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核算技能

会计核算技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技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核算技能

会计核算技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 风险控制 效能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是中央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担负着反映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状况、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的任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民银行为适应金融改革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会计核算方式,先后开发推广了单机版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会计核算业务四集中系统、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以下简称ABS)。尤其是ABS通过与支付系统的连接,减少了资金周转环节,提高了资金清算效率。但是随着会计核算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其瞬间到账的快捷在促进经济发展、方便社会公众的同时,也在会计核算领域生成了一些新的风险环节和风险点,加大了会计核算风险防范的难度。

一、现行会计核算模式下主要风险源分析

ABS的上线实现了人民银行会计集中核算,其在支付清算方式、账务组织、业务流程等方面与旧的核算系统大不相同,其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实践来看,现行ABS会计核算模式下主要存在以下风险源:

(一)制度风险

制度是系统安全运行、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制度缺失或有章不循,容易造成管理和操作的随意性,从而引发风险。制度风险主要变现为:一是制度修订滞后于系统发展,近几年来,ABS多次升级换版,但有关制度的修改完善并没有及时跟上,一些业务缺乏制度约束或制度与实际业务操作脱节,造成风险控制无据可依,形成控制盲点;二是有些规章制度过于原则化、概念化,缺乏实施细则,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差。

(二)系统风险

虽然ABS在风险控制方面比以往的会计核算系统大有改进,但其在功能设置上还存有不足之处,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一是对大额往账没有提供网点主管和联行主管的审核功能,特别是对县级网点的原始信息监控难以到位;二是对支付来账的修改事项不能实施有效的监控,操作人员可以对账号、户名进行手工干预,容易造成操作的随意性;三是系统中某些重要事项如计息参数调整等可以由一人独立完成,不符合风险控制的原则。

(三)运行风险

ABS上线后,中央银行会计活动和支付清算服务原始信息已不再通过纸质凭证传递,而是通过网点柜、联行柜及支付系统其他参与者的录入、复核等环节,将书面的会计核算信息转换为电子信息进行传输。会计核算数据传输的信息化、网络化对计算机设备和网络的安全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各项核算业务更加依赖于稳定可靠的系统运行环境。一旦系统或网络发生故障,就会影响到正常的账务处理,从而造成较大的风险隐患。

(四)管理风险

ABS设置了双层处理结构,实现了前后台的分离,客观上造成同一核算主体的会计人员分散在中心支行及其县(市)支行,而且这些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分别由不同的单位和部门负责,由于各单位、各部门对核算系统风险管理的理解、风险控制的力度、风险处置的方式不尽相同,会计核算中心对风险的把握和控制显得更难。

二、现行会计核算风险控制体系效能评价

基层央行的会计核算风险一旦成为事实,往往牵扯到相关金融机构、企业,由此造成的风险损失往往具有乘数和放大效应,对人民银行的形象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会计核算风险控制历来是基层央行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会计核算的种种风险,人民银行各基层行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基本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各类会计核算风险,确保了资金安全。但近几年人民银行系统不时发生的盗用资金、盗窃库款案件又证明当前的会计核算风险控制体系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缺乏动态预警机制

我们认为,会计核算风险控制体系是对资金风险、财产保全进行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事前预防是基础,事中控制是关键,事后监督是补充,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控体系。但是从实践来看,目前的会计核算风险控制体系在该方面存在着两个不足:一是基层央行个别会计人员将风险控制概念片面地理解为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综合体,认为建立健全会计核算风险内控体系就是建章立制,有了规章制度就是有了内控,忽视了内控建设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和动态监督的机制。二是现有的会计核算内控建设着重强调了对业务环节的控制及事后监督检查控制,而忽视了对突发性事故或案件的预测预防,不能对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报警,起不到风险预防作用,待案件发生造成资金损失后再加强监督检查,为时已晚。

(二)未形成风险控制合力

会计核算风险控制涉及到多个部门,包括业务主管部门、内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目前,在会计核算内控制度贯彻执行中,更为注重上下级对口部门的“垂直管理”,而同级部门之间往往缺乏协调性和相互监督,造成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权责不清,既存在职能交叉或重叠的现象,又容易出现监管死角,形成监管真空地带。实际工作中,各监管部门往往依据各自的业务规章和要求开展会计内控监督检查,而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检查监督工作的开展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安排和综合利用,不利于部门之间的业务衔接和管理,内控整体功能未能充分发挥,防范操作风险的合力不够,极易引发资金风险。事实也证明,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少协调,既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又难以全面防范风险、堵塞漏洞。

