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改革;对策;计算机人才

一、前言

随着新世纪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大量需求,促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更为艰巨。着眼实际,当今计算机学科的整体特征是知识更新速度快、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其中知识更新速度快要求学生高效地、持续地学习新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则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地、及时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然而,当前我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方式,要想满足新时代计算机学科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则相当困难,这也是造成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就业率偏低的最根本原因。所以,积极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时展所需的教学模式,对促进我国计算机领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极为关键。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知识良莠不齐

对我国大多数院校而言,其中来自农村与小城镇地区的学生依然占据着重要比例。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诸多农村学生很少甚至完全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这就使得农村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当薄弱。但另外一部分来自大城市或者家庭背景较好的大学生则完全不同,其通常接触电脑的时间更早也更为频繁,因而这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较高,甚至个别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超过了专业教师。基础知识的良莠不齐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进度,而且也增加了实际教学的难度。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都以教学型为主,即普遍存在科研水平较低、实践能力较差的情况。同时,由于多数企事业单位对高层次计算机人才的待遇更为优厚,这就导致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流入了企业或公司等,从而直接影响到了高校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的力量[1]。另外,因多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缺乏程序设计、项目制作等实践经历,致使其很难把自己所要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学习与掌握,造成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一)确立分层教学体系

根据我国目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设置分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更为科学。具体而言,即在第一学年与第二学年以专业基础课、公共课的教学为主,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思想,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在第三学年则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划分,一种是为系统、软件的开发与研究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另一种则是为软件、硬件的开发、经营、维护等培养的应用型人才。[2]这种分层次的教学体系,可以强化“因材施教”的针对性与科学性,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实效。

(二)科学设置计算机课程

受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长期影响,相当一部分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依然以“重理论、轻实践”的设置模式为主。这种缺乏趣味性的教学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3]。所以,科学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增强应用计算机课程的比例,组织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应用大赛等,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趣味性、丰富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三)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与能力,对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具体来讲,一是要将引进运作与培养原则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提升教师的学历与职称结构;二是重点培育青年骨干教师,为青年教师设立专门的培养计划,帮助青年教师又好又快成长;三是建立专业带头人制度,充分发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带头人的创造等[4]。总之,各大院校应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更为切合实际的方案提升本校的师资队伍力量,进而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改革保驾护航。

总而言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信息化时代需要更优质更多样的计算机人才。因此,我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必须高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即提高认识、总结教学经验、推进教学改革,真正把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促使计算机人才培养进入到科学的发展轨道,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水平、高能力、高素养计算机人才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赵致琢,刘椿年,徐满武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进展通报批评[J].计算机科学,2000(11).

[2]魏志渊,孙健,毛一平.实验教学环节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A

在北京一所以理科教学为主的大学当中,由于计算机运用于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学生和各个领域的技术发展越来越重要,学校采用了教与操作相结合的方法,理论和实践会相互穿插在整体的教学内容当中。先对学员进行一到两个课时的理论讲解,之后会配套走入机房,进行理论的深化和扩展,由老师在主机上进行操作和全程辅助,由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演练。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包含的内容较为繁多而复杂。一般来说,教学体系当中要包含基础知识理论,专业知识教育以及实际操作。这几大内容各自都有着独立的教学体系,需要实践操作的配合。而在越发重要的实践体系当中,如何能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提高操作运用的有效性,创新性和可靠性,对于整体的教学成果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1.1理论基础知识必须过硬

在现代课堂当中,基本上教学内容上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和《网络基础知识》为一个前提进行所有内容的拓展。学习计算机的学员大体上都会有一种认识,那就是计算机的数据库是以英文和计算机专业术语进行编制的,因此,可以说,要想完全进行计算机语言的了解,英文水平也要齐头并进。接着要了解计算机的基础语言和基础操作知识,对于简单的程序编写和数据库的应用要十分熟悉。接下来才能进行更为复杂的程序操作。对于整体的教学体系来说,老师和学生都应当以理论基础知识作为一个基点,在这个基点稳固的前提之下,进行其他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在理论知识过硬的前提之下,进行丰富的课堂内容改革,实践创新以及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才会有意义。

1.2提高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

对于计算机科学以及技术领域的人才来说,专业性的要求本就非常严格,其要面对的问题和实际情况也是非常艰巨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在网络当中进行资料和数据的共享和获取,但是在获取和搜索的同时,要注意遵守网络当中的相关条例以及尊重所有计算机用户的权利和隐私,对于这些专业的网络和计算机知识和规定要有必要的操守和认知。

