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范文第1篇

【关键词】龙胜;旅游发展;对策

作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地方,龙胜县旅游一直努力突出自己的独特美丽和神采个性。温泉度假、农耕文化、少数民族风情、养生休闲等各类旅游产品丰富多彩,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旅游公路、景区道路通达性日益提升,使龙胜县成为大桂林旅游圈的掌上明珠。

一、龙胜县旅游发展现状

龙胜县拥有旅游总资产达5亿多元,拥有2家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42家主要旅游宾馆饭店,共有床位8000多床。国家AAAA级景区2个(龙脊风景名胜区、温泉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自治区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6000多人,间接旅游从业人员9000多人。旅游产品形成“农耕文化游、休闲度假游、少数民族风情游、养生休闲游”四大品牌,开发经营有龙脊风景名胜区、温泉省级旅游度假区、彭祖坪生态旅游区、大唐湾景苑、龙脊古壮寨等景区(点)。“十一五”期间旅游接待总人次475.22万,实现旅游总收入26.8232亿。由于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拉动了全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2008至2010年之间,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的实施旅游兴县战略,提出“六个一”、“一个中心、两个机遇、三个品牌、四个突破”等发展举措,将旅游业始终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促使旅游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投资空间,大量资金投入到景区(点)旅游建设项目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使龙胜县旅游业的发展由原来预热时期顺利过渡,急速升温,实现了旅游效益重大突破,取得了跨越性发展成果。

二、近六年龙胜县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图中可以看出,旅游收入增幅与接待旅游总人数增幅不同步,2008年—2010年期间,收入增幅一度上扬,赶上甚至超过人数增幅,而从2010年以后,收入增幅再次低于人数增幅。经过调研分析,龙胜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如下:

(一)缺乏创新,模式陈旧。与大多数县域旅游业一样,面对日新月异的旅游形势变迁,龙胜县旅游业缺乏创新而过分强调按部就班巩固基础的旅游发展旧模式,致使公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虽然紧追形势步伐,但是在旅游产品多样性、旅游文化内涵挖掘、旅游项目互动交流等领域上相对滞后,造成各景区(点)文化丰富性、项目娱乐性、景点观赏性得不到创新。

(二)旅游文化软实力不足,吸引力不强。纵观龙胜县旅游发展历程,以往强调的重点多是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普遍的观念认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开端。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旅游业是一种新兴服务业,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在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建设的同时,要同步旅游企业文化的挖掘塑造,要同步旅游产品的打造和包装、更要同步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个人素质培养。所以,龙胜县旅游业陷入瓶颈的关键在于没有雄厚的软实力,这也是长期采用旧的旅游发展模式产生的弊病,最直接的影响在于造成大量一次性游览游客、无法促使游客产生旅游消费积极性等。

(三)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缓慢,旅游产品活力不足。龙胜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未完善,许多景区(点)游客接待承受能力有限,没有进行良好的进出入景区旅游交通改造;旅游产品特色不够突出,旅游产品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致使旅游产品活力不足,往往只是昙花一现,不能长期有效的吸引游客,无法促进旅游消费。

(四)缺乏旅游服务意识,相关法律意识淡薄。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旅游景区管理及利益分配上存在不足等问题凸显。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致使违法经营、欺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对景区照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不精、服务态度恶劣等也使游客对景区整体形象的评价大打折扣。

三、龙胜县旅游业突破瓶颈状态的思路及建议

龙胜县需要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切实转变旅游发展观念、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提高旅游发展质量,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综合优势,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更加突出营造适宜的山城旅游环境,更加突出促进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更加突出提高旅游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继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强旅游资源科学利用

以桂林国际旅游名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广西旅游集散中心为依托,以气势恢宏的原生态梯田群、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寨、丰茂繁盛的原生态森林资源为特色,龙胜县急需全力开展桂北生态旅游强县创建工作,以全县旅游经济动态为导向,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为反射弧,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结构,促进旅游资源的集中开发投放,积极探索适用与山城生态旅游发展的新路子。要强调旅游文化覆盖重心,加强县城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的策划,借助城乡风貌改造工程,进一步民族化、古化县城内现代建筑,营造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

(二)进一步发展旅游互动体验项目,促使旅游业积极转型

龙胜县坐落山问,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要通过积极创新,由原来单纯的景点观光,上升到品尝农家饭菜、购买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参加少数民族节庆互动等一系列娱乐项目,促进旅游消费。少数民族村寨要由原来简单的户外休闲转型,将体验少数民族民俗、歌舞、劳作方式等融合进来,提高游客们的印象和青睐度。同时各大景区要针对不同的时令与周边少数民族风情点联合举办各种优惠促销活动,同时形成相互宣、传资源共享的互利格局,充分带动周边旅游活跃度。

