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数学如何入手

高中数学如何入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数学如何入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数学如何入手

高中数学如何入手范文第1篇

英语 艺术生 兴趣

随着近几年艺考的升温,为了培养更多的高校人才,我校因材施教办起了艺术班。由于高考对艺术生考分要求低,许多艺术生对文化课的学习不重视,同时,本身文化课的基础不好。因此,上好艺术生的文化课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而要上好艺术生的英语课,对于大多数英语教师来说更是棘手的难题。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得到启发,运用青少年乐于接受的形式,并加以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以便最终提高艺术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英语的能力。

一、全面准确诊断艺考生的学习障碍

要上好高中艺术类考生的英语课,必须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关键要全面准确诊断他们的学习障碍。高中艺术班学生的英语成绩普遍较差,究其原因并不是他们不想学好英语,而是初中英语基础太差,有些甚至差到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大多艺考生单词不会念,更别说什么语法的学习和英语的运用了,所以作为英语教师必须帮助他们充分树立自信心和必胜的信念,从思想上解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对于他们来说如果没有老师得当的指导是不可能学好英语的。

另外,由于艺术生的高考文化分数要求低,致使他们思想上不够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尤其是英语的学习,所以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的思想,我和他们一起分析近10年来的高考:数学考得很难,艺考生的得分很低(大概是20~30分);文综能拿到180分就很不错了,语文得90分左右就很OK了,而英语都普遍很容易,稍为勤奋点的考生都可以拿到100分以上,作为艺术考生那么要拿到80分以上并不是难事。尽管高考艺术类考生的划线分数低(320分左右),但实际上被高校录取的考生寥寥无几,文化分只有达到400分左右才能成功进入高校学习。可见如果忽视了英语几乎等于高考白考,再说现在有些高校也把英语成绩列为录取条件之一(至少要到达65分以上),据说这样的艺术生才有培养的前途,才有学习西方文化艺术的能力。通过分析得失和做思想工作,基本上端正了他们学习英语的态度。

二、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艺术类考生学不好英语究其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对头,关键是单词记不住,很多艺考生甚至连单词都不会读。而英语是一门用来交流的语言,不会读写便无从记住单词,因此突破语音难关是英语入门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教会学生熟练掌握音标并能准确拼读出单词,引导学生找出英语字母与音素之间的联系,找出发音规律以及教会学生运用构词法、联系法、联想法等记忆单词。如字母a, ai, ay常发[ei], 而ou, ow常发[au]等;在教过use后,经过构词法分析,让学生推测出useful, useless, user的词义;再如在教学单词unknown时,要求学生观察这个单词的词根是什么,以及变为过去分词known和unknown时又是什么含义等。培养他们记忆单词的良好习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在记忆单词时一定要做到边读、边写、边记,即动口、动手、动脑进行记忆,切忌艺考生普遍存在的单纯的动口朗读记忆单词的方法;其次要熟读课文,把单词、词组、习惯用法等消化在文章当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记忆习惯,这样艺考生在掌握单词的同时会收获一种学习的乐趣。

三、把英语教学与赏识艺术生的特长联系起来

艺术生的一大特点是:胆子大,表现欲强,善于模仿,如果你懂得欣赏他们并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一定会表现得淋漓尽致。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看图作文时,由于我不太会作图,所以我在课堂上问:“我们班谁会画画?”大家纷纷举手,于是我叫了四位同学上黑板作了四幅图并配上英文旁白。当他们完成时,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很满意地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Wonderful!”然后,接着说:“你们的画画得好棒啊!模仿能力很强嘛,而英语就是一门很需要模仿能力的学科啊,大家说说看,我们学英语是不是模仿着老师读单词、课文?”他们仿佛恍然大悟地回答:“是啊!”接着,我趁热打铁地说“所以作为学艺术、音乐、舞蹈的你们来说,如果你们努力学了英语,学不好才怪呢,因为这些术科都是需要模仿能力强的人才能学好的嘛。”

从那以后,很多同学经常主动和我探讨有关英语学习方面的问题,结果在他们参加高考的那一年当中那个班的很多同学的英语成绩由原来的40多分提高到了70多分甚至90多分以上。可见,老师的赏识和鼓励会蕴含着如此大的动力和效果。