(三)风险控制目标定位不合理

近年来,随着金融监管工作的加强,有些基层行对会计核算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曲解了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的含义,风险控制目标定位过低,管理层和操作层都把完成日常核算任务作为会计工作的第一要务,认为只要账平表对,年终决算不出问题,会计核算工作就算做好了。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个别操作人员对会计核算和会计基础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对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了解的不够透彻,没有关注业务背后的风险;个别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对会计核算工作重视不够,不能从宏观层面上把握风险控制状况,缺乏对风险的整体掌控能力。

(四)风险应急处置缺乏可操作性

近年来,人民银行部署实施了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ABS系统应急演练,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应急工作体系。但在基层央行特别是县市支行的应急演练和日常预备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隐患:一是ABS系统生产机和备份机已经连续运行数年,微机硬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耗和老化,密押卡和密钥在系统上线时就固定不变,而且长期应用,存在硬件隐患和操作泄密可能。二是基层行会计人员素质问题。目前基层央行会计人员数量紧缺,日常业务处理种类比较单一,业务运行保障条件有限,还停留在业务制度学习和操作演示传带的基础阶段,没有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人员梯队,存在着力量动员和实施能力的空白区。

(五)忽视成本效益原则

当前,基层央行在防范会计风险时,往往过分强调内控管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成本效益原则。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大小额支付系统上线以后,基层行会计核算业务量明显减少,而各类业务系统却不断增加,设置的岗位越来越细、越来越多。繁琐的流程设置虽有效控制了风险,但占用人员过多,耗费成本过高,效率较低,没有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三、提升会计核算风险控制效能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事前、事中控制,建立实时监督体系

实践证明,事前、事中控制是对会计核算业务进行风险监控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会计监督的作用不能仅仅停留在事后监督中,更应参与事前、事中的监督。目前,事前、事中控制只能通过核算系统的前台人员来操作完成,应逐步实现对会计核算系统的实时控制,把内部控制重点转移到业务操作过程控制上来,从以补救为主的控制向以防御为主的控制转变,从滞后性的管理向同步管理转变,从事后检查为主向事前、事中的过程控制转变,将风险和案件杜绝在萌芽状态。

(二)完善“大内控”工作机制,形成整体合力

一是要从体制上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的权限及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建立对相关部门、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摩擦和控制环节中的漏洞。二是建立会计监督检查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以行为单位制定年度会计监督检查计划,实行检查监督人员统一调配、时间统一安排,监督检查信息共享,减少监督检查频率,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的合力作用,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大监督”、“大内控”工作体系,实现监督资源的效用最大化。

(三)准确定位,细化风险控制目标

会计核算风险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完全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风险控制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有效地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将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可预见、可接受的范围内。具体地讲,对于操作人员而言,会计核算风险控制就是在做好账务记载的同时,关注每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关注每一笔业务背后的风险;对于管理层和决策层而言,会计核算风险控制就是要从宏观层面把握整体的内部控制状况和高风险领域,重点关注重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管理状况,并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客观评价,同时积极寻找改进空间,提出改进建议,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四)软硬兼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对ABS硬件设施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及时更换故障设备,提高技术保障能力;二是以基层会计工作队伍为重心,特别是以直接从事ABS系统操作的人员为核心,开展切合工作实际的应急能力自评活动,通过操作竞赛、体会交流、交叉观摩等途径,提高会计人员应急处置能力;三是面向基层行全体人员,创造条件,增强吸引力,通过轮岗、兼岗、跟班、观摩等措施,将非会计人员融合到会计业务运行中来,扩大后备力量覆盖面,增强后备人员的会计业务技能和素质,以备不时之需。

(五)整合优化操作流程,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会计核算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力争以合理的投入取得最优的效果,一是整合、优化操作流程,在不违背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整合现有的操作流程,简化操作程序,力求使系统在岗位设计上做到最优,在流程设计上做到最简,在风险防范上做到最严,通过优化操作流程减少风险控制环节,降低内部控制成本。二是试行基层行业务处理柜员制,即参照商业银行柜员制模式,依托现代化业务处理系统和内控系统,在基层央行试行综合柜员制,减少内部核算层次和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控效果,解决当前基层央行系统多、人手少、岗位多、效率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志全.“建立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大集中模式之我见”,《金融经济》,2009年第14期

