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经济原因

社会经济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经济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经济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经济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G473.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230-03

21世纪以来,在大幅扩招的后续影响下,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攀升,年均递增23.8%。2002―2004年,年均达到30%以上;2004―2007年,年均保持在20%以上;近两年有所下降,但到2009年也保持了9%以上的增速。相应地,毕业生也从2000年的107万增长到2009年的611万人。与毕业生的强劲增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从2001年的83%下降到目前的68%,年均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在我国,从来不曾被就业困扰的大学生,却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失业问题。

一、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是复杂的,主要有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高等教育转型问题,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观念与素质问题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直接根源在于经济发展问题

金融危机冲击所形成的经济发展困难,放大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长期累积的负面影响,形成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周期叠加的共振效应,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被动转型,对原有的就业结构和就业增长格局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据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有610万人,加上去年未就业的100万人,合计有71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再加上失业返乡的2000万农民工,使就业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表现为结构性矛盾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体制分割造成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分割所形成的结构性供求矛盾,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部分企业、行业、地区招工难以及基层、艰苦行业和落后地区留不住人才并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现实落差较大,求职渠道不畅、效率不高。

1.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就业机会不公和待遇差别很大。从地区差距来看,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2008年人均年收入达到20 965元,分别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高出6 903.76元、7 048.48元和6 803.47元。省区的差距也是十分显著的。2008年,上海、北京和天津的人均GDP分别达到了72 554元、61 876元和54 034元,在1万美元左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浙江、江苏和广东省,人均也达到了41 967元、39 485元和37 402元,均超过了5 500美元。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省区,如贵州,只有人均8788元,不足1 500美元。后者只有前者1/4至1/8。正是由于经济上的巨大落差,才使得大学生就业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

2.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和事实上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导向的主要原因。我国长期以来社会事业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形成了与之配套的制度化地方隔离体系。就业市场在这些显性或者隐形制度的隔离背景下,事实上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化隔离体制。主要表现在城乡、地方体制隔离,把劳动力市场化隔离为城乡和区域劳动力市场。体制内外的制度隔离政策也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基本上属于地方归口管理,劳动力市场的地方分割十分严重,事实上就形成了体制内劳动力待遇层级化(都市好于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好于一般城市;大城市好于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好于小城镇)现象,体制外劳动力待遇的地方差异十分突出。所以,表面上看,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市场要求不适应,企业用工信息与大学生就业要求对接不畅,但这些问题的背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市场体制、地方分割,地方化管理等问题的消极作用。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症结是结构性相对过剩

突出表现为高等教育的“供”与劳动力市场的“求”之间的错位和脱位。

1.高等教育超前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滞后的矛盾。首先,近几年高校招生增长速度远超过GDP的增速,劳动力结构变化远大于实际就业学历结构的变化。其次,从供需结构看,2010年大学招生629万人,占到同期新增就业人口的60%,与2007年末的劳动力需求结构相比差距很大。大学毕业的劳动力比重高出近7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劳动力供给缺口达到近4%。

2.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与人才的市场化需求不相适应。目前高等教育仍沿袭了计划-精英教育的模式和体制,必然造成高校计划培养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使高等教育趋同化、就业同质化竞争、人才浪费和人才短缺现象相当严重。

3.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陈旧,无法适应能力取向的市场化要求。长期以来,在精英教育背景中,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重学识、轻实践和能力培养的教育传统。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市场化就业过程中的弊端暴露无遗。与这种教育传统相适应形成了以单向度灌输知识为特征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基本是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知识体系的过程,而教师则成为课堂灌输的主体。特别是在大规模扩招后,程序化地灌输知识体系就俨然成为流水线的生产过程,扼杀了学生创新性和主动性。缺乏必要的能力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4.管理体制僵化,还无法直接面向市场培养。首先,高度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无法发挥市场的淘汰和发现机制。由于大学生招生还处于卖方市场,学生读书还无法真正选择学校和专业,所以,即使是就业很差的专业,市场也无法淘汰;即使培养能力再差的高校,市场也无法优化其资源配置。其次,严进宽出的管理理念,导致高校无法实施优选和淘汰机制,无法真正培养和发现人才。正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淘汰和激励机制,大学生在校期间,普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压力和动力,难以培养应有的素质和能力。

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民生的重中之重。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长短”结合,救急与解困结合。

