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

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

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一、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太低

据了解,全校学生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低于5%。上过网的学生低于10%。小学阶段基本不开信息技术课,到了初中,从零起步,并且每周只有一节课,并且机器数量少于学生数量,上机时很多人两人一台机器,三年下来,很多学生不能实现盲打,甚至看着键盘“一指禅”。

(二)硬件建设不够

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耗课程,它的开展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投入资金较大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尤其在农村,学校规模小、人员不集中、经济条件差,计算机和计算机机房数量短缺,也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这就使得无法正常开展信息技术课。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农村学校,绝大多数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计算机配置低、教师少,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目前农村办学条件不足,农村中小学规模小,国家对农村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 。

在很多地方,八九百名学生的学校,才有三四十来台计算机,还有很多两人共用一台。四五十分钟的一节课,教师讲授用去一部分时间,剩下的每位学生平均只有十来分钟的练习时间,有的学生就只能听而不能实际操作了。大家都知道,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际操作的学科,由于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动手操作,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很多学校没有标准的微机室,大多是由过去的普通教室改造而成的,改造之前,一间教室安排五六十个学生比较容易,但改作微机室后,四五十人在里面就显得非常拥挤了,这也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三)师资水平不高

1、教师队伍总体上缺乏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大量的专业教师,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和老龄化现象普遍的情况下,很少有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信息技术老师大多是半路出家,通过短期培训后以兼课教师的身份任教信息技术学科。

2、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整体偏低

因缺乏专业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后任课教师都是兼课教师。培训了什么知识就讲授什么知识,其他的很少再去给学生拓展。兼课教师大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一般都担任班主任工作,而且任教语文或数学等大科目。学校、班级的日常工作繁多,兼课教师在课后进行信息技术教研的时间就非常少了。

3、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相对少

大量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够及时地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每年暑假市教育局组织的培训规定每校至少一人参加,有的学校就每年派不同的人员参加,甚至是别的学科的教师参加。信息技术教师较少的继续教育培训和专业知识的不足制约着农村中小学教师水平的提高。

二、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理念

目前农村教育观念的落后已成为制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尤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在推动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体验到信息技术教育带来的变革,直接影响到一些领导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要解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滞后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以及校长的认识,端正其态度,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各级地方政府要制定与本地经济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计划与得力措施,要把信息技术纳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去,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二)广开渠道,提高经费投入力度

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需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设施和教学资源建设。而目前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投入方面,一无政府拨款,二无部门资助,全靠学校一方独立支撑。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学校可以和村委会联系,让他们投入一定的经费,每年村上可以组织党员干部进行计算机学习和培训。2.学校还可以找对子,结“富亲”。3.积极与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极大改善办学条件等等。

(三)转变观念,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不直接参与高考,不能直接决定升学,学校领导不能因此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要,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变“升学目标”为“能力目标”,树立能力主导升学的观念,能力应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能力比升学更为重要,学校和家长都应该看到信息技术课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从具体的课堂教学来看,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内在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体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及时进行教学反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地获取和筛选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正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终身有用的基本能力之一。

学校还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师资力量,还要加大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重视力度,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体现其自身社会价值的平台,教育部门和学校也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另外,还要让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得到再学习或者再培训的机会。

总之,要发展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就必须要得到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要制定出相应措施,增加对信息技术教育软硬件建设的经费投入,多渠道、全方位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在农村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荣誉:

2009年获得县优质课一等奖。

2011年获得省教科所论文二等奖。

2013年获得县优质课二等奖。

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 基础教育 城市化 现状

农村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社会转型和教育急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越来越敏感的牵动着人们的视线。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分析研究,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基础教育城市化模式的形成

农村基础教育城市化模式根植于传统的教育理念。理念决定思路。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工业发展极其缓慢,直到封建社会末期才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农业历来是各朝各代的生存之本,所以农村也因此获得了自给自足的独立形态,与城市有着天然的脱离。建国后,我国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优先发展的对象,农村成了城市发展的支援者。城乡二元结构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自然形成。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框架下也就有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区分。但这种区分并没有在教育领域得到充分体现。本来,根据生活教育理论和经验论,教育内容要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要与学生的经验相关联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取自城市生活的内容在农村学生看来却是抽象的。从教育评价体系看,最具主动权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是以国家教育目的为评价标准,而是以学生能否升学能否进入城市(高中阶段)为标准,这是应试教育的制度原因,这就在教育内部决定了农村基础教育唯城市是举,同时也诱导了社会的评价标准。从教育当事人的角度来看,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教育者主要指学校老师和学生,还有教育行政人员。尽管国家教育目的对农村基础教育目的作了服务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明确规定,但其规定一般较为笼统抽象,执行起来较为困难,既缺乏相应条件设施,也不能符合学生的需要。相比较于把学生送到高一级学校,教育者更容易操作,更有成就感,也更符合外界的评价标准。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和学生家长,上学的最大动机在于能考上大学,脱离农村成为城里人,过上优越的生活。在他们看来,上学就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就是为了脱离农村的贫穷走向城市的富裕。这种价值取向决定了农村基础教育必然向城市化模式靠拢。

