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大学网络远程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要分析我国“三农”远程教育在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现状及其模式,首先需要分解网络教育资源的内涵。祝智庭教授将网络教育资源按照资源的形态分为教育环境资源,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人力资源。教育环境资源指网络物理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网络正常运行的各类软件;教育信息资源指在网络中所包含的能够为教育过程所用的知识、资料、情报、消息的集合,是一种软性资源;教育人力资源指网络教育中所涉及到的各类人员。
笔者认为在“三农”远程教育中,教育环境资源包括卫星主站及接受站点、广播电视网和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络等,教育信息资源包括广播电视教学节目、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等,教育人力资源包括教师队伍及各类管理人员。在“三农”远程教育中,教育人力资源是比较特殊的资源,也可以简单地划分为教育环境资源管理类人力资源和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类人力资源,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可以对应地分解到教育环境资源和教育信息资源中。在分解了网络教育资源的内涵后,我们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并总结概括出我国“三农”远程教育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四种典型的资源共享模式,如图1所示。
(一)硬件共享模式———党委组织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资源共享
硬件共享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指各机构之间在教育环境资源上进行共享共用。通过文献调研,我们发现这种硬件资源的共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共享主前端播出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既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卫星节目播出平台(空中课堂频道),也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卫星节目播出平台(卫星数字专用频道),即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是这两大工程的共享平台。此外,中国教育电视台在面向全国中小学的空中课堂频道中还安排专门时段,开设党员干部教育空中课堂。(2)共享终端接收站点。教育部制定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技术方案包含了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技术配置的所有功能,并鼓励各地政府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三种硬件资源配置模式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正是在中央政府的积极倡导下,我国许多基础的农村党员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终端接收站点就共享了当地农村中小学配置的教学光盘播放系统、卫星收视系统或者计算机教室,许多农村小学的卫星教学收视点已经成为当地农村党支部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依托,农村初中已经成为当地乡镇党委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阵地。(3)共享信息传输网络。知识信息的传输都是通过全国的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公用通信网,有线电视网等。这种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产生的模式,即由中央政府制定政策、地方政府具体落实的资源共享模式,因此这种资源共享模式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首先在中央层次上,我国中央政府在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时,就明确指出要依托农村中小学逐步建设农村信息化平台,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党员干部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提供支持。例如,教育部在2003年下发了《关于教育系统积极参与并切实做好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就明确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托农村中小学,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并组织兼任操作人员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业务培训。2005年,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指出:“我们在农村中小学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就要同时将其建成农村文化中心、党员干部教育中心、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以及医疗、卫生、市场等信息的传播中心,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
可以看出,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过程中,我国中央政府在主推这两大工程的资源共享,而这种资源共享主要是一种硬件资源的共享。其次在地方层次上,上述两大“三农”远程教育工程的硬件资源共享在贵州省的实践中被形象概括为“村校结合”。“‘村校结合’其典型特征是:村校共建、共用,一校两教,一校帮一村,一师帮一户,小手牵大手,一校一基地。在贵阳市的息烽县、黔东南州各县、铜仁地区思南县都积累了好的经验。……从建的角度看:‘村校结合’使贵州用较少专项投入建立了覆盖全省99.8%行政村的远程教育站点(76%远程教育站点都建立在农村中小学)”。
这种硬件共享模式,除了大幅度降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站成本之外,还可自然地实现部分教育人力资源的共享,例如可借助中小学的管理人员来负责站点运行和维护,从而使得设备运行维护有保障。这种模式的优点也被杨晓宏教授等人(2011)概括为建设及运行成本低、运行及维护有保障、资源共享程度高。在一些地方,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两大工程的硬件资源共享,还进行了特殊的人事调整。例如,新疆巴州博湖县塔温觉肯乡采取“交叉任职”(即乡镇党委副书记兼任学校的副校长,学校的校长兼任乡镇党政副职)的方法,本着“宁可让设备用坏,不能让设备放坏”的思想,充分发挥中小学远程教育站点的作用。
(二)课程承建模式———农广校、广播电视大学和党委组织部之间的资源共享
课程承建模式,指在教育信息资源上借用农广校与广播电视大学的原有优质资源及借助其丰富经验开发新的资源用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三农”远程教育信息资源方面,农广校系统积累了相当丰富和优质的资源。例如,中央农广校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有固定的“农广天地”栏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固定的“致富早班车”栏目,并建立有“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广天地”央视视频点播专栏,尤其是“农广天地”中的电视教材,绝大多数属于C类节目,即无需教师讲授,纯用外景素材结合资料、动画、特技等后期编辑而成,画面由播音员解说,这类软件资源非常适合广大农民学习。所以可以从中央农广校原有的课程资源中筛选一批资源(包括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和录像教材),供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资源库选用。
