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调查问卷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调查背景
本次调查旨在养成学生文明礼仪规范,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这个调查的目的是希望了解同学们的行为习惯基本情况,然后我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二、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行为习惯情况,为以后的引导提供合理的数据分析。
三、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
四、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的对象是五二全班学生,发放问卷的30份,分两次发放,回收30份,有效数量为30份,回收比率100%。
五、数据汇总
2.学习习惯优秀38%良好53%一般7%不良2%
3.道德品质优秀64%良好35.4%一般0.6%不良0%
4.劳动习惯优秀36%良好53.5%一般9.5%不良1%
5.卫生习惯优秀48.3%良好25.9%一般20.8%不良5%
六、结论
1.学生规则意识的自主构建日趋成熟。学生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待改善。
2.影响学生规则习惯有效形成的情绪因素占主导。
3.学生规则意识、规则情感和规则意志等心理品质的深度生成。因而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与良好习惯工作中时常出现令教师非常尴尬同时也是非常困惑的局面。
4.学生遵守规则的行为呈现出被迫性特征,即便在遵守规则有一定自觉性的同学身上,也因为有时某种关系环境的偶尔“失和”,出现令人匪夷所思的违反规则行为问题
5.由于受到各种情绪障碍的困扰,有近6%的学生出现了行为的偏差,概括表现为“攻击性行为、任性、自私、孤僻、注意力分散、意志薄弱”等不良的心理倾向,他们规则意识非常淡薄,非规则性行为时有发生,对学生规则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产生着不利影响,成为学校德育教育有效性、针对性和整体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
6.以上调查分析反应,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坏习惯,高年级学生自私,散慢,自理和自控能力差的形状令人堪忧。
二O一二年三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提高乡村医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及群众基本公共卫生受益度为核心,在严把乡村医生执业资格准入的基础上,实施乡村医生定期考核制度,提高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规范执业活动,保障人民健康,促进我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组织管理
县卫计局成立乡村医生考核委员会,负责全县乡村医生考核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各乡镇卫生院、柏溪镇公卫中心要成立由卫生院领导为组长,医疗、药学、公共卫生等相关人员为成员的考核小组,负责统一协调部署和落实本辖区的考核工作,考核小组人员名单于20xx年9月2日前报县卫计局考核委员会。
三、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为依法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经注册在村级医疗机构执业的乡村医生。
在村级医疗机构注册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等人员按照《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等相关规定另行安排考核。
女55周岁、男60周岁,仍被聘用在村站工作的乡村医生,可不参加业务水平考核,但需进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及职业道德考评。
四、考核内容
乡村医生考核包括业务考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业务水平、学习培训情况、服务规范情况)和职业道德评定(医德医风情况、服务态度情况等)两方面内容。
(一)业务考评主要包括:
1、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当地乡镇卫生院赋予的公共卫生任务完成情况、一般医疗服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一般诊治、转诊服务)开展情况。
2、业务水平:从事公共卫生和一般医疗服务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情况。
3、学习培训情况:参加医学培训、在岗医学学历教育情况。
4、服务规范情况:依法执业和《基本药物目录》执行情况。
(二)职业道德评定主要内容包括:医德医风情况、服务态度情况等。
五、考核方式和程序
(一)考核方式
1、个人述职:以提交书面述职报告材料为宜。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所做的主要工作中(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的成绩,受到的奖励或处罚,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2、日常工作和年度考核:采取日常工作和年度考核相结合,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学习培训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并填写考核记录。
3、业务水平测试:以20xx年乡村医生培训考试成绩为依据。