[2]赵守卿.“对基层央行构建会计核算内控管理长效机制的思考”,《经济师》,2011年第8期

会计核算技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智能化会计核算; 关键判断因素; 无缝链接

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以计算机的智能判断替代会计职业判断,使得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核算的种种活动,即会计核算的智能化。伴随会计的改革发展,会计信息化已历经三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会计信息系统已经能够自动实现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告等项活动。但是,在若干环节仍然需要会计的人工判断,如能加以解决,将可以彻底地实现会计信息系统核算的智能化。因此,计算机程序的智能判断能否完全替代人工判断,成为会计信息化向高层次发展的关键,是开发会计信息化程序的难点,也是实现会计核算与经济业务紧密联系的关键。要解决这个问题,会计信息化无疑将能为企业经营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信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会计信息化的关键问题是会计职业判断的智能化

毫无疑义,会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获得会计信息。从手工会计信息处理到会计电算化、直至现行的会计信息化,皆是使用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处理信息,使得会计处理信息的数量、传递速率和分析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现时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已经实现了从记账凭证自动登记账簿、并且自动生成报表的智能化处理。然而,从经济业务信息到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智能性处理尚未实现,成为会计信息化发展亟待突破的难点。

会计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将经济业务信息转化为记账凭证,这是一种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与选择。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职业判断集中表现在从经济业务到编制记账凭证、进而把记账凭证登记到账簿中去,从而编制会计报告三个步骤的判断之中。如前所述,后两者是现有会计核算软件已经解决的问题,实现记账凭证编制活动的会计职业判断智能化于是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但是,从1979年至今会计信息化已经走过30年了,这个问题为何没有能解决,而成为难题呢?

二、会计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创新

从宇宙飞船的自动控制到象棋的智能博弈,信息技术无不大显身手,放射出熠熠光辉。应该说,那些问题远比解决会计核算的问题复杂和棘手,然而会计信息化却步履姗姗,不能一举冲天。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是信息技术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更应该是会计理论研究人员的责任。

把记账凭证登记到账簿中去,看似复杂。但是从信息技术角度观察,它仅是一个公式的运用而已,即:(某个科目的)本次余额=前次余额±(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

式中的±符号表示:当余额方向为借方的时候,取+;当余额方向为贷方的时候,取-。

由账簿等资料编制会计报告,比上述略有些复杂,但是它的规律也很简单。如:其一,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是企业期末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等总额……其二,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是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

然而,由经济业务到编制记账凭证却复杂得多。第一,是经济业务的千差万别造成了会计记账凭证的内容繁杂,可以形成成千上万中不同的记账凭证;第二,是经济业务的分类和过程状况与其结果的分类有着本质的差异,其研究分析的角度和方法的区别巨大。

后一点尤其重要,如果突破依据经济活动后果性质进行会计的分类的思想束缚,从经济业务的类型和进程探讨由经济业务转化为记账凭证的会计信息处理方法,可能有所突破。这是因为这样划分可以深入分析每类经济业务活动自己的特征,从中可以找出编制记账凭证的条理化线索,得到编制记账凭证的会计职业判断规律,对于每类经济业务活动都有可能找到关键判断因素,进而将可以唯一地判定记账凭证的内容,使得编制记账凭证的会计职业判断明朗化、简捷化。这意味着财务会计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需要创新。

从这样的思路出发,可以得到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三、实现由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

按照经济业务的分类划分分别分析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的情况,可以寻找到每类经济业务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几项关键因素。每项关键因素又由几个特定的若干具体元素组成。例如,可认定采购活动会计核算编制出记账凭证的关键因素是:采购的物资种类、采购的结算方式、采购物资到达情况以及采购的付款方式;构成它们的元素的不同组合将唯一地决定记账凭证的编制状况。用集合论描述关系型数据库的方法,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各种情况必将在下述集合中:

PZ={采购的物资种类,采购的结算方式,采购物资到达情况,采购的付款方式}

即,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必将在上述集合中选取。

对于采购的物资种类如果不含固定资产,则有三个元素(生产材料、商品和周转材料);对于采购的结算方式,考虑有5个元素(交款发货、货到付款、预付定金、分期交款和赊购);对于采购物资到达情况设定3个元素(如交款货未到、货物已收到、货和款同期);对于采购的付款方式设定4个元素(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其他)。每项关键因素中的某个具体元素的变动,都将改变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形式,如此将有3×5×3×4=180种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形式。用关系的合理性加以限制,剔除矛盾内容,则可得到90种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这里所说的矛盾内容是:如当赊购定货时显然不涉及付款,而当赊购结算时必定只有付款元素等。

