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教育调研报告

儿童教育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教育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教育调研报告

儿童教育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但这些农民工在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付出的却是远离子女的代价。在农民工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于此形成了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基本属于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料并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据此,启东市妇联以汇龙镇爱新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概况

二、存在问题

以上数据说明了农村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出现真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健康与成长方面:在生活中,留守儿童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成长的最好阶段容易形成不良习惯,生活作息不规律,缺乏营养,很容易造成抵抗能力差,身体体质偏低等问题。

2.学习与认知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诱惑逐渐增多,网吧等娱乐场所对留守儿童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使得他们上课不专心,下课沉溺于网吧,自控能力差,容易形成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心理与品行方面:父母的行为往往是孩子的坐标,留守儿童常年远离父母,生活中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又缺少正确的是非观念,极易养成冷漠、自私、孤僻、偏激等不良性格和习惯。

4.人身安全方面: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缺少适当的约束和引导,他们极其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影响,遇到突发事件自救能力差,甚至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三、建议对策

留守儿童群体是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时期的特殊产物,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社会和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针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需要全社会来关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建议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

1.家庭。要慎重做出每个选择,家长要正确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慎重选择外出务工,要把家庭教育摆在当前最突出的位置上,家长要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而不是金钱;引导外出父母切实负起养育责任,尽量改善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积极引导家长处理好外出务工和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关系,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沟通方式担负责任,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长要认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切实转变教育方式方法,增加亲子间的良性互动。

2.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给留守儿童和家长更全面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融入团体中,形成良好的心态;开展教师帮扶留守学生活动,定期家访,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及时发现留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闪光点,了解家庭生活环境,消除不利因素;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家长和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学校应开展留守学生普查登记,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针对个人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

儿童教育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 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疏远问题值得关注 幼儿园非安全型依恋的亲子关系调查研究 90后大学生亲子关系调查研究 大学生亲子关系初步调查研究 亲子关系影响家庭教育的研究 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研究 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留守初中生亲子关系优化研究 当前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现状调查研究 常熟市3~6岁幼儿家庭亲子游戏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亲子关系与留守儿童道德发展 儿童亲子关系冲突的研究 浅谈“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研究 浅谈“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研究 家庭教育中和谐亲子关系的构建策略研究 离异家庭背景下亲子关系沟通的策略 失去亲子关系将失去家庭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01-07.

[3] 朱俊卿. 农村亲子关系特点的定性研究[J]. 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5):35-37.

[4] 陈丽,刘艳.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2,(01):59-63.

[5] 郑会芳.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家庭亲密度与其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 上官青木.养育方式与学习能力[N].中国青年报, 2002-12-12(A10).

[7] 廖运生,宋淑娟,陈勃.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沟通的研究[J].前沿,2009,(08):155-157.

儿童教育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路径选择;和谐

留守儿童特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力大转移的产物。据专题调研报告显示:浙江共有农村留守儿童25万人,其中温州、衢州和丽水3市分布最集中,约有12万人。全国的留守儿童人数已近2000万,这个数字还在每年递增。笔者对富阳稠溪村进行了调查,约90%以上的家庭有1-2名正劳力外出打工,主要从事铝合金门窗的生意。被调查家庭中89.9%的在外务工者的子女留在家乡,只有10.1%的孩子随父母一起外出生活,留守儿童大约是流动儿童人数的9倍,可见“留守”是这一带在外务工者子女生存的主要形式。在被访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的占35%,其余65%属于双亲外出情况。家长外出打工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据调查,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情感问题如任性、自私、偏执、冷漠等不良人格特征,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分析

(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而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富阳总体经济较为发达,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覆盖率已经达到100%,留守孩子的群体主要集中在稠溪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关爱、心理教育、德育、体育等没有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着范围广、影响大、解决难度大的特点,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管理。

(二)关爱缺位引发“家教抛荒”