另外,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传统封建思想观念仍一时难以涤除,尤其是长期饱受儒家思想浸润,即便是在城市,教育上的传统价值观念也仍居主流地位。而且城乡差距的拉大使得农村日益边缘化,农村文化日益萎缩,这就更加强化了城市化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影响。

二、农村基础教育城市化模式的特征

1、教育内容城市化

教育内容是教育的载体,决定着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也体现着教育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方法。尽管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在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环境方面与城市教育有着巨大差异,但在教育内容方面二者在根本上是相同的。教育内容主要指课程和教材,尽管现在教材编订已打破人教社的一统江湖,但其它版本的教材在编订上也是以城市生活为导向的,是以城市人的话语方式来表达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没有农村人的声音,没有农村生活的踪迹。农村基础教育却不得不使用这样的教材。农村人也不得不生硬的接受城市的文明,以便能被纳入这一体系中。尽管此后各地组织编写了乡土教材、校本课程,有了农村生活的内容,但由于不在升学考试范围内,所以也形同虚设,在教育实践中没有什么分量。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教材的城市化,课程设置也是城市的翻版和模仿,没有照顾到农村的现实情景,农村基础教育往往是单向度的考什么教什么,循着城市的足迹前行。

2、教育目标城市化

学校的实际培养目标是通过政府、公众社会和学校等几个层面的意志和愿望的较量来取舍和决定的,是教育目的具体化和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分解。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按照学生身心发展顺序加以组合的发展目标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依据和评价标准。教育价值取向规定着教育实践的方向、模式及结果和发展趋势,是观念层面务虚的,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要通过培养目标来实现。教育价值取向和学校培养目标是互相建构和相互影响的。在农村基础教育中,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是相互脱离的,对培养目标起决定作用的是公众的期待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具体而言,家长的目标是考大学,学生的目标是受家长制约;学校的目标是多让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因为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标准就是升学率。这无疑强化了城市化模式的吸引力。

3、教育评价城市化

教育评价是最能体现评价者的教育价值观的教育判断活动。教育评价要依据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来进行,要看其是否实现和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由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被悬置和架空,所以评价农村基础教育的标准就落到了培养目标上来。农村基础教育的价值主体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之处就是升学进城,所以其评价标准也就自然是升学率的高低,是看学校将多少学生送到高一级学校。普及义务教育后,小学和初中不存在升学率高低之分了,但在初中学校的好与差之间的选择仍是升学取向的体现。另外,普九后,农村基础教育向上延伸到高中教育,不同教育主体的价值取向也延伸到高中教育。县域高中的生源越来越多的来自农村,将农村基础教育的价值评价范围上移到高中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而对高中学校间的评价标准更是唯升学率是举。升学的强烈愿望背后隐藏着的是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是要脱离农村成为城里人的渴望。在农村基础教育价值主体的眼里,城市是文明富裕和幸福的乐园,进入大学就意味着与城市的接近。由此看来,对教育发展最具能动性的教育评价体系也是城市化的,这是农村基础教育城市化模式取向的内在推动力。教育评价还要涉及教育内容,而现有教育内容是以城市话语和城市生活的面目呈现。作为目前最主要评价形式的高考,对教育实践极具价值导向作用,其考试内容也是以城市化的课程内容为依据。

三、农村基础教育城市化模式的弊端

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城市化模式,将基础教育办成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切评价为要这分数转,从根本和长远来看,这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也不利于学校的建设成长,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既偏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也背离了教育的本体要求。具体来说,弊端至少以下三点:

1、农村基础教育城市化模式的根本错误在于脱离社会、脱离生活,不顾及农村社会的现状和需求

有学者指出:“任何富有成效的对教育目的的反省与思考都必须从明确我们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与文化条件状况入手”,“如果想达成教育上的一致,我们首先必须在认识我们所处的现有社会与文化状况的性质方面达成一致,既考虑现有社会与文化状况的结构,又考虑其变化的潜能。”城市化模式下,农村基础教育将精力和教育资源集中于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和关怀,既是教育内部的不公平和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其行为本身也违背了教育的本义。同时,这种模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冷漠忽视是显而易见的,既对学生身边的农村社会生活视而不见,也对学生的心理世界肆意扭曲,在学生心里妄自虚构一个城市画面。单从激励学生奋进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这种行为是可歌可泣的,体现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但动机不能代替结果,在根本方向偏离的情况下,愈是努力其错误愈是难以挽回补救。生活世界蕴含着丰富的有效的教育资源,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成为脱离社会生活的象牙塔,更不应该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相反,应该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引导者。

2、农村基础教育城市化模式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

从大量的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偏离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农村基础教育致力于应试教育无视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致富无术、就业无门,对农村工作既不愿干也干不了,表现出极大不适应。相反那些没有上学或只上了几年学的人却表现出对农村的积极适应。事实上,并不是这些孩子干不了农村的工作,而是我们的教育异化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态度,没有为他们回到农村发展农村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甚至起到反面的作用。

3、农村基础教育城市化模式不利于城市社会的发展

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心理上和能力上不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他们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又怎么样呢?他们对城市生活又能适应吗?支持农村基础教育城市化的研究者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尤其是年轻人将流向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研究也指出,这一群体主要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厂加工工作,他们被安排到一个个流水线上,配合机器完成产品加工;还有的是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脏累危险的工作。出现这种现象,除了社会制度性因素外,这要到我们的农村基础教育中寻找答案。农村基础教育在城市化模式导向下,为在应试中取胜,一切围绕考试转,往往是考什么教什么,单纯抓智育,忽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智育方面又强调知识填充死记硬背,忽视智力开发,置学生个性发展于不顾。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难以胜任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多样性要求,难以积极参与社会分工。

参考文献:

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范文第3篇

一、全镇小学教师现状

(一)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学观念陈旧

2011年我镇仍有13所小学,66个教学点。除中心小学外,现有村级小学教师174人,30岁以下的教师仅有10人,所占比例为5.7%,31-45岁的教师仅有93人,所占比例为53.5%,46-50岁的教师仅有27人,所占比例为15.5%,51岁以上接近44人,所占比例为25.3%,全镇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已经达到43岁。

全镇农村小学老教师偏多,他们都是八、九十年代转正的民办、代课教师,文化知识偏低,大部分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就到各学校任代课教师,在职到马山县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学习,他们凭借自己目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习惯在本村小学任教,不愿到其他地方交流工作。他们教育理念落后,面对新一轮的课改,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依然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教学工作缺乏活力。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新生力量得不到补充

近几年来,由于吸收了大部分代课教师入编,县政府不可能再接收新的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致使农村小学教师虽然十分紧缺,却无法补充新的年轻教师。少数年轻的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他们或参加公务员考试,或想方设法调往县城学校,或全部挤到县城附近交通便利的学校。偏僻的村小学实际成了优秀教师的实习基地和培养基地,刚分配来工作的教师少则两年,多则三五年,一旦崭露头角,要么跳槽、改行,要么就被条件好的学校招走。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县城小学或中心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相当艰苦,老教师不断退休,又没新教师补充,造成农村小学教师非常紧缺,大部分小学开展教研活动或上公开课的教师都找不出。

(三)工资待遇偏低,教师无心奉献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虽然现在已执行了绩效工资,但教师这些收入根本跟不不物价的步伐,财政下拨的公用经费只能用于学校公务开支,学校无其他经济来源,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教师的津贴标准大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制定的,班主任压力大、责任重、工作累,每月的津贴一直沿用70年代的3元、5元、7元、10元的标准,这些已经与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由于学校管理缺乏激励机制和相应经费,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教师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

(四)专业教师缺乏,副科形同虚设

全镇农村小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学科严重缺乏,语文教师教体育,数学教师教英语,班主任教体育,学校基本无歌声。课程表上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只能以语文、数学课程为主。

(五)教师师德滑坡,缺乏敬业精神

在农村小学中,不少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已退化,即使有充足的时间,他们也不愿钻研业务,少备教案,少批改作业,对学生缺乏爱心。他们有的不愿意上公开课和竞赛课;有的不愿意参加听课、评课和讨论学习;有的在接受工作时,拈轻怕重,讨价还价,等等,影响了教育的长足发展。

(六)工作条件艰苦,生活压力过大

农村学校工作条件艰苦,部分学校地处偏远,业余生活单调,文化生活贫乏。教师课时多、休息少,责任重、压力大,许多农村教师系单职工家庭,忙完工作后忙农活,上有老下有小,生老病死开支捉襟见肘,买房购物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县城学校,农村教师子女求学不便。