四、创设有效的课堂激趣教学形式

高中数学如何入手范文第2篇

一、开展问题教学模式需要遵守的原则分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至于选择何种教学模式不是随随便便的事,需要教师认真地研究教材和学情,充分地考虑教学条件,然后依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的开展不是盲目的,对问题的设计也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紧紧围绕着教材和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有效设计的,同时也要确保问题设计的启发性、针对性和目的性。针对问题教学模式的开展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只有尊重这些原则,问题教学模式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第一个原则就是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问题的设计不是随意的,不是数学老师想出就出,想设计几个问题就设计几个问题,而是数学教师在有效挖掘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问题的设计要紧扣学习内容,对知识的学习有辅助作用,这就是针对性。第二就是适度性,这里说的适度性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问题的设计难度要适中,确保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就可以依据学情进行一个问题的多种设计,有基础知识的问题,也有能力拓展的问题,有实际问题的解决问题等;二是问题的设计数量要适中,一堂课的时间和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在问题的设计数量上要做到适中,不宜过多也不易过少。三是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相应的深度,能启发学生联系相关的数学知识,耐人寻味,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课堂开展问题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探究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开展设问模式教学最主要的就是问题的设计。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主要从高中数学基础概念的设问、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设问、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策略探究。

(一)落实基础知识的讲授,对数学基础常识问题进行提问。

高中数学是与各种数学符号打交道的,学习往往就是为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其实要追本溯源我们必须了解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依赖一定的理论知识的,比如数学定理、公理、数学公式及数学规律等,这些也是学好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由于这些知识理论性较强,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而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淡薄。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问题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转变教学思维,针对数学教材中的基础概念进行设计,这样不但转变以往单一灌输式的概念教学模式,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学习《等比数列》的时候,为了有效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在学生预习之后就可以针对基本概念进行设计:什么是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等比中项什么意思?前n项和公式Sn如何表达?对于这些基础概念的设计只要学生认真预习都可以找到答案。如此设问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还能优化学习过程,强化学习效果。

(二)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基本的数学技能进行有效设问。

高中生经过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为此对于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和技能考察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和解决。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与初中有着一定的联系,并且高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有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元认知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在开展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问题设计,强化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高中数学《集合》的知识时,对于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从字面意思学生都可以理解,所以教师不妨尝试让学生回答相关的概念,对此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区分哪些是有限集、无限集或者是空集。在相关的集合运算问题上:交集、并集和补集等,也可以通过一些基本问题和例题的考查,让学生轻松掌握。

(三)巧用多媒体授课,实现课堂问题的动态化。

高中数学如何入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36-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操作能力的培养,一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掌握理解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形象的物体的知识。二是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增强亲自探究的欲望,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变“学会”为“会学”;一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得到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及时提供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手操作中显不出来,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从课前、课堂和课后等各方面来实施。

一、课前收集信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习惯。

1.收集有关信息,获得感性认识。

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善于跳出教材,能巧妙组织教材,把“丫舌”知识教给学生,把学生教“活”。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其观察生活,搜集信息,才能有效的激发其认知冲突,促使他们自主地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理解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率”这一内容时,不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先让学生收集成活率、考试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等等信息,并深入到社会上、询问这此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通过收集信息,使学生对“百分率”有了感性认识,对新课不再陌生,能轻松地接受各种新知识。这样,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自制学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学生用纸片裁剪各种三角形,学生为了剪全各种三角形,就必需复习有关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前,布置学生剪一个规范的圆,学生为了剪一个规范的圆,就必须预习圆的有关知识。动手制造学具,学生容易接受,也很乐意完成,在制造学具的过程中,既能让学生学到一此数学知识,也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1.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形成学生动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内在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从而,学生在有意识的驱动下,动手操作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求23减7怎么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试着从里面拿走7根,想想该怎么摆?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3根中减7根不够减,但是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会找到一种不同的摆法。学生动手操作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摆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

2.创设生活情景,引导操作。

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是抽象的,我们应该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来引导操作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获得事物的表象。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创设情景:这里有10只铅笔,你能帮助老师平均分给5个同学吗?学生踊跃举手,根据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很容易就将10只铅笔平均分给了5个同学。教师再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自己分对了呢?生:因为每个人手上现在拿的都是一样多,都是2支。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学生亲自操作实践很容易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的概念。

