一个合理水平的行为。集约用地强调用地方式和强度,节约用地强调用地规模。合理的节约集约旅游用地规划能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土地利用的粗放性、随机性和破坏性,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旅游用地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可将旅游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定义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减少改变用地类型的旅游项目占地规模,降低旅游项目用地中建设用地的比例,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变旅游用地利用方式,增加旅游用地投入,充分发挥旅游用地的潜力,提高其旅游用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使旅游产业用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统一[1]。
3云南省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旅游产业用地分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云南省截至2009年,旅游产业用地总面积为657159.10hm2,其中建设用地占用61329.14hm2,旅游产业建设用地占旅游用地总面积的9.33%。云南省旅游产业规划基期建设用地总面积61329.14hm2,同时期云南省建设用地92.83万hm2,旅游产业建设用地仅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60%,比重较小,而2009年云南省旅游总收入810.73亿元,GDP6169.75亿元,旅游收入占GDP的13.14%。旅游产业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重与旅游产业占GDP的比重不一致,旅游接待设施、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占地面积较小,旅游建设用地供应力度偏小,旅游投入不足,导致接待能力有限,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协调。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现有旅游产业建设用地而言,主要是进行内涵挖潜,增加投入产出,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提高集约利用程度;新增建设用地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避让基本农田,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草地等其他土地,并尽量减小用地规模[2]。
4构建旅游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4.1建立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建立一套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旅游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指标评价体系,可以对已建和规划建设的旅游建设用地进行量化。对旅游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的地方可以适当地增加旅游建设用地的土地供应,并优先考虑开发利用其他土地。对旅游建设用地集约程度较低的地方,在建设用地供给政策上要吃紧,要求对其现有旅游产业建设用地进行潜力挖掘,加大投入和产出力度,提高其旅游效益。
4.2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旅游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涵丰富,选取指标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各指标之间既要相互独立又要相互补充。
4.2.1科学性原则旅游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指标体系的选取必须要能科学、客观地反映旅游用地的各种特征。
4.2.2可操作性原则旅游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社会、经济、可持续性等各方面因素,但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用地相关统计数据不全面,一些必要的影响旅游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因素缺乏相关的统计,这给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评价因子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可操作性。
4.2.3适用性原则所选指标在全省各州市之间应具有普遍适用性。
4.2.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评价尽量以定量计算为主,易于考核和评价,对个别难以定量的指标进行定性分析,以利于评价的可操作性。
5云南省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5.1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考虑影响云南旅游产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因素,选取7个影响因子,分别为单位建设用地接待国内旅游人次、单位建设用地接待海外旅游人次、地均建设投资、地均旅游收入、旅游建设用地地均旅游外汇收入、旅游业收入占GDP的比重、投入产出比。层次分析法(AHP)[3,4]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它是系统工程中对非定量事件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算法。它把一个复杂问题按各因素隶属关系由高到低表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然后通过人们的判断对各层次的元素进行比较判断,确定相对重要性,最后把各层次定量关系联系起来,得到总排序作为决策依据[5]。准则层和评价指标层各因子权重的得来均采用层次分析法中的两两对比法得来。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出云南省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表(表1)。结合表1,参照云南省统计年鉴得出云南省旅游产业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各因素现状值(表2)。