(七)各种其他工作繁多,教师无力应对

学校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校车安全要排查、各种疫情要晨检、防控保辍不能松、检查评比天天有,学生管理责任到课任教师,营养午餐轮流下厨,安全责任零报告制度等等,让教师的工作任务一半在教学,一半在协作各上级部门的工作,教师成了全能的人才。

二、对策

(一)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师队伍

2011年9月,我们撤并了全镇所有的教学点,所有学生都要到所在的小学就近就读,杨圩学区(杨圩小学、石丰小学、新杨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全部到杨圩小学寄宿;其他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全部到中心小学寄宿,优化了教师队伍。

(二)制定跟班学习方案,组织各校领导跟班学习

2011年秋学期,我们制定了古零镇农村小学骨干教师跟班学习方案,第一批跟班学习的对象为各村小学教导主任,跟班学习结束后,到本校指导各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中心小学选出一对一帮扶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教学上对跟班教师起引领的作用,不仅要提高跟班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而且要指导他们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他们开展教学研究。指导教师还要制定辅导计划并交中心学校备案。以后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期骨干教师跟班学习培训。

(三)英语教师实行走教制度

今年,我们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全镇所有小学三年级以上都必须开设英语课程,我们撤并了教学点后,只有12个村级小学,由于各小学之间均通柏油路,交通便利,并且校与校之间距离不算远,在中心小学和杨圩小学富余的英语教师中,选派教师下到各村小学走教,以缓解各村小学英语课教学中教师不足的现象。体、音、美教师以自愿为原则,可以跨校兼课,打破了学校之间的严格界限,对于这部分教师,在评优和评聘职称均优先考虑。

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农村,农村音乐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对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进行思考,探讨农村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并提供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这些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备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农村学校为了缩减财政支出,尽量聘请代课教师。教育经费不足,导致教师工资较低。而一部分音乐教师也因没有课,在年终考核时没有机会参加考核,这些导致一些音乐教师对音乐课不感兴趣。有些老师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都转教语文或数学,导致音乐教师队伍严重流失。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农村的一些学校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或多媒体音乐教室,也没有完备的音乐器材,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育观念陈旧、滞后

在较偏远地区一些农民的生活还有问题,不会有太多的心思和多余的钱去学习知识、学习音乐。即便是想让孩子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音乐,他们觉得不能创造财富,所以他们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让孩子去学习。只有文化课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学生家长更看重学生文化课的成绩,没有认识到音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在孩子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孩子美感、审美素质的培养。

由于学生家长的期望,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所以,学校一方面考虑升学率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家长的“重望”之托,它们以抓学生成绩为主。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学校就会为了升学率放弃,甚至牺牲一些看似与成绩无关的课程和活动,音乐课就是其中一个牺牲品。一些学校拿教学成绩作为老师的考核标准,一些老师用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这一连串的排名不由自主地会让学校、教师、学生都觉得走到哪里都是文化课最重要。音乐教育在一些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基本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为升学考试不考音乐,所以平时可能还有音乐课,而一到临近期末,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去。

作为中小学生,他们还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和家长的影响。一些学校讲升学率,家长期望他们跳出农村,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不由自主地也会重视文化课。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也只是通过电视、录音机等这样一些媒介,认识到的也基本都是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其实,对于本民族的民歌、民族乐器等,他们应该多了解、应该了解的知识却从未耳闻,更谈不上喜欢与否。

因此,在农村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甚至是模糊的。

3.师资力量缺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是支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来源基本上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一些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交通、通讯、文化等与城市相比较落后,所以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任教。

现在,农村较少数学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大多数音乐教师都由语文、数学或其他科教师兼任,这些兼任老师绝大多数也都是半路出家,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等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音乐课教学形式单一、气氛不够活跃,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而那些专职的音乐教师,也会因为教学设备不完善而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到没有用武之地。这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国家统编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脱节。

二、发展农村音乐教育的对策

1.转变农村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绝不可可有可无,等闲视之。”所以,必须要改变长期以来影响音乐教育向前发展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改革考试制度。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还不够好。要对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进行教育,使他们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树立让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培养的思想。还要鼓励学生家长参加一些社会艺术活动或民间艺术节,使家长切身体会到艺术的美和音乐的美,使他们明白音乐教育在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塑造孩子心灵的重要作用。

