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乡村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乡村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范文第1篇

>> 浅析我国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现状及策略研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从政策角度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转型期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我国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试论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对策 论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 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实现条件 论我国中小学生闲暇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从教育督导职能的回归看我国中小学教育问题的解决 浅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浅论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 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8]李娟.学校心理咨询督导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青少年研究,2004(5):21-22.

[9]王宏方.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培养过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9):24-26.

乡村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原因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100-02

随着农村大量的青壮年不断流向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应运而生。他们大都因缺少父母亲的关爱与亲情交流,致使其应有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步入了精神负重年代。众多的事实表明,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影响日常学习、生活的“留守儿童”数量与日俱增。这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成长,而且也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与发展。如何更好地避免或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拥有正常、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件刻不容缓的事。

一、心理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1.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学生数急剧减少,我乡步入了“一乡一校”的办学格局,90%的学生便成了寄宿生。随即发现部分学生在生活上无法自立,不习惯寄宿的生活。于是,晚上睡不好,上课无精打采,以致出现烦燥、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2.由于大多留守儿童的双亲都长期外出,缺乏应有的亲情教育和有效地监管,使其产生了孤僻敏感、倔强任性的逆反心理。

3.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学生通过影视、网络等途径涉及到许多新鲜的知识。但小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还很差,因而有些知识却误导了他们,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4.随着近年来学生生理发育提前和性心理日趋成熟,提前步入了青春期,加之缺乏有效的指导,使他们产生了紧张、困惑等心理情绪上的变化。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薄弱是不争的事实,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教育。为此,我校选派德育骨干教师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开展二级校本心理辅导课程培训,提高全体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技能、技巧,全面掌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主体,以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师为辅,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人人都是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随时随地都能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三、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校园的物质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首先,进一步对校园进行“三化”(净化、绿化、美化),努力造就“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的校容校貌,让孩子们能在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的校园里快乐成长;其次,开辟宣传橱窗、“阳光驿站”、阶梯文化、走廊文化、悬挂名人字画、张贴温馨小语……处处都有一定比例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时刻都悄无声息地熏陶、感染着学生的心灵,使其不知不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强化班级、餐厅、宿舍三位一体的阵地建设,使学生心旷神怡,精神愉悦,以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提升其沟通、进取的心理品质。

2.黑格尔说过:“精神是足以制裁心灵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只有依赖精神自身的新生才能发生。精神之所以能达到这种从自然的无知状态和自然的迷失错误里解放出来而得到新生,是由于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具有隐性教育功能,但它又是一项抽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⑴开展“学生集体生日会”“师生梦圆中秋”等特殊活动,以留守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亲自动手,共同参与活动的每个环节,充分享受到来自校园大家庭的温馨。

⑵在党员教师中,开展留守儿童“爱心妈妈”“爱心爸爸”结对帮扶认领活动,努力使每一位留守学生“留守不失守、缺爱不失爱”。

⑶强化学校、社会、家庭联手,让“乡村少年宫”充分发挥作用,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⑷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定期开放多媒体功能室,发挥网络视频优势,架起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家长及时掌握子女的思想动态,真正做到家校联动,亲情感化,及时将各种不良思想扼杀于萌芽之中,共同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服务。

⑸邀请乡司法人员、派出所干警、生活辅导员通过开展讲座、观看影视等办法加强法制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四、拓宽心理教育的广阔时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通过寄宿生生活会、晨会、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手抄报比赛、心理健康演讲赛、歌咏比赛、心语习作赛等。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敞开心扉在不同程度上释放能量,从而达到心理平衡并从中受益。

3.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优美的篇章。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立足语文课堂,寓“心灵交流”于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在与前人智慧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中,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想,在无形中释放过重的心理情绪。

4.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开设“阳光驿站”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课、心理咨询热线,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克服心理障碍,解除心理问题。同时通过“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以匿名形式,将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露出来,并在每周四傍晚的心灵导播时间由心理咨询老师一一解答,从而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乡村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思想道德建设 中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农村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地位的特殊性,使得农村学校教育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一方面由于先进的文化没有传播到农村,另一方面是传统美德的缺失。农村成年人精神生活的单调落后,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部分学生正逐渐走向无神、无聊、无情、无知、无纪的严重厌学状态,对于农村学生的素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那么,如何来改善这一情况呢?

