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第1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已成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长期高血压会影响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脏器的功能衰竭[1]。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越来越有必要,本文故对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心理护理及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3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8例确诊为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其中男96例,女72例,年龄42岁―76岁,60岁以上90例,经过合理的治疗和精心的心理护理后,出院时98%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或达到稳定的理想的程度。

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

精神紧张、焦虑 患者刚刚入院时,对医院周围的环境及人群不熟悉,加上对自己疾病病情不了解,往往产生精神紧张、焦虑的心理。入院后测量血压高,更加加重患者紧张和焦虑的心理。高血压受饮食习惯、心理因素、环境以及遵医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血压忽高忽低,病情会反反复复,短期内治疗效果不明显,外加经济紧张,病人极易产生烦躁心理。

抑郁、不遵医行为 很多患者入院后,对环境的陌生和对疾病的不了解,病人往往会想像的比较悲观,血压稍微增高后就会表现的悲观、抑郁、情绪极其不稳定,失去信心等,觉得自己给家庭带来负担,成为累赘。甚至不愿服药、治疗,不愿配合治疗。也有部分患者认为,血压控制正常后就不用坚持服药,擅自减药、改药、停药,以至于发生不良后果。

对疾病知识缺乏,导致患者对高血压不重视,不去正规治疗,以至于延误病情及治疗。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

2环境介绍

护理人员在接待新入院患者后,首先要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介绍病区住院环境、自我介绍、介绍主管医生、同病房的患者、物品摆放等,态度和蔼,消除患者进入陌生环境的紧张心理。

到患者病房多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的病情,多关心患者、安慰患者、尊重患者,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有针对性的给予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的安慰,保持患者情绪稳定。一个人的心理情绪和行为习惯对高血压控制有着重要作用[2]。

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了解患者生活环境、习惯、文化背景等等,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适合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案。要及时、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简单地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饮食、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语言通俗易懂,也可以举出同病区一些成功的病例来开导患者及家属,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提高她们的积极性,并及时准确的回答她们的问题,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随后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并讲解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以及疾病对人体损害的长期性、危害性,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以取得患者密切的配合。

根据不同心理问题的患者,采用不同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在与抑郁患者谈话时,密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选择合适的话题,给病人做好安抚工作,也可以与家属沟通,要多陪伴患者、关心体贴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经济支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对于急躁型患者,在谈话时要注意谈话技巧,避免外界打扰及不良刺激,让患者感受到你的真诚,要关心患者、安慰患者,使其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并指导患者学会自我心态的调整,为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使患者能够完全明白药物的作用,不得私自改药、停药,使患者能够认识到高血压疾病的特点,使其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

向患者讲解放松训练的主要原理、特征以及其主要作用,帮助患者掌握一些简单的放松方法,每天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散步、深呼吸等保持心情平静,分散其注意力使之淡化患者的角色,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使其身心压力得到缓解[3]。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心身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长期坚持服药,定时监测血压,治疗过程中血压忽高忽低,反反复复,加上经济负担,这些都会导致患者心理上的障碍。作为护理人员,应该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是高血压患者发病的不容忽视的因素,药物治疗加以心理干预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通过对患者的细心观察,对家庭背景的了解以及环境中的紧张因素分析,为每个患者制定出适合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加上患者家属的协助与支持,消除患者紧张刺激,维持患者血压稳定,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英,内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2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第2篇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据推测,我国现有高血压病人约1亿人,但在高血压人群中,血压正常率并不高,目前,高血压的控制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国外九项前瞻研究结果显示舒张压为105mm汞柱者比75mm汞柱患者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0倍,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5倍,美国另一项多因素干预研究随访15年结果显示收缩压较基线水平增加10mm汞柱时患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人数增加65%,研究还证明:①心、脑、肾并发症发病危险随高血压水平的升高而增加;②同一血压水平的高血压患者伴有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脂、糖尿病等,越多得并发症的危险性越高,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多因素疾病,除遗传因素外,肥胖、高盐摄入、饮酒、缺乏运动,及社会心理应激等是其重要的易患因素,其中,心理因素有重要的影响。

