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二数学概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教育相对于以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的试试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二数学知识前后有着紧密的联系,此阶段学习关系到整个高中数学体系是否完整,因此教师就可根据不同层次水平学生开展写作教学,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过渡为自主探究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合理划分合作小组 选择恰当合作时机
科学合理的小组划分是保证合作教学法质量的前提,也能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共同发展。在划分小组时要把握小组人数;有效的高中数学学了传统的背诵与记忆,还需要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等不同活动。所以教师在划分合作小组时不可有过少的人数,否则无法展开有效的讨论,反之人数过多不利于照顾到所有学生。相关研究指出,4~8个人是小组合作学习最佳人数,有利于教师全面指导。除了人数之外还要对小组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合理搭配;划分小组时应避免将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在一起,因为多数后进生会因学习水平产生自卑心理,一定程度也会阻碍优等生发展。教师应将认知结构、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划分在一个小组,促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并能和小组成员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虽然应用合作教学法能促进学生产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更新学习观念。然而并不代表该教学法能推动数学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尤其在开展前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全面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于部分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而对于学生自主思考无法解决问题和有较强综合性的数学问题才有必要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数学教学重难点。
二、把握小组合作特点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数学教师在应用合作教学法时要充分把握该教学法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教学法的真正作用,每个学生也能在教师创设的合作环境中积极讨论交流,通过相互协作和帮助调动学习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性,提升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教育目的。在合作小组中运用学生个人责任感特点;教师在高二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时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学中都应各司其职,以小组合作形式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同时分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教师还应对合作小组成员表现情况作出评估并在全班公布结果,目的在于让每一位学生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也知道哪位同学贡献最大,哪位同学需要帮助。例如在某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古典概型》一课时,教师就让学生在课堂上举例,同时投掷两颗骰子,假设点数为A,那么2~12任意一个数字可能是A的值,或举例某学生在体育课上投篮是否会投中等,教师再让合作成员分析上述案例并判断哪些是古典概型,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
三、保障宽松合作时间 加强合作学习考评
教师在合作教学法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讨论时间,让学生在宽松的合作学习氛围下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应转变角色,从指挥者变为参与者,遇到争议性较大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更要保障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优势。例如某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概率》知识复习时,教师就充分考虑到该章节知识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就让学生分为6人一组的合作小组。之后让小组建立概率知识体系,开始合作之前先给予学生3~5分钟思考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最后让学生投入到小组中与成员分享自己已知的几何概型、随机事件概率、互斥事件、古典概型等知识,学生在相互讨论中也更新了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可以说充足的合作时间是提高高二数学学习的基本条件。除此之外在高二数学教学中应有合作教学法有必要定期组织考评和测验,目的在于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便于后期调整教学方案。可采用教师评分、组间评分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在高二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教学法效果显著,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更让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合作教学法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能产生互帮互学,提高学习效率。高中数学教师在实施合作小组时也应合理划分小组成员,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把握小组合作特点和保障宽松的合作时间,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峰.合作教学法在高二数学教学中的探讨[J].新课程・下旬, 2014(11):117-117.
一、用目标设计多维性,体现思维的层次性
在高二(上),在学习完“三类”特殊概率分布之后,作为概率模型识别与运用,可结合课本的“探究与发现”,曾设计如下问题:
题1:袋中装有大小相同、质地均匀的3个红球和6个白球,每次从袋中摸出一个球.(Ⅰ)一共摸出5个球,求事件Ai“恰好有i个红球”和事件B“至少有1个红球”的概率;(Ⅱ)一共摸出5个球,求红球个数x的分布列,并回答最有可能摸出几个红球?(Ⅲ)若有放回的摸球,共有5次摸球的机会,并规定:在摸球过程中,若有三次摸到红球则停止.记停止摸球时,已经摸到红球的次数为?孜,求?孜的概率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我们可从学生的质疑中感知其“基本知识:古典概率求法,分布列定义”和“基本能力:事件认知方法、基本事件数计算、理解与运用”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从“问题解决”过程出现的“质疑”来看,显然思维上又确实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所展示的真实思维过程,“混淆不清”也好,“困难重重”也罢,目的希望获得帮助.若能对其认真剖析、归纳,便可清楚地知道“含糊不清”中的“疑惑”成因,可使课堂自然“生成”丰富的教育资源,师生共享着,在自主交流、自主探究中,促成课堂“生态”教学的生成,这就是教师需要扮演的“组织者与引路人”的角色.
因此,充分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提供了展示平台,探究活动也得以自然展开,进而又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二、用目标设计的前瞻性,体现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是以模块与专题的形式呈现.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直线与圆”的教学中,我曾用传统的题2改编成了题3:
题2设计的目标仅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定方法的即学即用,而按必修“14523”的教学顺序,题3解决中可涉及的相关知识:直线、圆(隐含条件:点P在单位圆上)、均值不等式、三角变换;相关方法:直线与圆的位置判定、正弦型函数的值域,均值不等式及功能等,显然所面对的不是“即学即用”型问题,学情显示:知识具备,能力需整合.故教学目标定位不仅仅是“双基”,可从涉及的知识与方法中入手,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探究能力”.这里的“一题多解”,有了教学目标“前瞻性”设计,实现课堂“动态生成”不同的思维深度和能力层次!