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范文第2篇

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切实做好2011年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特制定本意见。

一、工作思路

深入落实“四件大事”强力推进“四大战略”紧紧围绕县委十二届九次全委会确定的358工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工作要求,以“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以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为载体,以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新区拓展为抓手,强力实施“东进、西扩、南延”城市发展战略,高起点完善城市规划,高速度推进城市建设,高标准实施城市管理,促进城乡统筹,实现城市建设新跨越。

二、工作目标

全力推进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0.76平方公里,围绕100个城镇重点建设项目。增加城镇人口0.62万人,提高城镇化率1个百分点,达到31.6%力争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40亿元。具体目标是

续建12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开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个。力争完成投资12亿元。

竣工房地产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房地产开发项目:新开工商品房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

完成房屋征收40万平方米。城市房屋征收:完成12个片区旧城改造。

巴渝新居建设1000户,村镇建设: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3500户。建设康居点10个。

保障性用房:完成10万平方米公租房、6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建设。

绿地系统:新增公园绿地10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3.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8平方米。

三、工作重点

(一)高点定位。

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一是加强规划编制。围绕县城“一城四组团”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加快完善中心城区”一城四组团“控规编制及整合,完成、麻旺两个市级中心镇控规编制,高标准编制渤海新城区、重庆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修建性详规。开展城市绿地、森林公园、重要交通节点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15个中心村规划编制和农村风貌民居设计工作。

严格坚持部门业务办公会预审、专家委员会评审及规划委员会审定”三级审查“和”一书三证“制度。严格规范规划编制、决策和审批程序,二是加强规划管理。充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招标、听证、公示、评审机制,不断增强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度和规划执行的透明度。

以中心城区”拆违行动“为重点,三是加强规划执法。强化规划的效能监察。强化对中心城区”一城四组团“及、麻旺市级中心镇范围内的执法监察工作,坚决打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高速建设。

全面建成老城路网体系;启动大剧院、图书馆等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花园横向通道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游泳馆;完成河综合整治,建成十里滨河景观带;完成县城污水二、三级管网建设,建成污水管网处理系统;依托迎宾大道,打造以商贸物流为业态的新区。

加快钟渤快速通道建设,二是加快两翼基础设施建设。东翼方面。12月底基本建成通车;启动组团主骨架路网建设,力争完成投资10亿元。方面,基本完成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掀起旅游地产建设,力争完成投资10亿元。

确保9月份主景区、伏羲洞向游人开放,三是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势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渝东南民俗风情街开街迎客,10月份基本建成国家森林公园的配套设施,确保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

完成巴渝新居建设1000户,四是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十个一“工程建设。完成危旧房改造3500户,建成农民新村10个。

启动新区、丝绸厂片区、建华厂片区、气象局片区等房地产项目建设,五是加快房地产开发。加快推进龙腾盛世、桃源新都会、碧津广场、万僖中央广场、华章财富国际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全力提升宜居水平。全年力争新开工商品房100万平方米,完工50万平方米,完成房地产投资20亿元以上。

启动并完成气象局片区、片区、小坝片区等片区房屋征收,六是加快实施旧城改造。

(三)高效管理。

集中统一行使城市管理执法权,一是创新城市管理新机制。优化、完善综合执法机制。通过整合相关部门城市管理职能。逐步实现管理无空档、责任不推诿、执法有成效的工作局面。积极开展车辆乱停乱放、游摊游贩、城市牛皮癣、环境卫生、城市”十乱“等专项治理;有效开展文化市场、交通秩序、经营秩序、规划执法、环境保护综合整治。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指挥部运行机制。倒排工期,倒逼推进,实行扁平化管理,挂图作战。

(二)拓宽融资渠道。坚持以地建城。通过信贷、债券、信托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走市场化经营城市的路子。要以整治储备建设用地、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土地等方式筹集城市建设资金。要精心包装城建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方位开放城市建设投资市场,精心包装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建立城乡建设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资、吸取先进经验,实施建设。全年力争筹集40亿元以上资金投入城市建设。