鉴于农广校系统在“三农”远程教育软件资源建设方面的巨大优势,可以围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需求,开发和建设新的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农广校现有和新增课程资源,在试点省的所有试点县(市)建立农村远程教育音像资料库,在重点村建立农民科技书屋。在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的资源目录中,共有8282条,其中农业部(主要是中央农广校)所提供的资源2437条,就占到29.4%。除了中央农广校承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课程资源之外,中央电大也参与了该工程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设。例如,中央电大在“十五”期间为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提供音像教材800余小时,同时在“十一五”期间继续整合利用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的相关教学资源,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供服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央农广校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之间的课程资源共享,中央政府还任命中央农广校郭智奇校长担任了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教学资源组组长,刘永泉副校长则担任了教学资源建设专家。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共享也为课程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毫无疑问这种课程资源的承建和协办模式,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为该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学习中心模式———广播电视大学、农广校以及三所农业大学之间的资源共享
学习中心模式,是指利用三所农业大学的课程资源及广播电视大学和农广校的基层办学经验,建设校外学习中心,此外农广校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进行了联合办学,形成一个统一的学习中心。
在三所农业大学的现代远程教育中,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和农广校系统,尤其是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已经成为这三所农业普通高校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例,95个校外学习中心中广播电视大学和农广校共有35个,占37%。在这种校外学习中心的资源共享模式中,广播电视大学和农广校主要利用原有的基层办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提供以招生和日常管理为主的非学术性支持服务,而农业大学则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提供相应的学术性支持服务等。这种模式使得农业大学的涉农远程教育就得以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除了扮演与我国其他高校的校外学习中心一样的角色外,一些校外学习中心还继续发挥这种资源共享模式的优势大力开展新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例如,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临沂市分校校外学习中心,积极运用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在临沂市开展了新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十大示范培训活动,包括农村返乡青年创业培植示范培训,农村新型能源实用技术示范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操作员示范培训等等(截至2008年底)已累计培训2680名农村基层干部、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村返乡青年、农村科技带头户和农民群众。
除了上述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和农广校系统承办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校外学习中心之外,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还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进行了联合办学的实践。例如,山西省农广校与山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在2001年开创了联合办学的实践,其主要做法是:“省农广校作为省电大的一个教学点,将农科园艺、动物生产、乡镇管理等专业作为省农广校的专招专业,省农广校负责此类专业的招生、教学工作,业务上属省电大直接领导。”
由此可见,在这种联合办学中,农广校本质上也是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外学习中心,因此我们也将这种联合办学划归为校外学习中心模式。类似的实践案例还有,北京市农广校与中央电大在2004年联合开展的《中专+专科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项目,该项目属于中央电大开放式教育的子项目,农广校则作为中央电大该项目的教学实验基地,承担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共同探索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实施阶梯式人才培养。这种校外学习中心的模式对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以及农广校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均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三农”远程教育的社会效益,避免了系统之间的重复建设,优化了这几大系统“三农”远程教育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
(四)项目融合模式———广播电视大学和党委组织部的资源共享
项目融合模式,是指利用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的项目融入党委组织部开展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实践中,湖南省委组织部将湖南电大开展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纳入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此为依托来提升农村党员学历,为基层培养后备干部。到2007年秋,湖南电大招收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生中,农村党员干部占90%以上。除开展学历教育外,湖南省电大系统还为组织部门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培训了大量信息员和管理员,省电大部分教师一直参与湖南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上资源的筹集工作,一些县级电大工作站有多人被抽调协助当地组织部门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或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工作。