高血压属于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其发生,发展,疗效,预后均起着重要作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高血压患者根据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和生活习惯的修正,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和自我控制力加强,以预防脑卒中,心力衰竭,肾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1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征

1.1 误解和怀疑 患者早期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或自认为高血压无非就是血压高点对身体不会造成多大影响,不接受治疗,情绪不稳定、苦闷、压抑,经检测,经常处于压抑状态的人的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正常人高30%,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导致血管收缩心排出量增加,加重了高血压。

1.2 紧张、焦虑和恐惧 高血压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加之平常血压高带来的头晕、头痛,失眠等不良症状,还有对病情过分担忧,担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和致残,又因此而可能出现的多种并发症,再者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知之甚少,这些不良心理状态易引起血压的波动,身体更易产生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实验研究,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等应激状态时,可导致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同时增加,导致血管收缩,心排出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升高,进一步加重高血压,同时反过来,也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和利用。

1.3 烦躁和失望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高血压,就意味着要终生依赖药物治疗,还要饮食注意,否则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脑出血等的出现,且高血压的发生渐趋向年轻化、复杂化、多样化,因此患者常有烦躁易怒的情感,又因为感到没有特效治愈的方法,对治疗失去信心,情绪低落,这更加重了病情。

2 心理疏导及措施

2.1 宣传教育有关高血压知识 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基础和前提。根据《1999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导》确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汞柱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汞柱即确诊为高血压,让患者对疾病的形成、发展、预后有一个正确认识,把出现症状进行解释,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长,发展慢,需长期治疗,本病是可防、可控的,叮嘱患者定期检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确定用药,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降压药,按医嘱服药,不擅自加量,停药,减药等,尤其是初次使用降压药的要警惕“低血压”反应和突然停药导致的“停药反跳现象”。

2.2 稳定情绪,保持良好心态,克服心烦气躁,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调节患者的情绪,告诉患者每发一次脾气的后果是吃几次降压药可能都无法使血压恢复正常,为了自己的血压,尽可能学会自我调节克制自己的情绪,患者一般对自己的血压数值较敏感,而我们要以丰富的医疗护理知识,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再者病人情绪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各个环节,病人愉快、乐观,药物易发挥治疗效果,反之血压难以下降,所以保持稳定的情绪,对控制血压至关重要。

2.3 合理膳食 低盐、低脂饮食,WHO建议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不吃动物内脏及其制品,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鸡皮、鸭皮、鱼子、脑等,多食含钙高的食物,以素食清淡为主,辅以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红薯、山楂、洋葱、鱼类等营养降压食物,不吃油炸、辛辣、脂肪高的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豆类、牛奶等清淡无刺激食物为宜,同时应改变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等。

2.4 保持大便通畅,保暖防感冒,多食粗粮和粗纤维较多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等,注意大便时不宜过分用力,特别是老年人,以免引起血压升高,病情加重,甚至脑血管意外,必要时可服一些缓泻剂。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特点;健康教育

高血压疾病是人类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无声杀手。高血压疾病病程长,发展不平衡,大部分是良性的缓慢过程,但高血压疾病本身对心、脑、肾是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积极控制血压可制止或逆转高血压所造成的靶细胞损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人生存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高血压疾病的健康教育在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在护理上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可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长期居住于本部门的高血压患者31例,其中20例为女性,年龄71-92(岁),平均为81岁;11例为男性,年龄55-83(岁),平均为72岁。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的高血压标准。

2资料分析

在这31例高血压患者中合并脑梗塞9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2例,双眼压高1例,慢性肾衰竭1例,有长期吸烟史9例,易于激动烦躁7例,2种药物联合使用10例,2种药物以上联合使用21例。主要联合服用:①卡托普利+双氢克尿噻;②卡托普利+维拉帕米。这31例患者存在着缺乏高血压疾病的预防、治疗有关知识,不能有效地稳定控制血压的问题。

3健康教育

3.1方法

3.1.1座谈式教育在给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或巡视病房时均可针对性进行指导,如给患者讲解药物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服药方法;进行小讲课,分期介绍相关知识,并用黑板报宣传教育。

