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核算最基本方法

会计核算最基本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最基本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核算最基本方法

会计核算最基本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转变;创新

1会计核算方式内涵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方法,指的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账务处理流程和会计报表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规定了账簿、凭证、报表之间的关系,从而针对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选择采用。可以说,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另外,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现代会计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复式记账是处理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设置账户和填制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的中间过程,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等方法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正确的科学手段,而编制报表是一个会计期间工作的终结。

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创造价值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借助于自身独特的地位,主动参与公共支出管理活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它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以及网络虚拟组织之间相互交融作用,为公共管理“价值创造”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之。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模糊性,难以精确地加以计量。而恰恰是这种模糊性的存在,才使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公共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

2 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的进步,推动了会计核算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尤其是会计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促使企业会计核算进一步转变理念,改进方式。

2.1 账簿系统虚拟化

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一切会计信息数据化,无纸化,因此用于记录会计信息的账簿也被虚拟化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物质形式的账簿来完成。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可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2 记账过程符号化

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记账工作是自有会计以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会计核算也一直与记账、报账、算账密不可分、时刻相伴,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都打上了“记账”的烙印。而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也就与会计在概念上画了等号。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

会计核算最基本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会计信息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172-0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财会[2010]26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布,并于2011年7月1日起在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式实施。该制度顺应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深化的需要,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促进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有序、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颁布独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颁布前,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执行的是与公立医院相同的《医院会计制度》(财会字[1998]58号,以下简称“原制度”)。原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施行以来,在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国家最新的医改方案,今后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将作为公共产品来提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是以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和方案为依据,并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现实状况,本着“突出基层医疗公益性、体现多渠道补偿机制、适应转变运行机制、强化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简化会计核算体系”的基本思路予以制定。因此,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将产生显著差异:一是成本补偿机制差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财政安排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作为成本补偿的主要来源,而公立医院一般是自收自支,没有类似的成本补偿机制或者财政资金所占比例较低。二是预算管理模式差异。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财政资金作为成本补偿的主要来源,加强预算管理、执行全面反映财政预算资金执行效率和效果的预算会计是其会计核算的主要目标,而公立医院的财政资金比例较低,相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更应该加强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三是业务活动内容差异。相对于医院的综合性医疗服务活动来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活动较为简单,主要包括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块业务,在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方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要求明显低于公立医院。四是内部会计机构差异。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规模较小,业务单一,会计机构设置简单,会计人员数量少,知识及能力结构有别于公立医院,核算能力较为薄弱,需要简化可行的会计制度。

鉴于上述差异,原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后有关收支核算、加强预算管理和简化会计核算等方面的客观要求;为此,财政部印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具有通俗易懂、核算简便、易于掌握等显著特点,它不仅考虑了简化核算的需要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情况,而且也考虑到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的差异,同时也遵循了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由政府举办的独立核算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非营利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照执行。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1.公益性。公益性是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普遍可及性和普遍可负担性。所谓普遍可及性,指的是城乡居民能够很方便地看病就诊,即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所谓普遍可负担性,指的是城乡居民能够以可承受的价格看病,也就是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2.非营利性。非营利性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运营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支、结余不能用于投资者回报,也不能为其职工变相分配,所有利润和盈余只能投入到机构的再发展中,用于购买设备、引进技术、开展新的服务项目或向公众提供低成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3.财政性。财政性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财政资金作为成本补偿的主要来源,与国家财政在资金领拨、政策法规及预算管理等方面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4.专用性。专用性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具有特定的来源,必须按照指定的用途和列支范围使用,不得挪作他用,这一特征有利于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经营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建设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仍要遵循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十三条:即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这十三条原则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类:一类是衡量会计质量的一般原则,一类是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一类是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这些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中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中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建设仍要遵循以上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应在兼顾核算全面完整和简便易用的基础上尽可能简化会计核算体系。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营规模小,财务人员数量少,财务机构设置和经济业务都较为简单,再加上国家取消了药品加成的相关政策规定进而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度,所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应本着成本效益的原则,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核算的流程、财务报告的设计和编制等方面尽可能简化。

