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内容 适切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53-01
自我国在2006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后,我国高校就将原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但随着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高校计算机基础的“零起点教学”模式就已经不再适用。本文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进行简单介绍,并对我国现阶段计算机基础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展开分析。
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
自我国教育发展改革委员会将计算机基础作为高校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基础课程后,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正式纳入到高校计算机教学课程中。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板块,但由于计算机专业本身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三大板块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划分成四个模块,分别是微机实用软件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系统与微机原理以及算法与数据结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许多高职院校只是开放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文化基础两大模块,但是由于现阶段的初中信息课程教学内容当中也包含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内容,因此结合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些问题:
1.1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跟不上信息课程发展的脚步
前面我们说过,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基础内容上就已经有所涉猎,只是在知识点上的侧重不同。将两者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更偏向于实用性,而计算机基础则更关注的是技术性,甚至在部分知识点的要求上比初中信息课程教学要求还低。现阶段部分学校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上就已经有网页设计的初步内容,但是在计算机基础中则只包括了网络的基本使用方法,教学内容只是单一的学习学术知识,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1.2 教学方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致
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采用的基本都是CAI辅助教学或者是联机大屏幕投影直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基本都是将讲课与练习相结合,与初中教学当中的多样性教学方式相比,教学手段较为落后[1]。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其专业性特点,使得计算机基础很难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高校的计算机教师绝大部分对于计算机文化知识掌握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更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应用,使得计算机基础在传授内容时仍然停留在单纯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层面上,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与计算机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
2 计算机基础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计算机基础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适切性,我们对某校的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当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到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针对计算机的每种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设计了四个选项,分别是掌握、基本掌握、有所了解、完全不了解[2],表1是对学生们文化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表,表2是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需求情况的调查表: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们对于计算机应用理论的知识理论基本掌握,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录入并对控制面板进行设置,会用excel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利用PPT进行简单的幻灯片操作等。但是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组成、网络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程序设计方面则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应当重视在这些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的全面发展。
从表2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情况与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网络知识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应当结合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的内容对某些应用技术进行重点关注。
3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顺应时展的需求,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也应当不断进行变革,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对现有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加强对计算机基础之间文化、技术和应用三大板块之间的研究,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美术设计;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46-01
近年来,职业学校的生源发生了较大变化, 表现在:其一,职校生普遍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认为自己是学习的失败者, 大部分有自卑感,在自卑心理的支配下,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无组织、无纪律,在课堂上有意无意扰乱秩序,干扰教学。其二,学生认为自己是来学技术的,今后凭技术吃饭,对专业课的学习有较高的兴趣,而对各种文化课学习相对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其三,即使对计算机学科感兴趣,也是热衷于玩游戏,上网娱乐等活动,学习科学常识和基本的技能缺乏动力。那么怎样使学生对《计算机平面美术设计》课程"乐学"呢?以下是我多年教学的点滴体会:
1.转变观念,打造有效课堂教学是"乐学"的前提
打造高效、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有效课堂教学,必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感到振奋,受到激励。教学内容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太深听不懂,太浅没兴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要生动有趣,要精讲多练。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保证学生"乐学"。
1.1 教学模式的更改。平面美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是更新变化最多最快的一门学科,传统地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教学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养成自主探究、不断创新的意识和习惯。
1.2 自主、合作、探究应该是有效教学的课堂主旋律。以往的课整堂教学教师大都是按照自己的课程设计,让学生一步步地跟着学习,这样就严重压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教师也就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除了要像以前一样投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外,还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3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差异性指导。由于学生之间或者小组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以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要求,这样肯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使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2.兴趣是 "乐学"的切入点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强大的动力。学生只有对photoshop感兴趣,才会为之努力,才会主动去做,即使碰到困难也会想尽办法,竭尽所能,不知疲倦。古今中外,凡有成绩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所以在上photoshop课程时,针对学生情况应该努力做到:
2.1 经常使用赞赏性的鼓励语言。恰倒好处的赞赏是教师引导、调动、激励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诲。我们如果真正想去赞赏学生,学生身上优点是无穷尽的。语言要亲切,态度要和蔼,切忌生硬简单,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和压抑感。对成绩差的学生采取多鼓励,少批评。学生一时答不出来,千万不要用"真笨""太差"之类的话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应该用"别着急,再想想"等亲切的话语来抚慰学生的心灵。对于答的较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2 巧设悬念诱兴趣。在上photoshop的第一堂课时,不要开门见山直接讲授photoshop的章节知识,应该先利用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用photoshop制作的精美图片,学生在欣赏这些图片时发出赞叹,此时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是高年级同学的作品,大家不必羡慕,在完成这门课程后,你们可以做出更优秀的作品。这样通过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课堂内容设计一些幽默诙谐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巧设悬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3 引入竞争机制增兴趣。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以竞赛方式进行学习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对要竞赛的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而且对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也是很有好处的。可以是自己和自己比,小组与小组比,班级与班级比,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劲头上来了,在竞赛过程中你追我赶,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3.自主学习是"乐学"动力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说明"教"学生"学",是为了学生"学"后能"做",但是,学生要能 "做",就必须会"想", 因为思想决定行为,进行计算机平面设计,就要知道"想"做什么,"想"用什么方法做,"想"怎么做最好,让学生"想"是计算机平面设计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如果课堂只是把知识、技能一味灌输给学生的填鸭式教学,是无法达到学生自主设计意识培养的。
摘 要:本文在分析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实际体会,提出了以“致用”为导向的教学研究,重点强调“一师、二书、三法”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加以实践。
关键词:学以致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不仅是大学阶段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的必修课程,也是适应社会信息发展要求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按照教育部的要求,2001年前全国所有高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前全国所有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到2010年前全国所有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针对这种趋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逐步普及和发展,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起点逐年提高。另一方面,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与专业教学、科研结合更加紧密,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更高[1,2]。而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现有的单一讲解教学模式,势必存在许多问题[3]。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构建计算机教学的新理念、新视野、新方法。为此,本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非计算机专业提出以“致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方案,不仅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具有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自行提高应用水平的能力。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实际的需求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 教学方法传统落后。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切由教师决定,虽然许多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抛锚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有时候为了达到讲解某个问题的目的,对问题或情景做了非常逆心的设计,从而忤逆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关联性。学生出现了“一听就懂,一问就会,一做就错”的局面。同时,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也加剧了高校教学资源的不足,大多数高校采用了合班上课。
(2) 教学内容过时,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4]。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变化令人目不暇接,软硬件技术不断升级换代,而教学内容中计算机新技术介绍的很少,而且教学脱离实际,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忽视了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很少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和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
(3)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5]。由于各个地区客观条件差距较大,导致学生关于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差异很大,基础差的自卑,基础好的骄傲。同时学生对课程认识不到位,觉得学习该课程用途不大,态度也不认真,甚至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自律差导致沉迷网络。
(4)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目前担任“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不乏有高职称、高学历,但是很少人研究这门课程,某些年老的教师对熟悉的内容多讲,不熟悉的内容照本宣科,而年轻的教师又缺少教学经验。
3 以“致用”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以“致用”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是对“因材施教”的最大化实施,教师针对具体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从知识如何应用、什么情况下应用,从让学生学变成了学生想学。强调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具备进一步自学的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对知识进行“权变”,从而“学以致用”,这不仅仅是重在应用,更重要的是以我所学,为我所用,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不断得到提升,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当然,以“致用”为导向的教学并不是放弃理论的学习,需兼顾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具体的实施可概括为“一师、二书、三法”,如图1所示。
图1 以“致用”为导向的教学方案
(1)“一师”:指的是入门指导教师。“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覆盖面广、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要想快速掌握,首要条件是让知识有机组织。生动清晰的脉络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改变学生“眼高手低”的观点,而最重要的是得到高素质教师的指引。
(2)“二书”:指的是教材和教学资源。教师是“引路人”,而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垫脚石”。教材的好坏、知识点的论述与组织对学生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好的教材不仅让学生不会感到知识的乏味,而且能够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点燃学生求知欲望。教材的编写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为重点,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且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知识、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同时,面对众多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发动学生一起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一门式”教学网站,构建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