家长的长期缺位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家庭功能的完整发挥,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生活失助、心理失衡、教育缺监管、道德失范、不安全感强等问题。据调查,稠溪村留守家庭中84.6%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隔代监护是这一地区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方式。家庭权威角色的缺位致使儿童对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的识别和遵从陷于混乱或盲从状态。监护人监护教育能力不强,隔代监护人缺乏教育耐心、教育知识和手段,仅能照顾生活起居,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亲情需求,出现了“家教抛荒”的现象。

(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等

区域间、城乡间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是留守儿童教育权益受损的根本原因。留守农村,城乡教育的差异使离开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不能和城市子女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相关部门管理服务意识弱,各项经费保障不足,服务能力较弱,他们的权益保障体系还亟待完善。

二、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意义重大

(一)是切实有效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的需要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保障儿童基本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切实为广大农民做好事、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创造有利环境对留守儿童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农村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农村儿童素质关系到新型农民的培育,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是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需要

当前的教育资源是竞争十分激烈的稀缺资源,因为受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资源是由国家来提供的公共资源,它应遵循平等竞争的原则,使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获得教育。

(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与重视民生的落脚点应当切实保障民生,尤其要切实改善乡村的民生状况。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对民生状况的改善、社会矛盾的缓解、和谐社会的促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服务于“三农”工作大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在外务工人员而言,子女的健康发展是他们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触及最根本利益的问题,所以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能有效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多元路径选择

(一)充分发挥社会整合功能,扎实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1、由村委会牵头,推动各地依托学校来构建有效监管机制。村委会牵头有利于留守儿童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和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有效持续开展;依托学校使监管工作和留守儿童的在校学习情况结合,实施科学监管。通过讲授心理、卫生、健康等知识,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帮助监护人掌握科学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使他们认识到教育艺术的重要性,重点对青少年的习惯、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家长学校可以把重点放在加强留守学生的法制教育上,邀请司法部门、公安干警等定期进行法制教育,有效控制留守儿童道德滑坡现象,使留守儿童知法守法,健康成长,促进农村和谐家庭的建设。

2、整合社会资源,利用村民图书馆建立村级中小学生学习中心。农村学校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多,因为缺乏引导和有效监管,很多孩子沾染了网瘾或是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气。杭州钱杭社区的“四点半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由村委会牵头邀请老师担任辅导员,由村委会工作人员配合管理,辅导学生完成作业。学习中心的建设将会有效提供在校生课余学习交流的场所,增进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中心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稠溪村是杭州首批“农家书屋”之一,获赠了500册科普读物。定时开展阅读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和村民共同参与读书活动,既能充分发挥公共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又能实现和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符合十七大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精神。

3、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向校外生活延伸,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创新活动内容、方法和载体,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以提高道德素质为目标,精心组织实施各项活动,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或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留守儿童生活自立精神。村委会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劳动,通过各种渠道教育他们自立自强;通过交流沟通参与活动,增强他们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理解,促进他们的心理和谐。例如2008年2月稠溪休闲文化节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全面展示稠溪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独特魅力,提升影响力,吸引八方宾朋来稠溪休闲、创业。节庆期间就可以让留守学生来参与接待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村文化的魅力,锻炼能力。节日期间,该村表彰了“新农村建设模范奉南者”、“创业标兵”、“好婆婆、好媳妇”、“模范五好家庭”、“幸福老人”等先进个人,这样的评选活动本身是对留守儿童最好的教育:弘扬传统美德,铸就稠溪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乡风。儿童参与活动能让他们感同身受,更好地延续这种优良传统。

(二)整合社会力量,建立留守儿童长效教育机制

1、建立科学教育机制,持续有效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科学教育机制是推进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围绕农村留守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调研,出台政策,整合资源,努力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工作格局,共同指导和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由村委会、妇联等牵头,尽量以村为单位积极开展“妈妈”、“爸爸”等活动,构建留守儿童社会安全监护网络,防止家长权威缺失和情感培养缺位的现象,使监护网络为儿童社会化提供一种范式,也使其成为留守儿童成长中的有力支持体系。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服务渠道的畅通,服务制度的完善,活动载体的创新,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能使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持续有效开展。此外,还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实际需求,组织人员编写适合农村家长和儿童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尤其是编写教育案例,培训一批留守儿童教育骨干。