5.2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运用模糊变换原理分析和评价模糊系统的方法,它以模糊推理为主,将定性与定量,精确与非精确统一结合起来,这一方法是由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于1965年首次提出[6~11]。各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因此可以建立统一的隶属度函数,由于旅游产业节约集约利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建立隶属度函数所需要的标准通过参照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研究者客观判断等方式最终确定旅游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指标层的隶属度函数[12]。
结合云南省旅游产业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各因素现状值(表2),可得出评价指标层7个因子的关于低度利用、适度利用及集约利用的隶属度函数值。以昆明市为例,根据隶属度并结合全省平均值,并计算出全省平均值的0.6倍和1.2倍为作等级划分标准,等级的划分标准是结合了全省旅游产业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各因素现状值的具体情况综合得出的。昆明市评价指标层各因素指标隶属函数值矩阵为:
6土地合理利用的措施建议
6.1加强引导
坚持旅游项目有保有压,积极推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合理确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引导旅游产业建设用地向其他土地发展;提高闲置、空闲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存量土地;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积极营造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
6.2加强积极有效地调控
启动配套的税费改革;实行旅游用地的资产化管理;协调旅游产业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加大旅游线路统筹力度。
项目名称:*高新科技园“农家乐”旅游项目
项目单位:*区旅游局项目建设单位:*区*镇人民政府
一、旅游概况*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四凉古都”之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现以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闻名于海内外。全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有“金盆养鱼”之称。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旅游业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始终围绕建设旅游大区这一总体目标,坚持走先导性产业──主导性产业──支柱性产业的发展路子,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归属祖国见证地”等旅游品牌,初步形成了适应不同层次旅游消费者需求的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一条龙服务体系,旅游业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性行业。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奇异壮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多样,气候特殊,形成了沙漠、绿洲、浅山、高峰四大自然景观区,为发展沙漠探险、滑翔、休闲、高山攀援、雪峰寻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其独特的干旱气候,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有可供游览观光和研究的古建筑群、古遗址等文物景点160多处,馆藏文物4万件,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汉简、*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稀世珍宝,*等名胜已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线上重要的景点。近年来,以感受大漠风光、戈壁绿洲为主的沙漠特色旅游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渠路林田、大棚种植、特色养殖等相配套的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农家乐”旅游休闲方式已逐步替代城镇居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初具规模,现已形成以体验农家生活,观赏田园风光为特色的新的旅游景观。民俗风情浓郁,文化生活丰富。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仅20*年上半年投资5535.25万元,开发建设了众多的旅游景点,使我区旅游基础设施大大改善,现已开放南城门楼、文庙、百塔寺、天梯山石窟、沙漠公园等旅游景点16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旅游接待能力增强,全区现有三星级旅游涉外宾馆3家,定点饭店30多家,国际旅行社1家,国内旅行社6家,旅游定点商店4家,医院7家,风味小吃市场4个,从业人员3000多人。二、项目概况*是一个农业大区,自古就是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富庶