本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既是一个基点,也是一个突破口。加强校园文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探索和研究,对于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实践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多层次、全方位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改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 国内外现状研究及分析

目前,各个国家十分重视通过校园活动资源的开发,形成风格独特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培养。如各国对仪式文化,民族节日文化,校园环境文化都十分注重。中国目前的校园文化,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缺乏多样性、敏感性和辐射性。它单一、单调而乏味,充斥陈词滥调;它压抑个性,引发魂灵扭曲;它自我封闭,把学校教育教学狭隘为教室,狭隘为“分数”。恶劣的校园文化它板着面孔而缺乏关爱,死搬教条而缺乏活力,不但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并内化为自我要求,激发求知欲望,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反而会压抑学生个性,破坏学生激情,扭曲学生灵魂,引发学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不但现代教育的理想无从实现,就连教育者“分数”的欲望也难以实现。恶劣的校园文化使学生思维迟钝,文思枯竭,缺乏人文,缺乏个性,缺乏创意,缺乏活力。同时,反过来,学生学习的缺乏个性、缺乏理性、缺乏创意、缺乏活力,又使学生各科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下降,使校园文化进一步恶化,因此需要挖掘农村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活动形式。

2 构建农村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本人认为,农村校园文化的建设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针对学生的心理或者说是精神素养;另一方面是面向学生的实践能力。

2.1 对农村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同时,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

2.2 加大学校与家长交流的空间和维度。农村一部分家长文化层次低、观念陈旧,只单纯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不关心成绩之外的东西,更不明确自己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实际状况,无法准确地为子女的成才设计出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对此,学校应设法为家长创造条件,进行不定期的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在条件容许时,邀请教育专业教师和心理学教师为这些家长进行指导和培训,还可以举行家长会,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讨论会,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努力改善家庭育人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让家长学会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子女,为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2.3 课外阅读课的开设。要改变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现状,就要设立课外阅读课,语文老师应该协调与科任老师的联系,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煽起学生的读书激情。不难想象,学生高吟这些如高天长风般不衰不朽的诗句,定会在拳拳赤诚中怆然涕下,其精神和人格也会在凛然正气中得以升化。

乡村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高校的“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贫困生作为高校学子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心理压力问题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笔者作为一个高校的学子,从实际出发,用专业的角度分析了高校的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并且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压力,从自身、家庭、社会的角度给出分析对策,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贫困生 心理压力 分析对策

贫困生作为高校学子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基数随着高校的扩招也慢慢变大。高昂的学费、竞争的环境、能力的欠缺、求职的无奈等造成的压力成为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举步维艰的阻碍, 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笔者作为一个高校学子从专业的角度深入地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压力和成因,并且找到缓解的方法和途径, 以帮助贫困生正确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健康的心态顺利度过大学生活。

1 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现状分析

1.1 经济贫困导致的紧张、自卑心理压力。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和并轨收费的执行, 高校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迅速攀升。对来自边远山区落后农村或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的贫困大学生来说, 大学的学费多数不得不依靠外援、贷款等来凑这笔不小的开支。对于这笔数额不菲、来之不易的费用, 其分量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刻骨铭心的。

1.2 环境变迁带来思想上的压力。大多数贫困生进入高校后第一个面临的手足无措就是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问题。贫困生要适应大学生活, 就要逐渐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和习惯, 而这种习惯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这对贫困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1.3 人际关系交往上的压力。困大学生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 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 不善于交际和沟通, 看待事物易于极端性, 以及经常困扰自己的经济原因而表现出的情绪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常常让周围的同学感到难以与之相处。久而久之, 很容易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 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 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从而影响了心理健康。