3.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认识梯形”,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制作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再仔细观察这两种图形的异同,学生四人一组通过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制作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再根据自己制作的图形小组合作自主地探索两者的异同。通过讨论与交流总结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抽象出数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此为,学生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

三、课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作用,这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

1.操作游戏丰富创造性思维。

数学游戏,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活动,它既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有趣的七巧板”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拼出各种有创意的图形;“俄罗斯方格”也能让学生创设出多种方案。学生通过操作游戏,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了创造性思维。

2.手工制作培养创新能力。

它能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兴趣,培养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后,教师设计了一堂活动课,要求学生做一些圆柱型的实物模型。教师提示:制作圆柱时必须先制出圆柱底面和侧面的展开示意图,再沿线剪下拼贴而成。学生通过想想,剪剪贴贴制作出各种不同的圆柱型模型,有油桶、水桶、口杯等。有些学生还将圆柱与其他图形相拼,制作出火箭、电视塔、房屋等模型。

3.小设计提高应用能力。

利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提出实际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解决。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后要求学生设计:在一块空地上修砌一个面积为10平方米的花坛。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出几中不同的方案。

总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如何入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实践

分析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特点不难发现,“导”是导学案的基础,是导学案教育价值体现的途径.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案,能够让教师在充分参考导学案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探讨与学习,而后利用导学案进行导读、导思以及导练,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导学案教学模式为探究载体,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具体如下:

[?] 导学案中“导”应遵守的原则

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利用导学案实施教学,应充分意识到“导”应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明确导什么、如何导、准确把握导的程度,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此,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导学案中“导”应遵守以下原则:

首先,强调本质. 高中数学知识内容多,形式多样,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应突破数学知识形式的限制,力求将数学思维过程充分地加以体现. 为此,数学教师应重视每节课堂“导”的分析,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上,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思想,以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

其次,启发探索. 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导”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因此,在数学导学案编制前,教师应对学生的情况全面把握,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以及知识经验等,在此基础上设置启发性的问题,并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思考与探索. 同时,考虑到高中生个体性差异,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不同,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接受.

再次,重视过程. 高中数学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应将数学知识的发展规律加以体现,尤其还应将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在内,同时在设置问题时可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体会与感知数学知识,理清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最后,高中数学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应注重问题设置的清晰性与梯度性. 即,问题应由简单逐渐过渡到复杂,而且阐述明确,避免学生因理解不透彻而产生歧义. 同时,在设置问题时应将学生的学情考虑在内,注重“导”的衔接性,尤其不能刻意增加问题的难度. 另外,数学教师还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变化与认知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对新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利用导学案中的“导”实施教学,是数学教师比较关注的问题. 为此,本文接下来从导学案本身文本式的导以及导学案教学时课堂中的导两个方面入手,对“导”的策略进行探讨.

[?] 导学案本身文本式“导”的策略

高中数学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应将重点放在“导在何处”,如此才能确保导学案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中数学很多知识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应从学生理解比较吃力的知识点入手,通过“导”为学生彻底地解答疑惑,为其更好地学习与理解高中数学知识做好铺垫.

首先,导在学生理解的困难之处. 学生遇到不知如何下手的数学问题,经过思考没有头绪时,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的反应,通过精心设计给予适当的引导. 同时,应准确把握引导的度,既能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又要给学生留下独立的思考时间,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例如:已知n>0,求函数m=的最大值. 针对这一数学题目,很多学生感觉似曾相识,但就是不知道如何下手. 此时,教师可一边板书,一边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题目要求求解m=的最大值,那么就是求解其倒数的什么值呢?”通过这样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n>0这一前提条件,发现利用高中数学所学的不等式知识就能求解.

其次,导在思维局限之处. 部分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时,因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或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看到比较熟悉的题目时往往采用之前的思维方式进行求解,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较大. 结果很多数学题目虽看似相似,但有着本质的区别,用之前的思维方式并不能准确地求解出答案.

例如:在讲解对数函数知识后,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这样一道题目:已知函数y=lg(ax2+2ax+1)的值域为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从形式上来看,学生比较熟悉该类题目,于是进行求解. 但能够准确计算出结果的学生非常之少,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调查发现,原来很多学生将该函数值域为R,理解成了定义域为R进行求解,得到的结果自然是不正确的. 为此,高中数学教师进行引导时应要求学生思考:当上述函数定义域为R时,要求学生求解a的取值范围. 通过如此引导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两种表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此类数学题目.