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实施效果分析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了会计和审计工作的可操作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医疗安全质量,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一贯坚持的指导方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制定、颁布与实施,始终贯彻了这一重要原则。新颁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相对来说比较全面和完善,明确地规范了收入、支出等的种类和范围。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实施,统一了财务报告的格式、编制内容和编制要求,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信息的质量。财务报告是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收支等情况的书面文件。它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的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报告中的数据均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规范执行为前提,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应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并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所规定的财务报告体系:一方面要求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真实的经营状况,强调了对财务指标与财务信息的运用,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外部监督,如审计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等。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人员的综合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素质的全面提升。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统的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简单地进行经济业务活动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执行者,对参与单位的经营管理方面是极其被动的,其只要按照会计法规、准则、制度和管理者的要求,把单位的一套账、一套报表做出来即可,而对于医疗卫生支出的控制、财务预算的编制、投资决策的分析等都与会计人员无关,而创造新的有利于单位经营管理的会计方法和技术更是与财务人员无关,然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的会计已经超越了传统会计核算的范畴,将会计的职能扩展延伸到会计的预测、评价、分析、决策、会计的管理与控制上。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的守法意识和会计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实施之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往往想当然的认为会计上面的事情自己说了算,因此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理业务的现象比比皆是,审计一旦出了问题则以自己不懂会计为理由一推了之,减轻和逃避自己的责任。如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促使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的遵纪守法意识,使其更加注重合法、合规经营和管理,也更加懂得了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和对法律负责。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对中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着极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的会计制度体系,有效地规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行为,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它本身还不完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中国加快对其进行研究和修订完善的步伐。基层广大会计工作者也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建设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Z].财会[2010]26号,2010-12-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卫生部.医院会计制度[Z].财会字[1998]58号,1998-11-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Z].财政部令第33号,2006-02-15.

会计核算最基本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如何;加强; 会计;基础工作

AbstractAccounting is a socio-economic management, must move with the changes in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 continued to develop. The accounting-based work is a basic part of accounting, but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for economic management. This will be the basis of how the accounting work and improve their management and establish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adopting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and strengthen the basis of accounting, so that the work of the accounting-based management work in the unit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some superficial view.

Key wordsHow do I;strengthened;accounting;the basis of work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范围

会计基础工作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它主要包括:对会计核算依据的基本要求、对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对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配备及管理要求、会计档案管理要求、会计监督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等等。

(一)会计核算依据的基本要求

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是指各单位在生产经营或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包括引起或未引起资金增减变化的经济活动: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是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是保证会计资料质量的关键。而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资料进行会计核算,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以不真实甚至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为核算对象,会计核算就没有规范和约束,据此提供的会计资料不仅没有可信度,相反会误导使用者,侵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二)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

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资料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资料,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它会计资料。会计资料所记录和提供的信息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1. 会计凭证

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是会计核算的重要会计资料。如何填制、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首要环节,对会计核算过程、会计资料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及时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是确保会计资料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重要职责。记账凭证的编制,必须以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为依据,以保证记账凭证的质量。

2. 会计账簿

是指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由一定格式并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的,对单位全部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分类、系统序时地登记和反映的簿籍,是会计资料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会计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设置会计账簿,是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最基本的要求。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是保证会计资料记录真实,完整的重要基础。

3. 财务会计报告

是企业和其它单位向有关各方面及国家有关部门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应当符合法定要求。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包括编制依据、编制要求、提供对象、提供期限等,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环节。财务会计报告不仅是一个单位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更是一个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全面总结和综合体现。

4.其它会计资料

其它会计资料包括会计人员岗责任制度、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它们也是会计资料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简称,是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资料电子化分析和利用的现代记账手段。实现会计电算化,是现代化管理和会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对实现会计核算手段现代化和提高会计参与经营管理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会计软件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要求,是保证会计资料质量和会计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前提。