(一)扩内需、稳出口、调结构,确保经济较快增长

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而GDP每增长10%吸纳的就业不过1 000万人而已。所以,要保证每年新增1 000余万人的充足就业,就必须保持足够高的经济增长水平。再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来看,消费不足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制约因素。所以,要在调整增长结构的基础上,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健康、持续的较高增长速度,仍是保持就业增长的不二法门。

(二)鼓励和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与其他国家相比,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偏低仍是制约我国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2007年和200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比例只有1%~1.2%,不仅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20%左右的比例,也远低于我国全民创业的比率。创业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够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小型创业为例,1:5~1:10的带动率还是可以期待的。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每年约为6万人左右,大约可以带动30万到60万人就业。如果创业比重达到我国全民的创业比重11%,则可以带动300万以上的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三)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政府的就业服务

大学生就业技能的缺乏和就业服务的不到位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失败的一个因素。首先,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可以提高求职的效率。麦克斯的有关调查说明,就业辅导可以有效提高求职的成功率。其次,利用政府的信息管理优势,为毕业生提高权威的信息服务,降低供求信息的不对称性,减少求职的盲目性、无序性,从而减少求职成本,提高求职的针对性、实效性。再次,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招生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

(四)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中西部就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

大学生之所以不太情愿到最缺乏人才的基层、中西部就业,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单位和地区的工资待遇、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发展的平台缺乏足够吸引力。而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主要是社会劳动保障制度的差异导致的。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国家可以此为契机,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中西部薄弱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条件艰苦的地区和部门就业。

(五)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岗位培训与人才储备计划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企业采取了短期的用工体制,尽可能地规避长期用工带来的社会保障成本。这些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它们用工往往采取急功近利的方式,发展方式也大多采取依赖价格优势的战略。在精英教育时代,这些体制主要面向农民工,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该体制迅速向大学毕业生蔓延。因此,要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趋势相一致,鼓励企业由短期用工向长期用工转变,为企业长期发展和后续发展积累和储备人才。针对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市场萎缩和岗位流失,政府要采取措施支持和鼓励企业稳定现有岗位;充分利用危机带来机遇,实行岗位培训计划,适时地储备和培训人才,为企业转型升级和迎接经济复苏后的发展做准备。

(六)强化高校的实习教学环节,鼓励毕业生参加职业技术培训

首先,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实习教学环节投入不足、忽视实践的做法,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加强高校的教学实习环节,鼓励和支持社会、企业事业单位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基地,以强化在校大学生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其次,针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节的实际,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实施各种形式岗前培训、岗位实训计划,弥补高等教育的缺失。再次,把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之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七)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储备计划

长期以来,高速增长的经济掩盖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累积的严重的结构问题。金融危机在给我们带来严重冲击同时,也为我们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家层面上针对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储备计划,以满足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方面的人才需要。

(八)实施毕业生失业救助和保障计划

调查显示,2007―2009届大学生的失业率均超过12%,三届未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达到200万人。因此,要确保这部分群体的家庭生活不受严重拖累,确保大学生毕业后的基本生活权益,建议国家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将大学生纳入失业保障管理体系。

(九)多层次、多渠道解决大学毕业生社会出口问题

可以开发公益性岗位,以解决社会服务的缺失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不足;可以开通高校入伍直通车,不仅可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且是我国国防、军事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玉华.我国教育事业60年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89-92.

[2] 吴晶.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68%就业形势仍严峻[EB/OL].新华网,2009-07-09.

[3] 杨玉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商业时代,2007,(15):10-11.

社会经济原因范文第2篇

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处于我市改革开放的前沿,具有区位、功能和政策叠加等优势。目前,全市已有19个园区被纳入国家和省里重点发展和支持区域,遍布我市10个区市县,规划总面积达3160.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2%,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利用外资等主要指标占全市以及辽宁省42个沿海重点园区的“半壁江山”,有些指标占到80%以上。这些重点园区业已成为我市开放程度最高、产业聚集能力最强、管理体制与国际惯例最为接轨的核心功能区,且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并成为拉动全域城市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强有力的推动器。

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视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建设。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最近召开的市十一届二次全会再次强调指出,要提高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步伐,加快19个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建设,发挥其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要贯彻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加快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本文由收集整理际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大连区域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发挥19个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在全域城市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1、规划引领