三、用目标设计的灵活性,体现思维的良好品质的培养
在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上,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一节课内,我们能做什么呢?用“数学观和教育观”的综合研究分析,我们不仅清楚以“探究能力+应用能力”经纬的目标设计,是我们教学设计的重点方向与切入点,进而使我们在内容、教法,用目标设计的灵活性,体现思维的良好品质的培养,进具实效性.为此,看如下两个问题的目标设计过程思考:
1、总平均分91.26;模块平均分73,均比预期略低.
2、高分群体比较单薄,120分以上仅55人,高分暂时看不到优势:
其中140分以上3人;130—139分10人;120-129分42人
3、中间层人数高度密集110-119分67人;100-109分131人;90-99分143人;70-89分210人.
4、后进面比较大:60分以下低分人数50人
5、各班成绩相对比较平衡.
二、高二期中考试理科数学试题及各题得分情况的分析:
本次考试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考查内容为“基本算法、统计初步、排列组合、概率”满分100分,第二部分考查内容为“函数、三角、数列”满分50分,
试题难度:第一部分为0.73;第一部分为0.61;
各题得分情况如下表:
平均分
选择
填空
15题
16题
17题
1819题
20题
21题
22题
总91.26
41.64
13.32
5.61
6.02
6.41
4.81
3.83
4.53
3.87
前73
优560人
优170人
优187人
优256人
优316人
优160人
优43人
优76人
优10人
各题得分与同类学校对比:
(1)选择题得分比较理想
(2) 第15、16、17题作为模块考基础题得分太低.
(3) 第20、21、22题作为能力考查题得10分人数很少.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以上数据分析体现出:基础知识的巩固、计算能力的训练、书写规范的指导需一如既往地大力加强;高分段单薄反映出教学中对数学思想方法体系的构建有待重视,面对较大的后进面须加强思想疏导和教学的管理,严格要求学生.
四、教学策略:
1、巩固推进——加强新知识的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提高熟练程度,做到理性把握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趋于理性的直观。
2、注重回头——充分利用广州市水平测试资料,将其合理分配到每天的训练中,提高对旧知识熟悉的同时,提高对数学思想的把握.
3、方法引领——在选修部分学习的课堂中强化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有驾驭问题分析过程的能力,做到宏观分析准确,微观处理到位。
【关键词】: 高中数学模型应用
在高中数学中,有很多章节适合用数学模型及解应用题的方法去处理,例如必修一中《函数模型及运用》,必修四中《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向量的应用》,必修三中的《算法案例》,《概率统计》等,高三数学选修Ⅱ中《杨辉三角》、《复数与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的联系》等 ,那么在教学中对于这些章节应如何来处理呢,对待这些章节应持什么态度,教学中如何引入这些章节,这些因素是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要思考的内容。
一、 高中数学建模及数学应用有关内容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遇到数学模型及数学应用有关章节时我们一般都一带而过,有的教师甚至讲都不讲,但从最后高考的结果看,学生在应用题大题的得分就比较低,这其中就有很大的原因在高一高二的教学,因为我们不能等到高三发现问题再去给学生补应用题及建模的相关意识,因为数学建模与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一种数学思维方式及数学修养,实际上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靠一天两天就能养成及出成果的,而是要注重平时的教学培养,所有我们有必要做一个系统的安排。
我们的中学数学教学是一种“目标教学”。一方面, 我们一直想教给学生有用的数学, 但学生高中毕业后如不攻读数学专业,就觉得数学除了高考拿分外别无它用; 另一方面,我们的“类型+方法”的教学方式的确是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学生 一旦碰到陌生的题型或者联系实际的问题却又不会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它。大部分同学学了十二年的数学,却没有起码的数学思维,更不用说用创造性的思维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由此看来,中学数学教与学的矛盾显得特别尖锐。
加强中学数学建模与应用的教学正是在这种教学现状下提出来的。
二、高中数学建模及数学应用有关内容的分析及教学探讨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有关内容的教学要求,而且高中数学课本中也有相关的章节,例如《函数模型及运用》,教学中教师不必过分强调数学建模的模式及其步骤,着重要强调数学建模的思维方式。
(1)注重用数学模型及数学建模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应用问题
我国普通高中新的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用数学的意识,能初步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进 行探索 、猜 测 、判 断 、证 明 、运 算 、检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些要求不仅符合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考虑和处理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重视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加强背景知识导入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概念的提出,我们要注意其发生的过程,注意从实际的问题中引出数学的概念,例如,在介绍导数中的平均变化率的时候,教材中用了气温上升这个例子,生动鲜明地阐述的变化率这个概念,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这方面的实际生活中数学将有很好的运用,所以,注重数学中背景知识的导入将起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做好数学应用题教学意识,要强化背景知识的引入,使学生的成绩得到充分的提高。这一点很重要,目前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数学知识的作用,这往往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而且在考试中也往往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例如,在某一年的高考题中,谈到冷轧钢的问题,数学基础并不难,但学生对冷轧钢的背景知识了解缺较少,导致该题无法完成。
但有的教师往往会说,我教数学,其它知识跟我有什么关系,这其实是一个误区,背景往往是导入相关知识点的关建,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必修一中《函数模型及运用》时,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介绍数学在经济学、物理学等方面的作用,在本节中甚至还提到了经济学中的边际函数,教师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边际函数的概念及重要作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巨大作用的理解。
在教学必修四中《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时,教师可以用目前大家都能理解的买房按揭贷款还款作为背景,问学生如何还贷,应如何计算,作为切入点,从而可以让学生理解数列的巨大作用。