这种将省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与该省组织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融合的做法,一方面使得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内涵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的发展。这种资源的共享模式中,既有硬件资源的共享,也有软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共享,是一种多方位的系统层次的融合。在这种项目融合模式中,“广播电视大学开展远程教育经验丰富,远程教育技术能覆盖到县市,教师队伍齐备;而(党委)组织部门已在全国大部分乡镇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将广播电视大学的优质教学课程等软件资源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硬件资源实现共享,在农村开展现代远程高等职业教育才能成为可能”。
结论
一、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及其特点
1、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涵义
教育资源作为构成教育系统的基本因素,是指教育系统中为支持整个教育过程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和教学功能的各种资源。教育资源通常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用技术主义的观点来看,任何教育活动都是信息传递活动,教育的过程就是信息交互的过程。因此信息资源是教育系统的最根本的资源。那么什么是网络教育资源呢?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之为网络教育资源。我们所说的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网络环境资源是指构成网络教育空间的各种物理器件硬件设备等,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通信设备等,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网络信息资源则是指在网络上蕴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知识、资料、情报、消息等的集合;网络人力资源则通常包括具备或开发或建设或应用各种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的个体,如网络硬件结构设计、维修人员、网络系统开发人员、网络系统安全维护人员、教育网页开发人员、网络用户等等。在这三部分资源中,网络信息资源是核心,因为其他两部分资源是为信息资源的建立、传播和利用而服务的。不同于以往传统以书籍、报刊、磁带、磁盘、胶片、广播、电视等为物质载体的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一种以网络为承载、传输媒介的新型的信息资源,这种信息资源是在网上获取的,所以我们也将基于网络的教育信息资源称之为网上教育资源。
2、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特点
网上教育信息资源作为一种信息资源除了具备一般信息资源的属性如依附性(即媒介性)、转换性、传递性、共享性、时效性、无限性、增值性、有用性、有限性、可选择性等外,还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网络教育信息分布的网络性Internet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我们常说的网络信息即指Internet信息。Internet信息呈全球性的分布式结构,存在于世界各地的联网的主机中,是涉及地域最广的资源。网上教育资源别于传统教育信息资源在于其以超链接的方式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链接成超文本和超媒体系统。信息资源Internet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强大的教育信息资源库,为教育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手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知识上的支持,为教育的新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法和解决的途径,并创造了自由搜索的空间。
(2)网络教育信息形式的多样性
Internet信息内容以多媒体,多语种的形式表现,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内容的表现力。如网上的各种报刊杂志、教学软件等多具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形式,形式信息形式的多样性有助于人们知识结构的更新和重构,有助于保持较高的学习兴奋度、学习效果。
(3)网络教育信息加工的统一性
Internet信息无论是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音频、视频等都是采用01二进制编码方式进行编码。Internet信息都是电子信息、都是数字信息。
(4)网络教育信息获取的便捷性
Internet信息可通过网络终端随时随地获取,这就避免了其它媒体信息在查找时所必须的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地点。
(5)网络教育信息的共享性
Internet信息除了具备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外,还表现为一个Internet网页可供所有的Internet用户随时访问,不存在传统媒体信息由于复本数量的限制所产生的信息不能获取现象。
(6)网络教育信息的时效性
网络教育信息的时效性远远超过其它任何一种信息,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及影响范围使得信息的时效性增强。同时网络信息增长速度快,更新频率高也是其它媒体信息所不能企及的。(7)网络教育信息的互动性互动性是网络的主要特点之一。网络教育信息一改以往书籍报刊等印刷信息、以及广播电视等电子信息的单向传递方式,网络教育信息一般具备双向传递功能,即用户在接收到相关的网络信息后可针对该信息随时向该信源提供反馈,一般表现在网页上提供相关的Email地址。网络用户既是网络信息的使用者也可以是网络信息的者。
二、网络化教育信息资源评价的意义
“我们淹没在网络数据资料的海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这句话生动的反应了在网络信息爆炸的今天,信息传递的无序型和失控现象,导致信息污染,使得我们提取信息的难度增加。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由于教学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便会出现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学资源,因而不易管理和利用。为了更有效地建设好各级各类教学资源库,促进不同资源库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提高教育资源检索的效率与准确度,保证资源建设的质量,制订《教育资源建设规范》成了网络教育的当务之急,教育部于2000年成立了隶属于国家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之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力求在跟踪国际相关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远程教育标准。作者认为网络化教育信息资源的评价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对教育资源的开发有指导作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在开发资源的时候可以按照评价的标准来开发。通过这一规范,可以统一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开发资源的制作要求、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等。它从两个角度进行规定:一是资源的技术开发的角度,提出一些最低的技术要求;二是从使用用户的角度,为方便地使用这些素材,需要对素材标注哪些属性,并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规范了属性的数据类型及编写类型。其次,对网上教育资源的评审者、管理者有参考作用。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管理这些素材的管理系统以及远程教育工程的教学支持平台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可以依照一些标准来衡量网络化教育信息资源的优劣。从资源评审者的角度,提出教学资源的评价标准,作为用户筛选资源的直接依据,也可以为以后的资源的生成提供参考的依据。
