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开设计算机课程偏少、不合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等的问题。通过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在校的实践,提出了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对策,并提出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分级、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学模式。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vb.net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等. 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 2009(6): 59-61.
一、高校必须将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
根据高校的自身特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们必须首先要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也要讲实践融合在基础理论当中,深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高校不再是单方面的进行知识的输出,还要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体系,努力提高本校的学生质量与教学质量。大部分的高校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时,要求学生们首先要掌握好学科的基本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还要将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在具备基本的能力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应用能力。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所要求的有关于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能力与学习动手能力;其次,在进行基础知识教育是要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远离,把专业教育当做平台,实现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深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呈现出的多样化形态,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一方面要求学生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对于技术工作与实践研究方面的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上,大部分的高校都主张在整体上进行计算机科学现状与特点及其内在存在的规律,结合社会现实与专业研究优势,将学科的基础做扎实,进行实践与特色多方面的发展。在高校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专业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构建多个层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其对人才的要求也提高了。在高校,学生们需要从整体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将教学内容的知识面进行拓展,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基础理论讲解是,让学生们学会举一反三,并且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切实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们对知识的探索,让学生们更深入的思考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对于课堂的改良可以指引学生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课本的知识与实际的操作相结合,增强实践的能力,课堂教学也可以更加具有特色。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和专业拓展课程,按照这四个层次的要求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方面。
三、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关节点课程体系
所谓的关节点课程指的主要是指课程体系中能体现专业特色且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能起到特别关键作用的课程。中国的高校在培育人才时,需要发现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节点,在这基础上的关节点课程体系,需要建立实施保障体系,并且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上进行改革试验,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在考虑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用人单位的需求与专业优势方面的因素后,在四个层次课程体系中,仔细的按顺序的选择关节点课程,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与研究的关键在于关节点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否成功。关节点课程体系的建立包括许多方面,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以“关节点”课程教学为主的学生素质考核评价体系是判断以素质本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的保障。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课程体系也在不断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出关节点课程,并且将学生们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素质的社会型人才。中国的高等院校按照这个关节点课程体系,选择与计算机科学与专业技术相适应的关节点课程,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或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转型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化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带来了一个良好的机遇,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受到了更多教育者的关注。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步伐,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深入掌握全面的计算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贡献。
1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产教融合转型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技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是只重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注重对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通过产教融合的转型发展模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为社会和国家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产教融合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优化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提升专业教师的利用率,不仅可以为学校培养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人才,还能为企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还能提升学校在科研方面的工作水平。
2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
2.1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计算机研究相对发达国家较落后,在教学模式上还处于探索学习的阶段,需要教师不断地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丰富教学内容。计算机专业教育与实践联系很多,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主要靠的是信息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学主要侧重于整个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关注度不是很高,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是操作起来就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仅教育理念与现实社会脱节,还造成一定的就业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习知识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毕业,实践类的课程更是少得可怜,导致学生的学习毫无激情和乐趣。
2.2师资力量不足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计算机技术属于一种新型技术,不管是行业还是人才都处于成长阶段。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随时都在发生着变化。这样一来导致计算机专业教师无法与时俱进,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伐,从而造成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处于落后阶段。
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的有效手段
3.1搭设产教融合的发展平台
为了更好地实现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的转型,应该搭设一个产教融合的发展平台。通过平台的搭设可以加强校企的合作和联系,让更多学生去企业实习,并通过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践活动,进而培养他们的实践、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发展。此外,通过在企业的实习,让学生可以通过企业拓宽知识面,了解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基础。
3.2加强校企合作
为了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高校应该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奠定基础。首先,加强校企合作可以不断促进实习基地的建设,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双方共同合作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能力机会的同时,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其次,加强校企合作,促使企业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基地,建立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实习基地的提供,不仅保障了学生的实践和实训,还拓展了毕业生就业的机会,而高校也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人才。最后,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让更多的高职教师走进企业,对企业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而根据实际需求去制定教学计划,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学生。
3.3创办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产业园
为了解决高校的生产实习基地,以及企业生产人数不够的问题,摒弃传统教学方式,采用校内理论知识教授以及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可以创办计算机专业的产业园,通过产业园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还可以设置计算机实验室,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进而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