类似地,可以得到采购业务核算、库存业务核算、销售业务核算、固定资产业务核算、应收应付核算等由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的方法,解决了从经济业务信息到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难点,实现了会计核算的智能性处理,荡平了会计信息化全面智能化核算的一个最终障碍。

四、智能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实现

在解决了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瓶颈之后,可以开发一个完整的智能化会计核算系统。图1就是笔者设想的智能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功能结构图。由于“系统管理维护”和“查询打印”两个功能比较明显,以下仅简单介绍其他功能:

(一)智能凭证集合了根据经济业务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功能

图1中把它们分成了两组,前一组是直接依据经济业务生成记账凭证的,其生成记账凭证的方法前面已经叙述;后一组是依据已经生成的记账凭证和账簿等信息再行加工,进而生成新的记账凭证。例如,利润核算是在逐个分析损益类科目的情况下,计算后得到,类似于利润表的计算。再如,纳税核算是在逐个对比损益类科目的情况与税法约束的情况下,计算后得到(其如招待费与收入的比例等)。

(二)设置一般凭证处理的功能有以下三个目的

第一用于输入非智能生成凭证程序之外的记账凭证;第二进行记账前的凭证审核工作;第三修改智能生成凭证程序,提高智能凭证的灵活性。

(三)账务处理的目的

账务处理的目的是实现登记账簿、期末结账等活动,是现有会计核算已经实现了的智能性自动处理的功能。

(四)智能报表的依据

智能报表的依据是已经记账凭证和账簿等信息,自动编制会计报表的处理。这也是现有会计核算已经实现了的智能性自动处理的功能。

至此,已构建了智能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功能模型。在具体的程序设计中,基本实现了这个系统。

五、结束语

会计核算的智能化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智能化的会计核算系统将提升会计信息价值。网络时代,各种经济信息的处理与传递,都已经可以用光速来衡量。会计信息处理与反映的滞后与此极不相称。实现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在形成与各种业务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的同时,迅捷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将带来巨大效益,从而提升会计信息价值。

第二,智能化的会计核算系统将为智能型会计决策系统奠定基础。财务决策直接依赖于会计信息的提供。现时经济管理的决策模型不仅发展迅速而且十分丰富,而财务管理决策的方法却相形见绌,会计信息不能迅速供应可能影响了它的发展。

第三,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系统为企业信息化铺平道路。ERP等软件系统,在实现从采购、销售、库存等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制订精细、周密的企业经济生产计划。但是财务会计信息的滞后,严重地阻碍着这些信息系统功能的更大发挥。通过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将实现与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进一步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第四,会计核算的智能化必将推动会计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发展,推动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凸显会计信息的价值,提升会计的作用与地位。

【参考文献】

[1] 王文莲.会计信息系统原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5):P240-249.

[2] 王文莲,等.论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1).

[3] 王文莲,孙玉甫.会计基础理论及创新探讨纲要[J].会计之友,2006,(1A).

会计核算技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节能效益分享;管理模式;会计核算

近年来,雾霾天气越来越严重,政府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为了推进这一工作的顺利展开,合同能源管理(EMC)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尤其是节能效益分享管理模式。但这一管理模式下的会计确认、计量以及核算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仍需要在满足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这种管理模式的会计核算进行探讨,以便各个用能企业科学合理地进行会计处理,便于各个政府顺利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一、概述

节能效益分享是指节能服务公司(ESC0)在项目建设前期提供所有的项目资金,建设完成后在所签订的合同期内ESC0与客户按照约定比例进行效益分享,在合同期结束以后,ESC0所提供的节能设备和所产生的节能效益都归所服务的客户所有。这一管理模式的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节能改造项目所需的全部资金主要由ESC0负担,客户不需要投入资金;二是在改造完成后合同期内ESC0与客户约定比例分享效益;三是合同期内所有节约设备归ESC0所有,且在此期间由ESC0承担所有的运作、维修等费用;四是在合同期结束后设备和效益都归客户所有。