4、职业道德评议:以乡镇卫生院评定为主,乡镇考核小组采取听取乡村医生所在村的村民委员会、乡村医生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并形成书面评定记录。
(二)考核程序
1、考核小组应于考核前20天书面通知(包括考核时间、地点、内容、程序、考核组成员单位、姓名、职务或职称等内容)接受考核的乡村医生;乡村医生签字,存于考核小组。不能书面通知的可采取电话通知等方式,并作好记录。
2、考核小组根据业务考评情况和职业道德评定情况综合评定考核结果。
3、考核小组于考核完成后1周内向乡村医生送达书面考核结果。
4、乡村医生对考核结果签署意见,如乡村医生不签署意见,送达人及证人应签署送达时间、地点等。
5、考核小组在考核结束后2周内将考核结果向县卫计局报告。
(三)职业道德评定
1、该项评定主要是评定乡村医生的医德医风情况,采取乡镇卫生院评定和向村民委员会、乡村医生及村民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与不合格三个档次。
2、村民委员会的问卷调查需有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签字。
3、乡村医生的问卷调查在本村进行,本村已注册乡村医生全部参加问卷调查。
4、村民问卷调查在本村进行,每村调查问卷为5份。
5、问卷调查由各乡镇考核小组负责,参加问卷调查人员应两人以上,并共同在调查问卷上签字。
(四)考核结果评定
1、业务考评分值为100分,其中业务水平考核为50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40分,学习培训情况10分。合格分数线为60分。
2、职业道德以乡镇卫生院评定为主,对乡镇卫生院评定为基本合格及合格人员再进行问卷调查。如村委会评定为合格或基本合格,问卷调查有80%以上为合格或基本合格的,其评定结果可上升一个档次。如村委会评定为不合格,乡村医生和村民问卷调查合格率在80%以上的可认定为基本合格,问卷调查合格率不足80%的,仍认定为不合格。
3、最终考核结果的认定:业务考评得分在60分以上,职业道德考评为合格或基本合格者,认定为合格;业务考评得分在60分以下或职业道德评定为不合格者,认定为不合格。
4、对提出复核申请的乡村医生,由县考核委员会组织复核,复核意见为最终考核结果。
(五)补考
1、对业务考评不合格的乡村医生,在30天内按业务考评程序组织补考。
2、对职业道德考评不合格的乡村医生,在30天内按职业道德考评程序组织再次考评。
3、再次考核合格者可认定为合格,再次考核仍不合格者既认定为不合格。
(六)考核结果
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结果将记入《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中的“考核记录”栏。经考核不合格的,县卫计局将依法注销其执业资格。
乡村医生对考核结果有异议,按照《乡村医生考核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执行。
乡村医生考核结果,由县卫计局在乡村医生所在乡镇进行公布。公布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卫生室名称、乡村医生姓名、性别、年龄、医学学历、考核结果等。
六、考核周期及首次考核工作安排
按照《乡村医生考核办法》等规定,乡村医生的考核,每2年组织一次。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全县乡村医生首次考核周期为20xx年10月1日至20xx年9月30日,20xx年11月30日前完成乡村医生考核评定工作,并于12月20日前将乡村医生考核情况和《乡村医生考核结果备案汇总表》附件3纸质和电子版报县卫计局疾控股。
七、回避制度
乡村医生认为考核人员与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考核客观公正的,可以向考核小组申请回避。理由正当的,考核小组应当予以准许。考核人员与接受考核的乡村医生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八、工作要求
(一)各乡镇卫生院及考核小组成员在考核过程中应保持客观、公开、公正,严禁利用考核之机进行打击报复;严禁收受红包、礼品等。
[关键词]诚信回归;调查;诚信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61-01
一、活动目标、活动准备
通过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诚信知识,明确诚信内容及意义,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调查分析的综合能力,进一步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通过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袋,使学生对自己的“诚信度”有一定的评判能力。
情感培养:通过主题活动使学生认识讲诚信的重要,失信的危害,体验诚信情感,增强学生以德立身,诚实守信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能力。使学生崇尚“诚信”,把“诚信”作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
设计理念:由于诚信只是一种道德规范,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力不如法律那么强大,因此学校通过建立学生诚信记录机制,将学生的不诚信记入个人的诚信档案来增强学生自律性的做法是一种尝试。其最终目标是让诚信观念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自发地去讲诚信,树立讲诚信是符合自己人格特征和身心发展需要的观念。这种用打分的办法来评判学生的诚信度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该主题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的统计等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具有可操作性,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保证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学习结论的开放性。
活动对象:闫屯中学全体学生。