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范文第3篇

一、 高点定位, 加强文化工作组织领导。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民生进步与否的分界线,是社会平安稳定的基础。如何做大做强文化工作,为八渡的经济建设服务?镇党委认为,文化是生产力,先进文化是最大的生产力,要想充分发挥八渡镇的旅游资源作用,就必须抓好先进文化建设工作,挖掘旅游文化底蕴,为旅游服务。党委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全镇干部讨论文化发展目标,把镇域经济发展方向定位于文化旅游,以西武当景区建设为主,围绕乡村旅游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抓好群众文化活动,围绕农民增收抓好科技培训,进一步繁荣八渡文化,提升农民素质,增强镇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全镇上下形成了建设大文化,促进大发展,共享大和谐的良好局面。镇村干部为文化建设争跑资金,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文化建设,从而推动了文化建设快速发展。

为了使文化旅游建设工作步入快车道,镇上成立了文化旅游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全镇文化旅游工作,协调西武当景区建设和村级文化设施建设,统一负责景区布局调整和宣传报道,组织开展山花节和有关文化旅游方面的其他工作。使文化旅游工作始终有人抓有人管。

镇党委、政府还把文化建设纳入年终岗位责任制考核之中,对每个建设项目,明确一名镇领导包抓,包村干部、村主要干部是项目建设第一责任人。每到周一,镇领导都要安排文化建设项目,周五包村干部都要汇报项目建设情况,每月召开一次项目建设分析会议,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每半年对项目建设进行一次回头望,查进度,查质量,查工期,制订相应的措施推进工作。

二、多措并举,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活动要有载体,载体是文化繁荣的基础。八渡镇在文化载体建设上主要抓了镇综合文化站、西坡村文化广场、高楼村文化广场、西武当文化艺术团和西武当景区建设,总投资600万元。

发展乡村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镇上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不等不靠,投资135万元镇建成了镇综合文化站,(含文化广场25万元)。为了解决启动资金,镇党委决定,由领导班子成员私人筹资。书记、镇长每人从家里拿5万元,5名副职每人筹资2万元,凑齐了20万元,使文化站工程顺利开工。镇综合文化站位于杨家庄村委会院内,三层七间,建筑面积444平方米,共设业务用房10间,有文化娱乐室、展览室、电子图书阅读室、培训室、宣传工作室等,基本满足了群众文化工作需求。文化广场占地面积2400多平方米,已全部水泥硬化,广场外墙为透视墙,是全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的亮点。

在镇领导的带动下,各村也想方设法拉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西坡村为了兑出文化广场用地,多次开会协调,反复做群众思想工作,历时一个多月终于腾出了13亩土地。没有启动资金,他们找施工队垫资修建。一个总投资178万元,其中社区服务中心58万元,广场120万元的文化广场终于建成。广场修有篮球场、亭子、花坛、花架,铺设了渗水砖,安装了路灯。广场内奇花异草品种繁多,为八渡镇文化建设打出了第一张名片。

八渡镇有个牛心山,明朝道教宗师张三丰曾经在这里居住修炼传道。有清代碑文记载:“牛心山古为西武当,苍松翠柏林木繁茂,阴雨时节烟雾笼罩,恍若仙境”。唐代诗圣杜甫当年游经此地,留下的著名诗句:“冈峦相经直,云水气参错,林廻硖角来,天窄壁面削”更为牛心山蒙上了传奇色彩。牛心山传说众多,历史文化厚重,自然景观奇特,是发展文化旅游的最佳选择。高楼村党支部书记姚举科看到了它的前景,把村级经济定位为乡村旅游。为了使旅游文化尽快落地开花,他带领一班人到县上、市上争跑项目,利用新农村建设之机动员群众投资360多万元,建成了民居园。又投资185万元建设了园内文化广场。广场占地面积4亩,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5万元,广场140万元。广场修有水池、亭子、喷泉。有牌楼、杜甫铜像和健身器材。广场铺设渗水砖,栽有绿化树,被省上命名为乡村旅游示范村。

为了把文化旅游做大做强,高楼村成立了西武当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和西武当文化艺术团,配备了一流的设备,邀请了一流的演出人员。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艺术团实行股份制,演艺人员实行聘任制,灵活多样的演出形式为艺术团增添了活力,去年至今共演出150多场次,足迹遍布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深受群众欢迎。

为了使旅游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镇党委、政府倾力打造西武当景区,制作了景点标志牌,景区整体规划图,建立了八渡镇旅游网站。