1.3实际操作与基础理论相结合

在学校进行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的培养,都是为了对自己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际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学校的时候,就应当尽可能地接触广博的信息,在北京的计算机班中,老师会定期的布置给学生一些任务。学生会在遵守一定规则和规范的前提下,进行自我创造和发挥,将数据库语言和网页制作,网络数据搜集结合到一起,完成自己独创的技术结果。老师会在学生所编制的计算机语言当中找出学生的错误加以纠正并提出其中的亮点记录到教学档案当中作为成绩的考核和今后教学内容的改进材料。

2教学体系当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改革措施

2.1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接触社会

当今大学,很多已经于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和企业会共同交给学生一些考验其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任务,让所有学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水平和计算机编程及应用技术,将所制作出来的和编制出来的成果汇总起来,交给学员和企业监督人员进行共同的审核和选拔,对于编制出对于企业的经营和科技成果进展有利的计算机人才,企业会重点进行预先培养,对于学生早一步接触社会,运用自己的所学有着极大的帮助。

2.2课堂形式设计,调动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

在课堂当中,老师可以涉及情境和方案进行课堂氛围的改革,让课堂形式灵活生动起来。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此,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实验分为操作验证型和综合设计型两个层次。操作验证型实验是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既定方法条件和仪器设备,完成全部实验过程,以验证课堂教学的理论,深化理论教学的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基本实验能力,使学生获得实验基础训练。

计算机实践本身就拥有者非常广博和精彩的内容,在广州一所大学当中,计算机课堂上老师就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游戏和动画的制作,一项简单的游戏和动画,涉及到的内容包括了数据库应用,计算机基础语言,图片处理,平面设计,程序编写等,将所有的程序运用到一起,进行课堂上的演示和播放,让学生自己进行成果演示和讲解,对于提高其技术的综合实践能力不仅有着调动积极性的作用,让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计算机技术的精彩纷呈。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今后要面对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3.1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式与社会的要求并不完全符合

绝大多数的单位需要的是有经验,进入岗位之后能马上进行工作的人才。现如今大多数学员当中,占比重较高的仍然是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在实际操作中,首先需要的是计划的能力、组织的能力、营销的能力、做报表的能力,有了这些基本功,才能上升到分析市场的发展趋势、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作出战略规划进行运筹帷幄。本科毕业生往往有很多的理论,但这只是纸上谈兵,要把这些理论用到实践中,还必须经过实践的锻炼。

3.2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

以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内容以系统的研究创新项目实验为主,题目以任务书的形式供学生选择,也可以学生自主命题。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研究项目的任务与目标,探索解决办法,拟定解决方案,灵活运用实验手段与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为课题结论提供科学的试验依据,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来说,要朝着更加多元化,规范化,有效化的方向发展,让学员在课堂上学习枯燥的程序和数据编写的同时要学会将没有生命的程序转化为便于生产,娱乐生活的工具,充分体验计算机实践技术带来的精彩和快乐,同时要在完全掌控了计算机特性和计算机语言的同时进行程序的更新和改革,使得计算机不仅成为自己技术研究的工具,也成为自身素养和生活娱乐的途径。

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一、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一)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理论知识讲解、上机实践教学以及校外实习三个部分。但是现在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够强,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存在着差距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应立足于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时刻关注社会以及用人单位需求的改变,顺应需要,及时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为目标。

(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

1.教师和技术人员缺乏。随着中职的不断扩招,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教师的数量难以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此外,由于中职的待遇不高,优秀的教师和高技术人员流失比较严重,直接影响学校的课程设置,致使一些课程开设的较为匆忙,并使学生对于知识未能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影响学生的学习,妨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实习机会少。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特点大幅度增加学生实习需求,而中职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完全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使学生实习不充分或者实习质量很差,直接导致学生在未来的毕业求职中的竞争力大幅度降低。

二、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1.立足实际,与时俱进

在中职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实际,与时俱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时要立足于学校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加大实践课程的设置比例,紧跟时代的步伐,实时更新,与时俱进,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

2.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教师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所以中职要扩大师资力量,提高薪资待遇,留住人才,建设自己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了解当前最新的科学技术,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教师进行讲座,适应中职、学生以及社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3.增加投资,更新设备