活动方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讨论法。
活动准备:1.设计调查问卷表;2.发动全体同学都参与诚信故事、格言收集。搜集同学中的诚信故事,排练小品、准备幻灯片、动画等;3.准备采访录像;4.将自己对“什么是诚信”的理解写成文字材料;5.摘录有关“诚信”的广告词、宣传标语、口号;6.制订班级“诚信公约”。
二、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开展调查活动,了解社会诚信状况。
针对目前社会上“德育工作实效性差、针对性不强”的指责声,学校优化德育外部条件,创新德育方法,设计生活化的德育调查活动,提出贴近学生实际的诚信课题让学生参与,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首先,开展社会诚信事例调查活动。各班围绕诚信主题设计调查问卷,把学生分为调查小组,每组调查一个内容,并做好记录。其次,开展社会诚信缺失现象原因调查活动。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通过书报资料、网上资料寻找原因。另一组通过走访校长、家长进行原因考证,填写调查记录表。最后整合汇总调查结果,撰写报告,得出小组调查结论。在调查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失信现象成为当前社会生活和道德领域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影响着人际和谐、事业成败乃至民族兴衰,在活动中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第二阶段:开展“让诚信回归”主题系列教育活动。
首先,学校开展“让诚信回归”主题班会活动汇报调查结果:调查小组用多媒体展示结果。有讲诚信感人事例的文本资料,也有实地调查的数据统计图;表演情景剧:组织学生自编自演《迟到》校园情景剧。创设诚信道德情景:设置集体活动中的道德两难问题,让学生现场参与角色,体验诚信情感;开展诚信问题大辩论:讨论的主要题目是“诚信的好坏对社会风气有什么影响?”“怎样减少身边不诚信事件的发生,怎样以调查到的诚信感人事例为榜样,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辩论使学生崇尚“诚信”,远离欺诈、作弊,懂得诚实守信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落实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其次,进行诚信知识讲座。请校长、德育专家或政治教师讲解诚信知识,师生共同学习诚信定义和失信的危害。题目有《青少年诚信教育问题》《诚信――道德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脊梁》等。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有“社会风气使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移、群体行为之间互相有影响、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等方面。
第三阶段:1.开展让诚信回归校园活动,收集推广人际交往中坚持诚信准则的好方法:(1)查阅资料;(2)网上收集;(3)咨询老师。2.开展中学生讲诚信宣传活动:(1)通过晨会、班会进行宣传;(2)办一期讲诚信的专题板报,展示诚信感人事例带来的社会文明;(3)在校园宣传栏上开设讲诚信专栏,宣传讲诚信的方法;(4)开展“让诚信回到身边”金点子评比活动;在考试、错误改正、捡到财物等方面,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严格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发动全校同学参与诚信故事、格言收集和校园诚信的调查,制定诚信公约贴在班内用于警示,通过诚信道德实践活动,使诚信这一道德准则扎根于学生心灵深处,形成坚定的诚信道德信念,实现礼于外,诚于内的活动目标。
三、活动评价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袋:学校选定评价内容、建立评价机构、给出评价标准、制作“学生诚信评价量表”,由任课教师随堂记录。记录过程会使学生对自身或他人的行为及社会现象的“诚信度”具有评判能力。
随着国学热和国学教育的发展,经典教育也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重视,在各地得到广泛推广。推广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是一项惠民强国的教育之路。中华经典教育不仅能开启生命智慧,培养道德情操,提升人生境界,而且能极大地促进全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是针对当前中华经典诵读在全国推广多年的情况下而进行的一次调查。广东省开展经典诵读试点工作始于2004年5月,至今已近10年。广州市番禺区积极倡导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为番禺区的一所普通中学,按照学生生源划分为番禺区第五类中学。划分为第五类生源的学校大都为农村中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入校成绩差,文化素质不高,中华经典文化教育极为缺乏。他们与城区中学学生的文化差距极大。这种文化差异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够端正,健全的人格特征没有形成等。要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当从源头抓起,即从思想意识形态抓起。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是一种可以形成好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化教育。