(3)“三法”:指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对不同的知识点、不同专业学生,教师应该灵活变通,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刀切”。讲授法、演示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把握住学生各专业的特点,结合专业知识、专业需求来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力求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其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在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从传统的“学到什么”向“如何学”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以“致用”为导向的教学研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践
4.1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我院目前担任“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人数有43人,多数来自重点院校,年龄结构合理,35岁以下的教师占53.5%,35~45岁的教师占44%;研究生学历者40人(博士10人,硕士30人),本科3人;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5人。同时,特别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队伍素质建设:①重用有能力的教师。教师的能力与职称、学历不一定挂钩,对这门课有研究的年轻老师,充分运用其有精力、知识新、学习能力强等特点。②给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教师不仅通过自学提高业务水平,而且参加培训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例如参加“高校Java课程暑期教学研修班”、“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高级研修班”、“Intel双核技术培训”、“UML-China的培训”等。③每学期组织教师听课,相互取长补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分别从熟练程度、概念原理、内容深度、重点难点、逻辑条理、联系实际、启发性、课堂组织、语言表达、学术性、改革创新、教学效果12个指标进行评价,并给出建议。④建立研究生实验指导团。鉴于目前学生扩招所带来的影响和教师教研、科研任务繁重的局面,让每名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负责两个班(约60人左右)的实验,配合任课教师的实验指导工作,让每位学生得到充分的指导。
4.2 教材修订
为适应“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中有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求,在充分的调研、座谈研讨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编写的3本教材,共同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并编写成为新的教材,并配套编制实验指导书,知识更新率达到60%。新教材共10章,前9章系统、深入地介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6]。第10章是常用的应用软件介绍,有针对性地介绍了一些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和使用的各种计算机软件,对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丰富计算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如图2所示。
图2 教材第10章脉络
全书将“学以致用”的理念隐藏于“字里行间”,同时,教材跟踪计算机基础发展的趋势,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科技成果;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体现以基本理论为主体,构建支持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要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为重点,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体现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目标和新要求。
4.3 深化教学过程
(1) 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积极性
对于不同的知识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对于“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使用“虚与实相结合教学模式”[7],对于“软件技术基础”使用启发式教学[8]等。对于有些知识点,让学生分组归纳并制成演示稿,在课堂上让学生讲,学生点评,老师指导。不仅让学生有自己表现的空间,而且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备课、讲课的过程,学会学习的过程中也学会做人。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带动较差的同学,让计算机高手与计算机盲在互动、配合之中得到了一个平衡、互补。
(2) 加强实验课教学
按国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教学课和实验课的比例为1:1。实验过程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和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以提高自学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手册共选取了Word、Flash、Photoshop等7个必做实验和15个选作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验内容也留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例如网页设计,可发挥空间较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迥异,可充分体现学生自己独特的创意;对多媒体的制作,只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创意设计;对Word的实践,让学生设计个人简历等。
(3) 拟人教学,将理论知识人性化、案例化,形象生动地讲解和演示
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性强的特点,讲授各知识点时,都采用相应的实例演示,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出各个知识点和概念。生动形象的实例演示,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讲授第三章“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时,使用VRM(虚拟建模工具)构建计算机三维模型,如图3所示,不仅生动地演示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的情况,而且对计算机的各个部件之间的关系也进行动态演示。在讲授第六章“数据库应用”时,从学校的就业指导系统入手,进行案例式的展现。
图3 计算机三维模型及动态部件拆装演示
4.4 教学成果分析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第十八周我院对全校近7000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统一的期末考试。考试内容符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一定的题量,内容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反映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如表1、2所示。分析了作者所教授的“公共事业”专业与其他专业对比,如图4所示,以“致用”为导向的“公共事业”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成绩在80~89之间,其成绩比其他两个专业要高。在后续的跟踪发现,运用新的教学方案,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在后续的学生、生活、学生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机技能,例如华南农业大学奥运观方站“奇迹”(scau. )成为华南赛区决赛第四强并参加全国总决赛。
图4 三个不同专业的考试情况
5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不断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更新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转变,加强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主动学习者,才能全面地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实践表明,以“致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激发了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为了巩固和加大教学的效果,还必须从教学的考核方面进一步地深化。
参考文献
[1] 刘三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及今后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8(17):107-108.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路江.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形势与任务[J].计算机教育,2004,(5).
[4] 肖建琼.高校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5,(8):48-50.
[5] 李亚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J].计算机教育,2007,(8):158-159.
[6] 徐东风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