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的教育现状

农村的教育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的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的教育现状

农村的教育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现状;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46-02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农村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重点之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和后续教育在于农村教育的优劣。由于农村孩子整体基础比较薄弱,反应能力较差,心理自卑等特点。虽然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农村的教育条件,但在师资力量和教育观念方面一直都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所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进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不管是在教育观念方面还是优化教学方法方面,都要从实际出发,只有把存在的问题解决了,提出的措施方法才会落到实处,农村教育的优质化才会有所提高。

一、教育观念有待更新

1.错位的教育观念。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数和升学率依旧是农村教育的关键词。农村教育还面临着教育后一代人就脱离农村向外走的情况,这些情况不但没有改变相反越来越严重。困扰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直是错位的教育观念。当今,九年义务教育在国家已经全面推行,但就农村而言,并没有全面贯彻和有效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还有一部分适龄儿童都没有完成初中教育,教育观念的淡薄和错误只会导致农村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断地向外走,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不断落后,离开农村的人也就越来就多。一种是没有一技之长没考上大学的学生农民,被形容成“种田不如老子,喂猪不如嫂子”。其次,现在大多数的农村教育都不断地脱离现实基础,以城市教育为参照物,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的需要。

2.家长教育观念意识淡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一直很流行。从理论上来说,家长希望孩子通过上学来改变自己以及家庭的命运,他们深知在农村生活受到的艰苦,从而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同时,家长对孩子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是随着我国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高校招生率的扩大化和就业环境的严峻化,使得部分农村学生出现“毕业等于失业”的情况,农村的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因为其家庭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原因,农村的学生面临更加严重的就业形势。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在农村来说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是巨大的。所以大部分家长认为如果付出那么大的代价还得不到回报,不如让孩子早日出去赚钱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其次,“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农村一直存在。这依然是中国思想教育乃至社会传统的体现-教育性别歧视。尤其在农村中,这个观念至今没有改变而且逐渐变得严重化,认为男孩的智商比女孩要高,德·特里的研究表明,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质量完全在于母亲的教育水平。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就是母亲。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高。所以,影响下一代孩子的培养质量完全取决于对农村女孩受教育的水平。

3.教师缺乏创新的教育观念使其教育落后。在农村成长的孩子,不管是社会观念还是思维方式都带有着传统的乡土观念。传统模式的教学思维在农村教育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次,我国农村学校的老师大多都是本地或者本村成长的人,浓厚的乡土文化在他们的思想里已经根深蒂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只是把课本上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缺乏创新指导,学生也只是反复地巩固基本理论。现在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向前看,思维模式要更宽广,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而农村教师在教育中一直沉浸于基础理论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运用,不懂得变通。知识的传承固然很重要,但农村教师肩负着农村社会以及人口的思想观念的传播,所以必须从自身做起,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才能为农村的教育以及后续的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二、教育方法有待优化

1.培养学习兴趣,树立正确学习观。当下农村的学生家长大多数70后,不再是文盲,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但因生活成长范围局限,从小生活在农村,所了解的知识都固定在书本的范围,以及有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且,农村的家长也认为孩子所学的知识对将来没有什么用,只是抱着早日拿毕业证就外出打工的想法。因此,教师有义务帮学生树立学习观,告知他们知识的重要性,多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比较枯燥的学科比如数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学会关爱学生,以爱心去教化学生。让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抱着一个良好的心态来学习。同时,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兴趣。如数学科目多为抽象的和沉闷的,教师应该把实际中的情况引进数学教学中,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知识,因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利用学生的猎奇心态,激发好奇心,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当要求转换为兴趣的时候,就不可能再被动地接受知识了。

2.提高教师的基本教育素质。为了农村的教育和未来的发展,必须建设一支素质高,资质优的教师队伍。首先,国家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各项经济指标的快速增加,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实行优惠政策,改变农村教师的待遇,这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首要前提。还要加强师德建设,教育教师要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贡献给农村教育为光荣目标。同时还要治理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格控制农村教师进城,在师范学生的分配管理上,要坚持向农村学校倾斜的分配政策,保证农村学校用人的优先性。此外教育部门应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要到农村学校去,“广开才路”才能为农村学校注入更多的新鲜活力,让学生接受到更多更广的知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