本次调查报告的目的有二:第一,以石中学为试点学校,了解番禺区农村高中学生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水平。首先,当下学生文化素养不高,语文素养更低。但到底有多低,低到什么程度,并不清楚,没有一个量化的值。其次,学生到底是缺乏哪些中华文化经典的知识和素养,也不清楚。此外,学生中华文化素养的偏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其主观愿望不肯学还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均需要调查清楚。此次调查是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找到依据,其意义不言而喻。第二,以石中学为试点学校,了解番禺区农村高中学生中华文化经典的诵读内容、范围、方式及效果等方面情况。以上调查结果将为此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并为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提供可借鉴的资料,可有的放矢地提高农村学生中华经典诵读能力,减少此类活动的盲目性、低效性。
三、调查过程
(一)确定调查范围和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是番禺区农村高中学生中华经典诵读问题。从广义来说,调查对象就是指番禺区所有农村高中,但是从实际实施可行性来看,选择典型的农村高中作为试点学校会更合适,更容易有效实施。石中学符合作为试点学校的标准,它在番禺区隶属第五类生源学校,第五类学校全部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中学,学生生源基本来自农村,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不重视教育,不重视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石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分初中和高中。小学、初中经典诵读教育推广得比较多,高中推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比较少,而高中阶段推广中华经典诵读不仅能进一步巩固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成果,而且能检测中华经典诵读推广的效果,还对在小学初中阶段没有接受过经典诵读教育的高中生有一种强化拓展的作用。
(二)确定调查测试内容
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中华经典诵读现有状况,并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了两个模块的内容。第一模块是“中华经典诗文”水平测试卷,第二个模块是“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调查问卷。“中华经典诗文”水平测试卷共40道题,每道题1分,总分为40分。问卷调查共10道题,不计入总分。题型全部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方便快速准确测试,不占用过多时间。测试卷和问卷调查的结合可以互为补充,能发挥两种卷型的优势,各取所长,对中华经典诵读情况有一个更好的了解,这也是本次调查的特色之一。
编卷的初衷是从两个角度考虑的:第一,降低难度,切实可行。第二,题目典型,铺面较广,具有区分度。以这两个角度为原则,初步确定测试的范围是从古至今的中华经典篇目,包括古代小学启蒙教育的中华经典如《三字经》等,从小学到高中的除课本外的中华经典诵读篇目均有涉及,但重点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下面对两个模块进行统计分析。
第一模块测试卷统计表
题号 篇目名 朝代・作者 体裁、思想内容等 备注
1 《弟子规》 清・李毓秀 思想道德启蒙教育 小学
2 《三字经》 宋・王应麟 思想道德启蒙教育 小学
3 《三字经》 宋・王应麟 思想道德启蒙教育 小学
4 《论语》 春秋・孔门弟子 语录体儒学经典 小学、中学
5 四书五经 春秋战国 儒学经典 小学、中学
6 《孟子》 战国・孟子 儒学经典 小学、中学
7 《诗经・关雎》 春秋 诗歌总集儒学经典 中学课内
8 《诗经・氓》 春秋 诗歌总集儒学经典 中学课内部分
9 《国语・周语上》 春秋・左丘明 国别史著作 课外
10 《史记》 西汉・司马迁 史学、传记文学 中学课内部分
11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写景抒情散文 中学课内
12 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清代、明代、元 小说 中学课内
13 孔子《论语》 春秋・孔子 思想道德启蒙教育 小学、中学
14 屈原《离骚》 战国・屈原 浪漫主义抒情诗 中学课内部分
15 诗人文学常识李白、杜甫 唐诗 课内拓展
16 成语与历史人物曹操等 成语典故 课内拓展
17 成语字形 成语典故 课内拓展
18 流行歌曲与《诗经》 课内拓展
19 王实甫《西厢记》 元代・王实甫 戏剧 中学课内部分
20 王翰《凉州词》 唐代・王翰 七言绝句 中学课内
2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 词 中学课内
22 李清照诗词 宋代 诗词 中学课内部分
23 艾青 现代 诗 中学课内部分
24 《周易》 战国 古代哲学著作 课外
25 《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下》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 春秋战国 儒学经典 中学课内
26 白居易《琵琶行》 唐代 长篇叙事诗 中学课内
27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南宋 七律 中学课内
28 苏轼《题西林壁》 北宋 七绝 课内
29 范仲淹《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写景抒情散文 中学课内
30 张九龄《望月怀远》 唐代 五律 中学课内
31 白居易《长恨歌》 唐代 长篇叙事诗 中学课内
32 孔子名言 课内拓展
33 《水浒传》 元末明初・施耐庵 小说 课外
34 《红楼梦》 清・曹雪芹 小说 课外
35 《儒林外史》 明・吴敬梓 小说 课外
36 《西厢记》人物 元代・王实甫 戏剧 中学课内部分
37 四大名著人物 清代、明代・元 小说 中学课内
38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诗 中学课内