中职实践教学相关的仪器设备要求较高。而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部分仪器设备老化、过时,与用人单位实际应用的设备存在差距,很多学生毕业后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适应甚至是重新学习,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中职应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经验,加大投资力度,更新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仪器设备,淘汰老旧设备,并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积极维护实践设备,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为精准。

4.针对学生的层次不同合理的开展教育

对于中职类院校来说,学生的层次不同是不可避免的,而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教学必然会造成教学中的问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中职类院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首先,在入学时针对进行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模拟测试,将计算机基础差不多的学生分到一个计算机课堂当中,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更有针对性。其次,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班级的调整,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的进度。除此之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对于基础薄弱或者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了解方面,而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可以更多的侧重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练习。

三、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集实践性、专业性、创新性为一体的专业,而中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践教学也要符合其实践性、专业性、创新性的特点,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培养人才的具体方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使其符合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1、计算机专业是指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更偏向应用的宽口径专业。通过基础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人才。

2、比如电子与通信工程、应用电子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企业信息计算机管理、电子商务、经济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专业核心课程;数据库系统概论;引导创新

作者简介:张敬伟(1977-),男,山东烟台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赵岭忠(1977-),男,河南南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基于探究式方法的软件类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JGA02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61-0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世纪经历了50年代末期的初创阶段,70年代末期的发展阶段和90年代中期至今的高速发展阶段,学校设置专业点数在不断增加,招生人数也一直维持较大规模,到2003年,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数目就已达到505所。[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虽然一直保持旺盛的势头,但就业形式不容乐观。据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大学生就业报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列为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前10名,其主要表现特征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和薪资较低。[2]这是继2009年该机构发表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第3次被列为红牌警告专业。但另一方面,国内计算机相关人才仍处于紧缺阶段,例如软件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缺口,我国在“十五”计划信息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就已经是“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五年共增加2000万人,其中软件人员增加300万人”。[3]

上述状况存在的主要原因一部分可以归结为市场环境,例如从2007年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从学校角度考虑,主要因素则是因为培养的学生数目多,但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过于大众化,从而导致了学生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产生脱节。本文主要从专业核心课程的作用认知角度进行考虑,分析如何充分发挥专业核心课程的作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一、当前现状与主要问题

鉴于计算机的普及性和网络提供的信息便捷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可实践性,但这种可实践性极大地掩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例如,很多学生在学校里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计算机技巧,但毕业后却长期局限在软件开发和代码编写上,职业规划上得不到有效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在学校里过于倾向于“键盘练习”,没有注重理论基础和创新驱动力,从而造成了毕业后更上一层楼的困难。如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基础、进行有效实践、引导学生创新,为学生建立职业规划提供指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培养的计算机人才可谓众多,但并不十分符合市场需求,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长期聚集在软件开发领域,尤其是与相近专业比较,例如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等没有特征优势。总结起来,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矛盾在于以下三方面:可实践性强,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一般;培养人数众多,但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可区别性特征不明显。

二、解决方案与建议

鉴于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现状,以及该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本文试图结合笔者多年在计算机领域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从数据库系统课程角度,结合基础知识的夯实、实践环节的巧妙设计和创新理念的引导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探讨,并结合经验来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1.夯实基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课程安排是相对丰富的,课程体系也是很完整的,但关键问题是不能够通过学习将它们有效串联起来,从而导致课程之间不太能够相互辅助。另外课程安排上的一个问题就是存在重复,例如安排一门理论课程后,又跟随一门对应的实践课程,由于理论课程更抽象,但实践课程比较具体,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倾向于实践课程,忽略了理论基础。上述问题需要处于上层的专业核心课程能够担任知识整合和系统化的责任,同时必须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不能被实践性课程喧宾夺主。从专业核心课程的角度,应该注重以下几点改进:

(1)专业核心课程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验证基础,启发思维的作用。所谓承上指其内容承载了以前基础课程的内容,例如数据库系统课程的关系代数和关系规范化理论是需要具有离散数学基础的,索引和文件组织需要具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这个时候需要引导学生与以前掌握的知识进行对比,例如是否存在差异?是否跟自己所理解的是一致的?所谓启下指一个学生在接收和理解了这门课程的相关领域知识后,能够进行拓展,产生新的思路和问题,例如关系模型数据库是使用二维表进行组织的,他就必须考虑是否存在不能使用二维表进行组织的数据,如果存在,应该怎样?