规划是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建设的重要依据。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本区域发展规划体系,重点编制人口发展规化、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实现区域规划的全覆盖。区域规划要更好地配置本区域空间、土地、水、岸线等资源要素,实现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凸显区域发展特色。如,花园口经济区,聘请新加坡裕廊国际编制了花园口全域概念性规划和城市设计规划,确立建设既适宜产业发展,更要适宜人居的50万人口城市目标。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要以科学、适度超前的规划理念和规划蓝图,引领示范其他地区逐步走上全域谋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

2、政策引领

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肩负着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拓展大连城市空间、做大做强大连城市经济总量、促进大连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引领大连经济腾飞的重任。要提高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开发步伐,发挥其在大连全域城市化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不仅要争取促进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建设的政策制高点,还要针对全域城市化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且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重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逐步废除与户籍相联系的各种社会福利内容,为不同户籍身份的人口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对于集体土地征用政策、农村宅基地征收拆迁补偿政策的改革,一定要体现农民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加大财税金融制度改革力度,使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倾斜,采取公共财政支出、低息贷款、发行债券等形式加大对农村道路、水利、住房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以上政策的先行改革,可以为其他行政区提供借鉴。

3、产业引领

产业支撑,是推进城市化最坚实的基础。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应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功能优势、产业优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立足于国际化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等长远目标,在更高的层面上推进对外开放。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围绕世界前沿技术,瞄准牵动力强、科技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的大项目实施重点招商,着重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投资公司落户大连。在工业和服务业领域,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既是对装备制造业、石化、造船、电子信息等传统产业开展升级换代的主战场,又是开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的主战场,也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战场。在农业领域,要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开发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为此,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要率先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带动其他地区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

4、民生引领

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制度安排、政策设计和战略调整的重要依据。逐步扩大财政对“三农”和低收入群体转移支付项目,提高转移支付标准,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和贫富差距。采取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就业创业培训补贴等政策措施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激发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各类人员自主创业,营造一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公正和谐的就业环境和正常的生活秩序。要继续加大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和社保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做好失地失海农民、镇改街职工参保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力争为其他区域探索出以民生幸福倒逼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社会经济原因范文第3篇

