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理教案

物理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理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理教案范文第1篇

(2)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4)用STS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巨大作用;

(5)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法。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具: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

三棱镜一付,小石子一枚,开水和带盖的空矿泉水瓶。

教程:

一、导入语:(衔接式、启发式)

1、上节我们对大家学习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说物理是非常有用的,非常有趣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2、不过大家可要大胆回答问题,踊跃做实验哟!咱们看谁做得最好了!

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

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声、光、热、电、力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

指导: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

(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

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

(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

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2)“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实验;

我们将在三年级的力现象中学到。

4、物理是有用的:

(1)、电是怎么产生的?如何保存?

(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3)、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月亮、星星和人造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牛顿的猜想性实验—三个宇宙速度)

三、怎样学习物理:

既然物理这么有趣,又这么有用。那么我们如何学好物理呢?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认真的观察,多次的实验,然后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讲一个“糖醋液”的故事)

比如:①图0.1—7中变速自行车变速时的作用?

(《简单的机械》一章中我们会学到。

②冰棒冒出的“白气”是什么东西。向上还是向下?③鸡蛋在淡水中会下沉吗?在盐水中呢?

④气球为什么能把“开水烫过的杯子“吸住?

(“开水烫过的空矿泉水瓶”为什么会变瘪?)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多动脑子,凡事多问个“为什么?”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还要在细心、安全的情况下,大胆探究我们不知道的物理规律。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物理为人类造福的。

①了解“和平间谍”的故事;

②了解“二十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塑料”

四、STS:伽利略的“摆的等时性原理”

观察—疑问—猜想—证实。

五、小结:

“科学之旅”—就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究历程。

六、作业:

1、课外做书中的或布置的实验

2、预习第一章内容,同时准备实验仪器:橡皮筋,钢尺等。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之旅

一、有趣有用的物理:

1、物理学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2、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

二、怎样学习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物理教案范文第2篇

1.常识性了解什么是能源利用率.

2.常识性了解节能的重要性、紧迫性,明确节能是每个公民的职责,自觉树立节能意识,培养节能的良好习惯.

3.常识性了解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出路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自学教材

告诉学生,这节课主要采取自学教材和分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节约能源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自学中就下面板书的几个问题做好参加讨论的准备.

板书:

(1)举例说说什么叫能源利用率?

(2)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3)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4)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出路在哪里?

(5)如果每人一年节约用电1千瓦时,那么全国近12亿人一年节约的电能相当于多少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标准煤的燃烧值为2.93×10焦/千克)

2.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由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讨沦结果

5.教师进一步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这节课的总结

在总结中着重强调:

(1)节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目前人们使用的能源主要还是煤、石油和天然气,或者是由煤和石油转化而来的电能.因此,节约能源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而且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每节约1千瓦时电能,如用于工业生产,则可增加约8元的工业产值;而少烧1吨煤,则可少向大气中排放约20千克二氧化硫、440千克二氧化碳和15千克烟尘.可见,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国的能源生产和供应情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据报纸公布的资料介绍:近几年,全国工农业生产因缺能而少创造的产值,每年都高达千亿元以上.另一方面,由于设备、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少地方存在着高能耗、低效益的问题.例如,每生产1万块砖,大工厂的耗能量是0.87吨标准煤,而农村砖厂的耗能量则是1.05—3吨标准煤.据统计,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的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值,能源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能源的需求量还要继续增加.因此,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对我国来说,是既重要又紧迫的事情.

(2)自觉树立节能意识,培养节能的良好习惯.

能源问题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节能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事情,而不仅仅是某个部门、某些人的事情.因此,每个人都要自觉树立节能意识,积极宣传节能的重大意义,培养节能的良好习惯,从节约1千瓦时电、1克煤、1滴油做起,那么,日久天长,就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6.布置作业

(6)调查了解本地开发和利用能源的情况.

(2)对学校、家庭提出节能的建议.