在改变社会、学校、家长教育观念的同时,随之改变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评价机制问题。当各方都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时,便不会再以单一文化课成绩来衡量学生和评价学校,这样会激发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需要投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同时要积极鼓励和调动社会上各种力量来对农村音乐教育进行投入,逐步建立多种渠道,来筹措农村音乐教育经费机制,解决农村音乐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教室,配置音乐教学器材,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这样,一些音乐教师才会安心扎根农村,在农村音乐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保证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

3.优化农村音乐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且目前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首先应该稳定在职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对在职音乐教师的定期培训,提高这些教师的综合音乐素质。发展有音乐爱好的其他课程教师,鼓励他们加入音乐教师的队伍里,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从而壮大农村基础音乐教师的队伍,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当然,单靠农村音乐教师的自我补充和自我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高等师范、中等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和专业教师到农村去作讲学、作兼职,这样有助于他们了解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农村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然后再结合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便不至于使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脱节。同时要鼓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去建设农村,毕竟城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少部分,城市学校所需的音乐教师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到农村去的观念,帮助他们克服思想上的负担和困惑。另外,相关部门对这样的毕业生在生活上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4.充分利用有利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在农村,要保存传统音乐文化就必须从农村入手。对于农村音乐教育来说更是便利,对传统音乐文化触手可及,要充分利用当地的音乐资源。

民间传统音乐具有淳朴的乡土气息,适合农村的特点,容易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共鸣。例如,淳朴高亢的西北民歌、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豪迈热烈的北方吹打等,这些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而且更容易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学生的感染也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一些本地的民间艺术家到学校进行演出,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使他们了解本土的民间音乐。这样既丰富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要实现21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科教兴国,一定要狠抓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一方面加快发展农村的经济,这是物质基础与保障;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长要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改变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伟大工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诸多现实困难,需要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参考文献:

[1]邬志辉,任永泽.精神培育: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使命[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苏敏.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边缘化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8).

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范文第5篇

一、农村体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体育教学重视程度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考不考体育,使得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不重视体育。家长和老师为了学生能考取高一级的学校、重点学校,全力以赴地加强应考科目的训练,谈不上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这种观念给学校体育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学校体育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2 体育教学认识上的偏离

学校迫于外来因素的影响以及升学压力的左右,学校仍以升学率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工作成绩好坏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在大多数农村中学,把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认为一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其在体育比赛中取得成绩的好坏成正比,而对体育教学质量不太重视。

3 体育教师的素质偏低

目前农村体育教师的素质虽有所提高,但乡镇体育专业院校毕业的教师仍旧匮乏,且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普遍偏低,再加上体育教师不注重对新知识的学习,不刻苦钻研业务,不注重工作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存在着不平衡、不全面、不规范、不科学等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体育教师教学随意性大。

4 体育设施严重滞后

教学设施、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教学得到正常开展的主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质量的重要条件。但是在农村学校,由于经费紧张,不能添置体育设备。有些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田径、球类器材都难以保证。

二、解决农村体育教学现实问题的对策

根据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结合现阶段实际,要解决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存问题,需采取以下对策:

1 上级制定强制性政策和健全检查监督机制

上级政策法规要严厉化、具体化,明确指出: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占用体育课,体育开全课,配备有专业素质的体育老师,每周三节体育课。眼保健操两次,体育活动要全部保障,违规要严处。建议中考时考体育科,并计入总分。

2 加强舆论宣传,重视体育教学

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战略的角度看待体育教学对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则,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的教育教学观。

3 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

农村教师在现有的水平情况下,加大学习力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4 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设备和条件,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

尽管教学设施严重不足,但一些最基本的体育器材还是有的,如篮球、排球、铅球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的器材,加强对学生的技能、技术的训练。另外,教师应该注意所选教材的科学性、基础性、全面性,应注意不同内容对学生产生各方面的影响,并充分利用教学的多种潜在功能,促进学生协调发展。如北方的冬天,冰天雪地,体育课是很难上的,因此我们就要因地制宜,踢雪地足球。

5 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在教学改革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力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首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放在中心位置。

(1)树立运动强身的观念

让学生树立运动强身的观念,将运动融入生活的细微之处,要与家长联系,让家长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将锻炼贯穿于生活的各个层面。

(2)紧密联系学校实际

体育教学的内容要紧密联系中学实际,因地制宜,使学生有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兴趣的基础上,想办法、花心思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科学的锻炼方式,不能因为注重了“快乐体育,情感体验”,而忽视了学生的体能发展,把过去的“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

(3)因材施教,培养意志和兴趣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怕“苦、怕“累”思想严重,意志力薄弱。而体育课教学、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都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另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锻炼时间,更要用足用好。