3.改变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意识。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家长也是学生学习环境最重要的创造者。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要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学校要做好家长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要充分让家长了解到知识对孩子的实用性,例行举办一些讲座和座谈会,挖掘典型的现实教材,让家长知道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以身作则的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家长和学校的相结合,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双面的正能量,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为孩子的将来做最“精打细算”的准备。

三、结语

农村学生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也是我国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前提。只有农村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人口素质才会得到提高,经济才有动力。不仅要改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到知识不是要走出去,而是为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因此,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农村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学校要培养出优秀的师资队伍,学生要更全面地接受新的知识。只有学生、学校、家长的三面联合,才能更好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向前进的有力举措。

参考文献:

[1]李彦华.关于农村教育现状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5):119-120.

[2]朱丽夏,阮文彪.对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技术经济,2007,(10):120-124.

[3]王保军.教育民主化视角下的农村教育观念更新[J].农业考古,2006,(3):344-346.

[4]武德年.关于农村中学数学教育的几点方法[J].幸福家庭·教育论坛,2012,(12):44.

农村的教育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体育教育 农村体育教师

.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促使学生智力、体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但在农村还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发展,特备是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进两年,国家教委、国家体育总局要求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上报,上报结果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前些年有下降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我认为是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够,包括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情况令人担忧,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针对体育教学现状,特别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大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传统观念的束缚。

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口生活总体水平尚处在较落后状况,对物质的追求仍然是人们的主题。在农村小学,有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没听说过王楠、姚明、李娜等优秀的体育运动员。绝大多数家长只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升学教育”始终是当前的教育趋势,而忽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培养。大多农村家长不知道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家长宁愿把钱用在孩子的吃、穿和学习用具等方面,也不会给孩子买跳绳、篮球之类的运动器材,因为这在很多家长看来这些是多余的花费,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便决定“成龙”与否,强烈的升学愿望促使众多苦心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侧重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上,体育无非是身体运动,而农村的孩子,除了在学校里念书以外,其余的时间,几乎都是在诸多的体力劳动中度过。

体育课仅出现在教室的课程表中,而没有具体实施,家长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思想的束缚下,对子女的教育也只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有为学生长远的利益着想,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以及拥有健康的体魄。在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因迫于考核的压力,将体育课改为考核科目进行教学,这极大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的正规化进程。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2.缺少场地器材设施

根据教育部的政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配备的体育设施,至少有一个标准的田径场、篮球场,有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器材。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教育投入资金短缺,合格校舍建设与支付教师工资占用了教育投入的主要部分,部分贫困地区连教师工资都难以得到保证,用于场地、器材建设的经费微乎其微,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无场地、器材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场地、器材是开展体育工作的物质基础,没有场地、器材设施,农村中、小学生大多只能在户外拍拍皮球、捉捉迷藏,在那些破旧的水泥台子上用木制的拍子打几下乒乓球。在这种现状下,再有水平的体育老师,面对学校无场地、无器材的情况,也只能感叹英雄无用之地,因为体育毕竟是通过运动来体现的,光有满腹的理论,而不去进行身体练习,怎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又怎能培养出合格的体育人才呢?

3.体育教师资源短缺,教学意识不足。

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极其短缺,由于教师配备不齐,很大一部分小学都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学校体育教学由各班的科任教师负责,没有一位具备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老师去培养、去发掘,而靠自己盲目的去练,或在错误的指导下去练,即使很有天赋的孩子,也不可能发挥其潜在的能力,成为栋梁。给本就难以开展的农村体育教育雪上加霜。

体育教师缺乏,能严格按体育教学组织要求上好体育课者寥寥无几。在兼职体育教师看来体育课可上可不上,时常出现挤课占课现象。即使有些教师组织教学,也是缺乏创新,教学模式单一。心血来潮将学生领到操场上,采取“放羊式”教学。仅仅是教师将其在学生时代所接触的体育套用于现在的教学之中。对于学生的认识,体育课也只不过是玩玩跳跳,失去了体育课的兴趣。

针对这些因素,我觉得农村的体育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来开展:

1.抓住机遇,更新观念

全面推动农村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就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不仅是提高民族素质,加强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做工作,特别是基础工作(即学生家长的工作),要让他们在观念上认识到体育并非单纯的身体运动,也不是什么有钱人的休闲运动,而是全面提高身心素质的需要。再者,就是改变农村一贯“重文轻体”的错误观念。要让他们认识到,体育是引导孩子们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优秀的体育人才,是国家振兴,立足世界的重要脊柱。而各级领导更是要摆正体育的位置,充分发挥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只要措施得力,乡村的体育教育事业照样能迅速发展。抓住机遇也是发展体育教育的重要条件。