另外,《向量的应用》,必修三中的《算法案例》,《概率统计》等,高三数学选修Ⅱ中《杨辉三角》、《复数与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的联系》等这些章节与实际联系也很紧密,在教学这些章节的时候也可以注重实际运用背景的运用。
(3)可用校本课程的方法系统地加强数学模型及数学应用有关章节的教学
对于数学模型与应用的相关章节,比较分散,可以开设校本课程从整体考虑,在教学中, 安排数学建模相关内容的校本课程教学。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数学模型的认识及对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我们主要以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展示数学模型,重视此类课程的教学,如《函数模型及应用》。
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主要以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教给学生数学建模的方法,例如在曲线方程的教学中,求曲线的轨迹,我们可以让学生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要求写成曲线满足的数学条件,再进行化简,得到曲线的方程,解答提出的问题。
第三阶段是综合提高的阶段。
我们以高三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对学生的数学模型意识及建模能力的培养,以高考题及统测试题的应用题为模型,充分让学生建模解模,体会数学带给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数学 快乐
数学是枯燥无味的,数学是冷冰冰不受欢迎的,这是大多数学生对高中数学的感受。究其根源,这些消极的数学感受源自于消极的数学学习体验。学生没有成功的数学体验,感受不到数学带来的乐趣,逐步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进一步带来的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低下。面对这种现状,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感到快乐?
一、教学资源要有趣味化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高二数学必修三中的第三章《算法案例》一课时,我采用了学生现在最感兴趣的电脑用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先都来谈谈电脑的好处,再对自己对电脑的掌握程度来进行比赛,看谁能够将电脑的应用更多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应用到数学计算中来.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在高二数学必修三中教学《概率与统计》一课时,我把平时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如“同时投掷3枚均匀的硬币,恰有一枚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我发给每一个学生一人3枚硬币,让他们自己亲自投掷,然后让他们自己计下结果,当时学生觉得非常的高兴,都很认真的完成试验。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二、应用注意规律
在心理学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在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由于高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约为三十分钟,所以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实行“满堂灌”一直都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反过来,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 ,要合理进行两种注意规律的转换。比如讲解“数列”时,可以先给学生讲“国际象棋”、“高斯求和”等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对课堂内容有意注意。然后很自然的引入新课,进行详细地讲解,这时学生运用无意注意来听课即可。对于“数列的定义”、“数列的通项”等重、难点知识可以利用课堂提问,学生讨论,举出实例等方式让学生以有意注意来学习,以便克服困难,掌握重、难点。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的有兴趣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有效地学习,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应用情感教育原则在数学教学中
⒈激发性原则的应用
利用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作用于学生心境来唤起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相应情感。
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如讲《等比数列求和》时,给学生讲故事:印度国王要重赏发明64格国际象棋的大臣西萨。西萨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麦子,第一格只要一粒,以后每格都是前一格的2倍,这64格都摆完就行了。国王说,你的要求太低了。同学们,你们说,这要求低不低?同学们议论纷纷,大多数认为太低了。这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1+2+22+23+…+263=18446744078709551615粒≈5270亿吨,相当于全世界200年内生产的全部小麦总产量。同学们听后都很惊讶。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等比数列数求和》。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2)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个性和特长,陶冶品质和情操。
⒉鼓励性原则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然产生的暂时性积极情感予肯定和鼓励,使它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积极情感,进而对知识始终产生强烈的欲望和追求。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成功地学习,成功地对各种疑难的解决,从而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获得满足,并体验到认识活动的快乐情境,使即时兴趣向稳定兴趣转化。教师肯定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功感的获得非常重要,学生若能经常受到这种成功的激励,就会使他们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对数学更感兴趣,在数学课堂中感到快乐。
“快乐教学”是当代教育界正在深入探讨的课题。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快乐教学”必将代替传统的那种枯燥、单板的教学模式,苦学乐学会学,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体现到快乐.这是时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 肖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岳麓出版社
2、 陈旭远 《推进新课程》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