2、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激励动员机制,树典型、促宣传。定期交流各地各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表彰在留守儿童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开展。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切实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实事。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当地报刊可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宣传优秀典型,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政府要重视并强化落实运行机制,推进社会整体合力关爱留守儿童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地方政府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健全一系列的落实经费投入机制和救助保障机制;既能以政策、文件等来确保经费的划拨和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又能动员一切可能的社会力量来确保扶持力度的加大。根据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和实际问题,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使在外打工的父母安心,在家读书的儿童用心,取得双赢。

总而言之,只有多途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长效教育机制,共同为促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谋划策,办实事,才能形成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打下扎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杨群.关爱“五失”农村留守学生[J].精神文明导刊,2008(1).

2、谢志强,潘嘉.游走在城乡夹缝中的留守儿童[J].精神文明导刊,2008(1).

儿童教育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D5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单方、其他亲人或委托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未成年人( 6- 16岁)。这些滞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正处于受教育的关键期,由于家庭交往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措施的缺位以及社区教育的空白,其学习、心理和生活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品行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物质生活关怀较多,对其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功利化和世俗化,对社会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观缺乏认同。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受负面影响较多,有的留守儿童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误,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会过问,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出现旷课、逃学、迷恋“ 网吧” 等现象,有的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极个别的儿童甚至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 学业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亲或母亲在家独自承担了全部农活和家务,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学习。而父母同为在外打工者的子女绝大多数是由祖辈照顾,祖辈且多数是文盲,往往只能照顾孙辈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多数留守儿童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明显低于其他儿童。

3. 心理健康问题

我们知道,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与孩子分离时间的长短、代养人的教育方式、孩子交往的对象等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紧张、忧郁、多疑、焦虑, 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存在情绪与交往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 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独。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多。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产生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和自暴自弃的心理,进而产生感情脆弱和形成消极孤僻的性格。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措施

1、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要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要加大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保护力度,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以社区、学校或其他人员监护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要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就业、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公共服务资源。另外,对于农村留守幼儿和大龄儿童,国家应考虑将其教育纳入到下一步国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去。

2、在学校教育层面,坚持把以“留守儿童”为本的工作理念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创新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学校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帮助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教师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因人制宜进行专门教育和管理,并及时与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沟通,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内外教育的合力。(2)建立教师帮扶制度,教师和学生结对子,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关心,在精神上关爱,在学习上关注,驱除他们由于亲情缺乏而积压在心里的阴影,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3)建立家教指导制度。学校邀请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的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向其他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介绍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或者向他们印发反映留守儿童家庭成功教育实践经验的学习资料,为他们在教育中提供借鉴。

其次,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机制。学校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丰富课程教学,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树立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1)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留守学生分析和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和障碍,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2)开通“心灵热线”,给学生一个倾诉心声的地方,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同时加以疏导,帮助学生尽快恢复健康心理。(3)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定期组织开展讲座、主题班会、联谊会等,让儿童融入集体,找到归属感,减少内心的孤独感。

再次,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激励机制。激励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好的驱动力。因此,特别需要用外部的激励来激发他们的内动力。学校要积极建立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如奖学金制、定期评比文明之星、学习之星等,通过学生自我申报、多方面评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督和约束,向好的行为习惯发展,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不断改进和发展自己。久而久之,这种外部的推动力就逐渐转化为内动力,积极向上就成为了一种自觉行为。

3、在家庭教育层面,要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引导和教育作用

一是父母的亲情补偿。父母要通过电话、书信等多种形式与子女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交流感情,多关

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状况;尽可能利用节假日回家看看,使孩子体验到亲情归属和父母之爱的幸福。父母还要加强与监护人、学校的联系,随时掌握孩子的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二是为留守儿童慎选监护人。父母在为孩子选择监护人时要慎重,要充分考虑到监护人是否尽职,是否能给孩子在生活学习方面的指导,是否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尽可能将孩子委托给那些责任心强、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一定学习指导能力的人。

三是监护人要明确责任。作为监护人应树立角色意识,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采取多种措施努力为孩子营造近似完整家庭结构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提高自身的教育方法和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以便能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职责。监护人在教育的同时,要引导留守儿童主动与自己的父母联系,反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状况,以获得父母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关系到家庭的幸福,需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联系, 春风化雨,大爱无声,让全社会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像知时节的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收获希望,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他们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参考文献:

儿童教育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中国德育:李主任您好。“书香南岸,幸福教育”是南岸区“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教育发展战略。请问这一发展战略是在何种背景下提出的?其着眼于“书香”和“幸福”的价值追求有何深意?