2.加强农村体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力度

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敬业精神及教学能力,是搞好农村体育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俗语曰:“名师出高徒”。一个技术出众、道德高尚的体育老师,会将体育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层层深入地植入孩子们的大脑中,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在体育教师质量且数量都难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就需要各高校体育专业,各体育院校要更进一步拓宽教师的培养途径,培养更多的农村体育教师,保证体育教学中“人”的因素。

3.加强学校的体育科学研究工作

制定一个适合多渠道、多方法皆能达到的体育教育总目标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要强调将体育教学生活化,把那些技术性动作贯穿于生活中,突破体育教学的传统模式,使体育教学真正融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充分发挥各地教师在达到体育目标的前提下的创造性的活动。这样有利于在现有师资、场地器材的条件下使乡村学校体育蓬勃开展起来,如利用山坡、田地、自制器材等等,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作者单位:河北省遵化市娘娘庄乡下峪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农村的教育现状范文第3篇

一、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1.观念陈旧落后

在农村,由于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变,“铁饭碗”不复存在,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读书无用论”在农村逐步蔓延,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关注度下降。

2.留守家庭学生增多

由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他们的子女被留在家中,成为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他们的爷爷、奶奶进行监护。爷爷、奶奶隔着学生的父母这一代对学生进行教育,绝大多数表现出过分的溺爱。这些学生的家庭生活及家庭教育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学习成绩较差,自卑心理强、内向、孤僻,不善于与同学交流,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存在问题。

3.不断高涨的大学学费使部分农村学生望而却步

近年来,农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大学学费的迅速增长还是超过了部分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据统计,一般农村的人均纯收入约3000元,而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支出约12000元,一家四口一年的纯收入仅能维持一个大学生的费用开支,所以,有部分的学生家长坦承没有能力送自己的小孩读大学。受此影响,部分农村学生认为,即使考上大学,家里也没有经济能力送自己去读大学,所以学习积极性较低。

4.过分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缺乏理性的教育方式

90%以上的家长表示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名次,极少关心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是否快乐。而在生活中,家长对自己的小孩百般呵护,极少让学生参加家务活动,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都较低,整天都承受着学习的压力,学生的灵性逐渐泯灭。

5.学校周边网吧及不良音像制品的影响

由于管理不到位,目前农村学校周边在规定的范围内仍然存在经营性的网吧和不良音像制品的兜售现象。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不能自拔,整天泡在网吧荒废了学业,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改善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建议和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学生家长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教育应该是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将来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过程。如果以“铁饭碗”为最终目标,那就偏离了教育的目标,也会使学生失去继续发展的动力。所以,通过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也可结合“送科技下乡”活动,大力宣传“不求人人能升学,但求人人能成功”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家长重视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多给学生鼓励,多与学生沟通,减少人为地给学生加压,促进家长与学生关系的融洽发展。

2.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父母亲应充分利用当今通讯发达的优势,经常与留守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感到亲情的温暖,及时化解心中的忧愁与烦恼。学校要对留守学生关心呵护,针对留守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及心理矫正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感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开展感恩活动,设定适合本校特点的感恩节,邀请部分外出务工的学生家长来校参加感恩活动,促进留守学生与家长的情感交流,弥补亲情教育的缺陷,使学生能健康地成长。

3.采取多种有效途径,保证农村贫困学生能顺利完成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业

近年来,如何保证农村优秀的学生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是各级政府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除了政府提供助学金、助学贷款,学校提供勤工俭学机会之外,政府还要控制大学学费的涨幅,发动社会捐资助学,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只有多方面努力,才能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让农村贫困学生看到希望。

4.加强联合执法,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农村的教育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三农;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07-02

收稿日期:[HTSS]2006-09-29

作者简介:任平(1963-),男,湖北荆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农村教育,如果以地域为标准,则是指县城以下的学校教育,如果以办学目标指向为标准,则是指各级各类服务于农村的教育,它既包括农村普通教育(中小学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教育,也包括高等农业教育。我国的农村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教育应该有为,也将有为。但是如果理性地对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审视,我们会发现,我国的农村教育对“新农村”建设实在“难为”,农村教育正徘徊在“有为”与“难为”之间。