(2)注重知识系统化和层次化,避免内容的重叠性。我国的基础教学缺少系统性,过于强调点的传授,而不是系统知识框架的建立。例如对科学型本科教育,数据库系统课程往往以数据库系统概论为必修课程,加以XML数据库等选修课程,对应用型本科甚至还会开一门Oracle、DB2相关的课程。但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来讲,一门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就足够了,更多的事情需要抛给学生去思考。而且XML数据库课程往往偏重于讲解语法结构,没有与关系模型关联和对比,实际上知识传授在这个地方就产生断节了。至于Oracle、DB2的相关课程,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摸索和扩展,必须让学习内容层次化,哪些内容是需要教师进行讲解的,哪些是需要进行引导的,哪些需要他们自己实践和摸索的,这些内容需要分清楚。

(3)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环节,实践环节辅助进行理论内容的理解。学生很容易被误导,他们更倾向于可实践证明的东西,而实际上这不是教学最终目标。例如在讲解SQL语言的时候,很多学生止步于使用SQL来查询数据,但很少有学生会问SQL与C、Java语言的区别在什么地方,SQL后面的执行原理是什么,SQL语句执行的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理论环节,这样才能和以前的知识前后呼应,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4)教师要注重授课内容由浅入深。教师经过多年的历练,对知识的理解很深,对知识的抽象度也很高,但往往忽视了自己面对的学生每年都是同样的基础。尽管现在网络很普及,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取知识,但到了专业核心课程这个环节,大部分学生还是一个初始入门阶段,因此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前期,需要老师细致地指导,而后期则需要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去思考,老师起一些指导性的作用。

2.设计新意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方面取决于计算机的普及性,另一方面是知识的容易获取。但实践往往太过于刻板,缺少吸引力,设计的实践环节需要学生按部就班的来进行,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做出新颖的东西来。例如数据库系统课程存在一个课程设计环节,教师总使用一个常规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作为题目来让学生完成,需要经历需求描述、ER图设计、信息系统开发等固定的模式和环节,当然这个过程能部分锻炼学生的工程能力,但没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刻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很容易将学生固化在一个框架下。今天互联网应用的不断衍生和普及,实际上更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实践环节需要进行详细地设计,即使是同样的信息系统开发类型,也刻意在其中植入若干小问题,看看哪些组和学生能更细心,给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例如如果要设计一张二维表,如果这个二维表存储的记录数是1亿条,应该怎么处理这张表才能保证查询速度?很多学生在这个地方给出的答案是索引,但即使建了索引,对某些查询仍然很慢,几乎没有学生会给出记录合并和散列分表存储的方法。常规的实践环节完成后基本上就得到一个结果,大家做的东西都差不多。老师需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打破他们已经养成的固定思维模式,从而激发他们对实践环节的兴趣和热情。

另外实践不一定需要最后一个完整可行的软件或者系统,如果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研究和文献查阅,并通过实验过程,验证出某些内容和性能是不可达到的,也应该视为一个成功的实践过程。

3.引导创新

创新一直是高等教育的前进目标,但这个目标仅仅通过授课很难完成,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多给学生启发。专业核心课程必须在创新环节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接触专业核心课程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学科基础,能够做一些尝试性地有价值的工作。但长期在课程的熏陶下,可能没有主动创新思维的习惯,因此需要在专业核心课程上进行引导和启发。

针对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它的一个主讲内容是使用索引提升查询效率。很多学生只是被动粗略地接收了这一结论,但对索引的副作用却没有进一步探讨,在什么样的情况建什么类型的索引?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评价索引的优势和弊端?这一类的问题需要经常抛给学生,引导其进行思索,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者部分解,这样就会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核心课程在授课的过程需要注意以下两点:要让学生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需要始终引导他们思考有什么问题是课程内容不能够解决的;要经常性地给学生一些有挑战性的作业,通过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来让他们获取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性。

实际上,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的时候,更多时候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接收课程的内容,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找出课本上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然后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开启创新思维的大门。同时老师必须保持视野的开阔性,对学科前沿知识进行充分的引导。

三、结论

基于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和功能认知,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以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为例,探讨了如何充分发挥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从如何充分利用已有基础知识来让知识体系系统化、如何设计实践环节来加深课程理解和兴趣、如何引入问题来引导学生创新等方面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方法。笔者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模式很受学生欢迎,并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