计算机信息管理是科技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之间进行技术战斗的重要屏障工具。高校是培养该方面人才的重要力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对该专业进行及时更新。同时,教师应该灵活地安排专业课堂,完善专业实验训练基地的规划及建设,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及能力,及时地改进教学模式,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创新。
一、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属于高新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由计算机技术学科及管理技术学科交叉而成的学科,其在偏重计算机技术学科的基础上,与管理技术学科相联接,进行融会贯通,旨在帮助人类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完成各种信息管理知识方面的运行。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信息为主体的科学技术革命的进程在不断加速,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逐渐受到重视和广泛运用,学校则成为培养该专业高素质的人才的部门,教师成为塑造人才的重要性决定条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将学生培养为合格的公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其次,教师在完善自身专业素质的前提下,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实验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最后,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方面的计算机硬件构成组装,掌握软件开发的知识,熟知计算机系统维护,能够熟练地进行准确的信息统计分析,在以上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网络运行维护及管理。
二、从社会现实着手,进行技术培养
现在,人类文明的进程轨迹已由工业化社会模式转为信息技术化社会模式,在这个全新的社会化模式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最具潜在发展能力的专业,也是一个对社会发展极具推动力的专业。
近年来,计算机信息资源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战略资源,计算机信息专业与管理专业的有效结合成为各国在经济及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点,同时也成为衡量国家与地区现代化发展情况及当地基本综合能力的重要评价标准。我国已经加入了WTO,相伴而来的是新一轮技术性的挑战及调整,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作为培养此类人才的学校及教师,更应该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此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普及率,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技术性人才。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从社会现实需求着手,逐渐完善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应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方面的培养,让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操作,包括开发NET框架的程序,开发、实施及维护企业ERP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Web的应用程序设计,熟练掌握此方面的基础知识性概念、具体运行方法及相关设置;能够自主进行网络组建及构建计算机信息管理数据库,了解社会中企业电子商务的运用及实施;能够顺利地开展SQL SERVER 2000程序的设计实践训练;能够顺利地进行社会商业、贸易、金融及网络技术方面的运用,熟知具体操作过程;能够及时地处理各种问题,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数据进行恰当地统计、分析和处理;根据公司、企业或者管理单位的需要,施展自己的管理学及计算机信息技术才能,建立有效的、系统的管理数据库,设计及维护网站;熟知电子商务,满足社会、企业及具体单位的操作及发展需求。
目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成为了学科发展的新颖一面,它不仅给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学科之间的整合恰当地弥补了单一学科的不足之处及其缺陷。其中最为明显及重要的学科交叉发展为计算机信息专业与管理专业的交叉性发展,即形成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它为社会提供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分析及建立、电子商务、计算机信息处理等计算机应用程序,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及国家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钮邵芳.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网站建设与管理方向人才管理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9).
[2]李蓉.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关键词: 高职学校 计算机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计算机早已脱去其神秘的外衣和高科技的头衔,成为人们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化、社会化、功能化。如今社会的每一项工作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正因为如此,各个学校相继开设了计算机的专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也不例外。高等职业学校在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教学既不能与高职院校相同,更无法与本科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相抗衡。高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必须明确地定位目标,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期提高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培养质量。
二、合理的专业定位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
要想做到样样通样样精是不可能的,为了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学校应该合理设置专业。人才培养受到人才需求的制导。专业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其就业导向。一个好的高职学校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应该紧随当前和今后的市场需求的步伐[1]。就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计算机方面的培养方向主要有:
(1)高水平的科研和创新人才;
(2)高水平的软件设计人才;
(3)高水平的系统设计人才;
(4)高水平的网络管理人才;
(5)专业的办公自动化操作员;
(6)动态网页、动画的制作人员;
(7)平面、立体图的绘制人才;
(8)初级的程序设计人才;
(9)小型网络的管理人员(如网吧和小型的企业单位等)。
显然,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应该定位到(5)—(9)这5个方面。因此,其专业设置则相应地应该定位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技术等方面。
三、合理的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根本
好的专业设置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范围内很好地定位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和方向。要实现这个目标,则必须有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该专业的培养。
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来说,其课程应该以计算机基础应用和简单的程序设计为主,人才能力的培养应该将重点放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如今的计算机应用早已经脱离不开网络,因此,应该增加有关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性导论性的课程。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说,应该以网络操作系统为主,主要目标是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2]。显然,为了今后工作的需要,还应该设置网络规划组建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则是必不可少的。
在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和课程设置的前提下,教师通过案例演示等实践性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具体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和尝试欲。
四、学生自己上机实践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必然手段
要会使用某一工具,就必须亲自实践。学生上机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重要也是必要的环节。在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其专业理论知识的体系后,只有通过大量的专业的上机实践训练,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必须掌握的技能技巧。就课程授课时间上来说,高职学校与本科学校有显著不同:高职学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应的理论知识是为了其实践能力而服务的,因此,必须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做到重理论强实践。实践过程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能只限于学生自己的实践。教师授课时应该重视,注意过程演示。
实践环节分为基础实践和专业技能技巧实践[3]。其中,基础实践是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相同的实践任务,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最基本的使用,比如键盘鼠标的使用、打字和各种常用的工具(如Office)的使用。从最基本的必需的技能技巧开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足够的训练。比如,从最开始的打字训练开始,就一定要确保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过关,要求他们掌握标准正确的动作和指法,在保证盲打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要求其打字速度。
应该采用任务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真实系统地了解解决一个案例的所有相关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方式则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探索自己想知道的知识,这种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能够推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五、结语
职业学校是重点培养具有职能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实践性教学一直是职校教育的关键,在计算机专业方面尤为如此。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技术,因此,能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是评估高职学校计算机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指标。各大高职院校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勇.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文汇,2012(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