之地,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围绕农业生产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河西志》中曾有“*畜牧甲天下”的记载。汉代开辟河西四郡后,推行了“徙民实边”和屯田制,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大片草原牧场变成了肥沃良田,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一度出现了“嘉苗布原野,百卉敷时荣”的繁荣景象。魏晋时期,*出产的葡萄、皇献梨已成为贡品。隋唐时期,由于开通了西域商道,中外商旅往返跋涉于沟通中西亚直达欧洲的丝绸之路上,商业的发达、需求的增长,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史书记载“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其地”。明清时期,由于采取了移民屯田,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等措施,使农业经济重新起步,为今后*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镇位于城东13公里,南临东河乡、武南镇,西接清水乡,北部毗邻双树乡,东与长城乡接壤。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凉古公路横贯全境。水、电、热资源丰富,为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已定为全区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并列为城东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的景点之一。*镇占地面积168.8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生态示范园区1.5万亩,荒滩地2400亩。辖区内有5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4765户,2.38万人,人均收入2775元。20*年,园区内共修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2座,玉米制种6000亩,占园区总面积的40%,建立无公害辣椒地膜高垄栽培示范面积50亩,小麦新品种展示面积25亩,观赏加工型金盏花面积100亩,黑小麦面积1亩。建成高标准小康住宅140户,暖棚养殖圈舍80个,牛存栏2700头,羊存栏1.2万只。有沙枣、梭梭、花棒、柠条、红柳、国槐、新疆杨、芍药、丁香等40多种沙生苗木、风景树种和10多种花卉品种。支柱产业以制种、苗木、日光温棚、规模养殖为主,逐步建成了高科技生态农业、酿酒葡萄种植、林木育苗、肉类蔬菜供应、休闲、娱乐、餐饮、旅游为一体的小城镇。镇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狼墩滩汉墓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延寿寺,旅游景点2处——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沙漠公园,为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经过慎密的调研和细致的分析,拟选址在*镇东侧王庄、蔡寨、发展、清泉、新地等村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三、项目的必要性1、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当前,回归自然,走近农家生活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现有的日光温室等农业设施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既可充分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一处体验农家生活、返朴归真的旅游场所,还能更好地展示*农业、农村建设中取得的先进成果,符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2、*镇“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是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镇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全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75元。近年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全乡特色优势产业得到长足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受到乡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利用现有的农业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镇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是*镇农民快速致富奔小康的需要。*镇作为全区的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城东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的旅游资源之一,目前,农业生产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民的积极性很高,如果再利用现有设施农业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旅游业,既能够解决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还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一个一举两得的项目。四、项目的可行性1、*镇“农家乐”旅游项目地理位置优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变的越来越具有个性化,对旅游的认识也从赏玩名山大川、文物古迹转向绿色消费、健康旅游,并逐步趋向于频繁,特别是城市近郊范围,已成为城镇居民首选的旅游地。在农村做一天农民,忙农活、吃农饭、习农事,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利用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势必会吸引大量的城市居民前来,市场前景十分广阔。2、当地资源优势明显,开发条件基本具备。*镇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已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兴起,正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况且当地居民已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旅游产业积极性很高,农家乐旅游项目开发切合当地实际,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项目开发完全可行。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凉古公路旅游线趋于成熟,旅游客源较为丰富。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内有旅游景区(点)35处,其中凉古公路旅游线上如沙漠公园、神州野生动物园、延寿寺、张清古槐等旅游景区(点)已成为*旅游中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点),每年都有大量旅游者慕名而来,具有一定旅游客源市场。