1.4 社会、家庭造就的焦虑、偏激心理压力。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尤其是在偏僻乡村, 更多的家长还是认为, 孩子考上大学就意味着由农门跳进了龙门,然而,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不再稀奇,因此, 中国的父母在给下一代太多太多爱的同时, 不经意间就把自己因历史等原因没有实现的愿望加到孩子身上, 让孩子承受着一种自己本不该承受的压力。

2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解决之道

2.1 贫困生自身心理调适:

2.1.1 正确看待贫困, 消除紧张、自卑心理压力。贫困不是自己造成的, 这不是自己的错, 高额的学费压力可以通过学校助学贷款等途径加以解决, 千万不可因自己贫穷而自卑、因自己的求学而增加父母经济负担而紧张。贫困生要以一颗平常心接纳自我,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的贫困, 心清才能志远, 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 而不是放在自身的贫困上。

2.1.2 正确认识自己, 消除焦虑、偏激心理压力。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 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会改变, 惟一可改变的是贫困生自己的心态和贫困生对现实的正确分析。贫困生应分析自己的优缺点, 发挥自己的长处, 展示自己的优势, 通过这些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从而赢得工作。

2.1.3 加强心理品质和情操的培养, 提高受挫能力,消除绝望心理压力。贫困生应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向心理咨询中心寻求支持, 减轻心理压力。贫困生产生改向、绝望心理压力问题, 是由于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父母期望值压力超出心理承受能力导致的, 对此, 贫困生应有意识地提高抗干扰能力, 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人格修养。

2.2 家庭对贫困生的培养关心: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作为一个贫困家庭虽然不能够从物质上满足儿女,但是可以给后代充足精神财富,从小培养孩子树立人穷志不穷的信念, 消除孩子孤僻、抑郁心理压力。常言说: 人穷志不短。历史上, 许多伟人都是从逆境中奋起而成功的, 事实证明逆境更能培养人、塑造人。贫困生只有树立这种理念, 才能在贫困的环境里, 以平常、平实、平等的心态面对生活。在与他人交往时, 才能保持自尊和自信。为人处事, 也不会太敏感。让孩子树立了这种理念, 就会使他在交往中变得从容, 在交往中获得更多的认可,从而使自己摆脱孤僻和抑郁,最终能够继承贫困孩子吃苦的精神,这样就会给孩子一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2.3 社会对贫困生资助形式的完善:

2.3.1 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指导。针对学院贫困生, 应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好: 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进一步提高对贫困生的关注度; 二是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辅导技能的培训, 使他们掌握观察、识别贫困生以及如何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调节、指导的工作方式、方法,特别是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和技巧; 三是对贫困生特别是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 教会他们掌握自我接纳、自我排解、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 学会如何克服和战胜困难, 做生活和事业的强者等等。

2.3.2 完善资助体系。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全面推行, 教育财政、银行、学校等有关部门要本着对贫困生高度负责的精神, 简化贷款手续, 扩大贷款规模, 为高校学生提供简便、快捷的服务。发动知名人士、社会团体在高校设立奖学金, 资助那些贫困生。拓展校内外勤工助学渠道, 让贫困生通过适当的劳动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通过一系列的资助政策, 缓解贫困生的经济状况, 消除贫困生经济上的心理压力。

2.3.3 学校对贫困生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就业指导。针对贫困生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情况, 开展以人际交往训练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训练, 让贫困生掌握与他人交往的知识与技巧,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培养成功交往的个性品质,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开展就业咨询和指导, 帮助贫困生分析自身优势和特点, 提高抗挫折能力, 提升自身气质, 学会成功推销自己, 自信地面对社会的招聘和挑选。

参考文献

乡村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范文第5篇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情感互动的缺失。情感的互动交流能够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对儿童的情感成长至关重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心灵深处爱的种子就不能萌发,所以他们没有了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应有的天真与活泼,他们渴望得到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以至于出现了内心焦虑、孤独等问题。