3.1.2书面教育分发图文并茂的高血压健康指导手册,人手一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3.1.3咨询患者健康咨询,对患者提问给予解答,确定教育目的。护士通过与患者、家属交谈、观察、体检、收集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个人日常生活方式、饮食、体重、二便、夜间睡眠状况、心理状态、社会情况、家庭关系以及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认知情况,掌握患者的有关资料在制定可行性的宣教方法与内容。

3.2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我们只有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才能对其实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达到治疗的目的。其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3.2.1恐惧、焦虑、抑郁、烦躁的心理部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过分忧虑,对终身治疗不理解。多要求能根治,对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恐惧,治疗的依从性差。时常担心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和致残,疑虑程度不等,这些不良心理状态易引起血压波动,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患者因受不良心理状态的支配,身体更易产生应激反应,如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小板凝聚、血液粘滞性升高,其结果必然影响药物治疗疗效,甚至可诱发或加重病情[1]。

3.2.2情绪不稳定有的患者受疾病的折磨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有的可为一点小事发脾气,有的固守己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注意力总是集中在自己身体不适和对疾病的一知半解上,反复思虑,如能否完全治好,是否会引起心脑血管意外和遗留后遗症等,疑虑重重,内心充满了担心。这些不良情绪,都可作为心理负性因素,亦使血压波动,药物难以控制。

3.2.3对药物信心不足的心理由于上述心理因素存在,血压控制不理想,血压频繁波动极不稳定,降压药物疗效必然受影响,使患者对药物治疗信心不足,导致患者随意增减药物剂量,不遵医嘱,导致血管收缩功能进一步紊乱,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减少脏器的血液灌注,高血压难以控制。此时一定要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助其树立对治疗药物的信心,遵从医嘱,合理用药,全方位治疗,使病情和治疗达到最佳。

3.3健康教育内容

3.3.1心理指导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惫与痛苦。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精神创伤等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上升,要让病人情绪稳定愉快地接受治疗。应多与病人谈心,随时解除患者的心理问题。鼓励患者增强信心战胜疾病。根据患者的个性职业修养及精神状态,可给患者听一些轻松的音乐,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紧张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3.3.2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合理膳食是宣教的重点。要告知患者如长期过多地摄入脂肪和食盐,是形成高血压的一个危险因素。限制钠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5-6g以下,可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外周阻力,达到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的目的。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食物多样以谷物为主,多进食富含钾、镁、钙的优质蛋白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牛奶,多饮水。忌食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以进食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少吃动物脂肪,对肥胖者应限制总热量,使其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每日摄入脂肪的热量不得超过总热量的30%,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还需限制糖的摄入,每日总热量控制在1600kcal。戒烟,限制饮酒与咖啡,告知患者吸烟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3.3.3生活方式指导告知患者不宜过多的兴奋、激动,不要轻易发怒,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活动时间为20-40min,运动循序渐进,先从轻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活动后无明显不适为宜;寒冷的刺激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冬天外出时注意保暖,室温不宜过低;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运动和用力咳嗽,参加举重物、俯卧撑等力量型活动,以免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休息环境要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卧位改变时应缓慢,防止性低血压,让患者了解性低血压发生的临床症状,如全身乏力、头晕、心慌、出汗、恶心、呕吐等。

3.3.4用药指导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长期坚持服药,不能擅自停药或随便更换降压药物,应根据医嘱减用或改用降压药物。在服药期间感觉不适,及时报告护理人员或医生。还要将降压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及副作用告知患者。如双氢克尿噻主要的不良反应是水、电解质紊乱、低血钾,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长期服用还可以引起血尿酸、血糖增高、血胆固醇增高,所以要定期监测。

3.3.5病情监测护士要定期测量血压,做好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的方法及测量血压时注意事项,测血压时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人,定血压计,测量前半小时不可进食,活动后休息10min再测血压,袖带不要裹得过紧或太松。

