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素质调研报告

大学生心理素质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心理素质调研报告

大学生心理素质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32-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16[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和发展,更关系到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1]。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心理状态正在从半幼稚半成熟向逐步成熟转变,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他们的主体意识强烈,渴望自我做主,同时又明显缺乏抗压能力,遇到问题往往不能独立处理,从而产生矛盾、抑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排解,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2]。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了在2005―2007年间10%―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3]。《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显示,在情绪感受方面,超过八成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孤单感。高校辅导员作为战斗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工作者,理应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大学生心理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教育、管理和服务三重角色,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育人的工作,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观层面上的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也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夯实必要的心理基础[4]。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的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辅导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再繁琐沉重的事务性工作都不怕,就怕学生出问题。高校辅导员需要承担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往往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状态,导致舍本逐末,偏离了辅导员工作的核心。高校辅导员应该正确认识自己角色定位,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出来,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排解心中的苦闷。

三、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密切的接触者,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具有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要把辅导员培养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以及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学生工作中,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如果没有专业的心理知识,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很难把握关键,切中要点,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要求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用科学的方法、专业的知识来指导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它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文化环境,她以特有的形象向师生公开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更以特有的象征符号感染着学生,有着强大的内在力和明确的指向性。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和塑造性格[5]。通过大力宣传心理健康健康知识,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趣味活动,心理健康团体训练,能够使学生正视心理问题,了解心理问题,增强自我调节能力。高校辅导员应鼓励学生多开展以“人际交往”、“环境适应”、“恋爱心理”等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电影。以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活动月为契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活动月的系列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素质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教育对策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三个层次:专业技能、基本工作能力、求职技能。同时,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应包括良好的就业心理素养。

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专业技能是行业要求,因此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基本前提,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与市场经济时代,没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并没有较好地掌握全面系统的专业技能,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常识都很缺乏,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攀枝花学院逐步确立并完善了“以市场为参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提高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专业基础宽厚、专业技能扎实,就业率明显提高。

(一)以市场为参照、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

加强就业指导是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重要途径,必须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就业。我校通过分析专业的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状况,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激发学自我意识和潜能。为加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学校构建了与专业教育同步进行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各种措施,指导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学校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能在了解专业、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职业价值,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成功就业。

另外,学科专业建设直接关系到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方面意义重大。每个学科专业都有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文化,对人的发展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影响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人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就必须紧紧抓住学科专业建设这个“龙头”,促进优势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并以此促进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践证明,这种以市场为参照、以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学生就业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二)以技能提高为本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就业竞争力

从教学内容上讲,当今社会,新知识的发展可谓瞬息万变,大学教学内容应力求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在讲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大学教学还应重视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科专业的发展状况,了解学科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应该提供最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时捕捉学术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攀枝花学院积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在对学生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牢固树立育人为本、服务地方的办学思想,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全面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深入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根本地位、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核心地位,将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处理教学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关系上能做到确保教学为主、教学为重、教学为先。在处理教学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的轻重缓急上能做到优先研究教学工作、优先满足教学条件、优先落实教学任务、优先配置教学管理干部。加强专业合作,构建融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为一体、和谐发展的教学团队,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开发优质教学资源,达到以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二、加强社会实践指导,培养就业基本工作能力

基本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单位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基本标准之一。2005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在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中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雇主所重视的可雇佣能力是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需要加强的方面。

同时,大学毕业生只有具备就业基本工作能力,才能使自己顺利就业并且能够在就业以后得到良好发展,这些就业基本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乐观自信、诚实守信等。这些技能的培养应该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包括交流、表达、解释、阐述、辩论、计算、信息利用、反思、评价、综合等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对学生尤为重要。

在封闭式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几乎是在独立于社会大环境的“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对社会运行规则和人际交往的了解极其匮乏。近些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工作选择上拈轻怕重,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急待提高,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这明显是缺乏应有基本工作能力的表现。其次是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团体合作是大多数单位的工作方式,让学生懂得如何组织和协调显得非常重要。学校积极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背景与生产线流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自身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实际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也是个人在顺利就业后能否得到继续提升的关键因素。

三、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培育学生职业适应力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在就业心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观念不当,等。因此,作为学校,应当帮助、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首先,要引导学生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寻找适宜的空间。其次,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并且生活阅历简单,因而对自己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主要表现在自我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过高。再次,帮助大学生加强人格修养与心理素质提高。据调查,60%企业的领导认为,一个优秀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应该具有忠诚、敬业、勤奋、坚韧、修养、正气、好学、执着、有理想、有追求、自律、自强、团队精神和全局观念的基本品质。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影响大学生合理就业的影响因素之一,学校应帮助大学生应端正择业心态,培养主动经营人生的信心,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敬业的心理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

四、开展就业方法指导,促成毕业生求职技能

求职不仅需要实力,更需要勇气和智慧。大学生掌握了求职技巧和方法,就会使求职活动更加有效,就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求职能力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用人单位的信息,了解其是否是自己所期望的、有能力、有信心胜任的,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兴趣、能力及经历,精心编写自己的求职简历。其次,帮助学生掌握面试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大学生自我推销能力,对于大学生成功应聘十分重要。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在极短的面试中,能被用人单位所了解和赏识。

参考文献

[1]蒋洁.青年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07).

[2]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06).

[3]黄艳.大学生择业心理状态解析[J].科教文汇,2007(07).

[4]万茗,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05).