三、丰富内容,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

去年至今,我们以打造特色旅游名镇为契机,积极开展旅游文化建设活动,共举办全民健身节2次,山货贸易节2次,山花旅游节2次,参与群众达3000多人,推动了群众文化活动。高楼村成立了西武当文化艺术团,配备了一流的设备,邀请了一流的演出人员。灵活多样的演出形式为艺术团增添了活力,去年至今共演出150多场次,足迹遍布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深受群众欢迎。

在去年举办的山花节上,我们推出了观花海登山游,推花海象棋比赛,赏花海尝农家乐和走进新农村电视秦腔大赛。在今年的山花节上,我们举办了垂钓大赛和摄影大赛,吸引了宝鸡市周边地区钓鱼、摄影爱好者300多人参加,为节日增添了气氛。

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范文第4篇

一、我县旅游在全省旅游规划中的定位

(一)我县旅游在《控规》中的定位

《控规》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扎实的基础工作,提出了把库区旅游作为地区第一支柱产业尽快实现突破性发展的总体定位与目标战略、支撑体系与发展重点、资源整合与控制协调、重点项目与投资安排以及实施保障与政策措施。那么,县在这些规划内容中定位又如何呢?

1、在发展目标上,规划在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就业人数以及为农民纯收入贡献量等发展目标上,都参考了县的发展数据。

2、在支撑体系与发展重点上,一是骨干景区体系建设项目,灵龙峡-山生态旅游区在规划建设12个4A级旅游景区中被列第三位。规划中指出:县要“充分发挥省绿化达标第一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绿色环境优势,建成融白水漂流、原始森林观光、奇观地缝穿越、母系嫘祖部落体验、玄庙观道教养生修性、灵龙生态农庄乡村游等休闲度假产品于一体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二是关于旅游专线公路建设项目,规划认为“灵龙峡生态旅游区公路是连接和神龙架的重要通道,对于开发建设新的旅游景区、促进旅游向腹地延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争取尽快打通。”三是对于旅游城镇体系建设,我县镇、镇被列为服务重点景区规划建设系列特色旅游专业镇。四是旅游服务要素体系建设,县要配套建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加强嫘祖庙会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在资源整合与控制协调上,作为库区四县一区之一的县,在长江流域规划建设的12个各具特色的度假基地项目中,县灵龙峡-山休闲度假基地被列在第9位;在打造9个中国最佳漂流旅游目的地项目中,灵龙峡漂流产品被列在九畹溪、神龙溪、杨家溪、青龙峡之后,处于第5位。与神龙架、巴东小神龙架,“是森林植被覆盖最好的区域,以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为重点,严格控制污染产业布局,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环境旅游”,“重视培育和发挥新节点作用,提升灵龙峡-山生态旅游目的地价值”。

4、在重点项目与投资安排上,纳入政府近期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有灵龙峡旅游公路提升与安保工程400万元;灵龙峡-山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740万元,其中: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1130万元,道路、码头、安全及标识建设1506万元,主要景区建设4898万元,游客中心及生态停车场建设1206万元。年5月,省政府在召开了旅游发展现场办公会,安排我县旅游重点建设项目6个,涉及扶持资金1175万元。

(二)、我县旅游在《西总规》中的定位

《西总规》及旅游专项规划已基本定稿,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涉及到旅游的描述和项目很少。

1、在资源分析与评价中,作为江河、溪流、峡谷景观提到了的灵龙峡;作为文化景观资源提到了嫘祖文化节的节庆旅游资源、山的宗教文化特色资源和嫘祖的名人文化特色资源。

2、在以“一江两山”为龙头,形成“三大集散地、三大旅游板块、六大精品旅游区”的空间格局上,只在六大精品旅游区之五--楚文化及三国文化旅游区中提到了的回马坡。

3、在旅游产品体系规划上,作为以丹霞山水、生态养生观光为主的山-灵龙峡景区列入了生态类产品。

4、在旅游精品线路规划上,(山、回马坡等)列入了“精彩三国”文化体验旅游线。

5、在文化旅游产品规划上,指出山作为宗教文化旅游产品,要引导其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形成旅游线路,丰富文化内涵。嫘祖故里作为名人文化旅游产品,要与灵龙峡、神龙架组合,共同构建精品线路,使其成为精品线路上的龙头景区。

6、在公路旅游交通建设上,提出了建设武汉荆门至神龙架高速公路,打通荆门--神龙架公路交通。

7、在旅游强县市(区)建设和旅游名镇、名村建设上,提出了县要开展创建“旅游强县市(区)”活动,县荷花镇积极开展旅游名镇创建工作。

8、在重大项目上,县灵龙峡大拐弯生态旅游区和县山风景区综合开发项目列入了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县旅游连接道建设列入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二、我县旅游现状分析