该项目开发建设后,必然会充实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功能,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以互补形式成为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不可缺少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第三章*镇“农家乐”旅游景区规划一、景区划分原则1)根据景区资源特色及功能要求划分。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潜力。3)集中开发建设,统一管理,充分抓住经济效益。二、景区规划*镇“农家乐”旅游景区规划总面积约168.8平方公里,根据地理特点及功能作用,划分为八个功能区。即:中心服务区、花卉苗木观赏区、旅游购物区、时令蔬菜种植区、畜牧养殖区、葡萄种植区、治沙成果展示区、民俗饮食区。(一)中心服务区中心服务区以*小康住宅为主,它应具备优美的环境,较完善的基础建设和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地形平坦,易于建设等特点。近期主要工作:(1)将王
庄村新建的小康住宅挑选30套改造建设为“农家乐”住宿餐饮娱乐设施,其中按比例设有旅馆、商店、餐厅、舞厅等。
(2)*西北角新建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停车场。(3)建立游客中心1所,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二)花卉苗木观赏区花卉苗木观赏区以*西北角区林业种苗基地为主,面积
平方公里,是本旅游区的主体景区,可以现有沙生苗木、风景树种和花卉品种为主,发挥制种育苗方面的优势,既可以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供游人观赏、采摘,献给游人一份劳动的喜悦。(三)、旅游购物区旅游购物区以蔡寨村为主,规划建设为销售当地民间手工艺品、土特农副产品的旅游购物场所。(四)、时令蔬菜种植区时令蔬菜种植区以发展村大棚种植为主,突出蔬菜种植的反季节性,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可观赏、采摘、习农的农家乐旅游地。(五)、畜牧养殖区畜牧养殖区以清泉村为主,突出规模养牛、规模养羊、规模养猪及特种动物的规模化养殖。(1)建立游客中心1所,占地面积200平方米。(2)新建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停车场。(六)、葡萄种植区葡萄种植区以新地村为主,主要展示酿酒葡萄和各类可食用葡萄的种植规模,为游客提供一个观赏、品尝、采摘葡萄的场所。区内还可设立部分野营点,用帐篷木屋来接待游人,并可进行篝火晚会。(七)、治沙成果展示区此区位于*镇东北部,凉古公路北侧,为*镇“农家乐”旅游景区远期开发的项目,重点放在展示*人民治沙以来取得的成果,引导人们爱护沙生动植物,爱护环境的实物教育上来。(八)、民俗饮食区凉古公路两侧建设为民俗饮食区,以现有餐馆、农舍为基础,以沙漠羊肉为品牌,以民俗风情为主线,突出乡情、乡味、乡土、绿色、传统农家食品特色。(1)从现有餐馆、农舍挑选10套改造建设为“农家乐”餐饮点。(2)沿途村组路口各修建交通车候车站。共个。第四章环境容量及游人规模测算为了使景区中各种景观永久利用,必须有效地保护现有生态农业景观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有效地控制游人数量,做好环境容量估算,为开展旅游提供科学依据。一、环境容量估算1、面积测算法*镇“农家乐”旅游景区总面积约168.8平方公里,可游栖空间为实际面积的1/150,约1.125平方公里。以每位游客1000平方米计算,日容量为1125人。每年旅游日以180天计算,年容量为20.25万人。2、线路测算法以*镇“农家乐”旅游景区主游览路线长度为依据。全区游览主干线长9.5公里,取单位规模指数每人10米,计算环境日容量为950人。全年旅游日以180天计算,年容量为17.1万人。二、客源市场分析*区的国内
旅游近年来出现了迅速发展的趋势,游客数量成倍增长。*年达70多万人次,较*年增长了19.39%,高于全省的平均增长速度,游客数量在本省名列第五。对*区及周边居民来说,旅游目的地一般为近郊旅游景点,出行周期随节假日变化较大,消费重点多集中在饮食、娱乐等方面。*镇“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必然会吸引部分人前来此旅游观光。另外,从旅行社外联情况看,近年*区旅行社接待的多日游的游客很少,接待一日游的游客年均20多万人次。来*区旅游的外地游客多是过境客,在*区的停留时间短,消费重点主要集中在饮食、住宿、观光和交通等方面。消费额在180元左右,对接待设施和服务要求较高。*镇“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将极大的丰富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功能,延长这部分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的时间,提高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旅游综合收入。三、游人规模测算近年,沙漠公园和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旅游知名度游乐极大地提高,且这几年兴起的生态旅游热、沙漠旅游热,和人们崇尚自然、回归大自然热,都给了*镇“农家乐”旅游风以及大庄科乡一次开发的绝好机会。同时,对于本地的游客来说,对于现有古迹都已参观游览过,现在正转入回归自然之中,尤其是青年人更加追求自然和热爱自然,*镇“农家乐”旅游景区必定是他们游览追求的目标。本地居民市场一般可分成如下几个层次:青少年市场:其旅游者一般热衷于农业观光项目的探奇性、娱乐性、品尝性、习作性等内容。中老年市场:旅游者热衷于观光、文化、品尝、健身、购物等内容。专业市场:旅游者热衷于科研、文化、书画、采风、购物等内容。商贸市场;旅游者热衷于购物、产品加工、品尝、度假等内容。外来旅游者市场:通常热衷于民情、民俗、购物、品尝等内容。二、项目客源预测近年来,*区旅游行业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稳步递增,旅游客源结构以国内旅客为主,旅游方式以散客与团队并重,逗留天数为0.5—1天,旅游动机以休闲娱乐、朝圣、度假、考察等为主,以20*年为例,20*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6万人次,如果其中有5%的旅游者途经*镇并停留下来参与“农家乐”旅游活动,每年将为*镇带来2.8万人次的客源。从旅游时间和市场选择趋势而言,双休日为当地和周边地区居民提供了一至二日游的机会。以20*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区接待旅游人次为例分析,接待旅游者5.01万人次,其中省内游客居多,由此可看出区域内、省内短途旅游已逐步成为当地和周边地区居民重点选择的目标,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说明随着“五一”、“十一”等中长假“黄金旅游周”的规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客源市场的发展也逐步扩大。