39 朱自清《匆匆》 现代作家朱自清 散文 课内
40 关于“春天”的古诗 课内拓展
第二模块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学生知识现状、主观意愿以及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测试安排:
1.测试对象: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全体学生,覆盖面较广。
高一总人数:370人 参考人数:338 缺考:32人
高二总人数:379人 参考人数:335 缺考:34人
高三总人数:368人 参考人数:285 缺考83人
注:高三音体美艺术生外出学习。
2.测试时间:各年级自定,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测试,经备课组商量,统一用晚修时间进行测试。
3.测试要求:监考老师为各年级语文老师,考试纪律同正规考试一样,采用涂卡方式,测完后学校统一读卡。
4.测完后收回问卷、答题卡,方便复查。
(三)调查结果
测试结束后,将三个年级的答题卡统一送至学校读卡处,现在根据读卡机的成绩进行统计。
一模块调查问卷数据结果统计
年级 一模块平均分(总分50) 最高分 最低分 及格人数
高一 17.5 28 5 0
高二 19.9 30 7 1
高三 21.4 33 10 14
全级 19.6 33 5 15
二模块调查问卷数据结果
调查题目 选择项目 调查结果统计:高一338(人) 调查结果统计:高二335 调查结果统计:高三285
课余主要阅读书籍 A学习辅导类书籍 94(占27.8%) 92(占27.4%) 104(占36.4%)
B传统经典名著 42(占12%) 53(占15.8%) 27(占9.4%)
C畅销类、网络类文学等 150(占44.3%) 146(占43.5%) 110(占38.6%)
D基本不阅读 47(占13.9%) 43(占12.8%) 42(占14.7%)
对于史籍的阅读情况 A只读过中学课本上节选的部分 112(占33.1%) 114(占34%) 109(38.2%)
B有时读,读过部分 78(占23.1%) 99(占29.6%) 59(占20.7%)
C较为系统完整地读过其中一部或几部 50(占14.8%) 41(占12.2%) 25(占8.7%)
D很少读 95(占28.1%) 80(占23.9%) 90(占31.6%)
对四大文学名著人物形象的了解途径 A阅读原著 125(占37.0%) 105(占31.3%) 83(占29.1%)
B教材 74(占21.9%) 87(占26.0%) 76(占26.7%)
C电视电影网络等
媒体 95(占28.1%) 109(占32.5%) 85(占29.8%)
D其他途径 37(占11.0%) 32(占10.0%) 35(占12.3%)
古代文化经典教育的用处 A用处很大 97(占28.7%) 109(占32.5%) 113(占39.6%)
B一般 199(占58.9%) 185(占55.2%) 135(占47.3%)
C很小 21(占6.2%) 18(占5.3%) 19(占6.7%)
D没有什么用途 16(占4.7%) 21(占6.3%) 17(占6.0%)
是否愿意抽出时间阅读古代文学经典书籍 A十分愿意,觉得那是一种人生享受 66(占19.5%) 73(占21.8%) 55(占19.3%)
B愿意但只是偶尔,因为没有时间 214(占63.3%) 226(占67.5%) 183(占64.2%)
C读与现实生活无关的书是浪费宝贵
时间 13(占3.8%) 9(占2.7%) 14(占5.0%)
D没兴趣,因为
不喜欢 39(占11.5%) 25(占7.5%) 32(占11.2%)
是否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经典诵读班 A很乐意参加 74(占21.9%) 85(占25.4%) 50(占17.5%)
B有时间就去参加 175(占51.8%) 192(占57.3%) 169(占59.3%)
C没兴趣,不参加 71(占21%) 49(占14.6%) 51(占17.9%)
对学校推进中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阅读活动的形式建议 A设置为必修课 38(占11.2%) 50(占14.9%) 31(占10.8%)
B设置为选修课 108(占32.0%) 91(占27.2%) 83(占29.1%)
C研究小组 129(占38.2%) 127(占37.9%) 131(占46.0%)
D自主阅读 56(占16.6%) 62(占18.5%) 38(占13.3%)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你认为需要去学习中华经典文化吗 A需要 204(占60.3%) 217(占64.8%) 168(占58.9%)
B不需要 26(占7.7%) 20(占6.0%) 9(占3.2%)
C不知道 56(占16.6%) 32(占9.6%) 36(占12.6%)
你认为中学期间阅读中华文化经典存在哪些困难 A不懂得如何选择书籍及版本 51(占15.1%) 31(占9.3%) 37(占13.0%)
B文言形式不容易
读懂 181(占53.6%) 181(占54.0%) 119(占41.8%)
C缺乏环境 17(占5.0%) 27(占8.1%) 16(占5.6%)
D没有时间 37(占10.9%) 31(占9.3%) 38(占13.3%)
中华经典水平测试卷数据分析及问题反馈
1.较好态势:
据本次测试调查,我校高中生比较熟悉的中华文化经典篇目题目体现在测试卷的第3、8、11、12、29、38、39题,涉及的篇目或内容是孟母三迁、诗经《氓》、范仲淹《岳阳楼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朱自清《匆匆》等。这些篇目均脍炙人口,是名篇中的名篇。孟母三迁之所以为大多数学生熟知,是因为其融生动的故事性和深刻的教育性为一体,是小学启蒙教育中家长重视教育的一个生动教本,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的良好范本。对诗经《氓》的熟悉,也是在情理中,此题考查的是“信誓旦旦”,与中学生特殊的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对学生有莫大的吸引力。而另外的三篇为学生熟知有两个因素在里面,一方面这些文章文辞优美,朗朗上口。另一方面是这些篇目皆属考试重点篇目,学生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2.现状堪忧:
从水平测试卷测试得出的成绩来看,我校高中生的中华文化水平极低,这是有客观数据做依据的。本次测试卷总分设置为50分,及格分要30分,从测试平均成绩看,高中全级无一个年级合格。平均分最高的是高三级,也仅21.4分,高一低至17.5,全级最高分33分,仅比及格线高出3分。最低分5分,可以说中华经典文化知识极其贫乏。从及格人数来看,高一全级0人及格,高二全级仅1人,高三情况比起高一、高二要好,有14人及格。从测试卷试题结构来看,课内知识和课外拓展结合,穿插考查,既可以测试课内中华经典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反映出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情况,两者兼顾,而且难度不大。以上数据反映出本校学生在课内中华经典知识掌握方面比较薄弱,在课外阅读中华经典方面更为薄弱。由此可见,目前我校的中华经典诵读情况确实令人忧虑。
(四)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及问题反馈
调查问卷的问题着重从两个方面设置,一方面是调查我校高中生目前阅读的客观现状和存在困难,另一方面是调查我校学生对中华经典诵读文化活动的主观意愿。
1.调查结果一:通过对“课余主要阅读书籍、对于史籍的阅读情况、对四大文学名著人物形象的了解途径”三个方面进行调查,我们发现,我校高中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形式表现在学习辅导资料的使用上。高中学生面临的是高考,承受着非其他学习阶段所能与之相比的压力,所以,他们购买大量的学习辅导资料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购买行为与其说是个人的选择,毋宁说是高考指挥棒下无奈的选择。我们学校学生虽然属于广州市第五类生源,但是对这些学生来说,能考上高中也已经来之不易了,因为在广州市还有将近50%的学生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因此,他们对高考的重视程度不比重点中学的同学轻。如果有差别的话,就是高考目标的定位差异了。就时间分配和能力而言,他们能用于阅读中华经典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即便是他们当中有一些爱好者,也苦于没有老师的引导或专业指导而难成气候。从调查问卷结果和中华经典水平测试结果看,还可以看出粤教版高中教材的编排对提高中学生的中华经典素养是有成效的,学生每上升一个年级,阅读和掌握的中华经典篇目就越多,在成绩上表现就越好。
2.调查结果二:调查问卷的第6项“是否愿意抽出时间阅读古代文学经典书籍”,第7项“是否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经典诵读班”,该两项是从学生主观能愿性方面来考查的。选择“B愿意但只是偶尔,因为没有时间”这一项的占到了总数的六成以上,而且选择“没兴趣”的仅占极少人数。这些数据或许暗示着一种可能――学生中其实绝大部分是喜欢读中华经典名著的。这是这个调查最振奋人心的地方,也是让笔者激动不已的地方。虽然推广中华经典的道路可以说是任重道远,但是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3.调查结果三:调查问卷的第8项“对学校推进中学生‘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形式建议”,这项调查的意义在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中华经典”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大部分赞同开展“选修课”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这与笔者的设想不谋而合。学生的意见是一种很好的建议。“开设选修课”与“兴趣研究小组”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开设选修课”的优势在于它有老师引导,可以提供较为专业的指导,还能吸引更多的爱好者,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研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优势在于它时间安排的任意性,人员组合的自由性以及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它是选修课的延伸与补充。两者结合将极大地推进中华经典在中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当然,小组研究学习形式依然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完全的放任自流是不可行的,老师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任务目标。
4.调查结果四:调查问卷中的第9题“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你认为需要去学习中华经典文化”与第10题“你认为中学期间阅读中华文化经典存在哪些困难”是调查学生学习中华经典的意义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校高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中华经典文化,这说明绝大部分同学是能意识到学习中华经典的意义的,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还有将近四成的学生不能认识到学习中华经典的意义,这也提醒我们要深入学生内部,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转变观念,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四、结论