(三)设想、体会

1.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关于“常识性了解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教学要求,本教案在强调节能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的同时,专门举出数据补充说明节能还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

物理教案范文第3篇

学科:物理年级:九年级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课题名称:§12.1重力教材所在页:第42——46页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重力是初三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

关键信息: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及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三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初二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压力和压强的有关知识,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2.方法与过程目标: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教会他们自己探究想了解的知识;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社会价值,并能客观的、一分为二的看待某一问题。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教法:根据本节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探究”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了:

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事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希望每小队含合作小组数目一样。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秤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42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②要正确使用弹簧秤。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学生观察图12.1-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2.1-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

1.作出质量为100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图示。

2.完成课后练习

七、课后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物理教案范文第4篇

(1)知道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2)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个工作过程的异同,学习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

了解这些内燃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技术进步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利用图例说明了汽油机的结构,并用四个参考图详细分析了汽油机的四个冲程,指出汽油机实际工作时,是靠外力使曲轴和飞轮先转动起来,带动活塞运动后汽油机才自己工作.

柴油机教学比较简单,知识说明了其工作过程,并分析了和汽油机的区别,指出了柴油机的应用.教材最后还提出了问题,思考汽油机和柴油机在工作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法建议

本节利用挂图分析,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所以在教法上有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比较、联系实际这些环节.

“汽油机”利用挂图和实验仪器演示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使学生在理解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联系.体会到汽油机的发明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技术应用领域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柴油机”要注意比较教学,学生自主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甄别、判断、比较能力,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内燃机的资料,学生阅读,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燃机

【课题】内燃机

【重难点】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汽油机

方法1、教师简介汽油机,指出汽油在汽油机汽缸中燃烧,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能量转化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运用挂图表现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分析每个过程和四个冲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思考下面的问题:

a.汽油机的结构主要有哪些;每部分的用途是什么.

b.运动四个冲程,说明汽油机的曲轴能带动活塞连续转动.

c.四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理解了四个冲程后,教师可以讲解汽油机的应用,可以提供关于汽油机的资料,学生阅读,提高利用信息学习的能力.

方法2、对于基础和设备条件较好的班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辅助学习,例如可以用电话展示,学生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自主的学习汽油机的结构、作用、各个冲程的工作情况等.对于汽油机的应用,仍可以向学生提供资料,学生利用信息学习,提高采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柴油机

方法1、利用媒体资料辅助学生学习,可以有:柴油机的剖面图、柴油机四个冲程的挂图、柴油机的应用举例.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对比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冲程,找出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柴油机的应用可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阅读,自己从信息中学习.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参考课题可以是:发动机的原理和作用,学生组织成小组,自行制订计划和实施方案,主要了解蒸气机、内燃机、气轮机、喷气发动机的简单原理和这些发动机对生产力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三节内燃机

一.汽油机

1.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2.汽油机的应用

二.柴油机

1.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区别

2.柴油机的应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发动机的原理和作用

【课题】发动机的原理和作用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了解蒸气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及这些发动机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探究活动范例:参观汽车修配厂

活动内容

参观汽车修配厂,重点观察汽车发动机——汽油机.

活动目的

亲眼目睹汽车发动机,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汽油机的构造及作用.

活动准备

1、知识预习:①内燃机的有关知识;②燃料及燃烧值;③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2、组织安排:全班分为5个小组,进行纪律、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1、参观修配厂工作环境,听修配厂负责人介绍该厂基本情况

2、听技术人员讲解汽车发动机——汽油机的主要构造及作用

①机体——机体是发动机各机构、各系统和一些部件的安装基础.

②曲柄连杆机构——主要包括活塞、活塞销、连杆曲轴、飞轮、气缸体等.其作用是将燃料在气缸内所产生的热能转变成曲轴旋转的机械能,并输送给传动系.

③配气机构——主要包括排气门、气门挺杆、气门弹簧等.其作用是按一定的时间使可燃混合气和空气充入气缸,并按一定的时间将废气从气缸中排出.