--------------------------------------------

|                |  建设规模    |  总投资    |              银    行    贷    款

|城市(单位)名称|              |            |-------------------

|                |(万平方米)  |  (亿元)  |    合计    |    建行  |    工行  |

|--------|-------|------|------|-----|-----|

|  合        计  |5820.95|478.47|177.71|88.00|52.24|

|--------|-------|------|------|-----|-----|

|天津市          |  387.00|  39.50|    7.20|  2.10|  0.60|

|--------|-------|------|------|-----|-----|

|河北省          |  327.00|  30.05|  11.55|  7.85|  3.70|

|--------|-------|------|------|-----|-----|

|    石家庄      |    90.00|    8.30|    3.00|  2.00|  1.00|

|--------|-------|------|------|-----|-----|

|    秦皇岛      |    20.00|    2.50|    1.00|  0.50|  0.50|

|--------|-------|------|------|-----|-----|

|    唐山        |    35.00|    3.25|    1.25|  1.05|  0.20|

|--------|-------|------|------|-----|-----|

|    邯郸        |    25.00|    2.50|    1.00|  0.50|  0.50|

|--------|-------|------|------|-----|-----|

|    保定        |    45.00|    4.00|    1.60|  1.00|  0.60|

|--------|-------|------|------|-----|-----|

|    承德        |    12.00|    1.00|    0.40|          |  0.40|

|--------|-------|------|------|-----|-----|

|    廊坊        |    11.00|    1.30|    0.50|          |  0.50|

|--------|-------|------|------|-----|-----|

|    沧州        |    24.00|    2.00|    0.80|  0.80|          |

|--------|-------|------|------|-----|-----|

|    衡水        |    25.00|    2.00|    0.80|  0.80|          |

|--------|-------|------|------|-----|-----|

|    邢台        |    20.00|    1.60|    0.60|  0.60|          |

|--------|-------|------|------|-----|-----|

|    张家口      |    20.00|    1.60|    0.60|  0.60|          |

|--------|-------|------|------|-----|-----|

|山西省          |  104.90|  11.26|    4.79|  0.82|  1.51|

|--------|-------|------|------|-----|-----|

|    太原        |    26.00|    3.84|    2.00|  0.20|  0.60|

|--------|-------|------|------|-----|-----|

|    大同        |    11.00|    0.99|    0.39|  0.13|  0.15|

|--------|-------|------|------|-----|-----|

|    阳泉        |    12.00|    1.32|    0.52|  0.15|  0.31|

|--------|-------|------|------|-----|-----|

|    晋城        |      5.00|    0.58|    0.18|  0.14|          |

|--------|-------|------|------|-----|-----|

|    运城        |    25.40|    2.15|    0.75|  0.20|  0.40|

|--------|-------|------|------|-----|-----|

|    临汾        |    10.00|    1.01|    0.41|          |          |

|--------|-------|------|------|-----|-----|

|    榆次        |    14.00|    1.25|    0.50|          |          |

|--------|-------|------|------|-----|-----|

|    朔州        |      1.50|    0.12|    0.05|          |  0.05|

|--------|-------|------|------|-----|-----|

|    |  109.66|    7.69|    3.04|  1.64|  1.25|

|--------|-------|------|------|-----|-----|

|    满洲里      |      4.00|    0.25|    0.10|  0.10|          |

--------------------------------------------

---------------------------------------------

建    议    数    (亿  元)              |    地方    |                              |

---------------------|    自筹    |              备    注        |

    农行  |  中行  |  交行  |    其他  |  (亿元)  |                              |

-----|----|----|-----|------|---------------|

14.89|3.87|2.30|15.05|298.35|                              |

-----|----|----|-----|------|---------------|

  2.50|        |2.00|          |  32.30|                              |

-----|----|----|-----|------|---------------|

          |        |        |          |  18.50|                              |

社会经济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DPSIR模型;可持续发展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中,以确保它满足目前的需要而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水的持续性和生态系统整体性的条件下,支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和满足代内和代际人用水需要的全部过程。

城市是人类高强度活动的地区,城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城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简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因此,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可持续的,即在保持城市生态环境健康的前提下开发水资源;第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满足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第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3]的发展战略;第四,水资源开发利用要满足世世代代人类用水需求,体现代内与代际间的平等。

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是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对这类复杂的生态系统,不确定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4],因此,在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前首先应从机理上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找出影响和制约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的胁迫因子,进而提出合理的管理措施和途径,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由PSR模型延伸出来的驱动力(Driving forces)-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响应(Responses)模型(DPSIR模型)正是符合这一思维模式的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

1 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过程的DPSIR模型

DPSIR模型是目前在环境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框架模型,它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因子共同描述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可以用DPSIR模型来描述其发展过程。

1.1 驱动力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驱动力是指造成水资源复合系统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可以分为自然驱动力和社会经济驱动力。自然驱动力是指城市化导致的自然条件的变化,主要包括城市水循环、城市气候及降雨特征、城市水文效应及城市水环境的变化[1]。社会经济驱动力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城市水资源的需求,主要包括城市发展的人口目标和经济目标。从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作用的时效性上来说,自然因素导致的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变化是缓慢的,而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影响大、作用突出,是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

1.2 压力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压力是指通过驱动力作用后,直接施加在水资源复合系统之上的促使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变化的压力,直接表征驱动力的强度。驱动力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压力一方面表现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对水资源的竞争上,具体表现在城市的工业需水、农业需水、生活需水以及生态需水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表现在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对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废污水的排放。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上就是通过对水循环过程的调节,使水分沿着特定的路径循环运动,从而满足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不同部门对水资源的特殊需求,同时使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并可持续发展。

1.3 状态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状态是水资源复合系统在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现实表现,是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描述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物理特征。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及其动态变化是研究驱动力和压力的基础,也是分析影响和响应的出发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可以用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可用水资源量、水质状况、水资源重复利用能力、污水处理能力、人口现状、经济发展现状、生态环境现状等来表征。

1.4 影响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是指水资源复合系统在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状态的变化。与状态的相似之处是,二者都是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的现实表现,不同之处是状态反映的是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而影响反映的是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变化,对影响的分析是决策的基础,是响应的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和水资源供应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对水资源需求的竞争,导致了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水资源量的变化、水资源质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等方面。

1.5 响应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响应是指人类对状态和影响的反馈,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所采取的管理措施。社会经济因素对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压力塑造了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当前状态,系统的状态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规模和结构等,为了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人类必须调整自身行为,即社会的响应。