本课题组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水平测试卷测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番禺区农村高中经典诵读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所调查的农村高中学生普遍缺乏中华经典诵读知识,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具有其必要性,从长远来看,也具有其紧迫性。中华经典诵读在我区中学每年都有一些推广活动,但就其普及度和影响力来看,效果不明显。开展的活动属于非常态性质,难以对中学生形成持续的影响。该调查报告反映出在中华经典诵读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地域存差别,学校有差异,在师资相应水平、学校重视程度、投入力度等方面参差不齐;第二,活动存在阶段性,可持续性发展活动模式还不成熟;第三,诵读推广未形成区统一的规划和培训,研究活动停留在试点;第四,诵读推广力度不够,活动既要重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考虑到学生参与的义务性。
综上所述,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推广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目前已有的推广活动的基础上,各级学校应更重视经典诵读推广活动的可持续性,注重其常态化开展,保证其有效性,为弘扬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职;期末考试;考风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03-02
一、引言
近几年来,在高职院校各门课程结业考试过程中,考生为了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而进行作弊的风气愈演愈烈,考试作弊导致评价信息失真,不但影响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教师也无法根据考试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学校也无法对教育质量进行有效地监控,从而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1]。为了考察高职大学生的考试作弊情况与动机,于2014年6月针对江苏扬州三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和动机进行问卷调查,从而为加强学风建设、为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制订有效遏制考试作弊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案
在借鉴冯利君对考试作弊调查问卷的基础上[2],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了适当调整,形成本次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高职学生学风和考风的总体情况;第二部分考察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及动机;第三部分统计学生特征。调查于2014年6月4~5日在江苏扬州市的三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时间选择在大规模的期末考试即将开始时期,笔者认为在此期间学生对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考试作弊的态度有着较为深刻的感受。问卷在每所学校等额发放70份,对各学校教室内上自习的学生随机发放。在做过相应的解释后,要求学生匿名当场填写调查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192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或有明显错误的问卷,共取得有效问卷186份。对回收的调查问卷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本次调查样本的组成结构分布情况如下:男生71人,女生115人,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38.2%、61.8%;大学一年级67人,二年级64人、三年级55人,分别占36.0%、34.3%和29.6%;担任班级或学院干部的有62人,占33.3%,党员有27人,占14.5%,团员有117人,占62.9%。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高职学生对学习和成绩的态度。一般而言,考试作弊行为与学生自身对学习和成绩的态度有很大关系。本调查中的学习态度通过平时学习情况和应对考试方式来测量。①平时学习情况。调查显示,大一选择“平时学习就刻苦勤奋”的占同年级49.3%,而大二、大三分别只占26.6%和25.5%;大一、大二、大三选择“平时学习就一般努力”的分别占同年级的38.8%、50.0%和50.9%。这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②应对考试方式。大一学生中有41.8%选择“平常勤奋,考前重点复习”,而大二、大三对此的选择比例分别为23.4%和20.0%。大一、大二、大三选择“平时一般考前重点突击”人数分别为52.2%、43.8%、30.9%,同时选择“平时放松全凭考前突击”的比例为6.0%、32.8%、49.1%。这表明大一学生在对待考试上更重视平时学习的积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平时的学习重视程度下降,大三的学生有近一半全凭考前突击。大学中的课程考核逐渐变成了突击考试,这需要教学工作者反思。③对成绩的态度。大一、大二、大三选择“高分很重要”的人数分别占同年级的83.6%、59.4%、25.5%,选择“考试通过就行”的比例分别为13.4%、26.6%、56.4%。在大三年级甚至有18.2%的学生认为“考试成绩无所谓”,而在大一对成绩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仅占3.0%。这表明高职学生对成绩的重视程度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