2.外部因素的影响。父母常年不在家,留守儿童基本上由长辈抚养。由于长辈们精力有限或出于对孩子的溺爱,管教不严,使孩子缺乏必要的约束,孩子往往任性,不服管教。孩子们盲目地接触社会,过早地与社会上的人员接触,最终导致一部分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家庭是人最初的教育环境,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儿童的德、智、体及个性能力等密切相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父母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关爱是子女形成健康心理和意志力不可或缺的条件。

2.学校因素。学校是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由于学校教育一般重智育、轻德育,课程偏向以及农村学校无专业的心理老师,任课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偏差,也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3.社会因素。农村文化环境对留守儿童有重要影响。农村地区文化生活比较单一贫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成长需求。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吧在农村地区逐渐多了起来,现在的农村孩子都喜欢“泡吧”。由于孩子们自制能力不足,容易被网络上的不健康内容吸引,导致心灵受到污染。

三、干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一)家庭方面的策略

家庭是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因素比学校及社会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就家庭因素而言,父母的外出务工直接对留守儿童生活、心理产生影响,父母对留守儿童的过高或过低期望、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所以,父母应当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承担起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责任。

1.减少外出务工的次数、时间及人数,能不外出就不外出。父母外出务工的家庭中必然存在着亲子分离、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最终带给留守子女负面的心理影响。因此,改变务工造成的亲子分离状况的最根本方法是父母不外出务工,子女们结束留守的状况,回归到与其他非留守儿童同样的家庭结构中。

2.注意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是家庭教育价值导向的具体表现,否定的、惩罚式的消极教育方式是心理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父母给予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鼓励则会促进子女健康成长。无论是由父母一方单独看护的儿童,还是其他方式看护的儿童,其看护人都应该使用恰当的教育,既不能过于严厉、过分干预,甚至是否定、拒绝他们,也不能过度偏爱他们,轻松民主而充满温情的教育方式是最合理的教育方式。

3.家长要注意调整和矫正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期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家庭情感教育中的隐性内容,对子女身心发展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因此,父母要充分考虑各种先天、后天因素,根据留守子女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的现状,来调整和矫正自己的期望。

4.减少家庭经济问题给留守儿童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家长要了解并满足留守子女在物质方面的合理要求,避免让子女感受到家庭经济的压力,减少因家庭贫穷给子女带来的压力。

(二)学校方面的策略

学校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工作,如建立心理档案、开设亲情热线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为留守儿童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坚决杜绝那些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培养出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

1.建构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①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养、心理素质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要改掉对学生的粗暴态度,营造轻松融洽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敢于与老师交流、乐于与老师交流。 ②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包括学习环境、课余文化生活等方面。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重要来源,它总是以潜在的、无形的方式对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留守儿童在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中,必定能够发挥其多种才能,丰富其精神世界,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③为教师和留守儿童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除了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工作外,最为实际的改善和维护留守儿童与教师关系的办法就是为他们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学校要建立制度,出台政策,把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工作纳入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考核评比内容中,使广大教师能充分提高认识,把此项工作当成大事来抓实抓好。

2.通过师生交友,开展同伴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对留守儿童进行交友指导。要教育留守儿童正确认识交往中的角色关系,使他们理解不同的交往关系具有不同的行为准则;教育他们在交往中做到自尊、自重和关心他人,使其人际关系正常协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留守儿童的异往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友谊与学业的关系。可以为留守儿童组建“同学小组”进行同伴教育,引导他们在互助中快乐成长。选择同班级、同年级、同居住地的思想素质和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交朋友。让他们进行交流互动,在彼此交流中传播健康向上的思想,唤起共鸣,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社会方面的策略

留守儿童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比非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各种不良的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更为巨大。因此,要除歪风,树正气,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在学校附近设立网吧、游戏厅,杜绝各种不良社会事件的发生,避免造成留守儿童的不良社会经历。要积极发挥乡村图书馆、文化站、少年宫的作用,引导好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培养留守儿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精神风貌。

2.鼓励社会上相关组织和有能力的个人,如妇联组织等,组建专门为留守儿童提供支持的机构,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可能遇到的生活、学习问题,保证留守儿童基本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