《西总规》和《控规》将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指导全省、全市旅游发展的两个十分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我县旅游在这两个规划中处于什么地位,发挥多大作用,将直接影响到我县旅游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我县旅游从总体上看,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水平滞后,旅游产品单一(主要以观光为主),旅游设施小、散、弱、差等问题仍然相当突出,旅游业的比较优势难以显现。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我县旅游将在大旅游发展背景中很可能被边缘化,被周边同质的有相当知名度和接待规模的旅游目的地所替代,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1、旅游产业结构单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旅游业以旅游景点、景区开发和收入为主,对区域经济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住宿、餐饮、娱乐、旅游商品及区内旅游交通的发展相对滞后,对我县丰富的土特产等特色资源开发严重不足,缺乏有个性、有特色、品味高的旅游购物场所和具有规模效益的旅游商品。旅游行业结构仍处于较低层次,旅游收入来源还属于高投入、低产出型,投入少、综合效益高的旅游商品、旅游餐饮等还有待提高。

2、旅游的产品化程度低,旅游市场整体竞争力弱。目前我县仅开发出两个观光景区(山、太清洞)和一个参与景区(灵龙峡漂流),还处于分散开发、单打独斗、粗放经营阶段,处于“有说头,没看头,更没玩头”的尴尬境地,没有能够在市场上叫得响、能够主打并产生经济效益的顶级产品。

3、旅游企业规模不大,实力弱,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已开发的三个旅游景区,除了山景区外,其它两个景区因为自身实力已处于歇业、半歇业状态,企业的规模很难做大做强,且所有景区对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旅游接待设施档次偏低,接待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市场份额明显低于周边地区,年山景区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仅占全市旅游景区接待游客427.5万人次的2.3%,未进入全市前十位。

三、明确整合我县旅游资源的基本思路和空间布局。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只有整合旅游资源,理清基本思路,突出建设重点,合理空间布局,才能破解当前制约我县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以旅游业的突破性发展带动其他产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1、基本思路。以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深厚的嫘姐文化底蕴为灵魂,以旅游方式创新为先导,以资源整合、整体开发为手段,努力打造“嫘祖故里生态游”精品旅游线路,以促进旅游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互利共赢,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动力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布局

基础设施系统的技术状态、功能负荷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从外延上看,基础设施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通常包括能源系统建设、水源系统建设、交通系统建设、通信系统建设、环保系统建设和防灾系统建设六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进步,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日益凸显,显然已经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一、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传统的观念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的城市建设项目,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缺乏整体性和长远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在为各地经济发展铺平道路之后,往往被抛弃,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事实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和不同阶段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支柱

基础设施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从物质生产领域中分化出来的专业化产业部门,它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核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与国家和各地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合理地开发城市土地资源,辅之以配套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地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增强了城市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加快了城市的资本积累,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

(二)城市空间布局的导向标和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不是一般的产业,它不仅仅为社会创造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从事一切生产和生活的一般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城市要健康持续地发展,必须有合理的空间布局与之相配套。合理的空间布局主要包括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人口布局两个方面,它们都取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有规划地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为城市各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同时能够引导产业迁移,发挥“集聚效应”,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同时,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城市人口分布也将发生根本变化,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将会不断减缓,郊区和卫星城建设将会更加顺畅,这将有助于形成城市各区联动、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布局。

(三)城市环境保护的先行者和护卫军

合理布局城市基础设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且能够保证基础设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反复扩建,这有利于减少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将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同时,城市在规划产业布局的同时,应注重加快污水处理、废气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发展绿色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不能带来巨大的立竿见影的经济效应,但它却是城市环境保护的先行者和守卫军,城市的环境得到保护,城市才有长远发展的可能,城市的各方面才能快速、和谐地发展。

(四)树立城市品牌的突破口和制高点

城市品牌就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核心概念。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品牌的建立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基础设施建设是树立城市品牌的突破口和制高点。

首先,合理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是城市的一个重要品牌,世界上著名的城市都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时,一个城市要想改变其城市面貌,往往要从加快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这样做既迅速又有效,于是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树立城市品牌的突破口;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树立城市品牌的制高点,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地不断完善,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城市的形象将焕然一新,城市的品牌也将随之树立起来。