二、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用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基本业务技能,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的改善和提高。但是,会计基础工作还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科目设置不符合规定,财产不实,数据失真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为了减化会计核算手续,总账不设“现金”及“银行存款”会计科目,只有“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还有一些单位总账不设“利润分配”科目,而是以“未分配利润”科目代替之。这样做是不符合科目设置要求的,也容易出现企业账实不符、财产不实和数据失真的现象。

(二)随意填制会计记账凭证

关于填制会计记账凭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指出:“会计人员应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它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会计不认真审核和填制会计记账凭证,随意性很大,在没有任何原始凭证的情况下,借记“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等等,其做法是极其错误和恶劣的。

(三)记账、结账不符合规定,手续不清,差错严重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规定:“会计人员要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登记账簿时,应将会计凭证的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它有关资料逐项登记入账;登记账簿要用蓝黑或黑色墨水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和铅笔书写;账簿记录发生错误,必须按照规定方法更正。结账时,应结出每个账户的期末余额。需要结出当月发生额和本年累计发生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有的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只记余额,不记发生额,有的单位不按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分别登记总账和明细账,以致于账账不符。还有的单位记账和结账时用铅笔而不是按规定办理。有的单位结账不规范,会计年末根本就不结账,不能从账面上清楚地反映出全年的累计发生额,这些都是不规范的体现。

(四)财务报告数据不真实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它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做到计算准确、数字真实、内容完整、说明清楚”。然而一些单位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有些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参与违法违纪活动,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等等。不符合会计制度的会计事项还很多,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对各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三、造成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

(一)对会计基础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对经营管理工作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因此,有的单位负责人根本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抓不抓无所谓,会计工作就是收收支支,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不重视会计人员的业务学习和会计知识的更新换代,导致单位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础工作缺乏了解,使会计核算工作的各个环节与会计制度要求不符,影响了会计工作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自觉学习精神

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由于会计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没有受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的正规训练,不少是“半路出家”,搞不清科目、账簿和会计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有的会计人员虽然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长期忽视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和会计法规,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使其业务素质停滞不前甚至更差。此外,还有的会计人员尽管掌握一些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但因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不认真执行制度,不按规定去做,降低工作标准,造成会计核算工作的不规范。

(三)蓄意造假造成会计基础工作的混乱

一些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在会计数据上做文章假账真算,真账假算,造成账实不符,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以达到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收、粉饰业绩等非法目的。一些应当建账的单位不建账或账目混乱,不按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使用凭证和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还有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混乱,财务收支失控;私设“小金库”,账外设账,单位负责人、,等等。

(四)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有些基层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负起监督、检查的责任。因此,这些单位的会计工作实际上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无人问津。虽然有一些检查,但有的是专项检查,有的是走过场,应付了事,缺乏对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因此,这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

(一)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改善经营管理、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

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又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就一个单位而言,生成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会计行为,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行为的规范和会计资料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会计基础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不单纯是单位内部事务,它已经影响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及时知悉了解和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合法权益;影响到会计资料在加强宏观调控、改善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功能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顺利运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保证其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能为各利益关系者普遍认同和接受,这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

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应当是以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为保证的。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恢复和加强了会计工作。近几年来,国家又非常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随着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的实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已关心企业的会计报表,要求得到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这在客观上也要求会计工作要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人员素质的需要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就会失去其可靠性,会计工作水平也就无法提高。从现实情况看,有的单位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管理失控、假账泛滥、账目不清。不难看出,这种状况下的会计工作是不能很好发挥其作用的。

总之,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需要,会计人员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道德水平的优劣、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单位会计工作的开展。因此,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最直接的对象。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督促会计人员从会计工作最基本的环节抓起,不断改进和加强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对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起直接作用。会计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既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会计核算最基本方法范文第4篇