1.6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机理分析

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的DPSIR模型是一种基于因果关系组织信息模型,存在着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因果关系链,在城市发展的初期,驱动力因子和压力因子的强度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之内,水资源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水资源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孕育、滋养、促进和支持的作用,水资源复合系统处于稳定、有序的状态。随着人类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施加的压力超过了其承载能力,水资源系统的状态,包括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水资源的水文循环过程等都发生了改变,而水资源的短缺和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后,人类逐渐通过经济和管理策略对这些变化做出响应,一方面调整水资源系统的驱动力和压力,从根源上改善水资源状况,另一方面采取直接措施改善水资源的状况及生态环境状况,从而使水资源复合系统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演进,如此循环,最终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就是这样一个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S型发展过程。

2 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该遵循以下过程:首先评价城市水资源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然后分析造成城市水资源现状和变化的原因和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驱动力和压力,找出胁迫因子,分析水资源的现状和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据此调整当前的发展策略,提出合理的管理措施和途径,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1 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及需水预测

DPSIR模型的状态因子在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体现在对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的调查及需水量的预测。

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城市供水水源状况。城市水资源包括传统的淡水资源和非传统的水资源。对供水水源构成特征的分析,就是调查构成城市水源的各种水源的量和比例;第二,城市供水状况,包括供水设施能力、供水量、供水水质的调查分析;第三,城市用水状况,城市用水分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对用水构成特征的分析,就是调查各部分用水的量和比例;第四,城市排水状况,包括城市污染排放量、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收费等方面。

在对城市水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对城市发展的需水量做出预测,预测方法主要有万元产值需水量定额法、用水增长趋势分析法、人均用水定额法、关键因子相关分析法等,不同的预测方法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不同的优缺点,因此在实际需水量预测过程中可以结合多种预测方法相互校验。

2.2 城市水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DPSIR模型的影响因子在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体现在对城市水问题的调查研究,驱动力因子和压力因子体现在对城市水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城市水问题的调查研究是在对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水资源是否短缺、水污染状况、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等方面;第二,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具体表现在水资源量对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目前存在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水体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

在对城市水问题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产生的原因,找出制约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胁迫因子,即城市水问题产生的驱动力和压力。目前水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污水处理率低、用水浪费、供水漏失量大、工业用水效率低下、工业布局不合理、管理措施不利等。

2.3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DPSIR模型的响应因子在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体现在为解决城市水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即为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

通过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水问题的原因的调查分析,从调整驱动力因子和压力因子的强度、改善状态因子和影响因子两方面入手,采取各种措施协调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改善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而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主要包括调整水战略方针,遵循“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原则;科学配置、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加强城市水系统规划;加强水市场监督;加强管理,创建节水型城市[3]。

3 结束语

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是城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的复合生态系统,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DPSIR模型的应用可以简化这一过程。通过全面分析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可以深入理解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以及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基础。在用DPSIR模型分析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为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左其亭,等.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16-132.

[2]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2-214.

社会经济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闲置土地;土地管理;资源利用;处置

中图分类号: DF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4-94-2

0 引言

近年来,关于我国闲置土地处置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给土地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闲置土地的形成,一方面使得我国土地利用效率明显降低,不利用土地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闲置土地的形成也使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缓慢,不利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尽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处置闲置土地的有关政策,但是由于处置力度不到位,导致闲置土地问题依旧存在。因此,现阶段我国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将闲置土地处置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对闲置土地进行处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1 闲置土地的形成原因

1.1 土地规划不合理

土地规划不合理是导致闲置土地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政府通过土地规划的手段,对土地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然而由于土地规划手段的不合理,使得土地规划过程出现一系列投机行为,导致土地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的情况出现,进而造成大部分土地资源被闲置。

1.2 土地供需矛盾

土地供需矛盾使得大量土地资源被闲置,使得土地利用效率明显降低,进而给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而导致土地供需存在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部门地区土地管理部门受利益的驱使,将管辖的土地进行转让,目的是减少财政支出,用土地的使用权换取一些项目建设,例如将土地转让给相关企业,以换取企业的无偿修桥建路。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这些企业不具备开发土地资源的能力和资质,那就导致这部分土地被闲置,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从而给土地管理工作造成困扰,也为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第二,土地供应存在计划和市场两种机制,一旦两者没有达到平衡,必将导致土地供需出现矛盾,其中土地供应如果过大,便会超出了社会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使大量土地被闲置。