④供给系——包括燃油箱、汽油泵、汽油滤清器、空气滤清器、化油器、进气管等.其作用是把汽油和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合成可燃混合气并送入气缸,以备燃烧.

⑤系——包括集滤器、机油泵、油道、限油阀、机油滤清器、机油散热器等.其作用是将油送至各摩擦的摩擦面.

⑥冷却系——包括水泵、散热器、风扇、水套、分水管等.其作用是用冷却水带走受高温机件的热量,并通过散热器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以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

⑦点火系——汽油机的点火系包括蓄电池和发电机、点火线圈、分电器和火花塞等.其作用是定时地点燃气缸中的可燃混合气.

⑧起动系——起动系包括使发动机由静止到起动工作的起动机及附属装置.

3、学生深入到各修理车间调查、采访,并弄清有关问题

①发动机在工作时如何减小噪音?

废气从排气管排出时,如果直接进入大气,会产生强烈的排气噪音,为了减小排气噪音和消除废气中的火星,通常在排气管口处装上排气消声器.当废气通过消声器时,使气流方向改变、分散、冷却等等,从而大大降低废气的压力和温度,使排气噪音显著减弱.

②发动机冷却方式通常有哪两种?常常采用哪种冷却方式?为什么?

汽车发动机冷却方式有风冷式和水冷式两种.通常采用水冷式冷却.目的是为了增加气缸体的刚度.缩小体积、减轻重量等.

③水箱又叫什么?其功用是什么?

水箱即散热器,其功用是将水套流出的热水迅速冷却,保证发动机具有正常的工作温度.

④如何正确使用汽油?

根据发动机的压缩比,正确选用汽油.压缩比高的发动机应选用牌号较高的汽油.一般发动机的压缩比在7以下,可使用70号汽油,发动机的压缩比为7~8,可使用75号或者是80号汽油,发动机压缩比为8以上,可使用85号汽油.

⑤二行程发动机与四行程发动机比较,有何优缺点?

二行程发动机与四行程发动机比较.其优点是:在压缩比、工作容积和转速同的条件下,其功率可提高1.5倍~1.6倍,运转比较平稳;在功率相同时,其发动机的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保修方便.可燃混合气随废气排除,经济性较差,所以不如四行程发动机使用广泛.

活动小结

物理教案范文第5篇

知识目标:

1、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2、知道离心现象的一些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分析了离心现象发生的条件和离心运动的定义,接着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说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危害,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法建议

学习离心运动的概念时,通过充分讨论,让学生明确几点:

第一: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旦失去向心力或向心力不足,都不能再满足把物体约束在原来的圆周上运动的条件,这时会出现物体远离圆心而去的现象.

第二:可补充加上提供的向心力F大于物体所需向心力时,(),表现为向心的趋势(离圆心越来越近)这对学生全面理解“外力必须等于时,物体才可做匀速圆周运动”有好处.

第三:离心运动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而不是物体受到“离心力”作用的结果.有些学生可能提出,“离心力”的问题,教师可以说明那是在另一参照系(非惯性系)中引入的概念,在中学阶段不予研究.

关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可引导同学讨论完成.

教学设计方案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离心运动产生的条件

教学主要设计:

一、离心运动

(一)讨论:在光滑水平面上,用细绳系一个小球,使其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若细绳突然断了,小球将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小了,小球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大了,小球如何运动?

(二)展示“魔盘”娱乐设施的动画资料

讨论:“魔盘”上的人所需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为什么转速一定时,有的人能随之一块做圆周运动,而有的人逐渐向边缘滑去?

(三)用提供的力与需要的向心力的关系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得到离心运动的条件和概念.(配合课件1)

二、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如:

(1)洗衣机的脱水筒中的衣物上的水滴,在脱水筒工作时,水滴需要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提供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什么情况下,水滴将被甩出?

(2)在公路转弯处,为什么车辆行驶不允许超过规定的速度?

(3)为什么砂轮、飞轮等都不得超过允许的最大转速?等等

探究活动

观察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