二、新时期云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新的规划

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来,云南各地积极地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了城市基本框架,改善了交通,美化了城市环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云南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云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新时期云南发展的目标的实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限制了城市核心作用的发挥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部,长期以来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缺乏能够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正是导致云南省城市发展水平较低,核心带动作用无法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昆明市是云南的省会城市,理应承担起拉动全省发展的职能,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却一直限制了昆明市的发展。当前昆明市的建成区面积为150平方公里左右,这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属于规模比较小的。同时,昆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和长远规划,许多基础设施年代久远,现代化水平低,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城中村”现象,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也不利于昆明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维护。昆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云南省就失去了快速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制约了云南城市的整体发展

当前云南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另一个显著问题就是城区和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导致各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最终又限制了城市整体的发展。许多城市主要基础设施都布局在城区,大量的产业和人口也聚集在此,但是城区的发展面积有限,这必然会形成不合理的空间布局,加大城区的环境压力,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城市要不断向外扩展,但是目前郊区缺乏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必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低,不利于城市的发展扩大。同时,各区之间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导致的发展不平衡,不利于城市的产业调整和经济转移,不利于各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城市的整体发展受到影响。

(三)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限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云南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比较有限。许多城市的旧城改造缺乏整体性和继承性,不利于旧城在发展旅游业、树立城市品牌方面发挥作用;新区建设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资金投入有限,出现了新建区分布散乱、数量多、规模小和土地利用率不高、工业用地空置、闲置较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益无法显现。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时期、高投入的项目,同时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但是这必须建立在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发展平衡的基础上,否则将付出巨大的物资成本和时间成本。

(四)交通设施建设落后是制约云南发展的一大瓶颈

云南省由于地貌、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交通建设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云南发展的一大瓶颈。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省的交通建设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云南省的交通建设仍比较落后,适应不了新时期云南省发展的需要。旅游业是云南省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业能够增加云南的财政收入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有着较高的要求。云南各旅游城市、各景区之间的交通不便利。各地之间的交通以公路为主,道路质量的低下导致旅游的满意度下降。同时,云南省仍有不少地方没有公路,人们出行仍靠步行和马驮。缺乏交通建设这一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必将缺乏充足的动力。

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云南城市新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往往反映着一个城市及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和观念也必须不断创新。我们必须站在推动经济发展、合理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的高度布局和发展云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一)统筹云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有大局观念,必须从整个城市和地区的利益出发进行规划和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限制了云南城市的协调发展。政府要着重加强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升级和人口迁移做好准备,促进城市协调发展。为此,云南省可以借鉴国内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厦门市是我国沿海著名港口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厦门市通过改善岛内、岛外交通,完善岛外和新建区的公共服务,实现了产业升级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目标。为此,云南省必须合理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其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以便完成新时期云南省的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调整,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因地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特色

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必须充分考虑所在城市的地理环境和区位因素,建设既有本地特色又与周围城市交相辉映的基础设施和城市风格,这样既能加快城市发展,又能与周围城市相配合,加强区域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大连依据其区位优越、环境优美的特点和城市基础好、城市化水平高的条件,以经营城市作为突破口。本着“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原则,大力发展交通、通信、城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和宣传,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大连的城市形象璀璨夺目,城市品牌和国际知名度日益提升。云南省的有关城市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也必须根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定位加以规划。昆明及其周边地区是省内的优先开发区,为此应加快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聚集和人口聚集做好准备,承担起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职能。云南省的西北部和东南部是全省的限制发展地区,今后要加强绿化、退耕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产业和人口向省内其他地区迁移。省内的其他城市,要利用濒临东南亚的优势,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兴建工业园区,加快支柱产业建设,承接产业和人口的转移。

(三)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现代交通,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旅游业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也是今后可以继续大力发展的绿色产业。云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是许多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各地方政府必须重视相关资源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同时,加快旅游景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这样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壮大,并拉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云南省要想有新发展,必须解决其交通问题,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铁路建设步伐,保持公路现有的快速发展势头,进一步完善民航机场布局,发挥水运补充作用,启动并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使游客往还于各景区之间时有多种快速的交通工具可以选择,同时,加快跨境交通设施的建设,为加强对外沟通,吸引外资打下坚实的基础。云南省各城市以新的观念看待基础设施建设,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简本[Z].建设部专家审查组,2003.

2、关春玉.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创新与制度规划[J].管理,2008(1).

3、胡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政府合作机制创新[J].公共经济,2008(1).

4、吴永生,高珊,杨晨.江苏省城乡统筹空间格局动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