若全武威市196万人口有3%前来*镇参与“农家乐”旅游,预计每年将有5.88万人次来*镇旅游观光。总之,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表明,“农家乐”旅游项目潜在客源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第五章各类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一、交通规划1、各功能区之间的主要道路建设成为三级公路,公路路面宽8米,达到能通行大客车的标准,总长度约为9.5公里。2、为方便游人游览,购置旅游中巴车3辆,定点定线运输游客,沿途建立主要候车站8个。二、接待设施规划服务接待是旅游开发重点项目,投资大,但管理好,收益也大。1、改造建设家庭旅馆30套,占地15000平方米,改造建设旅游商店20所,占地400平方米,餐厅、舞厅等服务设施10套,占地5000平方米。2、修建停车场2处,总面积在2000平方米。3、在*、林业种苗基地、发展村、清泉、新地村村边建三个公共厕所,方便游人。4、为节约能源,防止污水污染环境,在小康住宅新建30个沼气池,消纳污水。三、供电、供水规划在*安装一个变压器,并通向村内各服务点,送电入户。景区内饮水水源充足,规划中安装净化水装置,来提供游人及村民的饮用水。五、排污水规划污水排放必须经净化后排到自然中,以保护环境。所以在小康住宅新建30个沼气池,集中处理游人及村民排放的污水。第六章环境保护规划*镇“农家乐”旅游景区各种景观资源,必须坚持以保护环境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行依法治园。以《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法规作为治园根本,并制定相应的景区管理办法和处罚条例。乡镇派出所负责景区内治安管理,以制止破坏及违法行为的发生。一、林加强林木资源的保护,严禁乱砍滥伐,每年要在园区内栽植一批苗木树种,从绿化美景角度出发,形成布局合理的绿化带,提高林木的观赏价值。二、水随着旅游者的进入,水资源保护就更加重要,因为水可以使景区变得更有灵气。应特别注意小康住宅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置,必须达到国家净化标准后方可排放。四、固体废物旅游垃圾是许多景区都头痛的问题,也是旅游区的主要污染源。建立一系列的宣传措施,教育游人注意爱护环境。制定处罚条例,进行强制性管理。设置清洁队,负责景区内的清洁工作。在边远地区中设立一个垃圾消纳场,对固体垃圾进行统一处理。五、粪便在各景区内建立六个厕所,大的服务设施内也要建立厕所,并建两个生化、氧化塘,对人类的粪便进行分解处理。第七章分期规划由于资金短缺,所以只有采用分期逐年投资、滚动发展的原则。先进行景观、服务设施等项的投入,待其知名度、可游度增大并取得一定的效益后,再加大投资并利用积累资金滚动发展,从而使旅游景区逐步完善。一、第一期工程(20*年3月—2005年4月)(1)改造建设好家庭旅馆的服务设备。(2)改造建设好沿途民俗餐馆、旅游商店。(3)改造建设各旅游区游客中心。(4)加宽进入景区及景区内公路,近期可仍用砂石路面。(5)建成园中厕所。(6)平整两处
停车场(中心区一个、清泉村一个)。(7)饮用水净化装置。(8)污水处理(沼气池)装置。(9沿凉古公路设置大型宣传广告牌2块、旅游区内每200米设置导识牌、警示牌1块,共20块。(10)整修日光温棚100间、整修动物饲养圈舍10个。二、第二期工程(2005年5月—20*年10月)(1)修建8米宽沥青公路。(2)中心区的服务接待设施(包括宾馆餐厅、舞厅)。(3)中心区度假村。(4)建成四到五个正规停车场。(5)继续完善饮用水净化装置及污水处理装置。(6)完善电力及通讯设备。(7)修建其他人文景观。第八章投资概算投资概算为20*—20*年中的*镇“农家乐”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投资。它根据《建设工程概算定额》,参照有关林业、旅游经济指标及武威地区实际造价,进行投资估算。“农家乐”旅游景区建设是一项投资周期短,但收益显著的事业。前期由于资金紧缺,所以,一期工程为20*年3月到2005年4月一年,投资额为万元;二期工程为20*年5月到20*年10月年一年半,投资额为万元。总计投资额为万元。其中:修建农家庭院万元,修建停车场万元,硬化村内道路万元,整修日光温棚万元,设置各种指示牌万元,购置配套设施设备万元,人员培训费万元,宣传费用万元,不可预见费万元。*镇“农家乐”旅游项目投资估算表。1、装修农家庭院30座,占地10000平方米,其中:每座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房屋各8间,为砖混结构,四合院式,院地面积260平方米。第四章资金来源及实施步骤一、资金来源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镇人民政府补助万元,*镇村自筹
关键词:高职 地方特色 涉外导游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31-01
1 现状分析
1.1 高职地方特色旅游英语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旅游英语课程主要是基础性和通识性的,教学内容大多指向一线旅游城市和景点。对此类课程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涉及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模式和考核方式。然而,开设地方特色旅游英语课程的院校却寥寥无几,只有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伊春职业学院等少数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对此类课程的研究很少,主要提出了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与旅游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很少涉及该类课程的开发和教学模式的研究。现阶段,河北省内此类课程的开设和研究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开发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成为市场的必然需求。
1.2 主体因素分析
一方面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语言综合能力整体不强,学习主动性缺乏,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高职的师资队伍建设,让教师通过行业一线工作体验,或参加进修,提高自身的同时多研究、实践高职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实训基地不足,校外实训与地方旅行社涉外活动联系不够紧密使学生学习活动缺乏行业专家及时的指导。所有这些因素都与高职地方特色旅游英语课程发展滞后相关,因此急待找出相应的对策。
2 对策