2.高职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及态度的调查。①考试作弊行为。调查从“自身作弊行为”和“发现同学作弊行为”这两个方面来考察高职学生考风情况。在回答“进入大学以来,你在考试中作弊过吗”问题时,有48.4%的学生在考试中有过作弊经历,有34.9%的学生“从未作弊”,还有16.7%的学生“想做但不敢”,存在考试作弊的隐性危机。在回答“在大学里,你有发现同学作弊吗”时,竟然有高达91.9%的学生曾发现周围同学考试作弊,其中有40.3%的学生认为在考试中“有很多”同学作弊。可见高职院校中考试作弊情况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②对同学考试作弊的态度。调查设计了两个问题考察高职学生对同学考试作弊的态度。在回答“发现同学考试作弊,你会怎么做”时,有37.1%的学生选择“痛恨但不会有所行动”;由于同学关系,没有学生去“检举告发”;更为严重的是有50.5%的学生对周围同学的作弊行为熟视无睹,持“无所谓当作没看见”的态度;还有12.4%的同学想“有机会一同合作”。这说明当今许多大学生缺乏一种社会责任感,只要没有直接影响到自身利益,就持“独善其身”的态度。同时作弊行为也具有“羊群效应”,会对其他不作弊的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在调查“您如何看待同学考试作弊的行为”时,有20.4%的学生回答“习以为常,自己也经历过”;高达52.7%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同流合污”;15.6%的学生认为“不可理解,但不赞成也不反对”;只有11.3%学生认为“非常不可理解,坚决反对”。竟然有73.1%的学生对作弊持认同态度,并有20.4%的学生还曾经有过作弊行为,这说明当前高职院校中学习风气败坏,考风考纪很差,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发生偏转。
3.考试作弊的影响因素调查。从不同年级以及主、客观两个角度来考察学生考试作弊的动机。①主观影响因素。调查显示,在主观影响因素中,选择“平时学习不努力”、“对课程不感兴趣应付考试”、“混及格以免重修”的学生分别为91.4%、66.7%、65.6%,其次是“在乎成绩想取得更好成绩”、“拿奖学金和各种荣誉称号”、“成绩太差难向家长交代”分别占到62.9%、49.5%、32.3%。选择“想取得更好成绩”的比例在大一、大二、大三中分别为77.6%、70.3%、36.4%,这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呈下降趋势。在主观影响因素中,三个年级学生认可度一致且皆为最高的是“平时学习不努力”,除此以外,在大一、大二、大三中,第二影响因素分别为“想取得更好成绩”、“混及格以免重修”、“对课程不感兴趣应付考试”,分别占同年级人数的77.6%、89.1%和86.3%。②客观影响因素。在客观影响因素中,居于前三位的是“课程枯燥记忆内容太多”、“整个社会都在弄虚作假,作弊不算什么”、“别人都作弊自己不做亏了”,分别占到82.8%、61.8%和57.0%。在客观诸多影响因素中“课程枯燥记忆内容太多”是三个年级共同的第一因素。大一中有59.7%的学生认为“别人都作弊自己不做亏了”是第二大引发考试作弊的因素。分别有62.5%的大二和67.3%的大三学生共同选择“作弊不算什么”作为其第二大外在因素。说明外部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比较大,学生已经失去了“考试作弊是可耻的”道德标准。此外还分别有47.3%、32.3%的学生选择了“监考不严,很少被抓”和“对作弊惩罚不严,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由于监考老师在考场中监考不力,对作弊学生出于“同情或宽容”而导致对作弊的惩罚“雷声大雨点小”,使得学生的作弊成本较低,也推动了大学生考试作弊之风的蔓延。
四、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主要结论。本研究以江苏扬州市三所高职院校的186名学生为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了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作弊行为、引发作弊因素,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①考试作弊行为与学生对学习、成绩的态度密切相关。大一学生总体上平时就学习勤奋,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视与努力程度下降,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一半是不够努力、比较放松的,大三学生学习风气最差,绝大多数学生全凭考前突击来应对考试。②当前高职学生考试作弊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近半学生有过考试作弊的经历,高达九成的学生发现同学有作弊行为,但多数学生对此持“无所谓”态度,更不会检举告发,对同学的作弊行为采取了默许纵容态度。由于考试作弊行为存在“传染性”,让许多没有作弊的学生产生不平衡及从众心理,由此也造成作弊的隐形危机。③引发高职学生考试作弊的因素是多重的。在主观上主要是由于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造成的,客观上主要是课程枯燥、考试记忆内容太多,加上社会的不正之风影响,作弊所造成的心理不平衡等多重主客观因素交织,共同引发了高职院校学生考风败坏。
2.对策建议。①学校需要在大二、大三年级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考试氛围,使学生明确考试目的,端正考试态度,建立科学的应对考试方式。②学校需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形成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学生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不良影响,规范自己的学习和考试行为。③根据课程的专业特点,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下,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降低最后考试成绩的比重,同时加大平时作业、实验操作、课堂讨论、读书报告、文献检索、参与项目等多种形式的比重,实行灵活多变的课程考核方式,防止学生完全靠考试突击来通过课程的考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