EMC主要包括节能效益分享型、融资租赁型、节能量保证型等,其中节能效益分享管理模式是运用最广的一种类型。这一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在项目合同进行的各个时期都存在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建造期,节能效益分享管理模式主要强调的是ESC0的投入;第二,在效益分享期,各个类型的运作方式类似,都是由ESC0承担所有的费用;第三,在项目结束期,ESC0将节约设备无偿转移给客户所有。

二、节能效益分享管理模式的会计确认和计量

节能资产在不同时期所承担的风险和所获得的报酬不同,所致的经济后果也不同,因而在会计处理方面也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建造期。ESC0主要存在着建造失败的风险,在这一时期内所服务的客户不需要进行会计核算。ESC0对资产的建造支出具有实质性,@一时期的支出是为取得以后的收入,可以参考在建工程进行会计处理,根据完工程度确认收入结转成本。在这一时期不会产生收益无需确认。如果资产建造失败,ESC0所发生的支出全部费用化,无需进行后续的会计核算。

第二,效益分享期。这一时期是指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到合同期满这一阶段。在这一时期内,在资产建成后ESC0 对节能资产拥有所有权,同时取得了资产相应的节能效益的权利。由于效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ESC0所取得收益金额不确定以及相应的现金流不稳定,正是由于ESC0在这一时期对节能资产拥有所有权,ESC0应将这种获得节能效益的权利确认为固定资产,将达到条件的资产确认为固定资产。而且在这一时期内ESC0应对确认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如果固定资产发生减值也应计提减值准备。另外,客户也会取得相应的节能效益,这些收益会在费用的减少中体现,同时只需将收益所对应的应付款项支付给ESC0并作出会计处理,不需要再作其他的会计处理。

第三,结束期。ESC0应对所确认的固定资产计提完折旧,并将节能资产无偿赠送给客户,不需要作其他会计处理。另外,客户应按接收捐赠的方式对所接受的节能资产进行会计处理,按照资产账面价值和可回收金额孰低来确定入账金额。

三、节能效益分享管理模式的会计处理

(一) ESC0的会计核算

在节能效益分享管理模式下主要通过建造期、效益分享期和结束期三个时期进行会计核算,同时为了区别于其他资产,可以在“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一级会计科目下设二级科目“EMC项目”。

1.建造期

在这一时期内,ESC0所发生的支出主要包括资产的购置、材料的使用、工人的工资等费用,在这一时期应将发生的符合条件的相关费用予以资本化,具体会计处理如下:借记“在建工程――EMC项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工程物资”、“应付职工薪酬――EMC项目”等;如果涉及到的EMC项目不符合免税条件的话,还应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在节能资产建造完毕,ESC0和客户双方验收合格并达到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时,借记“固定资产――EMC项目”,贷记“在建工程――EMC项目”。如果建造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的节能效果,则相关的成本费用计入“营业外支出”,该EMC项目也将终止。

2.效益分享期

在这一时期内,主要涉及到固定资产的折旧、节能效益的确认、相关费用的支出这三个方面。首先,在计提折旧之前,应先确认折旧年限,所选用的折旧方法以及所确定的折旧额。在这种管理模式下,ESC0在结束期会将资产无偿转给客户,因此不会存在残值,固定资产的原值为计提折旧的基础。一般情况下,ESC0与客户所签订的合同中对效益分享期都有所约定,通常ESC0选用效益分享期作为折旧年限,选用平均年限法作为折旧方法。有时ESC0也会选用工作量法作为折旧方法。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如下:在计提折旧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EMC项目”,贷记“累计折旧――EMC项目”。其次,ESC0在效益分享期会取得节能效益,在确认收益时,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贷记“主营业务收入――EMC项目”,如果涉及到的EMC项目不符合免税条件的话,应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最后,在发生差旅费、人员工资、维修费等相关费用时,相关支出的会计处理:借记“主营业务成本――EMC项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

3.结束期

在这一时期内,ESC0将节能资产无偿转给客户,节能效益也将归客户所有。

固定资产的折旧期为效益分享期,且没有残值,因此在这一时期,固定资产的折旧全部计提完毕,固定资产的净值为零,只需将贷方的金额转出,借记“累计折旧――EMC项目”,贷记“固定资产――EMC项目”。如果折旧没有计提完,应将固定资产的净值结转至“营业外支出”,作为捐赠资产进行会计处理。