4教育结果

通过对31例高血压患者的反复健康宣教,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方面的认识有所提高,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能主动进行自我保健,患者血压稳定。但还是有一部分民族患者和老年人对相关知识未掌握,主要是语言沟通不便和年龄大,记忆力下降等有关,影响教育效果。

5讨论

5.1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方法[2]健康教育通过从心理、饮食、生活、服药等方面进行宣教其疾病的知识,使高血压患者掌握了一定的预防和治疗知识,血压最大限度地得到了控制,从而改善了高血压患者的预后率,提高了生活质量,增强了其治疗效果。

5.2健康教育能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宣教能有效纠正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提高了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6总结

加强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认清自己疾病状态,有意识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获得治疗,从而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要做好健康教育,作为医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知识和护理素质,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需求,按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进行解决问题,科学地运用健康教育,才能得到完好的护理效果[3]。

参考文献

[1]余振球,马长生,赵连友,等.实用高血压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1-14.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56-02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因素与血压的升高密切相关[1],重视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障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3]。但临床上大多只重视在药物治疗,忽略了心理治疗,本研究将心理治疗引入到门诊的常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0例,最终完成随访的有162例。其中男66例,女96例,平均5406±940岁。 纳入标准:均符合WHO EH诊断及分级标准及年龄35~70岁; 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及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

12评价指标生理指标:复诊的血压平均值作为治疗后血压值(有效: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或降至正常或收缩压下降超过10mmHg);心理指标:根据综合诊疗模式评估问卷表进行心理测评。

13研究方法患者就诊时,将符合入组标注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根据《患者综合评估记录表》对两组进行心理指标测评,标记出阳性指标;对照组例行常规治疗,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心理干预。

由心理师针对阳性指标提供给患者宣泄、表达、释放不良情绪的途径,对主动提及的生活事件给与关注和劝解、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1个月后复诊,对两组患者的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再次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 来表示;采用x2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21两组血压情况比较干预前两组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干预后,两组血压均较前降低,干预组的降压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22两组心理状况测评结果比较干预前两组心理指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干预后,干预组较对照的抑郁、焦虑、心理状况总得分差异显著(P

3讨论

31血压的改善情况对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的血压控制率较对照组升高。由此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焦虑、紧张、愤怒等情绪常成为原发性高血压的诱发因素,其使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增加,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β受体,增加心排出量和外周动脉阻力,导致原发性高血压发生。既往研究显示长期反复的紧张、恐惧、愤怒等负性情绪,可引起下丘脑功能紊乱,血管收缩运动神经活动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心脏排血量增加,全身细小动脉痉挛,血流阻力增加,出现血压升高;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增加, 类固醇激素的分泌增加,水钠潴留,血压升高;垂体加压素分泌增多,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水钠潴留,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4-5]。本研究通过对干预组的阳性理指标进行系统性的心理干预,使患者增强了抵御疾病的能力,消除了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调整了植物神经功能,降低了交感神经的张力,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第5篇

2.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通过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96.6%,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63.6%,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情况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控制患者的血压, 以此来降低患者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发生并发症的概率, 减少高血压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 自身心理状况、生活习惯与高血压病情有着直接的联系, 如果患者出现很大的负面情绪, 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的依从性[5]。因此, 要在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对病情进行合理地控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6]。过去传统、落后的护理服务已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近些年, 心理护理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 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 从患者的心理入手,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服务, 及时对患者进行疏导, 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 给予其鼓励, 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 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7]。同时还可以引导患者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指导患者科学饮食, 并保持稳定的作息。通过帮助患者建立合理化的生活方式来帮助患者稳定血压,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的焦虑量表评分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6.6%、63.6%,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情况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综上所述, 实施心理护理联合降压药物进行治疗, 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降低并发症的同时, 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建群.心理护理联合降压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 29 (1) :14-16.

[2] 盛传玲.心理护理联合降压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J].药品评价, 2016, (14) :46-47, 60.

[3] 熊俊.降压药物联合心理护理治疗老年高血压37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 (12) :132.

[4] 曹振华.降压药物联合心理护理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32例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158 (70) :184, 186.

[5] 旷玉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 (1) :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