2 闲置土地的危害

2.1 导致耕地资源减少

闲置土地的形成使得我国耕地所需土地资源大量减少,一方面导致农业发展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给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造成困扰。除此之外,减少的耕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商业应用和开发,而是被大量的闲置出来,形成一种虚假的市场信息,从而给土地管理工作造成严重困扰。

2.2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提升

闲置土地的形成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土地所有者没有及时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这就使得用于该土地资源的项目建设工程迟迟不能顺利进行,使得社会无法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就业机会降低。由此可见,闲置土地的形成给社会经济的提升造成严重影响,所以相关土地管理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避免闲置土地的形成,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3 加强闲置土地处置策略探究

3.1 做好闲置土地调查认定工作

闲置土地调查认定工作是对区域内的闲置土地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和认定,从而为闲置土地的处置工作提供便利,其中闲置土地的调查认定内容主要包括闲置土地的面积、地理位置、闲置时间以及形成原因等。由于闲置土地的形成原因相对较为复杂,使得土地调查认定工作较为困难,因此在对闲置土地进行调查认定时,一定要在考虑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拟定相应的闲置土地调查认定细则,从而更好地对闲置土地信息进行了解和掌握。做好闲置土地的调查认定工作是处置闲置土地的前提条件,只有对闲置土地的各方面基本情况都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对闲置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从而给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 转变土地需求方式

众所周知,我国地少人多、耕地资源短缺,而闲置土地的形成使得我国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给农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解决闲置土地问题迫在眉睫,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而转变土地需求方式是解决闲置土地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国现阶段土地供需存在很大的矛盾,这也是导致闲置土地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土地供需矛盾,使土地资源的使用超过社会发展所需的量,进而导致大量土地被闲置。而转变土地需求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平衡土地供需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3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完善法律法规是加强闲置土地处置的重要手段,政府相关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闲置土地处置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由于这些法律法规没有落实到位,不能对闲置土地进行有效的处置,使其流于形式化。另外,在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工作中,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大量的闲置土地无法得到有效的处置,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想更好的解决闲置土地对我国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影响,必须要对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加强执法力度,用法律的手段进行约束和处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条件。

3.4 认清土地储备的概念

土地储备是具有政府性质的一项工作,它是指政府和国家对土地资源进行储备,以协调土地市场供需关系,使土地供应和需求二者达到平衡。然而现阶段一些商家由于没有理解土地储备的真正概念,以土地储备的名义私立囤积大量土地,这些土地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开发,便成为了闲置土地。这一问题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商家没有认清土地储备的真正概念,导致闲置土地的形成,为土地管理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另外,我国一些媒体对于土地储备概念也是含糊不清,对商家囤积土地资源这一现象,不但没有给予谴责,反而大肆宣扬,并将土地囤积称作土地储备,使得二者概念被混淆,造成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商家囤积,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利用,从而影响社会的更进一步发展。因此,商家和媒体必须要对土地储备概念加以了解,将土地储备与土地囤积进行有效区分,减少土地资源过度囤积所导致闲置现象的出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5 政府对闲置土地进行收回

由于商家大量的囤积土地,使得土地不能被及时的开发和利用,不能体现其实际价值,给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造成影响。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商家所占有的闲置土地进行收回,同时对商家囤积土地行为进行合理调查,了解商家不能及时开发土地的原因。如果是由于资金不足而导致土地被闲置,政府可将收回的土地进行拍卖,将拍卖所得资金给予土地所有者一部分作为补偿。总之,政府在对闲置土地进行收回时,一定要考虑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分析土地闲置的确切原因,在不影响土地所有者权益的基础上,对闲置土地进行收回,提高其自身的实际价值,从而给社会经济效益的迅速提升创造条件。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闲置土地处置是我国土地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一旦处置不到位,不仅会降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率,而且还会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闲置土地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危害较为严重,加强对其的处置力度十分关键。因此,相关土地管理部门和人员必须对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加以重视,根据具体的情况,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制定相关的调查认定细则,对其实施有效的处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另外,政府部门也应当对闲置土地问题给予重视,不断完善关于闲置土地处置的有关法律法规,降低闲置土地的形成概率,加快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给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参 考 文 献

[1] 李志雄.关于闲置土地处置若干问题的研究――以钦州市为例[J].南方国土资源,2009(0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