(二)客户的会计核算

1.建造期

在这一时期内,主要是ESC0进行建造,进行资金投入,客户不需要进行前期的投资,只需通过“节能资产备查账簿”进行管理,偶尔会出现少量的费用支出。在发生相关支出时,计入相关成本或当期损益,会计处理为:借记“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

2.效益分享期

在这一时期内,客户无偿取得了资产的使用权,收益主要在费用的减少中体现,不需要作任何会计处理,但是在分享收益的同时需要向ESC0支付相P的费用,将费用按对象计入相关成本或当期损益,具体会计处理如下:借记“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贷记“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等。

3.结束期

在这一时期内,客户将无偿接受节能资产,也将继续享有节能效益。此时ESC0对固定资产已提完折旧,客户可以根据接受捐赠对资产进行会计处理,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可回收资金孰低来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金额,会计处理为:借记“固定资产――EMC项目”,贷记“营业外收入――接受捐赠”。

以上就是在节能效益分享管理模式下,合同双方ESC0和客户对项目的会计处理。

四、结束语

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在节能效益分享的管理模式下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同时各政府也极力配合和支持此项工作。在此模式下,ESC0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作出准确的判断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同时在以上探讨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会计准则,完善和规范现有的会计核算,把国家政策运用在实际工作中,确保ESC0和用能企业在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的会计核算上有所依据和参考,促进节能效益分享管理的发展,保证国家的节能减排工作能够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技能范文第4篇

合同能源管理简单的说就是节能服务公司通过方案设计、设备采购、工程施工等一系列服务,使用能单位减少能源成本支出,用能单位以节约下来的能源成本支付节能服务费的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

【关键词】

节能减排;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

一、合同能源管理概念及其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一直是世界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随着能源的逐步枯竭,节能减排成为当务之急,企业节能意识也日益增强,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ing,简称EMC)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被引进的。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这样做既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又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概念,通过一系列示范、引导和推广等手段,使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增多,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为了更快更好地推行合同能源管理,2010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2010)25号],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和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给出税收扶持政策,及对于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提出指导性意见,以促进合同能源管理产业的发展。

二、合同能源管理的特点

EMC是市场经济下的节能服务商业化实体,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与我国从属于地方政府的节能服务中心有根本性的区别。EMC所开展的EPC(工程总承包)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1、商业性:EMC是商业化运作的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节能项目来实现赢利的目的。

2、整合性:EMC业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推销产品、设备或技术,而是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客户提供集成化的节能服务和完整的节能解决方案;EMC不是金融机构,但可以为客户的节能项目提供资金;EMC不一定是节能技术所有者或节能设备制造商,但可以为客户选择提供先进、成熟的节能技术和设备;EMC也不一定自身拥有实施节能项目的工程能力,但可以向客户保证项目的工程质量。对于客户来说,EMC的最大价值在于:可以为客户实施节能项目提供经过优选的各种资源集成的工程设施及其良好的运行服务,以实现与客户约定的节能量或节能效益。

3、多赢性:节能服务公司先垫付资金为用户进行节能改造,因此承担了资金使用成本和投资回收的风险,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投资的收益往往比节能设备即时卖断方式的利润空间要大;用能单位在零投资、零资金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节能效益,在项目合同期内分享部分节能效益,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支付节能改造项目成本,合同期满后获得该项目的全部节能效益及免费获得该节能设备;此外,还获得节能技术和设备建设和运行的宝贵经验;节能设备制造商销售了其产品,收回了货款;银行可连本带息地收回对该项目的贷款,等等。正是由于多赢性,使得EMC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

4、风险性:EMC通常对客户的节能项目进行投资,并向客户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因此,EMC承担了节能项目的大多数风险。可以说,EMC业务是一项高风险业务,其成败关键在于对节能项目的各种风险的分析和管理。

三、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

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暂未对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进行明确规范。近年来关于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的理论研究也有不少,而在实践中,不同的节能服务公司及用能单位、或合作方式不同的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其会计处理也是方法各异。在此笔者想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以照明行业实行EMC为例,工程改造除了设备更新还有LED灯管的易耗品,通常改造保质期为5年,其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主要来源于用能单位每年节省下来的电费,一般按8、7、6、6、5的比例确认每年的收益(见下表),也就是说,第一年按用能单位节省电费的80%收取服务费,以此类推,合同期满后,节能设备将无偿转给用能单位使用,会计和税务上按处置固定资产报废处理,客户取得固定资产所有权时,在固定资产登记本上注明。