一、高等农业教育的“有为”与“难为”

中国农业将走上生产专业化、区域化和管理企业化发展之路,农业科技人才将是农业产业化成败的关键。据预测:中国农业人员需求量约为2.1亿人,其中农业高级组织管理人才、高级营销人才、科技研发人才等三者之和应达到整个农业人员的20%左右,也就是约为4000万人。作为培养高级农业人才主要渠道的高等农业院校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

但是现实却告诉我们,高等农业教育正在萎缩,高等农业教育的现状不能承受新农村建设之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全面收费政策、高校毕业生的低就业率和低薪就业的现实是产生高等农业教育萎缩的主要原因。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人们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人们开始跳出过去那种无奈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放弃选择农业类大学,这是导致高等农业教育大面积萎缩的原因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实行教育收费制度。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以后,接受高等教育已是一种投资行为,但高等农业教育显然不属于人们热衷的教育投资领域,这样,失去国家政策扶持的高等农业教育,大面积的萎缩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学毕业生低就业率和低薪就业的现实加速了高等农业教育的萎缩。就业无门和低薪就业都意味着个人高等教育投资的失败,就业无门意味着投资可能导致血本无归,低薪就业意味投资无法在短期内收回,这样的结果都是投资者难以接受的。大学生的这两种就业状况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不是哪一类学校的问题,任何学校都只是程度的差异而已。当许多热门专业的学生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时,当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产生迷茫时,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业高等教育的境况就更加糟糕了。

二、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有为”与“难为”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始,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将在两个方面显示它的巨大“有为”:一方面,它将为新农村培养大量的产业农民,这些产业农民将主要从事农业产业生产、农业产品的营销和农业的技术推广的工作;另一方面,将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加贴身的教育。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受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学校的扩招等因素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严重挤压,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更是岌岌可危。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处于一种不能承受“新农村”建设之重的“难为”境地。

1“缺丁少员”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教师经济待遇低等问题,造成不少农业职业学校教师的流失,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由于近几年来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招生大幅度下滑,不少农村职业高中基本处于“有校无生”的瘫痪状态。

2“囊中羞涩”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国家投入不足,地方政府无心投入,农民无力投入,没有投入的主体,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难以为继。有些地方财政不仅不投入,反而把职业学校学杂费当成财政预算外收入,并且要统筹调控学杂费的15―20%用于其它方面的财政支出,使本来经费不足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捉襟见肘。

3“改换门庭”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将各行业、各部门直接办教育改为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这样其他行业的教育经过资源的调整优化而得到充实和提高,而农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因属于弱势产业教育,以及不适应市场化运作,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流失。有的脱掉“农字帽”,没有脱帽的农村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已向计算机、电子、机械模具等热门专业转向。本来最接近“三农”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却与“三农”越来越远。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因生存的压力和追求效益最大化而轻视农业、离开农业的现象比比皆是,农业职业中学基本上已成为二三产业的职业学校。

4“良莠不齐”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不可否认,有些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尤其是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了较高的办学水平。但总体而言,大多数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质量是不高的,有些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在“改换门庭’的过程中,新增的一些时尚专业既没有考虑学校的自身条件,也没有考虑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缺乏充分论证和必要准备,致使一些新专业从一开始就是在低标准上运转。

5“形式大于实效”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我们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主体和实施主体的职能不明。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政府是投入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及相关企业是教育培训的实施主体。但在我国,各级政府一直充当培训主体,政府职能定位并不准确,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比较普遍。主体职能不明往往导致主体缺失和职能的混乱,走形式多,效益不大。农民接受培训的主观需求也不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仍然是处于一种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水平。作为一个生活在相对封闭落后区域的群体,大多数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处于维系基本生存的层次,接受培训与其收益的关系并不明显,因此缺乏接受培训的需求。培训内容脱离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求。长期以来,农民教育形成了政府号召、媒体宣传、学校实施、农民接受的固化的单向传统模式,按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不同需求,分类指导、分层次培训,农民和培训者之间的双向选择还难以真正实现。

三、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有为”与“难为”