课程内容设计

以企业会计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采用真实的账证资料,指导学生完成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课程内容结构。具体包括13个具体任务:取得原始凭证、填制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建账、登账、对账、结账、编制资产负债表、编制利润表、整理归档会计资料、会计档案的保管与利用。并根据各阶段具体工作的需要,引入相关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其在一个会计循环各步骤中的综合运用。

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从事会计工作所必备专业知识,同时能够熟练掌握企业实际会计工作中建账、日常处理、期末处理以及会计报表编制等各环节的工作内容、操作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基本的会计核算能力。

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

《基础会计》课程以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围绕会计职业能力,推行以会计工作步骤为主线,以模拟企业为依托,以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教学实践为纽带,将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机融合,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始终围绕实际会计工作的步骤,以实际工作流程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顺序,将割裂的会计核算方法,融于实际工作需求中,既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性,同时,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框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实训中要求学生完成从建账、日常凭证账簿处理到期末处理,并顺利过渡到下一会计期间为止的各项工作,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完全相同。教学中将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导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通过操作来学习相关知识,为了操作而学习知识,从而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突出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任务驱动、“四位一体”、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用工作任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训练,有效地调动学生对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实践理论一体化。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以会计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来组织教学,基于会计核算工作过程的13个具体任务,采用真实企业的案例资料,以完成每一任务为目标,让学生根据会计实际工作过程所需技能的操作方法和规范要求进行学习和训练,依次完成各项会计工作,最后提交工作成果,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工作过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产生对会计核算基本技能的需求,针对其需求再引入相关理论知识,从而为学生建立起全盘账务处理的观念。

“四位一体”教学法。采用操作演示、仿真训练、操作考核和真账实做“四位一体”的技能训练体系。如填制原始凭证任务,通过操作演示、仿真训练及操作考核让学生掌握常见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但由于企业经济业务事项的复杂性,必然还有部分原始凭证没有接触过,再通过“真账实做”进一步补充、巩固学生对各种原始凭证的认识。

案例教学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坚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理论讲解以够用为度,安排丰富的复习思考题和练习题,以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增加生动有趣的案例讨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模拟实训,以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根本。以真实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案例,导入每一工作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再以学生身边实例加以讲解,使抽象的理论通过浅显明了的案例变得通俗易懂。

情景教学法。课程教学情景除了校内仿真手工模拟实训室外,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课程见习,体验真实会计工作情景。如在讲授会计档案整理、装订与保管时,让学生到企业观摩、参与整个会计档案整理、装订过程,了解会计档案保管情况。

角色体验法。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如在会计凭证传递、日常业务处理流程等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业务经办人员、制单人员、审核人员、出纳、记账人员等角色,通过相互间的业务往来模拟,让学生掌握各会计岗位在实际工作中的分工及衔接、会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会计工作中发挥监督职能。角色扮演能够使学生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体会、领悟会计职业的内涵和精髓。

以赛促学法。开展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竞赛、数码字书写竞赛、点钞竞赛等。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根据竞赛结果设置团体和个人优秀奖,并与学生年度评优及奖学金、助学金评定相联系,极大地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通过竞赛促进学习的目的。

考核方案设计

《基础会计》课程实行百分制考评,采用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注重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具体方式如下:

总分=过程性考核%+终结性知识考核%

过程性考核:是按照会计工作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平时的阶段性学习中逐项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促进知识和技能在平时的积累。具体评价方法是:

过程性考核(40%):每个任务的操作考核(20%)+课堂考勤(10%)+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回答问题(10%)

终结性考核:是从单项技能和独立知识点的考核递进到综合性考核,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形成会计核算通盘账务处理能力。

会计核算最基本方法范文第5篇

一、建立会计与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会计与统计核算并行独立,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有企业经济核算工作宏观层面的整体性作用。因为在企业的核算体系中,会计核算和统计各有侧重的领域与难点,既“各显神通”,又各有不足之处。“会计核算侧重于价值运动信息的反映控制和监督,统计核算侧重于实物运动信息的反映控制和监督。”如果忽略会计与统计核算的协作、沟通,就会使企业信息的精确度大打折扣,甚至出现国有企业运营信息的失真。