李劲渝:《南岸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优先发展、公平优质、开放创新、普惠全民”16字为战略方针,提出到2015年,建成均衡化、专业化、优质化、特色化、国际化、多元化为一体的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教育强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典范,实现书香浓郁、师生愉悦、人民满意的“幸福教育”构想。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区提出了“书香南岸,幸福教育”的发展战略。

人们常说“教书育人”,而实际上应该是“育人教书”。教书只是载体和手段,育人才是本质和目的。教育的真正意蕴就在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开发、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精神的守望、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其根本的价值指向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快乐、健康、进步,让校园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尊严,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促进人类个体与社会的美好生活即为了人的幸福而奋斗的事业。教育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关注人的生活的完整性,对学校来讲就是要营造有利于师生道德发展的校园生态环境,而这种生态环境的呈现方式就是构建书香校园。

构建书香校园意味着共筑师生精神乐园。通过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心理潜能,提升师生的精神生活质量。阅读一本好书是自我教育的开始,阅读如果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使他们的灵魂得到熏陶、人格得到升华,那么,道德教育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不教之教”。

中国德育:每一个教育理想的价值都必然需要通过实践来呈现和检验。南岸区是如何推进落实“书香南岸,幸福教育”这一发展战略的?成效如何?

李劲渝:近年来,我区教委紧紧围绕“书香南岸,幸福教育”的发展理念,按照“适应新形势,构建新模式,整体推进区域德育优质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构建“1221”德育工作推进模式:“1”即强化“一个体系”——“幸福教育六个一百”(一百个行为习惯养成项目、一百项健康运动锻炼项目、一百项生活自理能力、一百项艺术表达能力、一百种应急救护技能、一百种人际交往礼仪),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追求幸福、获得幸福的能力;“2”即加强德育干部、班主任“两支队伍”的培训,既注重专业技能培训,又注重搭建平台助推发展,提升班主任和德育骨干队伍的育人水平和职业生涯成长的幸福指数;“2”即推进课程育德、班级文化建设“两个工程”,坚持课题引领,加大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力度,实现课程育德和活动育德,鼓励学校自主申报班级文化建设项目,强调百花齐放、差异共进,激发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1”即全方位、高水准打造班主任基本功“一个大赛”,促进班主任队伍育人能力的整体优化与提升。

“1221”德育工作模式的数年坚持成效显著,极大地提升了我区的教育形象。不仅形成了《均衡教育调研报告》《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等五篇报告、为全区中小学培养了一大批德育骨干、产生了一批“1221”德育工作目标试点校,而且促进了全区中小学校园文化的特色发展。如百年老校第十一中学的“博雅修德”,广益中学的“行远自迩 登高自卑”;怡丰实验学校以“智慧学习、阳光生活、健康成长”为办学理念,积极开发《诵千古美文 做少年君子》《诗词歌赋赏析》等校本教材,成为远近闻名的“国学”学校;文峰小学积极开展“诚信教育”课题研究,建设以“诚信教育”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等等。

中国德育:重庆市有着城乡二元的特殊结构,是农村劳务输出的重点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凸显。请问,重庆市南岸区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

李劲渝:目前,重庆市南岸区有留守流动儿童约10847人(不含学龄前留守儿童),其中留守儿童1144人,主要集中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长生、迎龙、广阳、峡口等镇。近年来,我区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来抓,最大程度地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多措并举实施关爱,形成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多方联动机制,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区致力于建立“幸福教育一二三”工作机制,即“一”帮扶,每位长者像父母那样帮扶留守儿童;“两”到位,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到位、对“幸福教育六个一百”工程的落实到位;“三”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