节能服务公司用能单位

1、投资

建设时借: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应交税金增值税(进项)

贷:银行存款不处理,在登记本上注明

2、购入

LED灯管

借:长期待摊费用

贷:银行存款

3、每年

折旧、

摊销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等

贷:累计折旧

长期待摊费用

4、合同期

内提供

服务时

借:经营费用等

贷:银行存款等

5、分享节

能效益时

借:银行存款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增值税(销项税)

借:主营业务成本(经营费用)

应交税金增值税(进项税)

贷:银行存款等

6、合同

期满后

固定资产做报废清理处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原值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清理收到固定资产所有权:

在登记本上注明

综上,合同能源管理从引进我国开始至今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措施,也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要求。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其会计制度及核算方法会不断得到完善,形成统一规范,从而使EMC在我国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企业会计准则,2006215

会计核算技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完善;成本核算机制;创收

军队疗养院成本核算是疗养院经济管理的重大改革,是军队卫生事业发展和军队疗养院经济管理方式的需要。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军队疗养院要想在竞争中生存下来,获得一个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必须引入竞争体制,狠抓成本管理,注重经济效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同时还必须加强内部的经济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提高竞争力,促进军队疗养院的可持续发展[1]。

1完善成本核算机制,培养成本核算意识

1.1建立完善的内部经济核算机制完备的配套措施为成本核算的正常运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具体措施:建立整套的医疗收费体系和各种院内价格体系,制定具体的成本核算管理办法和流程。成本核算是经管科、器材科、药械科、营房科、军需科等相关科室、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下对科室进行的全成本核算。核算清晰准确,对外对内收入成本账目一目了然,为经营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

1.2 提高对成本的认识,深化“管理效益”理念培养工作人员节约与效益的意识,在客观上加强院里的内部控制管理,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在成本核算上,不论大到医疗器械还是小到桌椅板凳、文具纸张全部建账立册,按月摊入成本核算,处处体现成本意识,人人脑中有成本概念,培养了良好的成本观念,调动科室节约成本的积极性,在最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降低消耗。

1.3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经济核算基数根据各科室服务对象、服务性质和客观条件的差距,建立了以效益为原则的经济核算基数,促进各科室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将其工作情况与科室的超劳务补贴挂钩,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与科室、个人的奖金挂钩,打破福利待遇平均分配的格局,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工作人员对外创收的热情。

1.4培养创新意识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给疗养院的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打开疗养院的大门,全面开放,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作用,依靠特色技术、优越的地理环境创效益;以副养疗;引资筹资,挖潜力,拓渠道,创效益,增加疗养院的知名度。

2几点对外创收的途径

2.1利用现有条件对外门诊扩大对外门诊和收治量,这是对外创收的一种主要形式。

2.2利用空闲疗养床位各疗养院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闲床位,为地方提供会议住宿等服务

2.3联系地方单位体检可以针对某个单位定做体检套餐,为每个体检者建立体检健康档案,保存每年的体检指标,对指标变化进一步作比较、分析,这样可以和地方单位保持联系,建立长期的创收项目。

3效果评价

3.1提高了科室工作质量科室核算结果直接与科室效益、收入及奖金分配挂钩,通过实施科级核算,激发了科室工作积极性,使科室谋生存、求发展的意识增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主动适应、开拓医疗服务市场,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改变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科室内部狠抓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3.2建立了资源节约型疗养院通过成本核算机制的完善,强化增收节支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物资管理,严格流向管理,进一步减少跑、冒、滴、漏现象。积极扩大对外收容,多收快治,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快床位周转,提高床位使用率,完善岗位责任制,减少浪费,增收节支,落实集中采购制度,进一步完善物资采购、验收、登记制度,防止积压,堵塞漏洞,减少损失和浪费[2]。

3.3提高了疗养院管理水平成本核算是医院加强经济管理的核心,是医院实行科学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措施之一。成本核算也可以促使疗养院加大内部管理力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使全体工作人员真正树立起成本效益意识,可以充分挖掘人、财、物的潜力,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可见建立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是实行科学管理的需要,更是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许西凤,王卫民.加强科室成本核算实行经济目标管

理.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3(4):345

2陈学顺.军队医院会计核算管理办法的改革与思考.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