(一)可有效解决传统会计和统计核算体系的不足之处

一体化核算体系能防止企业会计与统计信息失真,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信息价值,进而提高经济核算的效率,实现传递和信息的顺利交流,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发展决策与管理的需要,提高企业经济信息的经济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解决传统会计与统计核算中的不足。

(二)能够实现会计和统计的优势互补

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市场竞争力,企业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注重市场调研,通过对市场资料进行仔细搜集、分析,可多方面的应用到统计方法及技术,并用其处理有关的财务信息及会计工作。因此,会计和统计在实务上和理论融合上,能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和协作,从而实现优势互补。

(三)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是最基本的信息,其他的经济信息也来自它们。实行会计统计一体化后,企业可以同时利用会计所供应的对外信息数据及统计所供应的数量资料,在此基础上企业也能搜集到更多有利的市场信息。此外,会计统计一体化还能提高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效率,促进企业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大大加快了数据处理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建立会计与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的可行性

(一)会计和统计的核算目标具有一致性和关联性

企业实施日常管理时,会计核算、统计核算都会根据自己的具体功能,在各自所属的领域用各自特有的方法为企业财务核算、财务监督等发挥自己的作用,两者的经济目标、经济指标等由一定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从而是它们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一是受企业经济核算目标的一致性及关联性的影响,会计和统计可以相互采用对方处理的核算资料,因为两者具备共同的原始凭证或者记录。二是会计和统计能够实现数据及信息分析的彼此协助。因为统计核算体系的价值指标来源于会计人员,而会计领域中的财务分析报告可以让统计人员协助完成。

(二)会计资料及其方法在统计中得到广泛使用

企业在统计过程中,某些价值量指标需要由会计核算获得;统计核算中的本金筹集、应用利润分配核算等都需要会计资料做支撑;除此之外,企业进行实测预测、经济效益评价时,都要依赖于会计核算提供的有关资料。

(三)统计方法在会计中得到广泛使用

财务管理在进行财务预测、决策及控制分析时,多方面应用到了统计方法,比如,不确定决策中的区间估计、预测概率预算等,都充分运用了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此外,企业整理会计资料时,也经常会采用统计方法,比如,对财务进行分析或者管理时,会广泛应用统计学数量管理方法。

三、建立会计与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的方法

要建立健全会计与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就要针对传统经济核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优化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本及信息等多种资源,从而建立会计核算为基础、统计为方法、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的一体化体系。

(一)健全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从而提高其信息质量

即要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有关指标,并完善两者的统计原则。通过制定企业报表制度,规范报表格式及内容,可使核算准则逐渐向会计靠拢,从而满足统计报表上报的实际需要。首先要健全财务统计指标体系,其次要确保核算目标及指标的一致性,内容相同的指标,其名称也要一致,在组织、职能等方面,保证会计和统计核算的统一性,尽量避免企业核算数据多元化的现象。对于会计核算中已经存在的数据,不必再次进行统计核算;同时,统计核算也要为会计核算提供相应的、符合要求的资料,而不是企业管理或者宏观管理的相关资料。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念,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

大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设置独立的统计机构,根据管理需要,培训专业的统计工作人员,并为其普及财会知识,从而提高财务数据的质量、决策分析的准确性。小型企业则要根据自己的发展规模,由具备专业统计知识的员工进行统计工作,并完成相应的财务统计任务,进而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

(三)完善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体制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善于协调会计和统计之间的关系,建立会计核算为基础、统计为方法、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的一体化体系。企业财务收支资料不仅要根据相关规定及时上报给财务部门,还应该以国民经济核算需要为标准,将企业资料如实上报统计部门,统计部门对上报资料进行分析、分类后,要将其看做宏观分析的依据,从而实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