大学生心理素质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合作学习

美国起源发展起来的合作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互相合作的能力,增强他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拥有很好的合作态度、合作精神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使他们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够很好地生存并强大自身。

一、合作学习的种类

1.以“师师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这一类型的合作学习兴起于美国的20 世纪80 年代末,以合作授课理论与实践为代表,其代表人物是鲍文斯和胡卡德。他们强调:一个教育者整日守在一间教室里的模式已不能适应21 世纪的学校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学校里专业合作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而合作授课则是这一运动的先导。此类合作学习的核心是:两名或多名教师同时出现在同一个教学场所,共同承担授课任务以及处理课堂事务,其显著的特征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在授课过程中具备直接的相互帮助与相互支持。

2.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这一类型的合作学习以前苏联的教育流派“合作的教育学”为代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阿莫那什维利和沙塔洛夫,他们在《合作教育学》这本书中指出:“需要一种新的教育学,这种教育学与从前的教育学不同,它的特点在于特别注意诱导儿童学习,特别注意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它可以称为合作的教育学。”

3.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此类合作学习在20 世纪70 年代兴起于美国,其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为“生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开展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与共性的协调发展。

4.以“全员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此类合作学习兴起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其核心理论是我国学者提出的“合作教学论”。该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构成整个教学活动体系的所有动态因素,都是相互关联、必不可少的,这些构成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保证。只有充分调动和利用因素间的互动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际互动的优势,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二、合作学习为高校体育教学展现新视角

体育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学生们对运动的爱好不一,这给体育教学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过分统一的组织活动会占用学生练习爱好运动的时间,而过分的自由活动又会导致以请假、旷课等方式来逃避体育课学习,导致很多学生的体育成绩并不理想,优秀率较低,甚至成绩还在及格线上浮动。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三点:第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活动;第二,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非但不处于主体地位反而处于被动接受体育锻炼的位置;第三,教学目的不明显和教学内容陈旧。大多数体育课采用的是传统教材内容,无法引起学生兴趣,而且没有目的性,教学质量也就不高。为了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会脑体并用,综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应该开展另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也就是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通常是将学习水平不同、体育能力不同的各个同学合理平均地组成小组,由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学生,为了集体荣誉,使全员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和提高,形成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一种团队关系。在学生努力去完成同一个任务时,他们之间是存在着一种同舟共济的依赖性的,这种依赖性可以是合作的、竞争的、个人奋斗的;合作是为了渡过难关,竞争是为了集体荣誉,个人奋斗是为了表现自己,为小组争光。这种合作学习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还能够增加集体凝聚力,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体育是竞争性的,也可以是合作性的,个人荣誉需要个人的努力去争取,团体荣誉则需要整体的努力和配合去取得。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体育课堂教学中非常适合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作学了能提高学生体育成绩、增强体质以外,还能够培养学生领导与参与,自我探究,主动学习的性格,从而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活动热情和创新能力,学会分享荣誉和分担责任。在共同努力中让学生感觉到一种责任感;在信任与被信任、认同与被认同之中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在合作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特长,取长补短,完成小组任务,这是传统体育教学中所不具备的特点。

三、体育合作学习的实行方法

1.合作学习的应用原理。一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进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二是运用合作学习进行体育教学,由于对软硬件教学条件都有一定的要求,应遵循分层合作学习法的教学原则,充分考虑教学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三是在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要在充分研究与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类,同时依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来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予以充分的重视,使备课、授课、指导以及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环节都体现出系统性和关联性。四是教学实验的结果表明,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分层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良好的作用,有助于巩固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进一步学习的信心,从而有利于顺利学习和掌握技术。

2.目标具体化。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活动结束后可能导致的后果或行为。在体育合作活动学习之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开展活动前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安排适合的知识量、技能学习方向、情感教育方式等内容,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体育活动的特点。体育教学与普通课程教学的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教学连续性、课堂参与性、教学反馈性之上。开展合作活动学习必须完成两项教学任务,即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基于这两项内容,才能使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3.运动参与目标。开展合作活动学习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体育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培养出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并且可以自行编制符合个人身体条件的锻炼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无论在课堂体育活动之中,或是课外自由活动之中,都需要培养学生自觉开展体育锻炼的习惯。除此之外,还需要帮助有时间、有天赋的学生锻炼发挥特长,指导学生设计健身计划,使学生的体育观赏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以运动参与目标作为指导核心,所有的体育活动都应该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为核心,重点加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选择的活动尽量以合作活动作为基础,突出合作的目标,为学生讲解活动的具体细节,形成合作化的教学模式。

4.运动技能目标。每位学生需要掌握两项运动方法,对某些运动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制定学习内容。通过科学的锻炼方式,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且需要帮助学生掌握运动创伤处理方法。在该基础上,需要帮助有天赋与实践的学生提高专业运动能力,使学生的才能得到有效发挥,通过参与挑战性强的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加丰富多彩的运动方式。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一项体育技能无法依靠自己完成,而是通过多元化的主体交流,由团体进行合作才能完成技能训练。运动最大的魅力就是不同主体间的交流,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必须突出技能训练中需要合作的内容,通过个体间的互相交流,使运动技能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合作活动学习,可以有效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对改造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使用合作活动学习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通过合作活动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将体育锻炼作为生命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潘峰.高校体育专业排球垫球技术网络教学实验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1):43-44.

[2]杭兰平,王家彬,刘新民,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16-17.

[3]邓睿,李家成.学会共同生活―当代学生成长的需要[J].思想理论教育,2013(1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