在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涉外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作出准确分析和预测前提下,课程开发要与学生职业生涯有机衔接,根据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开发突出客观实际需要的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合理设置基础性课程,课程既要充分体现岗位资格所需要实践的环节内容,又要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业的实践内容、形式,还要体现各种实践的可操作性。
打破学科性课程开发思维,强调学生基础能力训练即尊重学生的参与地位,增强其潜在能力,为超前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使学生具有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满足这种需求,就要开发多元化课程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如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活动课等。
在纵向上,要能组合出不同层次涉外旅游职业人才培养的方案。
3 具体方案设计
3.1 设置训练项目,突出地方特色
到中小城市旅游的境外游客大多是为当地特色所吸引,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指向,如自然探究、瞻缅古迹、文化学习、环境考察等。因此,突出地方特色培养涉外导游,首先要让学生细致了解当地自然和社会文化特点,掌握其历史发展脉络,同时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对之进行详细讲解,才能满足游客需要。
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按照邯郸涉外导游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总体教学结构;将涉外导游典型工作任务分解为典型子任务即实际职业工作中的任务。将典型子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依托载体设计学习情境。
即对应邯郸涉外旅游服务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入境游工作情境的不同,可将它分解为以下学习情境:邯郸机场或车站接团;入住邯郸酒店的途中赵文化的讲解(兴趣话题灵活导入);安排入住,办理手续、就餐等导服;行程商讨;具体邯郸典型景点讲解,安排就餐;购物邯郸特产导服;娱乐安排;处理突发事件;办理离程手续;送站。结合以能力为本位(CBE)的教学理论、ESP理论,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在接近真实的学习性工作任务中反复模拟训练涉外导游接团、带团、送团的完整工作过程,熟悉工作过程,积累工作经验,增长工作策略,由易到难训练,逐渐形成能力递进提高的序列,为“毕业就上岗”做好准备。
3.2 突出地方特色文化,侧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考虑中小城市从事涉外旅游的企业和人员相对较少,行业分工不够具体,地方涉外导游往往还要负责地接、交通、住宿以及紧急情况处理等工作。同时,境外游客在游览的同时往往还有寻访、会议、考察等特殊要求,这就要求涉外导游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和协调应变能力,能够适应多种环境、满足多种需要、处置多种问题。因此应注重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3.3 教学方法及考核办法
课题组对本课程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实训基地建设等后续相关问题也进行了粗略研究。
(1)关于教学方法。
地方特色旅游英语课程的结构是学习性工作任务。因此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最为合适,主要有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等。要将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训练集成在一起,要明确任务载体,将涉外导游工作过程为导向,在实训场所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训练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如先让学生观摩教师自身带外团的讲解,再让学生模拟,结组完成某个地方涉外旅游项目,按要求设计地接外团线路,到实地景区操练完成陪同导服讲解任务。
教学方法设计要遵循“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规律,一开始要求教师领着学生做,然后由教师指导学生做,最后布置任务由学生自己做,教师讲授越来越少,逐渐成为咨询指导的角色;学生模拟实训增多,逐渐成为完成任务的主体,只有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专业能力、工作与学习方法能力和沟通协作、安全环保意识等社会能力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2)关于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在学生学习中始终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为促进其在任务训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要加强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将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过程考核在每个具有可展示成果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完成后进行如考察学生根据项目设计线路及导服讲解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过程考核成绩占到总成绩比例的80%以上。
(3)关于实训基地建设。
工作过程导向地方特色旅游英语课程开发的“任务”体现了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向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专用化”要求,同时也为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参考。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地方旅游企业的涉外工作需求,设计了8个学习情境,在示范校项目建设中,依据课程开发结果建设了2个校内课程专用教室。
参考文献
[1] 傅远柏.模拟导游项目课程建设探析[J].科教文汇,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