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养成新―代农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现代人的各种价值观念,提升自身在转移过程中的适应力和竞争力等等方面都有着数之不尽的益处,没有人会怀疑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能不能“有为”。但在这里,“有为”的理想同样遭到了现实中“难为”的打击。下面我们仅以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为例来说明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所处的一种“难为”的窘境。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这几年可以说成绩斐然,但是农村的“普九”工作仍然十分艰巨,辍学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尤其是女童辍学。据统计,近年来全国每年约有500万适龄儿童未完成初中教育,其中近200万适龄儿童未完成6年小学教育。这些儿童主要是农村适龄儿童。

导致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与经济因素相关的“农村教育贫困”的教育病症。这一病症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农村教育经费的短缺,教育经费的短缺又导致农村学校依然经常向学生伸手,所以在名目繁多的“杂费”面前,家庭困难的农家子女不得已的选择就是辍学。“农村教育贫困”病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教育内容的贫乏和质量的低下:缺乏农村话语的教材,缺乏现代技术手段的教学,缺乏能够带来希望和成功憧憬的教学质量等现状都满足不了农家子女上学的兴趣和需求,导致他们厌学,继而辍学。

农村义务教育的危机不单是学生“辍学’的问题,现在恐怕还要加上教师的“辍教”行为。产生“辍教”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不仅存在行业之间的差异,还存在着与城镇教师之间的差异和区域间的差异。教师工资的拖欠发放和不能足额发放问题最为严重的是农村中小学。2001年以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改为由县级财政统一拨款发放之后,拖欠工资的情况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工资基本上有了保证,但是国家给政策不拨款的奖金和津贴却没有保证,导致教师工资不能足额发放,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被教师们戏称是“工资”。

农村的教育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有为,而且应该大有所为,但其前提是政府对教育的“有为”――政府应尽快兑现为教育开了许久的4%的期票,尽快全面实现免费的义务教育,这比减免农业税更能造福于农民和弱势群体。前提的另外一条就是政府的教育“公平”承诺――在资源分配上公平,科学地对待各级各类教育,在经济待遇上公平地对待教师群体,在教育机会上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石鸥.教学病理学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聂劲松.中国农职业教育改革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叶澜.中国教育学科2004年度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张玉林.新世纪的农村教育危机[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5):31-33

农村的教育现状范文第5篇

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体音美这些副科严重缩水,由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每周两三节缩减到一节,甚至没有。另一方面,这些课缺乏专业教师,而任课教师多是不会上体育,体育课上学生自由活动,美术课照体宣科、随意画,音乐课大多是欣赏课,由教师放放音乐,学生听听而已。

为什么让体音美课如此偏离轨道呢?一是过分追求应试教育的后果,我们将主科语、数、外成绩成为考核学生成绩的唯一法宝,所以这些所为的副科不为重视。二是当前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往往缺乏专业的体音美教师。即使有一半个这些特殊学科的教师,也都成为语文、数学课教师的主力军,根本腾不出手专门负责体音美教学。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音美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我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部分中学有专职体音美教师,而各别中心小学配备有,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微乎其微,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音美课程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三是农村学校尤其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严重,小班小校多,小学包班较普遍,一名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同时胜任多门科目的教学,目前担任体音美教学的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教师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专业水平低,无法满足课程设置和教学需要。有限的专业教师难以传授专业课。四是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家长重视力度不够,在意识上,家长对体育、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体育、艺术当做是孩子的必修课;其次,在经济上,农村的家庭可能都不是很富足,没有过多的条件去满足孩子额外的需求。即使有的农村家庭条件较好,但是由于农村的专业体育艺术师资缺乏,也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正规学校的体育、艺术师资都很有限,更不用说校外的体音美培训师资了。所以,即使农村孩子有钱学但是没人教。因而在农村孩子的体音美基本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农村孩子对体育特别是艺术的渴望是显而易见的。体育、艺术课程是强健学生体魄,培养兴趣爱好的有效途径。农村体音美教师的短缺,必将影响到现代农村人口素质的。久而久之,学校里的体育、音乐、美术就形同虚设了。

作为老师,面对农村体音美教学的现状,我深感担忧,孩子们唱不好国歌,唱出的国歌音调高低不齐,五画八门;画不出心灵之作,更谈不上体育技巧。我深思,难道我们不能因地制宜吗?引进传统体育项目、当地的农村艺人请进课堂,提高农村体音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