最后,对通过网络来进行学习的学习者有引导作用。“了解和掌握这些要素有助于区分不同质量的网上信息,便于我们选择使用价值大的信息进行教学活动,也便于我们更好的提取网上的教育信息资源。”(引自《网络教育应用教程》,祝智庭编著)。标准的制定,可以让学习者形成一种教育技术的观念和意识,更好的通过网络来进行学习。四、网络教育信息资源评价指标对于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评价,我们首先来参照国际上在网络信息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有“十C”原则和CARS检验指标体系等。所谓“十C”原则的标准包括内容(Content)、置信度(Cred-ibility)、批判性思考(Criticalthinking)、版权(Copy-right)、引文(Citation)、连惯性(Continuity)、审查制度(Censorship)、可连接性(Connectivity)、可比性(Com-parability)、范围(Context)等十个方面。CARS列表评价模式指可信度(Credibility)、准确度(Accuracy)、合理性(Reasonalble)及引证度(Support),这是评价网上信息资源的四个基本的指标。网络化教育信息资源是一种教育信息而具有不同于其他网上信息资源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从教育信息的角度去评价它。
因此,参照CARS评价体系表和“十C”原则,对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评价标准应强调:
1、目的性(Purpose)
目的性是我们讨论网络化教育信息资源评价标准的首要标准,也就是我们首先要考察我们所面对的教育信息是不是以教育为目的而的。网上信息资源中起到教育作用的有很多,但不是所有的起到教育目的的教育信息都是出于教育的目的来考虑的。例如我国现在就有六十多所以教育为目的成立的网络教育学院,它们开设了许多网上教程,教育论坛,教育期刊等,也有很多教育软件公司开发的一系列教育软件的网络版也是基于教育目的的;而有的公司为提高知名度、促销而进行的技术、工艺、产品的宣传,其初衷不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教育只是它附带的一个功能,对于这种信息,我们在提取时就应该有意识的去审核一下,评价一下它的教育含金量究竟有多大,我们应该更看中它的那方面的信息。
2、内容(Content)
内容是信息的主题和灵魂,因此教育信息的内容是教育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任何教育信息没有了内容都是空谈,我们在衡量一条网络化的教育信息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内容的充实程度,是不是够全面,够准确。一般来说,有一定权威性的网站或期刊等机构所提供的教育信息资源,就其准确性来说,相对更值得信赖。例如,教育部所批准的几十所网络教育学院,他们所开设的课程的质量就更有保证。它们的生成是经过教学设计人员的精心设计和技术人员的制作而成的,并由包括校外评审委员会,校内评审委员会,著名大学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参与评审,经过专业评审及认可委员会认证。当然,可信度、准确度等也在对内容进行细评的考虑范围之内。
3、可连接性(Connectivity)
网络化教育信息资源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交互性,可以轻松地实现相关资源之间的连接。这一特性可以使我们更轻松、便捷的获得教育信息,一般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优秀的网络课件或者一些网络版的教育软件它们都有相关资源链接或者友情链接等,这样可以很好的进行资源共享,可以扩展学习者的学习范围,也可以弥补资源的单一性。当然这种链接应该体现知识的相关性和学科的交叉性,通过这种连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它的友情链接里面就加入了中国远程教育网,上海交通大学校园网等相关链接,而在每一门课程里面,又有和本课程相关的网站和其他有关这门课的课件的链接,所以我们在审核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时候,可连接性也是很关键的一环。
4、可信度(Credibility)可信度即指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可靠性。在生成或者提取教育信息资源的时候,可信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教育信息的可信度我们自然会从信息的出处、作者(信息提供者)去考虑。一般,作者的学历层次、知识水平以及他的职业、职位的信息,都可以反映他在某一研究领域的水平层次;作者的知名度、在工作单位地影响力等都能反映出作者所提供的信息资源的可信度。我们在评价网上的教育信息的时候,首先要看它的作者,出处,信息的质量,对于那些匿名的没有一定质量保证的信息,我们在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持怀疑态度。
5、准确度(Accuracy)
考察信息的准确度就是考察它内容的正确性。从教育信息的角度来看,考虑网络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准确度,就是要重视内容准确性,强调学术价值。信息的准确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审核:时效性:信息资源也是有时效性的,特别的网络化的教育信息资源。信息是有生命周期的,网络教育信息也不例外。在网络化的今天,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在收集最新的信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信息的时间,摒弃一些已经不合时宜信息。全面性:信息的准确度和它的全面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总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是只有从各个角度去全面的分析问题之后,我们才会得出一个准确的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收集相关信息,力求把问题看得更全面,从而提高准确度。针对性:若要判断一条信息是否准确,还可以从信息的针对性来判断。例如,网上有很多网络教程,而这些教程又是分了对象的,一个为小学生制作的计算机教程显然不能为高校的计算机系的学生所使用。所以我们在评价网络化的信息资源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信息生成的目的,所针对的对象。
6、合理性(Reasonable)
网上教育信息的合理性主要看信息内容是否是公正、客观。信息的公正性是指网上提供的信息内容所持的态度的公平的,没有添加任何个人的感彩,包括正面及反面的两种信息,一个好的信息源应该是以平和、理智的态度,经过认真准备不加入个人的倾向性的信息;信息的客观性,主要是看信息过程中有没有因为一些主观的或者人为的因素导致它脱离了事实本身,以至于最后不能反映事实。
7、引证度(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