最后,导在容易混淆之处.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在学生容易混淆之处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例如:抛物线有四种标准方程,学生很容易记混淆. 为此,教师应从平方式、图象开口方向以及对称轴引导学生进行记忆与理解. 数学教师可结合抛物线图象,对四种标准方程加以总结,以帮助学生记忆,如可将其概括为“左平右看轴,符号定开口”.

[?] 导学案教学时课堂中“导”的策略

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数学教师应重视导学案在课堂上的应用,尤其应重视导学案的管理. 通过导学案的管理及合理应用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利用导学案实施课堂中的“导”时,应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导在学生的学有余力之处.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导学案实施教学时,应加强在课堂上的巡视,及时了解与掌握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发现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导学案中的内容,教师应适当拓展一些数学知识,以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要求.

例如:在讲解直线与圆关系的内容时,教师可充分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研究导学案中的内容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如导学案中的内容较为简单,教师应适当加以拓展. 当学生熟练掌握了直线与圆关系内容时,教师可列举这样的例子:已知直线方程y=x+b,圆的方程为:x2+y2=3,当直线与圆分别满足有两个公共点、一个公共点以及没有公共点时,b的取值是什么?并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两种方法加以解答.

其次,导在学生的争论之处.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很多高中数学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探讨、争论,尤其导学案教学强调学生先进行学习,而后由教师进行引导.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间思维的碰撞提供了可能. 因此,师生、学生之间争论的情况时常发生,而此时高中数学教师应把握机会,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分析出学生争论的根本原因,明确学生争论的知识点,并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争论向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

高中数学如何入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数列 解题技巧

数列是高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大学数学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高中数学老师在数列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对数列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通过分析具体的例题和课后练习的布置,让学生自主分析、思考和总结数列知识和其中的规律。但目前学生对于如何掌握和自主总结数列知识及规律还是存在很多困难,很多学生会将通项公式搞混,或者在拿到题目后不知道从何入手,出现考试时失分等不利影响。因此下面将通过列举数列解题的策略及对教学方式进行探讨,从而得出让学生更快更好掌握数列知识的有效手段。

一、掌握一定的数列知识

1.对基础内容要熟记。

2.掌握基础的前提下逐渐扩展。

二、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在高中数学的考查过程中,包括高考在内,对于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考查非常多,而其中的数列求和是重点需要老师讲解的内容,对于数列的求和有几种常见的解题技巧。

1.错位相减法。

2.通过合并来求和。

在数列的各种考查题型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特殊的题型,要知道任何数列都存在一定的规律可以寻找,通常解题的时候可以将这些数列的个别项进行整合,就可以找到该数列的特殊性质了。遇到这样类型的题,老师要教会学生对数列进行一定的整合,从而求出特殊性质中各项的和,最后进行整体的求和,将题目解答出来。

3.利用数学归纳法解决不等式

在解题过程中,数学归纳法是一个常用的解题技巧,通常在解答与正整数n相关的题目中,多被运用在证明不等式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求一个通项公式还是存在些许的难度,很多学生在面对证明题时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入手,往往这是考试的失分点。老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归纳法进行不等式证明,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难度较大的题目上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分数,避免考试出现知识点掌握不平衡的现象。

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培养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列知识

1.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培养其创新能力。

2.锻炼学生自主推理,得出通项公式。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中,高中数学必修中要更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推理能力,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合乎情理地推理和演绎,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逻辑能力。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应该做到的是自身对于概念和定理都了如指掌,从而为学生的推理论证打下一定的基础,做好良好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进行良好的推理论证习惯;挖掘推理过程需要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布置好合理的推理论证联系,通过不同的上课方式,有条理、有差异性地培养不同程度学生的推理能力等。

总而言之,数列考查一直是高考数学中必考的重点内容,需要老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数列问题进行具体深入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老师要更多地注重数列问题的解题技巧,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高中数学数列问题,才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让以后的考试或者更深入地学习都不那么吃力。

参考文献:

[1]孟祖国.高中数列的有效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2].

[2]张婷.高中数列不同版本教科书内容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